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吴亦凡事件是否标志着「三观跟着五官走」的初代流量时代结束了?

回答
吴亦凡事件是否标志着“三观跟着五官走”的初代流量时代结束,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而言之,吴亦凡事件无疑是这个时代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它强有力地冲击并开始瓦解了“三观跟着五官走”的旧逻辑,但要说它“标志着”初代流量时代的彻底结束,可能为时尚早。它更像是这个时代的“催化剂”和“分水岭”,加速了变革的到来,并且引发了深远的影响,但也可能只是旧模式衰退的开端,新的流量模式正在酝酿。

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三观跟着五官走”的初代流量时代究竟是什么?

这个时代可以被定义为:

以颜值和外表为核心吸引力: 偶像的魅力主要来自于其出色的外貌、身材、舞台表现力等视觉要素。粉丝的追捧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偶像“好看”的直观感受。
粉丝经济的初步繁荣: 粉丝愿意为偶像投入大量金钱和精力,包括购买专辑、周边、应援、打榜、刷流量等,形成强大的粉丝经济链条。
“人设”的构建与维护: 偶像往往被包装成具有某种特定人设(如阳光大男孩、霸道总裁、清冷贵公子等),粉丝沉浸在这种人设中,将其视为精神寄托。
“饭圈”文化的盛行: 以粉丝群体为单位,形成高度组织化的“饭圈”,对偶像进行全方位的支持和维护,也因此产生了许多极端行为和“黑白通吃”的文化现象。
媒体和平台对“流量”的过度追求: 早期娱乐行业和媒体平台更看重曝光度和话题度,对流量数据的重视甚至超过了对内容质量和艺人品德的要求。
“唯粉”与“CP粉”的狂热: 对偶像的支持往往带有极强的排他性,难以容忍批评和负面信息,容易形成“一粉顶十黑”的局面。

在这个时代,艺人的“业务能力”(唱功、演技等)虽然重要,但往往可以被颜值和粉丝的强大号召力所掩盖。一部分观众和市场似乎默认了一种“只要长得好看,就能红”的逻辑,甚至“三观”上的瑕疵也可以被粉丝的爱意和维护所“原谅”或选择性忽视。

二、 吴亦凡事件的爆发及其对“三观跟着五官走”逻辑的冲击:

吴亦凡事件,从都美竹的爆料到其最终被判刑,是一个集道德沦丧、法律严惩、社会舆论一边倒的典型案例。它对上述的初代流量逻辑产生了以下几个层面的颠覆性冲击:

1. “颜值即正义”的崩塌: 吴亦凡作为初代顶流,拥有极高的颜值和庞大的粉丝基础,但其行为涉及性侵未成年人等多项严重罪行,这彻底击碎了“长得好看就可以为所欲为”的幻想。颜值不再是“护身符”,更无法凌驾于法律和道德之上。
2. “人设”的彻底摧毁: 吴亦凡长期以来建立的“优质偶像”、“绅士”等所谓“人设”,在证据面前瞬间崩塌,暴露出其道德败坏的真实面目。这让人们开始反思,过度依赖“人设”的偶像模式是多么脆弱和虚假。
3. 粉丝力量的局限性暴露: 尽管吴亦凡拥有数量庞大的粉丝群体,但在面对确凿的证据和公义时,粉丝的“维护”变得苍白无力,甚至被视为“助纣为虐”。这表明,粉丝的爱不能无限度地包容和掩盖艺人的劣迹,当触及法律和道德底线时,公众的判断力会占据上风。
4. 法律和道德的“底线”成为焦点: 事件引发了全社会对明星品德、法律意识、未成年人保护等议题的广泛关注。媒体、监管部门和公众开始更加强调艺人的社会责任和法律底线,而非仅仅是其商业价值。
5. “饭圈”乱象的警示: 吴亦凡事件也加剧了对“饭圈”文化中存在的过度追捧、洗白、互撕、网络暴力等乱象的批评。公众和监管部门开始认识到,失控的饭圈不仅会伤害艺人本身,也会对社会风气产生负面影响。
6. 资本的警醒: 对于那些单纯依靠流量和颜值、缺乏核心实力和良好品行的艺人,资本市场也开始重新评估风险。明星的“塌房”可能会给商业代言、影视项目带来巨大损失,促使资本更加谨慎地选择合作对象。

