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楚国国君感觉一直叫王,其他六国国君一直叫公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这背后其实是中国古代王权演变和诸侯称谓的一个有趣缩影。简单来说,其他六国国君称“公”是因为他们处于周朝分封体系之下,而楚国国君称“王”则是因为他们很早就打破了这个体系,僭越了周天子的权力,并以此来巩固和宣示自己的地位。

咱们慢慢捋一捋:

一、周朝分封制下的诸侯称谓:“公”

周朝建立之初,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大规模的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室宗亲、功臣以及古代帝王的后裔,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周天子。

在周朝的礼制中,诸侯的最高称谓就是“公”。公爵在当时的爵位体系里是最高的,仅次于天子。比如,鲁国国君称鲁公,齐国国君称齐公,晋国国君称晋公,宋国国君称宋公,卫国国君称卫公,郑国国君称郑公。这是周天子授予诸侯的最高荣誉和权力象征。

这种称谓的规定,也体现了周朝的等级制度和对权力的一种约束。你作为臣属,称呼天子为“王”或者“天子”,而你自己的最高称谓是“公”,这在名义上就明确了你与天子之间的层级关系。

二、楚国的特殊之处:为什么称“王”?

楚国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也更具“野心”。

1. 起源与“蛮夷”身份的自我认知改变:
楚国起源于中原以南,其先祖鬻熊被周文王封为子男,在周朝分封体系中,子男属于比较低的等级,比公、侯、伯要低。更重要的是,楚国所在的地区在中原人看来,是“蛮夷”之地, সেখানকার人有自己的习俗和语言,文化上与中原有所差异。
然而,楚国经过几代国君的努力,特别是楚武王时期,国力日益强盛,不断向北扩张,与中原诸侯的交流也日益频繁。楚国人逐渐摆脱了“蛮夷”的自卑感,开始建立起自己独立的文化认同和国家意识。

2. 楚武王“伐随”的僭越行为:
真正让楚国国君开始自称“王”的关键事件,是楚武王时期。
史书上记载,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周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力大大减弱。而地处南方的楚国,由于地缘相对偏远,受到的中原礼法束缚也相对较轻。
有一次,楚国攻打了随国(在今湖北随州)。随国是西周封国,虽然实力不强,但其国君的封号也是“子”,属于诸侯。楚国攻灭随国后,楚武王想去朝见周天子,但是周天子不肯见他。
当时的周朝正经历衰败,对于楚国的强大感到不安,同时也可能因为楚国的地域和文化差异,不愿意以平等的姿态对待他。
楚武王因此感到非常屈辱。根据《左传》记载,他曾说:“吾不能平,吾犹可以事君。吾不能事君,则吾已乎?” 意思是说,我不能安定天下,但我还可以事奉周天子;如果我连周天子都事奉不了,那还有什么指望?
然而,他的臣下说服他:“王,天子之所能为耳。今大王已不天子矣。何为不称王?” (大意是:称“王”是天子才能做的。现在大王您已经与天子并列,为什么不称“王”呢?)
楚武王听从了这个建议,他认为既然周天子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地位,那自己也就无需再顾及周朝的礼制,率先自称为“王”。这是一种对周天子权威的直接挑战和僭越。

3. “王”的象征意义:
“王”的称谓在周朝是独属于周天子的。诸侯称公,是对周天子臣属的明确表示。而楚国国君一旦自称“王”,就意味着他们不再把自己视为普通的诸侯,而是将自己置于与周天子同等的地位,至少在名义上是如此。
这不仅仅是一个称谓的变化,更是一种政治宣告:楚国不再甘居人下,而是要独立发展,甚至挑战中原的秩序。这为后来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奠定了心理和名义上的基础。

三、其他诸侯为何不效仿?

