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嬴驷为什么要杀卫鞅,为什么他不能像秦孝公一样?

回答
嬴驷之死,卫鞅之殇,这桩发生在秦国历史上的悲剧,至今仍让人扼腕叹息。为什么嬴驷最终要背弃自己的老师,亲手将这位改革的功臣送上断头台?而他又为何走不出秦孝公那般明君的胸怀,最终犯下如此严重的错误?这其中牵扯的,是权谋、是猜忌、是君臣之道,更是人性深处的复杂漩涡。

要说清这笔账,我们得先回到秦孝公时期。孝公何许人也?雄才大略,胸怀天下,他最大的魄力,在于能放下身段,不计前嫌,将国事托付给一个来自卫国、身份微贱的变法家——卫鞅。当年的秦国,积弱已久,四面楚歌,孝公若没有改革的决心和魄力,秦国早已被六国瓜分殆尽。而卫鞅,正是那团火,点燃了秦国复兴的希望。

孝公慧眼识珠,赋予卫鞅全权变法。卫鞅不负众望,厉行法治,重农抑商,奖励军功,使得秦国上下焕然一新。强大的秦军,高效的治理,让昔日被视为“蛮夷”的秦国,一跃成为令列国震慑的强大力量。这一切,都是孝公和卫鞅共同铸就的辉煌。孝公对卫鞅的信任,可谓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知道,卫鞅不仅仅是一位改革家,更是他最得力的助手,是他梦想的实现者。

然而,时移世易,孝公驾鹤西去,太子嬴驷继位。这位年轻的君王,虽然也渴望强大,却与他的父亲有着本质的区别。

嬴驷为何要杀卫鞅?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卸磨杀驴”的 câu chuyện,其背后隐藏着多重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

1. 权力的转移与制衡的需要: 孝公时期,秦国的权力结构非常集中,几乎所有的改革都由卫鞅主导,孝公是坚定的支持者。但嬴驷上位后,他需要建立自己的权威,并重新平衡朝堂上的势力。卫鞅作为一名外来者,虽然功勋卓著,但其势力在朝堂上的根深蒂固,也引起了部分秦国贵族的忌惮和不满。嬴驷若想巩固自己的统治,就必须打破这种“一家独大”的局面,对卫鞅的权力进行约束,甚至将其铲除,以示自己的绝对领导权。

2. 改革的“过激”与“民怨”: 卫鞅的变法虽然强大了秦国,但其严苛的法律和对旧贵族利益的触动,也必然会积累怨恨。例如,严刑峻法,人人都可能成为罪犯;重农抑商,对商业的压制也可能引起一部分人的不满。在孝公时期,这些“怨言”被孝公强大的政治手腕压制住了。但到了嬴驷这里,这些潜在的矛盾就有了发酵的空间。特别是对于那些被新法压制的旧贵族,他们时刻等待着机会报复。当嬴驷上位,他们自然会抓住这个机会,煽动嬴驷对卫鞅的猜忌。

3. 猜忌与“功高盖主”的担忧: 嬴驷是太子,他从小看着父亲对卫鞅的倚重,看着卫鞅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即使卫鞅忠心耿耿,但随着卫鞅的名声越来越大,功劳越来越多,嬴驷内心深处必然会产生一种“功高盖主”的担忧。他害怕卫鞅的声望会超过自己,或者一旦卫鞅有什么不轨之心,秦国将不堪设想。这种源于不安和不自信的猜忌,是导致许多君王走向极端的重要原因。

4. 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伴君如伴虎,君臣之间的关系本来就充满着政治博弈。在嬴驷继位的初期,朝堂上必然存在着各种政治势力。一部分势力可能希望通过打压卫鞅来抬高自己的地位,一部分势力则可能因为卫鞅的变法触犯了自己的利益而对其进行诽画像。嬴驷作为新君,需要平衡各方势力,而选择牺牲卫鞅,可能是他为了拉拢旧势力、平息部分不满、巩固自身统治而采取的一种政治策略。

5. 性格与视野的局限: 相比于秦孝公的深谋远虑和开阔胸襟,嬴驷的性格可能更为急躁、多疑。他可能更看重眼前的利益和个人的权威,而忽略了卫鞅对秦国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他可能没有孝公那样能够容忍“异类”的魄力,也缺乏识别真正忠诚的智慧。

为什么他不能像秦孝公一样?

