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8 月 24 日文艺界人士在文联座谈会上宣读倡议书批「饭圈文化」「娘炮形象」等娱乐圈乱象?

回答


2021年8月24日,中国文联召开座谈会并发布《关于文艺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倡议书》,明确批评“饭圈文化”“娘炮形象”等娱乐圈乱象。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反映了中国文艺界对行业生态、价值观引导以及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这一现象:



一、背景与核心问题
1. “饭圈文化”的泛滥
“饭圈”指粉丝群体围绕偶像形成的组织化、非理性追捧行为,如刷数据、互撕、打榜等。近年来,部分明星通过资本运作和流量营销,将粉丝经济异化为“氪金消费+舆论操控”,导致青少年价值观扭曲、社会资源错配(例如天价片酬、偷税漏税)。
文联倡议书中提到的“畸形审美”“非理性追星”等现象,直指饭圈文化对行业生态和公共舆论的负面影响。

2. “娘炮形象”的争议
“娘炮”一词常被用来形容缺乏阳刚之气的男性偶像或演员,如某些流量明星通过精致妆容、柔美表演风格吸引年轻粉丝。这种现象被批评为对传统性别角色的挑战,甚至被认为助长了“去男性化”的社会趋势。
但需注意的是,“娘炮”概念本身带有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部分学者认为其本质是权力话语对多元性别的压迫,而非单纯的文化乱象。



二、倡议书的核心诉求
文联在倡议书中提出以下观点:
1.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呼吁文艺工作者坚守艺术理想,拒绝“唯流量论”“唯颜值论”,避免沦为资本和市场的附庸。
2. 抵制畸形审美
批评以“娘炮”为代表的非主流审美对青少年的误导,强调传统文化中“阳刚之气”的重要性。
3. 引导社会舆论
要求文艺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通过作品传递正向价值观,而非迎合低俗趣味。



三、政策与社会背景
1. 国家意识形态的强化
近年来,“饭圈文化”被视作“流量至上”“资本操控舆论”的典型代表。2021年,中央网信办等部门多次发文整治网络乱象,文联倡议是这一政策链条中的重要环节。
“娘炮形象”争议也与国家对性别角色的规训有关。例如,“阳刚之气”被纳入部分学校课程体系(如“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反映官方对传统性别规范的维护。

2. 文化安全与价值观斗争
文艺界被视为意识形态阵地,倡议书体现了对“娱乐至死”“消费主义”的警惕。例如,批评某些明星通过“人设营销”消解严肃文艺创作的价值。
部分学者指出,这一事件也隐含了对西方“后现代文化”影响的担忧,认为本土文化需要重建主体性。



四、社会反应与争议
1. 支持者的观点
认为倡议书直击行业痛点,有助于遏制资本操控文艺、重塑艺术纯粹性。
部分家长和教育界人士呼吁保护青少年免受“畸形审美”影响。

2. 反对者的质疑
“娘炮”概念被批评为性别歧视,可能压制男性的多样性表达(如《演员的戏剧课》中对男性气质的探讨)。
部分文艺工作者认为,过度强调“阳刚之气”可能引发新一轮审美单一化,忽视艺术创作的多元性。

3. 行业内部讨论
一些从业者指出,“饭圈文化”与资本运作密不可分,单纯批评艺人难以根治问题。
对“娘炮”的定义模糊(如是否涵盖所有男性偶像),可能引发对艺术表达自由的担忧。



五、深层矛盾: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1. 性别角色的重构
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从“父权制”到“性别平等”的转型,但这一过程充满张力。倡议书中强调的“阳刚之气”,实质是对传统男性气质的回归尝试。
然而,“娘炮”现象也反映了年轻一代对性别流动性的探索(如《奇葩说》中关于性别表达的讨论)。

2. 艺术自由与社会责任
文艺界面临两难:既要追求创作自由,又需回应社会价值观引导的需求。例如,《流浪地球》的成功证明了“硬核科幻”也能兼顾商业与正向价值,但并非所有作品都能达到这一平衡。

3. 资本与权力的博弈
饭圈文化本质是流量经济的产物,而文联倡议可能被视为对资本力量的制衡。然而,如何在不扼杀市场活力的前提下规范行业生态,仍是难题。



六、国际经验的对比
1. 欧美:多元化与包容性
西方文艺界更强调性别多样性(如《小丑》中对边缘人物的刻画),但面临“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带来的争议。
2. 日本:偶像产业的监管困境
日本通过“艺人自律公约”约束饭圈行为,但青少年追星问题依然存在。



