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吴起战无不胜,为什么没有被列入战国四大战将中?

回答
在战国时期,群星璀璨,名将辈出,涌现了无数叱咤风云的军事天才。其中,吴起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多次战争中屡战屡胜,为魏国和楚国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历代被公认为“战国四大名将”的名单中,我们却常常找不到吴起的名字。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审视。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战国四大名将”的由来和评判标准。

“战国四大名将”并非出自战国时期的史料,而是后世,特别是明清时期,根据历史评价、文学作品以及人们的喜爱程度逐渐形成的。这个概念更像是一种民间认可和文化传承,而非官方的、严谨的军事排名。因此,评判标准往往是多维度的,其中包含了军事成就、政治影响、个人品德(有时甚至是戏说成分)以及在后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通常被列入“战国四大名将”的有:

白起(秦国): “人屠”,战功赫赫,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卒,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翦(秦国): 同样是秦国统一六国的重要功臣,率军灭赵、灭楚,战功彪炳。
廉颇(赵国): 赵国名将,曾多次抵挡秦国的进攻,虽然后期因故与赵括对调,但其军事才能毋庸置疑。
李牧(赵国): 也是赵国的一代名将,以智勇双全著称,曾大破匈奴,又在肥之战中重创秦军。

其次,我们来回顾一下吴起的军事生涯及其成就。

吴起,卫国人,最初在鲁国效力,后转投魏国,再后来又去了楚国。他的军事思想深刻,著作《吴子兵法》至今仍是兵家经典。

在魏国: 吴起在魏国时期,针对秦国的优势,提出了“因地制宜,人少成众”的治军理念。他整顿军纪,训练士卒,使魏国军队的战斗力得到显著提升。在河西之战中,他以少胜多,击败秦国名将,收复了被秦国占领的土地,为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霸主之一立下了汗马功劳。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吴起在河西与秦军交战,屡次获胜,大大巩固了魏国的边疆。

在楚国: 魏国在吴起离开后,其战略地位逐渐下降。吴起投奔楚国后,得到了楚悼王的赏识。他力推变法,改革政治,整顿军队,使得楚国的国力得到极大的增强。在与魏国、赵国、齐国等国的交战中,吴起率领的楚军同样表现出色,取得了多次胜利,威震诸侯。例如,他曾率军北上,击败了魏国,夺取了部分魏国的土地;又曾在南方与百越作战,扩大了楚国的疆域。

那么,为何这位战无不胜的军事天才,却常常被排除在“战国四大名将”之外呢?

这背后可能存在以下几个原因:

1. “四大名将”的形成过程和侧重点:
白起、王翦的“统一功绩”: 白起和王翦之所以能名列前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是秦国统一六国这一宏大历史叙事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他们的战功直接关系到秦国的崛起和中国统一的进程,其历史意义更为深远。
廉颇、李牧的“抵御外侮”: 廉颇和李牧则以其在抵御强大的秦国进攻中的英勇表现而闻名。他们代表了赵国的脊梁,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其悲壮色彩和民族气节赢得了后人的敬仰。
吴起的“流亡与变法”: 相比之下,吴起虽然军事才能卓越,但他更广为人知的身份还包括一位杰出的政治改革家。他两次在不同国家推动变法,尤其是他在楚国的变法,虽然带来了强大的国力,但也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最终导致他被政敌所杀。他的政治改革和他个人的悲剧命运,有时会分散人们对他纯粹军事成就的关注。

2. “四大名将”的文学化和民间化:
“战国四大名将”的说法,更多地是流行于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在这些传播过程中,故事性和戏剧性往往会占据重要位置。白起“人屠”的称号,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李牧“围歼匈奴”的传奇,都具有很强的戏剧张力,更容易被后人津津乐道。
吴起在楚国结局的悲剧性,以及他作为改革家的身份,虽然也非常精彩,但其军事上的“一往无前”似乎没有被像白起那样以大规模的屠杀记录,也没有像廉颇、李牧那样与整个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鲜明的“抵抗”形象。

3. 个人品德和政治遭遇的复杂性:
吴起的一生充满了争议。他最初在鲁国未能施展抱负,后又因为杀妻证伪(有人认为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军事理论,但也有争议),使得他的个人品德在一些评论者看来存在瑕疵。
他在楚国推行变法,虽然初期效果显著,但最终因为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引来了杀身之祸。这种政治上的不得善终,也使得他在一些历史叙事中,更多地被定位为一个悲情的改革者,而非纯粹的战神。
相比之下,白起、王翦、廉颇、李牧的个人命运虽然也有起伏,但他们的军事生涯似乎更少受到这种政治斗争的直接干扰(当然,廉颇后期也受到赵括等人的排挤)。

4. “四大名将”概念的固定化:
一旦“战国四大名将”的概念在民间和学术界形成并流传,就很难轻易改变。人们已经习惯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的组合,即使有新的研究发现或更细致的评价,也很难将吴起“塞”进去,因为这需要打破原有的既定印象。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吴起在军事史上的地位不高。