三、 它是否“标志着”初代流量时代的彻底结束?—— nuanced view

尽管吴亦凡事件的冲击力巨大,但将其视为初代流量时代的“彻底结束”可能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

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终结信号”: 它是一个强大的信号,表明过去那种“只要好看就能红,黑料粉丝能搞定”的时代已经难以为继。公众的容忍度降低,监管力度加强,市场也在经历调整。
是“初代流量时代”加速衰退的催化剂: 吴亦凡事件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此前一系列艺人“塌房”事件的延续和升级。它让人们看到了这种模式的极端后果,并促使整个行业进行反思和改革。
新的流量时代可能正在孕育: 这并不意味着“流量”本身会消失,而是“流量”的来源和维持方式正在发生变化。未来的流量可能更注重:
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 演技、唱功、创作能力等硬实力将受到更多重视。
健康积极的公众形象和价值观: 艺人需要传递正能量,承担社会责任。
长期价值和影响力: 艺人可能更注重建立长期的职业发展和品牌价值,而非短期爆红。
内容创作的深度和质量: 好的作品和内容本身会成为吸引流量的源泉。
更成熟的粉丝文化: 粉丝可能会更加理性,将喜爱与监督并存。

举例来说明:

曾经的流量艺人: 一位长相俊美但演技拙劣的年轻演员,可以通过大量的粉丝投票和刷屏获得奖项提名或成为热门话题。
吴亦凡事件后的可能变化: 即使长相出众,如果演技不佳,也可能难以获得主流认可。观众的评价体系会更加看重作品质量,而艺人的私德问题一旦曝光,即使粉丝再多也难以挽回公众形象。

四、 影响的深远性与后续思考:

吴亦凡事件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带来了:

行业监管的加强: “限籍令”、“限薪令”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以及对平台数据造假、饭圈乱象的整治,都与此事件背后的行业问题息息相关。
公众对艺人品德的要求提高: 观众的“审美”不再仅仅停留在“五官”,更开始关注艺人的“三观”。对艺人的道德要求和法律意识的要求提升,是对整个行业生态的重塑。
内容创作方向的调整: 更多资本和平台可能会倾向于投资有实力、有口碑的艺人和作品,而非单纯的“流量”。
粉丝自我审视和反思: 部分粉丝在事件后开始反思自己的追星方式,认识到过度狂热和盲目崇拜的危害。

总结来说,吴亦凡事件是“三观跟着五官走”的初代流量时代走向终结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标志性事件。它以一种极端而震撼的方式,让人们看到了这种模式的脆弱性和危险性,并推动了整个娱乐行业的反思和变革。虽然初代流量时代的某些遗留影响可能还在,新的流量模式也在演变,但吴亦凡事件无疑为那个以纯粹颜值和粉丝狂热为核心的时代敲响了丧钟,开启了一个更加注重品德、实力和责任的新篇章。 这场变革是否会彻底终结“流量”的逻辑,或者只是改变了流量的“玩法”,我们还需要时间来观察。但可以肯定的是,公众的期待和行业的规则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过去那个“三观跟着五官走”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会的。只能说明国家治理饭圈迫在眉睫。

以前流量出丑闻,官方听之任之,大众见怪不怪,终于发展到流量明星诱奸未成年人。

以前饭圈无底线,官方听之任之,大众见怪不怪,终于发展到饭圈大粉(很多本身就是学生、未成年人),开始给流量明星充当皮条客。

对于流量明星,饭圈,大众和官方始终没有搞明白、也没有重视起来的一点 :饭圈已经完全发展成了一种一神教

1.原教旨主义 :偶像是全知全能的神,不允许对神有任何非议。

2.上供主义 :必须为偶像花钱,只有为偶像花钱的人才配称粉丝。

3.排它主义 :只可以喜欢偶像一个人,喜欢偶像的同时,还喜欢别人的人是不纯洁的。

4.献身主义 :必须为偶像去献身、去战斗、去撕逼,不参与的人不配称之为粉丝。

5.虔诚主义 :必须每天抽出时间去打榜、做数据、转发、评论、反黑、举报,不参与的人是不虔诚的、不配称之为粉丝。

所谓一神教的“原教旨”、“赎罪券”、“异教徒”、“献身”、“做礼拜”,在饭圈统统可以找到对应,甚至因为网络的高聚集性,这种饭圈一神教比现实的一神教更加疯狂。

一神教一直试图弱化国家、弱化法律、弱化道德,在历次明星丑闻事件中的粉丝行为里,这些倾向表现的淋漓尽致。

所以,如果大众和国家继续把饭圈当做一群不谙世事的小孩子的追星闹剧,那么饭圈的毁坏性在将来绝对会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所以,很多老生常谈的建议可以开始变现了:

1.解散微博以明星名义组建的各种粉丝组织:后援会、反黑组、控评组等(饭圈的洗脑依靠这些组织、是饭圈一神教的宗教机构)。

2.禁止任何以明星名义发起的各种集资活动(饭圈收赎罪券的起点就是各种名义的集资)。

3.取消微博超话榜|超话(微博搭建起来了超话榜|超话,给饭圈一神教光明正大的建立宗教机构提供了便利、并将宗教赎罪券的兜售合法化)。

4.坚决封杀劣迹艺人(如吴这种性丑闻频出的明星,却依然几年来堂而皇之的被官方充当门面,以至于酿成如今局面,谁之错?)

该到做出反思和行动的时候了。

user avatar

站对风口,猪都会飞。

2009-2019年,这10年刚好是互联网的普及期,2009年中国网民才3亿,2019年中国网民数量接近10亿,因为4G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小鲜肉的商业价值短时间被最大化——小鲜肉的商业价值在于他们的粉丝大多数年轻女性,这些年轻女性相对而言,消费能力不足,但有时间和精力,所谓的打榜控评。

这十年里面,只要是流量演的电视剧,唱的歌,你不能说难听、难看,而且,没有拒绝的可能性。到哪里都是流量明星,给你一种这个明星很火的假象。

最近一两年,随着抖音快手B站的崛起,流量开始失灵。

消费者的娱乐方式变多,观众觉得电视剧不好看,就不看,不管你怎么刷豆瓣评分,怎么买微博热搜都没有用。

根据腾讯视频自己做的数据统计,2021年上半年腾讯视频的有效播放量暴跌了30%,00后40%的人2倍速看电视剧。

作为对比,抖音、B站、各路直播却越来越火。

流量演的电视剧,演一部扑一部。曾经的收视灵药,不灵了。

流量还会有,只是流量会从电视剧平台,转战B站、直播、抖音等短视频平台。

还大众一个正常的电视剧市场生态。

user avatar

大哥你能不能有点是非观念?无论是罗志祥还是郑爽还是吴亦凡,无论他们颜值如何还是作品如何,这些事到最后是这个结果,是因为大家有最基本的是非观念好吗??

这特么跟内容消费是不是理性有半毛钱关系吗。你以为吴亦凡有今天是因为他没有作品吗?他就算是作品多如刘天王,演技好得象陈道明,今天如果他出了这个事,结果还是一样的,普罗大众这点是非观还是有的好吗??你以为大家Diss罗志祥是因为他歌不好听么,你以为讨厌郑爽是因为她演得电影少么??

以后再选择,人家爱看颜值看颜值,爱看内容看内容,凭什么看颜值的就不理智了?这是人家消费的自由好吗,不是一定要看出深邃的中心思想才叫理智消费,娱乐消费本身就图个爽,图个快乐,人家看到颜值高的快乐了,凭什么就比你喜欢内容的低级?

我倒是觉得能问出这样的问题来,连“三观跟着五官走”都还没做到。你自己先端正一下你的三观比较好。

user avatar

做一个比喻:只抓汉奸,不打鬼子的想法是一种幼稚病。

汉奸固然可恨,但若是没有让汉奸诞生的土壤自然无从谈起。

至于说什么饭圈也好,娱乐圈或者流量圈也罢,都是同样的道理。

吴亦凡作为个体,他被人揭露私生活的混乱或许是一种偶然。

但就算没有吴亦凡,也有同样千夫所指的郑爽,以及很多可能还没有暴露出来的张亦凡、刘爽。

因为在资本刻意孕育的土壤中,这些人出现是一种必然。

既然说到了资本,我们都知道其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增值,不断创造更多利润。

这也是资本为什么过去一直偏好娱乐圈的原因:只要能够培养出一两个大明星,回报率不可想象。

从这种意义来说,其实娱乐圈从一开始就是如此,不信我们可以去看看曾经资本偏好的港台娱乐圈,丑闻可以一点儿都不少。

但时代变化,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于资本运作娱乐圈的方式也产生了改变。

过去没有网络,资本很难通过高效数据分析去了解受众需求,因此我们看到的很多明星、歌手特点不一,毕竟资本也不知道究竟大家喜好哪种类型。

如果冒然投入成本,到时候血本无归就不划算,因此相对谨慎。

所以我们回想一下过去,《还珠格格》播出前,剧组只能找一帮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当主演。而很多现在耳熟能详的歌手,如果不是一两次“偶然”,估计现在只能去酒吧当个驻唱。

