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最后的一次机会丢失在项羽杀宋义的时候。
可以一点一点细说。
一是地理问题。
齐国的地理条件很多人是比照今天的山东说的。
这不对。
山东的地理弱点,饶胜文在《布局天下——中国军事地理》这本书里总结为“一点被破,全境击穿”。这个结论是放在整个山东的条件下说的。如果山东防区将主力置于山东边境、内部缺乏梯次,那么边境击破,内部无力构筑纵深防线,这是很容易出现的结局。这种战略布局是菜鸟很容易出现的错误布局。
但是齐国的地理不同。
齐国的地理,河西是缓冲区,真正的防御重点在济南到临淄这个防御纵深。
东晋南北朝时代,在宋孝武帝迁治以前,青州冀州的防御就是以历城(济南)为防御起点、以东阳(青州)为防御终点的。孝武帝出于政治原因迁治历城以后,格局就变成了“天子守国门”。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这一布置,盛时固然可以出击,衰时却难以坚守,最终由于各种原因丢失了青州。
所以齐国的军事地理格局并不像山东那么差。
山东的优势是三面出击。山东的地理格局,是一个海上半岛,两个陆上半岛。在经济上,利用任何一个半岛,山东都可以大举出击,获得极大的经济利益。利用三个半岛,就可以构建三叶草形状的经济辐射圈。不过山东历来都是主动放弃这个优势的,采取的是硬核桃+烂葡萄的战术,搞一体两翼。近年来又搞了货运铁路,取最短距离尽量绕过省内城市从聊城直接通省外。这仍旧是沿着青岛济南轴心下功夫。硬核桃烂葡萄战术还在继续延续,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转进台湾。军事和经济最大的不同在于,军事上要避免多路出击,经济上则特别喜欢四方辐辏。所以山东其实是以军事防御的姿态搞经济建设。
对于齐国来说,山东的优势空间,就是他们下一步的发展空间。山东的战略错误,就是他们的战略陷阱。
对于齐国来说,据有山东半岛以后,下一步是就近解决鲁国全取鲁中南。然后对天下之中采取扰而不取的战略。现实中齐鲁确实爆发了激烈的长期战争。双方甚至构筑了长城。
同时晋国也积极为齐国的邻国提供援助,阻止齐国扩张。也就是到三家分晋的时代,齐国才抓住时机灭了燕国,但是没有能力吃点。后来齐国又灭了宋国,直接被干掉。原因主要出在两个问题上,一是齐国腹地相对于他们的野心来说太小,二是齐国的目标相对于齐国腹地来说太远。
齐国的腹地实际上就是历城东阳一线,用来控制胶莱与河西足够了,用来控制蓟辽和淮泗,未免鞭长莫及。沿途都是平原,利于反复大战,却根本就是无险可守的。齐军需要保护的地区太多了,力量根本就不够。
孙膑的围魏救赵等策略抓住了齐国的一大优势,那就是作为东部的突出部,可以起到南北平衡器的作用,随时左右南北大国的胜负。但是只做搅屎棍长远来说只会树敌,必须要坚决下本钱。比如说在自己国力强大以后,为大决战做适当积累。然后让局势失去平衡,甚至故意输阵,然后再组织联军反复攻破最强,再以主力攻灭最强,而后次第翦灭其他对手。可以参考刘邦对阵项羽的打法。
齐国在被晋国限制住以后,其实应该先走海上,夺取辽东。当然这超出了当时时代的认识。而且这个策略需要上百年时间移民充实,到了战国时代再这样玩有点来不及了。
战国末期齐国遭到重大打击,在秦始皇统一时已经沦为了弱国,这时可以一争的只有秦楚赵三个大国了。
秦始皇统一以后,政策过于激进,主观能动性过分超越了客观可能性,引起了秦末农民起义。这个时候,六国复立,齐国重新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时齐国的形势还不错。因为大家都是亡国复立,水平差不多。
最好的机会,就在宋义统兵北上时。这时,作为楚怀王的大将,宋义有意观望,同时与齐国联盟。这就是看到了赵国当秦国兵锋的劣势,有意让赵国消耗秦军,要搞一石二鸟的计策。这个计策对楚国是有利的。对于宋义来说也有一些个人的利益。只是看起来这个利益尚不足以让宋义成为军阀。因为军阀需要经过不断血战,消灭掉异己,同时赢得下层拥护。
这个工作后来项羽通过巨鹿之战做了。但是巨鹿之战赢得立足点以后,楚军打了很久也没击败秦军。
项羽的光芒影响很大,导致宋义的策略被人们忽略。
其实宋义作为智将,理解他的谋划不能只是局限于为具体某一个战役,也不能局限于朝堂上的少数人。在没有凭据的情况下,也不能简单说宋义就只为了个人打算。
历史上谈到项羽杀宋义时,常常把宋义送儿子去齐国也作为一个罪状。这是脑子里都是肌肉的一种奇怪看法。
这个看法全部是以项羽为主视角的。在项羽主视角,宋义必败。那么从宋义角度来说,他为什么给自己安排一个必败的战略呢?
