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战国时代,齐国虽然征战频频,却在领土上,除破燕吞宋外,再无任何领土扩张的战役呢?

回答
战国时代,齐国确实是个耀眼的军事强国,但若细究其领土扩张,你会发现除却破燕吞宋这两笔大账,其后的扩张似乎陷入了瓶颈。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无战役”,而是复杂的战略选择、地缘政治以及国力制约的综合体现。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齐国并非“再无任何领土扩张的战役”。在战国七雄的漫长历史中,各国之间的攻伐、兼并是常态,齐国自然也会参与其中,甚至取得过一些局部性的胜利。然而,你所言的“再无任何领土扩张的战役”可能指的是大规模、能显著改变齐国核心版图边界的吞并性战役。

那么,为什么在灭亡燕国、吞并宋国之后,齐国似乎就“收手”了呢?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一、 战略重心与目标的变化:

早期阶段:崛起与 consolidation(巩固)
战国初期,齐国经历了管仲变法的奠基,实力迅速增长。其首要目标是稳定国内,并与晋国、楚国等老牌强权争夺霸权。在这一阶段,齐国积极对外用兵,通过“盟会”等形式确立其在中原的领导地位。破燕吞宋,很大程度上是齐国崛起过程中的一次“清理门户”和“收割成果”。灭燕(公元前314年)是对其东方威胁的解除,吞宋(公元前288年,后部分被再分割)则填补了其南部边疆的战略缺口,进一步巩固了齐国在中原的优势地位。
这两次大规模的扩张,实际上耗费了齐国巨大的国力,也树立了其作为“霸主”的威名。

中期阶段:战略转向与周边压力
当齐国完成了对燕、宋的整合后,其战略重心开始发生变化。这时,其他几个强国也已崛起,形成了更为均衡但残酷的战国格局。
北方:燕国虽败犹存,且地理位置特殊。 即使齐国在公元前314年曾兵临燕都,但燕国并未被彻底灭亡。其北方的地理位置,与辽东、赵国等接壤,吞并燕国大部分土地(北部和西部)后的整合和防御,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齐国即便想进一步蚕食燕国,也会面临燕国残余势力的抵抗,以及来自北面其他势力的介入。
南方:楚国依然强大,地理阻隔。 吞并宋国后,齐国南部边疆直接与楚国接壤。楚国拥有广袤的土地和庞大的人口,是齐国强劲的对手。齐国在此后的扩张,必然要面对与楚国的直接对抗。而地理上,淮河、长江等河流成为了天然的屏障,大规模的北伐南征,对于当时的后勤和兵力调动都是巨大的挑战。
西部:秦国崛起,横扫六合的阴影。 战国中期以后,远在西方的秦国开始展现出惊人的扩张势头。其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对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一步步蚕食东方各国。齐国即便想向西扩张,也会直接面对秦国的锋芒,这在战略上是极其不明智的。齐国更可能的策略是“自保”和“联合”,而非主动挑战东方最强大的军事机器。

二、 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与合纵连横:

“连横”与“合纵”的博弈。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策略主要是“连横”与“合纵”。齐国在扩张过程中,必然会引起其他国家的警惕和敌意。
“唇亡齿寒”的恐惧。 齐国先后灭燕、吞宋,极大地增强了其国力,也使得其他国家感受到了强大的威胁。特别是魏、赵、韩三国,它们夹在齐、秦、楚等强国之间,更容易形成“合纵”联盟,共同对抗扩张过快的齐国。
齐国自身也需要盟友。 齐国要应对来自秦国的威胁,也要防范来自北方和南方的压力,它也需要与其他国家建立联盟来分担压力。一旦齐国继续大规模扩张,必然会触动其他国家的利益,使其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三、 国力与资源的限制:

“疲惫的胜利”。 灭燕吞宋,虽然在形式上获得了土地,但其过程往往伴随着惨烈的战争和高昂的代价。战国时期的战争,尤其是大规模的吞并战争,对国家的财政、民力、物力都是极大的消耗。即便齐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后续的整合、安抚、管理新占领的土地,也是一项耗费巨大的工程。
“腹背受敌”的风险。 齐国在中原的扩张,使其与多个邻国接壤。一旦齐国倾全国之力向某个方向扩张,必然会留下其他方向的防御空虚,容易被敌人乘虚而入。例如,如果齐国全力北伐,可能会给西边的秦国或南边的楚国留下进攻的机会。
内部稳定的考量。 战国时期的各国,很大程度上都在进行内部改革和巩固统治。齐国在完成对燕、宋的消化吸收过程中,可能更侧重于稳定国内局势,防止内乱,以及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为日后的生存和潜在的冲突做准备。