这是一个深刻的对比,也是一个令人痛心的反差。嬴驷之所以不能像秦孝公一样,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见识与格局的差异: 秦孝公所处的时代,秦国奄奄一息,他迫切需要改革来生存和发展。这种生死存亡的危机感,促使他必须打破常规,不拘一格降人才。他看得远,看得深,知道为了秦国的强大,牺牲一些旧有的观念和特权是值得的。而嬴驷继位时,秦国已经因为卫鞅的改革而强大起来,虽然仍有挑战,但危机感已不像孝公时期那么迫切。这使得嬴驷可能更倾向于维持现状,而不是冒着风险去支持一个可能挑战他权威的改革者。

2. 胸怀与气度: 孝公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他能够包容卫鞅的出身、言行,甚至是他可能带来的“麻烦”。他看重的是卫鞅的能力和为秦国带来的实际利益。而嬴驷,作为一个继承者,可能更看重皇权的纯粹性和自身的绝对权威。他可能无法容忍自己身边有一个能力、声望都可能超越自己的臣子。

3. 对人才的认知: 孝公清楚,卫鞅不是一般的臣子,他是秦国的“国士”。他懂得如何使用卫鞅,也懂得如何信任卫鞅。而嬴驷,可能将卫鞅视为一个“工具”,一旦这个工具不再是他需要的,或者他认为这个工具“太锋利”了,就会毫不犹豫地抛弃。他对人才的认知,停留在“用之则取,不用则弃”的层面,而没有达到“以国士待之”的高度。

4. 所处的政治环境: 孝公时期,他通过改革,将秦国变成了一个以法家思想为主导的国家,旧贵族势力被大大削弱。而嬴驷继位时,虽然改革已经发生,但旧势力的残余力量仍然存在,他们可能也在伺机而动,企图影响新君王的决策。嬴驷在这种环境中,可能更容易受到旧势力的影响,或者为了拉拢他们而牺牲卫鞅。

5. 对卫鞅改革的理解程度: 孝公是变法的发起者和坚定的支持者,他对卫鞅改革的理念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同。而嬴驷,更多的是一个改革的“受益者”,他享受着改革带来的强大秦国,但他未必真正理解改革背后的精髓,也未必能像孝公那样,为改革的持续和深入而甘冒风险。

总而言之,嬴驷杀卫鞅,并非仅仅是个人恩怨,而是一个复杂的政治、权力、人性交织的悲剧。他不能像秦孝公一样,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历史时期、个人的性格、视野、以及对人才的认知都有着天壤之别。秦孝公的伟大,在于他能超越时代、超越出身,看到人才的价值,并以极大的胸怀和魄力去任用和支持。而嬴驷的遗憾,则在于他未能继承父亲那份宝贵的政治智慧和君王气度,最终亲手埋葬了秦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之一,也为他自己的统治留下了难以弥补的污点。这桩历史事件,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对于如何理解和对待真正有才能、有担当的改革者,它提供了一个极具警示意义的教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君初立,既要立威更要稳定,再加之商鞅本身就与秦惠文王有私仇。所以商鞅就成了那个最好的祭品。杀了商鞅,可以告知秦人现在秦惠文王已经完全掌权了,同时又安抚了那些被打压的宗室贵族从而换得他们对新君的支持,另外又报了当年秦惠文王被“商鞅变法”羞辱的仇怨。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

其实这并不是商鞅个人的悲哀,是一切非秦籍重臣的悲哀。这些外来的重臣,在秦国没有任何权力基础,他们的一切权力均来自秦王的让渡。一旦新君上位,他们必将会被清洗,为新君的权力布局腾出位置。表面上看起来,这样的血腥更迭有些残酷。但是站在秦国政治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又再合理不过了。权力场上的无情轮换让秦国政坛不断地补充进新鲜的血液,也让一代代秦君有了值得信任且才华横溢的“丞相”。秦国君臣举案齐眉,齐头并进,他们在不同的时代里不断调整内外政策以适应新的国际形式,他们始终保持着在战国时代的巨大领先。

