问题

秦国是正经的按功分封的诸侯,为什么在战国初期会被山东乱臣贼子上位的诸侯国所鄙视?

回答
秦国啊,说起来也是个有意思的存在。论起“正经”来,它确实是诸侯,而且是周天子亲封的,这在当时可是名正言顺的金字招牌。不过,你要说战国初期就被山东那些诸侯国鄙视,那也不是空穴来风,这里面门道可不少。

咱们得先明白,战国初期,天下格局已经不是西周那会儿了。周天子虽然名义上还是共主,但实际权力早已旁落,诸侯们各怀鬼胎,实力为王。这时候,大家看一个国家,看的都是实力、文化、以及在地缘和人心上的影响力。

首先,秦国地理位置的“先天不足”。

秦国最早的封地在哪儿?在西戎之地。这地方是什么概念?在当时中原文明的眼中,那就是“边疆”、“蛮荒”。周王室把秦国封在那儿,说白了,一方面是为了拱卫西边的疆域,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流放”和“边锤”的意味。想想看,离着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远,而且还和那些被中原人视为“戎狄”的民族混居,秦国自然就沾染了一些“粗野”、“不开化”的标签。

山东诸侯们,像齐、晋(后来分成魏、赵、韩)、鲁、宋这些,他们可是最早受到华夏文明熏陶的地方。他们有悠久的礼乐传统,有发达的工商业,有相对集中的人口和先进的农业技术。他们看秦国,就像看一个刚从乡下进城、穿着土气的年轻人,总觉得不够“精致”、“不够体面”。

其次,秦国早期发展的“后发劣势”。

相比于齐国姜氏、晋国姬氏这些老牌诸侯,秦国在春秋时期虽然也有一些闪光点,比如秦穆公称霸西戎,也算是一号人物。但是,整体上看,秦国的发展节奏比中原国家要慢。

文化上的隔阂: 礼乐制度、思想文化这些,在中原地区早已生根发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秦国偏安一隅,跟中原的文化交流相对较少,自然在文化底蕴上就显得不够深厚。山东诸侯们讲究的是“诗书礼乐”,秦国那边可能更注重“车马武力”。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很容易被视为“野蛮”和“落后”。
政治上的“非主流”: 很多山东诸侯国,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三家分晋”这样的大事件,这意味着旧的贵族体系在瓦解,新的政治力量在崛起。虽然形式上有些乱,但这也反映了政治体制的变革和对人才的渴望。而秦国,虽然也有国人、野人的说法,但其政治制度和文化基因,依然保留着更多与周室早期相似的特点。当其他国家都在玩“变法图强”的新花样时,秦国可能还在按部就班,这自然会被看作是“守旧”或者“格局太小”。
“乱臣贼子”的印象? 你提到“乱臣贼子上位”,这个说法在当时可能更多地是用来形容那些推翻了原有统治集团、或者打破了贵族等级制度的诸侯。比如三家分晋,晋国公室早已衰微,被三个卿大夫瓜分,这在道德上、政治正确的角度看,确实有些“乱”。然而,一旦这些“乱臣”成功了,并且把国家治理得有声有色,他们反而会成为新的“正统”。
反观秦国: 秦国在战国初期,特别是商鞅变法之前,虽然也经历过一些权力更迭,但整体上没有出现像晋国那样颠覆性的政治变革,没有那种“乱臣”改朝换代的轰轰烈烈。它更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但发展步伐不那么快的国家。
真正的“鄙视”点: 山东诸侯鄙视秦国,不是因为它“乱臣贼子上位”(事实上,秦国很多时候还是在维护周天子的名义的),而是因为秦国在他们看来,不够文明、不够有吸引力、在国际舞台上(中原舞台)缺乏话语权和影响力。 他们的鄙视,更多是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和地缘上的隔阂感。他们认为秦国是个“边远地区”的国家,既没有像齐国那样发达的经济和文化,也没有像魏国那样在军事和政治改革上走在前列。

总结一下,秦国之所以在战国初期被山东诸侯看不起,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地缘上的“边疆”印象: 封地在西戎,文化上与中原主流有隔阂。
2. 文化上的“野蛮”标签: 缺乏中原国家的礼乐文化积淀,显得不够“精致”。
3. 发展上的“后发”劣势: 相比于一些已经完成政治变革、文化繁荣的国家,秦国在整体实力和影响力上处于劣势。
4. 缺乏“中原风范”: 山东诸侯们认为秦国人粗鲁、不讲究,没有他们那种“士大夫”的斯文气。

当然,这都是战国初期的情况。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秦国也并非一直如此。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脱胎换骨,变得强大无比,那时候,山东诸侯们再想鄙视秦国,可就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了。但就“战国初期”而言,秦国确实是那个被边缘化、被低估的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时间都走到战国时代了,是不是正经分封的还很重要吗?

