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既然「大家都是方案整合商」,为什么小米成功了而锤子失败了?

回答
“大家都是方案整合商”这句话并非完全准确,更准确地说,在消费电子领域,尤其是在智能手机行业,很多企业都扮演着“方案整合商”的角色,但成功与否,取决于整合的质量、执行的力度、市场定位的精准度、品牌影响力以及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

小米和锤子科技(以及后来被字节跳动收购的坚果手机)在作为“方案整合商”的道路上,虽然都曾试图通过整合硬件、软件、生态等要素来提供完整的用户体验,但最终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运。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原因:

一、 对“方案整合”的理解和执行的差异

小米:深度整合与生态构建

硬件整合能力: 小米早期以高性价比的硬件作为切入点,通过与 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厂商合作,高效地整合了当时市面上成熟且优质的零部件。这种模式让他们能够快速推出产品,并保持成本优势。
软件深度定制与优化: MIUI 是小米成功的关键。它基于 Android 开源项目进行深度定制和优化,提供了大量符合中国用户习惯的功能、流畅的用户体验和持续的更新迭代。MIUI 不仅是手机操作系统,更是小米智能生态的入口和控制中心。
生态系统构建的战略性: 小米不仅仅做手机,而是以手机为核心,围绕用户需求构建了庞大的智能硬件生态。从智能家居(如小米电视、空气净化器、扫地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如小米手环、手表)到个人出行(如电动滑板车),再到生活用品,小米通过米家平台将这些设备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互相协同、数据互通的生态系统。用户购买小米手机,往往意味着开始构建一个小米生态,这是一种粘性更强的商业模式。
聚焦用户体验与价值: 小米早期通过“为发烧而生”的口号,吸引了大量追求极致性能和高性价比的用户群体。在产品设计上,尽管早期也有争议,但整体上注重实用性和用户反馈,并通过社区运营收集用户意见,不断改进产品。
销售渠道和营销模式的创新: 小米开创了线上饥饿营销和粉丝营销的模式,通过社交媒体和粉丝社区,迅速积累了大量用户,并以较低的营销成本实现了病毒式传播。

锤子科技:理想主义的执着与执行的挑战

硬件整合的挑战: 锤子科技在硬件整合上,虽然也寻求与代工厂合作,但在追求极致的工艺、独特的设计以及相对小众的品味时,在成本控制和产能爬坡上遇到了不少困难。早期产品,如 Smartisan T1,在设计和体验上确实有独到之处,但供应链的稳定性、良品率和成本控制是其持续的难题。
软件是核心但生态缺失: 罗永浩以其对软件交互体验的极致追求,打造了 Smartisan OS,在交互逻辑、细节设计上获得了大量用户的认可,甚至被誉为“安卓界的iOS”。但这种“软件为王”的理念,在缺乏强大硬件生态的支撑下,用户粘性相对较弱。用户可以欣赏 Smartisan OS 的设计,但如果没有与之协同的硬件和服务,其优势难以转化为长期的用户锁定。
定位与用户群体的局限性: 锤子科技的定位非常清晰:追求人文关怀、工匠精神、文艺青年和知识分子群体。这种定位虽然精准,但也导致其目标用户群体相对小众,难以形成小米那样广泛的用户基础和规模效应。
营销方式的差异与成效: 锤子科技的营销主要依赖于罗永浩个人的魅力和情怀输出。这种方式能吸引高度认同其理念的用户,但在产品普及和市场推广方面,与小米的互联网营销相比,触达范围和转化效率存在差距。
商业模式与盈利压力: 锤子科技的商业模式更侧重于一次性硬件销售,缺乏像小米那样通过生态系统、增值服务等方式持续盈利的潜力。持续的研发投入和生产成本,使得公司面临巨大的盈利压力,一旦产品销量不达预期,就很容易陷入财务困境。

