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秦国军队如何防止杀良冒功?

回答
秦国作为战国时期的军事强国,其军队的强大离不开严格的军纪和有效的管理。在战场上,士兵为了立功而滥杀平民、冒充敌军首级以骗取赏赐的“杀良冒功”现象,无疑会严重损害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甚至影响秦国的国家形象。那么,秦国是如何尽力去防止这种丑恶行径的呢?

要理解秦国如何防范杀良冒功,我们首先要回到那个时代的大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征战不休,军事力量是国家生存的根本。秦国之所以能脱颖而出,除了其坚韧的民族性格和对耕战的重视,更在于其能够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军事制度来激励和约束士兵。

一、严格的军功爵制及其配套的识别与核验机制

秦国的军功爵制是其军队管理的核心。这项制度的核心在于“明赏罚”,但更重要的是赏罚的依据必须真实可靠。为了防止杀良冒功,秦国必然围绕军功的获取和汇报建立了一套严密的核验体系。

1. 首级采集与清点制度的规范化:
现场辨识: 在战场上,士兵斩获敌军首级后,通常需要立即在战场上进行初步的辨识和清点。这并非完全依赖士兵的自觉,而是有相应的层级管理和监督。战场上的伍长、什长、什伯等基层军官,是第一道防线。他们有责任监督士兵的首级采集,并确保首级是来自战场上的敌人。
“校尉”的职责: 秦军中的“校尉”等高级军官,在战后会负责对各部队上报的首级进行复核。这个过程可能包括:
比对战场信息: 对战役的规模、敌军的编制、损失情况等进行比对,判断上报的首级数量是否合理。例如,如果某个部队上报了数量惊人的敌军首级,但整个战役的实际敌军伤亡远低于此,那么就很可能存在问题。
实物检查: 虽然现代意义上的DNA鉴定当然不可能有,但当时可能也有一些简陋但有效的识别方法。例如,秦军在作战时,很可能会要求士兵在斩获首级后,尽量保留部分能够证明敌军身份的物件,比如兵器上的特定标记(如果存在的话),或者衣饰上的某些特征。当然,最直接的还是看首级本身,如头发的颜色、胡须的形状等,虽然这些也容易被伪造,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也算是一种辅助手段。
战俘的询问: 如果有俘虏,可以向俘虏询问战场情况,包括敌军的阵亡情况,这也能作为核验首级真实性的参考。

2. 层层汇报与监督:
秦军的汇报体系是金字塔式的。士兵的上报需要经过基层军官的层层审核。在每一级汇报上去时,上级军官都有责任对下级上报的军功进行审查。这意味着,如果一个基层士兵企图杀良冒功,他不仅要骗过自己的直接上级,还要通过更多的环节,风险大大增加。
军法官的参与: 秦国设有军法官,他们专门负责处理军中的违法行为。在军功的核验过程中,军法官也可能参与其中,对发现疑点的军功汇报进行调查。

二、明确的军法和严酷的惩罚

秦国的法律以严苛著称,在军队中更是如此。对于杀良冒功这种严重的欺诈行为,一旦被查实,惩罚必然是极其严厉的。

1. “腰斩”与“弃市”: 这种级别的罪行在秦国极有可能被处以“腰斩”或者“弃市”(在闹市斩首示众)等极刑。这种公开的、极其残酷的惩罚,足以对其他士兵产生强大的震慑作用,让他们不敢以身试法。
2. 剥夺爵位和财产: 即使没有被处死,杀良冒功者也会被剥夺其所获得的爵位、田地、奴婢等所有战利品,甚至可能株连家人。这种惩罚不仅断绝了他个人的前途,也可能给整个家族带来灭顶之灾。
3. 严禁私自杀戮: 秦军中对平民百姓的保护也有一定的规定,特别是在攻城略地之后,可能会有明确的命令禁止士兵随意杀戮。虽然战争本身就是残酷的,但将领会尽量将军事行动与屠杀无辜区分开来,以保持军队的纪律。