七、未来展望
1. 制度化治理
需要更明确的行业规范(如《网络综艺节目内容审核细则》),而非仅靠道德呼吁。
2. 文化批判的深化
倡议需超越对“娘炮”的简单否定,转向对性别权力结构的反思(例如分析为何“阳刚之气”被赋予特殊意义)。
3. 青年文化的对话
需通过教育、媒体等渠道与年轻群体沟通,而非单方面批判。例如,腾讯《2021中国年轻人文化消费报告》显示,Z世代更关注作品的价值观输出。



结语
文联倡议书事件是当代中国文化治理的重要节点,反映了传统价值与现代多元文化的碰撞。其意义不仅在于对乱象的批评,更在于揭示了文艺界如何在资本、权力与艺术自由之间寻找平衡点。未来,唯有通过制度完善、文化对话和理性批判,才能构建更具包容性与生命力的艺术生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反对娘炮包括这个伐?

眉目如画、病弱书生、没有肌肉,这是最近出现的病态审美?这是几百年来我国的主流审美好伐?

看看为什么说肌肉男从来不是主流审美!

高大、强壮、肌肉男?酱式的?这叫人民群众审美?工农兵审美?

这是二十一世纪有闲阶级形象好伐?

有哪个劳动人民有时间这么锻炼?要练成这身肉得吃多少蛋白粉?得每天花多少时间锻炼?别的不说就你每天996想晒成这个肤色你做的到么?

一边喊着艺术不能脱离生活、一边喊着艺术要为工农兵服务。真生活了、真工农兵了你看么?格子衬衫救生圈,发际线跟我一样你看么?

古往今来你以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是排出来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看得?人家神仙眷属还用看你们在台上扭扭捏捏?还不是人民群众茶余饭后想看点不着边际的、皇帝用金扁担的故事轻松一下?

你们这些年来看了多少网文?其中多少休仙、多少后宫、多少穿越、多少杀伐决断?但有多少被欺负、被拒绝、被整?有多少日常生活?你们看过“我在北京996”么?或者“重生之我还要还房贷!”么?

你们茶余饭后想看点轻松的,那你们不是工农兵?还是人民群众不能跟你们一样?你们可以看二次元,对着日本纸片人喊老婆,但人民群众必须上镫次,不能跟你们一般见识?

你们看在线发牌都能咬定青山不放松,别人万一看了点事业线怕就要身败名裂。你们排除万难支持各位老师,因为你们是好青年,但人民群众必须积极向上看个王晶思想都要变坏。

怎么才能变成你们啊?

user avatar

1.

饭圈审美的“白幼瘦”倾向过于盛行,也就是他们口中的“娘炮”问题,我觉得是有一定反思价值的,因为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对多元化审美的潜在危害⸺既“只有白幼瘦一种审美”。


这种审美风气究竟是不是坏事?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还不足以下定论。但是弄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正是反思的目的之一。


但是同样的审美单一、“白幼瘦”问题在对女性的审美上也存在,也应该反思,为什么他们只提所谓“娘炮”呢?


如果说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女性身上就没有问题,出现在男性身上就有问题,那么如果这不是性别歧视还能被称作什么呢?


2.

我们确实害怕饭圈,因为饭圈文化在强奸我们的审美。

但是我们更害怕一个权威出来教我们应该喜欢什么。


3.

有人说,少数不应该成为主流。从字面意义上,我是无比赞同这句话的。

因为我认为没有任何东西应该成为所谓的“主流”,然后把主流之外的一切定义成异端。

但是,说上面这句话的人通常不这样想。他们说的是“少数不应该成为主流”,想的是“我喜欢的才应该是主流”。

我不喜欢现在的主流审美,但是至少现在的主流审美不会去抨击、乃至污名化“硬汉”或者其它什么审美。

但是“阳刚之气”会把别人打成“娘炮”。如果让这种气质成为主流,后果不堪设想。


4.

我刚刚说,我不喜欢现在的主流审美。事实上,我的审美比现在的主流审美还要更加阴柔。

我个人偏爱的气质有两种:可爱(俏皮方向)的,以及温柔而坚定的。

一种是让我发自内心喜欢的“他人”,另一种是我努力追求的“自己”。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前者像孩童,后者像母亲。

user avatar

我打了疫苗,但是我反对各种强制打疫苗。

同理,我不是娘炮,我也不喜欢娘炮,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尊重别人的审美选择。

——

这批判娘炮,额,种思想更值得批判,因为骨子里就是 男尊女卑。为什么女性艺人男性化可以被接受并冠以 英气 ,而反之 男性艺人却要被描述为 娘炮。

我们应当允许审美的多样化。

或者,先从治理审丑、审俗开始。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