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商鞅变法时期六国为什么不攻打秦国?

回答
商鞅变法,那可不是一段风平浪静的岁月。就在秦国国内经历着翻天覆地的改革,触动了无数旧贵族的利益,甚至连太子都被牵连、罚作苦役的时候,六国,那些平日里没少跟秦国较劲的诸侯,却选择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沉默,似乎对秦国这番“折腾”视而不见。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他们忙着呢”就能解释清楚的,这里头盘根错节,有着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战略考量。

首先,咱们得明白,变法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尤其商鞅的改革,那叫一个彻底,一个系统。他不仅仅是改个税赋,那是在从根本上重塑秦国的政治和军事体制。君臣父子、土地制度、法律条文,这些核心的东西都被动了。秦国国君,尤其是秦孝公,那是下了决心要变,要富国强兵,要一雪前耻。这种改革,本身就需要时间来巩固,需要内部消化,需要新制度的种子发芽生长。要是这个时候,秦国上下还在内乱或者动荡,那秦国才真的会被其他国家抓住机会。但恰恰相反,商鞅变法,尽管有阻力,但最终是秦孝公坚定支持,并且新法一旦推行,其效果很快就显现出来:耕战之道,让秦国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也开始增强。秦国反而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上升期。

再来看看六国。彼时,战国时代,各国都在自己的轨道上前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和“大目标”。

首先,各国自身实力和内部状况也在发生变化。 变法固然是秦国的重要事件,但其他国家也并非原地踏步。比如魏国,虽然之前一度是霸主,但经过吴起变法后,也曾强大一时,即便后来有些衰落,也并非不堪一击。而其他国家,像楚国,疆域辽阔,国力强盛;齐国,经济发达,政治稳定;赵国,军事实力不俗,有著名的胡服骑射。这些国家都有各自的战略重心,他们可能更关注的是如何巩固自己的地盘,如何与其他国家联盟对抗自己最大的威胁,或者如何抓住其他国家的弱点。

其次,秦国变法的初期,对外展示的是一种“内修”的姿态,而非“外攘”。 商鞅变法的核心是“耕战”,是为了富国强兵,是为了让秦国在军事上更具侵略性,但这种军事准备,在初期更多的是体现在内部的组织和训练上。变法伊始,秦国更多的是在积蓄力量,而不是主动挑起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其他国家看到的是一个正在改革、内部调整的秦国,而不是一个已经准备好发动全面战争的秦国。

更关键的是,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联盟与背叛是家常便饭。各国并非铁板一块,他们会根据实际利益,组成各种各样的联盟来制衡彼此。秦国要攻打谁,其他国家会根据自己的立场来决定是加入、旁观还是反对。

当时,六国联合攻秦的条件并不成熟,甚至可以说是“时机未到”。

“合纵”策略的局限性: 纵观战国历史,“合纵”是各国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秦国的一项重要策略。然而,合纵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国之间的信任和共同的利益。一旦秦国变法的成效尚未完全显现,或者各国内部矛盾重重,这种联盟就很难真正形成。即便有合纵的呼声,一旦秦国在某个方向上采取了谨慎的防御姿态,或者用外交手段分化瓦解,合纵就可能因为内部的不一致而失败。
秦国变法初期的“攻心”之计: 商鞅变法,特别是其严酷的法律和赏罚分明的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也起到了“攻心”的作用。它向六国展示了一个高效、严密的国家机器,这会给对手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压力,让他们在动手之前会更加权衡利弊。
各国自身战略的优先性: 比如,三晋(韩、赵、魏)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冲突和地缘上的摩擦。赵国和燕国之间,赵国和匈奴之间,楚国和东方各国之间,都存在着各自需要解决的问题。秦国即使正在变法,但如果它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针对某个国家的侵略性意图,其他国家很难调动足够的资源和意愿去发起一场可能代价高昂的战争。想象一下,如果秦国正在整顿内部,而你却因为担心它未来的强大而去攻打它,结果自己却因为消耗过大而变得更加虚弱,那岂不是给了其他敌人可乘之机?