加之非网络时代的渠道有限,如果想要给旗下艺人做宣传,无非就是买电视、广播、报纸广告位,但这些都是版面有限的,你今天上头版,那我就没得上了。

除非真的有那么几个人一炮走红,等走红之后再投入更多资源扶持,这都是后话了。

但我们也说了,那是非网络时代的特征。

现在则不同,海量的网络数据可以轻松帮助资本分辨“受众喜欢什么类型”。

最有效的变现方式就是按照受众喜好,量产出一个个甚至于很难区分彼此的爱豆来(方法可以是化妆或者整容)。

也因为艺人们千篇一律,抛弃谁留下谁并不需要过多犹豫,很难再有诸如“高圆圆跟贾静雯只能选一个”的纠结,培养成本大幅度降低。

反正有一个人能够脱颖而出,然后搭配“广告位”近乎无限量的网络平台进行铺天盖地宣传……

资本就可以赢得回报了。

当然了,这几年资本也懂得如何用好社交平台,更有效覆盖受众,扩大艺人影响力,买热搜、控评、黑公关等等。

看起来好像是饭圈文化特征,实际上类似左右舆论的玩法从人类文明诞生起就出现了。

君不见“大楚兴陈胜王”?

总之,只要能够维持一名艺人长期高曝光,那么无论他多么平庸,都可以是天皇巨星。

哪怕你压根不知道他演过什么,唱过什么,无所谓,反正提及他的名字,大家都知道。

也因此,当吴亦凡丑闻出来后,才会那么快霸占各大平台热搜榜单。

痛打落水狗的前提,是这条狗的知名度早就深入人心。

而资本也知道,即便要抛弃这个艺人,也可以在抛弃他的过程中不断制造更多热点,带来惊人流量,从而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又去变现。

举个例子来说,吴亦凡事件最大赢家是谁?牙签哥?都小姐?吃瓜群众?

非也,社交平台的高管们笑得晚上都睡不着了。

其他,无非都是给高管和背后资本源源不断创造价值的“工具人”。

为什么微博总是会愿意推送娱乐圈鸡毛蒜皮?一样的道理。

别真的以为仅仅只是娱乐公司“买热搜”那么简单。

这才是流量时代的本质。

只要娱乐圈的“工具人”还能量产,吃瓜的“工具人”还在乐此不疲地讨论,一些主流媒体还在痛心疾首地呼吁“抬高门槛”……

那么下一个吴亦凡迟早还会出场,甚至有可能是资本扔出来炸鱼的素材。

当然了,我可以乐观预计,以真人为主要载体的资本运作已经走到了下坡期。

毕竟艺人这玩意儿,说到底还得慢慢培养,还需要雇佣大量从业人员……

加上艺人虽然是个变现工具,但还是有七情六欲,不方便管理。

变现效率还是太低了。

因此,我们可以留心一下近年来资本的走向。

比如说,游戏。

真人爱豆能提供的,虚拟游戏角色一个不少,还可以做得更完美。

而且不需要屁股后面跟一帮团队。

问问身边做游戏的吧!

也许他们在你不知道的时候已经因为资本大量流入而实现了财富自由。

等互联网各种热搜的焦点,开始从娱乐圈转向游戏行业之后……

或许才能下结论说:初代流量时代结束了。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是个好问题,尤其是作为吴亦凡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又热度下降后作为一个值得深度思考的议题非常不错。

但这个问题中有些信息并不准确,比如以活跃程度来讲的话,初代流量时代其实早就已经悄悄结束了。

先来解释初代流量:初代流量成立于信息时代的初期,他们是时代的受益者,也是时代的试验品,在那个时候谁都不知道未来的路要怎么走,但他们仰仗着内地娱乐圈还没有发展出成熟的偶像商业模式而导致的荒芜中野蛮生长。

