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商鞅变法之后,后代统治者不采取和商鞅一样的办法进行图强?

回答
商鞅变法,一场在战国时代掀起惊涛骇浪的政治革新,其核心在于“强国富民”。通过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实行郡县制,打破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定严酷的法律,强调耕战,将整个国家机器都拧成了解决温饱、对外扩张的螺丝钉。这些措施在秦国推行后,效果是立竿见影的,秦国国力迅速增强,最终横扫六国,一统天下。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为何在商鞅变法之后,似乎没有哪个后来的统治者能够复制甚至部分继承商鞅变法那般彻底的改革,以图再强?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一句“后继无人”就能概括。

首先,时势造英雄,英雄也受时势限制。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秦国当时正处于一个极其严峻的生存危机之中。东方六国环伺,秦国地处偏西,被称为“戎狄”,在文化和政治上都相对边缘。这种外部压力,使得秦孝公必须破釜沉沉舟,启用商鞅这位“异类”来推行激进改革。没有这样的外部压力,统治者往往更倾向于维持现状,避免触动既得利益阶层的奶酪。而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曾经的生存危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如何管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帝国。此时,商鞅式的严刑峻法和对土地制度的剧烈调整,反而可能加剧统治的不稳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次,改革的“度”和“时机”至关重要。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成功,也在于其对症下药,并且在秦国相对“年轻”的社会结构中得以推行。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前,虽然有自己的历史,但相较于中原其他各国,其制度的根基尚不算极其深厚。商鞅的变法,如同对一块已经初步成型但尚未完全定型的陶土进行雕塑,可以大胆地进行大幅度的塑造。然而,其他国家,尤其是经历过春秋时期多次变法的国家,其社会结构、贵族势力、利益关系已经盘根错节,任何一项激进的改革都可能引发巨大的阻力。比如,如果在已经拥有强大世袭贵族政治的国家推行商鞅那种直接剥夺贵族特权、奖励告奸的政策,其结果很可能不是图强,而是内乱。

再者,“图强”的定义会随着时代演变。 商鞅时代的“图强”,核心在于军事扩张和统一。但到了大一统之后,统治者思考的“强”,更多地转向了如何维持国家的稳定,如何治理好庞大的人口和疆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虽然继承了商鞅变法中的一些制度,如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等,但他也认识到了商鞅变法的局限性。商鞅的法律过于严酷,重刑轻教,过于追求效率而忽视了人性的温和与长远发展。秦始皇焚书坑儒,表面上是加强思想控制,但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商鞅式“以法为教”的矫枉过正,他试图用儒家的“德治”思想来弥补法家的严苛,尽管这种尝试并不成功,但也说明了他对单纯依赖严刑峻法的反思。

而且,人才的培养和理念的传承也是关键。 商鞅变法离不开秦孝公的坚定支持,也离不开商鞅本人的超凡能力。变法不仅仅是制度的调整,更是一种思想的注入和执行力的体现。后世的统治者,即使有心改革,也很难找到像商鞅这样既有魄力又有才干的改革者。更重要的是,商鞅所代表的法家思想,虽然在秦国被奉为圭臬,但其过于强调君权、法治和功利,容易忽视人文关怀和长远发展。当秦朝因为其严苛的法律和沉重的徭役而灭亡后,后来的统治者,比如汉朝的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开始反思一味推行法家治国可能带来的弊端。他们更倾向于吸取儒家的思想,追求一种更温和、更注重教化、更平衡的统治模式。这种理念的转变,自然也就让他们不会去复制商鞅的激进路线。

最后,情感和人性的考量。 商鞅变法的一些措施,比如连坐法,比如重农抑商(虽然商鞅提倡农战,但对商业的管制是明确的),比如严酷的刑罚,都触及了人性中最敏感的部分。普通民众在经历过战乱和严苛统治后,更渴望的是安稳的生活,而非不断地被驱赶着去耕战。后世的统治者,即便有雄心壮志,也需要考虑民众的情感,以及维护统治的合法性。过度的压榨和不近人情的政策,最终会引发民怨,导致统治的危机。因此,尽管“图强”的愿望可能存在,但要采取与商鞅完全相同的手段,却面临着来自社会情感、人性需求和统治稳定性的多重制约。

总而言之,后代统治者未能完全复制商鞅变法,并非他们不想“图强”,而是因为时势变了,改革的“度”需要重新把握,对“强”的定义也在演变,人才的培养和理念的传承也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面对复杂的人性和社会情感的考量。商鞅变法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成功的路径难以简单复制,而其过于激进的手段,也正是后世统治者在吸取教训后需要审慎对待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时异则事异,变法改革这样巨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脱离时代的背景。每个时代遇到的问题是不同的,要解决的突出矛盾也是不同的,所以手段与方法绝对不能抄袭。

