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商鞅变法的评价?

回答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评价它,不能简单地说好或坏,而是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细致地分析其内容、影响和局限性。

变法的背景:为什么需要变?

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地处西陲,相对中原各国来说比较弱小,也比较“落后”。当时的主要问题包括:

宗法制残余: 贵族世袭特权严重,阻碍了人才的选拔和国家的进步。权力过于分散在各个贵族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
小农经济尚未完全确立: 虽然各国都在发展,但土地兼并、农民贫困的问题已经开始显现,赋税征收也存在诸多不便。
军事实力的落后: 相较于中原强国如晋、楚,秦国的军事实力并不突出,常年受制于人,甚至有被瓜分的危险。
社会活力不足: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耕战的社会风气不浓厚。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商鞅“事商君”的理念开始酝酿,他看到了秦国发展的瓶颈,也看到了通过强有力的改革来突破现状的可能性。

变法的主要内容:改了什么?

商鞅变法的内容非常广泛,但核心是围绕着富国强兵和中央集权展开的。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方面:
废除分封,推行郡县制: 这是最重要的政治变革之一。将原来的分封制改为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郡和县,由中央直接任免官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打破了旧贵族的势力。
建立县乡官制: 在郡县之下,设置县和乡,并配备相应的官吏,进一步细化了行政管理。
户籍制度和什伍连坐法: 严格登记户籍,将居民按10户为“什”,5户为“伍”,实行连坐,提高了社会管控的效率,但也加剧了社会控制的严酷性。
奖励军功爵制: 以军功大小来授予爵位、土地和家奴,彻底打破了世袭的贵族制度。这是变法中最有创造性的制度之一,极大地激发了秦国士兵的战斗热情。而没有军功的贵族,其特权则被削减甚至剥夺。
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 这实际上是为以后的土地兼并和个体小农经济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统一度量衡: 方便了经济往来和赋税征收,也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

2. 经济方面:
重农抑商: 鼓励农业生产,认为农业是国家强盛的根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开阡陌封疆”,方便耕作;“奖励穑事”,对勤于耕作的农民给予奖励。同时,压制商业发展,认为商人逐利,不利于国家稳定。
奖励耕战,实行租赋制度: 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农业生产和军事战争,并将赋税征收与土地挂钩,使得国家的财政收入更加稳定和可观。

3. 法律和思想方面:
明法令,定刑赏: 颁布了严苛的法律,且法律面前,不论贵贱,人人平等(至少在理论上是这样)。赏罚分明,一旦制定了法律,就严格执行,不论是谁违反都要受到惩罚。
“焚诗书”: 为了巩固变法的成果,商鞅下令禁止诸子百家的学说,特别是儒家思想,强调以法治国,以农战为核心,抑制其他思想的传播。这一点,在后世看来,对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变法的影响:是好是坏?

商鞅变法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积极影响:

富国强兵,秦国崛起: 这是最显著的成果。变法极大地激发了秦国的经济和军事潜力。鼓励耕战的政策,使秦国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兵源充足。军功爵制更是打造了一支令人生畏的军队。秦国实力迅速增强,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央集权的加强: 郡县制的推行、户籍制度的完善、什伍连坐法的实施,都极大地巩固了秦王对全国的统治,打破了旧贵族的权力束缚,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了范本。
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促使了土地的集中和分散,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法治精神的初步确立: 变法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主张“以法治国”,这对后世的法律制度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消极影响和局限性:

严刑峻法,缺乏人文关怀: 商鞅变法以严酷的法律和严苛的刑罚为特征。虽然在短期内起到了震慑作用,但也导致了社会氛围的紧张,缺乏人情味。尤其是“车裂”、“劓鼻”等刑罚,非常残酷。
“焚诗书”对文化传承的破坏: 商鞅强制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打击和压制诸子百家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急功近利,缺乏长远考虑: 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如重农抑商,虽然在当时有其必要性,但从长远来看,对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压抑。
以牺牲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 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虽然他们被剥夺了特权,但这种改革的代价也相当大,秦国的社会结构因此发生了剧烈动荡。
商鞅本人结局的悲剧性: 尽管商鞅变法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他本人却因为触犯了秦国旧贵族的利益,最终遭到车裂的命运。这反映了在中国历史上,激进的改革往往会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牺牲。

