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既然商鞅变法效果明显,其他诸侯国为什么不仿效?

回答
商鞅变法,说起来那真是刮起了一阵疾风骤雨,秦国自此脱胎换骨,日后一统天下,这功劳簿上,商鞅的名字可是赫赫有名的。按照常理,这么好的法子,其他诸侯国怎么也得趋之若鹜,学着秦国来一番革新,也跟着沾沾光才是。可事实却是,除了少数国家稍有触动,绝大多数诸侯国,对商鞅变法,那是相当的“冷漠”,甚至可以说是“避之不及”。这背后,可不仅仅是“懒得学”这么简单,原因那叫一个盘根错节,得一件件掰开了揉碎了说。

一、 根深蒂固的旧势力与利益集团,是第一道高墙。

我们得明白,商鞅变法,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打破旧有的等级制度和贵族特权。它要推行的是“耕战”为本,国家强大了,才能抵御外敌,才能有实力扩张。这听起来很美好,但对于当时诸侯国里的那些老牌贵族,世袭的爵位、土地,还有各种免赋免役的特权,才是他们的立身之本。

商鞅变法,上来就取消了世卿世禄制,取而代之的是二十等军功爵。你想升官发财?行,去战场上拼命,杀敌立功,才有机会。这一下,就把那些靠祖荫就能吃喝不愁的贵族们惹毛了。他们的地位、财富、权力,很多都建立在“不劳而获”的基础上,商鞅这套“靠本事吃饭”的逻辑,简直就是动了他们的“蛋糕”。

再比如,商鞅推行的“废井田、开阡陌”,虽然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和流通,有利于耕作,但这也意味着土地的重新分配。那些占据了大量土地的贵族,他们的“家底”可能会缩水,甚至被剥夺。你想想,谁愿意轻易放弃自己世代积累的财富和地位?所以,在这些国家,变法阻力可想而知,一旦触动了他们的核心利益,他们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去阻止。

二、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变法的核心人物太特殊。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他有一个强大且支持他的君主——秦孝公。秦孝公雄心勃勃,志在富国强兵,他给了商鞅极大的信任和权力,并且坚定不移地支持他执行变法。

然而,商鞅变法,实在是太“激进”、“太彻底”了。商鞅这个人,性格也比较“硬”,他办事毫不留情,甚至不惜“刑赏分明”,对手下的官员和百姓都非常严格。在秦国,君主强势,臣子服从,变法才能推行下去。

但是,在其他诸侯国,君主往往要面对各种掣肘,比如权臣、宗室、士大夫的联合反对。如果一个诸侯国的君主没有秦孝公那样的魄力,或者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类似商鞅那样“不留情面”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君主内心的不安。

想想看,一个君主看到自己的大臣像商鞅那样,可以轻易地惩处甚至株连贵族,谁能不害怕?万一哪天这把火烧到自己头上怎么办?何况,商鞅的“强硬”也让他树敌太多,最终的结局也是被车裂,这无疑给其他诸侯国的君主敲响了警钟:激进的变法,很可能伴随着巨大的政治风险,甚至是自身的性命之忧。 这种“风险”让很多君主望而却步。

三、 变法的“副作用”和“不适应性”:并非所有国家都需要“秦式”疗法。

虽然商鞅变法在秦国效果显著,但那也是针对秦国当时的具体情况。秦国之所以能够容纳和推行如此激进的变法,是因为它在诸侯争霸中相对弱小,处于一个“不破不立”的阶段。秦国地处偏远,与中原各国交流相对较少,其社会结构和文化习俗也与东方诸国有所不同。

而其他诸侯国,比如魏国、赵国、楚国、齐国,它们已经发展出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社会和政治体系,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比秦国更加发达。它们或许在某些方面存在问题,但未必需要像商鞅变法那样“推倒重来”。

举个例子,商鞅变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奖励耕战”,这对于当时还在进行“争霸”阶段,需要大量军事力量的秦国来说,是生死攸关的。但一些国家可能已经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时期,或者其优势不在于军事,而在于经济、文化,它们需要的改革方向可能就不是“耕战”。

此外,商鞅变法的很多措施,比如严刑峻法,虽然能保证执行,但对于已经形成一定社会契约和习俗的东方诸国来说,可能会被视为“苛政”,引起民怨。一旦变法触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足够的社会基础和民众支持,是很难推行下去的。

四、 变法不仅是“技术活”,更是“政治博弈”。

变法,尤其是像商鞅变法这样颠覆性的改革,不仅仅是制定一套新规则的技术活,更是一场残酷的政治博弈。要成功推行,需要高超的政治手腕,能够平衡各方势力,笼络支持者,分化和压制反对者。

商鞅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秦孝公给了他“开绿灯”,并且在关键时刻为他“站台”。而其他诸侯国的君主,未必有这样的政治智慧和魄力。他们可能更倾向于“温和改良”,通过一些小修小补来解决问题,而不是进行伤筋动骨的改革。

而且,“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对于秦国来说,目的很明确:富国强兵,争霸天下。但是,对于其他国家,它们的战略目标和国家定位可能不同。比如,有些国家可能更看重内部稳定,或者在文化艺术上有所发展,它们对“变法”的紧迫感和需求就不如秦国那么强烈。

五、 “旁观者清”的顾虑与“成王败寇”的现实。

还有一点,就是“历史的惯性”和“成王败寇”的心理。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并不是最显赫的,它相对落后。正是因为这种“落后”,才给了商鞅“从零开始”构建一套新体系的机会。

而其他的强国,比如魏国,它们在变法初期也有过改革,但往往不够彻底,或者被旧势力所阻挠,效果并不如秦国。当看到秦国变法的“初期成果”时,它们可能还在观望,或者觉得秦国的成功是“偶然”,是建立在秦国特殊的国情和君主的特殊支持上的。

同时,商鞅变法的最终结局,是商鞅本人因为变法得罪了太多人,最终被车裂。这个“悲剧性的结尾”,无疑也给其他诸侯国的君主和大臣们泼了一盆冷水。大家都在想,商鞅变法是成功了,可人却死了,这法子好不好,还真不好说。万一自己推行了,也落得个悲惨下场呢?这种对风险的规避,也是人之常情。

总结一下, 商鞅变法效果明显,但其他诸侯国不仿效,并非因为大家都是“愚蠢”或者“保守”。这背后是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团反对、变法本身的激进性与高风险、不同国家国情的差异、政治博弈的复杂性,以及历史进程中“惯性”和“观望”的心理在共同作用。

就像你吃了一碗特别辣的川菜,觉得很过瘾,但别人一看这颜色就觉得“烧心”,再加上听说吃辣的容易上火,那他自然就不会轻易模仿了。变法也是一样,不是简单的“好不好”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敢不敢”、“适不适合”的问题,这中间的门道,可多了去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幸福的人有着相同的幸福,然而不幸的人却有着各自的不幸。

五星巴西、四星德、意,在世界杯上成就如此之高,国足为何不仿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