其他六国(这里的六国通常指春秋时期能够与楚国抗衡或形成对峙的晋、齐、秦、宋、卫、郑等)的国君之所以继续称“公”,主要有几个原因:

忠于周礼,维护秩序: 许多诸侯国君仍然尊崇周朝的礼乐制度,认为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自己作为臣属,称“公”是天经地义的。他们可能担心贸然称王会引起周天子和诸侯联军的讨伐。
地缘和实力限制: 虽然一些诸侯国实力也很强,但他们可能不像楚国那样,地处相对偏远,文化差异和礼法束缚相对较小,可以更自由地突破既有规则。
缺乏绝对的实力支撑: 即使有人想称王,如果实力不足以支撑这个野心,贸然称王只会招来祸患。周天子即使衰弱,也仍然拥有名义上的“号召力”。
政治考量: 称“王”是一种非常敏感的政治行为。在春秋时期,各国之间既有联盟又有争斗。称王可能是一种挑衅,不符合某些诸侯在特定时期的政治策略。

四、渐进的演变与春秋时期的“争霸”

值得注意的是,楚国称“王”并非一开始就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在春秋早期,其他诸侯对楚国称王可能持保留或批评态度。但随着楚国国力的不断增强,特别是楚庄王时期“问鼎中原”,楚国实实在在的强大,使得其他诸侯不得不正视这个“称王”的楚国。

到了春秋中后期,随着周天子权威的进一步衰落,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也开始出现称“王”的趋势,例如吴国和越国就曾出现称王的君主,但这种“称王”很多时候是在与周朝彻底决裂或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自主行为,与楚国早期主动挑战周礼而称王的情况又有所不同。

总结一下:

楚国国君之所以从很早(春秋早期)就开始称“王”,是因为他们是第一个、也是最坚决打破周朝分封制度和礼法束缚的诸侯。楚武王时期,在与周天子交恶后,主动僭越称王,这是对周朝最高权威的挑战,也是楚国自我定位提升、独立发展的标志。而其他六国国君继续称“公”,则是在周朝分封体系下的正常臣属身份,也反映了他们对周礼的尊重或当时政治格局下的考量。这种称谓的差异,正是春秋时期中国政治格局变迁、周天子权威衰落、诸侯崛起的一个生动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就是为啥隔壁老王奏事比老公厉害的道理,这里面有个爵位新旧的问题,所以,传了几千年的说法,不是没有原因的。

古人曰,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user avatar

哈哈哈,这个嘛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本文中黑色字体为文言文史料,不想看直接跳过不影响剧情。


《史记 楚世家》: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後嗣,而封熊绎於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琇氏,居丹阳。

早在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记住周王朝给楚国发的正式牌照是“子”。在周礼中爵位的排序是:公、侯、伯、子、男。楚人获得了一个倒数第二的爵位,不过那时候楚国实力弱小,也就将就将就了。

《史记 楚世家》:熊渠生子三年。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及周厉王之时,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

熊渠时期的楚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恰逢此时周王室衰微,楚国本身也对其子爵的政治地位不满,于是找了个无厘头的借口““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一口气将自己的三个儿子都封为王。这是楚国第一次自封为王。

不过后来周厉王上台了,周厉王很厉害也很暴躁,他强化国家机器,垄断国家资源,对周边“荒服”地区,不断攻伐,荆楚亦不例外。 熊渠看到周厉王确实有些”厉害“,于是主动认怂去其王位,取消对儿子的分封,继续臣服于周。

《史记 楚世家》:楚武王三十五年,楚伐随。是也。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随人为之周,请尊楚,王室不听,还报楚。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盟而去。於是始开濮地而有之。

楚武王时期,中原大地一片混乱,楚国乘机在江汉间不断坐大。这一时期楚人越发不满足于子爵的爵位了。但是他们又找不到像样的理由直接去找周王室讨要更高的爵位。于是乎,楚国仗着自己的实力开始耍流氓了。

楚国先是出兵,将与周天子同姓的随国给爆揍一顿。随国被莫名其妙地打了一顿,觉得很冤啊,于是对楚人说:我无罪啊,你凭什么打我呢?楚人的回复非常黑色幽默:“因为我野蛮啊,打你还要理由吗?”被打完之后,随国的厄运还没结束。楚人紧接着要求随国到洛阳的周天子那里去,为楚国讨要更高的爵位。随国国君真是倒了八辈子大血霉,遇到这么个恶霸邻居,最后还是无奈地带着这个无厘头的任务去洛阳。结果周王室不出意外地,毫不犹豫地,怒气冲冲地拒绝了楚人的要求。