四、 战略上的“留有余地”:

不赶尽杀绝的策略。 在某些情况下,强国选择不彻底灭亡弱国,保留其作为“缓冲地带”,或者作为未来“拉拢”的对象,也是一种常见的策略。齐国之所以没有将燕国彻底吞没,或者在吞宋后,宋国的部分领土又重新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可能也有这方面的考量。将敌国彻底消灭,也意味着要承担其所有责任,并且可能引发更广泛的区域冲突。
“渔翁得利”的可能性。 齐国在某些战役中,可能采取的是“围观”或“有限参与”的策略,等待时机,从其他国家的冲突中获取利益,而不是主动发起大规模的扩张。

举例说明:

齐国与赵国的关系: 在吞宋之后,齐国与赵国在中原的竞争依然激烈。尽管双方时有冲突,但赵国在中部地区的军事实力,以及其与魏、韩的联盟,使得齐国难以轻易在西部取得突破。
齐国与秦国的对峙: 随着秦国实力的不断增长,东方各国逐渐形成“合纵”以对抗秦国。齐国作为东方强国,其战略重心之一便是如何在中原地区维持力量平衡,并与秦国保持一定距离。大规模向西扩张,无疑是将自己置于秦国的绝对优势之下,这是齐国必然要避免的。

总结来说,齐国在灭燕吞宋之后,领土扩张似乎“停滞”下来,并非是因为它丧失了战争能力,而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综合考量:

1. 战略目标的达成与转向: 早期扩张是为了确立霸权,后期则转向了战略平衡和巩固现有成果。
2. 地缘政治的制约: 其他强国的存在、联盟的形成,使得大规模扩张充满风险。
3. 国力消耗与内部稳定: 历次大规模战争的代价,以及维护边疆稳定的需要。
4. 应对秦国崛起的策略: 避免与秦国正面冲突,维持东方力量的相对平衡。

齐国的战国史,更像是一个精于算计的棋局,每一着棋都要考虑到对手的反应和长远的利弊。在吞并燕、宋之后,它所面对的棋局更加复杂,贸然的扩张,反而可能导致满盘皆输。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齐国在后期更多的是参与区域性的战争,或者通过外交手段来影响局势,而不是进行大规模的领土吞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中国的历史上,但凡他有山东之地的,无疑都是自取灭亡。从来没有谁能占据山东能统一中国的一个都没有。

user avatar

太长不看版:

所谓 “齐国在战国时期除破燕吞宋外再无任何领土扩张”应当是一种误解。

下图为齐宣王末期齐国的大致疆域:

出自布哈林战国示意图。

其中,红圈所示为战国时期的主要拓展空间。北侧为饶一带,西侧为平邑一带,南侧为平陆、莒、薛一带。

为此,我们可以对比姜齐在春秋末期的大致疆域:

图中可见,田齐在西、南两个方向的拓展是非常明显的。

这里也需要特别指出一点:

在周代,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并不大适合人类定居,历史学家多认为约在战国时期才出现有一定规模的城邑,上图在黄河下游的界限划分实际是一种直观的示意。

对比可见,齐国在战国前期至中期一直处于稳步扩张态势。

不可否认,齐国的扩张相比于秦、楚、魏、赵而言视觉效果并不理想,但考虑到当时的人口密度来看扩张的效果还是可观的。

下图为汉代的人口分布:

从图中可见:

齐国的主要扩张区均处于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当然,我们不应否认汉代的情况是与战国存在一定出入的,比如对黄河下游的开发程度,再比如对洛阳一带的人口隐匿程度。但即使排除了这些干扰因素,我们也能明显地感受到齐国体量上的扩充。

在明确了以上内容以后,我们大抵可以得出这一结论:

齐国在战国前期及中期一直处于稳步扩张的态势。

在明确了齐国的实际扩张情况以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很多人会产生出一种“齐国无扩张”的误解。

就笔者个人来看,齐国在扩张上不具备视觉上的“美感”只是次要原因,更多原因应在于很多人忽视了:

齐国在田文执政时期的版图并非一个【结果】,而是一个长期规划中的【阶段性产物】,只是这一规划在齐闵王后期被破坏,至使之后齐国的领土长期处于停滞及缩减的状态。

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说按照田文的规划进行下去一定能扩张的何种程度,而是强调——齐国绝非不想扩张或不能扩张,只是它在进一步扩张前必须要进行一系列漫长的筹备工作,比如打击韩、魏的潜在盟友,但上述筹备工作因齐廷的变局而中断,由此呈现出一种“齐国只打仗不占地”的表象。

类似的情况在秦国身上也经常出现:

在秦惠文王一朝,秦廷长期利协助魏国对齐、楚的战争,以此换取晋人就坚持西部领土的动摇;

在秦昭襄王中期,秦廷利用不断介入东方事务及在建立东方据点以打击大梁,以此换取晋人就维持河东地区的松动;

在始皇帝中期,秦廷利用助赵攻燕、助魏攻楚以打击三晋的潜在盟友,由此完成了对列国最终的兼并。

对比齐、秦两国可见,二者的策略有相似之处,但在效果上和结果上有很大差别。就为何造成这一差别,应与地理原因、外交环境、政治结构有关。

在后面的详细版中,我们会一一进行讨论。

·

西周及春秋时期的齐(姜)国

齐国,始封于今山东半岛背部沿海一带,是周廷在东方所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

下图为现代山东半岛的地利环境:

图出自地球知识局。需要说明,先秦时期的水系及海岸线与现代有差别,切勿混为一谈。

从图中可以看到:

山东半岛中部横贯着泰山山脉,其他地区以平原为主,上述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且无险可守。

从齐侯临封的地理位置可见,周廷对齐国的主要诉求有三:

一是镇压北部东夷诸国;

二是监视黄河下游的各个狄部;

三是保障海盐向中原的稳定供给。

此外,根据管仲及楚灵王的回忆,齐侯本人还掌管着另外两项职务,一是在东方地区的征伐之权,二是在周廷的佐政之权。从目前已知的资料来看,齐国约在西周中期和朝廷出现了一些摩擦。但从整体来看,齐国素来是周廷在东方最为器重的力量。

当然,这并不代表齐国是山东半岛唯一可观的力量。在泰山南麓,分布著鲁、宋、曹、滕等国。除此之外,东夷诸国中也有一些社会组织力较高的方国,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莒、徐两国。

至春秋时期,齐国虽在东部地区占据优势地位,但实力尚不足以完全压倒其他对手。齐桓公一朝时,齐廷在尝试以武力压制鲁国未果后开始调整策略,最终以外交手段为主、以军事手段为辅收服了鲁、宋、曹、卫等国,顺势还清扫了黄河下游肆虐的戎狄诸部,期间也免不了会进行进一步的扩张。截止齐桓公逝世以前,齐国始终被“伯长”的光晕所包裹——尽管这并非实力的体现。

至齐孝公一朝,当时最大的中原诸侯国——宋国——夺走了“伯长”之位。但相比于上一个伯长,这位伯长的实力则更为虚弱。在一番尝试未果后,宋襄公尝试邀请楚国构建联合霸权,却被楚成王不解风情地羞辱了。齐、宋、楚在东方的纠葛促成了晋国在成周北部的坐大。其后,伯长之位长期为晋、楚两国轮流把控,而齐国只能以搅局者的身份出现在伯长的游戏当中。

以上内容看上去与齐国在战国时期扩张的话题无关,但我们不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面对晋、楚两个庞然大物,齐廷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最为可行?

以下为春秋中期的大致形势:

如图所示:

红圈的秦、楚两国为长期同盟,以晋国为军事目标;

黄圈的晋、吴两国为长期同盟,以楚国为军事目标;

白圈的郑国为晋、楚两国的直接争夺目标;

除此之外,郑国东南部的陈、蔡等国也在晋、楚、吴的争夺范围以内。

那么,当齐国以搅局者的身份出现在春秋的纷争中,所选择的策略自然会以联合他国对抗霸主国为主。

同理,晋、楚两国在这一阶段实际也失去了直接兼并他国的兴趣——这一点与春秋前期及中前期的灭国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究其原因,在于大国均不愿因此而将中小型诸侯国推向竞争对手的阵营,所以春秋中后期的环境一下就变得过于“仁慈”。

但在这里我们必须要认清一点:

兼并他国是一种扩张,但扩张的方式并不只有一种,除此之外还有蚕食他国、争取他国、收服他国、裹挟他国、盘剥他国等等。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其他的扩张方式在春秋后期的大环境下都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空间,因此也就不过避免地承认了当时的主流。