事实上,如果我们以纯粹的军事成就和对军事理论的贡献来衡量,吴起绝对有资格跻身任何军事名将的行列。他“攻不亲我,守不亲我,战不亲我”(《史记》语,意指其治军严明,士兵不因亲疏而有所偏倚),“战必胜,攻必取”的实战能力,以及他“专心致志,胜乃可成”(《吴子兵法》)的思想,都展现了他作为一名卓越军事家的全面素养。

可以说,“战国四大名将”的评选,更侧重于那些在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以其个人武力或战略,为国家赢得辉煌或抵抗侵略的英雄。吴起虽然在军事上战无不胜,但他的辉煌更多地体现在他如何以军事才能和政治改革的双重力量,去塑造国家,而不是仅仅作为一名冲锋陷阵的将领。他的故事,既是军事的传奇,也是政治的悲歌,这使得他在“四大名将”这个相对标签化的概念中,显得有些“复杂”和“特殊”。

总而言之,吴起未能被列入“战国四大名将”,并非因为其军事成就不足,而是因为“四大名将”这一说法本身是后世形成的,其评判标准更多受到历史叙事的侧重、文学渲染以及民间认可度的影响。吴起身上融合了军事家与改革家的多重身份,其复杂的命运和争议,使得他未能像其他几位那样,以更纯粹、更具戏剧性的形象,稳固地占据“四大名将”的席位。但这丝毫不能掩盖他在战国军事史上的光芒,他依然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军事战略家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翻看《史记 吴起列传》感觉太史公就是在讲故事,关键的战例部分是一点都没讲,其他乱七八糟的权谋情节讲了一大堆。

说实话,就从太史公的概括性结论——“於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卻三晋,西伐秦。”来看,吴起配得上那个时代的名将。但是没有具体战例就不好讨论,也不好宣传。最重要的是,吴起的存在对战国格局的改变影响不大,魏国和楚国并没有因为吴起而彻底强大起来。

