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有二:
一为莒、即墨是两座城市的实力非凡;
二为当时列国的局势所致——灭齐没有那么容易,每个国有它的脾气——这一点不见得是燕惠王有多不地道,他也有无奈之处。
先说莒和即墨:
题主说是三座城,我印象是齐国剩下的是两座城池吧......这两座城是莒、即墨。
前面有朋友提到过了,这两座城市其实是齐国的五都之二,其中保存有大量的战争资源,是齐国能够顺利反攻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也包括其他外围因素,讲起来较为复杂。
这里先建议看一下地图:
(还是用一下 @布哈林 大V的图,确实好用,非常感谢哈大。水印不是我加的,我也不知道系统怎么关掉不加水印)
两个红圈就是莒和即墨,黄圈大致是燕国的占领地,紫圈是赵国的占领地。
注意,上述占领地并不是在短期内占据的,实际上在五国伐齐之后,燕、赵双方对齐国的攻略长达5年时间,大致达到了上述程度。
接下来,如果我们再看一下魏、秦、楚占领的土地,就有意思很多了:
绿圈是楚国占领的淮北之地,以前是楚国的,在宋康王时期被宋国占领;
红圈是魏国占领的宋国故地——之所以这么顺,估计是因为手里握着宋康王这张牌——魏昭王这个家伙确实非常狡猾;
紫圈是秦国占领的陶邑——当时天下最大的商业城市,天下智士魏冉的说法是惦记夺下它给自己当封地——当然,这显而易见是政治语言。
接下来,开始讲五国灭齐到齐襄复国之间的第一阶段:秦魏火并
之后的行动证明了魏冉的“封地”之说只是搪塞列国的政治语言。他的真实目标其实是魏都大梁(红圈),以东西夹击攻破大梁(红箭头),实现“绝纵亲之腰”。
当然,赵、楚两国当时是不会允许合纵的路线被秦国斩断的,所以魏冉必须提防赵、楚对大梁的援助(黄箭头)。
同时,还有另一种威胁,就是燕国的干涉——唇亡齿寒的道理列国是非常清楚的——魏冉同样要提防燕国协助赵军行动,比如切断秦军的后路(紫箭头)。
这样一来,从五国灭齐后的公元前283年开始,一切剧情就开始复杂了起来:
魏冉在当时被认为是天下智士,是有一定道理的。在五国灭齐之后,他趁着列国还在攻略齐境,立即向大梁发动了第一轮进攻。
而他的对手魏相孟尝君则充分发挥了魏国从始至终的滚刀肉精神,一番游说下来把燕、赵两国拉下水了。
据《战国策》的记录,此时赵军救魏出动的兵力是10万,燕军出动的兵力是8万,直接把魏冉给吓回去了。
从上述动员的兵力和远征长度上看,燕军在这段时期应该暂停了对齐境的攻略——这也是第一个原因,其实齐国在全面溃败后是有重整军备的时机的。
在首次进攻受挫之后,魏冉开始重新使用连横的计策,当时的局势也就进入了第二阶段:四国混战
大致是秦、魏、赵、楚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明争暗斗,包括了秦攻赵,赵攻魏,楚扬言灭魏破秦及拉拢韩国等。
其中,燕国掺和过一次,当时秦将白起再度攻击大梁,这一次又是燕赵救魏,把白起的后路给断了,导致秦国再次求和。
考虑到白起的指挥水平,个人认为燕赵联军的规模应该不会很小,否则不会让他陷入这样的窘境。
总之,燕军对齐国的攻略无疑又被打乱了。
接下来是第三阶段:秦楚在黔中的拉锯战
秦楚在红圈区域进行了反复的拉锯战,从公元前280年到276年,秦楚两国均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秦国方面:
名将司马错是什么结果不清楚,大概率是悲剧了;巴东十五邑(今重庆市以东)最终被楚国占据,从蜀地向东的路线基本被堵死,直至秦始皇中期才得到打击楚国的机会。
楚国方面:
郢都被攻克,楚国的核心地区被付之一炬;名将庄硚携楚军在滇地自立。但对于楚国而言,也不见得不是个转机——楚顷襄王在这一阶段疑似进行了人事方面的变法,驱逐了若干名楚国贵族,重用阳陵君,且用阳陵君之计,夺取了白圈区域的淮北、泗上地区,兵力扩充了十余万人——接下来在楚考烈王统治下的楚国表现也非常抢眼,到秦始皇时期“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的说法依旧流行。
齐襄复国,也正是在这一期间......
所以,答案已经出来了:
首先,齐国并不是一口气就剩被打得只剩下两座城市的,期间有多次重整的机会,也就让莒和即墨有了充分的时间积累力量进行抵抗。
到了秦楚火并期间,秦楚两国已经无力干涉列国的事物。
此时,位于天下中央的魏国如何站队可以说举足轻重——偏偏这时候魏昭王病死了,魏国啥事也管不了。
你觉得剩下一个赵惠文王,也是一代雄主,现在没人能牵制他了,他真能任由燕国这么嘚瑟吗?
注意赵惠文王那个处境:
寡人西边有个秦国(蓝圈)就够闹心了,南边还有俩鸡贼王中王(白圈)给我抽冷子,你东边燕国要是变得比秦国还秦国(红圈),还让不让我活了?!
在这一点上真不能指责赵惠文王,你看看邯郸那个位置,旁边就是刚吃了宋国的魏国,他也有他的苦衷啊。
以燕国那个体量,如果赵国不支持它,甚至反过手大耳帖子抽它,它还真没辙。
所以:
为什么燕昭王打下齐国以后,马上给齐国投降的封君在燕境内封地?——赶紧跟我绑在一条线上吧!
为什么燕惠王一上台就那么着急让乐毅或者骑劫打下齐国最后两座城?——赶紧把齐国打没了,咱们跟赵王好好谈一谈啊!楚国已经把手伸到泗上了,再等下去有魏、楚掺和,咱们更没戏了啊!
之所以能够复齐,齐襄王和都平君的个人奋斗固然重要,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这么一看,其实燕国输的一点都不怨。
关于这一期间列国的具体争斗,可以看我的这篇文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