想必随国国君在周王室那边肯定挨了一顿臭骂,骂他居然舔蛮夷楚国的屁股,简直把姬姓人的脸都丢尽了。无奈的随国人没能完成恶霸给的任务,诚惶诚恐地回去给楚武王复命,十分担心再次被揍一顿。出人意料的是,楚武王并没有打骂随侯,反而与之结盟,并且发誓要永远保护随国。楚武王将一腔怒火都发泄到周王室身上,并且昭告天下自立为王。由此开始,楚国正式称王,并且历代君主一直沿用,直至楚国灭亡。不过这个时期的楚君称王,还只能算是一种自嗨行为。此时楚王的称号除了随国这样的小弟承认外,中原绝大多数国家都拒绝承认,并且认为这是一种僭越行为,纷纷为之不齿。周王室对此的态度也是采取冷处理,基本上视而不见。

《春秋左传》: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到了楚成王时代,楚国进一步强大,他们再也不满足于称霸江汉间了。积极向中原挺进,它先后灭掉了在今河南省南部和西部的申、息、邓等国,并伐黄服蔡,多次向郑国进攻。郑国支持不住,已准备背齐向楚。 此时竖起“尊王攘夷”大旗的齐国为了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决定发兵救郑,齐桓公于公元前656年,率领齐、宋、陈、卫、郑、许、鲁、曹、邾八国军队进攻楚的盟国蔡国。这样一来齐、楚就直接对垒了。

不过齐国人在了解完楚国在南方所具有的恐怖实力后,也选选择性地忽视了楚国僭越称王这件事。齐国责问楚国用的是两个不痛不痒的事情:其一,N多年前的周昭王南征未归;其二,楚国没有进贡包茅给周天子。反而对楚国僭越称王、征伐兼并姬姓诸侯国,搞大南方共荣圈这样的原则性问题只字不提。这并不是齐国不想过问,而是在摸清对手实力之后所做出的外交妥协。楚人听到这样的问责后,立即心领神会。立刻表示关于周昭王的事情,他们不负有任何责任,请国际联军自己去水边问问。关于包茅的事情,楚国确实有错在先,并且保证今后周天子的贡品绝对不会中断供应。于是南北双方在这友好而祥和的气氛中,就区域安全问以及大周发展问题达成广泛共识,取得建设性成果——昭陵会盟。

这一轮齐、楚交锋表明楚国称王已经不再是“自嗨”行为了,毕竟齐国这样的霸主之国都不敢过问“楚国称王”之事,他确实已经成为了一个“南方之王”。不过中原老牌国家鲁国、宋国、晋国、齐国等还是称其为“楚子”。

《春秋左传》:二十有一年春,宋人、齐人、楚人盟于鹿上。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

夏,大旱。秋,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盂。执宋公以伐宋。十有二月癸丑,公会诸侯盟于薄。释宋公。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重病并于同年去世,齐国五公子(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党羽争位。齐国太子昭逃到宋国,向宋襄公求救。尽管当时宋国十分弱小,但因齐桓公死前曾委托他照顾太子,宋襄公全力帮助太子昭回齐国即位。齐国的霸业经过内乱之后迅速衰落,此时拥有拥立之功的宋襄公有些飘飘然了。宋襄公想效仿齐桓公,会合诸侯,确立霸主地位。但是由于自身实力不足,结果是被楚国狠狠羞辱了一番。本来宋襄公想在天下诸候面前露脸,最终却是露了屁股。

到了约定之日,楚、陈、蔡、许、曹、郑等六国之君都来了,楚国早埋伏好了军队。宋襄公和楚成王因为争当诸侯霸主而发生争议,楚成王突然命人当着众多诸侯的面抓了宋襄公,并把他带回楚国囚禁起来。要知道不久前,宋襄公在鹿上之盟时还是个“霸主”,现在居然成为了囚犯,而且是被关在囚车里一路公开展览般地拖到楚国去当囚犯。这一次,楚成王把“伪霸主”的脸面彻底撕破并踩在地上,还吐了一口口水。直到同年冬季,诸侯在薄地会见时,在鲁僖公的调停下,襄公才被释放。

