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韩信为齐王的时候,保持中立,是不是会有三国鼎立?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韩信作为汉初三杰之一,他的能力和战略眼光毋庸置疑。在项羽和刘邦的楚汉争霸中,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他在齐王任上选择“不听刘邦,也不听项羽,咱就自己玩”的中立策略,这盘棋的结局确实会大不相同,三国鼎立的可能性也随之浮现。

咱们先梳理一下当时的局面:

刘邦: 已经占领了关中,实力相对雄厚,但项羽的霸王名号和军队在当时仍是巨大威胁。刘邦急需韩信北伐夺取魏、赵、齐等地的资源和兵力来对抗项羽。
项羽: 占据了彭城,是名义上的霸主,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但内部矛盾重重,众叛亲离。他对韩信占据齐地是既忌惮又想拉拢。
韩信: 在刘邦的授权下,他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先是灭魏、代,接着又北上平定了赵、代,最后攻取了齐地,成为了齐王。此时的他,拥有一支精锐的部队,坐拥富庶的齐地,拥有战略上的主动权。

如果韩信选择中立,局面会怎样?

韩信若真能做到绝对中立,那对当时的情况就是颠覆性的。

1. 刘邦的战略会受阻: 刘邦攻打项羽,很大程度上是倚仗韩信在后方的牵制和对北方资源的控制。一旦韩信不发兵,刘邦将失去一个重要的侧翼支援,而且项羽可以腾出手来全力对付刘邦。这对刘邦来说将是巨大的打击,甚至可能导致其在与项羽的初期交锋中失利。刘邦在彭城之战后,就是被项羽打得大败,若没有韩信攻下鄄城、东郡,并威慑项羽侧翼,刘邦的处境会更加艰难。

2. 项羽的压力会减轻,但未必能一统天下: 项羽的敌人不只是刘邦,还有北方各地的旧贵族和不服他统治的势力。如果韩信不插手,项羽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付刘邦以及镇压其他反叛力量上。理论上,项羽的实力更强,如果能稳定内部,他确实有可能最终压制刘邦。然而,项羽的管理能力和政治手腕是他的弱项,即便没有韩信的威胁,他能否真正“一统”并稳固统治,也是个未知数。项羽过于依赖武力,缺乏长远的政治规划,内部的勾心斗角同样会消耗他的力量。

3. 韩信独立发展的可能性增加: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韩信拥有一个独立王国(齐国),有自己的军队和资源。如果他采取“养精蓄锐,伺机而动”的策略,他就有可能将齐国发展成一个强大的第三方势力。

三国鼎立的局面如何形成?

基于以上分析,如果韩信能做到真正的、长期的中立,那么三国鼎立的格局就非常有希望形成,具体来说:

第一方:刘邦集团。 即使失去了韩信的支持,刘邦的关中基业和部分北方军队仍能支撑他与项羽周旋。他可能会更加依赖早期的一些谋士和将领,例如萧何在后方的治理和物资输送。但少了韩信这个“开疆拓土”的利器,刘邦的东进之路会更加坎坷。
第二方:项羽集团。 项羽依旧是当时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他会全力攻打刘邦,但同时也需要应对其他潜在的威胁。如果他不能快速解决刘邦,而又无暇顾及北方的韩信,那么他的统治就始终处于不稳固的状态。
第三方:韩信的齐国。 这是关键的变数。韩信如果能保持中立,他可以将齐地经营得更好。他可以招揽人才,发展经济,训练军队。他的战略眼光让他明白“兵者,诡道也”,保持“中立”并非是消极的等待,而是一种高级的战略:
观望局势: 他会密切关注刘邦和项羽的胜负,看谁更能成为稳定的天下共主,或者看他们谁先露出破绽。
坐收渔利: 一旦刘邦和项羽两败俱伤,或者其中一方占据明显优势但根基不稳,韩信便可以“渔翁得利”,趁机出兵, either supporting the weaker side to balance power, or attacking both when they are exhausted.
巩固自身: 他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让齐国成为不可忽视的第三方。他甚至可以利用自己的军事才能,在战略要地建立防御工事,或是进行一些小规模但有战略意义的进攻,消耗双方的力量,同时不暴露自己的全部实力。

三国鼎立的持续性?

