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个对比,实际上对比错了对象。
比如在隋末,隋炀帝征辽东就征发了百万大军,再加上当时隋朝留守的正规军以及后来风起云涌的其他“反王”军队,隋末的军队总人数不会低于300~400万。
比如在明末,左良玉拥兵百万,江北四镇拥兵数十万,大顺、大西等农民武装拥兵百余万,南明其他地区有兵数十万……明末中国军队的总数量加起来有300~500万以上。
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与国民党军的总人数加起来就已经达到了千万以上,再算上国民党收编的土匪等武装,以及共产党所属的民兵、自卫队等武装,整个中国直接参与作战的人数至少在2000万以上。
但是,作为对比,在后来开元极盛时期,唐朝共有“镇兵四十九万人,马八万馀匹”;明朝时期,中国共有100多个卫所,每个卫所的满额编制不过5600人;新中国建国后,数百万军队直接撤编或专业,再经过80年代的大裁军和前几年的军改,如今中国虽有14亿人口,但解放军的总员额也就是200万左右。
在对比兵力问题上,切忌把全面战争状态下的“兵”跟和平时期的“兵”进行对比。一方面,在全面战争的状态下,国家的大多数力量都会投入军事领域,而且因为战乱会有大量吃不上饭的人会参军以求活命;另一方面,在和平时期的“兵”是要练、要进行武装的,一个兵的训练成本并不低,但到了战争状态下,很多士兵简单操练三五天就得上战场,不少人也懒得给他们装备。
要知道,在古代的技术水平下,一副甲胄至少需要几个月的制作才能完成,一个熟练的制甲匠人每年能做的盔甲也不过几副而已。如果军队人数突然暴涨,就算是有人出钱让这些匠人多做盔甲,但产能总是有限的,是来不及给新兵装备的。
另一方面,经常读史书的人应该也知道游牧民族计算兵力的方式是“控弦之士”多少多少。由于射箭是游牧民族生活中必备的技能,所以一旦打起仗来,游牧民族可以说全民皆兵。因此,在中国古代那样低的生产力水平下,北方草原经常就会出现动辄“控弦三十万”、“控弦百万”的情况。
最后就是,很多人对古代的征兵制度不甚了解。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国以及世界大多数国家采取的都是现役+预备役+战时征召结合的征兵制度。在出现大规模战争时,一般政府都不会采用调兵助战的策略,而是会以当地的士兵为主体,然后临时征召预备役部队以及大规模募兵,组建新的作战部队。在这个制度下,不同地区的不同战争就可以有巨大的差距。
比如在唐朝,在唐朝征伐南诏的战役中,杨国忠下令在关中地区征兵,很快就征召了十多万人。在安史之乱中,面对潼关即将失守、关中无兵可用的现实,唐玄宗下令紧急征兵,征召长安城及附近的游侠、流民甚至于罪犯等人前往潼关,最后居然也征召出了20万人。而有意思的是,安禄山起兵的时候,范阳、平卢、河东三镇的总兵力也就是十几万人。但很显然,安禄山手下的这十几万人,是实打实的正规军,而玄宗征召的这20万人说是乌合之众也不为过,最后的战局如何也是一目了然的。
放到现在来说,也有人做过测算,如果未来有一天中国与某国爆发领土内的全面战争的话,中国可动员的军队人数将在1亿人左右,极限情况下可以到3亿人左右。但现在来说,解放军总数人不过200万,即便爆发局部战争,几十万人左右的规模也足以应付。
战国时期对应的应该是隋末、明末、民国这样的战乱时期,而不能拿明清非全面战争时期的兵力作对比。就如同你不能说为什么美国二战时候可以动员1000多万人参军,但如今美国人口翻了1倍多,军队总人数才100多万人一样。
因为战争规模不仅仅取决于参战人数,还取决于战场面积,战线长度等。
比如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参战人数很多,但其后勤压力其实比明清战争小很多。
原因很简单,因为长平之战前线离赵国都城才两百多公里。
后世大一统王朝的战争,后勤线基本都是千里起步,像明清的几场著名战争,基本上前线都是离都城1000公里以上。一千公里和两百公里,中间的后勤压力的差别可不仅仅是倍数关系。
就好比一个学校的学生呆在学校就还好,组织出去搞个郊游就得折腾死人。要是组织一千个学生跨省春游一个星期,我想应该没几个学校敢这样搞。
而且战国时期,列国内战,诸国之间有着成熟的交通网络和社会经济基础,军队调度起来也容易。而后世大一统王朝往往是对外用兵,比如汉唐往西域、草原用兵,明末往东北用兵。所用兵的方向都是些蛮荒之地,路都不见得有,更加加深了后勤压力。
此外,社会毕竟是不断发展的。原始社会,拿起石块都能算兵,后世怎么一样呢?
