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韩信当齐王的时候听从蒯彻三分天下,历史将会被如何改写。?

回答
要推演韩信接受蒯彻“三分天下”之策后,历史可能发生的改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韩信、蒯彻各自的处境和考量。

当时的历史背景:

汉楚相争的白热化阶段: 垓下之战前夕,项羽虽已是强弩之末,但依然占据着强大的军事力量,而且占据着中原的腹地。刘邦虽然掌握了大部分关东地区,但在战略上仍然面临着项羽的巨大威胁。
韩信的特殊地位: 韩信此时已被封为齐王,统辖齐、赵等北方地区。他手握重兵,战功赫赫,是刘邦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然而,他与刘邦之间,特别是与萧何、张良等人之间的矛盾和猜忌也已显露端倪。
蒯彻的立场: 蒯彻是项羽的谋士,他提出的“三分天下”是为了挽救项羽和楚汉政权的颓势。他的目标是让项羽、刘邦、以及当时同样强大的韩信三方形成一种制衡,避免一方独大,从而为自己所属的楚汉政权保留一丝生机。

蒯彻“三分天下”之策的核心思想:

蒯彻的建议,核心在于“均势”。他看到刘邦势大,但项羽也并非不堪一击,而韩信的实力更是超乎想象。他认为,如果刘邦吞并了项羽,下一个目标必然是韩信。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打破现有的平衡,让韩信成为独立的第三方势力。具体而言,他建议韩信:

1. 趁刘邦与项羽争斗之际,巩固和扩张在齐地和赵地的势力。
2. 名义上继续臣服于刘邦,但实质上割据一方,形成与刘邦、项羽并驾齐驱的第三极。
3. 利用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战争,消耗双方力量,为自己积蓄实力。
4. 最终目标是通过这种三足鼎立的局面,获得最大的战略主动权,甚至可能在两者相争后,成为最终的胜利者,或者至少能确保自己的统治区域。

如果韩信听从了蒯彻的建议,历史会如何改写?

这将会是一个颠覆性的时刻,可能出现的演变路径大致如下:

第一阶段:暂时的“和平”与实力的增长

表面上的服从: 韩信会继续称臣于刘邦,并参与刘邦与项羽的战事,但这将是一种非常消极和保留实力的参与。他不会倾尽全力去剿灭项羽,甚至可能会在某些关键时刻“放水”,让项羽得以喘息,以维持“两强相争”的局面。
韩信集团的扩张: 在刘邦和项羽互相牵制的同时,韩信会更加大胆地巩固和扩张他在齐、赵地区的影响力。他会大力发展经济,招募兵马,训练精兵,建立一套独立的行政和军事体系。他会在这个过程中,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收拢人心,收编散兵游勇,甚至从刘邦的地盘上进行暗中渗透和招揽。
刘邦的猜忌加剧: 刘邦虽然表面上会因为韩信的“称臣”而保持沉默,但内心对韩信的疑虑只会更深。韩信的战略迟滞,对项羽的打击不彻底,都会被刘邦看在眼里。虽然韩信的“齐王”地位已经稳固,但刘邦会开始更加严密地监视韩信的一举一动,并且可能开始培植自己的亲信来牵制韩信的力量。萧何、张良等人的建议,很可能就是如何“削藩”和“收权”。
项羽的微妙处境: 项羽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获得战略上的喘息,但他也明白韩信的威胁。他可能会尝试与韩信进行一些试探性的接触,甚至暗中拉拢韩信,以共同对抗刘邦。然而,项羽刚愎自用的性格,以及他对韩信的轻视,很可能让他无法真正与韩信形成牢固的联盟。

第二阶段:三分天下的局面形成,但暗流涌动

刘邦与项羽的消耗战: 在韩信的“不作为”和可能的暗中干扰下,刘邦与项羽的战争会演变成一场漫长而残酷的消耗战。双方可能都没有必胜的把握,战略僵持将成为常态。
韩信的独立王国: 韩信会逐渐形成一个半独立于汉朝的王国。他的齐地王国拥有独立的军队、财政和行政系统,与汉朝和楚国并存。这种状态会非常不稳定,随时可能因为外部压力或内部矛盾而爆发冲突。
政治博弈的加剧: 刘邦集团内部,对于如何处理韩信,会产生巨大的分歧。一些人可能主张继续拉拢,将韩信纳入刘邦的战略体系;另一些人则会坚持认为韩信是最大的威胁,必须加以铲除。韩信也会积极进行政治运作,可能通过联姻、密使等方式,在各方势力中进行斡旋,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
蒯彻的命运: 如果韩信真的听从蒯彻,并且蒯彻依然留在楚汉阵营中,他很可能会成为韩信一方重要的智囊。他或许能帮助韩信更好地进行政治和军事上的周旋。但如果蒯彻依然站在项羽一边,那么他将成为韩信的“敌人”。