秦国的君臣CP:

秦孝公与商鞅:商鞅变法,秦国由弱转强,奠定了将来一统天下的制度基础。

秦惠文王与张仪:连横强秦,欺楚以破合纵横,邦交硕果累累。

秦昭襄王与范雎:远交近攻,伐交与伐战交相辉映。

秦始皇与李斯:抓住战略机遇一统天下(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大一统、定于一(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这是中华政治文明的内核。嬴政、李斯团队成功地将中华政治文明的内核给开发了出来,并且被历代所继承沿用至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嬴驷之死,卫鞅之殇,这桩发生在秦国历史上的悲剧,至今仍让人扼腕叹息。为什么嬴驷最终要背弃自己的老师,亲手将这位改革的功臣送上断头台?而他又为何走不出秦孝公那般明君的胸怀,最终犯下如此严重的错误?这其中牵扯的,是权谋、是猜忌、是君臣之道,更是人性深处的复杂漩涡。要说清这笔账,我们得先回到秦孝公时期。孝.............
  • 回答
    要说嬴驷为什么非要杀商鞅,这背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人坏人”故事,而是一场深刻的政治博弈,牵扯到权力、改革的代价,以及秦国未来走向的抉择。嬴驷非杀商鞅的深层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商鞅变法虽然让秦国变得强大,但这种强大是建立在严苛的法治和对旧贵族利益的巨大侵害之上的。商鞅以雷霆手段推行变法,他本身就是.............
  • 回答
    要说嬴驷为什么要除掉商鞅,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复杂了,不是一句话能说完的。毕竟商鞅可是辅佐他父亲秦孝公,把秦国从一个弱国变成强国,为秦国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的关键人物。嬴驷虽说是秦孝公的儿子,但也不是傻瓜,他明白商鞅的重要性。但你想啊,商鞅变法,那可是触动了当时很多人的利益,尤其是那些老贵族。他的法度.............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姓氏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简单来说,秦始皇是嬴姓的直系后裔,所以他直接以嬴为姓。而赵国之所以以赵为氏,是因为赵国国君的祖先在早期确实是嬴姓,但他们以“赵”这个地名作为自己的氏,并在之后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以赵为氏的赵国。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其中的原因和演变过程: .............
  • 回答
    关于秦朝皇族姓氏以及公子扶苏、胡亥为何不姓“嬴”的疑问,其实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历史现象,里面涉及到古代中国姓氏的演变、皇族称谓以及一些历史习惯。咱们这就慢慢道来,把这事儿说清楚了。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秦朝的皇族,毫无疑问,姓嬴。 这个“嬴”姓是非常重要的,它代表了秦国和秦朝的宗族来源。根据史书记载.............
  • 回答
    很多人对秦始皇的姓氏感到好奇,常常听到“嬴姓赵氏”这个说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古代的姓氏制度聊起。首先,我们得明白,在中国古代,姓氏的演变和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在秦朝建立之前,姓氏的使用和概念和今天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一、 古代的姓氏制度:源远流长,变化多端在中.............
  • 回答
    当然有!虽然秦朝以“始皇帝”嬴政和他那统一六国的雄才大略最为人所熟知,但“嬴”姓并非就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事实上,在秦朝之后,依然有许多姓嬴的名人,他们活跃在各个时代,留下了各自的印记。要深入了解,我们得把时间轴往前拨一拨,看看“嬴”姓是如何传承下来的,以及后来的发展。“嬴”姓的起源与秦国的关系首.............
  • 回答
    关于秦始皇生父的争议,历史上流传着两种说法:一说是秦庄襄王嬴异人,另一说是吕不韦。这两种说法都有其依据,也各有疑点,因此至今仍未有定论。说法一:嬴异人是秦始皇的生父这种说法是秦始皇正统的父系来源,也是官方记载的说法。嬴异人是秦孝文王的儿子,也是秦国的王位继承人。在秦国宗法制度下,王位继承是极为重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