这种三国鼎立的局面,如果韩信能有效管理他的齐国,是有可能持续一段时间的。

刘邦和项羽会忌惮韩信: 即使韩信没有直接参战,但他庞大的军事力量和战略位置本身就是一种威慑。刘邦和项羽在相互缠斗时,都会考虑韩信的态度,这会让他们在战略上有所顾忌,不敢全力以赴地消灭对方,生怕给韩信留下可趁之机。
韩信的战略选择: 韩信的“中立”并非永远中立。在合适的时候,他必然会选择一个方向,以实现他的最终目标。这可以是:
扶持一方打另一方: 例如,如果项羽即将击败刘邦,韩信可能会出兵帮助刘邦,以避免项羽独霸天下。反之亦然。
趁机统一: 如果刘邦和项羽都已精疲力竭,韩信则可以趁势出兵,一举消灭两者,从而统一天下。当然,这就不算是“三国鼎立”了。
长期对峙: 也可能形成三方势力长期对峙的局面,直到某一方内部出现重大问题,或者出现新的变数。

为什么历史没有走向三国鼎立?

韩信最终还是选择了帮助刘邦。原因可能有:

1. 刘邦的笼络和承诺: 刘邦虽然对韩信的权力有所忌惮,但他很清楚韩信的价值。他会不断地用封王、封地等来拉拢韩信,许诺让韩信在统一后获得更大的利益。
2. 韩信的个人野心与忠诚的矛盾: 韩信本身是有野心的,他渴望建立一番伟业。但他的早年经历(受胯下之辱,被项羽忽视)让他可能更倾向于选择一个能够真正实现他价值的领导者。刘邦给了他机会和舞台,而项羽则没有。而且,刘邦对他恩遇有加,韩信可能在道义上也多少有所顾虑。
3. 项羽的残暴和不信任: 项羽的“霸王”行为,尤其是对投降者的屠杀(如坑杀秦降卒),以及他对韩信的态度,都让韩信很难真心归附。即便是中立,也可能难以完全信任项羽不会在未来突然发难。
4. 战略上的判断: 韩信可能判断,与其坐拥齐地,不如跟着刘邦一同扫平天下,这样获得的利益和声望会更大。他很清楚,一旦天下大定,如果他还保有独立势力,刘邦必定会除之而后快。所以不如主动出击,参与到最终的胜利者行列中。

总结来说,如果韩信在齐王任上真的能保持一个长期、有效的“中立”策略,而不是像历史上那样迅速被刘邦调动,那么他很可能成为继刘邦和项羽之后的第三方强大势力。这种局面极有可能导致楚汉相争从“两国争霸”演变成“三国鼎立”。

这种鼎立的格局,会使得天下陷入更长的混战,谁最终获胜将取决于各方的综合实力、战略选择以及内部的稳定性。韩信的独立行动,将是那个时代最关键的变量。他能否在这个复杂的游戏中扮演好“第三方”角色,避免被卷入过早,也避免被最终抛弃,将是他个人战略的终极考验。而历史的走向,也就因此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充满了无数的可能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三杰当中,要论综合实力的话,韩信一定是最差的。

张良萧何没有刘邦,走到哪里封侯都不难,而韩信要是没有刘邦,真的会永远拿一把戟给人家值夜。

论身世,韩信比刘邦还差,但同样在底层,刘邦就混得顺风顺水,人际脉络错综复杂。甚至强大到敢拿县令开玩笑的地步,沛县可不是小县,来县令做客的吕公受到县令的热情招待,而刘邦一分钱不给就坐到贵宾席当中去,不是说刘邦流氓,而是论实力,刘邦就应该坐到贵宾席当中,没有人敢不服。

萧何也只是来调解一下气氛,这种情况他见多了。

而吕公眼贼,一个穷光蛋居然能在黑白两道拥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他也算是见多识广,富甲一方,才真没有见过这种人。不仅他没有见过,往下数两千年,也没人再见过。