事实上,在商鞅变法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秦国并没有对外发动大规模的吞并战争,而是稳步向西推进,巩固了对巴蜀地区的控制。 这是变法成果的初步体现,也为之后秦国东出奠定了基础。六国看到了秦国的变化,但更多的是一种观望。他们或许在评估变法带来的真实效果,也在等待秦国露出破绽,或者等待一个更有利的联盟时机。

等到商鞅变法的影响真正深入人心,秦国的军事机器开始高效运转,并且开始对外展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势时,比如在河西之战、商於之战等一系列战役中,六国才真正感受到了来自秦国的巨大压力,那时候,才会出现频繁的合纵攻秦,以及秦国在合纵面前的应对策略。

所以,商鞅变法时期,六国之所以不攻打秦国,并非因为他们软弱或者对秦国无动于衷,而是因为当时的时机、各国自身的状况、复杂的国际关系以及秦国变法初期所展现出的“内修”姿态,共同促成了这种“静默”。这是一种战略上的观望,是一种实力对比尚未完全倾斜前的审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没开上帝视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商鞅变法,那可不是一段风平浪静的岁月。就在秦国国内经历着翻天覆地的改革,触动了无数旧贵族的利益,甚至连太子都被牵连、罚作苦役的时候,六国,那些平日里没少跟秦国较劲的诸侯,却选择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沉默,似乎对秦国这番“折腾”视而不见。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他们忙着呢”就能解释清楚的,这里头盘根错节,有着.............
  • 回答
    秦朝在商鞅变法时建立新军,这确实是一项浩大且耗资巨大的工程,尤其是后来发展起来的精锐部队,如骑兵和铁甲锐士,更是需要巨额的投入。那么,这些钱从何而来?这绝非仅仅是从贵族身上“割肉”那么简单,而是涉及了一整套国家财政和制度的重塑。变法前的秦国财政状况:首先要明白的是,商鞅变法前的秦国,虽然经过了一些初.............
  • 回答
    商鞅,这位来自卫国的杰出政治家,能在那个讲究尊卑礼序的时代,于强大的秦国推行如此激进的变法,并且敢于对公子虔施以如此严厉的惩罚,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刚”字能够概括。要理解他的这份“刚”,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他所处的环境、他的志向,以及秦国变法本身的复杂性。首先,商鞅并非无根无萍,他在秦国的变法并非一时兴起.............
  • 回答
    商合杭高铁全线通车,本是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说走就走”的旅客来说,更是充满期待。但最近听了一些朋友的反馈,还有自己查了一下信息,心里却有些打鼓:这通车了,时间好像没省多少,票价倒贵了不少,这到底是为啥?通达时间:期望与现实的差距首先说说这通达时间。我的印象里,高铁的出现,最.............
  • 回答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重塑了秦国的面貌,更为其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变法的内容,尤其是一些严苛乃至严酷的措施,至今仍引人深思。那么,为什么当时的秦国能够忍受这些严苛的政策,并且持续多年呢?这背后绝非简单的“被压迫”或“被欺骗”,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 回答
    商鞅变法,要说最大的受益者,我觉得还得是秦国的普通民众,尤其是那些能够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农民和士兵。你听过“耕战”吧?商鞅变法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奖励耕战。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打实的政策。对于农民来说,最大的改变是什么?过去,土地很多时候是贵族和氏族掌控的。普通人想种地,可能得看人脸色,或者只能.............
  • 回答
    商鞅变法中是否存在“愚民政策”,这是一个在历史学界长期存在争议的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愚民政策”,以及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是什么。何为“愚民政策”?“愚民政策”通常指的是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采取一系列措施,故意使人民愚昧无知,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更容易被控制和管理。.............
  • 回答
    商鞅变法里的爵位制度,说够不够用,得分从几个方面来看,而且还得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变法的目标来琢磨。要说它有没有用,肯定是用了,而且作用还不小,但要说是不是“完美无缺”、“万事大吉”,那可能就未必了。首先,咱们得明白商鞅变法里那个爵位制度是怎么个回事。它最核心的一个特点就是“二十等爵”,又叫“军功爵.............
  • 回答
    商鞅变法中的刑事连坐制度与他所倡导的“法不诛心,唯看言行”的法家思想,表面上看似乎存在着一定的张力,但深入剖析,两者实则是在同一个治理目标下,采用不同侧重点的手段。它们并非全然矛盾,而是服务于同一个核心目标:建立一个强大、有序、以法治为基石的国家。“法不诛心,唯看言行”是法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它强.............
  • 回答