在国际调停之下,宋襄公好歹被楚成王放了回去。不过每当这个“霸主”想起囚笼生活就怒火中烧,但是又不敢直接报复楚国。没过多久,郑国国君到楚国去朝拜,表示承认楚国的霸主地位。宋襄公听说此事,立即勃然大怒,表示郑国这个不要脸的中原正派诸侯国居然去舔南蛮子的屁股,简直是太可耻了,于是兴兵伐郑。其实以郑国的实力单独抗宋完全没问题,但是想到新爸爸楚国的实力更加强大,不用白不用,于是就立刻向楚国求援。于是,春秋时代最具“仁义”精神的战争——泓水之战就此打响。

泓水之战的简要过程如下: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十一月初一,楚军进抵泓水南岸时,宋军已占有利之地,在泓水北岸列阵待敌。当楚军开始渡河时,右司马公孙固向宋襄公建议:“彼众我寡,可半渡而击”,宋襄公拒不同意,说仁义之师“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阨 ”。从而使楚军得以全部顺利渡过泓水。楚军渡河后开始布列阵势,这时公孙固又奉劝宋襄公乘楚军列阵未毕、行列未定之际发动攻击,但宋襄公仍然不予接受。一直等到楚军布阵完毕,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宋襄公这才击鼓向楚军进攻。可是,这时一切都已经晚了,弱小的宋军哪里是强大楚师的对手,一阵厮杀后,宋军受到重创,宋襄公本人的大腿也受了重伤,其精锐的禁卫军(门官)悉为楚军所歼灭。只是在公孙固等人的拼死掩护下,宋襄公才得以突出重围,狼狈逃回宋国。泓水之战就这样以楚胜宋败降下帷幕。公元前637年(周襄王十五年)五月,宋襄公伤重而死。

泓水之战后,楚国在中原的扩张已无阻力。在其后数年间,楚国势力一度达到黄河以北,此时楚王的称号响彻黄河南北,除了晋、秦、齐等大国外,其他中原诸侯国已经接受了楚国称王这个事实。不过快乐的日子是短暂的,“楚王”想在中原站住脚还尚需时日。

晋国公子重耳经过多年流亡后重回晋国是为大名鼎鼎的晋文公,经过一番励精图治,晋国迅速强大。晋国同样有称霸中原的野心,晋文公也绝不允许楚国继续在中原地区肆虐下去了。如此一来南北两个超级大国的正面碰撞将不可避免,于是城濮之战爆发了。

城濮之战的简要过程如下:楚国发兵进攻宋国,宋国派人向晋国求救,晋军援宋。子玉率军急进,依托丘陵险阻扎营,两军对峙于城濮。晋文公兑现当年的承诺,主动率军退避三舍,既是报答以前楚成王给予的礼遇,也是运用"卑而骄之"、"怒而挠之"的诱敌之计,子玉上钩了。晋军在城濮严阵以待楚军。子玉狂傲声称:"日必无晋矣。"当两军接触之时,晋下军佐胥臣率所部用虎皮蒙在马身上,首先冲击楚右翼的陈、蔡军,陈、蔡军惊骇逃散,楚右军溃败。楚子玉、子上见右军溃败,怒火中烧,加强对晋中军和上军的攻势。晋右翼上军狐毛设将、佐二面旗帜,令二旗后退,引诱楚军。晋下军栾枝所部也以车辆曳树枝奔驰而伪装后退。楚子玉以为晋右翼败退,令楚左军追击,所以对陈、蔡及右翼军溃败并未理会。楚左军追击晋上军时,侧翼暴露,晋先轸、郤溱率中军拦腰截击,狐毛、狐偃率上军夹攻楚左军,楚左军溃败。楚子玉见左、右军皆败,遂下令中军停止进攻,得以不败。子玉率残兵退出战场,晋军进占楚军营地,休整三日后,胜利班师。

城濮之战,晋国大胜,晋文公一战而霸。楚国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惨败,北进锋芒受到挫折,被迫退回桐柏山、大别山以南地区。中原诸侯无不朝宗晋国,纷纷向晋国表示再也不舔“楚子”的屁股了。楚王的称号再一次被中原诸国扔到了地上。