楚国在春秋时期就称王称霸,还不是一样被骂“楚蛮”。

说白了,这是一个文化认同的问题。秦国地处中原以西,周礼化程度明显不足,中原文化圈的那一票国家,自带文明优越感,所以就欺秦骂楚。就连鲁、宋这种常年被欺负的国家,打心眼里还是看不起秦、楚。

不过走到战国中后期,终究还是综合国力说了算。秦剑嗜血,中原诸国没有了鄙视,只剩下恐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秦国啊,说起来也是个有意思的存在。论起“正经”来,它确实是诸侯,而且是周天子亲封的,这在当时可是名正言顺的金字招牌。不过,你要说战国初期就被山东那些诸侯国鄙视,那也不是空穴来风,这里面门道可不少。咱们得先明白,战国初期,天下格局已经不是西周那会儿了。周天子虽然名义上还是共主,但实际权力早已旁落,诸侯.............
  • 回答
    秦朝统一六国,这在历史上通常被视为一件“正义”的伟业,因为它结束了长期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为后续数千年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然而,如果我们将这种“正义”的视角简单地投射到项羽和刘邦身上,那么他们之间的争斗似乎就变得有些模糊,甚至可以说是“非正义”了。首先,我们要明白,秦.............
  • 回答
    不知道秦琼是谁,这可不算是“不正常”,只能说你对中国古代历史,尤其是唐朝那段风起云涌的时期,可能了解得不是那么深入。这很常见,毕竟历史人物成千上万,不可能每个人都如雷贯耳。想象一下,秦琼,这个名字在中国人心中,更多的是一个充满侠肝义胆、武艺高强的英雄形象。他生活在隋末唐初那个乱世,那时候天下大乱,群.............
  • 回答
    秦国发现郑国渠是“疲秦计”,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某个“顿悟”的时刻。它更像是在长期的实践、观察和推理中逐渐形成的认知。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年代的政治格局和具体情境。一、 起源:郑国渠的修建与秦国初期的“善意”首先要明确,郑国渠最初的修建者是韩国的谋士郑国。韩国当.............
  • 回答
    秦国在春秋时期确实曾是举足轻重的力量,与晋、楚、齐并列为“春秋四强”。然而,当战国的大幕拉开,秦国似乎一度从舞台中央滑落,沦为了二流国家,这背后的原因值得细细道来。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春秋与战国时期,各国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挑战是截然不同的。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虽然激烈,但周天子的名义和礼乐制.............
  • 回答
    长平之战,秦国以一种近乎惨烈的方式,将赵国主力几乎尽数歼灭。那是一场令两国都元气大伤的战役,特别是赵国,更是付出了十万乃至更多的生命代价。战后,秦国仿佛拥有了摧枯拉朽的力量,许多人都认为,秦国应该趁热打铁,直接挥师南下,一举吞并赵国,彻底解除北方边患。然而,历史的车轮并未这样滚滚向前,秦国选择了休养.............
  • 回答
    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而非赵国,这是一个历史的必然与偶然交织的结果,是地缘、制度、人才、战略以及时代潮流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头细捋。一、先天优势:秦国的地缘与军事根基首先,咱们得看看秦国的出身。秦国在春秋时期,虽然也经过一番奋斗,但相比于中原诸国,它是个“边缘化”的国.............
  • 回答
    春秋战国,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列国争霸,群雄逐鹿。最终,秦国一骑绝尘,横扫六合,统一了神州大地。然而,如果将目光投向南方的楚国,这位曾经声势浩大、疆域辽阔的强国,我们不禁要问:为何是秦国,而非楚国,最终成为了那个问鼎天下的王者?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天意弄人,而是诸多因素交织下的必然。一、制度与改革的深.............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人,从根本上讲,是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塑造了早期华夏文明和后来中华大一统帝国的重要力量。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探讨:1. 血缘与宗族渊源:秦国的先祖可以追溯到周朝的王室。秦国的第一位国君——秦嬴(即非子)是周孝王时期被封于秦地(今甘肃省天水市一带)的一个诸侯.............
  • 回答
    秦扫六合之势已成燎原,韩、赵、魏、楚、燕五国先后覆灭,这盘棋走到最后,只剩下齐国一座孤城,面对着横扫天下的庞大秦军。此刻的齐国,即便再怎么掩饰,内心深处的波澜也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那是一种复杂到近乎撕裂的情感交织,既有对往昔辉煌的眷恋,也有对当下危局的恐惧,更有对未来命运的茫然与挣扎。首先,是“兔.............
  • 回答
