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秦国商鞅规定士兵砍敌方一个人头就升一爵,战场那么乱,人们都记不清看不清对方的脸,要怎么记功呢?

回答
商鞅变法时,关于斩首记功的具体操作细节,确实是个有趣且颇具实用性的问题。要知道,古代战场那叫一个“乱”字,喊杀震天,尘土飞扬,你砍我我砍你,哪还有闲工夫去辨认对方是张三李四,更别说看清那一张张血肉模糊的脸了。

所以,商鞅的记功制度,绝不是像我们现在看电影里那样,士兵们一个个举着敌人的脑袋,高呼:“大人,我斩了XXX!” 那样不现实。实际操作中,肯定有一套更严谨、更符合战场实际的流程,也更侧重于“物证”而非“人证”。

咱们来掰扯掰扯,商鞅这套“斩首论功”是怎么在战场上落地的:

一、 首级收集:责任明确,层层上交

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首级是“军功”的实物证据。 将领们之所以能向上汇报士兵的功绩,是因为有切切实实的证据,而不是空口无凭。

1. 前线士兵的直接证据:
砍下首级,但不是立刻就交给大将。 战场上,士兵需要继续作战,不可能抱着脑袋跑来跑去。最现实的做法是,士兵在战斗中斩下敌人的首级后,会有一个临时的“标记”。这个标记可能很简单,比如用随身的布条缠绕一下,或者直接丢在自己身边,记下大概位置。
战事稍歇或撤退时收集: 在战斗间隙,或者部队需要暂时撤退回营地时,士兵们会将自己斩获的首级集中起来。这时候,他们会报出自己斩获的数量,并指明首级所埋放或放置的大致区域。
“队长”或“伍长”的作用: 战场上的基本作战单位是“伍”或“什”,由一名老兵担任伍长或什长。这些基层军官会负责监督自己手下士兵上报首级。伍长会先收集自己伍内士兵的首级,并进行初步的核对。

2. 基层军官(什长、伍长)的汇总与初审:
汇总: 伍长或什长会将自己伍内所有士兵上报的首级收集在一起,并记录下每个士兵上报的数量。
初审/核实: 虽然无法辨认具体是谁的脑袋,但伍长或什长至少能确保上报的首级数量是准确的,并且没有被士兵谎报或私藏。他们也可能对士兵的上报进行询问,比如在哪场战斗中斩获的,有多少是亲手斩获的等等,但这些更多的是一种监督和威慑,主要还是看实物。
上报给更高级别的军官: 这些伍长/什长再将汇总好的首级(或者首级数量的报告)上报给更高一级别的军官,比如队率、司马等。

3. 更高级别的军官(都尉、将领)的最终核实与上报:
集中清点与记录: 将领们收到各级部队上报的首级后,会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或人员(可能就是随军的文官或军官)来负责最终的清点和记录。他们会有一个专门的场地,将部队交上来的所有首级进行清点,并按照部队的番号、等级进行分类登记。
首级的集中处理: 这些首级不会一直堆在那里。为了卫生和管理,也为了便于展示军功,可能会有专门的储存方式,比如埋在特定的地方作为“战功墓”,或者经过初步处理(如风干)后集中保管。
向上级汇报: 将领们根据汇总的、经过核实的首级数量,向上级汇报各部队的战功。这个汇报会非常量化,比如“我部在XX战役中,共斩敌首级XXX个,其中步兵斩获XXX个,骑兵斩获XXX个。”

二、 如何确保公平与防止作弊?

虽然无法辨认脸,但保证功劳分配的相对公平,商鞅肯定有配套的机制:

1. “人头”的相对可见性: 虽然看不清脸,但首级本身还是有一定辨识度的。不同身高、体型、甚至穿着(虽然战场上容易混杂)的人,其首级也会有细微差别。最重要的不是认人,而是“这是个脑袋,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只要是完整无损的敌方首级,就具备军功证据的资格。
2. “集体的监督”与“层层负责”:
战友之间的监督: 在激烈的战斗中,如果一个士兵声称斩获了几个首级,但他的战友们知道他根本没那个机会,或者看到的证据不符,是可以互相指证的。这种集体监督在一定程度上能遏制谎报。
基层军官的监督: 如前所述,伍长、什长是直接接触士兵的人,他们更容易发现士兵的异常行为。如果一个士兵夸大其词,伍长可能就会在汇报时有所保留或直接指出。
将领的奖惩制度: 商鞅变法的核心就是激励与严惩并重。如果发现有欺君罔上、谎报军功的,一旦查实,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可能不仅是撤职,甚至是连坐。这种严厉的惩罚会大大增加士兵和军官们冒险作假的成本。
3. 强调“亲手斩获”的记录: 虽然最终计数的是人头,但在汇报时,也可能会有一些细微的记录区分。比如,是将领亲眼看到某个士兵斩获的(虽然不常见),还是士兵自行上报并得到伍长确认的。但说到底,还是以首级数量为主。
4. 战场的实际环境: 真正上过战场的人,都知道那是个什么情况。多数时候,士兵们拼的是命,是为了活下去,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是斤斤计较着自己上前一步能多砍一个脑袋,就能马上升官发财。对普通士兵来说,能活着回去,还能被记功,就已经很幸运了。

三、 军功爵位制的精髓不在于“脸盲”,而在于“激励”和“量化”

商鞅之所以要推行斩首论功,其目的不是要培养一群能精确辨认敌军身份的士兵,而是要:

打破旧的贵族世袭制度: 将升官发财的机会,从出身转向军功。
极大地提升军队的战斗意志: 让每一个士兵都明白,只要你卖命杀敌,就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回报,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将军事指挥和作战成果进行精确的量化: 让统治者能够清晰地知道哪些部队、哪些将领更有效率,更容易调动和分配资源。

所以,秦国的士兵们在战场上,不会去辨认敌人的脸。他们要做的是:在战斗中尽力杀死敌人,然后尽可能地确保自己斩获的首级能被收集和上报。 整个流程更多地依赖于首级的物理证据,以及层层负责的监督和记录机制。这套看似粗暴的制度,却在那个时代,最大限度地将战争的残酷性和军功的激励性结合了起来,极大地提升了秦军的战斗力,这也是秦国能够横扫六合的关键原因之一。

想想看,当一个士兵知道,他付出生命危险砍下的每一个“人头”,都可能兑换成爵位、田地、奴仆的时候,他的作战动力会有多强?这比什么“保家卫国”、“忠君爱民”的口号,在当时那个社会环境和个人利益驱动下,来得更为直接和有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不是说砍一个头就升一爵,如果这样子,那么砍几十个头岂不是位极人臣了?确切的说和游戏里的经验一样,一开始一个脑袋就能升,到了最后可能要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才能升。

第二,战场并没有那么乱,士兵平时操练,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保证战场的井然有序么?如果战场很乱,那么还怎么排兵布阵,怎么进退呢?战场可不是一上去大家就追着砍人,都是有组织有纪律的。那么这个时候你砍人,你身边,你身后总有人可以看到,战后大家汇报一下,就大概知道是谁砍的,然以后你说你砍得,怎么砍的,尸体在哪里等等。

只有那些溃逃的或者被冲散的部队才会很乱,一般的战斗都是井然有序的,彼此身边都是认识的人,就算因为一些原因不认识,事后大家指认即可。而别的人想要冒领也是很难,也同样会怕别人冒领,所以最终都会慎重的检查对比。

再不济,古代都是近身肉搏战,战场都不会太大,找个人在后边看着记录不就行了。

user avatar

战场一点也不乱,根本不是一堆人想和谁打就和谁打。不要被现在胡乱拍的影视剧骗了。

战场上只要不出现溃败,哪怕战败方也是队伍严整的。组队时候五人有伍长,十人有什长。行动时这些人必须一起行动,如果抛弃同队伍的人要受到惩罚。如果伍长死了其余的人没事也得受惩罚。

等到战后论功行赏时候也是一伍之人要相互证明的,这个人头谁砍的,你一个人说了不算,得同伍人和伍长说了才算。

至于杀良冒功,封建社会哪个时代都免不了。

user avatar

大部分情况下是算集体功的。少部分情况下算个人功劳。

秦吏小说里面有描写。一个百人队,攻击一次,砍了七十个人头,自己死了十几个,那么人头先记在死者名下,等凑齐一百个,全队升级一极。

少部分情况,比如斩将,先登。众目睽睽之下,算个人的功劳,这个也不会弄错。

影视剧里面的战场,乱的一塌糊涂,不能当真。

记在死者名下意思是,先给死者分配一个斩首的名额,相关升职赏赐,直接给他儿子。类似财产继承

user avatar

这是一道有关秦国军功爵制的题目,具体来说则是秦军如何记功授爵。对此,如不援引涉及秦国军功爵制的史料,凭空猜想作答,恐有戏说嘴炮之嫌。

一些答主如 @馋包包我们走 @多弗拉门戈 @马一成 等引《商君书·境内》来揭示秦军的记功授爵制度,但《境内篇》因其文字讹误等原因,难以解读,须佐以其他史料如《睡虎地秦墓竹简》。另一些答主如 @霜天晓月 @李博 等从秦军的什伍制度入手,说明秦军记功授爵过程中监管之严,但缺乏具体史料印证。

