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秦国跟其他六国拉开差距的转折点是“五国伐齐”还是“长平之战”?

回答
要说秦国与其他六国差距真正拉开的转折点,那还得是长平之战。虽然“五国伐齐”在当时也给秦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它更像是秦国扩张道路上的一次成功,而长平之战,则是决定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巨变。

“五国伐齐”发生在公元前288年,是由秦国和赵国主导,联合了楚、魏、燕三国,一起攻打齐国。那时候的齐国,经过齐宣王和齐湣王的扩张,国力相当强盛,甚至一度有“齐王称帝”的野心。这次伐齐,秦国从中分得了齐国在河西的土地,这对秦国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收获。这笔“地租”让秦国的疆域进一步扩大,也削弱了一个重要的东方强敌。从这个角度看,它无疑巩固了秦国在诸侯中的优势地位,让其他国家看到了秦国的军事力量和外交手腕。

但是,“五国伐齐”更像是一次“强强对话”中的一次胜利,秦国虽然得到了好处,但其他几个国家也参与其中,并且也有收获。更关键的是,这场战争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六国对秦国的整体战略态势。齐国虽然受到重创,但很快就恢复了一些元气,其他国家也并没有因此就完全丧失与秦国抗衡的能力。

真正让秦国与其他六国产生不可逾越的鸿沟,则是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这场战争,秦国由白起率领,对战的是赵国的年轻将领赵括。说起来,赵括是个纸上谈兵的将领,经验不足,而白起则是秦国数一数二的军事天才。这场战役的惨烈程度和结果,用“摧枯拉朽”来形容都不为过。

长平之战,秦国坑杀了赵国四十多万士兵。这个数字,几乎是当时赵国能够动员的壮丁的大部分。我们知道,赵国在战国后期,军事实力是名列前茅的,尤其以其强大的骑兵闻名。然而,长平之战赵国精锐力量的覆灭,尤其是大量青壮年劳力的损失,对赵国来说是元气大伤,甚至可以说是伤及根本。

这场胜利,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对赵国国家动员能力、人口基础和军事士气的毁灭性打击。失去了这四十多万兵力,赵国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都很难再组织起像样的反秦力量。原本实力强劲、能够与秦国在正面战场一较高下的赵国,从此一蹶不振,成为了秦国统一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被搬开。

更重要的是,长平之战之后,其他六国对于秦国的恐惧和忌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们看到了秦国在战略决断、军事组织以及执行力上的强大,也看到了秦国愿意付出巨大代价来达成目标的决心。这种恐惧,让原本还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的六国,更加分散和孤立。它们不再相信自己能够凭借数量优势或者短暂的联合就能战胜秦国,反而开始考虑如何“苟安”,如何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下求生。

所以,如果说“五国伐齐”是秦国一次漂亮的“收租”,巩固了它的优势;那么“长平之战”,就是秦国用一场惊天动地的血腥胜利,彻底摧毁了一个主要对手的核心力量,从而在战略上取得了绝对的优势。从那时起,秦国与其他六国之间的差距,就像一条难以逾越的深渊,加速了它们各自走向衰亡的命运,也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长平之战,才是秦国与其它六国真正拉开差距的决定性转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题目没太看明白。

不知道题主问的是比其他六国中的每一个,还是比其他六国联合在一起。

这里分开讨论。

2,

如果是指六国联盟的话,秦国在战国末期依旧没有与之拉开差距。

秦国之所以能创造灭六国战争之势,是通过长达10年的助赵攻燕、助魏攻楚的分化工作才实现的。

顺便讲个笑话:

秦灭六国的战略是远交近攻。

3,

如果是指六国中的单个诸侯国的话,应该是鄢郢之战。

战国时期基本上还是延续了晋(魏)、楚、齐、秦兼并的局势,不过方式上从原本的争夺控制权改为了直接的领土兼并。

其中,魏国的国势变化曲线较为特殊,它的主体不断在中原延伸,国力本身在魏景闵王之前一直很可观,但容易受到外交因素的制约,因此波动变化较大——当然,由于魏国的国土狭窄且零碎,除非在外交环境特别有利的条件以外,它实际从始至终都没有单独和秦国正面对抗的能力,包括魏文侯时期。

