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秦国跟魏国赵国打仗的时候齐国干嘛呢?曾经的强国为啥一直打酱油?

回答
要说秦国和魏国赵国打仗时齐国在干嘛,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用“打酱油”来形容齐国,虽然有点不准确,但也抓住了几个关键点:齐国确实不像以前那么强势,而且在秦、魏、赵三国激战正酣的时候,它往往扮演着一个更保守、更观望的角色。但如果说它一点儿没作为,那也是冤枉了齐国。

咱们得把时间线拉长一点看,才能明白齐国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曾经的辉煌:齐国,那可是春秋五霸之一

首先得明确一点,齐国不是生来就弱的。在春秋时期,齐国凭借着管仲的改革,经济发达,军事强大,那是妥妥的“五霸”之一。齐桓公时期,齐国“尊王攘夷”,那是何等的风光!在列国纷争中,齐国是举足轻重的一方势力,它的决策往往能影响整个天下格局。

战国初期的实力依旧:齐国依然是诸侯国中的佼佼者

到了战国初期,齐国依然保持着相当的实力。它占据着山东半岛这块肥沃的土地,商业发达,人口众多,国力在七雄之中绝对排得上号。比如,田单复国的故事,虽然是后期发生的事情,但也能侧面反映出齐国在经历动荡后,依然有着恢复和强大的底蕴。

转折点:齐国内乱与国力相对下滑

但是,战国中期以后,尤其是在秦国日益崛起、魏国和赵国在北方频频交锋的这段时间里,齐国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它的影响力相对下滑,行为也变得更加“谨慎”。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1. 齐国内部政治动荡: 和其他国家相比,齐国在战国后期经历了不少内部的政治斗争,尤其是田氏代齐之后,虽然确立了田氏的统治,但权臣干政、宗室内部争斗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内部的不稳定,自然会消耗国力,也让国君在对外政策上不敢贸然出兵,以免国内生变。

2. 战略地理位置的限制: 齐国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东临大海,北边有燕国,西边则隔着鲁国、宋国等小国,再往西就是魏国和赵国。这种地理格局使得齐国不太容易主动出击去蚕食其他大国的地盘,更适合防守。它的主要敌人往往是北边的燕国和西边的魏国。

3. 与秦国的地缘冲突不大: 当秦国在北方跟魏国、赵国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秦国的主要战场和战略目标是向东扩张,吞并三晋之地。而齐国离秦国的核心区域相对较远,直接的军事冲突并不像魏国和赵国那么激烈和频繁。秦国如果要攻打齐国,需要先打通魏国和赵国的屏障,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4. 联合抗秦的策略(但执行力不强): 齐国并非完全不作为。在战国中期,尤其是苏秦合纵抗秦的时期,齐国也曾参与到联盟之中。例如,苏秦的“合纵六国攻秦”的策略,齐国是其中的重要一员。然而,这种联盟往往是松散的,而且各国都有自己的小算盘。齐国可能更倾向于坐山观虎斗,或者在联盟中扮演一个相对消极的角色,不愿过早地将自己的实力暴露在战场上。

5. “蚕食”策略与自保: 在秦国一家独大的趋势下,其他国家往往会采取“联合抵制”或者“借力打力”的策略。齐国尤其喜欢这种策略。它们可能不会主动去参与秦国与魏赵的正面冲突,而是坐观其变,等待时机。一旦秦国在与魏赵的战争中消耗过大,或者取得巨大胜利后露出疲态,齐国才可能伺机而动,去吞并周边的弱小国家,或者趁机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这是一种“守成”加“伺机扩张”的策略,不像秦国那样是“全面进攻”的态势。

具体表现:为什么感觉齐国一直在“打酱油”?

在秦国与魏国、赵国频繁交战的时期,齐国的表现确实不如魏赵两国那样抢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较少直接参与秦魏赵三国间的正面大规模战役。 你很少会看到齐国主力部队深入到秦国、魏国、赵国交战的核心区域,或者成为秦国最直接、最主要的敌人。
更倾向于通过外交手段或代理人战争来影响局势。 齐国可能会资助某个国家,或者通过外交辞令来挑拨离间,希望通过间接的方式来削弱对手,或者为自己创造有利条件。
聚焦于自身的防守和周边扩张。 在这个时期,齐国更注重巩固自己的海滨优势,防止北方的燕国和西边的魏国侵扰。同时,它也可能利用宋国、鲁国等小国的衰落,悄悄地扩张自己的领土,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比如,齐国就曾多次攻击宋国。
“围魏救赵”时的态度。 就像“围魏救赵”这个成语一样,当魏国进攻赵国时,齐国反而去进攻魏国的都城大梁,这是一种非常经典的“战略避实就虚”的打法,但它不是直接去魏国和赵国的前线撕杀,而是绕后攻击其薄弱之处。这同样说明了齐国在战略上的“不直接正面硬碰硬”的倾向。