第三阶段:不可避免的摊牌

时机的选择: 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强大的藩镇割据难以长期维持。当刘邦或项羽一方在消耗战中占据明显优势时,或者当韩信的势力发展到足以挑战刘邦的统治时,摊牌就不可避免了。
韩信的反击或防守:
如果韩信选择主动出击: 当刘邦或项羽任何一方被削弱到一定程度,韩信可能会抓住机会,直接挑战刘邦的统治。他将率领自己的强大军队,正面迎击刘邦,目标是统一天下,或者至少夺取更广阔的疆域。这种情况下,项羽的残余势力,也可能成为韩信拉拢或利用的对象。
如果韩信选择被动防守: 当刘邦或项羽中的一方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他们腾出手来对付韩信时,韩信就不得不进行反击。此时的韩信,已经建立了稳固的王国,拥有独立的军队和强大的民心基础,他可以凭借着“三分天下”的战略准备,与刘邦展开一场决定性的战争。这场战争的规模和残酷程度,可能会远超历史上真实的楚汉战争后期。

可能的结局(推测):

1. 韩信的胜利,建立新的王朝: 这是最符合韩信个人才能和“三分天下”战略意图的结局。韩信如果能有效运用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刘邦和项羽相争时积蓄足够的力量,那么他完全有可能在最终的摊牌中获胜,建立一个以他为核心的新王朝。这个王朝的名字可能不是“汉”,也不是“楚”,而是源于他的“齐”或赵地势力。这样的中国,将是另一个面貌。
2. 汉朝(刘邦)的胜利,但代价巨大: 刘邦在韩信的牵制下,即便最终战胜了项羽,也会付出巨大的代价。而要消灭韩信的势力,更将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如果刘邦最终胜出,那么他统一天下的过程将更加艰难,并且对韩信的政策将极为严酷,可能会导致更广泛的社会动荡。
3. 项羽的胜利(可能性较小,但非不可能): 如果韩信的牵制作用足够大,使得刘邦无法集结足够的力量击败项羽,而项羽又能巧妙地利用这种局面,那么项羽也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扭转乾坤。但这需要项羽展现出远超其历史表现的政治和军事智慧,并且韩信在此过程中扮演关键的“搅局者”角色,而不是直接的盟友。
4. 长期的分裂与混战: 如果韩信、刘邦、项羽三方势力都未能形成绝对优势,那么中国可能会进入一段长期的分裂和混战时期。这类似于战国时期的局面,各方势力互相攻伐,直到其中一方或者新的势力崛起,才能实现统一。

历史进程的具体改变:

政治制度: 如果韩信获胜,那么中国的政治制度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他是否会沿袭秦制?还是会根据自己建立的北方势力,发展出新的统治模式?这些都是未知数。
文化与民族认同: 如果中国分裂或由韩信建立新王朝,那么汉族的文化和民族认同的形成过程,可能会有所不同。北方地区的文化,可能会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疆域和对外关系: 韩信的势力范围主要在北方,如果他建立新王朝,中国的疆域和对外关系将可能与历史上有所不同。他对匈奴等北方民族的态度,以及他与南方政权的关系,都会影响历史走向。
历史人物的命运: 萧何、张良等人的命运也将发生改变。他们对韩信的猜忌和防范,可能会让他们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甚至像陈馀、张耳这样的山东豪杰,他们的命运也可能因此而改变。