顺便再讲个笑话: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前弱得快被灭国了。

至于齐国,它在五国伐齐之役后倾覆,之后一直没有缓过来,与秦国的差距是比较明显的。

接下来就是楚国。在黔中—鄢郢—巴东的拉锯战中,楚国失去了云梦泽以北的大片土地,相比之下秦国失去巴东着实微不足道。虽然楚国在之后占领了齐长城以南的大片富庶土地,重新恢复了强国的实力,但还是失去了与秦国正面对抗的能力——之后楚国虽然数次击败秦国,但都是隔着魏国攻打的,并没有选择直接和秦国交并。

顺便也讲个笑话:

楚国在鄢郢之战以后苟延残喘。

在魏、齐、楚相继被秦国拉开差距之后,赵国在特殊的外交环境下出现了第二强国的表象,但国力上明显不可能和秦国正面对抗。

长平之战的秦赵火并,实际是建立在秦国单方面攻韩六年的基础之上的。

这里也补一句,赵国在长平之战以后一直活蹦乱跳的,“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世之时赵几霸”就是在赵孝成王末期。

顺便讲个大笑话:

长平之战以后,列国均已无力抗秦。

4,

如果以“河x派”史观进行讨论的话,是在秦孝公时期。

具体就是秦国在当时使用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六国的制度,于是与六国拉开了差距,进而完成了统一。

