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齐国办稷下学宫是为了争霸,但是争霸成功的却是对学术思想持否定态度的秦国这是为什么?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核心且引人深思的矛盾:齐国以学术繁荣为号召,试图通过思想感召和文化吸引来巩固和扩张国力,然而最终的天下归一,却是以务实、严酷法家思想为骨干的秦国所完成。这其中的逻辑并非简单的“学术无用论”,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历史必然。

首先,我们得明白齐国设立稷下学宫的初衷和目标。齐国,尤其是在田氏代齐之后,国力日渐强盛,也开始谋求在天下格局中占据更显赫的地位。稷下学宫的建立,可以说是一种“软实力”的战略运用。它吸引了当时最顶尖的学者,诸子百家在此汇聚,百家争鸣,探讨治国方略、伦理道德、宇宙人生等各种问题。齐国的想法是,通过这种文化的繁荣,形成一种强大的思想影响力,吸引各方人才,树立国家形象,从而在思想上、文化上、政治上“招徕”人才,甚至争取民心,以达到“德化四方”的目的,最终为争霸奠定基础。这是一种非常“儒雅”的争霸思路,寄希望于思想的吸引力来凝聚力量。

然而,秦国争霸的逻辑完全不同。秦国历经商鞅变法,已经建立起一套以耕战为核心、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强大国家机器。法家强调的是“法”、“术”、“势”,一切以国家富强、君主权威为目标。它不讲究感召,不追求思想的“共鸣”,而是强调制度的约束、法律的强制和权力的集中。秦国不屑于稷下学宫那种“清谈误国”的氛围,他们需要的是能够直接转化为战斗力、生产力的行动和制度。秦国人看重的是实际的利益,是“利”,是“功”。

那么,为什么务实、甚至“否定”学术思想的秦国,最终赢得了天下?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因素:

1. 治世与乱世的考量: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诸侯纷争,战乱频仍。在这样的环境下,直接有效的国家管理和军事力量才是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稷下学宫虽然能激发思想活力,产生很多有价值的见解,但这些见解往往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才能逐步推广和实施,并且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周期较长。而秦国的法家治国,则是在乱世中能够迅速、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提高效率、增强国力的强大武器。它能快速地将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政策和行动,直接应对眼前的挑战。

2. “道”与“术”的根本区别:稷下学宫所代表的,更多的是各种“道”的探讨,是关于“为何而治”的追问。诸子百家,如儒家的仁义、墨家的兼爱、道家的无为,都在试图找到一种理想的治国理念。然而,在争霸的残酷现实面前,这些“道”往往显得空泛,难以直接应用于战场的厮杀和边疆的治理。秦国的法家,则是一种纯粹的“术”,它不关心“道”是否高尚,只关心“术”是否管用。它通过严苛的法律、明确的赏罚,将国家机器高效运转起来,让每一个人都在为国家的强盛而服务,无论他是否认同这种理念。

3. 国家机器的效率与动员能力:法家思想的核心在于“耕战”,鼓励农民和士兵,通过耕作和战争来获得奖赏。这种制度设计,极大地激发了秦国基层民众的生产和作战积极性。国家能够有效地调动最广大的民众,为战争服务。而齐国虽然学术昌盛,但其治国理念中,可能更侧重于文官政治和士大夫阶层的管理,对于如何更广泛地动员社会底层力量,尤其是普通农民和士兵,可能不如秦国那般直接和有效。

4. 思想的“普适性”与“实践性”:百家争鸣,虽然思想火花四溅,但很多思想是针对特定群体或特定问题的,例如儒家关注君臣父子,道家关注自然无为。这些思想的“普适性”和“实践性”在秦国那样高度集权、以功利为导向的国家机器中,并不如法家那样能够被广泛而直接地应用。法家思想中的“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等原则,虽然严酷,但其公平性的表述,对于打破旧的贵族特权,建立统一的法律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5. 战略选择的差异:齐国可能更希望通过文化和思想的优势,赢得尊重和拥护,从而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而秦国则是一条更为直接、更为血腥的道路——通过军事的胜利来征服一切。在那个时代,军事力量往往是解决争端的最终手段。即使齐国有再好的思想,如果不能转化为强大的军事力量,也难以在残酷的战争中生存下来。

6. 秦国的“学习”与“扬弃”:需要注意的是,秦国并非完全“否定”所有学术思想。商鞅变法本身就吸取了当时各家学说的某些元素,例如法家强调的“法”,但也可能吸收了部分名家的逻辑,或者其他学派关于制度设计的某些思考。秦国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能将各种思想进行有选择地吸收和改造,然后以法家的框架为载体,让它们为国家的强大服务。它不像齐国那样,希望“百家齐放”,而是希望“为我所用”。

