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想通过教育实现称霸的齐国却被最不支持学术的秦国灭了?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历史问题,因为它触及了不同治国理念、政治策略和军事实力之间的复杂互动。齐国和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崛起和衰落,以及最终秦国灭齐,并非简单的学术支持程度的对比就能解释的。事实上,齐国试图通过教育和文化来“称霸”,而秦国则以法家思想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基础,二者走的是截然不同的道路。

以下将从多个层面详细解析这个问题:

一、 齐国的“教育称霸”之路与其实际困境

齐国在战国时期,尤其是在齐宣王(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时期,确实展现出了对学术和文化的重视,试图以一种“文化霸权”的方式来影响和统治其他国家。

招揽人才,推崇学术: 齐宣王是战国时期一位非常有魄力且有野心的君主。他为了巩固和扩张齐国的势力,采取了“尊贤尚功”的政策,广纳天下贤士。
稷下学宫: 这是齐国文化政策最显著的代表。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最著名、最繁荣的学术机构之一,吸引了来自各国的学者,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等各派名家。在这里,学者们可以自由辩论、著书立说,形成了一个思想活跃的学术中心。著名的学者如孟子、荀子、邹衍、慎到等都曾在此讲学。
重视文化氛围: 齐国力图通过这种方式,在思想文化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希望通过知识和道理来“说服”其他国家,从而实现其政治上的影响力,甚至形成一种文化上的“称霸”。这是一种相对温和、间接的统治方式,试图以“仁义”或“礼乐”来感化天下。
齐国的优势与局限:
优势: 齐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尤其是在齐国西部和北部)、发达的工商业、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为稷下学宫的繁荣提供了物质保障。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也能吸引人才,提升国家声望。
局限:
战略上的不坚定: 齐国虽然有文化上的雄心,但在军事和战略上却显得摇摆不定。在与其他国家的竞争中,齐国时而攻伐,时而退缩,缺乏一贯的、锐意的扩张政策。例如,在与魏国争霸时,齐宣王曾一度占据优势,但并未能一举奠定胜局。
“称霸”的定义模糊: 齐国所追求的“称霸”,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和政治上的影响力,而非秦国那样以武力征服为目标的国家统一。这种模糊性使得齐国的战略目标不够明确,也难以凝聚全国的统一意志。
对军事的忽视: 尽管齐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与秦国相比,其军事体制和动员能力存在差距。过度依赖文化和外交手段,相对忽视了持续的军事改革和战争准备,这在与以军事立国的秦国对抗时显得尤为不利。

二、 秦国的“不支持学术”与其实际的“法治与军事”霸业

秦国在战国时期的政策与齐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成功并非源于对学术的推崇,而是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强调耕战、法治和军事力量。

法家思想的核心: 秦国重用法家学派,特别是商鞅变法之后,以法治为核心,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重农抑商: 秦国将国家资源集中于农业生产和军事力量建设。鼓励农民垦荒、提高粮食产量,并以此作为兵源和军粮的基础。
严刑峻法: 秦国实行严苛的法律,不论贵族还是平民,触犯法律都要受到严厉惩罚。这有效地约束了社会,维护了国家的稳定,并为战争动员提供了便利。
军功爵制: 这一制度是秦国军事力量的关键。不论出身,只要在战场上立下军功,就能获得相应的爵位和赏赐。这极大地激发了士兵的战斗积极性,并为秦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集权与效率: 秦国建立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君主的命令能够迅速有效地传达到基层,大大提高了国家的运行效率,尤其是在动员力量和执行政策方面。
秦国的“学术”立场:
实用主义: 秦国并非完全排斥学术,而是极度务实,只推崇对国家统治和军事扩张有直接、实际作用的学术。 法家思想正是这种实用主义的体现。
限制与控制: 对于那些可能挑战国家权威、削弱君主权力的思想,秦国则持警惕和限制态度。例如,在秦始皇时期,虽然有博士官制度,但同时实行了“焚书坑儒”,其目的就是统一思想,消灭反对的声音,巩固统治。这与齐国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截然不同。
“不务空谈,只做实事”: 秦国君臣普遍认为,那些关于仁义、礼乐的讨论是“空谈”,无法直接转化为国家的力量。他们更关注如何通过法律、军事和经济手段来增强国力。
秦国的优势与力量来源:
强大的军事力量: 经过商鞅变法等一系列改革,秦国拥有了令人生畏的军队,其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士气高昂。
高效的动员能力: 严密的法律和军功制度,使得秦国能够高效地动员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战争。
明确的统一目标: 秦国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统一天下。所有政策和措施都围绕这一目标展开。
地缘优势: 秦国地处关中,易守难攻,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使其能够专注于内部改革和军事建设。

三、 秦国灭齐:战略、军事与国力对比的必然结果

秦国最终灭掉齐国,并非仅仅因为齐国不“支持学术”,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军事和战略的优势是决定性的。