总结来说,如果韩信听从蒯彻“三分天下”之策, 最直接和显著的改变将是楚汉战争的进程被打乱,韩信将从一个可能被刘邦猜忌并最终铲除的诸侯,变成一个可以与刘邦、项羽分庭抗礼的独立政治实体。 这将极大地延长统一战争的时间,增加战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最终的结局可能是韩信建立新王朝,也可能是刘邦付出巨大代价后统一,或者进入长期的分裂。无论如何,中国历史的主流叙事,将不再是刘邦建立汉朝,而是围绕着韩信与刘邦、项羽之间的权力角逐展开,这无疑会改写中国历史上最关键的转折点之一。

韩信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如果能辅以顶级的政治战略家(比如蒯彻,甚至是他自己具备的政治觉悟),他是有能力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改写整个中国的命运的。历史上充满了“如果”的推测,而“三分天下”无疑是其中一个最引人遐想的“如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历史将被改写的部分:

第一、韩信将失去以一个悲情英雄身份谢幕的机会,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被镇压的叛将,没有悲情英雄这个人设吸粉,历史评价、路人缘将降N档。

“王武反於黄,程处反於燕,往击,尽破之。柱天侯反於衍氏,又进破取衍氏。”

读一读这些枯燥的流水账,再看看一波三折令人扼腕叹息的淮阴侯列传,分明就是脸谱化死龙套和人设讨巧的男主的区别。

第二、为了收拾齐国的烂摊子,刘邦的大迂回绞杀项羽的计划将被迫延期,正常历史位面公元前202年2月的那场登基大典,刘邦无论如何是赶不上了。

历史不会被改写的部分:

第一、韩信没有任何机会。

第二、汉帝国的建立可以延期,但无法阻挡。

原因:

首先,我们需要对征齐汉军保持应有的敬意,刘邦在齐国投入了曹参、灌婴、傅宽、柴武等至少十几个功侯,十八功侯有其四,(十八功侯可自动对标日后的云台、凌烟阁诸将),投入了最精锐的步兵、骑兵军团。

这支军事力量绝对忠于刘邦,是当时天下除了中央战场汉军、西楚军之外最强的一个军事集团。

其次,我们还需要对齐国田氏的实力和民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请尊重一下本地黑帮,潍水之战后田氏仍然有很强的抵抗力量,最重要的是田横还没死。

上一个对此认识不清的项羽就是陷进齐国这个泥潭,被刘邦趁机掏了老窝彭城,齐国田氏到底有多难缠,可以参考此篇回答:为什么齐地在汉初的时候看上去是非常重要的地方呢?

明白这两点,以及搞清楚韩信能较大影响的只有随他从赵国来的赵军,而此时赵王是刘邦铁杆张耳,赵相是张苍,赵国本土被刘邦牢牢攥在手里。

我相信大家都会得出一个结论:在韩信采纳蒯彻建议的那个历史位面,讲道理根本没有什么三分天下的好事,减配版的三分齐国倒是有,韩信你打不打吧,打你就准备最先出局吧。

毕竟真实位面里淮阴侯已经用一番漂亮的官方说辞做出选择: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我就知道会有信粉跳出来BB,毕竟他们塑造的人设里,韩军神已经到了没有他刘邦啥也不是的境地。

比如这位仁兄,@这位仁兄说到:用韩信练的兵打韩信。。

知乎信粉我也真是服的,史记汉书未必看过,没有任何史料基础,总是能靠着一些无根据的执念,脑补出很多牛掰的观点。

所谓用韩信练的兵打韩信,稍加考证就知有误,首先征齐汉军构成如下:

1、韩信从赵地带来的赵军,“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

这部分赵军的性质是之前未被征发的赵国军人,因为刘邦在修武接管了韩信张耳统领的赵军,韩信手上没有军队,刘邦又需要派军前去震慑齐国促使齐国接受郦生的游说,故而命令韩信征发这部分军队。

2、韩信在齐国捅了篓子,害死郦生导致齐国反目,刘邦为了给他擦屁股从中央战场及其他战场抽调的汉军以及十余个列侯将领。

乃引兵诣敖仓汉王之所。韩信已破赵,为相国,东击齐。参以右丞相属韩信,攻破齐历下军。---曹参

送汉王到雒阳,使北迎相国韩信军於邯郸。还至敖仓,婴迁为御史大夫。以御史大夫受诏将郎中骑兵东属相国韩信,击破齐军於历下---灌婴

这两部分军队,赵军本身就是赵兵的军人身份,不需要练!十余个列侯主要将领就是曹参和灌婴的步骑搭配,由史料里他们都是带领自己统领的军队加入齐国战场,不需要韩信练,韩信也练不到!