总而言之,齐国办稷下学宫,是对一种“以文兴国、以德服人”的治国理念的探索,这在和平时期或者长期发展来看,具有深远的价值。然而,在风云变幻、战火纷飞的战国末期,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增强实力,赢得战争。秦国凭借其务实、高效、严酷的法家治国模式,在国家机器的运转效率、军队的战斗力、民众的动员能力等方面,都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学术思想的感召力,在军事力量的铁蹄下,显得苍白无力。

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此:齐国寄予厚望的学术繁荣,最终成为了它未能转化为强大国家机器的“羁绊”;而秦国看似“粗鄙”的法家思想,却成为了它席卷天下的利器。这并非说学术思想没有力量,而是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实力”和“效率”往往比“思想”更能决定眼前的成败。秦国最终统一天下,是在军事和政治层面上的胜利,而不是思想上的“征服”。它用武力消灭了六国,同时也以其强大的国家机器和统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之后的中国历史。而稷下学宫的学术成果,则以另一种方式,融入到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并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继续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买了考研的书,是为了考研。

结果考研成功的人却是对于考研书籍持鄙夷态度的同学,这是为什么?


答:

1.不论买不买考研书,既然打算考研,你就要好好学习,认真学习。刻苦学习。

2.考研书是工具,不是平安符,你带一个就能保证考过

3.建立稷下学宫的目的是为了争霸,可是齐王有没有用稷下学宫争霸呢?没有,一次都没有。反而把大批慕名而来的学者逼走。建立不用,就和买考研书不学是一个道理

4.秦国只想争霸成功所以他们礼贤下士,吸引学者到秦国讲学,所对目标是秦王,秦王会对正确的主张采用,让学者所长真正的用到国家争霸这个工作上。而不是建个戏台子让各位在上边打嘴仗,齐王在下面听戏,只为博得君王笑这样肤浅的事情


所谓的学术思想自由,本身就是一个谬论,既然不能证明你的思想作用,凭什么让别人无偿供养你?