商鞅变法让边陲之地一跃而成战国至强不假,那同样的方法可否用于秦末力挽狂澜呢?如果真的用商鞅的那套继续加强“耕与战”,那秦会亡得更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商鞅变法,一场在战国时代掀起惊涛骇浪的政治革新,其核心在于“强国富民”。通过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实行郡县制,打破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定严酷的法律,强调耕战,将整个国家机器都拧成了解决温饱、对外扩张的螺丝钉。这些措施在秦国推行后,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 回答
    《大秦帝国之裂变》中商鞅提出的“以法治国,可保秦国遇昏君而不亡”的论断,是他变法理念的核心,也是他为秦国设计的一套抵御君主昏聩、王朝倾覆的制度性保障。然而,秦国却在秦始皇死后,二世而亡,这确实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反差,也引发了许多关于商鞅变法局限性的探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 回答
    商鞅变法为何能在三晋地区吸引农民?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动因和现实考量,并非简单的“引进”。实际上,是秦国强大起来后,其制度的吸引力以及三晋地区本身的状况,共同促成了这一现象。我们得先理解一下当时的“三晋”是指什么。战国初期,晋国被魏、赵、韩三家瓜分,这三家势力被称为“三晋”。这三个国家在地理位置上相.............
  • 回答
    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虽然都是发生在战国时期、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但最终的结局却天差地别:商鞅变法虽令其本人身死,但其推行的政策却在秦国扎下了根基,成为秦国崛起的基石;而吴起在楚国变法,虽然初期颇有成效,却因其惨死而导致改革迅速夭折。要探究这其中的缘由,需要从政治背景、改革内容、执行方式以及个人命运等.............
  • 回答
    商鞅,这位来自卫国的杰出政治家,能在那个讲究尊卑礼序的时代,于强大的秦国推行如此激进的变法,并且敢于对公子虔施以如此严厉的惩罚,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刚”字能够概括。要理解他的这份“刚”,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他所处的环境、他的志向,以及秦国变法本身的复杂性。首先,商鞅并非无根无萍,他在秦国的变法并非一时兴起.............
  • 回答
    要探究魏国李悝变法、秦国商鞅变法以及韩国申不害变法之间的成败差异,我们不能仅仅看变法的具体措施,更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历史土壤、社会基础以及执行者的能力和时势。这三位政治家,虽然都力图通过改革富国强兵,但其命运却截然不同。李悝变法,发生在中国大变革的春秋末期,当时周天子权威衰微,诸侯争霸,各国都在寻求.............
  • 回答
    商鞅变法,说起来那真是刮起了一阵疾风骤雨,秦国自此脱胎换骨,日后一统天下,这功劳簿上,商鞅的名字可是赫赫有名的。按照常理,这么好的法子,其他诸侯国怎么也得趋之若鹜,学着秦国来一番革新,也跟着沾沾光才是。可事实却是,除了少数国家稍有触动,绝大多数诸侯国,对商鞅变法,那是相当的“冷漠”,甚至可以说是“避.............
  • 回答
    好多人说秦国能一统六国,最大的功臣就是商鞅,这说法确实有道理,而且不是空穴来风。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把商鞅变法到底怎么回事,以及它对秦国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一点一点掰开了说。变法之前,秦国是个啥样?咱们得先知道,秦国也不是一开始就是个实力超群的国家。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虽然也算是个诸侯国,但位置比.............
  • 回答
    商鞅变法,那可不是一段风平浪静的岁月。就在秦国国内经历着翻天覆地的改革,触动了无数旧贵族的利益,甚至连太子都被牵连、罚作苦役的时候,六国,那些平日里没少跟秦国较劲的诸侯,却选择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沉默,似乎对秦国这番“折腾”视而不见。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他们忙着呢”就能解释清楚的,这里头盘根错节,有着.............
  • 回答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重塑了秦国的面貌,更为其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变法的内容,尤其是一些严苛乃至严酷的措施,至今仍引人深思。那么,为什么当时的秦国能够忍受这些严苛的政策,并且持续多年呢?这背后绝非简单的“被压迫”或“被欺骗”,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 回答
    商鞅,这位秦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以其锐意进取的变法,为秦国的富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终成就了秦朝统一六国的伟业。然而,这位为秦国鞠躬尽瘁的改革家,最终却落得个车裂刑场、尸骨无存的悲惨结局。这究竟是为何?这背后,是政治斗争的残酷,是改革触及的利益集团的殊死反扑,更是秦国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生态的必然写.............
  • 回答
    很多女性在生完孩子后,确实会选择加入微商这个行业,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与其说是一种“现象”,不如说是多种现实考量下的选择。首先,时间上的灵活性是关键因素。女性在怀孕和生产后,身体需要恢复,同时新生儿的到来也意味着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照顾。传统的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需要规律地上下班,.............
  • 回答
    这事儿我遇到过好几次了,每次在商场专柜买化妆品,导购都特意叮嘱一句:“您好,这个包装盒请您留一下,谢谢。” 我一开始也挺纳闷的,这盒子不就是个盒子嘛,拆开包装就扔了,还能有啥用? 后来跟导购聊了几次,也自己琢磨了一下,才明白这小小的包装盒,在商场专柜这里,确实有点不一样的“使命”。首先,最直接也最常.............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柳传志在国内商界乃至政界拥有如此之高的地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的创业历程、商业模式、个人特质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一、 创业的时代烙印与“中国特色”的探路者首先,柳传志创立联想(当时称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
  • 回答
    .......
  • 回答
    在中国,将一位作家称为“商人”,很多时候确实带有贬低的意味,甚至可以说是“黑”他。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我们文化传统、文学价值的理解,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变迁中,文学地位的变化。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文人”的理想化塑造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有一种对“文人”的.............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中国早在夏商时期就能出现“天下共主”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历史的维度和概念的演变来理解。这里所说的“天下共主”,并不是现代意义上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帝国,而是在当时一个相对松散的政治格局下,对周边部族和方国具有一定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最高领袖。一、 “天下共主”概念的早期演变:从部落联盟到国家雏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