三、军官的责任制与利益牵连

1. 军官的连带责任: 如果一个军官放任或纵容部下杀良冒功,他自身也会受到牵连,承担连带责任。这样,军官们就有动力去监督和约束自己的部下,而不是为了“凑数”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2. 军功的整体分配: 军功的分配并非完全由士兵个体决定,而是根据部队在战斗中的整体表现来分配。虽然个体士兵的首级数量是重要的考核标准,但最终的奖赏也会考虑到部队的整体贡献。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个体士兵为了突出自己而采取极端手段的动力。

四、宣传与荣誉感

虽然秦国的法律严苛,但军事制度也注重激励和塑造士兵的荣誉感。

1. 正面宣传: 秦国会通过各种方式(例如在军队中宣讲等)来宣扬那些真正英勇作战、为国捐躯的将士,树立榜样。这使得真正的军功在士兵心中具有更高的价值。
2. 荣誉的社会价值: 在秦国,军功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奖赏,更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获得军功可以提升一个人的社会阶层,甚至改变家族的命运。这种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士兵更倾向于追求光明正大的军功,而非通过欺诈手段获得。

需要注意的局限性: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没有任何制度能够做到百分之百的完美。秦国虽然在制度上做了很多努力,但战场情况复杂多变,尤其是在大规模的战役中,完全杜绝杀良冒功的现象可能依然困难。

信息的不可完全对称: 战场瞬息万变,很多时候,信息的获取和核实是极其困难的。
人性中的贪婪与恐惧: 在战争的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弱点也可能被放大。

总而言之,秦国通过建立起一套以严密的军功核验机制、严酷的军法惩罚、军官的责任制以及对士兵荣誉感的塑造为核心的军事管理体系,极力地去防止杀良冒功现象的发生。这套制度化的约束和激励,是秦军能够长期保持强大战斗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依靠“不许”,更是通过“如何能获得真实的军功”以及“一旦做了错事会有什么后果”的双重引导,来塑造一支忠诚、勇猛且有纪律的军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秦军斩首时要齐着脖子根切下,露出喉结,防止军队拿小孩跟妇女充数。

要在战胜后三天内将首级交给官吏验明,以防止假冒充数。

但就是这样,可以预见一定还是有杀良冒公的。里约秦简中记载一事:有个兵士深夜交给官吏一个首级,这首级的致命伤一看是用短剑而不是戈矛或者弩杀死的,官吏立刻意识到两军交战致死伤应该是矛戈弩居多,短剑杀人实在罕见,所以他立刻知会下级军官清点自己士兵的人口,如果有失踪人员,来认领这枚首级。官吏能做出这种判断,本身就说明之前不乏有杀死自己人然后冒领军功的事情,否则不会这么敏感

user avatar

杀战友不太可能

因为己方损失的人是要倒扣你的人头数的…

user avatar

杀良冒功是国家要花钱的,一般会极力阻止。

一旦发现就会被处以刑法。通常有人进行验首。什么老弱妇孺什么的不要凑数了。

另外大多数情况下士兵都是结伴而行,你杀良冒功会不会被告发?

那什么时候国家会不怎么管杀良冒功?

一,军饷不足,需要劫掠来奖赏士兵。比如在江南挨个屠城的大清天兵。

秦军军饷不多,主要是爵位和土地奖赏很丰厚,你把人杀了,谁给你种田?除非你没粮食来养活那些人。(比如长平)

二,军粮不足,把半个县强抢光就能维持数万大军小半年。

比如,太平天国时期把长江两岸一堆县抢的户口少了八九成,甚至少部分县至今没恢复当年人口的大清天兵。

三,需要用屠杀震慑其他人等。

比如我大清天兵,以及日本鬼子。

四,投名状。

你需要通过毫不留情的屠杀同族来取悦主子。

比如我大清天兵。


我大清放纵军队杀良冒功,最根本的缘故是那些征服者并不认为亡国奴是其民。


最糟糕的是镇江的一位鞑靼族将军,他确信,在英国人从前面进攻时,该城的汉奸一定会从后面袭击满洲人。于是他命令一看见行迹可疑的人就抓起来,此后它的居民一看到满洲士兵走近时就惊恐地逃走。显然,有些士兵一见有逃跑者就把他们杀死,用他们的尸体去领赏。这样的恐怖统治笼罩各地。如在上海,英国人的炮声就被一些居民误认为是中国当局在下令屠城。