有鉴于此,本答案将结合《商君书·境内》、《睡虎地秦墓竹简》和《墨子·号令》等史料来论述秦军如何记功授爵,然年深代久,书缺有间,实难详考,只能略述其梗概,聊备参考。

本答案认为,编户齐民、什伍连坐是秦国记功授爵的前提和保障,记功授爵的具体程序可分为劳、论和赐,其中的每一环节均会反复验证核实,以确保军功属实和赏赐落实。如有冒功,一旦事发,不仅已授爵位会被追夺,冒功者本人严惩,什伍连坐。

1.什伍连坐

记功授爵的前提是配备有完善的户籍(军籍)制度,以此“明尊卑爵秩等级“,致使”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故而《商君书·境内》开篇就说: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生著死削,从摇篮到坟墓,百姓的一生都在君主的户籍上安排得明明白白。臣下不用担心君主有功不赏,君主不用忧心臣下冒功跑路,自有什伍之人检举揭发: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这一套什伍连坐到军队里,就是五人为伍,同伍之人也是相互监督。

其战也,五人来簿为伍,一人羽而轻其四人,能。

孙怡让认为,“羽”当作“死”,“轻”应为“刭”(断头),意即同伍之中,一人死事,其他人不能救援,就要受刑。但朱绍侯指出,羽有飞的含义,轻即疾,能即耐(耐刑),意即伍人之中,一人战时逃跑,其余四人就要受耐刑。如按此说,同伍之人负有监督之责,一旦有人违法,马上就有人阻拦和告发。

《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一条关于假报敌人伤亡数字的律文,明确规定了这种什伍连坐制,且同伍所受之罚要重于同什。据此律条,虚报战功的行为要受到三重监督:同伍之人、屯长(五人一屯长)和同什之人,一旦事发这些人都要连坐。

军新论攻城,城陷,尚有栖,未到战所,告曰:战围以折亡假者,耐;屯长,什伍知弗告,赀一甲,伍二甲。

2.记功授爵

《商君书·境内》中虽提到“劳爵”、“赏爵”等,但并未载明记功授爵的具体程序,恰好《睡虎地秦墓竹简》尚有《军爵律》一条,可作论据:

从军当以劳、论及赐。未拜而死,有辠(罪)法(废),耐迁其后,及废、耐迁者,皆不得受其爵及赐。其已拜,赐未受而死及废、耐迁者,鼠(予)赐。(《军爵律》)

此条大意为,凡是从军的人,都应根据其军功(劳)大小,赏赐不同的爵位、田宅等。某人经评定(论)应得到某爵位,但尚未正式授予(拜爵)就去世了,如被发现有罪,其后人不能得到爵位和赏赐,然而已经正式拜爵,但未得到赏赐的,还应给予赏赐。

由“未拜”、“已拜”和“赐未受”等可推知,秦军的记功授爵至少可分为两个步骤:论功和行赏,而“赏”又可分为拜爵和受赐。当然除了论功行赏,还有论过行罚,这从“有罪”等处可得知。

朱绍侯据此认为,“从军当以劳、论及赐”此句是关于秦军功爵制的程序性规定,即记功授爵须经三道手续:劳、论和赐。

“劳”,即功劳和苦劳,是记功授爵的主要依据。

《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中劳律》,注释者认为此律是关于从军劳绩的法律,但此律只保留有一条律文:

敢深益其劳岁者,赀一甲,弃劳。

赀,即赀刑。通观秦律,举凡情节较轻的过失和其他犯罪行为普遍采用“赀刑”,其具体内容是赀甲和赀盾,由轻至重可分为赀一盾、赀二盾、赀一甲和赀二甲四个等级(冨谷至,《秦汉刑罚制度研究》)。