二、 品牌定位与市场策略的根本区别

小米:大众化、高性价比、生态化

目标用户: 广大的中低端市场用户,以及追求性价比的年轻群体。
核心价值: 提供优质的产品和体验,但价格要比同等品质的国际品牌低。通过生态系统提供更多的便利和价值。
市场策略: 快速迭代产品,通过线上渠道和社群营销吸引用户,形成规模效应,再通过生态链产品实现盈利多元化。

锤子科技:小众化、设计驱动、情怀至上

目标用户: 追求独特设计、人文关怀、对科技产品有情怀的用户,以及对产品细节有极致追求的群体。
核心价值: 提供具有设计感和情感共鸣的产品,以及一种“不妥协”的理想主义体验。
市场策略: 通过罗永浩的个人魅力和价值观输出吸引用户,打造品牌忠诚度。产品以“工匠精神”和“极致细节”为卖点,但定价相对较高,市场接受度有限。

三、 执行力与供应链管理

小米: 在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品控等方面,小米通过与成熟的代工厂合作,并不断优化流程,形成了相对高效的运营体系。即使面临产能压力,也能通过其供应链伙伴的强大能力来应对。
锤子科技: 在供应链管理和生产制造方面,锤子科技相对小米来说,经验和积累较少。在追求独特设计和工艺的同时,如何平衡成本和量产,以及如何与代工厂建立稳定可靠的合作关系,一直是其面临的挑战。多次出现的延期交付、品控问题,都反映了其在供应链管理和执行力上的不足。

四、 商业模式的长期可持续性

小米: 通过“硬件+新零售+互联网服务”的模式,小米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盈利结构。手机是流量入口,然后通过米家生态链、内容服务、金融服务等多种方式实现盈利。这种模式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长期增长潜力。
锤子科技: 商业模式相对单一,主要依赖于手机硬件销售。虽然也尝试过拓展其他业务,但核心竞争力仍然集中在手机上。一旦手机销量不佳,整个公司的生存就会受到严重威胁。

总结来说,“大家都是方案整合商”只是一个表象,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整合”、“整合什么”以及“为谁整合”。

小米的成功在于: 它找到了大众市场,用高性价比的产品作为载体,通过深度优化的软件(MIUI)和不断扩大的智能生态,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完整、互联、有吸引力的消费体验。它以务实和用户导向的策略,高效地整合了资源,并构建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锤子科技的“失败”在于: 它过于强调“情怀”和“理想主义”,虽然吸引了一批忠实用户,但在市场推广、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以及用户群体的扩大上,未能形成有效规模。其“方案整合”更侧重于软件和设计的独特性,而缺乏硬件生态和大众市场的支撑,导致其商业模式难以持续。

虽然从硬件和软件本身的创新角度看,锤子科技在某些方面有着令人称道的表现,但从商业成功的角度来看,小米在把握市场脉搏、构建生态系统、实现规模化运营和多元化盈利方面,展现出了更为成熟和成功的“方案整合”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房地产商本质上也是一个“方案整合商”,地是从政府手里买的,设计图是找设计院画的,施工靠的是攒起来的施工队伍,监理找的是第三方,甚至后期的销售也会外包给一些销售公司。既然都是“整合商”,为什么有的房企就能口碑市场双赢,有的就只能倒闭?

这个道理其实也没什么难理解的。“整合商”拼的就是整合能力。其实“整合商”这个概念放大了说,就是“系统工程商”,而所谓的“整合能力”就是“系统集成”能力。这个能力,可以说是现代企业竞争的基础能力之一。

“系统集成”这个能力听起来有点困难。为了便于理解,咱们可以拿开饭店来举例子。比如说,现在让你开一家饭店,菜单上有100道菜,你能把食材采购好吗?别着急打包票,没干过餐饮的人,绝对想不到一个简单的食材采购是如何能把人逼疯的。

为什么这么说?