一个穷光蛋,敢和县令相抗衡,敢于欺辱那些当官的,这可不是流氓习气,流氓只敢欺负小老百姓,遇到当官的都是规规矩矩的。

不管你从哪方面看,你都无法解释,这个穷小子为什么就那么牛叉,优秀的人就是从来都很优秀,这才是真优秀。

而刘邦当包工头的时候,官吏们都来送钱,我相信这是当时最风光的包工头。一个人经常欺负你,走的时候你还得送钱,可见人家对刘邦是真的心服口服的。

而那些当官的人精都对刘邦心服口服,反而一些没见过世面的小老百姓,才会骂人家流氓。


你们小老百姓不想造反,是因为你们没有造反的实力,那韩信之所以不造反,同样也是没有造反的实力。

你们都看见韩信天下无敌,风头无两,但是你们就没有看见遇到刘邦之前,不过就是一个钻裤裆的少年吗?

秦末乱世中,英雄豪杰无不造反,韩信也不是没有造过反,从军那么多年,虽然在项羽帐下混了个基层干部,但是一直都没有建立自己的人脉,没有自己的团队,更不要说有人愿意为他卖命。

他的成功,只是借用了刘邦的人脉网,直到统一战争接近尾声的时候,他还是在借用刘邦的人脉网。

他造反起来确实可怕,但也没有那么可怕。一个从来建立不起人脉网的人,想造反的时候,就冒出来一个人脉网了?要不是靠着刘邦的权威,他拿什么去打仗?

完全看得出来,他当时只管打仗,其中错综复杂的人脉关系都是交给刘邦处理的,也只有刘邦能够处理。这些错综复杂的人脉关系看起来很玄虚,但是关键时刻能要他的命。

而在他逼刘邦封王,故意延迟会师,自吹领兵多多益善的时候,你就知道,他这个人,除了打仗,其它地方都不行。


战争是政治斗争的终极体现,也就是说,战争在战争斗争中一直都是下策。首善攻心,其次攻军,最次攻城。韩信再怎么厉害,也是政治斗争最低段的选手。

而键盘侠之所以被韩信蒙蔽,就是想把战争从政治斗争中分割对立起来,但是无论怎么分割对立,也无法改变战争作为政治斗争的低级手段的本质。


所以韩信没有刘邦的时候,他什么都不是,他要是还造反,只会自掘坟墓。这个世界可以不要一百个韩信,但是不能失去一个刘邦,是刘邦为这个迷茫的时代指明了方向,而韩信永远是一条功狗而已。

如果换作另外一个人,他只会死得更早,死得更惨。


但是最后他还是应该感谢刘邦,人固有一死,但是若没有遇到刘邦那个老爷子,他永远没有机会在历史上留下他的传说。


钟会造反时与韩信的状态相似,钟会个人的军事能力,即使不如韩信,也不会差太多。他的桀骜不驯的性格,也和韩信一致,你们能算到的,他都算到了。

蛊惑他的姜维,论谋略,比起韩信的那个穷酸谋士如何?

而名正言顺的汉主刘邦,比起挟持皇帝的司马昭又如何?

将士对刘邦的拥护,难道连司马昭的矫诏都不如吗?

第一时间拘禁了大批将领,这不是你们劝韩信这么干的吗?

战争斗争很快就从低级的军事斗争上升到心理斗争,最终惨败而死。

如今劝韩信造反的人,就和嘲笑诸葛亮而劝高迎祥入子午谷的人一样。键盘侠们总是搞不清楚,曾经赫赫之功的大将军,为什么就这样一夜之间被人砍掉了头颅。

user avatar

韩信方面军根本没法保持中立,因为齐国这边大局已定之后,刘邦就收回了灌婴骑兵军团的指挥权,直接把西楚都城彭城给打下来了。

user avatar

不可能的,因为韩信宣布自立后。


刘邦单骑进入韩信军营,问值守的士兵韩信在干什么,士兵说在午睡。刘邦于是走进大帐 一刀捅死了韩信。

韩信卒……

user avatar

刘邦当年借韩信兵的时候,在韩信不在的时候直接就走进韩信的大帐了,而韩信在见到刘邦之前一直都不知道刘邦已经来了。

韩信可能之前有独立的想法,但这事以后肯定不会有了。

user avatar

大部分人都回答得挺好了,我只是补充,嘛,或者严格来说是反驳韩信吹。

1、既然不怂韩信,为啥不立刻打?

