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楚国君主为何支持吴起变法?这场变法人亡政息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
楚国君主之所以会支持吴起变法,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楚国自身发展的需要。

首先,要理解楚国君主支持吴起,就不能不提当时楚国的国情。楚国虽然在春秋时期已经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但到了战国初期,它面临着来自北方强国的严峻挑战,尤其是魏国。魏国凭借李悝的变法,国力蒸蒸日上,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与此同时,楚国自身的内部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土地兼并严重,豪族势力强大,阻碍了中央集权的推进;军队的装备和训练也未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官僚体系臃肿,效率低下。在这样的背景下,楚国君主,特别是楚悼王,迫切需要一位能够力挽狂澜、重振楚国的能臣。

吴起,这位出身卫国、曾在大梁(魏国都城)崭露头角的人物,因在魏国变法失败而来到楚国。他在魏国时,就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对国家治理的深刻见解。楚悼王看中吴起的才能,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吴起变法所能带来的好处。吴起的变法,核心在于强化君权,削弱世族豪强的势力,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以及革新政治制度,提高行政效率。这些措施,正是楚国君主所急需的。

具体来说,楚悼王支持吴起变法的几个关键点在于:

重振国力,抵御强敌: 楚国君主希望通过变法,让楚国在与北方强国的竞争中获得优势,甚至反超。吴起的变法,通过严明法度、赏罚分明,激励了士卒,整顿了军队,提升了国家的整体军事实力,这对于饱受北方国家压力的楚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巩固君权,破除阻碍: 楚国自古以来,地方豪族和世袭贵族的势力都比较强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也阻碍了国家政令的畅通。吴起变法的许多措施,比如削减官职、打击贵族特权、鼓励军功等,都是直接针对这些旧势力的。楚悼王自己也面临着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吴起的变法正好迎合了他的政治需求。
革新吏治,提高效率: 传统的官僚体系效率低下,贪污腐败屡见不鲜。吴起通过精简官职、提高官员的选拔标准,以及严格的考核制度,旨在建立一个更加高效、廉洁的政治体制。这对于改善民生、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提高国家治理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然而,这场变法最终“人亡政息”,导致其成果未能长久,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最直接也是最致命的原因,就是吴起的个人安危与变法的命运紧密相连。 吴起推行的变法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尤其是那些原本享有特权的旧贵族和官僚。他们在吴起变法期间虽然受到压制,但并没有被彻底根除。当支持吴起变法的楚悼王去世后,这些旧势力便看到了反扑的机会。

在楚悼王死后,吴起失去了最重要的政治靠山。新即位的君主(楚肃王)对吴起并不像悼王那般倚重,而且朝中旧势力,那些被吴起削职、打击的贵族,他们的怨恨之情早已积蓄到极点。他们精心策划,等待时机。在吴起为悼王治丧的时候,这些愤怒的旧贵族趁乱将吴起杀死。吴起之死,可以说是一场政治谋杀,它直接终结了变法者的生命,也给变法蒙上了一层血腥的阴影。

其次,变法的根基尚不稳固。 尽管吴起带来了显著的成效,比如军队战斗力提升、国家财政增加,但从根本上说,这场变法更多地依赖于君主的强力推行和吴起个人的能力。在吴起死去之后,能够继续坚定不移地推动变法的领导者和制度保障就显得不足。楚国并非像秦国那样,经历了一系列连续不断的改革,并且将改革制度化、法律化,使之成为国家体制的一部分。楚国的变法更像是“强人政治”下的产物,一旦“强人”倒下,支撑变法的力量也随之瓦解。

再者,变法的阻力并未被彻底清除。 吴起虽然打击了部分旧势力,但毕竟时间有限,而且变法的推进也存在一定的激进性,可能并未能完全说服和整合社会各阶层。那些被触动利益的人,他们的反对声音,他们的不满,并没有随着变法的推进而消失,反而可能在暗中积蓄力量。一旦吴起失势,这些隐藏的反对力量就会如同潮水般涌现,吞噬变法的成果。