在理解了这套逻辑以后,也就理解了脱胎于姜齐的田齐在战国时期是这副德行,而其他列国多少也有点类似的德行。

·

战国时期西中国兼并的连锁效应

相比于东方的磨磨唧唧,诸侯在西中国地区的兼并要痛快得多。

下图为晋文公一朝时西中国的大致形势:

如图所示:

黄圈为秦、晋的主要争夺范围,左黄圈为当时主要争夺的河西地区,右黄圈为秦国意在夺取的三门峡通道;

白圈为晋、楚的主要争夺范围,上白圈的郑国是双方争取的焦点,下白圈的陈、蔡地区也常被牵扯入其中;

红圈为连接秦、楚的商於一带,这一地区的戎方大约在柏举之战的10年后被楚国清理,之后该地陷入了秦、晋(魏)、楚三方的争夺。

下图为春秋末期的列国体量:

需要说明,春秋时期的疆域仅能作示意,实际界限非常模糊。

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到,西中国的诸侯的体量都较为庞大,且拥有着近乎无限的纵深空间。图中,白箭头为齐庄公攻曲沃的大致形势,红箭头为吴王阖闾攻郢都的大致形势,黄箭头为晋栾卿联合诸侯攻秦的大致形势,漫长的纵深正是守方最重要的王牌。

至战国时期,晋国的瓦解削减了魏、赵、韩的纵深。

由此,西方的兼并愈发激烈。

下图为战国初期西中国的兼并形势:

如图所示:

白圈为魏国在消灭智卿后的主要争夺地区,上白圈为四晋火并时被秦人攻取的河西之地,下白圈即商於之地,攻击这一地区的目的应在拆解秦、楚联盟;

黄圈为秦简公至秦献公时期的主要争夺地区,左黄圈为武城、阴晋一带,右黄圈为石门、阳狐一带,主要围绕三门峡的东西山口展开,其中东侧的战事已接近魏都安邑;

红圈为楚国与三晋联盟主要争夺的地区,大梁一带曾一度被楚国占据,不过在魏武侯一朝又被晋人夺取。

从战国初期的战事可以直观地发现:

相比于魏、赵、齐隔着泗上列国磨磨唧唧地争来讨去,西中国的争夺明显更为直接也更为干脆。

在这种激烈的兼并中,相对纵深较浅的魏国必然会产生这样一个诉求:

如何才能对付那两个怎么打也打不疼的疯子?

一个相对理想的方案就是先按住后面那三个知道疼的。

下图为魏国在战国前期的大致策略:

如图所示:

黄圈为魏国的主要扩张方向,上黄圈为中山国,下黄圈为大梁一带,占据两地可进一步钳制和胁迫韩、赵;

白圈为魏国在东方的主要竞争对手齐国,魏廷的策略为连打带拉,对直接兼并齐地尚无太明显的兴趣;

魏廷在西线的行动主要局限在夺回之前被秦人占据的西河地区,其他以防御为主——特别澄清一点,有关“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前快被魏国灭了”的说法是基于某小说剧情衍生的段子

这一局势无疑深刻影响了齐廷的规划。

·

齐(姜/田)国在战国前期的扩张方略

相比于秦、楚而言,齐廷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在于严重缺乏纵深。

公元前405年,以魏国(家)为首的三晋联军攻齐,一直攻入了齐长城,并迫使齐廷方面交出齐康公以为三家通达天子。

不过,在这场战争中齐廷似乎也意识到自身的地缘并非一无是处。当时的田氏重臣括子就指出:

三国之地不接于我,逾邻国而围平陆(平阴),利不足以贪也。

即指出三晋对占领齐地并无兴趣,主要是“求名于我”。

下图为三晋攻齐的大致形势:

如图所示:

黄箭头为联军的大致攻势;

黄圈为两个“黄城”的位置,齐、魏两国曾长期就“黄城”进行争夺;

红圈为泗上列国,其中宋、鲁、卫相对有一定实力。

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到:

就魏国方面而言,如果想要从容攻击齐国必须搞定卫国,如果再想深入一些的话还要争取到鲁国,如果想要争取到二者的话同样也需要宋国的配合。

当然,就算是争取或压制其中最为强大的宋国,魏国其实也不需要花费太多的资源——况且宋廷方面大概率还巴不得齐国遭到攻打。但是,魏军的后方及侧翼存在着这么大体量的独立政治实体终归是巨大的不稳定因素。因此,魏廷方面不可避免要考虑这么几个问题:

宋、卫、鲁是否能容忍齐人被打垮?