让你思考解决一些问题,你就说这是干涉你的思想自由。

给你一个目标方向让你思考,你就是说这是禁锢你的思想。

你的事咋怎么多呢?算了不让你思考学术了,你又说这是不尊重你的学术地位。

大哥你到底能干啥呀!一年几十万费用让你嚯嚯,你好意思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核心且引人深思的矛盾:齐国以学术繁荣为号召,试图通过思想感召和文化吸引来巩固和扩张国力,然而最终的天下归一,却是以务实、严酷法家思想为骨干的秦国所完成。这其中的逻辑并非简单的“学术无用论”,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历史必然。首先,我们得明白齐国设立稷下学宫的初衷和目标。齐.............
  • 回答
    齐国稷下学宫的繁荣,确实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的开放、包容和自由学术氛围,吸引了诸子百家在此汇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秦国最终统一六国,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单凭学术氛围的强弱就能解释。稷下学宫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各种思想得以碰撞、交流,甚至激辩。在这里,.............
  • 回答
    齐国为什么没有灭亡鲁国?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却牵扯着春秋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诸侯国的实力对比以及鲁国自身特殊的地位。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的“灭亡”在诸侯国之间意味着什么。在周朝分封制的框架下,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虽然频繁,但“灭亡”一个国家并不.............
  • 回答
    齐国能够凭借剩下的三座城收复原有领土,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经典且鼓舞人心的战例,虽然在不同的史书中可能细节略有出入,但其核心的战略思路是相似的。这个故事通常与田单和他的火牛阵联系在一起,发生在战国晚期,齐国面临燕国的强大攻势。要详细阐述齐国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一、 .............
  • 回答
    齐国和鲁国的关系,就像一对互相掣肘的邻居,既有小摩擦,又有大合作,但就是谁也奈何不了谁,更别说“消灭”了。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历史、政治、军事和文化原因,绝非一两句话能说清。咱们这就一点点掰开了讲。首先,得从鲁国的“背景”说起。鲁国不是一般的小国,它是周朝分封制度下,周公旦的封国。而周公旦是谁?他是周.............
  • 回答
    若要让齐国一统天下,并非易事,这需要深思熟虑的战略规划,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以为,齐国若想完成这一宏图伟业,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层层推进,方有可能。一、 内修根本,固本培元在对外扩张之前,齐国自身必须强大到无可匹敌。这并非仅仅是军事上的强大,更重要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昌盛。 政治层面: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史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齐桓公之后的齐国,确实是风光不再,未能延续春秋霸主的辉煌,而晋、楚两国却轮番登场,占据了主导地位。要说齐国和晋楚两国到底差在哪,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齐桓公之后的齐国,为何“无缘”霸业?首先,我们要明白,齐桓公的霸业并.............
  • 回答
    项羽率先攻打齐国是否明智,这是一个历史学界和军事爱好者们长期争论的焦点。从多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充满了复杂的战略考量和潜在的风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项羽攻打齐国的决策:一、 战略背景与项羽的处境: 彭城之战的胜利: 此时的项羽刚刚在彭城之战中大败刘.............
  • 回答
    齐国未能统一天下,是一个历史学上的经典议题,其中涉及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地理以及国君个人的决策等多种复杂因素。虽然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数一数二的强国,但最终统一天下的任务落在了秦国身上。要详细讲述为什么不是齐国,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 齐国崛起的背景与优势:在分析齐国为何未能统.............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政治、经济和哲学等多个层面,非常有趣且复杂。齐国和秦国的例子,以及苏联和美国的例子,看似矛盾,实则揭示了国家兴衰和政治体制演变中一些深刻的规律与例外。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分别分析这两组对比:第一组:自由的齐国败给专制的秦国首先需要明确,这里的“自由”和“专制”是相对于当时的时代背.............
  • 回答
    “围魏救赵”这个计策,说起来是孙膑的杰作,也是战国时期最有名的兵法之一。不过,要是光看书本上的描述,总觉得有点一笔带过,很多细节不够清晰。今天我就想跟大家聊聊,如果我是那个时候的齐国大将,面对魏国进攻赵国,我该怎么破解这“围魏救赵”的阳谋。首先,我们要明白,“围魏救赵”的精髓在哪里。它不是真的要占领.............
  • 回答
    战国时代,齐国确实是个耀眼的军事强国,但若细究其领土扩张,你会发现除却破燕吞宋这两笔大账,其后的扩张似乎陷入了瓶颈。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无战役”,而是复杂的战略选择、地缘政治以及国力制约的综合体现。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齐国并非“再无任何领土扩张的战役”。在战国七雄的漫长历史中,各国之间的攻伐、兼并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常见却又充满挑战的领域——追溯历史人物的源头,并将其与传说中的人物进行关联。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在目前公认的中国历史记载中,并没有证据表明跑到齐国的陈完是神武天皇。 这是一个将中国历史人物与日本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进行混淆的说法。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两个人物.............
  • 回答
    战国时期的齐国,那可真是群星璀璨,一个响当当的强国,尤其是在“齐桓公称霸”之后,这种强盛的底蕴更是贯穿了整个战国时代。你不能简单地说齐国强在哪里,因为它的强大是多方面的,是那种润物细无声,又能在关键时刻爆发出惊人力量的强大。首先,聊到齐国,就不得不提它那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齐国地处东海之滨,拥有广阔.............
  • 回答
    秦国和齐国,一个雄踞西陲,一个地处东海之滨,地理上可以说是相隔甚远,并没有直接的边境线相连。然而,在战国纷争的大时代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尤其是经济上的往来,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巧妙得多。秦齐两国之间的贸易,并非通过直接的边境交换,而是依赖于一系列间接的渠道和贸易网络。首先,我们可以设想一条.............
  • 回答
    田单复齐,那可是齐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确像个从绝境中爬出来的救世主,以一座摇摇欲坠的临淄城,抵挡住了燕军的疯狂进攻,最终扭转了战局。然而,即便田单有过如此辉煌的胜利,距离齐国被秦国所灭,仍然有大约五十年的光景。这五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足以让一个濒临灭亡的国家尝试重振雄风。那么,齐国在.............
  •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的衰败,绝非仅仅是齐国和秦国崛起那么简单。这就像一个人的健康出现问题,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病症就能解释的。虽然齐秦二国的壮大确实给魏国带来了巨大的外部压力,但魏国自身的内部矛盾和决策失误,才是导致其日渐衰落的根本性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魏国的衰败:首先,魏国在早期的崛起.............
  • 回答
    话说当年,五国联军气势汹汹地围攻齐国,这场战争对齐国来说,可真是伤筋动骨,一蹶不振。首先,这场战争的规模和烈度就不同寻常。这不是小打小闹,而是韩国、赵国、魏国、燕国、宋国,五国一同发力,目标直指齐国的都城。齐国虽然也曾强盛,但面对如此庞大的联盟,即便是有所抵抗,也难以全身而退。战争带来的直接损失是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历史问题,因为它触及了不同治国理念、政治策略和军事实力之间的复杂互动。齐国和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崛起和衰落,以及最终秦国灭齐,并非简单的学术支持程度的对比就能解释的。事实上,齐国试图通过教育和文化来“称霸”,而秦国则以法家思想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基础,二者走的是截然不同的道路。.............
  • 回答
    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末期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秦国、楚国、齐国作为当时的主要强国,是否能够“约好一起出兵瓜分了晋国”呢?答案是:理论上有可能,但实际上非常困难,而且即使瓜分了,也并非易事,并会引发新的复杂局面。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