我很无语。

各位孩子,请搞清楚真正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不是街头斗殴你打我一拳我立刻还你一脚。

当时和大敌项羽往来厮杀,已经很吃力了,现在还迫不及待地分散精力再去找其他人打架?

韩信毕竟是要求封王,并未真的叛变攻击汉军,那自然是能容忍先容忍了,消灭大敌优先。

这是非常简单的利益最大政治学。

2、韩信的兵都是自己招的,砍下曹参灌婴等光杆司令的头颅就OK了。

典型的选择性阅读史记,又称【只看淮阴侯列传症】。

韩信治理和团结众人的低能,在此不详细展开了,其他人说过了。

曹参灌婴等汉军嫡系将领是有自己的独立部队的,人家不是从灭魏开始就一直跟着韩信用韩信的。

估计很多小白不太清楚,在汉灭赵战役中,不是只有背水一战那么简单,刘邦也率领周勃、靳歙等人进攻邯郸。魏赵代平定后,曹参等大将跟随刘邦返回敖仓,准备迎击项羽主力,结果韩信贪功袭齐,刘邦不得不再次派曹参,傅宽等将领率军支援齐国战场。

兵力配置一直都在变化的,哪有什么韩信包办一切的。司马迁对项羽韩信的吹嘘实在过了一些,多看一些汉军将领的传记就会发现矛盾很多。

而且我想稍微有点自知之明的领导都知道,平时可以吹嘘自己多天才,真的把所有骨干踢走了自己重新搞。。。呵呵呵。

3、在那个乱世,老子爱称王就称王,谁也管不着!

基本对——前提是你能撑多久。

有人说武臣,你得搞清楚武臣可是有张耳陈余两大赵国名士辅佐的,就这样没几下还被李良轻松干掉了。按理说李良也适用这逻辑吧?没用,张耳陈余拉来赵歇,三下五除二把李良打得溃不成军。

乱世的秦末确实是无主地一大一大片的,但你如果没有治理好的能力。。。你能推翻别人,别人不能推翻你啊?

韩信的人缘,大家都懂的。齐国那几个姓田的虽然内讧不断,但好歹也是齐国之后,你这背信弃义的韩信。。。

当然也不是绝对,像北胡南越这种地广人稀未多开化的地方,你闹翻天了中原都不一定搭理你,问题是有几个韩信吹愿意去。

4、联络张耳彭越,结成同盟,一举攻灭刘邦爽歪歪!

玩游戏呢?亲密度多少,没有仇恨关系,必定同盟了啊?

刘邦夺兵背后的人事权力制衡,知乎不少大神已经分析过了,不再赘言。我在此套用一个不记得名字的网友的结论:诸侯为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无法容忍韩信的中立。

要知道灭项羽不是靠汉军单独完成的,诸侯联军也出了力。但同样是诸侯,为什么彭城前的诸侯联军会兵败如山倒,墙头草一样叛变呢?