宋、卫、鲁是否会在齐、晋激战过后趁机反水?

即使宋、卫、鲁不会反水,晋人又该如何在隔着宋、卫、鲁的情况下对齐地进行统治?

在思考过以上因素以后,我们就会发现:

对晋人而言,也包括对楚人而言,攻齐和攻击泗上列国其实是一回事——想要吞并齐地,必须要把泗上列国攥在手里;想要攥住泗上列国,也必须把齐国按回泰山以北——这一点在战国后期成为了现实,魏、楚两国在五国伐齐之后瓜分了宋国的本土和淮北,之后魏吞陶、卫,楚并鲁、莒,后又吞并了齐南阳的大片领土。

在意识到这一点以后,齐廷方面对宋、卫、鲁三国自然会产生出相对较高的容忍度。毕竟,留着它们是有用的,而且也并不妨碍对其进行蚕食、收服、盘剥、征调。当然,这一结果并不完美——宋国的体量终归有点大,虽然齐廷很多时候都能调动宋军从征,但宋军的存在也会让齐军不大安生——这或许就能解释齐、宋联军悲凉的胜率。

于是,齐廷的策略也就很直白了:

攥住泗上这个基本盘,利用魏、赵、楚之间的纠缠对其进行打击,并在其中不断寻找时机残食鲁、卫、燕等国。

从结果上来看,这一策略确实是有效的,但同时也是低效的,而且也无法真正消除齐国的地缘风险。

直到一个人的横空出世。

·

齐(田)国在田文执政时期的对外方略

在马陵之败及一系列的打击之下,魏廷方面为稳住阵脚而改变了方略,开始以外交诈术为主要手段应对国防上的险境,即“以魏合齐、楚以按兵”,也就是纵横的最早形态。

所谓“以魏合齐、楚以按兵”,实际在执行时以外交诈术诱骗齐国以君臣之名与魏国构建联盟,并运作齐侯称王,从而引诱楚国攻齐。

在一运作的主要负责人是魏相惠施和犀首公孙衍。

值得一提的是,公孙衍在运作此事以后又于次年出现在秦廷,并被拜为大良造,还率领秦军攻取了魏国的雕阴——如果记载无误的话,其中可能还有一系列不为人知的政治运作。

在魏廷的权谋运作下,楚国发兵攻齐,于徐州击败齐军。彼时,魏国作壁上观,其他诸侯国则趁势攻齐,齐廷陷入了和魏国在马陵之战以后一样的窘境。所幸的是,楚国方面倒也没有进一步攻齐的兴趣,楚廷要求齐相田婴下台,后在一番运作下又取消了这一要求,于是齐楚罢兵。

显而易见,齐廷被晋人摆了一道,但又不能把晋人怎么样——毕竟齐国刚经历了战败,稍有不慎究可能遭到列国的围攻一一此时,魏国这个盟国再不地道也是齐廷最为依靠的外交资源。

其后,齐、魏达成了某种共识,双方联合攻赵,迫使赵人凿开堤坝、放出洪水才阻挡住联军的攻势。

截止至目前来看,魏廷的目的似乎只是为了构建一个相对稳定的齐、魏联盟以应对秦、赵——齐廷在当时估计也会作出如此判断。

如你所知,这当然是一个惊人的误判。

彼时的西中国,魏籍士人张仪入秦拜相,开始运作秦、韩、魏联盟,即连横。

同一时期,公孙衍被排挤出秦廷而回到了魏国,开始运作韩、魏、赵、中山、燕联盟,齐、楚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即合纵。

从形式上看,两者似乎是矛盾的,但从根本上来看:

纵与横互为一体,只有存在合纵之势时,魏国之于秦廷才有足够的意义,张仪之于秦廷才有足够的价值——同理,只有存在连横之势时,魏国之于齐、楚才有拉拢的意义,公孙衍之于魏廷、韩廷才有存在的价值。