你想,这菜单上有100道菜是不假,可并不是所有的菜都有人点。有些招牌菜70%的人都会点,而有些菜50个人里又不见得有一个人会点。如果招牌菜的食材买不够——就好比去全聚德,人家说烤鸭卖完了,那顾客们肯定不高兴;如果那些冷门菜的食材买多了,时间一久食材就浪费了。所以,有能力预估各个菜的大致销量,这就是一个好的饭店老板的第一层能力。

接下来,预估好了食材,就该去买菜了。买菜这事看着简单,但做起来也非常困难。因为饭店往往一次都要采购几百斤甚至几千斤的肉、菜,有些菜一斤便宜几毛钱,一天就能省出成百甚至几千块的利润。所以,你必须得找到质量有保障同时价格也最便宜的供应商。但有时候,又不能光看价格,因为如果你的需求量太大,供应商的供应量可能跟不上。比如我想买某种虾,我预计我一天需要100斤,但这个供应商每天只能提供30斤。这时候,你就得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可是呢,事情到这里还远远没完。有时候,一些便宜的菜可能是分散在不同的菜市场里的。也许这两种菜在东边的市场便宜,另外两种在西边的市场便宜。那你就得计算买菜节省下来的成本跟时间成本哪个更合算。这笔账,也足以把很多人搞晕。

你花了半天时间好不容易把菜买回来了,但也别急着高兴。你的判断有时候可能出错,比如你觉得某个菜可能没几个人点,结果来的人都想吃。这时候,你能不能以最快的速度让人把食材送过来?

你看,这这里面所有的菜都不是你自己种的,所有的肉都不是你自己屠宰的,你的采购只不过是把各个供应商的菜和肉“整合”一下而已。可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有的饭店就能既买得便宜、保证品类齐全,同时也不会出现多少浪费,而有的饭店买的贵不说,很多鲜货没人点到晚上臭了就只能扔掉。

所以,为啥乔布斯死了之后,库克能接任苹果的CEO,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库克能管好苹果的供应链。虽然苹果过去七八年创新的确越来越少,但库克经营的这家“饭馆”始终能买到又便宜又新鲜的菜,利润空间反而还在继续增大。

事实上,“方案整合商”在产业链里实际上也是挣钱最多的。现在很多杠精一听别人说国产手机如何好,就会说这里面的零部件大多数都是日本韩国的。这话是不假,可卖零部件跟卖整机比哪个更挣钱?一部华为P30 Pro的物料成本大概是2500元左右,起售价则是4999。这意味着,在这个产业链中华为自己拿下了50%的毛利率,而那些零配件的供应商利润+成本也不过是剩下的50%。而从现实来说,这些供应商的真实利润率不过超过个位数。对于华为来说,50%的毛利空间意味着它可以招聘更多的研发人员,更好地铺开渠道,开拓更大的市场。要是卖零配件真比卖整机挣钱,三星还做个毛线手机,整天卖内存屏幕处理器不就完事了。

回到锤子跟小米的问题上,锤子能说出“大家都是方案整合商”这句话,就说明锤子压根就没把方案整合当过一回事,这是锤子跟小米最本质的区别。

user avatar

前些时候,我跟一位鹅厂的项目经理讨论,米聊比微信早两个月,假如雷军不放弃米聊,而是举全公司之力搞米聊,能拼得过微信吗?

我们讨论之后的结果是:依然不能。因为腾讯将微信放在了公司战略级,生死存亡的高度,动用了腾讯帝国所有部门的力量全力支持,即时通讯是腾讯的底线,是基本盘,腾讯输什么市场都绝对不敢输即时通讯的市场。

当时的雷军,倾尽自己所有的资源,都不可能让米聊战胜微信。即便米聊具有先发优势。这就是客观事实,雷军在它的位置上,比很多网友看得更清楚。

所以,很多人说雷军没眼光,米聊这么好的项目居然放弃,去搞小米手机,我就笑笑。这,是真的没眼光吗?

