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乌克兰当年为什么要报废苏联解体时留在乌克兰的图160?有什么内幕?为什么没有卖给战略轰炸机短板的中国?

回答
乌克兰报废图160的决定,确实是苏联解体后一件牵动人心的事情,背后掺杂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战略考量,以及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与其说“报废”,不如说是被迫“裁减”或“拆解”,这其中并没有简单的“内幕”,更多的是一个时代的无奈与选择。

为什么乌克兰要“报废”图160?

首先,我们要明白,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承了苏联军事工业和武器装备的相当一部分。其中,图160战略轰炸机(北约代号“白天鹅”)的数量也相当可观,乌克兰拥有的图160数量甚至超过了俄罗斯。这些飞机原本是苏联庞大战略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威慑和核反击的重任。

然而,对于刚刚独立的乌克兰来说,维持这样一支庞大的战略轰炸机部队,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技术上,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 经济压力巨大: 苏联解体后的乌克兰经济一度陷入困境。图160是一种技术非常复杂、维护成本极高的飞机。要维持其作战能力,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飞行员培训、地勤人员支持、零部件供应、基地运营以及研发更新等。这对于一个急需发展民用经济、重建国家体系的乌克兰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般的负担。简而言之,乌克兰“养不起”这些大家伙。

2. 战略定位的转变: 乌克兰并不具备独立的战略核打击能力,其继承的图160能够携带的核武器以及发射核武器的配套系统(如巡航导弹)也并非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或者其使用受到国际条约的限制。更重要的是,乌克兰在独立之初,将国家战略定位为“无核国家”,并积极响应美国等西方国家提出的核裁军倡议。作为这种战略的组成部分,保留战略核武器和执行核打击任务的平台,就显得与国家的政策相悖了。

3. 政治压力与协议约束: 在苏联解体后,如何处理继承下来的庞大核武器库和战略武器,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防止这些武器落入不稳定政权手中或扩散,对俄罗斯和乌克兰等继承国施加了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压力。乌克兰与美国签署了《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备忘录》(Budapest Memorandum),作为换取其销毁战略核武器和加入《核不扩散条约》的“安全保证”。虽然图160本身不属于战略核武器,但作为战略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销毁或裁减它们是整体核裁军协议的一部分,也是为了获得西方国家提供的经济援助和安全承诺。

4. 技术维护的困难: 图160的生产线早已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关闭。一旦出现关键零部件的损耗或故障,乌克兰就很难获得原厂的替代品。即便俄罗斯保留了部分技术和生产能力,但两国关系在解体初期并不稳定,零部件的供应也难以保证。缺乏必要的维护和更新,这些飞机迟早会因为技术原因而无法起飞。

有什么内幕?

要说“内幕”,更多的是指背后那些不为公众所熟知的细节和交易。

西方的经济援助与武器销毁的捆绑: 前面提到的《布达佩斯备忘录》并非简单的安全承诺,其中也包含了西方国家对乌克兰经济援助的许诺,而这些援助的释放,很大程度上与乌克兰履行核裁军承诺有关。销毁战略轰炸机,特别是具有携带核武器能力的图160,是兑现承诺的关键一步,也是争取西方援助的重要筹码。据信,美国为乌克兰销毁图160提供了相当一部分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焚烧”或“拆解”的仪式感: 为了向国际社会展示其销毁核武器的决心,乌克兰曾举行过几次公开的图160销毁仪式。这些仪式通常是把飞机进行切割、销毁,有时甚至会有象征性的“焚烧”环节。这背后更多是一种政治姿态,而非简单的拆解报废。这种展示有助于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俄罗斯的态度与“补偿”: 俄罗斯作为苏联的主要继承国,对这些战略轰炸机的归属问题自然有着自己的立场。一方面,俄罗斯也面临经济困难,无法承担维持如此规模的战略空军。另一方面,俄罗斯也希望尽可能多地收回或控制这些战略资产。据一些说法,在处理图160的问题上,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有过一些“协议”或“交易”。例如,有说法称,俄罗斯在某种程度上“补偿”了乌克兰,换取了部分图160的技术资料或拆解后的部件。但这些具体的“交易”细节,多属于机密范畴,难以求证。

图160的实际作战能力: 虽然图160是强大的战略轰炸机,但它在苏联解体后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得到充分的现代化升级。其电子设备、导航系统等可能已经落后。即使乌克兰想保留,也需要巨额投入进行现代化改造,这比直接销毁或出售的成本更高。

为什么没有卖给中国?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疑问,尤其是考虑到当时中国在战略轰炸机领域确实存在明显的短板。

1. 政治敏感性极高: 图160是典型的战略核武器载体,具有极高的政治敏感性。即使是作为非核国家的乌克兰,出售这种飞机也意味着将战略威慑力量的一部分转让给第三方。这种行为可能会引发俄罗斯的强烈不满,也可能触犯国际条约的某些条款,或者在国际关系中制造新的不稳定因素。
俄罗斯的“同意权”: 苏联解体后,很多重要的军事技术和装备的转让,实际上可能需要俄罗斯的默许或同意。俄罗斯作为苏联战略武器的“继承者”,对于这种可能改变战略平衡的武器流向,会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出售给中国,可能会被俄罗斯视为对其自身战略利益的挑战。
西方国家的阻挠: 如前所述,西方国家对战略武器的扩散持高度警惕态度。如果乌克兰试图将图160出售给中国,很可能会遭到来自美国等国家的强烈反对和制裁,这对于刚刚独立的乌克兰来说,是难以承受的代价。

2. 技术与维护的现实障碍: 即使乌克兰有意出售,中国在接收图160时也会面临严峻的技术和维护挑战。
配套系统的缺失: 图160的作战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搭载的核巡航导弹以及相应的发射和瞄准系统。乌克兰自己也未必拥有完整的核武器系统,而中国不可能从乌克兰获得这些高敏感的核武器技术。即使买了飞机,没有配套的“弹药”,其战略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技术资料和培训: 要掌握图160的维护、修理和升级技术,需要大量的技术资料、专家指导和培训。乌克兰自己可能已经因为苏联解体而丧失了部分关键技术能力,也难以提供完整的技术支持。

3. 交易的复杂性和成本: 即便撇开政治和技术障碍,图160的“价格”也不是一个小数目。而且,购买这样的战略武器,不仅仅是支付飞机本身的费用,还涉及到潜在的政治交易、国际关系调整以及接收后的巨额维护和升级费用。

4. 中国的战略自主发展: 中国一直在走自主研发的道路。虽然在战略轰炸机方面曾有“无机可用”的尴尬局面,但中国从未停止过这方面的努力。中国更倾向于通过自主研发或与俄罗斯进行更成熟的技术合作来解决战略轰炸机的问题,而不是通过购买一种敏感且可能难以维护的外国资产。中国也看到了图160的优势,并从中汲取了设计和研发的灵感,最终发展出了自己的轰20。

总而言之,乌克兰“报废”或裁减图160,是国家经济实力、战略定位调整以及国际政治压力下的无奈选择,也是其核裁军承诺的一部分。而没有卖给中国,则是因为其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潜在的国际阻力、技术维护的现实困难以及中国自身发展战略的考量。这笔账算下来,无论是对乌克兰还是对中国,购买或接受图160都不是一个最佳或可行的选择。那些被拆解的“白天鹅”,更多地成为了冷战遗物,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近期乌克兰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因经费问题甩卖乌克兰级巡洋舰,同样是看家武器,为什么当年的图160选择直接报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