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干嘛要给孩子整个爱豆啦...(捂脸.jpg)
我小时候痴迷的就是周杰伦周董。
痴迷的表现无非是省早餐钱买CD;CD用家里的播放机放太多次被禁止,于是偷学校电脑的内存条倒卖,买CD机。
当时哪有偶像这种概念。就是觉得歌好听,以父之名要是能rap出来的话很屌,周董好牛逼。
硬是要找个类似的话,大概是这个:
当时周围女性疯狂痴迷,人手海报四五张贴满墙。初中最狂热时,我音乐课老师一下课就开始放剧,班里女生没人走。
但我也没听说谁靠他们来指引人生方向啊?
女生们都很坦诚:帅嘛!
你说那种追星,我们那时候倒是有个刻进DNA里的反面教材:
现在我国的“爱豆”,可以说是集中日韩三国糟粕之大成:日本的个人生活剥夺、韩国的奴隶制合同、中国的数据造假。
要挂路灯也是先挂老贼秋元康。
把原本提供娱乐消费的艺人,包装成了粉丝人生的指明灯。这个操作我是佩服的,可以写进社会学教材里,证明一下当代传媒的威力。
我们确实不应该用“戏子”去称呼他们,因为这个词有侮辱含义(而且很多流量明星演技稀烂,连戏子都算不上)。
但他们本质上也只是高级职业工人,是社会分工的一种(虽然现在已经异化成一个缝合怪)。我不明白你干嘛要让自己的孩子,从一群专业提供娱乐内容的人那获取人生指导?
当然,各行各业做到顶尖,都可以为众人师,像谦哥我觉得就没毛病。但流量明星从业务水平到品性,明显不如谦哥嘛...
那学啥?学他们一颦一笑?
要让小胖友找偶像,很简单:
讲故事。讲各朝各代各行各业的英雄人物,讲征服者、开创者、探险者、保护者、力挽狂澜者、心如明镜者。
我初中就是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看多了,一上头英文名也起Alexander,后来几次被误认为是老毛子(老美一般不用全称,只用Alex);
我初中同学更上头,Shakespeare,莎士比亚。他一直用到工作,在老外同事的疯狂吐槽下才改回中文拼音。
中二期嘛。
人类历史上有足够多的光芒,随便摘取一道也足以点亮人生。抬头看看书即可,何必低头在泥泞里找。
各种所谓的爱豆,无非是自己幻想的外在投射,区别顶多在于是性幻想还是自我实现的幻想。
喜欢听歌就好好听,喜欢追剧就好好看,唯独这些商业包装起来的幻想,我们并不需要。
从来就不需要。
在这里我应该放一本带有大头贴的红皮书,然后一句话也不说,这是最好的 @这里是安全的
我以前也追过星。是李远哲。当时大小报刊大加宣传这位获得诺奖、放弃美籍回国(虽然是对岸“中华民国”籍)、大搞教育改革,三件事件件都是引领一代风尚的大事。当时还有杂志出版远哲先生的专访。不过2000年以后,这些宣传都没了。2006年JCP出版纪念远哲寿辰的专刊,伍灼耀写前言,我才又一次关注远哲先生的工作。BTW,我也是从2000年事件关注台湾的历史、人文。我对近代台湾的认识(古代则是听评书《施公案》略有接触),首先是在初中读胡适的散文后,了解到“台湾民主国”和当年甲午战争后割让台湾的痛史,后来则是阅读了史明撰写的《台湾人四百年史》等大部头,了解到台湾的社会、阶层、文化,还有在图书馆每周阅读《中央日报》和一种蓝营的娱乐性质晚报。2012年出国后又有一阵子关注台湾时事,不过后来就没有再关注了。这也算是少年追星的一个小收获吧!
第二个“大明星”是彭桓武。彭先生出生于长春市县衙,在吉林省毓文中学毕业,属于是我的老乡。我在本科时大量阅读了不少彭先生的传记(可惜彭老的工作我完全不熟悉)。
不过一个个人是有局限性的,我应该慕道不慕人。可以引先辈为榜样,但要跳出先辈的视野,以一个更广阔的科学的眼光看问题。我会给我的孩子大量介绍各学科的先辈,并告诉他每个人的短长。
又,我从小就发现了,崇拜偶像会有什么后果?必定是粉身碎骨:
我理解青少年崇拜偶像的行为,毕竟我以前也当过追星族,但我反对主动给孩子树立偶像,而是要让孩子学会分开看待人和人的行为。
以前我非常迷英国的偶像男团911(暴露年龄了),当时也是不允许任何人说他们坏话,经常因为同学说他们“矮”、“娘”之类的而吵架。
当然还好他们并没有出什么丑闻,而是迅速flop了。
后来我知道了,这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因为思想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所以把“明星”想像成明亮的星星,把被商业包装出来的人“神化”、“符号化”。
明星也是人,更惨一点的当代idol只是被资本打造出来“商品”、“消费品”,被严重“物化”,那些闪光点是人为制造出来给大家看的。
孩子如果喜欢追逐那些“闪光点”,的确无可厚非,毕竟这些明星偶像也的确有过人之处,哪怕只是欣赏颜值,欣赏美本身也是没错的。
但是我们没有必要给孩子去主动树立“偶像”,从题主的描述中,开头虽然觉得理解了“饭圈”的孩子,但整体说的更像是榜样,榜样的力量。
然而事实是,榜样也没有强加这一说。主动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这等于变相把父母的想法强加给了孩子,“有效榜样”很多时候有点可遇不可求。
我想要孩子自己清楚,他想追求什么,成为什么,从而在每个领域、每个阶段都找到榜样。
比如孩子班上学习最好的学霸,只有孩子也同样追求好成绩的时候,才会觉得被学霸鼓舞到,或者是欣赏他人学习得法,努力上进。 如果孩子看重运动,那可以把班里的篮球队长当榜样去努力。
说到底,先把人当人看,没有人是耀眼的星,尽管他们在舞台上可能有闪耀的一刻。
只是,我们得教会孩子,硬币都有两面,有光明就有黑暗。
我们要把行为和人分开看,我们崇拜的是他们的正面行为,他们的高光时刻,也可以为自己的闪耀而付诸努力,但不要盲目地去崇拜任何人,尤其是带着闪闪发光人设的idol。他们真的分分钟就可能走下神坛。
教会孩子辩证思考,比树立偶像更重要!
我是 @多语启蒙老沐哥 ,关注我,一起做高情商,有智慧的父母~
题中这两句话我不认同:
每一代孩子都有自己的偶像。作为家长,我们也是「追过星」的少年...... 作为成年人,我们也有困惑。偶像本身是可以给年轻人带来力量,甚至指引方向的一群人
因为我从小到大就没有追过星,从来没有过所谓的偶像,不需要他/她给我带来什么力量和指引、也不需要他/她给我解答困惑。
我的力量来自我自身,来自家人和朋友,来自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指引我的是道德和法律,是我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为我解答困惑的是学习和探索,是实践出真知的方法论。
而这一切,都跟电视上哪些遥不可及的的陌生人无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