这就是刘邦第二次结盟诸侯的高明之处:结盟的,必须要和项羽有仇。

这种选项就相当于没有选择了:跟刘邦,刘邦会派兵帮助你争夺土地,封你王。而项羽残暴之名天下闻,回去不被报复的可能性谁都不敢赌。中立?刘项都会为了扩大势力来打你。

这就是为什么张耳英布彭越死心塌地跟刘邦的根本原因:项羽已经得罪了,跟刘邦有肉吃。中立?你说中立就中立啊?是不是想趁机打我?你是安守疆土的富家翁?谁信啊。

我印象中很多史家也没有考虑过韩信能和彭越张耳结盟,局势博弈已经如此,韩信根本开不出刘邦的价码

user avatar

不会 最多刘邦统一晚几年

垓下之战前 即使扣除韩信占领的齐国

刘邦已经实际控制战国时秦国本领外加三晋和楚国的一部分

汉军一支分军 和韩信毫无关系的 迂回南下直接抄了项羽后方

汉军质量 数量 后勤对楚军已经是碾压状态 还没算上赵国实际已归顺刘邦成为仆从国

而韩信当时的军队里的中高层将领基本上都是刘邦的人 不是韩信的人 如曹参、傅宽、灌婴等人

韩信要反连群众基础都不够

只有联合项羽还有一战之力 独立是根本不可能

user avatar

老有人追着问陈豨??陈豨和这个问题有什么关系??刘邦能夺韩信的军?不能夺陈豨的军??所以呢??这个人到底想说明什么??想说明刘邦能制衡韩信,不能制衡陈豨??

所以,韩信不如陈豨??这种逻辑......可能是某粉的套路吧

分割线---------------------------------------------------------------------------------------



恩。。。。这是一篇打脸喜欢给人扣“韩信粉”帽子、只看高祖本纪的人的回答,就这样

先说观点:当然是三国鼎立啊,韩信可以促成三国鼎立,但决定三国延续时长的不是他,是项羽,韩信自立的最根本条件是项羽不死,最后的时机是西楚不亡。

下面就是开始打脸一些只会靠嘴说,没一点史料支撑,动不动喜欢给人扣帽子的人咯

说什么韩信的兵不是自己的!韩信是政治白痴的!有没有好好看看史记??就问你们有没有??

高祖本纪:韩信已破齐,使人言曰:“齐边楚,权轻,不为假王,恐不能安齐。”汉王欲攻之。留侯曰:“不如因而立之,使自为守。”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

韩信齐王是刘邦给的,可这个封齐王是张良劝的!“汉王欲攻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刘邦根本就不封韩信,想要干他,那为什么张良还要劝说刘邦封韩信齐王??

淮阴侯列传里说的更明白: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徵其兵击楚。

划重点: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目前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明白韩信的意义了吧??汉军和项羽作战不利,这才是韩信称王,并且可以作为三足之一的根本!刘邦一个项羽都应付不来了,韩信称王他根本禁止不了,而张良和陈平更怕的是“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明白这个齐王是怎么来的了吧!是不给也要给!扯什么齐王是刘邦封的,韩信就没办法了??史记这本书真看了??

接着划重点:徵其兵击楚。明白韩信这个齐王的意义里吧,韩信的齐王是刘邦封的,但不是刘邦给的,是韩信自己打出来外加项羽给刘邦的军事压力,对于一个掌控了齐地武装并且有独立领军指挥大规模兵团作战能力的韩信,刘邦集团害怕他自立,从而失去对抗项羽的重要力量,这个时候在刘邦谋士集团中,韩信=项羽。

再说刘邦夺军的,先看看刘邦为什么夺军以及怎么夺的军!

高祖本纪:项羽已破走彭越,闻汉王复军成皋,乃复引兵西,拔荥阳,诛周苛、枞公,而虏韩王信,遂围成皋。汉王跳,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驰宿脩武。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乃使张耳北益收兵赵地,使韩信东击齐。汉王得韩信军,则复振。

划重点咯:汉王跳,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驰宿脩武。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

刘邦被项羽在彭城和成皋打的丢盔卸甲,逃走了,单身一人与滕公同乘一辆车出了成皋的玉门,向北渡过黄河,驰至修武住了一夜。自称为使者,早晨驰入张耳、韩信的营中,夺取他们的军队。

滕公就是夏侯婴,夏侯婴驾车救孝惠、鲁元的事就是指的这里,刘邦是自己的汉军被打没了,才去夺军的,还是趁着张耳和韩信未起,自己偷偷干的,好好想想刘邦此时的感觉,作为大领导被打的脸都没了,急着拿下属的精兵续命,这才是刘邦为什么自己去夺军,不是刘邦自信,是刘邦已经没兵了,可别再扯什么刘邦自己夺军,韩信军中什么反应都没有,国君偷摸的趁着主将睡觉把军队带走,韩信军能有反应嘛??