1. 战略上的根本差异:
秦国: 以武力统一六国为唯一目标,战略上积极进取,持续扩张。
齐国: 战略上摇摆,时而称霸,时而自保,缺乏长远的、一以贯之的统一目标。在秦国崛起并展现出强大吞噬力时,齐国未能形成有效的联合抗秦力量。
2. 军事实力的巨大差距:
秦国: 经过长期改革,军事体制健全,军队战斗力极强,后勤保障有力,战术灵活。
齐国: 虽然军事实力不弱,但与秦国相比,在军队的专业化、训练水平、装备以及战略战术运用上存在差距。尤其是在面对秦国潮水般的攻势时,齐国难以持续有效地抵挡。
3. 国家动员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
秦国: 法家思想下的高效国家机器,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国家资源投入战争,且其耕战政策保证了充足的兵源和粮草。
齐国: 虽然经济发达,但其政治体制和文化氛围使得国家在应对大规模战争时,其动员和资源整合能力不如秦国那样高效和集中。
4. 外交策略的失败:
齐国虽然在文化上具有影响力,但在外交上未能有效联合其他国家共同对抗秦国。例如,在合纵抗秦的关键时刻,齐国常因自身利益考量而保持观望,甚至与秦国勾结(如“纵横之说”)。
5. 具体战役的失利:
在公元前284年,齐国在乐毅的进攻下国都差点被灭,虽然最终复国,但国力大损。虽然秦国此时尚未完全统一,但齐国的内部消耗和外部压力已经很大。到秦始皇时期,齐国已经是六国中最弱的国家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国集中了灭六国最强的兵力,利用战术和强大的军事机器,迅速攻克了齐国。齐国在秦军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几乎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抵抗。

结论:

齐国试图通过教育和文化来“称霸”,这是一种相对温和、以间接影响为主的治国理念。它创造了繁荣的稷下学宫,但并未能转化为决定性的军事和国家实力。

而秦国则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强调耕战、法治和军事力量。它将国家的一切资源和政策都服务于统一天下的目标,建立了强大的军事机器和高效的国家体制。

最终,当国家间的竞争发展到以武力征服为主要手段时,秦国的实用主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高效的国家动员能力,远远超过了齐国在文化和学术上的优势。 秦国灭齐,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国家发展模式和战略思想的较量,是军事和国力压倒一切的历史必然。齐国对学术的重视,如果不能转化为强大的国家实力作为支撑,是无法在残酷的战国争霸中生存并实现其“称霸”野心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都不要给秦国乱扣什么斯巴达、元朝、野蛮之类的帽子了,本秦人很愤怒。

齐国的稷下学宫的确牛逼,学说都已经超越了人类范畴,从六合八荒一直扯到了阴阳五行,看起来都能跟三体人一战了,然而有什么卵用吗?

从实用的角度来说,稷下学宫的学说看起来五花八门但总归都是为了给齐国国君称帝制造的有宗教含义的舆论,无论是什么五方五帝黄帝为尊、还是什么五行生化周朝德衰,都是羞答答地想说最后一句话:齐国国君是真命天子,萌萌哒大伙不要打仗了,臣服我们就行了……

然并卵,乱世,你不钻研经世致用的学说,空谈九洲、五行这些东西,有个鸡巴毛的作用。

齐国稷下学宫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还不如早年魏国的西河学派,魏国西河学派本是儒家一脉,但离经叛道背离了孔子的克己复礼原则,直接披着儒家的皮整理改造了晋国根基已深的真正为“霸道”服务的政治学说,涌现出李悝、翟璜、吴起、商鞅等一批真正的王佐之才,比稷下学宫里当老祖宗的嘴炮神棍邹衍高明道哪里去了。

但很可惜的是,西河学派最终催生出的儒家异端——法家学说,真正贯彻执行的就是我们没文化的秦国,而不是整天做梦想着称帝就能解决一切的齐国、穿条裤子骑个马就以为自己是圣骑士的赵国、以为搞出常备军就能当希特勒的魏国、占领了新郑后就觉得可以安逸享福的韩国。

贯彻了西河学派学说的秦国最终一统天下。

传承了稷下学宫神棍学说的齐国方士最后只能炼丹造假药、给秦始皇瞎编神迹再给被人家坑杀。

总而言之,无论什么时候,经世致用的学说就是比开脑洞瞎想的宗教类“学说”强。

另外补充,诸子百家为什么最后只剩了儒家和儒家的异端法家?因为这俩真是能用的学问,前者适用于老大帝国维稳裱糊,后者适用于给裱糊已经不起作用的老大帝国换血重修。除了这两家学说外,其他的都是村口老大爷的消遣。

另外再看看从魏国李悝变法后,除了被灭国复国折腾的燕国外,连制度最落后阻力最大的楚国都出现了变法,可养着这么多学者的齐国呢?

齐国是战国时期的奇葩,从来没有变法,只有齐威王时期整顿了下吏治,杀了几个贪官……当然这也是管仲时期确立的制度较为完备,可吃老底也不带这样的吧。养着这么多学者教授,从没人研究下秦国、魏国变强的原因,,也没人提个建议说我们改革下老旧的五都制度把,今天不适合了……可齐国养着的这些学者在干嘛?整天眼巴巴地用五行生化来祈禳天命呢……

真TM心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