总结来说:

商鞅变法是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它极大地推动了秦国的进步,使其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并最终统一了中国。它在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法律建设方面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为后世封建王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它严酷、功利、偏激的一面。它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严酷的法律和对旧势力的强大压制实现的。对于文化思想的压制,更是对后世文明发展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因此,评价商鞅变法,更应该是一种辩证的视角。我们承认它在富国强兵、中央集权方面的卓越成就,也要看到它在人文精神、文化传承上的缺失和破坏。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开启了秦国的辉煌,也埋下了某种制度的隐患,影响了历史发展的走向。它所体现的“法律至上”、“国家利益至上”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后世的统治模式,既有其正面作用,也存在着需要反思和警惕的地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历史课本的评价请自行翻阅。

以下个人观点,

1.商鞅变法,意在争霸,而争霸最主要的是有军队和粮草,还有从中央到基层的权利直线化。

2.打破了秦国贵族垄断秦政,平民有了上升渠道。(秦惠文王时,贵族势力被基本铲平)

3.确立了秦国“农战”的思想,土地从国有变农民私有,农民积极性被激发,全民耕种;商鞅徙木立信之后,变法在全国有了效力,军功制发挥作用,踊跃参军。

4.这是秦国无敌于天下的基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评价它,不能简单地说好或坏,而是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细致地分析其内容、影响和局限性。变法的背景:为什么需要变?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地处西陲,相对中原各国来说比较弱小,也比较“落后”。当时的主要问题包括: 宗法制残余: 贵族世袭特权严重,.............
  • 回答
    如何评价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其重要且影响深远的改革。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包括其历史背景、主要内容、积极作用、消极影响以及其历史地位和遗产。总体而言,商鞅变法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它极大地推动了秦国的强大,为中国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其严酷的法律和对人性的忽视.............
  • 回答
    商鞅变法里的爵位制度,说够不够用,得分从几个方面来看,而且还得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变法的目标来琢磨。要说它有没有用,肯定是用了,而且作用还不小,但要说是不是“完美无缺”、“万事大吉”,那可能就未必了。首先,咱们得明白商鞅变法里那个爵位制度是怎么个回事。它最核心的一个特点就是“二十等爵”,又叫“军功爵.............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商鞅变法,那可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件大事,不是那些干巴巴的报告能讲明白的。商鞅变法,顾名思义,就是战国时期秦国重臣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要说它的特点,那可真是“新”得让人眼前一亮,而且是那种直击要害、动真格的“新”。一、 核心目标:富国强兵,中央集权,为秦国统.............
  • 回答
    商鞅变法,这场深刻改变了秦国命运的改革,离不开秦孝公坚定的支持与巧妙的运用。孝公就像一位高瞻远瞩的国君,他看到了秦国积贫积弱的现状,深知改革势在必行,而商鞅,这位来自卫国的客卿,正是他眼中能够担当此任的贤才。秦孝公在变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绝非仅仅是坐看臣子施展才华。他首先是改革的总设计师和坚定的推动.............
  • 回答
    历史深处的细语:秦国百姓眼中,商鞅变法是喜是忧?关于商鞅变法,我们熟悉的总是大道理,关于富国强兵,关于中央集权,关于法家思想的磅礴。但作为变法最直接的承受者和受益者,秦国的老百姓们,究竟是怎么看待这场席卷全国的巨变的呢?这是一个更贴近生活,也更值得探究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抛开“统一六国”.............
  • 回答
    秦国能够统一中国,其根本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为单一因素。商鞅变法的作用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但其真实作用是否被夸大,也需要进行深入的辨析。秦国能够统一中国的根本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方面来理解秦国统一中国的根本原因:1. 地理优势与生存压力: 西陲沃土,易守难攻: .............
  • 回答