战国时期,军队吃的东西都比后世要简单一些。而到了明清时期,毕竟整个社会生产力提高了,所以部队吃的东西也提升了。加上明清已经进入了火器时代,后勤物资也更丰富了。
比如说一门大炮,几百上千斤,配的弹药又得几百上千斤。这放到战国时期,一门炮所需的运力,都能给上百号人运粮了。
再从制度上来讲,战国时期打的都是全面战争,国家都是围绕着打仗来的。而中国后世的王朝,一般都很少打全面战争了,所以并没有将整个社会的动员能力都调动起来。
比如战国时期,列国的男丁基本上从15岁开始一直到60岁都还属于兵役期,极端的时候甚至能到65岁。而到了后世大一统王朝,大多数时候并没有这么大的军事压力,所以没必要维持这样强度的兵役制度。相反,如果还要维持这样的兵役制度,搞不好士兵自己就造反了。
对了,后世大一统王朝的士兵待遇也更高。明末的军事体制,你给人家一百万士兵,人家还不见得发得起军饷呢。
以上,单纯从出兵人数来判断战争规模,本身就是不全面的。
明朝也有啊。
左良玉拥兵50万,一说80万,号称百万。而左良玉控制的地域半个楚国都不到。国家已经碎了,无所谓财政压力社会稳定,能抓多少壮丁就抓多少,再吹吹水,百万不就出来了。左良玉部是不战而降,要是打得话,按照战国史写法妥妥地百万大军会战。
战国时期战争除了灌水,还有一点是国家太碎,动不动就是生死存亡的灭国战。打输就亡了还考虑什么未来?能往前线堆多少壮丁就堆多少,扛过眼前这波再说。所以一战打残一二十年恢复不了元气的也很多。这种对应的是统一王朝末世大混战,动员兵力同样是非常可观的。叛军往往能在有限控制区内凑出惊人数量也是这个道理,在野的亡命之徒,做事可以不计后果。
平时治安战或者讨伐战不可能天天梭哈赌国运的,自然要充分考虑后遗症,在可承受范围内出兵。汉武帝,隋炀帝之类打上头的军队规模也很大,就是后果相当严重,危及王朝统治。
古希腊记载希波战争中,波斯出动了500多万人的大军,为什么现在的伊朗军队总人数只有60万?
说不准温泉关波斯人数一万以下,斯巴达人才赢的(应该说才虽败犹荣的)。
吹牛谁不会,是吧。只是越往后越容易被拆穿。
对了,现在也有吹的。比如古希腊成年男子平均身高只有一米六,但你看好莱坞大片,人均一米九都不止吧。
相比之下,长平之战,万人坑里尸骨平均1.7米。
有人不相信长平之战的身高数据,可以看看《长平之战遗址永录1号尸骨坑发掘简报》:
一是战斗人员和后勤人员分开与否的统计问题,一是明代资料大量存世细节丰富。
比如说嘉靖时剿灭岑猛,明朝动员了十万人,这个十万人是有零有整的记载到个位数的,兵分五路共计102377人,成员为汉鞑土兵和招募的打手,统计对象都是战斗人员。
广西副总兵王伟、镇守太监傅伦、副使王显高统兵18297人。
左参将张经、佥事申惠统兵21760人。
右参将李璋、右参政胡尧元统兵19894人。
都指挥沈希仪、佥事张邦信统兵19263人。
指挥施震、知府叶藟统兵23163人。
战国时期的兵力要是有这么详细的记载存世,那可信度无疑会上升好几个层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