此条大意为擅自增加劳绩年数的,罚一甲,同时取消其劳绩。之所以会处罚虚增劳岁者,是因为劳是记功授爵的主要依据。虚增苦劳,就要受罚赀一甲,并处“弃劳”,对于虚报功劳的处罚,则可想而知。

“论”,即论功罚过。

摘录《商君书·境内》涉及“论”的语句如下:

五人一屯长,百人一将。其战,百将、屯长不得,斩首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将、屯长赐爵一级。
能攻城围邑斩首八千已上,则盈论;野战斩首二千,则盈论;吏自操及校以上大将尽赏。

以上是《境内》关于论功的原则性规定,如“能得爵首一者,赏爵一级”,“盈论,百将、屯长赐爵一级”。由此可知,论功并非“斩一首者爵一级”的简单累计,秦制尚有“吏民不得过公乘”的规定,即斩首虽多,不得过公乘(二十等爵之第八级),终于军吏,不得为将率。对于屯长、百将、五百主等军官,论功实行的是“盈论”或“论盈”,盈就是满,论盈就是汉代的“中率”,即符合军功封赏规定,具体来说就是百将、屯长斩首得三十三首以上,就可以“论盈”,在原有爵位上晋升一级。

此外,《睡虎地秦墓竹简》关于“论”的条文也可作为补充:

军新论攻城,城陷,尚有栖,未到战所,告曰:战围以折亡假者,耐;屯长,什伍知弗告,赀一甲,伍二甲。
战死事不出,论其后,又后察不死,夺后爵,除伍人;不死者归,以为隶臣。

第一条大意是指攻陷敌城之后,指挥人员没有亲临战场,却假报敌人伤亡数字,处以耐刑,屯长、什伍之人均要受罚。

《商君书·境内》也提到关于攻城战的赏罚规定,其中将军、国正监和王御史三人一同登上木台,观察战场情况,评定最先入城和最后入城的部队,最启论功,最殿记过。

将军为木壹(臺),与国正监与王御史参望之。其先入者,举为最启;其后入者,举为最殿。

评攻城战中的“最启”和“最殿”,须将军、国王监和王御史三人共同决定,以免冒功滥赏,“论”其他功劳,应当也是如此。

第二条则是说对阵亡者,要按其功劳大小,赐予其继承人以相应的爵位。赐爵之后,又发现此人未死,就要夺回已授爵位,本人罚为奴隶。由此可知,论功之后,尚有事后追责。对其他虚报功劳者,也是如此。

赐,即赐予有功者爵位、田宅等。

《睡虎地秦墓竹简》未见有关“赐”的律条,而《境内》有两处涉及“赐”:

以战故,暴首三,乃校,三日,将军以不疑致士大夫劳爵。其县四尉,訾由丞尉。
能得爵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

第一条说的是,在战争中,斩首三次就要考察核实,三日之后,将军认为没有疑问就会行文立功将士所在县政府,颁赐爵赏。由第二条可知,赏赐包括爵位、田宅等,高爵者还有“赐邑”、“赐税”和“赐虏”。

睡虎地4号墓出土的黑夫家信中有:

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未来,告黑夫其未来状。

这是黑夫在询问家里是否收到其立功授爵的报书,可与《境内篇》所载相印证。

当然,以上记功授爵的程序,并非秦国独创,战国时期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制度。如《墨子·号令篇》就有类似记载:

遣他侯,奉资之如前侯,反,相参审信,厚赐之,侯三发三信,重赐之,不欲受赐而欲为吏者,许之二百石之吏。


有能入深至主国者,问之审信,赏之倍他侯。其不欲受赏而欲为吏者,许之三百石之吏者。

扞士受赏赐者,守必身自致之其亲之所。

第一、二条是关于侦查人员立功的规定,尤其是第一条规定,对于侦查人员所获情报,要仔细审查,前后印证,确认属实之后,再给予厚赏。第三条说的是,郡守必须亲自将赏赐送到受赏者家中,这也与黑夫信中所说相符合。

最后补充一点,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指出:“《史记·曹参世家》叙功处,绝似有司所造册籍”,具体描述则有“细叙”、“分书”和“总叙”。这一记功制度应是沿袭秦制,由此推知秦记功制度之详备。