事情到这里还没结束,倔强的楚国人绝对不会轻易放弃。楚穆王十二年(前613年),楚穆王卒,子熊旅立,是为楚庄王。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 三年后改革朝政,攻灭庸国,开始争霸战争。

楚庄王八年(前606年)春,楚庄王亲领大军北上,以“勤王”名义攻打陆浑之戎(散居黄河南、熊耳山北之阴地,又称阴地戎),至于洛水,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在周王室边境陈兵示威,“观兵于周疆”。周定王惶恐不安,派周大夫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在接见王孙满时,问九鼎之大小、轻重。九鼎是天子权力的标志。楚庄王问九鼎,意在“示欲逼周取天下”,由自己取而代之。王孙满见楚国国势炽盛,只得委婉地答道:“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一方面以“楚国折钓之喙,足以为九鼎”表示实力;另一方面也意识到条件还不成熟,便退兵了。

此时的楚国已经不满足于称王这个层面了,更是直接对周王室表达了想要取其而代之的想法。不过堂堂周王室还是有人在的,王孙满面对楚庄王的质问给出了充满智慧的回答,楚庄王在洛阳碰了一个软钉子,最终只能怏怏而返。

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楚围郑国,迫郑降,晋国派兵救郑,两军于邲会战,晋大败,晋国中军、下军几乎全军覆没,左传中描写当时晋军渡河逃跑的惨状:“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此战后,潘党建议将晋军的尸体堆积在黄河边,筑成“京观”,用以彰显自己的武功(军功),但楚庄王认为,战争是为了平息祸乱,这就是为什么“武”这个字是由“止”和“戈”组成的 。这便是成语“止戈为武”的由来。此后,陈、蔡、许、郑俱从楚。

楚庄王二十年(前594年),楚围宋,宋告急于晋,晋不能救,宋遂与楚言和,尊楚。这时中原各国除晋、齐、秦之外,绝大多数国家尽尊楚庄王为霸主,从此以后“楚王”均纷纷被各国所接受,不再反复。

user avatar

1,

从题主问题中“其他六国”来看,应该问的是战国时期。

可以说,本题不成立。

在战国七雄当中,韩、魏、赵三国之君的尊号使用过子、侯、王,从未有称公的情况,秦、燕、田齐在谥号上虽有称公的情况,但在战国中期以后均已称王。

除此之外,宋国、中山国也有称王的情况。

相比之下,越国的称王更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另外,还有一个邦国君主也有王号,就是盘踞在洛阳盆地的周国,称王可以追溯到商晚期。

总之,楚君的王号在战国时期并不特殊。

2,

有关楚君的尊号,历史上出现过三种,即:

子、公、王。

子,具体释意较多,此处原意似乎指东方对氏族首领的称呼,在西周外爵系统下是一个级别的尊号。不过,从考古来看楚君在商代就拥有该号,此号或许是源自于商代诸侯系统的延续。

子号应为楚君在进行外爵系统事务中使用的尊号。从春秋后期会盟中的言论来看,楚君在会盟的盟誓中以“子”号而非“王”号。

公,为西周外爵系统及内爵系统均存在的尊号,此外也出现有国君在当地称公的情况。

楚君称公的例证出现在西周时期的金文当中,大抵可以看出楚君至少在本国亦或南中国地区称公。至于周室是否允许这么干笔者的了解比较有限,欢迎有了解的朋友进行补充。

王,原意为拿着大斧子拥有杀伐之权的武力首领,在周爵的内爵系统和外爵系统的最高一级。在周爵系统之外,周室倒也允许王号的存在,比如一些戎君、狄君、夷君是拥有王号的。

楚君在西周后期正是以蛮夷之君的名义给楚公子加以王号——理论上似乎是合法的,但似乎也有不合法之处——需要注意,这次被冠以王号的是楚公子而非楚君本人,而且之后楚人迫于周室的压力又给去掉了,可见这么搞在当时是不大合适的。

到了春秋时期,楚君称王的理由有点模糊。他先是自称“蛮夷”,要参与周廷政务,以此要求周室增加自身的尊号。在被周室拒绝后,楚君又强调历代楚君在朝廷及地方做出来的贡献,以此为由自行称王。至于以上言论中蛮夷、功绩、尊号三者究竟是什么一个逻辑,似乎怎么解释都不大成立。究其原因,可能是本来楚君本来说话就乱七八糟,也可能是史料有误,还有可能是楚君从一开始就没指望周室真给他加尊号,单纯找点一些看上去还可以的理由走个过场,目的还是为了给之后自行称王做铺垫。