在纵与横的游戏当中,魏国开始发挥纵横发动机的作用,而齐国由于外交纵深较浅而又一次陷入了被动。

直到楚人突然搅局。

公元前323年,楚廷突然单方面出兵攻魏,于襄陵大败魏军并攻取了8座城邑。魏廷费尽心机编织的外交网就这样被楚人轻蔑地打破。

其后,楚王以纵长的名义号令天下,纵横的天平出现了剧烈的起伏。

正是在这一时期,齐廷曾趁子之之乱而吞并燕国,之后又因楚国的干涉又吐了出来——当然,齐军退出燕国也有燕地士人的抵抗有很大关系。

公元前313年,为应对秦、韩、魏、越四国的联盟趋势,齐、楚双方攻击函谷关一带的南曲沃,目的应在打断秦、魏联盟的连接。

不过,彼时秦、楚双方似乎都没有做好全面开战的准备。

于是,秦廷方面宣布割让战略位置至关重要的商於之地——此地约十余里,以山地为主,相对接近六里——给楚国以换取齐、楚解盟。楚廷则表面上应允了秦国的请求,来回来去在临淄、咸阳之间派遣使者以争取时间。待一切准备完毕之后,楚廷以“秦廷之前许诺的是六百里”为借口而发兵攻击秦、韩,暗中与楚国保持着联盟关系的齐国也裹挟着宋军去攻击秦国的盟国魏国。这就是战国历史中著名的丹阳蓝田之战。

下图为丹阳蓝田之战前半段的大致形势:

如图所示:

红箭头为齐、宋、楚的大致攻势;

黄箭头为秦将樗里疾的大致攻势,先击破了楚军,后于煮枣击破了齐、宋联军,顺势追至卫国并包围了濮阳,又扬言要进一步攻燕——这一辞令或许是在恐吓赵国。

就在樗里疾以横扫北国之时,楚廷又集结了一支庞大的军团涌向关中,一举推到了咸阳南部的蓝田。韩、魏则在最关键的时刻突然攻击楚军的后方,致使楚人全线溃败。

图为丹阳蓝田之战后半段的大致形式:

如图所示:

黄圈应为樗里疾所部的驻地;

红箭头为楚军的大致攻势;

黄箭头为韩、魏的大致攻势。

至此,这场以西中国为核心焦点的超级大混战终于收场。

丹阳蓝田之战的结果是秦、楚两强两败俱伤。

在此战之后,秦廷对秦、魏联盟的依赖度加深,甚至出现了秦武王在位4年内有3年都会见了魏王或继承人的情况。在秦武王死后,秦廷又陷入了季君之乱的火并和齐籍、韩籍、赵籍、楚籍势力的争夺。在这一时期,秦廷的走向十分混乱,一直到魏冉擅权时期才暂且回归了正轨。

相比于秦国,楚廷的情境或许算好一些,但也或许更糟。在此战之后,楚怀王继续大手笔地折腾,还吞并了越国。想来,楚人从上到下都应该背负上了巨大的财政压力,只是靠着楚国体量较大才能得以勉强维持。

正是在这一历史环境下,齐相田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其庶子田文继承了薛公之位,并接替了齐相一职,是为孟尝君。

下图为田文执政时期的大致攻势:

如图所示:

红圈为齐、韩、魏联盟;

红箭头为齐、韩、魏联盟的主要攻势,即破秦于函谷,败楚于垂沙,还曾大败燕军;

白圈为被齐国重点打击的强国,秦廷陷入了魏冉、吕礼、楼缓等外籍重臣的反复争夺,楚廷陷入了庄蹻暴楚的空前危机之中;

黄圈为当时正进行小动作的范围,齐廷曾运作魏国给赵相李兑割地作封地,宋廷内部宋王和太子一系的关系也愈发不安,这两处正是齐国的主要扩张方向。

从上述行动可以直观地看到:

齐廷的方略在于利用秦、楚衰落的窗口期把控住纵横的枢纽,并重点打击秦、楚这两个潜在的对手。

打击秦、楚的战略目标并不在于直接扩充领地,而是在于:

削弱韩、魏的潜在盟国,从而实现两者无力对齐国的后续扩张进行干涉。

至于齐国的真实目标:

可能是赵,也可能是宋,还有可能两者均是,只是要看具体的条件——但在时机出现以前,只能以指东打西的策略隐藏真实的目的。

然而,田文纵然权势滔天,也并非独步天下。在就在同一时期,还有着魏冉、李兑、芒卯及年迈的公孙衍一干纵横家与之对抗。

当田文的漫长规划耗尽了齐廷的耐心之后,饥饿的齐人向武安君苏秦展开了怀抱,齐国的大扩张终于迸发而出。

约在齐闵王一朝的某个时间节点,田文被政敌韩珉等人赶下齐相之位(《史记》误作灭宋以后,此处从《辑证》),后至魏国任魏相,其后参与到了五国伐齐的运作当中——至于与燕卿苏秦的运作是否有联合不详。