——《剑桥晚清中国史》

老乡,借人头 出自《见闻杂记》太平天国时期关于清军的记载。我也不知道怎么就变成明军的名片了。

穿越清末,八国联军来了你会不会扶一把梯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秦国作为战国时期的军事强国,其军队的强大离不开严格的军纪和有效的管理。在战场上,士兵为了立功而滥杀平民、冒充敌军首级以骗取赏赐的“杀良冒功”现象,无疑会严重损害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甚至影响秦国的国家形象。那么,秦国是如何尽力去防止这种丑恶行径的呢?要理解秦国如何防范杀良冒功,我们首先要回到那个时代的.............
  • 回答
    如果历史的车轮偏离了既定的轨道,让诸葛亮在长平之战前夕执掌赵国军政大权,那么这场决定天下格局的巨变,其走向将与我们熟知的历史截然不同。首先,诸葛亮绝不可能重蹈赵括纸上谈兵的覆辙。长平之战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源于赵孝成王对军事的浅薄认识,以及对经验丰富的廉颇的误信和罢免。诸葛亮以其“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古代八十万秦军穿越到现代百强县,这其中的差距是天壤之别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在没有现代军队干预的情况下,现代百强县的市民能否抵挡住这支古代大军。秦军的优势与劣势:优势:1. 绝对的军事力量和战斗经验: 人数庞大: 八十万人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即使在现代,也足.............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有点像把一个老掉牙的设备塞进了一个全新的系统里,能不能运行,还得看具体怎么操作。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让这清朝穿越到秦朝,能不能把那秦军给“吊打”了。首先,咱们得把这“最衰弱的清朝”给具象化一下。我猜您说的“最衰弱”,应该是指晚清,比如太平天国时期,或者八国联军侵华后,慈禧垂帘听政,.............
  • 回答
    长平之战,是中国战国史上一次决定性的战役,秦军能在此与赵军“死磕”到底,甚至付出巨大代价,背后有着复杂的战略考量和政治动因,远非简单的“血战”二字可以概括。简单地认为廉颇若“扛不住压力”出军血战,秦军就“大概率惨胜”,五国就会“得利”,这种看法过于简化了当时的历史情境,也低估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决心和其.............
  • 回答
    秦国的军功授爵制度,那是秦国崛起成势的基石,也是其强大国力的最直接体现。这个制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把“战功”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打破了以往那种靠血统、靠世袭来决定地位的旧模式。核心原则:简单说,就是“斩首者,爵也”。在秦国,你立了多大的功劳,尤其是战场上杀敌多少,直接关系到你能获得什么样的爵位、多.............
  • 回答
    秦朝军队,若说它是“平庸过场”,那可就大错特错了。恰恰相反,秦朝军队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支强大武装力量,它不仅奠定了统一中国的基业,更以其严苛的军法、精良的装备和高效的组织能力,在那个时代堪称一股令人闻风丧胆的劲旅。要说秦朝军队为何绝非平庸,咱们得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掰扯掰扯:一、 军事制度的革新与.............
  • 回答
    秦军在与他国军队交战时,人数越多反而越能展现其优势,这并非偶然,而是秦国数百年间在军事制度、训练、装备以及战略思想上的全面革新所造就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剖析秦军的运作机制。首先,严苛的军功爵制是秦军人数优势的基石。 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就建立了一套以军功为核心的社会奖励体系。士兵无论出身贵贱.............
  • 回答
    要说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谁在军队里支持者更多,这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这背后牵扯到太原起兵时的具体情况,以及李唐政权早期军事实力的构成,还有两位秦王各自的笼络手段和个人魅力。先看看李建成这边:李建成作为太子,他的“正统性”是天然的优势。在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下,储君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朝中大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的复杂性。秦末和晋末,虽然都面临着统治集团的衰败和外敌入侵,但各地组织起军队的能力却大相径庭。这背后涉及到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政治遗产以及民众动员等诸多层面的差异。秦末的土壤:为反抗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首先,我们得看看秦末的社会环境,它非常适合孕育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严.............
