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饭圈文化是女人主导,吴亦凡事件,成也女人败也女人,各取所需,挨骂为什么是男人?

回答
饭圈文化,说它是“女人主导”,其实更像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女性在其中扮演着极其活跃和核心的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男性就完全缺席,或者说事情的发展完全由女性单方面决定。吴亦凡事件,从“成也女人败也女人”来看,确实触及了饭圈文化中一些关键的运作逻辑,而关于“挨骂为什么是男人”,这背后牵扯到社会性别分工、权力结构以及舆论场上的“替罪羊”效应。

咱们一点点拆开来说。

饭圈文化的“女人主导”与女性的核心作用:

首先得承认,在大多数情况下,饭圈的主体人群是年轻女性。这是有社会和文化原因的。女性在社会化过程中,往往被鼓励情感细腻、善于共情、乐于经营人际关系,这些特质在饭圈文化中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情感投入与社群构建: 追星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情感投射,女性更容易在偶像身上找到情感寄托、精神慰藉,甚至是一种身份认同。她们会为偶像的喜怒哀乐而牵动,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维护偶像的形象,甚至愿意为偶像付出金钱。这种高度的情感投入,自然而然地将女性凝聚成了一个个紧密的社群。
组织能力与执行力: 为了支持偶像,饭圈女性会自发组织各种活动,比如集资打榜、应援造势、控评刷话题、制作同人作品等。这些活动需要精密的组织、高效的执行和持续的投入,而女性在其中展现出了惊人的能量。她们会划分任务,制定策略,一丝不苟地执行,这种行动力是饭圈文化得以壮大的重要推手。
信息传播与舆论塑造: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饭圈女性是重要的信息传播者和舆论塑造者。她们善于利用社交媒体,将偶像的正面信息最大化地传播出去,同时也会积极维护偶像的声誉。这种“自来水”式的传播,以及对舆论风向的引导,是很多艺人公司争相拉拢饭圈的原因。

吴亦凡事件:成也女人,败也女人?

吴亦凡事件确实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也折射出饭圈文化中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

“成也女人”: 在吴亦凡的职业生涯早期,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饭圈女性的“女友粉”、“妈妈粉”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们疯狂打榜、买专辑、刷销量,为他赢得了高流量和商业价值。那种对偶像的狂热崇拜和无条件支持,是许多艺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盘”。这种“粉丝滤镜”下的追捧,让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规避一些外界的质疑和负面声音。
“败也女人”: 当吴亦凡被曝出性侵丑闻时,最先站出来指控的,也正是那些曾经被他吸引的女性,尤其是都美竹等作为“受害者”的代表。她们不再是温顺的追随者,而是揭露真相的“发声者”。这背后,是饭圈文化中一些潜在的矛盾激化:
期望与现实的反差: 粉丝对偶像的期望是完美的,当偶像的真实行为与这种期望严重背离时,造成的伤害和愤怒是巨大的。
从“拥趸”到“审判者”的转变: 一旦偶像“塌房”,那些曾经的狂热支持者,因为感到被欺骗、被背叛,反而会成为最严厉的批评者和审判者。她们掌握了信息传播的渠道,也拥有足够的情感力量,能够迅速将舆论导向对偶像不利的方向。
“反噬效应”: 粉丝的能量是双刃剑。当这种能量被用来对抗偶像时,其破坏力也是惊人的。

各取所需,饭圈的利益链条:

说“各取所需”,是因为在这个关系链条里,不同角色都有自己的目标和需求:

粉丝(主要是女性): 满足情感需求,获得归属感和身份认同,体验参与感和成就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实现自我价值的投射。在追星过程中,她们可以体验到“被需要”、“被认可”的感觉。
偶像: 获得名利、地位和资源,维持高人气,拓展商业价值。
资本/公司: 利用粉丝经济变现,通过偶像带动产品销售、代言合作等,获取巨额利润。她们需要饭圈的流量和忠诚度来保证商业利益。
媒体/平台: 吸引流量,增加话题度和阅读量,实现商业变现。