    商鞅变法,要说最大的受益者,我觉得还得是秦国的普通民众,尤其是那些能够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农民和士兵。你听过“耕战”吧?商鞅变法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奖励耕战。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打实的政策。对于农民来说,最大的改变是什么?过去,土地很多时候是贵族和氏族掌控的。普通人想种地,可能得看人脸色,或者只能.............
  • 回答
    商鞅变法中的刑事连坐制度与他所倡导的“法不诛心,唯看言行”的法家思想,表面上看似乎存在着一定的张力,但深入剖析,两者实则是在同一个治理目标下,采用不同侧重点的手段。它们并非全然矛盾,而是服务于同一个核心目标:建立一个强大、有序、以法治为基石的国家。“法不诛心,唯看言行”是法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它强.............
  • 回答
    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真可谓是脱胎换骨,一跃成为战国时代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这不仅仅是制度的调整,更是一种思想、一种社会形态的彻底重塑。要评价它,咱们得从几个维度细细道来。一、 刮骨疗毒式的内部改革,为强盛奠定基石商鞅变法最直接、最震撼人心的就是它对旧有社会结构的颠覆。 以军功授爵,打破贵族世袭.............
  • 回答
    商鞅变法与中国小农经济的形成,不能简单地说“由商鞅变法决定”,但商鞅变法无疑是推动这一历史进程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为小农经济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深刻地塑造了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结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背景。商鞅变法前的背景:走向统一的乱世在商鞅变法之前,周朝.............
  • 回答
    商鞅变法后的军功分封,可以说是秦国崛起至统一六国过程中,一股至关重要的推动力。但随着秦朝建立,废除分封制,这些曾经依靠军功获得爵位和土地的军人,他们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商鞅变法的“军功爵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分封制”,它是一种基于军功的“奖励制度”,更侧重于授予个人爵.............
  • 回答
    要探究魏国李悝变法、秦国商鞅变法以及韩国申不害变法之间的成败差异,我们不能仅仅看变法的具体措施,更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历史土壤、社会基础以及执行者的能力和时势。这三位政治家,虽然都力图通过改革富国强兵,但其命运却截然不同。李悝变法,发生在中国大变革的春秋末期,当时周天子权威衰微,诸侯争霸,各国都在寻求.............
  • 回答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重塑了秦国的面貌,更为其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变法的内容,尤其是一些严苛乃至严酷的措施,至今仍引人深思。那么,为什么当时的秦国能够忍受这些严苛的政策,并且持续多年呢?这背后绝非简单的“被压迫”或“被欺骗”,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 回答
    秦朝在商鞅变法时建立新军,这确实是一项浩大且耗资巨大的工程,尤其是后来发展起来的精锐部队,如骑兵和铁甲锐士,更是需要巨额的投入。那么,这些钱从何而来?这绝非仅仅是从贵族身上“割肉”那么简单,而是涉及了一整套国家财政和制度的重塑。变法前的秦国财政状况:首先要明白的是,商鞅变法前的秦国,虽然经过了一些初.............
  • 回答
    商鞅变法,一场在战国时代掀起惊涛骇浪的政治革新,其核心在于“强国富民”。通过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实行郡县制,打破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定严酷的法律,强调耕战,将整个国家机器都拧成了解决温饱、对外扩张的螺丝钉。这些措施在秦国推行后,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 回答
    好多人说秦国能一统六国,最大的功臣就是商鞅,这说法确实有道理,而且不是空穴来风。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把商鞅变法到底怎么回事,以及它对秦国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一点一点掰开了说。变法之前,秦国是个啥样?咱们得先知道,秦国也不是一开始就是个实力超群的国家。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虽然也算是个诸侯国,但位置比.............
  • 回答
    商鞅,这位秦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以其锐意进取的变法,为秦国的富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终成就了秦朝统一六国的伟业。然而,这位为秦国鞠躬尽瘁的改革家,最终却落得个车裂刑场、尸骨无存的悲惨结局。这究竟是为何?这背后,是政治斗争的残酷,是改革触及的利益集团的殊死反扑,更是秦国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生态的必然写.............
  • 回答
    《大秦帝国之裂变》中商鞅提出的“以法治国,可保秦国遇昏君而不亡”的论断,是他变法理念的核心,也是他为秦国设计的一套抵御君主昏聩、王朝倾覆的制度性保障。然而,秦国却在秦始皇死后,二世而亡,这确实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反差,也引发了许多关于商鞅变法局限性的探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