《史记·曹参世家》叙功处,绝似有司所造册籍,自后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傅宽、靳歙、周勃等传,记功俱用此法,并细叙斩级若干、生擒若干、降若干人。又分书身自擒斩若干,所将卒擒斩若干。又总叙功得郡若干、县若干,斩擒大将若干、裨将若干、二千石以下若干。纤悉不遗,另成一格。盖本分封时所据功册,而迁料简存之者也。然亦可见汉初起兵,即令诸将各立简犊,以纪劳绩,无枉无滥,所以能得人死力,以定大业也。
以齐相国击陈豨将张春军,破之。黥布反,参以齐相国从悼惠王将兵车骑十二万人,与高祖会击黥布军,大破之。南至蕲,还定竹邑、相、萧、留。参功: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候、御史各一人。(《史记·曹参世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商鞅变法时,关于斩首记功的具体操作细节,确实是个有趣且颇具实用性的问题。要知道,古代战场那叫一个“乱”字,喊杀震天,尘土飞扬,你砍我我砍你,哪还有闲工夫去辨认对方是张三李四,更别说看清那一张张血肉模糊的脸了。所以,商鞅的记功制度,绝不是像我们现在看电影里那样,士兵们一个个举着敌人的脑袋,高呼:“大人.............
  • 回答
    商鞅变法中的“斩首论爵”无疑是秦国军事实力的重要推手,但要评估秦国爵位的“含金量”,不能仅凭这一项制度孤立看待,而是需要深入理解当时秦国的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以及变法的整体目标。“斩首论爵”:刺激军功的利器商鞅变法的核心在于“以法治国”,其中最重要的体现之一就是通过爵位制度来激励和规范社会行为,尤其是.............
  • 回答
    要探究魏国李悝变法、秦国商鞅变法以及韩国申不害变法之间的成败差异,我们不能仅仅看变法的具体措施,更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历史土壤、社会基础以及执行者的能力和时势。这三位政治家,虽然都力图通过改革富国强兵,但其命运却截然不同。李悝变法,发生在中国大变革的春秋末期,当时周天子权威衰微,诸侯争霸,各国都在寻求.............
  • 回答
    想象一下,没有商鞅那场翻天覆地的变革,秦国又会是怎样一番光景?这就像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拨开迷雾,试图窥探另一条可能的河流走向。首先,我们要知道,商鞅变法绝非凭空出现。在那之前,秦国也曾有过一些零散的改革尝试,但都没有商鞅那样系统、彻底,触及了秦国最根本的肌理。若没有商鞅,秦国的国力很可能依旧是“.............
  • 回答
    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虽然都是发生在战国时期、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但最终的结局却天差地别:商鞅变法虽令其本人身死,但其推行的政策却在秦国扎下了根基,成为秦国崛起的基石;而吴起在楚国变法,虽然初期颇有成效,却因其惨死而导致改革迅速夭折。要探究这其中的缘由,需要从政治背景、改革内容、执行方式以及个人命运等.............
  • 回答
    历史深处的细语:秦国百姓眼中,商鞅变法是喜是忧?关于商鞅变法,我们熟悉的总是大道理,关于富国强兵,关于中央集权,关于法家思想的磅礴。但作为变法最直接的承受者和受益者,秦国的老百姓们,究竟是怎么看待这场席卷全国的巨变的呢?这是一个更贴近生活,也更值得探究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抛开“统一六国”.............
  • 回答
    秦国历来以军功立国,国相一职更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从历史上看,商鞅和张仪能够担任国相,的确是因为他们有过显赫的战功。商鞅变法革新,以法治国,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实力,他本人也曾亲自领兵征战,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张仪则以其出色的外交才能,运用连横之术,瓦解六国联盟,为秦国扫清了前进道路上.............
  • 回答
    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真可谓是脱胎换骨,一跃成为战国时代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这不仅仅是制度的调整,更是一种思想、一种社会形态的彻底重塑。要评价它,咱们得从几个维度细细道来。一、 刮骨疗毒式的内部改革,为强盛奠定基石商鞅变法最直接、最震撼人心的就是它对旧有社会结构的颠覆。 以军功授爵,打破贵族世袭.............
  • 回答
    商鞅,这位来自卫国的杰出政治家,能在那个讲究尊卑礼序的时代,于强大的秦国推行如此激进的变法,并且敢于对公子虔施以如此严厉的惩罚,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刚”字能够概括。要理解他的这份“刚”,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他所处的环境、他的志向,以及秦国变法本身的复杂性。首先,商鞅并非无根无萍,他在秦国的变法并非一时兴起.............
  • 回答