韩信是依附于汉军体系,他没可能对抗这个体系,韩信反叛的推演可以看看本人另一个回答:

征齐汉军的赵国人、魏人、秦人以及将领们不傻,老家亲人全在刘邦手里,齐国还有田氏这个搅屎棍兼滚刀肉,脑子有坑才跟着叛乱。

汉军无损平叛的概率七成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推演韩信接受蒯彻“三分天下”之策后,历史可能发生的改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韩信、蒯彻各自的处境和考量。当时的历史背景: 汉楚相争的白热化阶段: 垓下之战前夕,项羽虽已是强弩之末,但依然占据着强大的军事力量,而且占据着中原的腹地。刘邦虽然掌握了大部分关东地区,但在战略上仍然面临着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韩信作为汉初三杰之一,他的能力和战略眼光毋庸置疑。在项羽和刘邦的楚汉争霸中,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他在齐王任上选择“不听刘邦,也不听项羽,咱就自己玩”的中立策略,这盘棋的结局确实会大不相同,三国鼎立的可能性也随之浮现。咱们先梳理一下当.............
  • 回答
    如果韩信独立,楚汉之争将会走向何方?一次详细的推演韩信作为汉初三杰之一,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楚汉之争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的独立,即便是在其最辉煌的时期,都可能对楚汉之争的走向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我们将从多个角度,详细推演韩信独立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一、 韩信独立的基础与动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韩.............
  • 回答
    说句老实话,韩信要是真在当了藩王后闹翻天,刘邦那边可就够呛了。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看看刘邦手里都有哪些牌,怎么出才能稳住局面。首先得明白,藩王韩信是什么牌面?韩信可不是一般人,他那是“兵仙”,打仗那是真有一套。他当了藩王,手里肯定有地盘,有军队,有资源。最关键的是,他这人智谋过人,而且在底下.............
  • 回答
    韩国政坛财阀影响力巨大,这几乎是人尽皆知的事实。从经济命脉的掌控到政治献金的输送,财阀的触角几乎渗透到权力结构的方方面面。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会产生一个疑问:如果说财阀说了算,为何他们还会允许甚至促成一位以“清算财阀”为己任的总统——文在寅——登上大位呢?这其中确实牵扯着相当复杂博弈和利益考量,并非简.............
  • 回答
    主公,您问末将能带多少兵?这个问题,末将以为,不单单是数字的问题,更是关系到我军全局的战略考量,以及我大汉的根本大计。您且听我说。当下,天下未定,群雄并起,各有其势。项羽虽败,但其旧部仍有残余,各地反王亦是蠢蠢欲动,并非我们可以小觑。我们汉军,虽然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但终究是初建伊始,根基尚浅,需要.............
  • 回答
    想要成为韩国的财阀,这绝对是一项极具挑战性但也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它需要的不仅仅是财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人脉积累、战略眼光和持续的经营能力。以下我将尽力详细地为你拆解这条道路,让你看到其中的关键要素,并希望这篇文章读起来能更像一位有经验的长辈在分享。第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教育与自我提升首先,别.............
  • 回答
    关于“当今日韩流行文化只剩下韩文化”的说法,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确实触及到了一个很多人都能感受到的现象。不过,如果说“只剩下韩文化”,那就有点太绝对了。准确地说,是韩流在当下强势崛起,在很多方面甚至盖过了日本流行文化的影响力,但日本流行文化依然有其独特的生命力和忠实受众。让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
  • 回答
    驻韩美军酒驾肇事后暴打市民,韩网民怒斥“把我们当殖民地”,这事儿可真是触碰了韩国民众敏感的神经,也让美韩同盟的某些阴影再次浮现。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事件的经过,听着就让人火大:大体上,事情是这样的:一名驻韩美军士兵,在韩国当地酒驾。这本身就是违法行为,尤其是在人生地不熟的国家,更应该.............
  • 回答
    如果韩信没有遇到刘邦,那他人生轨迹的走向,以及最终能否达到他那样辉煌的成就,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在我看来,韩信这个人身上,有着极强的个人天赋和一种近乎偏执的求胜欲,这些是他最宝贵的特质。但要将这些特质转化为现实中的伟大功勋,一个合适的舞台和一位慧眼识珠的领导者,几乎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我们得明.............