同一时期,齐廷与秦廷之间开始频繁运作。齐廷方面寄希望以武力打击和外交贿赂换取秦国不干涉齐人攻宋。秦廷方面则提议东西称帝并瓜分赵国。面对秦人的方案,齐廷虽有动摇但终在苏秦的蛊惑下毅然选择了吞宋。

至此,齐国在地缘纵横和外交纵横的双重断板再度暴露,五国伐齐的大幕随之拉起,齐国的扩张也从此陷入了永久的停滞和负增长。

从客观角度来看,齐国在中断了田文的方略后未必一定就会陷入五国伐齐的窘境。事实上,齐廷如果策略得当的话不排除会出现安全稳定的扩张态势,比如在某个更合适的时间节点兼并宋国,再比如和秦国联合瓜分赵国等。也不可否认,吞并宋国在任何一个时间节点其实都有着较大的政治风险,吞并赵国的难度和风险还要比宋国更甚,所以结局如何是无法做出有效推演的。

但无论如何有一点都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

受制于地缘纵横和外交纵深,齐国在扩张上的难度是远甚于其他诸侯国的,准确点说是仅略优于韩、宋、卫、周等国。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出现了丹阳蓝田之战的窗口期,齐国也不一定就会存在大面积扩张的机会。即使田文的方略不被中断,我们也不能排除齐国最终一无所获的可能性,因为这实在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在明确了齐国天生的缺陷以后,我们或许就能理解齐国五都制的政治逻辑:

相比于列国普遍实行的郡县制与封君制的混合模式(注),齐廷为了应对齐国边境过于平坦、敌军一旦突入腹地就能利用境内四通八达的道路攻略齐地的情况,选择了一个中心及多个副中心的特殊地方制度以相对灵活地应付各类突发情况——毫无疑问,这个方案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齐国的地缘劣势。

(注:特别澄清,“秦国是郡县制,列/楚国是分封制”系某小说剧情衍生的段子。)