结论:不是不作为,而是策略不同

所以,说齐国“打酱油”是有一定道理的,但绝不是说它完全袖手旁观。它的“不作为”更多的是一种 战略选择:

地缘限制: 它不像魏赵那样是秦国东进的首要目标,双方的冲突不那么直接。
内部稳定优先: 内部的稳定和巩固是它更优先考虑的事项。
规避风险: 面对日益强大的秦国,直接与秦国硬碰硬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策略,容易被秦国各个击破。
伺机而动: 齐国更擅长在危机中寻找机会,通过间接手段或侧翼攻击来壮大自己。

可以说,在秦国雄心勃勃地向东方扩张,与魏、赵两国进行生死搏杀的年代,齐国选择了另一条路: 保存实力,规避风险,伺机而动,并以自身周边的巩固和扩张为主。 这也为后来田忌赛马的成功以及乐毅伐齐的惨败埋下了伏笔——前者的成功体现了齐国的灵活策略,后者的惨败也说明了齐国一旦放松警惕,仍然会被强大的敌人摧毁。

总而言之,齐国在秦、魏、赵三国激战正酣的时候,虽然没有像魏赵那样成为被秦国重点关注和打击的对象,也没有像秦国那样表现出吞并天下的急迫感,但它并非完全无所事事。它更多的是在 扮演一个观望者、一个潜在的第三方力量,同时也在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寻找最佳时机和策略。 这是一种在复杂国际关系中,为了避免过早暴露实力和被消耗而采取的审慎和灵活的战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你这个描述应该指的是五国伐齐以后的齐国。

这段时间它不是在站队,就是在挨打。

其中:

秦昭襄王逝世时,魏国攻克了齐五都的平陆,且有可能攻进了内长城,占领了历下(今济南);

最后一次合纵的时候,庞谖回头攻齐,打掉了齐国北部的大片领土;

