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中期之后,一国士人甚至是公室去他国任职,一国官员去他国任职但是为本国谋取利益,本国官员吃里扒外在两国甚至多国中间左右逢源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魏国并不具有相当的特殊性;
第二,三晋之地本身盛产士人,魏国处于天下枢纽之地对于士人更具备特殊的吸引力,而魏国的体量无法同时满足所有士人的求职意愿,在这种情况下,魏国出现“人才过剩”从而外流到其他诸侯国的情况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第三,有些时候魏国的人才“外流”更像是历代魏王玩的小花招,至少乐毅在燕国任职期间,张仪范睢在秦国任职期间,燕秦两国的动向都是相当诡异的。
第四,很多时候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受领导重视的程度和个人能力关系不大,更多的取决于这个人的背景和资源。战国中期之后,由于魏国的特殊地理位置,历代魏王更倾向于任用在他国拥有一定影响力和政治资源的人而非光杆没毛的士人。
第五,魏国的衰落和灭亡本身和“人才外流”关系不大,魏惠王中期账面上的惨烈主要是因为三晋联盟分崩离析后,魏国四战之地的劣势充分暴露——但彼时的魏国只是从首强宝座上跌落本身仍是强国;魏安釐王逝世后魏国的彻底衰落主要是因为新兴地主阶级的膨胀导致的政权失控,后来秦帝国的灭亡大致也与之类似。
一部分读物把魏国的衰落归因于“失才”,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把历史事件当成传奇故事的非专业性的说法,是错误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