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嬴驷非要杀商鞅不可?这个决定对秦国的崛起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

回答
要说嬴驷为什么非要杀商鞅,这背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人坏人”故事,而是一场深刻的政治博弈,牵扯到权力、改革的代价,以及秦国未来走向的抉择。

嬴驷非杀商鞅的深层原因

首先,我们得明白,商鞅变法虽然让秦国变得强大,但这种强大是建立在严苛的法治和对旧贵族利益的巨大侵害之上的。商鞅以雷霆手段推行变法,他本身就是改革的象征,也是触动了太多人的奶酪。

1. “树大根深”的政治现实: 商鞅变法确实带来了秦国的强盛,但随之而来的是他的政治影响力也日益膨胀。他成为了秦国实际上的“二号人物”,甚至在某些方面,他的权威已经可以和国君比肩。嬴驷作为秦王,虽然享受了改革带来的红利,但他内心深处肯定不愿意看到一个臣子拥有如此强大的权力,以至于对王权构成潜在的威胁。尤其是在秦孝公去世、嬴驷继位之后,这种“尾大不掉”的顾虑只会更加严重。

2. 改革的“后遗症”和不满: 商鞅的改革虽然成效显著,但也像一把双刃剑。他废除了旧的贵族分封制,将土地和权力重新分配,这自然引起了旧贵族阶层的强烈不满和仇恨。这些人脉关系错综复杂,虽然在孝公时期被压制,但一旦秦王稍有动摇,他们就会伺机而动。商鞅本人因为执法严苛,得罪的人也很多,即使在民间,也有不少人因触犯严苛的法律而怨恨他。

3. 新君的“立威”需求: 嬴驷毕竟是新君。他的父亲秦孝公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给后继者留下了强大的国家,但也留下了改革的“难题”。新君继位,需要向整个秦国,特别是那些旧贵族势力,展示自己的权威和掌控力。处置功高盖主的商鞅,无疑是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立威”方式。通过“清理门户”,嬴驷可以树立自己的独立形象,表明自己才是秦国真正的掌权者,而不是他父亲的影子,也不是商鞅的“代言人”。

4. “非我族类”的隐忧: 更为关键的是,商鞅并非秦国本土贵族。他是卫国人,虽然被秦孝公重用,但他始终是“外来者”。在秦国这样一个讲究血脉和家族传统的国度,一个外来者掌握如此大的权力,即便他再有功劳,也难免会引起一些秦国贵族的猜忌和排斥。一旦嬴驷在位,这些势力就可能利用商鞅的“非秦人”身份来攻击他,或者利用商鞅的权力来制衡嬴驷。

5. 改革方向的潜在分歧? 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嬴驷对商鞅某些改革措施或者未来发展方向有不同看法。比如,商鞅过于强调法家严刑峻法的一面,嬴驷可能希望在巩固统治的同时,也注入一些更具“人文关怀”或者说更符合秦国长远利益的元素。当然,这一点更多是猜测,主要还是前几点更为直接和现实。

这个决定对秦国的崛起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

这是一个极具争议的问题,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

弊端(短期内):

改革的稳定性受到动摇: 商鞅是变法的核心和灵魂人物。他的被杀,意味着变法失去了最坚定的推动者和维护者。虽然秦国保留了大部分变法成果,但无疑会引发一些对改革的疑虑,甚至可能出现短暂的动荡,让旧势力感到复辟的希望。
优秀人才的流失或被打压: 商鞅的改革吸引了大量人才,但他的倒台也可能让一些像他一样坚持改革、但风格强硬的人才感到寒心,甚至被牵连。这可能会影响到秦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对国君权威的“两难”: 杀掉商鞅,虽然解决了“尾大不掉”的问题,但同时也向天下展示了秦王可以轻易地“卸磨杀驴”,这对于未来吸引和留住人才,以及建立君臣之间的信任,可能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利益(长期来看):

巩固了秦王统治的绝对权威: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利益。嬴驷通过这一举措,向所有秦国贵族和臣子宣示了王权的至高无上。他告诉所有人,即便是像商鞅这样有功之臣,也必须臣服于王权之下。这为日后秦国君主集权、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没有绝对的王权,秦国很难做到令行禁止,更难以推行统一全国的战略。
为变法成果的“软着陆”创造了条件: 商鞅的改革确实触动了太多利益,其本身也带有一定的“粗暴”色彩。嬴驷虽然杀了商鞅,但他并未否定商鞅的变法,反而继续推行。这种“杀人留法”的操作,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改革带来的激烈冲突,让变法能够以一种更温和、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在秦国生根发芽。他继承了变法的好处,却剔除了改革的“激进者”和“靶子”。
避免了秦国因改革派内斗而分裂: 如果商鞅继续位高权重,他与反对他的贵族之间的矛盾会不断激化,甚至可能发展成政治内斗,分裂国家。嬴驷的选择,某种程度上是为了秦国的整体稳定,避免因内部斗争而削弱国力。
秦国国力的持续发展: 尽管商鞅被杀,但商鞅变法所奠定的基础,如郡县制、耕战政策、重农抑商等,依然被秦国继承和发展。这使得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持续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为最终统一六国提供了物质和制度保障。