    商鞅变法为何能在三晋地区吸引农民?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动因和现实考量,并非简单的“引进”。实际上,是秦国强大起来后,其制度的吸引力以及三晋地区本身的状况,共同促成了这一现象。我们得先理解一下当时的“三晋”是指什么。战国初期,晋国被魏、赵、韩三家瓜分,这三家势力被称为“三晋”。这三个国家在地理位置上相.............
  • 回答
    在商鞅变法的大刀阔斧改革中,允许土地买卖无疑是其中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举措。 在此之前,战国时期秦国的土地制度,就像其他诸侯国一样,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附于宗法和血缘关系,土地的分配和使用存在着诸多限制。 家族、氏族对土地的占有和继承有很强的约束力,个人想要自由地买卖土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商鞅变法,.............
  • 回答
    商鞅变法,虽然在秦国刮起了革新的风暴,为日后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正如硬币都有两面,这场深刻的变革也并非完美无瑕,其背后隐藏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首先,变法过于严苛和冷酷,缺乏人文关怀。商鞅治秦,崇尚法家严刑峻法,将“轻罪重罚”作为治国的根本。一旦触犯法律,不论轻重,都会遭受严厉的惩罚,有时.............
  • 回答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评价它,不能简单地说好或坏,而是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细致地分析其内容、影响和局限性。变法的背景:为什么需要变?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地处西陲,相对中原各国来说比较弱小,也比较“落后”。当时的主要问题包括: 宗法制残余: 贵族世袭特权严重,.............
  • 回答
    商鞅变法,说起来那真是刮起了一阵疾风骤雨,秦国自此脱胎换骨,日后一统天下,这功劳簿上,商鞅的名字可是赫赫有名的。按照常理,这么好的法子,其他诸侯国怎么也得趋之若鹜,学着秦国来一番革新,也跟着沾沾光才是。可事实却是,除了少数国家稍有触动,绝大多数诸侯国,对商鞅变法,那是相当的“冷漠”,甚至可以说是“避.............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商鞅变法,那可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件大事,不是那些干巴巴的报告能讲明白的。商鞅变法,顾名思义,就是战国时期秦国重臣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要说它的特点,那可真是“新”得让人眼前一亮,而且是那种直击要害、动真格的“新”。一、 核心目标:富国强兵,中央集权,为秦国统.............
  • 回答
    商鞅变法,这场深刻改变了秦国命运的改革,离不开秦孝公坚定的支持与巧妙的运用。孝公就像一位高瞻远瞩的国君,他看到了秦国积贫积弱的现状,深知改革势在必行,而商鞅,这位来自卫国的客卿,正是他眼中能够担当此任的贤才。秦孝公在变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绝非仅仅是坐看臣子施展才华。他首先是改革的总设计师和坚定的推动.............
  • 回答
    如何评价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其重要且影响深远的改革。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包括其历史背景、主要内容、积极作用、消极影响以及其历史地位和遗产。总体而言,商鞅变法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它极大地推动了秦国的强大,为中国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其严酷的法律和对人性的忽视.............
  • 回答
    历史深处的细语:秦国百姓眼中,商鞅变法是喜是忧?关于商鞅变法,我们熟悉的总是大道理,关于富国强兵,关于中央集权,关于法家思想的磅礴。但作为变法最直接的承受者和受益者,秦国的老百姓们,究竟是怎么看待这场席卷全国的巨变的呢?这是一个更贴近生活,也更值得探究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抛开“统一六国”.............
  • 回答
    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真可谓是脱胎换骨,一跃成为战国时代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这不仅仅是制度的调整,更是一种思想、一种社会形态的彻底重塑。要评价它,咱们得从几个维度细细道来。一、 刮骨疗毒式的内部改革,为强盛奠定基石商鞅变法最直接、最震撼人心的就是它对旧有社会结构的颠覆。 以军功授爵,打破贵族世袭.............
  • 回答
    商鞅变法与中国小农经济的形成,不能简单地说“由商鞅变法决定”,但商鞅变法无疑是推动这一历史进程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为小农经济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深刻地塑造了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结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背景。商鞅变法前的背景:走向统一的乱世在商鞅变法之前,周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