总之,楚君在春秋时期的王号具有一定程度的“蛮王”成分,其他诸侯乃至周室也未对这一尊号太过计较。

但在这里要注意到,当时楚君的子、公、王三号并没有排斥关系。楚君无论使用公号还是王号,都不影响其在特定场合使用子号。

3,

吴、越的性质与之类似。

至于其他诸侯国,大部分是在本国或谥号中称“公”,在使用外爵系统时通常还是使用自身的外爵之号。

比如,晋文公、秦穆公在处理一些事务时被记作“晋侯”、“秦伯”。

至于王号,北中国地区在相王运动以前只有天子和蛮夷之君才有,北中国地区的诸侯似乎认为像楚国那么乱来不是特别合适。

所以,你会看到东周时期很多的“公”,有很少的“王”,一直到战国中期才变成了一水的“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这背后其实是中国古代王权演变和诸侯称谓的一个有趣缩影。简单来说,其他六国国君称“公”是因为他们处于周朝分封体系之下,而楚国国君称“王”则是因为他们很早就打破了这个体系,僭越了周天子的权力,并以此来巩固和宣示自己的地位。咱们慢慢捋一捋:一、周朝分封制下的诸侯称谓:“公”周朝建立.............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可是战国时期最为惨烈、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战,秦国几乎倾尽国力,赵国也是生死存亡的关头。在这等惊天动地的时刻,我们不禁要问:作为当时也算得上一号强国的楚国,为何就这么沉得住气,眼睁睁看着秦赵两国杀得你死我活,却不趁机捞一把,甚至连当年被秦国欺辱的“囚王夺都”之恨,也似乎丢在脑后了?要说楚国没.............
  • 回答
    好,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当年一提到“楚”,秦国以外的天下就跟打了鸡血似的,纷纷响应。这事儿可不是随便哪个国家喊个口号就能成的,它背后藏着不少门道,得从历史、文化、实力好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得看楚国这个“牌子”有多硬。秦朝一统天下,虽然威风凛凛,但毕竟是“新贵”。而楚国呢?那可是“老牌劲旅”,底.............
  • 回答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也是战国时代中期最为惨烈的一场大规模军事冲突。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在此一役中展开了生死较量。秦国凭借其庞大的军事机器和高超的战略运用,最终坑杀了赵国数十万大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当我们审视长平之战的全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史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齐桓公之后的齐国,确实是风光不再,未能延续春秋霸主的辉煌,而晋、楚两国却轮番登场,占据了主导地位。要说齐国和晋楚两国到底差在哪,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齐桓公之后的齐国,为何“无缘”霸业?首先,我们要明白,齐桓公的霸业并.............
  • 回答
    秦统一六国后,派遣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长城,这无疑是那个时代一项伟大的工程,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抵御匈奴侵扰的作用。然而,在随后的楚汉战争和东汉末年那几百年间的纷乱岁月里,我们似乎鲜少听到匈奴大规模南下劫掠中原的记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并非匈奴不再强大,也不是长城真的能一劳永逸地挡住所有.............
  • 回答
    楚国在首都和陪都(郢都和若敖城)被攻陷后,能够继续存活五十余年,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历史现象。这其中涉及了多方面的原因,包括楚国自身的韧性、战国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以及攻占方战略上的局限性。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楚国自身的韧性与战略调整1. 广阔的疆域和丰富的人力物力: 楚国地处南方,疆域.............
  • 回答
    城濮之战,一场春秋时期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也是决定当时中原格局的关键一役。这场战役中,强大的楚国竟然败给了相对弱小的晋国,这其中的原因远非“晋国更强”这样简单的答案所能概括。要说清楚这背后的缘由,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政治、军事、外交等多个层面来仔细分析。一、 政治动荡与内部矛盾:楚国的“不稳”是祸.............
  • 回答