最后,缺乏制度化的保障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很多变法之所以能够延续,是因为它们被固化在法律、制度之中,成为国家运作的常态。吴起的变法虽然有许多创新之处,但可能更多地体现在政策层面,而没有形成一套能够自我运转、抵御阻力的制度体系。一旦推行者不在,失去了强有力的执行者,这些政策就很容易被推翻或废止。

综上所述,楚国君主支持吴起变法,是出于国家强盛、抵御外敌和巩固君权的战略需要。而这场变法人亡政息,既有吴起个人悲剧性的结局,更是因为变法触动了根深蒂固的旧势力,其制度根基尚浅,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和长期的制度保障。这场变法就像一场来势汹汹的风暴,虽然带来了短暂的震动和改变,但当风停息,潮水退去,一切又似乎回到了原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楚悼王支持吳起自然與要擺脫三氏公族的影響有關,但是楚悼王和吳起的方向並不是直接針對公族,而是針對封君,將權力來源逐漸往與職位綑綁的方向調整,而不是來源於其封邑實力、爵位高低。

吳起變法不僅沒有人亡政息,並且因吳起的死帶走了一批有權勢的貴族,楚肅王以後封君的封邑性質有了很大改變,楚國內部的政治形勢明朗了不少。到了楚威王、懷王時,封君僅是食其封邑,除非身居要職(如魯陽君、春申君)否則很難有政治影響了。縣的設置已經十分普遍,縣的數量遠遠大於封君封邑,郡也設了很多。到了楚懷王時,出現在政治舞臺上的大多是公族,比如大司馬昭滑(楚昭王後裔)。