  • 回答
    要对比希腊、马其顿和罗马的军事与秦汉时期的中国军队,并判断是否存在一方压制另一方的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这不仅仅是装备的简单比较,更涉及到战术、战略、组织、后勤以及国家整体动员能力等诸多因素。总的来说,很难断言一方绝对压制另一方,因为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在不同的战场环境和历史时期会有.............
  • 回答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其中以项羽和刘邦最具实力,他们率领的军队是反秦的主力。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章邯作为秦朝的得力干将,一度是反秦武装最头疼的对手。然而,最终章邯却向项羽投降,并被册封为雍王,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原因和多方考量,绝非简单的“坑杀降卒”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坑杀20万降卒”.............
  • 回答
    商鞅变法后的军功分封,可以说是秦国崛起至统一六国过程中,一股至关重要的推动力。但随着秦朝建立,废除分封制,这些曾经依靠军功获得爵位和土地的军人,他们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商鞅变法的“军功爵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分封制”,它是一种基于军功的“奖励制度”,更侧重于授予个人爵.............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让很多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要说巅峰时期的秦军能不能打爆巅峰时期的唐军,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设想,因为两个时代的军事、技术、战术、后勤都有巨大差异。但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维度来对比分析,尽量还原一个更贴近事实的画面。先来看看双方的“巅峰”: 巅峰秦军: 一般认为是秦始皇统一六.............
  • 回答
    巨鹿之战,这场在中国历史上划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战役,是秦末农民起义走向巅峰的关键节点,也是项羽声名鹊起、奠定霸业的决定性时刻。在这场决定天下归属的战役中,秦军的主力,由章邯和王离统帅的庞大军团,竟然会败给人数上明显处于劣势的项羽部队,这其中缘由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由一系列深层次的军事、政治、战略.............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宋金历史中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议题,涉及政治斗争、史料解读以及后世评价的变迁。要理解为何会出现“秦桧的功劳被抹杀,岳飞的功劳被夸大”这样的说法,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剖析:一、秦桧在“天眷和议”中的真实作用与后世评价的错位首先,我们得澄清“天眷和议”这个说法。历史上,宋金之间有过多次议和.............
  • 回答
    秦国百姓之所以在秦朝覆灭过程中表现出“轻易投降”的现象,并非简单地是因为他们天生“软弱”或“愚昧”,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层面:一、秦朝统治的压迫与反噬:秦朝建立了一套高度集权、严苛高效的统治体系,这在统一六国时期.............
  • 回答
    秦国享国500余年,这其中包含了其从一个小国一步步崛起为统一天下的强大力量的过程。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如此强大的秦国,在完成统一大业后,竟然迅速衰亡,前后不到15年。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历史现象,其原因并非单一,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秦国统一前后的变化.............
  • 回答
    秦国之所以能最终打败六国,统一中国,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层面。以下将详细阐述秦国崛起的关键因素:一、 政治制度的革新与高效: 商鞅变法是核心驱动力: 这是秦国能够脱颖而出的最根本原因。战国时期各国都在变法图强,但商鞅变法是最彻底、最成功的。 奖励耕战:.............
  • 回答
    秦国能够统一中国,其根本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为单一因素。商鞅变法的作用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但其真实作用是否被夸大,也需要进行深入的辨析。秦国能够统一中国的根本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方面来理解秦国统一中国的根本原因:1. 地理优势与生存压力: 西陲沃土,易守难攻: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