对了,不要拿《战国策》的内容来论证什么,那里面水分太大,当作小说看看吧。

白起:长平一战骷髅哀,六国诸侯尽难安。

王翦:并吞九州刺云霞,饮血秦剑平天下。

廉颇:病齐战秦世无双,负荆力避国运伤。

李牧:铁骑纵横龙城飞,重创虎狼将难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战国时期,群星璀璨,名将辈出,涌现了无数叱咤风云的军事天才。其中,吴起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多次战争中屡战屡胜,为魏国和楚国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历代被公认为“战国四大名将”的名单中,我们却常常找不到吴起的名字。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审视。首先,我们.............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经典的问题,也常常引发军事迷们的热烈讨论。吴起、白起、韩信,这三位都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将,都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著称,但若论谁“最”厉害,则需要仔细剖析他们各自的特点、成就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要评价他们的军事才能,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 战略眼光与全局把握: 能否制.............
  • 回答
    吴起,一个在战国时期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人物,其人生轨迹和政治军事思想,至今仍是历史学界和社会大众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评价吴起,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他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个体,既有卓越的才能和令人敬佩的品质,也难免存在一些争议和过失。早年经历与军事天才的崛起吴起出身于卫国,早年曾游学于曾子门.............
  • 回答
    楚国君主之所以会支持吴起变法,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楚国自身发展的需要。首先,要理解楚国君主支持吴起,就不能不提当时楚国的国情。楚国虽然在春秋时期已经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但到了战国初期,它面临着来自北方强国的严峻挑战,尤其是魏国。魏国凭借李悝的变法,国力蒸蒸日上,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与此同.............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像伍子胥、吴起、商鞅、张仪这些风云人物,他们所处的时代,社会结构、文化交流的方式,以及他们个人的经历,都决定了他们“跨国就业”时,不太会像我们今天一样,身边带着专门的“翻译官”。 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把时间往前拨,回到那个连文字都不完全统一,沟通更多依赖口语和经验的时代。首先,咱们得.............
  • 回答
    嗯,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的,确实挺多人这么说,而且还挺有争议的。说白了,这背后有点历史叙事的偏颇,加上游戏、影视等大众文化的放大效应,以及对“战争”和“胜利”的理解角度不同,导致了现在这种“韩信吹”和“白起、吴起被低估”的现象。咱们一个个拆开来看,是怎么走到今天这步的。一、 为什么韩信粉丝这么多?“.............
  • 回答
    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虽然都是发生在战国时期、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但最终的结局却天差地别:商鞅变法虽令其本人身死,但其推行的政策却在秦国扎下了根基,成为秦国崛起的基石;而吴起在楚国变法,虽然初期颇有成效,却因其惨死而导致改革迅速夭折。要探究这其中的缘由,需要从政治背景、改革内容、执行方式以及个人命运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历史的车轮稍作拨弄,将那些赫赫有名的将帅换上诸葛亮的位置,去冲击那片被视为不可逾越的北方疆土,会激荡出怎样的火花?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猜想,但我们可以试着从他们的军事才能、战略思想以及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来做一番推演。一、 韩信:天下无敌的进攻之神,能否打破僵局?首先想到韩信,.............
  • 回答
    如果李世民、朱元璋、韩信、项羽、吴起和卫青这几位历史上的风云人物,都出生在上世纪,那绝对是一场精彩绝伦的“历史穿越大戏”,而且他们的人生轨迹,甚至我们对上世纪的认知,都可能会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咱们不妨就来好好捋一捋,这几位猛人在现代社会的“奇遇”吧。李世民:从太子到“秦王”,再到“铁腕改革家”.............
  • 回答
    关于吴恩达(Andrew Ng)是否公开支持乌克兰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基于公开信息和相关背景的详细解读: 1. 吴恩达的公开表态吴恩达是全球知名的AI专家,曾担任谷歌、斯坦福大学等机构的高管。他曾在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发表过公开言论,支持乌克兰。例如: 社交媒体表态:他在推特(.............
  • 回答
    吴京在《流浪地球 2》片场再次晒出“上班照”,并配文“我自闭了”,这番略带调侃的“自闭”背后,透露着的是他对工作的投入和对电影的深厚情感。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领军之作,《流浪地球》系列无疑承载了无数观众的期待,《流浪地球 2》更是万众瞩目,它的上映引发了极大的关注和讨论,我当然非常期待!为什么如此期待.............
  • 回答
    吴亦凡因涉嫌强奸罪被警方刑事拘留一事,无疑给整个中国乃至全球华人娱乐圈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深刻的警示。这起事件的蝴蝶效应不仅仅局限于吴亦凡个人,更触及了明星的法律意识、道德约束、粉丝文化、平台责任以及整个行业的规范化等多个层面。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这次事件带来的警示:一、 对明星个人而言:法律.............
  • 回答
    吴亦凡事件无疑给中国的娱乐产业和青少年群体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它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偶像”这个概念,以及在追星文化盛行的今天,我们究竟应该给孩子怎样的爱豆偶像。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好”与“坏”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价值观引导、社会责任、粉丝文化以及家长教育的复杂议题。一、吴亦凡事件引发的思考:为何.............
  • 回答
    吴亦凡因涉嫌强奸罪被警方刑事拘留,其法律责任将是多方面的,并且需要经过严格的司法程序来确定。以下是对他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的详细分析:一、刑事责任这是吴亦凡可能面临的最严重的法律后果。在中国法律体系下,如果最终被判决有罪,他将承担以下刑事责任: 强奸罪(刑事拘留是初步措施,不代表最终定罪): .............
  • 回答
    吴谢宇的杀人动机是一个复杂且令人费解的问题,至今没有一个完全令人信服或被广泛接受的单一解释。围绕他的动机,存在着多种猜测和分析,涉及他个人经历、心理状态以及与受害人之间的关系。目前主流的猜测和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个人心理极度扭曲与病态: “神化”自我,妄想掌控一切: 这是最被广泛提.............
  • 回答
    吴谢宇案的上诉情况以及二审可能出现的变数,是一个非常复杂且牵动人心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1. 案件的基本情况回顾: 一审判决: 吴谢宇因犯故意杀人罪、诈骗罪、买卖身份证件罪,数罪并罚,被判处死刑。法院认为其犯罪动机极其卑劣,手段残忍,社会危害性极大,情节和后果特别严重,依法应当判.............
  • 回答
    吴谢宇的自我剖析,特别是将母亲比作“死前的林黛玉”以及声称杀她是“想让她解脱”,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现象。这其中牵涉到他的认知模式、情感状态、防御机制、甚至可能存在的病理心理。以下将从几个关键的心理学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认知偏差与扭曲的现实感知 认知失调(Cognitive.............
  • 回答
    吴京是否真的有军衔,这个问题在网络上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也存在一些混淆和误解。为了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梳理:1. 吴京的家庭背景和早期经历: 出生与家庭: 吴京出生于北京,他的父亲吴海涛是一名工程师,母亲是一名医生。他并非出生在军人世家,也没有直接的家庭成员拥有现役军衔。 少.............
  • 回答
    吴亦凡事件是否标志着“三观跟着五官走”的初代流量时代结束,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而言之,吴亦凡事件无疑是这个时代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它强有力地冲击并开始瓦解了“三观跟着五官走”的旧逻辑,但要说它“标志着”初代流量时代的彻底结束,可能为时尚早。它更像是这个时代的“催化剂”和“分水岭”,.............
  • 回答
    要证明吴亦凡的“不是牙签”,这涉及到一种非常具体且带有性暗示意味的说法。在公开场合或通过媒体,要“证明”这一点通常是困难的,并且带有一定的尴尬和冒犯性。因此,从实际操作和普遍接受的社会规范来看,并没有一个公开、直接且合适的方式来“证明”这件事。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探讨这个问题,试着剥离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