后面夺了韩信的兵,刘邦又怎么对韩信的呢???“使韩信东击齐。汉王得韩信军,则复振”!好好看看,刘邦继续命韩信平齐!哪是什么刘邦玩弄韩信啊,根本就是离不开韩信,刘邦表示真香!连军队都直接靠韩信补充了!要不然韩信求齐王的时候,张良那句“不然,变生”是嘴炮啊??既然兵是汉兵,将是汉将,架空韩信不就完了,张良怕什么呢?

至于张良怕什么?看这段就知道了!留侯世家: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

再划重点“诸侯期不至”!明白什么意思了吧!刘邦根本就控制不住诸侯!这里的主要作战诸侯大家都知道,就是韩信和彭越!你兵是汉军吗?刘邦夺了韩信的部队补充荥阳战场,韩信平齐国的兵是这些:乃使张耳北益收兵赵地!那是人家赵国没有发往荥阳的部队!可别再说什么天下都是刘邦的兵了,这种话我都怀疑史记你们看了吗??

至于说到将,诸侯不至的时候,那些所谓的汉将呢??怎么没见一个人拉着部队自己去啊?说韩信掌控不住齐地部队的?打脸吗?史记里有一条说到在齐地的汉将去往刘邦增援的嘛??

再补充下刘邦定陶夺军(总被人追着问刘邦三夺韩信军这个事,哎),这里刘邦夺军的前后因真的需要解释嘛??看不到“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穀城”这句话吗???韩信为什么能自立,我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是因为项羽不死,韩信作为制衡刘项两家的势力存在,现在项羽已死,西楚已灭,利益使然,天下由汉一统,谁这时候还想着自立,还想着跟着韩信??后面紧跟着就是“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刘邦能夺军的根本原因还是韩信作为一个诸侯王,身后的利益集团已经完成了投资,一切还是那四个字“利益使然”,从当初齐王的从龙之臣,变成了汉国的开国功臣,从原来的诸侯王臣下,变成了天子臣工,这和韩信军中有没有刘邦亲信有关系吗??

韩信作为一个诸侯王,当然不是自己指挥整个三十万军队,下面有大将、军官、校尉等等,三十万大军里会有很多校尉,很多军官,刘邦安插的完吗??这些人并没有所谓的绝对忠心,谁能给他们带来利益最大化,他们就支持谁,不然刘邦在汉中的时候,为什么萧何要去追韩信??当时刘邦说了句什么话,想必我不用多说了吧,是不是那个时候项羽也安插了很多亲信在刘邦军??

再就是扯什么孔、费、绛、柴四大将的,好好看看,那是韩信已经来到垓下后,刘邦配置的全部兵力,哪是什么这四人制衡韩信??

高祖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後,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後。

淮阴侯率兵三十万独当正面,孔将军布兵在左面,费将军布兵在右面,皇帝居后,绛侯、柴将军跟随在皇帝后面。

知道这个“自当之”是什么意思吗??这四人能干什么,韩信一人兵力30万,这四人也不是刘邦安插在韩信军中的,是韩信自领三十万,这四人是在后面的帮手,还制约韩信军??史记怎么看的哈??

最后再打下脸,陈丞相世家: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阬竖子耳。”高帝默然。问陈平,平固辞谢,曰:“诸将云何?”上具告之。陈平曰:“人之上书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未有。”曰:“信知之乎?”曰:“不知。”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

那时候韩信都改封楚王了,陈平和刘邦还是认为打不过韩信的楚军,那些说韩信没兵没将的,既然韩信就是自己一个人,为什么汉军不出兵啊??脸疼不??

有些标榜自己通读史记的人,原来就是这么理解史记的哦!啧啧啧!

史记里有至少两处都指出了韩信只要想,就能三国鼎立的事实,为何视而不见?