挨骂为什么是男人?这背后复杂的逻辑: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和性别议题。吴亦凡事件中,当负面信息爆发,舆论转向时,“挨骂”的似乎更多是男性,这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

1. 男性在公众视野中的“权力象征”: 在许多社会观念里,男性被认为是主导者、决策者,尤其是在一些权力结构和商业利益链条中。当一个事件涉及到性剥削、欺骗等严重的道德问题时,公众更容易将负面行为与“男性对女性的压迫”联系起来,从而在道德审判上对男性施加更严厉的责难。
2. “代际剥削”与“父权制反思”: 吴亦凡作为曾经的流量偶像,其背后往往有强大的资本运作和粉丝经济的支撑。当他被揭露存在不当行为时,这种行为不仅是个人的道德问题,也被许多人解读为一种利用年轻女性情感和身体的“权力滥用”,是对更年轻、更弱势群体的剥削。这种剥削,在一些人看来,与根深蒂固的父权制文化有某种关联。
3. 舆论场上的“靶子”选择: 舆论的愤怒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当一个具有显著男性特征的公众人物,在被揭露出严重道德污点后,其“男性”身份就容易被放大,成为承载社会对不公、压迫等不满情绪的“靶子”。同时,那些积极参与网络审判、声讨不公的,恰恰是很多人认为的“有正义感”的群体,而这个群体里也包含了大量的女性。
4. “受害者”的性别视角: 由于被指控的都涉及女性,当这些女性站出来讲述自己的经历时,她们的诉说本身就自带一种“寻求公正”的叙事。在这样的叙事下,男性作为“施害者”或被认为是“潜在的施害者”的代表,自然容易成为被批评的对象。
5. “为女性发声”的叙事强化: 媒体报道和社会评论,在报道吴亦凡事件时,往往会强调“女性权益”、“反性侵”、“保护弱者”等议题。在这样的语境下,“男性被骂”可以被视为社会对不良男性行为的一种“惩罚”,甚至是某种意义上的“性别反思”的体现。男性作为某种群体代表,承担了这种批判的重量。
6. 非公开部分的责任模糊: 很多时候,粉丝群体的内部运作,以及资本的推动,是相对隐蔽的。而公众能看到和讨论的,更多是偶像本人及其行为。当偶像行为不端,且被认为是某种“男人”的行为模式时,矛头自然更容易指向其作为男性的身份。而那些在幕后操控、获利的男性资本玩家,反而可能因为不直接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而少受直接指责。

当然,说“挨骂为什么是男人”也可能是一种泛化和简化。在网络舆论场上,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只要有不当言论或行为,都可能被攻击。但就吴亦凡事件这个案例而言,男性身份可能成为了一个被重点关注和审视的维度,因为事件的核心是涉及“男性权力”对“女性身体”的滥用,这触及了许多社会敏感神经。

总而言之,饭圈文化是一个由多种力量交织而成的复杂场域,女性在其中展现出了强大的能量和影响力,她们的参与和反应深刻地影响着偶像的命运和舆论的走向。而吴亦凡事件,以及其中“成也女人,败也女人”的逻辑,以及男性在舆论漩涡中承受的压力,都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性别、权力、资本和情感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着公众人物的形象和社会的价值判断。挨骂可能不仅仅是个人行为的惩罚,有时也承载了社会对某种结构性问题的反思和追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虽然很早就有人提出吾日三省吾身,但是能做到的,真的很少。因为很多人是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的,而能承认错误的,一般都混的越来越好。皇帝都能被逼的下罪己诏,我都不懂这帮人为啥就是不认错。

我曾经思考过,得出了一个不知道是否正确的答案。这种死不认错的人,一般有两个特点,蠢加自私。自私呢,是他们只考虑自己,蠢呢,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改变现状,所以理所应当的把责任抛给别人,还理直气壮。

有些人只是嘴硬,但是私底下是会反省的,有些人啊,真就从来没考虑过自己是否有错,反正错了也不要紧,就甩锅。当然,我不是那种人,不可能完全把握到他们的心理,但是自私加蠢加无社会责任心,一定是这部分人共同点。