这一政策在后世王朝中也有所延续,算是齐国留下的重要遗产之一——当然,相比于盐铁专卖而言,这一工作还是太过微小。

(全文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战国时代,齐国确实是个耀眼的军事强国,但若细究其领土扩张,你会发现除却破燕吞宋这两笔大账,其后的扩张似乎陷入了瓶颈。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无战役”,而是复杂的战略选择、地缘政治以及国力制约的综合体现。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齐国并非“再无任何领土扩张的战役”。在战国七雄的漫长历史中,各国之间的攻伐、兼并是.............
  • 回答
    在那个礼崩乐坏、兼并吞噬的战国时代,王侯将相的墓葬,往往随着国家的灭亡而湮没于历史的尘埃,鲜有人问津,更不用说有人专门去守护了。然而,在刘邦建立汉朝后,却一反常态,对魏安釐王、齐湣王以及赵悼襄王这三位已故的战国君主,下达了世代守墓的诏令。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出于对故人的缅怀,更深藏着刘邦那个老江湖政治.............
  • 回答
    战国初期,魏文侯之所以“少伐齐、楚,而数西攻秦”,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周密的地缘政治考量、军事战略部署以及对国家长远发展的深刻洞察。用通俗的话讲,就是魏国当时“打东边的邻居费劲,打南边的邻居耗费大,而打西边的秦国,更容易占便宜,也更能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咱们一点点拆开来说。首先,得看看魏国当时所处的.............
  • 回答
    战国时期,齐国灭宋之事之所以能引发五国联合伐齐,并非单一事件的直接后果,而是长期以来各国势力消长、战略格局变化以及各方利益纠葛的集中爆发。齐国吞并宋国,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将早已存在的矛盾推向了白热化。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当时的政治军事态势。一、 齐国扩张的野心与长.............
  • 回答
    战国时代的大战动辄几十万人,而后来的大一统王朝军队规模却相对较小,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经济、军事和政治原因。这并非某个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战国时期大规模战争的驱动力与基础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动员起如此庞大的军队,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1. 兼并战争的残酷性和必要.............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本愿寺(特别是石山本愿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方大名,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这不仅仅是一个宗教团体的崛起,更是一场触及社会、经济、政治等多层面的深刻变革。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本愿寺的核心力量——一向宗(或称一向一揆)。一向宗是净土真宗的一个分支,由亲鸾开创,以.............
  • 回答
    在日本战国时代,武士刀之所以成为主战武器,绝非偶然,而是历史、技术、文化以及战场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白战国时代是个什么光景。那会儿可不是什么太平盛世,而是各地大名割据、诸侯混战的时代。打了仗,就得有人冲锋陷阵,这些人就是武士。而武士的身份.............
  • 回答
    应仁之乱,这场发生在室町时代中期,从1467年延续到1477年的大规模内乱,并非简单地切断了室町幕府的统治,而是彻底摧毁了既有的政治和社会秩序,其影响深远,为之后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战国时代拉开了帷幕。要理解为何应仁之乱是战国时代的开端,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幕府权威的彻底崩塌:在应仁之乱爆发.............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的战场,那可是个充满变数的大染缸,兵器也跟着时代风云变幻。薙刀和长枪,这俩看似差不多的长兵器,在战场上的此消彼长,背后可有不少故事。薙刀盛行的“小插曲”:战场的需求在变化要说薙刀比长枪多的时候,那得回到战国时代早期,尤其是足利幕府时期到战国乱世初期,大约是14世纪到15世纪。这时候,战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古代社会方方面面,包括人口、经济、组织能力、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以及战争性质的变化。笼统地说“战国百万,明清十万”可能存在一些夸大或简化,但大体上反映了两个时代军队规模的显著差异。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其中的原因: 战国时期为何能动员“百万”大军?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出现如.............
  •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拥有两块分开的地,即河西地区和河东地区,这是魏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地理格局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其兴衰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种格局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演变、地缘政治和一系列重要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魏国“两分”格局的形成背景:要理解魏国为何拥有两块分开的地,我们需要回顾其历史渊源.............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战争动员能力的核心。战国时期诸侯国能动员出数十万兵力,而大一统朝代却难以做到,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制度差异。首先,我们要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国”和后世朝代的“国”在性质上是不同的。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虽然彼此之间有统一的文化认同,但政治.............
  • 回答
    战国时期,秦国在灭楚之战中能够集结起号称八十万的庞大军队,这背后绝非一日之功,而是秦国数代君王励精图治、制度改革、国力积淀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以及战略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一、 秦国持续的国力扩张与人口增长秦国在战国初期,虽然地处西陲,但通过商鞅变法等一.............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涌现出大量名将,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1. 政治格局的动荡与分裂:催生军事才能的温床日本战国时期(约1467年1603年)的核心特征是幕府将军的权威衰落,各地守护大名(原地方长官)纷纷割据,互相攻伐,形成了以地方大.............
  • 回答
    说日本战国时代的铠甲造型“浮夸”,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它触及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一种普遍印象。要理解这种“浮夸”的由来,不能简单地把它归结为虚荣或好大喜功,而是要从多个层面去解读。这背后,其实是那个时代复杂的社会结构、战争形态、宗教信仰以及统治者的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战国时代的.............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的士兵,尤其是足轻(步兵),背上插旗的现象确实非常普遍,这背后有着非常实际的原因,而“费钱”的问题,在当时的军事体系下,并非最主要的考量。为什么插旗?最核心的原因是:在混乱的战场上,这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敌我识别方式。想象一下,数以万计的士兵,身着各式各样的盔甲,挥舞着各种武器,在尘土飞扬.............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很多人可能没仔细想过的历史现象。明明战国时期那会儿,生产力看起来要比晚明低得多,大家日子也普遍苦一些,但列国之间却能“经常打仗”,而且似乎好像也没怎么听说他们因为“财政危机”而停下脚步。反观晚明,生产力应该发展了不少,经济也比以前更好了,怎么反倒经常出现财政紧张.............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诸侯割据,战乱频仍,按照常理推断,人口应当是直线下降,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根据历史学者的研究和推测,这个时期的日本人口呈现出了一种逆势增长的态势。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的调整、经济模式的演变以及文化观念的转变。首先.............
  • 回答
    在日本战国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大名们之间的联姻和继承问题,可不是简单的家族情仇,而是关乎领地、势力、乃至生死存亡的政治博弈。当一个曾经显赫的大名家因为后继无人,眼看就要香火断绝、领地旁落,而另一家强势大名却想将触角伸向这块肥肉时,送出子侄辈过继继承家名,就成了一种再自然不过的策略了。这背后可不是什么.............
  • 回答
    关于日本战国时期影视作品中角色们似乎“只吃米饭不吃菜”的观感,这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原因,而且也并非完全是影视创作的真空想象。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历史现实与影视表现的取舍首先要明确一点,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人们当然是会吃菜的。问题在于,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