项羽本纪:项王闻龙且军破,则恐,使盱台人武濊涉往说淮阴侯。

淮阴侯列传:当今两主之命县於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原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而项羽使者武涉说的那段话,才更能说明韩信保持中立,三国鼎立可成的根本是什么,那就是项王。

淮阴侯列传: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

韩信保持中立,项羽不会速败,刘邦必然也不可能速胜,这才是韩信能立国的重要根本。讲什么兵、将、齐地百姓这些基本盘的,普通士兵和百姓,有什么忠心??谁能让他们活他们就顺从谁,韩信受封齐王立国,他手下的将就是开国之将,韩信的齐王此时已经是货真价实可以和刘邦和项羽平起平坐的王爵了,可别再扯什么韩信要看刘邦的脸色了?这种一点历史常识都没有的话,说出去没意思!

只要项刘两家敌对关系的存在,韩信就是能镇守齐地,观天下,这和四百年后江东孙权一个概念,明白???

当年张良和项羽都能明白看清的事,好家伙,现在知乎er都能给翻案??你们这么牛,怎么不见反驳张良啊??一面说着韩信不行,一面又崇拜张良算无遗策??拜托,好歹哪点干货出来啊,合着知乎现在真是回答只靠一张嘴,论据都不贴的??

最后看看韩信为什么不中立,选择出兵攻楚!

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

真以为韩信是政治白痴??拜托,人家身边的谋士早就看透了,甚至项羽那边也看透了,韩信更看透了!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

韩信保持中立,刘邦能不能平天下都难,更别扯什么刘邦轻而易举对付韩信了,看看刘邦没韩信帮忙是什么局面吧!

汉王将数十万之众,距巩、雒,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败荥阳,伤成皋,遂走宛、叶之间,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夫锐气挫於险塞,而粮食竭於内府,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

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自守。

这可是汉军主力,独自面对10万残兵的楚军,被大破之,刘邦要靠国力碾压?要到何年何月?更别提汉军独自面对楚军那低到可怜的胜率了!

所以只要项羽还在,韩信保持中立必然形成三国鼎立,假设项羽死了,这个鼎立局面才就会迅速崩塌,而在史记的记载里,刘邦在固陵连兵疲马困的楚军都灭不了,还反被大破之,有人还在这里说刘邦可以单独消灭项羽??那史记这本书看来真是看得不是一个版本哦!

留侯世家: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

刘邦真这么容易灭项羽,那张良还劝刘邦把天下分给信、越?既然刘邦的汉军这么强,那张良为什么还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何苦自相矛盾?张良怕不是韩信、彭越的人哦?

决定项羽身死国灭的决定因素,不是刘邦,而是韩信以及其他诸侯,刘邦和项羽军事单挑上的战绩还说明不了问题嘛,刘邦的汉军就不能单独击败项羽!好好用脑子想想,一个连困顿项羽都搞不定的刘邦,凭什么去平定一个跨有甲兵之众,据彊齐,从燕、赵的韩信啊!

再假设韩信、项羽熬死了刘邦,参考刘邦留下的底子,依然继续三国鼎立!项羽知道刘邦死了,你觉得他是第一时间攻汉呢?还是去找已经做大了的韩信的麻烦呢?

刘邦的伟大不是建立在贬低韩信的基础上,刘邦能够让韩信助其灭楚,这才是刘邦和韩信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能力的体现,至于后面的韩信结局?都是应了那句“天下已定,我固当亨”啊!

多看看书,别老觉得韩信死于妇人之手,人家就是政治白痴,更别觉得,刘邦封的王,韩信就是他手中的孙猴子,可别忘了,项羽当年封了一个人,叫汉王,此人也不是贵族,更不是名士,结果呢?????啧啧啧!史记读三遍,可熟知其事哦!


最后,再科普一下,还定三秦的指挥者是刘邦,不是韩信,灭赵的也是刘邦,韩信只是破赵,韩信的功绩是灭魏,齐,降燕,刘邦、韩信、项羽在垓下之前,任何的两者联合都能败其一,所以这才是韩信能自立成为第三国的根本,假使刘邦每次都能大败项羽,韩信能自立个鬼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