好像说了半天没正面回答。那我总结一句,都骂男的是因为那些开骂的是饭圈女,她们是不会承认自己错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饭圈文化,说它是“女人主导”,其实更像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女性在其中扮演着极其活跃和核心的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男性就完全缺席,或者说事情的发展完全由女性单方面决定。吴亦凡事件,从“成也女人败也女人”来看,确实触及了饭圈文化中一些关键的运作逻辑,而关于“挨骂为什么是男人”,这背后牵扯到社会性别分工、.............
  • 回答
    关于刘备和孙权谁更厉害,以及为什么孙权常常受到“黑”,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而且答案并非简单的“饭圈文化”可以概括。我们可以从历史史料出发,详细分析一下他们各自的军事才能和历史评价,并尝试理解为什么孙权在民间讨论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刘备的军事生涯:从颠沛流离到三分天下刘备早年确实非常坎坷,在投靠.............
  • 回答
    肖战事件,这场席卷了2020年初整个中文互联网的旋风,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生动的案例,来探讨饭圈亚文化在试图向主流文化“破圈”时所可能遭遇的种种挑战与碰撞。与其说它是一次必然会发生的事件,不如说它是饭圈文化在急剧膨胀、追求更大影响力过程中,其内在矛盾和外部压力集中爆发的一个缩影。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人民日报转发解放日报的这篇《追星是为追求美好,而非囿于“饭圈”越活越逼仄》的文章,在我看来,是一次颇具深意且值得仔细解读的媒体发声。它不仅仅是对当前“饭圈”现象的讨论,更是在引导一种健康、积极的追星文化,以及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价值取向。首先,这篇联合发声本身就传递了一个信号:官方媒体对“饭圈”乱象的.............
  • 回答
    媒体评价“饭圈文化该驱邪扶正了”的说法,绝不是一句空穴来风的口号,它像一声号角,吹响了对当前饭圈文化乱象的深刻反思和纠正的行动。这句话背后,释放出的信号复杂而深远,预示着我们正在告别那个野蛮生长、秩序混乱的阶段,走向一个更加理性、健康、可持续的粉丝生态。释放出的信号:1. 官方与主流媒体的明确态度.............
  • 回答
    饭圈文化,这个源自东亚,尤其是在韩国和中国发展壮大的独特亚文化现象,正以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悄然渗透到全球流行文化领域。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欧美,一个长期以来以西方流行文化为主导的市场,东亚模式的饭圈文化是否会对其产生影响,并最终构成一次“入侵”,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东亚饭圈文.............
  • 回答
    男足形成饭圈文化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析:一、 明星效应与粉丝追捧:足球明星作为偶像的崛起 个人魅力与技艺的吸引力: 足球是一项极具观赏性的运动,优秀的球员通过精湛的球技、进球时的激情、赛场上的领导力,.............
  • 回答
    手机圈里那股子“饭圈”劲儿,真是让不少人头疼。动不动就为自家品牌摇旗呐喊,把别的品牌贬得一文不值,一言不合就吵起来,比谁的爱豆更牛叉。对比之下,笔记本电脑圈虽然也有品牌拥趸,但整体氛围就要平和得多,很少见到那种不理智的狂热。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咱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从这两类产品本身的属性说起。.............
  • 回答
    人大代表提出整顿“饭圈文化”的建议,这确实是一个触及当下社会热点、也牵动着不少人神经的话题。要说怎么看,我觉得首先得承认,人大代表作为民意代表,他们提出的建议往往是基于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也可能代表了一部分社会大众的担忧。如何看待这个建议?首先,这个建议的出发点是好的,也抓住了问题的关键。饭圈文.............
  • 回答
    《光明日报》关于饭圈文化的哲学省思,再次将肖战推上舆论焦点,这无疑是一次极具深度的解读,也是对当下社会文化现象的一次严肃审视。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首先,《光明日报》作为中央级媒体,其发声的分量自然不言而喻。它选择在这个时间点,以“哲学省思”的视角切入饭圈文化,说明官方对这一现象的关.............
  • 回答
    话说这魏晋风流,那会儿可没咱们现在“粉丝”这一说,可若真生出这么个“饭圈”,那可真是热闹非凡,说不定能把那原本就够奇特的魏晋时代搅得更具一番风味。首先,那必须得聊聊咱们的“爱豆”们。魏晋时期,谁是顶级流量?那肯定得数那些才华横溢、风姿卓绝的名士们。比如,当红炸子鸡竹林七贤,那可是妥妥的顶流组合。王戎.............