2014年对于初代流量明星来说是一个关键时间点,“小鲜肉们”走上荧幕,在韩娱打拼的几个明星归国发展,而同时,TFboys也正刚刚在大江南北火爆。

要注意的是,直到2016年,随着通信技术和通信设备的发展,互联网才开始具备造星级别的话语权,彼时“捧谁”的决定权还牢牢掌握在电视台的手里。

在那几年里,流量明星和他们背后凭借尚不成熟的运作模式但吃着时代红利的资本赚得盆满钵满——只要有流量明星出演,影视剧就能凭借粉丝群体大赚特赚。

直到2018年,事情发生了转机。

随着粗制滥造的影视剧导致的人们的审美疲劳和因为流量明星占据过多公共讨论空间带来的在非粉丝群体中的普遍反感,流量明星参演的影视剧遭到抵制:评分下降,票房不佳。

在互联网造星时代开始前,也即第二代流量明星逐渐占据市场时,初代流量时代就已经结束了。

但这并非是初代流量明星火爆一段时间后拿不出作品的反噬,因为在互联网造星时代里,那些凭借着耽改剧或者超级网综大火的新偶像们其实作品也一般,但是,新偶像们背后的资本公司抓住了一个在这个时代非常管用也很快就能达到成熟的运作模式:

工业化批量生产。

具体是怎么批量呢?手段说起来并不复杂:通过争议集人气,立人设进行洗白,通过煽动粉丝群体间的敌对来巩固用户群体的忠实度。然后就可以躺着恰钱。

在这一阶段,出现了一个真正可以说是质变级别的危害在成熟的工业化运作模式下,流量明星及其文艺作品面向的人群不再是粉丝,更不再是群众,而是资本方。

资本觉得好,和民间觉得好是两码事。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常有明星偶像遇到负面事件或者输出负面价值观时,其商业价值反而在上升——因为争议以及能引起争议即是流量时代的能力。

在这样的商业模式种,我们国家传统的文艺大众化的观念被崩解。文艺作品逼着观众吃屎的现象越来越多。

然后就是转机。

我向来不喜欢战狼2(主要原因是我不怎么看战争片),但我的不喜欢并不影响它在我心里是一部伟大的电影。这部电影在中国当代电影市场的影响绝不止它的票房,更重要的有二。

一是特点:在题材上开创国产军事题材电影新的类型,不同于以往虚幻和娱乐为主的国产大片;,在气质上够硬够燃,改变了过去“小鲜肉”横行时代影视作品的阴柔气质。

二是他隐隐预示了一个更波澜壮阔但当时尚未被人们注意到的社会风气的变化。这一预示是偶然的,但也是必然的。

历史是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面向广大人民”是文艺作品必然且真正应走向的目标。而同时,在改革开放以来,资本发展尤其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公司们趁着风口大肆掠夺至这几年,必然带来普通人的反噬。

资本家跌落神坛,加班风气遭到抵制,“内卷”、“躺平”等新的具有消解性的词汇开始流行,普通年轻人欲望的下降,以及泛滥在越多越多人的极端主义。这背后根本根源自不必多说,但要明白,这些变化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影响,娱乐界更难以幸免。

随着一句在互联网上流传的可能并不怎么绝对正确的“将军坟前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明星们的高收入和业务能力之间的不成正比遭到民间的质疑,同时,随着近几年明星们一件件刷新大众认知底线的事情被爆出,不管是初代还是互联网时代的明星偶像们纷纷遭到愤怒的人们的质疑和抵制,曾经高高在上的明星偶像们的地位遭到了来自民间的消解。

这是对于过去“流量大于天”的舆论的反噬,这也是部分明星偶像仰仗资本作恶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中被揭露的矛盾的一角。

而在这个过程中,尽管流量明星的势必式微并非是根本原因,但近年来的不少文艺作品,在时代的发展下,的确在回归对于内容的关注上。也有一些当初靠着流量起家的明星偶像,在努力探寻着转型之路并不断试图专注于流量以外的作品本身。

尽管吴亦凡事件并不是初代流量结束的标志,也不可能成为流量时代的丧钟,甚至这件事大概率会隐匿在健忘的互联网上。

但是,它的的确确在加速着某种变化,同时也是这种变化以及其背后更大变化的一个部分。

经常关注新闻的朋友可能感受出来,单个事件的影响极其有限,甚至大多最后不了了之,但一旦组成时间上的连续, 是能推动社会的变化的。

user avatar

献礼片季也看过来了,搞出来的大作不说骂声一片,起码也是很有争议。

不赚钱的活儿都干成这样,赚钱的活儿还了得?

