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齐国在齐桓公之后就无缘霸业了,齐国比晋楚两国到底差在哪?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史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齐桓公之后的齐国,确实是风光不再,未能延续春秋霸主的辉煌,而晋、楚两国却轮番登场,占据了主导地位。要说齐国和晋楚两国到底差在哪,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

齐桓公之后的齐国,为何“无缘”霸业?

首先,我们要明白,齐桓公的霸业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管仲卓越的政治、经济、军事才能之上。管仲辅佐齐桓公,进行了深刻的改革,使得齐国国力大增,成为东方强国。但管仲去世后,齐国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原因有几个:

1. 人才断层与政治腐败: 这是最关键的原因。管仲去世后,齐桓公身边没有了能够与之匹敌的贤臣。接任的国相如不其才,甚至出现了一些像易牙、竖刁这样谄媚的小人。尤其是在政治上,桓公晚年听信谗言,杀死了大将(如开方)和忠臣,导致国力严重受损。更致命的是,桓公死后,公子们为了争夺王位互相残杀,导致齐国内乱,国力一落千丈。这种内部的消耗,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承受的。相比之下,晋国和楚国虽然也有内部斗争,但整体上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和权力的有序交接。

2. 地理与地缘政治的局限: 齐国地处东方,依山傍海。虽然地理位置相对优越,易守难攻,但它北面有燕国,南面有吴越等国,东面濒临大海,向外扩张的余地相对受限。而晋国位于中原腹地,北接胡人,南通楚国,西抵秦国,地缘战略位置更加广阔,可以同时应对多个方向的挑战和机遇。楚国则占据南方沃土,拥有广阔的腹地和充足的人力物力,并且其地缘政治的特点使其能够不断向中原渗透,与晋国形成长期的对峙局面。

3. 经济基础的稳定性与发展潜力: 管仲改革确实提升了齐国的经济实力,尤其是在盐铁和商业方面。但随着内部动荡,这些经济基础受到很大破坏。而且,虽然齐国靠近大海,有渔盐之利,但相比于晋国广袤的农业腹地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楚国则拥有南方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农业潜力。晋楚两国能够持续地提供大量的兵员和物资,这是支撑长期霸业的关键。

4. 军事战略的调整与创新不足: 齐桓公时期的军事战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仲的指导,强调“尊王攘夷”和“勤王救驾”的名义,以及强大的步兵优势。在管仲之后,齐国的军事战略似乎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而晋、楚两国则在军事制度、战术创新方面做得更好。比如,晋国的三军制度、以及在车战和步兵协同方面的进步。楚国则以其强大的弓箭部队和灵活的战术闻名。

齐国比晋楚两国到底差在哪?

如果一定要说齐国和晋楚两国相比具体差在哪,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对比:

一、 政治稳定性和权力传承:

齐国: 这是齐国最大的短板。齐桓公死后,齐国内部出现了严重的权力真空和继承危机。公子们争夺君位,互相残杀,导致政局混乱,国力迅速衰退。这种内部的极度不稳定,使得齐国根本没有力量再去推行霸业。即便是后来齐景公时期,齐国也有过短暂的复兴,但整体上的政治稳定性还是不如晋楚。
晋国: 晋国虽然内部也有宗法制下的世卿世禄制度带来的权力斗争,比如六卿专权,但这是一种相对有序的权力转移和制约过程。即便是在“三家分晋”之前,晋国的大夫们也能够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权力结构来维持国家的运转和对外扩张。虽然存在权力斗争,但国家整体的制度框架并未彻底崩塌。
楚国: 楚国虽然王权强大,但同样有贵族集团和内部的权力纷争。然而,楚国能够通过不断的对外战争来转移内部矛盾,并且其王室的权力继承相对更为稳定一些(虽然也有废立之事,但没有像齐国那样导致国家分裂的程度)。楚国的王权一旦确立,就能够调动全国资源进行对外扩张。

二、 军事实力与扩张能力:

齐国: 齐桓公时期,齐国的军事力量强大,能够以步兵为主,配合战车,在战场上取得优势。但管仲死后,这种优势逐渐消失。齐国在与晋、楚等国的对峙中,往往处于下风。其军事扩张的方向和目标也比较模糊,不像晋楚那样有着明确的向中原争霸的战略意图。
晋国: 晋国长期以来保持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其军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晋国通过不断地改革军事制度,如三军十二军,以及在战车和步兵配合上的优化,使其军队的作战能力非常强悍。晋国能够同时应对北狄、西戎、南楚等多个方向的敌人,并且在与齐国、宋国等东方国家的争夺中占据优势。
楚国: 楚国的军事力量是其霸业的基石。楚国拥有庞大的人口,能够征集大量的兵源。其军队以步兵和弓弩兵为主,擅长野战和长距离作战。楚国通过“问鼎中原”的战略,不断向北扩张,与晋国在中原地区展开了长期的、激烈的争夺。楚国的军事动员能力和军事韧性都非常强。

三、 地缘战略与资源优势:

齐国: 如前所述,齐国地处东方,虽然有渔盐之利,但其战略纵深不足,且面临海上和北方的威胁。扩张到中原的难度较大。
晋国: 晋国在中原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拥有广阔的农业腹地,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同时,其地缘位置使其能够成为中原地区的稳定力量,吸引各方诸侯的归附。晋国还能够从北方获得马匹等重要的战略资源。
楚国: 楚国拥有南方广阔的疆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农业和手工业非常发达。其人口众多,为军事扩张提供了强大的人力支持。楚国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并且能够有足够的力量向北进军,争夺中原霸权。