  • 回答
    饭圈文化,这个充满活力又饱受争议的现象,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它并非仅仅是粉丝追星的简单聚合,而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社会心理互动系统。它既承载着个体的情感需求,也折射出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的影子。首先,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饭圈文化可以被视为一种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在现代社会高度分化和.............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为什么国家对动画审核如此严格,对饭圈文化却比较宽容?”这个问题,我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力求解释得更清晰、更贴近实际情况:一、 动画审核的“严”:为何如此?动画作为一种面向全年龄段,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的媒介,其内容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审核趋严,背后有多重考量:1. 保护未.............
  • 回答
    2021年8月24日,中国文联召开座谈会并发布《关于文艺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倡议书》,明确批评“饭圈文化”“娘炮形象”等娱乐圈乱象。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反映了中国文艺界对行业生态、价值观引导以及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这一现象: 一、背景与核心问题1. “饭圈文化”的泛滥.............
  • 回答
    最近,六部委联合发文,重点点名了“饭圈”、“黑界”以及“祖安文化”,表明要加大力度整治未成年人网络环境,这绝对是一件值得我们好好聊聊的事。这可不是小题大做,而是直击当前网络生态中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对我们下一代成长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真的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首先,咱们得明白,这“饭圈”、“黑界”.............
  • 回答
    文学领域是不是有饭圈现象?这个问题,说实话,咱们聊起来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是简单一句“有”或者“没有”就能概括的。饭圈是个啥?首先得明白,什么是“饭圈”。这词儿从韩国流行文化那儿来的,最初是指明星的粉丝群体。这些粉丝往往对自己的偶像有着极高的热情和忠诚度,会自发组织起来,为偶像投票、打榜、做应援、控.............
  • 回答
    在中国当下的文化语境里,关于文艺影视是否“迎合饭圈女性”以及男性“精神空间被压缩”的讨论,确实触及了一个颇为普遍且值得深思的现象。这背后牵扯着市场需求、内容创作、社会心态以及性别议题等多个层面,绝非简单一两句话可以概括。为什么中国的文艺影视似乎在“迎合饭圈女性”?“饭圈文化”的兴起,及其对文化消费市.............
  • 回答
    什么是“饭圈逻辑”?为什么“饭圈化”容易造成人群对立?“饭圈逻辑”是粉丝群体(饭圈)内部形成的一套特有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判断体系。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概念,而是一种源于特定文化现象的通俗描述。这种逻辑的核心在于以“爱”为基石,以“维护”为目标,将个人情感投射到偶像身上,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一.............
  • 回答
    饭圈“做数据”的现象,说白了就是粉丝们为了自家偶像能够获得更好的资源、更高的曝光度、更强的商业价值,而在各种平台和渠道上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数据刷量”行为。这背后,隐藏着粉丝们对偶像事业的强烈支持和投入,但也掺杂了不少非理性的成分。那么,这些“数据”究竟有什么用?又是否真的能影响到企业的商业决策.............
  • 回答
    饭圈,一个充满热情、秩序和独特文化的群体,对于圈外人来说,很多行为和规矩都像是天书。这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陪伴、无私的付出,以及对偶像深深的爱。但这份爱,有时也会延伸出一些让旁人费解的“潜规则”。1. “控评”:捍卫偶像的“门面”你可能在微博、抖音等平台看到过,某些明星的评论区画风异常统一,无论是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