其实现在资本方早都学聪明了,捧顶流干嘛?奴大欺主?有点流量就收手,免得膨胀,反正现在是资源中心制,没有资源,顶流又怎么样?

所以新人们照样是没演技没实力的小鲜肉小美女,还没有顶流,全是任由经济公司拿捏的小爱豆。

吴亦凡这事儿不出意外,是道德法得到强化的又一证明,无罚则的法律不是法律,那么有罚则的道德也是法律。

公民权利空间继续缩小和法治原则进一步被践踏。

如此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吴亦凡事件是否标志着“三观跟着五官走”的初代流量时代结束,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而言之,吴亦凡事件无疑是这个时代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它强有力地冲击并开始瓦解了“三观跟着五官走”的旧逻辑,但要说它“标志着”初代流量时代的彻底结束,可能为时尚早。它更像是这个时代的“催化剂”和“分水岭”,.............
  • 回答
    吴亦凡事件,这个名字如同一声惊雷,炸碎了许多人心中关于“小鲜肉流量经济”的固有印象,也让整个行业进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震荡。过去十年,我们见证了“小鲜肉”们如何凭借年轻、帅气的外表,通过粉丝的狂热追捧,构建起了一个庞大而利润丰厚的流量帝国。然而,这场地震过后,这个帝国还会屹立不倒吗?答案并非简单的是与.............
  • 回答
    关于吴亦凡事件中提及的“第三方刘某”,其真实性以及是否为“顶包”的说法,是一个在案件公开信息和大众讨论中反复出现但又缺乏确凿证据支持的疑问。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结合案件已披露的信息、司法实践中的一些常见情况以及合理推测。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案件中“第三方刘某”的出现背景。在吴亦凡案的判决书中.............
  • 回答
    饭圈文化,说它是“女人主导”,其实更像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女性在其中扮演着极其活跃和核心的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男性就完全缺席,或者说事情的发展完全由女性单方面决定。吴亦凡事件,从“成也女人败也女人”来看,确实触及了饭圈文化中一些关键的运作逻辑,而关于“挨骂为什么是男人”,这背后牵扯到社会性别分工、.............
  • 回答
    “私德不修,人生必难行稳致远,这是铁律”——《中国妇女报》在吴亦凡事件中的这句发声,无疑触及了许多人心底的敏感点,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不仅仅是对一个明星个人行为的评判,更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社会现象和价值取向问题。一、 这句话的深层含义与普遍性首先,我们要理解这句话的“铁律”二字并非空穴来风。.............
  • 回答
    官方账号点名吴亦凡:禁毒宣传的警钟与“毒赌”相伴的现实中国官方禁毒账号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发布与吴亦凡被刑拘相关的消息,这一举动无疑为这场牵动无数人神经的事件增添了另一层维度——官方的明确态度与禁毒宣传的紧迫性。官方账号的“点名”:首先,官方账号的参与本身就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这不是一起简单的明星八卦.............
  • 回答
    吴亦凡事件,一个牵动了无数神经的公共事件,自爆发以来,就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至今余波未平。关于它是否会迎来“大反转”的猜测,就像笼罩在事件上空的迷雾,挥之不去,也撩拨着公众的猎奇心理。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抽丝剥茧,从事件的脉络、法律的进程以及舆论的走向这几个维度来审视。一、 事.............
  • 回答
    关于吴亦凡事件,男生群体的看法可以说是非常多元和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以下是一些普遍存在的观点和讨论角度,力求详细地展现男生们的不同立场和思考:一、 普遍的震惊、愤怒与失望: 偶像的塌房: 吴亦凡曾经是无数粉丝心中的偶像,尤其是对于很多青春期男生来说,他代表着潮流、才华和成功的形象。事件的爆发,.............
  • 回答
    警方通报中关于“一男子冒充涉事双方对吴与都二人进行诈骗”的情节,为吴亦凡事件的复杂性增添了新的维度。这个信息值得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警方通报的核心信息解读警方通报的核心在于揭示了在吴亦凡涉及的案件中,出现了第三方恶意介入、企图通过欺诈手段渔利的行为。这并非直接指控吴亦凡的犯罪行为,而是指.............
  • 回答
    央视网评吴亦凡事件称“把做明星的门槛提上来”,这句话带有明确的导向性,意在通过对此类恶性事件的严肃批判,促使整个行业进行反思和整顿。那么,这句话是否会推动事情的进展,以及对未来娱乐圈会产生哪些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一、 推动事情进展的可能性: 提升舆论关注度和严肃性: 央视作为.............