从宋义角度来说,宋义成功派儿子去齐国,恰恰是宋义的布局即将完成、宋义必胜的前夜。
项羽也只有看到了这一点,知道自己已经穷途末路了,才会做困兽之斗,悍然刺杀宋义。
事情绝不会是像他对普通士兵说得那样,大家挨饿受冻,宋义山吃海喝,只顾享乐。大家直面秦军打生打死,宋义的儿子却跑到了安全的齐国避开危险,搞失败主义。
难道宋义还能去做秦人?
项羽早早救了赵国,不过是为将来战争留下新的更强对手罢了。
宋义的主意,最后局势应该是刘邦的汉王/秦王,楚王,以及齐王,三王之战。从宋义角度来说,楚国最后统一的赢面是最大的。
项羽的做法是把国战彻底变成了军阀混战。
国家混战期间,各国会进一步完善战国以来的制度改革,不至于直接走秦法的路子,也不至于下降得太厉害。
这个统一的制度会更加条理一些。
历史上刘邦的统一是有些仓促的。刘邦已经尽力了。
如果项羽没有杀死宋义,齐国在随后的战争中就可以与楚国争衡。楚国同时针对刘秦、田齐,形势会很有意思。
齐国是个种田流的国家啊。
战国时期,齐国的格局就是我打游戏特别喜欢用来磨时间的完美格局。
选在一个四面环山或者环水的地图,在无险可依的一面修筑城墙和堡垒,然后猥琐发育,靠强大的经济来发动“娱乐”战争。
齐国,富得流油。
管仲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放到现在都不过时。
盐铁专卖就不说了,打仗先打贸易战,懂王直呼内行!
可是这种国情吧,特别容易让人飘~
怎么个飘法?
别人很难打进来,毕竟那年头海军还不时兴,空军还没有。要从陆地过来,只要防守一面,而需要防守的那一面,早就经过几百年的经营,修筑了牢固的防线。
所以别人打过来,就跟玩塔防游戏似的。
既然别人难得打进来,玩家就容易无聊。
一无聊,就喜欢乱打。
这是我玩游戏的心态。
但搞笑的就是,齐国也是这样的心态啊!
当时其他各国,哪个没被齐国胖揍过?
魏国继承了晋国遗产的精华,和齐国在“徐州相王”中首先称王,其后成为战国第一个霸主,最后就是被齐国拉下水的。
打扒魏国后,齐国独孤求败一样,谁都拿来捶一顿,尤其是在齐湣王在位时,南吞宋国,西怼强秦,下踩楚国,上捶燕国,还把三晋轮着虐了一番,后来还与秦国一起率先称帝,可谓膨胀之极。
总结就是,无聊就找人打一架,毫无战略可言。
于是,最后乐毅伐齐,诸国响应。
这时候,齐国玩家的操作弱点就暴露出来了。
你不是边界防线牢固嘛?
打即时战略的都知道,这种防御布局一旦前线被突破,基本上后方就可以一捅到底了。
既然都被一捅到底了,这时候列国不踩一脚实在对不起自己。
所以当齐国一溃千里时,没参加联军的诸侯国也来落井下石了。
最后齐国被打得只剩下两座城池,造就了燕国少有的高光时刻。
从此,齐国衰落,一蹶不振,退出了列国争雄。
所以说齐国为啥没能统一天下?
因为种田流玩家太浪了,过于注重游戏体验了呗。
话说,秦国的土地也是种田流玩家心目中的天选之地啊~但秦国玩家的战略目标更清晰一些,操作更稳。
其实,战国七雄,除了燕国、韩国由于出生地实在太差,开局难度太高,一统天下实在勉强之外。赵魏、齐楚都是很有希望统一天下的。
但是就像打游戏嘛,最后胜利的玩家只有一个。
我个人是觉得,秦国一统天下,虽有其必然,亦有其偶然。
这或许就是战国史的魅力所在——波澜壮阔,万千可能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