    商鞅变法,那可不是一段风平浪静的岁月。就在秦国国内经历着翻天覆地的改革,触动了无数旧贵族的利益,甚至连太子都被牵连、罚作苦役的时候,六国,那些平日里没少跟秦国较劲的诸侯,却选择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沉默,似乎对秦国这番“折腾”视而不见。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他们忙着呢”就能解释清楚的,这里头盘根错节,有着.............
  • 回答
    秦国能够统一中国,其根本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为单一因素。商鞅变法的作用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但其真实作用是否被夸大,也需要进行深入的辨析。秦国能够统一中国的根本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方面来理解秦国统一中国的根本原因:1. 地理优势与生存压力: 西陲沃土,易守难攻: .............
  • 回答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重塑了秦国的面貌,更为其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变法的内容,尤其是一些严苛乃至严酷的措施,至今仍引人深思。那么,为什么当时的秦国能够忍受这些严苛的政策,并且持续多年呢?这背后绝非简单的“被压迫”或“被欺骗”,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 回答
    好多人说秦国能一统六国,最大的功臣就是商鞅,这说法确实有道理,而且不是空穴来风。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把商鞅变法到底怎么回事,以及它对秦国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一点一点掰开了说。变法之前,秦国是个啥样?咱们得先知道,秦国也不是一开始就是个实力超群的国家。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虽然也算是个诸侯国,但位置比.............
  • 回答
    要说嬴驷为什么非要杀商鞅,这背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人坏人”故事,而是一场深刻的政治博弈,牵扯到权力、改革的代价,以及秦国未来走向的抉择。嬴驷非杀商鞅的深层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商鞅变法虽然让秦国变得强大,但这种强大是建立在严苛的法治和对旧贵族利益的巨大侵害之上的。商鞅以雷霆手段推行变法,他本身就是.............
  • 回答
    《大秦帝国之裂变》中商鞅提出的“以法治国,可保秦国遇昏君而不亡”的论断,是他变法理念的核心,也是他为秦国设计的一套抵御君主昏聩、王朝倾覆的制度性保障。然而,秦国却在秦始皇死后,二世而亡,这确实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反差,也引发了许多关于商鞅变法局限性的探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 回答
    秦朝在商鞅变法时建立新军,这确实是一项浩大且耗资巨大的工程,尤其是后来发展起来的精锐部队,如骑兵和铁甲锐士,更是需要巨额的投入。那么,这些钱从何而来?这绝非仅仅是从贵族身上“割肉”那么简单,而是涉及了一整套国家财政和制度的重塑。变法前的秦国财政状况:首先要明白的是,商鞅变法前的秦国,虽然经过了一些初.............
  • 回答
    商鞅变法后的军功分封,可以说是秦国崛起至统一六国过程中,一股至关重要的推动力。但随着秦朝建立,废除分封制,这些曾经依靠军功获得爵位和土地的军人,他们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商鞅变法的“军功爵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分封制”,它是一种基于军功的“奖励制度”,更侧重于授予个人爵.............
  • 回答
    《大秦帝国之裂变》这部电视剧,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件展开的。对于商鞅的还原度,可以说是相当高,但也并非百分之百的照搬史实,这其中有艺术创作的需要,也有历史记载本身的局限性。还原度高的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变法的核心精神和主要内容: 电视剧非常生动地展现了商鞅变法所要解决.............
  • 回答
    在我看来,秦始皇能够横扫六合,一统天下,这并非偶然,而是历代英杰共同努力的结果。然而,要论及其中对秦朝统一贡献最大的人,我更倾向于商鞅。商鞅,一位来自卫国的变法家,他的出现,无疑是秦国崛起路上的关键节点。彼时,秦国地处西陲,尚属蛮荒,与中原诸国相比,无论是制度还是文化,都显得较为落后。正是商鞅,以其.............
  • 回答
    《大秦帝国之裂变》这部电视剧,在展现商鞅变法时,可以说对商鞅这个人物进行了相当程度的“英雄化”处理。要说有没有“夸大美化”?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多方面的。首先,电视剧的艺术创作本身就有扬抑抑扬的倾向。为了塑造一个鲜活、令人信服的英雄人物,往往会选取他身上最闪光、最具有戏剧冲突的部分进行放大,而将一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