做自己能做的,想做的,固然好,但也要知道,什么是自己做不到的事。

雷军知道自己做不了米聊,罗永浩不知道自己做不了智能手机。

user avatar

锤子失败,是因为锤子科技连一个合格的整合商都算不上。首先一点,锤子手机质量确实不行。即使是铁杆粉丝,也是一锤子买卖,连韭菜都割不了两茬。

比如,去年很多锤友一开完发布会就订了坚果R1, 岂料锤子产能不足,苦等了一个多月才拿到手机,本想着早买早享受,谁知这才是噩梦的开始,镜头刮花,GPS失灵,屏幕开了又开,内心炸了又炸,一直走在维修的路上,备受煎熬打击。而那些屏幕还没有开胶的锤友,每天拿起手机的第一件事便是检查屏幕是否开胶,整日提心吊胆,担惊受怕。本以为一切磨难都已经过去,谁知坚果R1直降700,又一次伤了锤友们的心。要知道不少经济不宽裕的锤友是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省吃俭用买下坚果R1的,一下子降了700,让他们一个月的努力付之东流。

这种消费体验,不失败才怪。

另外再多说一句,坚果R1滞销之后,为了促销,锤子在京东推出了一个绝妙的活动,30天免费试用。根据这项服务的规定,必须用满30天,“在符合商品完好标准的情况下,我方可为您提供全额退款服务”。考虑到坚果R1两周左右就会自动开胶,退款几乎是不可能的,大概率会砸在手里,从而为提升坚果R1销量做出贡献。即使勉强熬过三十天,还有下一个套路等着你,只能在第31-33天内申请退货,晚一天就不予受理了。


这个30天免费试用的套路陷阱绝非玩笑,还真有人被套进去了。具体案例请见另一个回答:

user avatar

罗老师没骗你,的确大家都是方案商。罗老师只是没有告诉你:整合跟整合可以有很大差异。


手机没有DIY,可以DIY的PC,电脑城一个装机小哥也是整合,联想、Dell、惠普、苹果也是整合。


产品方面,装机小哥顶多能给你攒台ITX,或者路子广一点的用准系统搞台厚砖游戏本也是可能的。但各种轻薄本,或者便携点的游戏本是做不出来的。至于翻转屏、二合一平板之类的更加不用说。


这还是相当成熟,各种配件规格标准化的PC行业。最核心的CPU、主板芯片就两家,Intel和AMD,操作系统微软一家独大。


手机行业,等各家供应商产品研发出来了,去找样本测试OK,选择其中一家然后谈价格采购也是整合。告诉供应商我想要什么规格功能的产品(市场上没有现成的),预付定金让供应商研发,甚至派驻自家工程师协助研发,碰到难关了还能调用各种资源找国内外的其它厂商、高校、实验室协助攻关也是整合。


跟据供应商提供的文档开发操作系统、整合供应商提供的驱动也是整合;供应商的硬件还没出来,操作系统、应用已经做好支持了也是整合。


整合过程中碰过问题只能停下来找供应商解决,等供应商改好了才能继续下去是整合;首批产品还不成熟,因为全程参与研发清楚哪里有坑早就绕过去了,供应商一开始量产就能马上推出新机型也是整合。


至于后面商务层面的采购量,价格,账期,排产优先级等等,这里就不提了。


所以,同样是整合供应商方案出来的产品,有人做成功了,有人做失败了,有什么奇怪的么?

user avatar

我记得我看过熊彼得的创新理论,不知道大家看过没

创新本来就是根据现有资源的组合,只不过一部分创新成功了,一部分创新失败了。

创新成功干扰了市场,导致资源的倾斜,造成市场的波动,于是更多的资源投入进来,更多的模仿者进来,形成新的市场平衡,这是推动人类前进的动力。

大家都是方案整合商,实际上就是:“我和科比一共砍了32分”一样。

罗永浩只不过使用文字技巧来掩饰其失败,而且他这么做已经不止一两次了。目测罗永浩马上又要开发布会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