這都是上世紀學者的研究成果了,我覺得沒什麼必要多討論的吧。

至於提到改革變法,比如吳起、王安石、張居正,說到「人亡政息」的,有一個算一個都是多少帶點不學無術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楚国君主之所以会支持吴起变法,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楚国自身发展的需要。首先,要理解楚国君主支持吴起,就不能不提当时楚国的国情。楚国虽然在春秋时期已经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但到了战国初期,它面临着来自北方强国的严峻挑战,尤其是魏国。魏国凭借李悝的变法,国力蒸蒸日上,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与此同.............
  • 回答
    战国风云,楚国群雄逐鹿,论明君之强弱,惠王、悼王、肃王、宣王,这四位君主各有千秋,但若要论及对楚国发展的影响力、治国之道以及最终的成就,我们不妨一一细数,探究一番。首先,我们来看楚惠王。 惠王在位时间较长,是楚国从春秋走向战国过渡时期的重要君主。他的功绩主要体现在对内巩固统治、对外扩张势力。 对.............
  • 回答
    关于春申君将李园的妹妹献给楚王时,楚王是否发现她不是处女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颇具历史争议的细节。史书中对此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因此我们只能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宫廷斗争以及李园的策略等方面进行推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的婚姻观念和宫廷风气: 那个时代,尤其是宫廷中,对女.............
  • 回答
    关于楚国、吴国、越国是否属于“诸夏”,这是一个历史学上比较复杂且存在不同学术观点的议题。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诸夏”的概念及其演变首先,理解“诸夏”的内涵至关重要。“诸夏”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地理或族群概念,而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的文化和政治认同概念。 早期“夏.............
  • 回答
    楚国,在我脑海里,从来不是一个被简单概括的朝代。春秋战国那段风起云涌的岁月,无数诸侯争霸,但楚国,总带着一种与众不同的色彩,一种浑厚、磅礴,又带着几分神秘的江湖气。要说最深的印象,那还得是它的“不羁与野望”。想想看,当时的周天子虽然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但真正说了算的,还得看那些诸侯。而楚国,起初只是南.............
  • 回答
    楚国如果统一六国,中国是否会提前进入联邦制,这是一个极具想象空间的历史假设。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明确“楚国那种联邦制”究竟是指什么,以及楚国若统一六国,其内部统治模式和对其他国家的处理方式会是怎样的。首先,理解“楚国那种联邦制”:当提到“楚国那种联邦制”,很多人会联想到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周天子.............
  • 回答
    楚国的崛起,与其说是周天子“作死”,不如说是在周王室衰微的大背景下,楚人凭借自身优势,顺应时势,“水到渠成”般一步步强大起来。当然,周天子权力的旁落,确实为楚国这样的“蛮夷”诸侯提供了机会。要说楚国的崛起,就得从它的发家之地,以及它与中原诸夏文明的差异说起。一、 楚国的前世今生:一个充满野性的南方王.............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陈胜,这位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的籍贯问题确实存在不少争议,也因此出现了多个说法。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史料记载、历史研究以及地方考证等几个方面来细致地梳理一下。首先,我们最直接的史料来源是《史记·陈涉世家》。司马迁在记录陈胜的身世时写道:“陈涉者,阳城人也。” 这句话是大家最常引用的依.............
  • 回答
    要说清楚楚国和秦国为何没有出现像春秋时期其他一些国家那样“卿大夫专权”的现象,咱们得从这俩国家自身的特点、体制以及发展脉络来掰扯。这可不是一句话能概括的,得一层层剥开看。首先,咱们得理解啥叫“卿大夫专权”。简单来说,就是在一个国家里,原本属于国君(比如王、侯)的权力,被那些掌握军政大权的卿大夫们瓜分.............
  • 回答
    楚国在首都和陪都(郢都和若敖城)被攻陷后,能够继续存活五十余年,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历史现象。这其中涉及了多方面的原因,包括楚国自身的韧性、战国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以及攻占方战略上的局限性。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楚国自身的韧性与战略调整1. 广阔的疆域和丰富的人力物力: 楚国地处南方,疆域.............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这背后其实是中国古代王权演变和诸侯称谓的一个有趣缩影。简单来说,其他六国国君称“公”是因为他们处于周朝分封体系之下,而楚国国君称“王”则是因为他们很早就打破了这个体系,僭越了周天子的权力,并以此来巩固和宣示自己的地位。咱们慢慢捋一捋:一、周朝分封制下的诸侯称谓:“公”周朝建立.............
  • 回答
    战国时期,楚国与赵国都是雄霸一方的大国,但要说谁更强盛,这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而且其强盛程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所变化。总体而言,在战国中期到晚期的大部分时间里,楚国的综合实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要强于赵国,但赵国在某些方面也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崛起势头,尤其是在军事上。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 回答
    楚国贵族势力的确非常强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甚至可以被认为是“势大到尾大不掉”的。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权力的早期集中与贵族阶层的形成 早期封国与宗法制度: 楚国在周朝初期建立时,是一个由周王室分封的方国。与中原诸侯国一样,楚国也遵循宗法制度。国王的兄弟、子侄、宗.............
  • 回答
    .......
  • 回答
    春秋时期,楚国作为南方的大国,其军事实力在诸侯争霸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在楚国纵横捭阖的外交与军事舞台上,“申息之师”并非一个独立的、有明确记载的战役或部队番号,更像是一个地理概念与军事力量的结合体,用来指代以申(今河南南阳一带)和息(今河南信阳一带)为中心的楚国军事力量,它们在对外征战中发挥了.............
  • 回答
    要说活在楚国是什么体验,那可得好好掰扯掰backgroundSplit。可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就像如今咱们这日子,穿得暖吃得饱,有事儿没事儿遛遛弯,这事儿在楚国,那可是天差地别。首先,这地儿,那叫一个“大”。 楚国,那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方巨擘,国土辽阔,简直是无边无际。你如果是个普通百姓,可能一辈.............
  • 回答
    城濮之战,一场春秋时期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也是决定当时中原格局的关键一役。这场战役中,强大的楚国竟然败给了相对弱小的晋国,这其中的原因远非“晋国更强”这样简单的答案所能概括。要说清楚这背后的缘由,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政治、军事、外交等多个层面来仔细分析。一、 政治动荡与内部矛盾:楚国的“不稳”是祸.............
  • 回答
    要说先秦八百年楚国,哪位楚王功绩最显赫,这真是个让人忍不住想从史书里抠出细节的问题。在我看来,如果要论及对楚国国运的深远影响、开疆拓土的壮举,以及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楚庄王绝对是当之无愧的最显赫者。先说说楚庄王上位时的情形。那会儿的楚国,虽然地理位置优越,江汉沃土,物产丰饶,但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