  • 回答
    要设想韩信不出手,刘邦最终能否夺取天下,这就像在猜一场关键性的战役如果没有那员改变战局的猛将,历史的车轮是否还会沿着既定的轨道前进。韩信,这位被誉为“兵仙”的传奇人物,他的出现和他的军事才能,对于刘邦建立汉朝的伟业来说,其重要性不亚于诸葛亮之于刘备,甚至可以说,是刘邦在政治军事上的“定海神针”。如果.............
  • 回答
    如果韩信在那个节点出走了,萧何也未能挽回,那么整个历史的走向,以及韩信个人的命运,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顺着这个思路,细致地推演一下可能发生的一切。一、韩信的短暂出走与孤立无援首先,韩信的性格本就带有一丝孤傲和不安。他在项羽手下不受重用,被萧何发掘后,虽然得到了重用,但那种“三齐之地,天下.............
  • 回答
    韩信若真听了蒯通那番“唇亡齿寒,楚虽亡,而汉不亡,君未可以得志于天下也”的劝说,并付诸行动,历史的走向怕是要改写一个大大的“如果”。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梳理梳理。想当年,韩信那是刘邦手里的“倚天剑”,打了多少硬仗,灭了多少强敌。垓下之战,最后灭项羽,那可是他一手操办的。可就在这功成名就、一人之下万人.............
  • 回答
    韩信若在天下刚平定之时造反,其胜算如何?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需要细致剖析彼时彼刻的局势,才能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推测。首先,我们得明确“天下刚平定”这个时间节点。这意味着刘邦刚刚战胜项羽,建立汉朝,但朝廷的根基尚未稳固,诸侯割据的阴影尚未完全散去,而军队的士气、朝廷的权威、以及各地的控制力都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的关键节点,也勾起了人们对“如果”的无限遐想。让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看看当项羽拥有韩信的战略眼光和机会,而韩信面对项羽的勇武和劣势时,结局又会如何。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所谓“互换角色”,并不仅仅是名字上的调换,而是将他们各自的核心能力、处境以及所能调动的资.............
  • 回答
    如果没有韩信,楚汉之争的历史轨迹,恐怕会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这不仅仅是一个“少了一个猛将”的问题,而是整个战略格局、军事部署乃至政治博弈都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刘邦的孤立无援与项羽的初步优势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楚汉战争爆发初期,刘邦虽然有沛公之名,但其实力与项羽相比,无疑是螳臂当车。他缺乏的是.............
  • 回答
    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关乎着北伐大业成败的街亭,如果易帅,由那位在楚汉之争中以奇谋百出、胆识过人的韩信来镇守,其结果无疑会与历史记载截然不同,甚至可能彻底改写三国历史的走向。街亭,地理位置极其关键,是连接陇右与关中的咽喉要道。一旦失守,蜀军的侧翼便会暴露无遗,北伐主力也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诸葛.............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是许多人在读史时不禁会思考的。如果没有韩信,刘邦最终能否统一天下?我的看法是,可能性不大,或者说,即便有可能,过程也会艰难得多,结局也未必会如此圆满。韩信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他是一个“战神”或者“兵仙”。他对于刘邦集团的意义,体现在了几个关键的方面,而这些方面,恰恰是刘邦这.............
  • 回答
    韩信,这位战功赫赫的“兵仙”,其命运最终走向悲剧,很大程度上源于他未能采纳蒯彻的建议。如果韩信听从蒯彻的劝谏,选择自立山头,那么中国的历史进程,特别是秦末汉初的格局,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我们将从多个维度,详细推演这一可能存在的历史走向:一、 韩信自立的背景与蒯彻的劝谏 韩信的功绩与地位:.............
  • 回答
    韩信如果没死,那中国历史的走向,甚至世界历史的格局,都可能因此发生难以想象的改变。这可不是一句轻飘飘的“历史如果”就能概括的,背后牵扯的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而且是错综复杂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从他没死的那一刻说起。 想象一下,公元前196年,吕后设计将韩信擒获,然后杀了。如果这个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