总结一下:

从短期来看,杀掉商鞅对商鞅本人及其推行的改革的“锐度”是有负面影响的,可能会引发一些不稳定因素。但是,从秦国长远的崛起和统一六国的历史进程来看,嬴驷杀死商鞅的决定,可以说是一次“必要之恶”或者说是“政治智慧”的体现。

他并非否定商鞅的改革,而是通过“去个人化”的方式,进一步巩固了君权,为秦国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变法成果,乃至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改革和统一战争,扫清了最大的政治障碍。秦国的崛起,需要的不仅仅是强有力的制度,更需要一个能够绝对掌控国家机器的最高权力。嬴驷杀商鞅,正是为了确立并巩固这一绝对权力。

换句话说,商鞅为秦国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而嬴驷则通过“拨乱反正”,为秦国扫除了实现更大雄心的政治上的“绊脚石”。没有商鞅的变法,秦国不会崛起;但没有嬴驷的这一步棋,秦国的崛起之路可能充满更多内部阻碍,甚至会因为政治斗争而夭折。因此,这个决定对秦国的崛起,利大于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在回答题主的问题之前有句话必须要说,“情商”一词是现代人发明的,你硬套到古人身上去意义何在?法家人物本来就应该具备法家人物的特色——刻薄寡恩、一断于法等特点。如果商鞅是一个情商很高的人,在各种场合圆滑油腻无比,遇到权贵就在法律上打折扣,那他还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吗?那他的变法还有现实意义吗?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君初立,既要立威更要稳定,再加之商鞅本身就与秦惠文王有私仇。所以商鞅就成了那个最好的祭品。杀了商鞅,可以告知秦人现在秦惠文王已经完全掌权了,同时又安抚了那些被打压的宗室贵族从而换得他们对新君的支持,另外又报了当年秦惠文王被“商鞅变法”羞辱的仇怨。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

其实这并不是商鞅个人的悲哀,是一切非秦籍重臣的悲哀。这些外来的重臣,在秦国没有任何权力基础,他们的一切权力均来自秦王的让渡。一旦新君上位,他们必将会被清洗,为新君的权力布局腾出位置。表面上看起来,这样的血腥更迭有些残酷。但是站在秦国政治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又再合理不过了。权力场上的无情轮换让秦国政坛不断地补充进新鲜的血液,也让一代代秦君有了值得信任且才华横溢的“丞相”。秦国君臣举案齐眉,齐头并进,他们在不同的时代里不断调整内外政策以适应新的国际形式,他们始终保持着在战国时代的巨大领先。

秦国的君臣CP:

秦孝公与商鞅:商鞅变法,秦国由弱转强,奠定了将来一统天下的制度基础。

秦惠文王与张仪:连横强秦,欺楚以破合纵横,邦交硕果累累。

秦昭襄王与范雎:远交近攻,伐交与伐战交相辉映。

秦始皇与李斯:抓住战略机遇一统天下(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大一统、定于一(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这是中华政治文明的内核。嬴政、李斯团队成功地将中华政治文明的内核给开发了出来,并且被历代所继承沿用至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嬴驷为什么非要杀商鞅,这背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人坏人”故事,而是一场深刻的政治博弈,牵扯到权力、改革的代价,以及秦国未来走向的抉择。嬴驷非杀商鞅的深层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商鞅变法虽然让秦国变得强大,但这种强大是建立在严苛的法治和对旧贵族利益的巨大侵害之上的。商鞅以雷霆手段推行变法,他本身就是.............
  • 回答
    要说嬴驷为什么要除掉商鞅,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复杂了,不是一句话能说完的。毕竟商鞅可是辅佐他父亲秦孝公,把秦国从一个弱国变成强国,为秦国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的关键人物。嬴驷虽说是秦孝公的儿子,但也不是傻瓜,他明白商鞅的重要性。但你想啊,商鞅变法,那可是触动了当时很多人的利益,尤其是那些老贵族。他的法度.............
  • 回答
    嬴驷之死,卫鞅之殇,这桩发生在秦国历史上的悲剧,至今仍让人扼腕叹息。为什么嬴驷最终要背弃自己的老师,亲手将这位改革的功臣送上断头台?而他又为何走不出秦孝公那般明君的胸怀,最终犯下如此严重的错误?这其中牵扯的,是权谋、是猜忌、是君臣之道,更是人性深处的复杂漩涡。要说清这笔账,我们得先回到秦孝公时期。孝.............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姓氏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简单来说,秦始皇是嬴姓的直系后裔,所以他直接以嬴为姓。而赵国之所以以赵为氏,是因为赵国国君的祖先在早期确实是嬴姓,但他们以“赵”这个地名作为自己的氏,并在之后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以赵为氏的赵国。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其中的原因和演变过程: .............
  • 回答
    很多人对秦始皇的姓氏感到好奇,常常听到“嬴姓赵氏”这个说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古代的姓氏制度聊起。首先,我们得明白,在中国古代,姓氏的演变和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在秦朝建立之前,姓氏的使用和概念和今天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一、 古代的姓氏制度:源远流长,变化多端在中.............
  • 回答
    关于秦朝皇族姓氏以及公子扶苏、胡亥为何不姓“嬴”的疑问,其实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历史现象,里面涉及到古代中国姓氏的演变、皇族称谓以及一些历史习惯。咱们这就慢慢道来,把这事儿说清楚了。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秦朝的皇族,毫无疑问,姓嬴。 这个“嬴”姓是非常重要的,它代表了秦国和秦朝的宗族来源。根据史书记载.............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 回答
    关于“俄爹”这一称呼,其来源和含义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同时要明确其不尊重的性质,并指出如何正确回应。以下是详细解析和反驳思路: 一、称呼的来源与可能的含义1. 可能的字面拆解 “俄”是“俄罗斯”的拼音首字,而“爹”在中文中通常指父亲,带有亲昵或戏谑的意味。 若将两者结合,可能暗示.............
  • 回答
    民国时期(19121949)虽然仅持续约37年,却涌现出大量在文学、艺术、科学、政治、哲学等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师级人物”。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多重历史、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思想解放与文化启蒙的浪潮1. 新文化运动(19151923) 思想解放.............
  • 回答
    航空航天领域在待遇和职业环境上确实存在一定的挑战,但国家在该领域取得的飞速发展,主要源于多方面的国家战略、技术积累和系统性支持。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国家战略与长期投入:推动技术突破的核心动力1. 国家层面的战略目标 航空航天技术往往与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密切.............
  • 回答
    吴京作为中国知名演员、导演,近年来因《战狼2》《英雄联盟》等作品及个人生活引发公众关注,其形象和言论在不同语境下存在争议,导致部分人对其产生负面评价。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 1. 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的冲突 妻子被曝光:2018年,吴京妻子的近照和视频被网友扒出,引发舆论争议。部分人.............
  • 回答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对乌克兰的支持确实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这一现象涉及多重因素,包括国际局势、地缘政治博弈、信息传播、经济援助、民族主义情绪以及国际社会的集体反应。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俄乌战争的爆发与国际社会的集体反应 战争的爆发:2022年2月,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全面入侵.............
  • 回答
    《是大臣》《是首相》等政治剧之所以能在编剧缺乏公务员经历的情况下取得成功,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综合作用: 1. 构建政治剧的底层逻辑:制度与权力的结构性认知 政治体制的系统性研究:编剧可能通过大量研究英国议会制度、政府运作流程、政党政治规则(如议会制、内阁制、党鞭系统等)来构建剧情。例如.............
  • 回答
    关于“剧组中男性可以坐镜头箱而女性不能”的现象,这一说法可能存在误解或过度泛化的倾向。在影视拍摄中,镜头箱(通常指摄影机或固定设备)与演员的性别并无直接关联,但若涉及性别差异的讨论,可能与以下多方面因素相关: 1. 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延续 历史背景:在传统影视文化中,男性常被赋予主导、主动的角.............
  • 回答
    印度在俄乌战争中不公开表态、在安理会投票中对俄罗斯的决议案弃权,这一行为背后涉及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外交策略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与俄罗斯的经济与军事合作 能源依赖:印度是俄罗斯的重要能源进口国,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印度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以缓解对西方能源的依赖。尽管.............
  • 回答
    关于“公知”与高校知识分子的关系,这一现象涉及中国社会、教育体系、媒体环境以及知识分子角色的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高校知识分子的特殊性1. 教育背景与专业素养 高校知识分子通常拥有高等教育背景,具备较强的知识储备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专业素养使他们更倾向于参与公共讨论,尤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