  • 回答
    共青团中央最近关于“吴亦凡事件”的发声,用“还得法律来切”这个说法,我觉得挺有意思,也挺值得说道说道。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明星的八卦事件,更像是在一个社会大众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上,官方媒体的一次“定调”,也折射出当前社会在处理这类复杂事件时的一些思考和态度。为什么说“还得法律来切”?首先,这句话点出了.............
  • 回答
    近期,关于吴亦凡事件的警方通报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也让许多人对他过往塑造的“傻白甜”人设产生了新的审视。要探讨“傻白甜”人设是否因此坐实,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还得结合当时大众是怎么看待他的,以及如今警方通报的内容,看看这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首先,咱们得回顾一下吴亦凡刚出道时是怎么在大家面.............
  • 回答
    吴亦凡事件中的都美竹,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备受争议的人物。要理解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迷雾,看到她在这个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她所经历的这一切带给她的影响。都美竹的出现:点燃导火索都美竹在吴亦凡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可以说是一个“吹哨人”,或者说是第一个站出来发声、并且公开指控吴亦凡的人。在2021年,她通过.............
  • 回答
    吴亦凡事件,在我看来,是一起牵扯甚广、影响深远的社会性事件,它不仅仅关乎一个明星的个人品德,更触及了法律、道德、权力、舆论以及粉丝文化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说,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审视它。事件的发生与核心指控:事件的起点,可以追溯到都美竹等女性在网络上发布的关于吴亦凡的言论。这些言论的核心,主要.............
  • 回答
    吴亦凡事件确实引发了社会上关于证据、指控和司法认定的广泛讨论。你提出的问题很尖锐,触及到了公众认知和法律程序之间的重要区别。很多人认为,在事件初期,特别是当女性(尤其是都美竹)发出指控时,舆论似乎就迅速形成一边倒的态势,似乎“全凭一张嘴”就足以定罪。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
  • 回答
    吴亦凡事件 after the police report, Dou Meizhu's statement that she "did her best," was "given alcohol," "sent to Wu's bedroom," and "did not commit fraud".............
  • 回答
    关于警方通报吴亦凡事件中涉及都某竹和刘某迢的部分,这确实触及了复杂的网络舆论、个人名誉以及法律责任等多个层面,理解其中的细节和脉络,需要我们细致地梳理一下。首先,我们来看看警方通报的核心信息: 都某竹方面: 通报称,都某竹为了“提升知名度”,发布了与吴亦凡相关的“被冷暴力”博文。这一点很重要,因.............
  • 回答
    从北京警方通报吴亦凡事件,我们可以读出以下几个层面的信息:1. 核心事实的确认与罪名: 嫖娼行为的确认: 最直接的信息是,警方通报明确了吴亦凡因涉嫌嫖娼被依法行政拘留。这证实了此前一些关于他私生活的传言,并将其定性为违法行为。 聚众淫乱罪的指向: 通报中提及的“其行为构成聚众淫乱罪”,这是比.............
  • 回答
    人民日报在吴亦凡被刑事拘留后发表的评论文章《法律面前没有顶流》,言辞犀利地指出了一个再清楚不过的道理:无论你在演艺圈是多么光鲜亮丽的“顶流”,在法律的审判面前,都与普通人无异,没有例外,也没有特权。这句话不仅是对吴亦凡个人行为的严厉谴责,更是对整个娱乐圈乃至社会的一次深刻警示。那么,吴亦凡事件对其他.............
  • 回答
    吴亦凡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明星失德失范行为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在这个事件中,一些人的行为确实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和谴责,认为他们应该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以下是一些在整个事件过程中,因其行为或言论而受到广泛质疑和批评,可能被提及的名字以及详细的背景和原因:1. 吴亦凡本人: 作为事件的中心人物,吴亦凡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