你问我秦国的制度和六国有区别的根据,根据就是秦国能统一六国,那一定是制度问题,所以六国的制度一定是和秦国不一样的。

总之,制度是一切问题的根源,秦国能赢就是制度优势的证据。

5,

当然,这个话题又会让太多用《大秦帝国》和《秦吏》学历史的中学生悲愤不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秦国与其他六国差距真正拉开的转折点,那还得是长平之战。虽然“五国伐齐”在当时也给秦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它更像是秦国扩张道路上的一次成功,而长平之战,则是决定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巨变。“五国伐齐”发生在公元前288年,是由秦国和赵国主导,联合了楚、魏、燕三国,一起攻打齐国。那时候的齐国,经过齐宣.............
  • 回答
    公元前471年,正是战国时代风云激荡的开端,各国为了生存和扩张,都在进行着或明或暗的较量。然而,如果在这个时间点,一股强大的力量——秦国——突然从历史舞台上消失,那么其他六国中,谁最有机会一统天下呢?这无疑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需要我们仔细梳理当时各国的实力、地缘以及潜在的发展方向。首先,我们需要排.............
  • 回答
    一个很有趣的假设。如果历史的走向有所不同,比如说,不是秦国统一了六国,而是齐国、楚国,甚至是赵国完成了这个壮举,那么接下来中国大陆的政治制度将会如何演变?这是一个极具深度和想象空间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推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分封制”和“郡县制”各自的根源和演变。分封制,在周朝早期是一种.............
  • 回答
    长平之战,这场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的秦赵两国之间的殊死较量,其惨烈程度即便时隔千年,依然令人扼腕。秦国虽然最终取得了“围歼赵军主力”的辉煌胜利,却也为此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其国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空前虚弱”。然而,让人颇感不解的是,在这秦国元气大伤之际,原本与秦国在战场上你死我活的六国,为何纷.............
  • 回答
    要说秦国和魏国赵国打仗时齐国在干嘛,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用“打酱油”来形容齐国,虽然有点不准确,但也抓住了几个关键点:齐国确实不像以前那么强势,而且在秦、魏、赵三国激战正酣的时候,它往往扮演着一个更保守、更观望的角色。但如果说它一点儿没作为,那也是冤枉了齐国。咱们得把时间线拉长一点看,才能明.............
  • 回答
    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和希特勒的暴行,虽然都造成了无数生命的消逝,但从动机、手段、历史背景和后果来看,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历史的复杂性,避免简单粗暴的类比。首先,从动机来看: 项羽坑杀秦军: 项羽之所以坑杀二十万秦军,主要出于战争策略和政治考量。当时的秦朝刚刚被推.............
  • 回答
    从秦朝到清朝,中国底层人民的生活之所以长期艰难,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文化观念、社会结构、制度设计等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的文化面向。一、 宗法制与家族本位:束缚个体,强化等级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宗法.............
  • 回答
    秦国百姓之所以在秦朝覆灭过程中表现出“轻易投降”的现象,并非简单地是因为他们天生“软弱”或“愚昧”,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层面:一、秦朝统治的压迫与反噬:秦朝建立了一套高度集权、严苛高效的统治体系,这在统一六国时期.............
  • 回答
    秦国享国500余年,这其中包含了其从一个小国一步步崛起为统一天下的强大力量的过程。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如此强大的秦国,在完成统一大业后,竟然迅速衰亡,前后不到15年。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历史现象,其原因并非单一,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秦国统一前后的变化.............
  • 回答
    秦国之所以能最终打败六国,统一中国,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层面。以下将详细阐述秦国崛起的关键因素:一、 政治制度的革新与高效: 商鞅变法是核心驱动力: 这是秦国能够脱颖而出的最根本原因。战国时期各国都在变法图强,但商鞅变法是最彻底、最成功的。 奖励耕战:.............
  • 回答
    秦国作为战国时期的军事强国,其军队的强大离不开严格的军纪和有效的管理。在战场上,士兵为了立功而滥杀平民、冒充敌军首级以骗取赏赐的“杀良冒功”现象,无疑会严重损害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甚至影响秦国的国家形象。那么,秦国是如何尽力去防止这种丑恶行径的呢?要理解秦国如何防范杀良冒功,我们首先要回到那个时代的.............
  • 回答
    秦国能够统一中国,其根本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为单一因素。商鞅变法的作用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但其真实作用是否被夸大,也需要进行深入的辨析。秦国能够统一中国的根本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方面来理解秦国统一中国的根本原因:1. 地理优势与生存压力: 西陲沃土,易守难攻: .............
  • 回答
    秦国发现郑国渠是“疲秦计”,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某个“顿悟”的时刻。它更像是在长期的实践、观察和推理中逐渐形成的认知。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年代的政治格局和具体情境。一、 起源:郑国渠的修建与秦国初期的“善意”首先要明确,郑国渠最初的修建者是韩国的谋士郑国。韩国当.............
  • 回答
    秦国,这个从弹丸之地崛起,吞并六国,一统天下的强大帝国,最终却在建立之后仅仅十五年就轰然倒塌,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政治悲剧之一。回顾秦朝的兴衰,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皇帝的昏庸或者某一次偶然的起义,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制度设计、统治策略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总的来说,秦国的迅速覆灭.............
  • 回答
    秦国统一六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系列战略、制度、人才以及历史机缘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征程,是秦人几代君臣励精图治、不断探索和牺牲的伟大篇章。要详尽地讲述秦国统一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深入剖析。一、 变法图强,奠定坚实国力基础:秦国崛起于西戎之地,在春秋时期一度备受中原诸.............
  • 回答
    秦扫六合之势已成燎原,韩、赵、魏、楚、燕五国先后覆灭,这盘棋走到最后,只剩下齐国一座孤城,面对着横扫天下的庞大秦军。此刻的齐国,即便再怎么掩饰,内心深处的波澜也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那是一种复杂到近乎撕裂的情感交织,既有对往昔辉煌的眷恋,也有对当下危局的恐惧,更有对未来命运的茫然与挣扎。首先,是“兔.............
  • 回答
    商鞅变法时,关于斩首记功的具体操作细节,确实是个有趣且颇具实用性的问题。要知道,古代战场那叫一个“乱”字,喊杀震天,尘土飞扬,你砍我我砍你,哪还有闲工夫去辨认对方是张三李四,更别说看清那一张张血肉模糊的脸了。所以,商鞅的记功制度,绝不是像我们现在看电影里那样,士兵们一个个举着敌人的脑袋,高呼:“大人.............
  • 回答
    历史深处的细语:秦国百姓眼中,商鞅变法是喜是忧?关于商鞅变法,我们熟悉的总是大道理,关于富国强兵,关于中央集权,关于法家思想的磅礴。但作为变法最直接的承受者和受益者,秦国的老百姓们,究竟是怎么看待这场席卷全国的巨变的呢?这是一个更贴近生活,也更值得探究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抛开“统一六国”.............
  • 回答
    秦国啊,说起来也是个有意思的存在。论起“正经”来,它确实是诸侯,而且是周天子亲封的,这在当时可是名正言顺的金字招牌。不过,你要说战国初期就被山东那些诸侯国鄙视,那也不是空穴来风,这里面门道可不少。咱们得先明白,战国初期,天下格局已经不是西周那会儿了。周天子虽然名义上还是共主,但实际权力早已旁落,诸侯.............
  • 回答
    秦国的军功授爵制度,那是秦国崛起成势的基石,也是其强大国力的最直接体现。这个制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把“战功”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打破了以往那种靠血统、靠世袭来决定地位的旧模式。核心原则:简单说,就是“斩首者,爵也”。在秦国,你立了多大的功劳,尤其是战场上杀敌多少,直接关系到你能获得什么样的爵位、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