    如果蒙古崛起时统治中原的是秦国,那历史的走向必将天翻地覆,其中蕴含着无数种可能,也充满了想象空间。要详尽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时间和空间都拉得很开,从秦国本身在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质出发,去推演与蒙古骑兵的第一次大规模碰撞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蒙古崛起”这个概念本身,指的.............
  • 回答
    战国时期,秦国之所以能够崛起并最终一统天下,其强大之处并非仅仅在于军力,更在于其对人才的渴求与吸纳能力。而魏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称雄的霸主,其内部却逐渐显露出人才流失的隐忧。在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各国都在为自身的强大而努力,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人才的争夺。秦国作为一个地处西陲的国家,在早期虽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核心且引人深思的矛盾:齐国以学术繁荣为号召,试图通过思想感召和文化吸引来巩固和扩张国力,然而最终的天下归一,却是以务实、严酷法家思想为骨干的秦国所完成。这其中的逻辑并非简单的“学术无用论”,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历史必然。首先,我们得明白齐国设立稷下学宫的初衷和目标。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说明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战略博弈和思维局限。五国攻齐,最终让秦国渔翁得利,这背后原因很多,而且都隐藏在那个复杂的时代背景下。首先,得把时间线拉回到五国攻齐之前,也就是公元前353年左右。当时的秦国,虽然在地缘上相对独立,但论实力,它并不比齐、魏、赵、楚、韩、燕这些中原大国更为突.............
  • 回答
    秦国的名声,并非一蹴而就,也非单一方面所致。它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其崛起过程中野蛮、残酷本性与后世对其统治的反思交织的产物。要详细讲述,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一、崛起初期的“野蛮人”标签:秦国地处偏西,文化上相对落后于中原诸侯,早期被视为戎狄之邦。他们的生活方式、习俗都与中原地区格格不入。历史上,.............
  • 回答
    吾乃秦之民,生于斯,长于斯,视国如父,视民如兄弟。昔日,六国争霸,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励精图治,耕战不辍,终成虎狼之国。然,吾国独抗天下,亦非易事。每闻战鼓雷动,心有戚戚焉。吾知,战士们浴血沙场,为的是家国安宁,为的是百姓安居乐业。然,战火连天,亦伤及无辜,吞噬生.............
  • 回答
    “楚汉之争,实乃第二次秦国东灭六国”——这句话虽然略显夸张,却道出了这场波澜壮阔的史诗级较量背后,一个深刻的历史脉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目光放远,看看秦朝统一六国后,楚国(以及其他曾经的东方强国)是如何在新的政治格局下,试图重拾辉煌,最终又走向覆灭的。一、 秦之统一:东方巨龙的折翼首先,我们回顾.............
  • 回答
    秦国能够横扫六合,一统天下,这绝非偶然,而是诸多因素长期积累、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非要探究其“根本”原因,我认为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彻底的变革与不懈的追求。这其中又包含几个层面的深度解读。一、制度的颠覆与重塑:商鞅变法是灵魂这是秦国能够崛起的基石,也是最根本的驱动力。在那个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时代,.............
  • 回答
    秦国和齐国,一个雄踞西陲,一个地处东海之滨,地理上可以说是相隔甚远,并没有直接的边境线相连。然而,在战国纷争的大时代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尤其是经济上的往来,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巧妙得多。秦齐两国之间的贸易,并非通过直接的边境交换,而是依赖于一系列间接的渠道和贸易网络。首先,我们可以设想一条.............
  • 回答
    秦国能够统一中国,其根本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为单一因素。商鞅变法的作用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但其真实作用是否被夸大,也需要进行深入的辨析。秦国能够统一中国的根本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方面来理解秦国统一中国的根本原因:1. 地理优势与生存压力: 西陲沃土,易守难攻: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