    齐桓公伐楚,管仲提出“包茅不入”和“昭王南巡不返”这两条理由,看似有些“小题大做”,甚至不如直接指责楚国“僭越称王”来得有说服力。这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和外交考量,是管仲作为一代名相,将现实政治与周礼正统相结合的智慧体现。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僭越称王”在周朝体系下是一个极其严重的罪名。周朝建立.............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解读中的一个重要角度:为什么我们对楚国公族“势力过强导致变法阻力过大”的认知,比对齐国守旧势力强大的认知更为普遍和深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变法的主体与变法的性质:楚国变法的“痛苦”与齐国变法的“平稳” 楚国变法: 楚国历史上最著名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很核心的切入点:胜利者如何处理前朝的“残余势力”。刘邦建立汉朝时,看似“几乎没有”秦国和楚国的前朝余孽,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政治操作、军事打击和历史演变的综合结果,并非偶然。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纠正一个概念:“几乎没有”可能有些绝对。更准确.............
  • 回答
    春秋战国,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列国争霸,群雄逐鹿。最终,秦国一骑绝尘,横扫六合,统一了神州大地。然而,如果将目光投向南方的楚国,这位曾经声势浩大、疆域辽阔的强国,我们不禁要问:为何是秦国,而非楚国,最终成为了那个问鼎天下的王者?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天意弄人,而是诸多因素交织下的必然。一、制度与改革的深.............
  • 回答
    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虽然都是发生在战国时期、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但最终的结局却天差地别:商鞅变法虽令其本人身死,但其推行的政策却在秦国扎下了根基,成为秦国崛起的基石;而吴起在楚国变法,虽然初期颇有成效,却因其惨死而导致改革迅速夭折。要探究这其中的缘由,需要从政治背景、改革内容、执行方式以及个人命运等.............
  • 回答
    要说清楚楚国和秦国为何没有出现像春秋时期其他一些国家那样“卿大夫专权”的现象,咱们得从这俩国家自身的特点、体制以及发展脉络来掰扯。这可不是一句话能概括的,得一层层剥开看。首先,咱们得理解啥叫“卿大夫专权”。简单来说,就是在一个国家里,原本属于国君(比如王、侯)的权力,被那些掌握军政大权的卿大夫们瓜分.............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不少人心里头的想法。要说楚汉、三国比后来的朝代更好看,这感觉可不是空穴来风,里头有很多道道儿。我琢磨着,这更多的是一种故事性和戏剧性的吸引力,跟咱们人爱听故事的本能有关。一、草根英雄的崛起与跌宕起伏的命运:楚汉争霸的“小人物”视角先说楚汉争霸吧。这时期最大的看点,在我看来,.............
  • 回答
    楚汉战争之所以给人感觉破坏力超过了春秋战国,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这其中涉及战争的规模、持续时间、性质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虽然春秋战国时期长达几百年,战争频仍,但楚汉战争在某些方面确实展现出了更集中的、更具毁灭性的破坏力。1. 战争的规模和集中性: 楚汉战争: 虽然时间相对较短(公元前2.............
  • 回答
    人类无法回忆1岁以前的事情,这一现象被称为“婴儿期记忆缺失”(Infantile Amnesia),是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这种现象并非完全丧失所有记忆,而是指个体难以回忆起生命早期的事件。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其原因: 一、大脑结构与发育的限制1. 海马体未成熟 海马体(Hi.............
  • 回答
    关于王秀楚为何没有组织扬州居民反抗清军,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是/否”或“应该/不应该”的二元对立思维,而是从王秀楚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经历、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清军的强大实力等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王秀楚的身份和他的主要活动领域。.............
  • 回答
    你说的这种“逼格高”的感觉,其实是咱们几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自信,一种对先人智慧和审美的天然敬畏。这种感觉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于这些文学体裁本身独特的气质和它们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讲,你就明白了:一、 《诗经》:风骨铮铮,情真意切的源头活水首先,《诗经》是咱们中国文学.............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历史人物评价的一个核心议题:时代变迁、认知深化以及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以前觉得吕雉“坏”,现在觉得她“正确”,这并非吕雉本身发生了变化,而是你的视角、信息量和评价体系发生了转变。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的转变:一、 早期认知可能基于: 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