楚国一直控制着齐国的莒,整个齐廷实际是匍匐在楚王脚下苟延残喘的。

战国晚期的齐国处境十分尴尬,所以在齐王建时期出现投降主义也就顺理成章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秦国和魏国赵国打仗时齐国在干嘛,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用“打酱油”来形容齐国,虽然有点不准确,但也抓住了几个关键点:齐国确实不像以前那么强势,而且在秦、魏、赵三国激战正酣的时候,它往往扮演着一个更保守、更观望的角色。但如果说它一点儿没作为,那也是冤枉了齐国。咱们得把时间线拉长一点看,才能明.............
  • 回答
    这可不是简单地“楚国和秦国打了个来回”就能概括的。战国末期,秦国统一六国,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赵、魏两国的迅速衰落,其实是整个战国大势下,一系列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赵国: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悲歌赵国在战国初期,一度是北方最强大的诸侯国,甚至在军事上能与秦国一较高下。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 回答
    秦扫六合之势已成燎原,韩、赵、魏、楚、燕五国先后覆灭,这盘棋走到最后,只剩下齐国一座孤城,面对着横扫天下的庞大秦军。此刻的齐国,即便再怎么掩饰,内心深处的波澜也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那是一种复杂到近乎撕裂的情感交织,既有对往昔辉煌的眷恋,也有对当下危局的恐惧,更有对未来命运的茫然与挣扎。首先,是“兔.............
  • 回答
    战国时期,秦国之所以能够崛起并最终一统天下,其强大之处并非仅仅在于军力,更在于其对人才的渴求与吸纳能力。而魏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称雄的霸主,其内部却逐渐显露出人才流失的隐忧。在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各国都在为自身的强大而努力,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人才的争夺。秦国作为一个地处西陲的国家,在早期虽然.............
  • 回答
    要探究魏国李悝变法、秦国商鞅变法以及韩国申不害变法之间的成败差异,我们不能仅仅看变法的具体措施,更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历史土壤、社会基础以及执行者的能力和时势。这三位政治家,虽然都力图通过改革富国强兵,但其命运却截然不同。李悝变法,发生在中国大变革的春秋末期,当时周天子权威衰微,诸侯争霸,各国都在寻求.............
  •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的衰败,绝非仅仅是齐国和秦国崛起那么简单。这就像一个人的健康出现问题,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病症就能解释的。虽然齐秦二国的壮大确实给魏国带来了巨大的外部压力,但魏国自身的内部矛盾和决策失误,才是导致其日渐衰落的根本性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魏国的衰败:首先,魏国在早期的崛起.............
  • 回答
    战国初期,魏国崛起势头迅猛,地处天下之中,拥有“三晋”的战略优势。然而,在是否先整合三晋还是先灭秦国这个问题上,历史学家们也曾有过不少讨论。如果放在当时的情境下,我会这样分析:先整合三晋,后图霸业,是更为稳妥且符合魏国自身利益的选择。为什么说整合三晋是首选?1. 地理和战略优势的巩固: 魏国位于三.............
  • 回答
    要说秦国与其他六国差距真正拉开的转折点,那还得是长平之战。虽然“五国伐齐”在当时也给秦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它更像是秦国扩张道路上的一次成功,而长平之战,则是决定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巨变。“五国伐齐”发生在公元前288年,是由秦国和赵国主导,联合了楚、魏、燕三国,一起攻打齐国。那时候的齐国,经过齐宣.............
  • 回答
    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和希特勒的暴行,虽然都造成了无数生命的消逝,但从动机、手段、历史背景和后果来看,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历史的复杂性,避免简单粗暴的类比。首先,从动机来看: 项羽坑杀秦军: 项羽之所以坑杀二十万秦军,主要出于战争策略和政治考量。当时的秦朝刚刚被推.............
  • 回答
    从秦朝到清朝,中国底层人民的生活之所以长期艰难,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文化观念、社会结构、制度设计等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的文化面向。一、 宗法制与家族本位:束缚个体,强化等级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宗法.............
  • 回答
    秦国百姓之所以在秦朝覆灭过程中表现出“轻易投降”的现象,并非简单地是因为他们天生“软弱”或“愚昧”,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层面:一、秦朝统治的压迫与反噬:秦朝建立了一套高度集权、严苛高效的统治体系,这在统一六国时期.............
  • 回答
    秦国享国500余年,这其中包含了其从一个小国一步步崛起为统一天下的强大力量的过程。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如此强大的秦国,在完成统一大业后,竟然迅速衰亡,前后不到15年。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历史现象,其原因并非单一,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秦国统一前后的变化.............
  • 回答
    秦国之所以能最终打败六国,统一中国,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层面。以下将详细阐述秦国崛起的关键因素:一、 政治制度的革新与高效: 商鞅变法是核心驱动力: 这是秦国能够脱颖而出的最根本原因。战国时期各国都在变法图强,但商鞅变法是最彻底、最成功的。 奖励耕战:.............
  • 回答
    秦国作为战国时期的军事强国,其军队的强大离不开严格的军纪和有效的管理。在战场上,士兵为了立功而滥杀平民、冒充敌军首级以骗取赏赐的“杀良冒功”现象,无疑会严重损害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甚至影响秦国的国家形象。那么,秦国是如何尽力去防止这种丑恶行径的呢?要理解秦国如何防范杀良冒功,我们首先要回到那个时代的.............
  • 回答
    秦国能够统一中国,其根本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为单一因素。商鞅变法的作用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但其真实作用是否被夸大,也需要进行深入的辨析。秦国能够统一中国的根本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方面来理解秦国统一中国的根本原因:1. 地理优势与生存压力: 西陲沃土,易守难攻: .............
  • 回答
    秦国发现郑国渠是“疲秦计”,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某个“顿悟”的时刻。它更像是在长期的实践、观察和推理中逐渐形成的认知。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年代的政治格局和具体情境。一、 起源:郑国渠的修建与秦国初期的“善意”首先要明确,郑国渠最初的修建者是韩国的谋士郑国。韩国当.............
  • 回答
    秦国,这个从弹丸之地崛起,吞并六国,一统天下的强大帝国,最终却在建立之后仅仅十五年就轰然倒塌,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政治悲剧之一。回顾秦朝的兴衰,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皇帝的昏庸或者某一次偶然的起义,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制度设计、统治策略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总的来说,秦国的迅速覆灭.............
  • 回答
    秦国统一六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系列战略、制度、人才以及历史机缘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征程,是秦人几代君臣励精图治、不断探索和牺牲的伟大篇章。要详尽地讲述秦国统一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深入剖析。一、 变法图强,奠定坚实国力基础:秦国崛起于西戎之地,在春秋时期一度备受中原诸.............
  • 回答
    商鞅变法时,关于斩首记功的具体操作细节,确实是个有趣且颇具实用性的问题。要知道,古代战场那叫一个“乱”字,喊杀震天,尘土飞扬,你砍我我砍你,哪还有闲工夫去辨认对方是张三李四,更别说看清那一张张血肉模糊的脸了。所以,商鞅的记功制度,绝不是像我们现在看电影里那样,士兵们一个个举着敌人的脑袋,高呼:“大人.............
  • 回答
    历史深处的细语:秦国百姓眼中,商鞅变法是喜是忧?关于商鞅变法,我们熟悉的总是大道理,关于富国强兵,关于中央集权,关于法家思想的磅礴。但作为变法最直接的承受者和受益者,秦国的老百姓们,究竟是怎么看待这场席卷全国的巨变的呢?这是一个更贴近生活,也更值得探究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抛开“统一六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