四、 制度创新与改革的持续性:

齐国: 管仲改革是齐国霸业的基础,但改革的持续性不强。在桓公死后,政治动荡使得改革成果难以巩固和发展。后来的齐国虽然也有一些改革尝试,但都未能触及根本。
晋国: 晋国的制度改革是持续进行的,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其三军制度、以及后来的世卿世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国家的运转和军事力量。尤其是在春秋晚期,晋国经历了复杂的权力斗争,但国家整体的制度框架仍然能够维持。
楚国: 楚国虽然是以王权为核心,但在军事制度、官僚体系等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创新,例如其强大的军事组织和征兵制度。楚国能够依靠其强大的中央集权,有效地动员全国资源。

总结一下,齐国在齐桓公之后之所以无缘霸业,主要原因在于其内部政治的急剧衰败和分裂,导致国家失去了继续对外扩张的能力。而晋国和楚国则在政治稳定(相对而言)、军事实力、地缘战略和资源优势等方面,比当时的齐国更具优势,能够承担起争霸中原的重任。

可以说,管仲为齐国奠定了基础,但齐国的统治者在管仲之后未能延续其伟业,特别是政治上的失误,葬送了齐国再次问鼎霸主的机会。而晋、楚两国则抓住了历史的机遇,凭借其相对更优越的条件,在春秋中后期轮番成为主导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可能是齐桓公以及姜齐一族,作为老牌贵族,比较厚道(?)

齐桓公称霸的模式,是自己发大财然后帮诸夏夺回失于夷狄的土地。并以获得土地的诸夏为东道主,负责齐军在这一方面的后勤工作,使齐军能持续攻击夷狄、拓张诸夏领土。

同时,齐桓公无比尊崇王室。实际上整个春秋时代,“攘夷”几乎人人都在做,但“尊王”则只有齐桓公等数位国君真正施行。

以上两点是齐国成为“方伯”(天子赐下)、“盟主”(诸侯推戴)的基础,但也就是因为这两点决定了齐、晋之间的不同,或许也就决定了齐国霸业不能如晋国一般闪烁持久。

首先,齐国设立东道主国家作为补给地,以东道主国家为基地“攘夷”的方法,在东道主国家获得土地的最初几年效果拔群。但时间一久,由于齐军只吃东道主国这一家,其他受到齐军帮助的小国却不用对齐军进行补给,东道主国家们很快就满腹牢骚。所谓“不患贫而患不均”,东道主国家由供养齐军产生的埋怨,很快超过了收复失地的感激,齐国霸业的基石之一——诸侯推戴,也就荡然无存

于此相对,晋国建立了一套按国家财政收入水平向晋国缴纳贡金的制度,使大家在看似公平的环境下,一起供养四处“攘夷”的晋军。结果受到了一致好评,并推广到国外,让楚、吴、越等南方国家也开始对附庸按比率征收贡金。形成了稳固长久的晋——诸夏军事同盟关系,保证了诸侯长久爱戴晋君(不爱戴的就和楚国瓜分掉)。

其次,齐桓公因为“尊王”,所以尽力地还原了西周时诸侯为王室无偿出工出力的情况。比如三次干预晋国曲沃代翼,齐桓公出兵出钱,举着王室的旗子帮助树立王室心仪的晋君。

而晋国嘛......

我举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周惠王有个小蛾子叫王子带,因为他周王室发生过两次骚动。第一次由齐桓公平息,齐桓公没有收王室一分钱,还义务收养了作乱的王子带,并给遭殃的周襄王(王子带之兄)发了一笔抚慰金。

王子带第二次作乱时,齐桓公已经死了。于是周襄王招来晋文公平乱。晋文公很快速的将骚乱平息,同时杀了王子带。一切安定下来之后,晋文公向周襄王索取了共、温等四邑作为报偿,周襄王另外还给晋军和晋文公发了一些慰问品。在此之后晋文公又以自己有“尊王”行为,向周襄王索要了河北两邑与六隧。

可以看出,齐桓公的霸业着眼于“名”。没有精心设计,没有最大化利润。只因齐国有钱,齐桓公有“尊王攘夷”、留名万国千古之间的志向,所以他霸了,然后他一死,齐国就不霸了。

晋国则整体逐利,不管干什么都先保证自己能获利。为此晋国设计了行之有效的收费机制,并抛开亲情友情whatever拉下脸来四处收费。晋国把称霸变成了持之以恒地获利项目,让霸业——或者说晋国的国力——能自我增值,形成可持续发展。

PS:桓公以后的齐君好像也都好名而不逐利,比如《晏子春秋》里蛮多次劝谏都是以名声为要挟。这个情况在田氏代齐后有所好转,田齐桓公齐威王齐惽王都是要利甚于要名。不过已经晚了。

另一个春秋相关的答案:

【奉狗谈桓】

user avatar

春秋早期所有崛起的诸夏国家,在死后都发生了争位叛乱。卫庄公死后有州吁之乱,郑庄公死后四个儿子轮流争当国君,不稳定了二十多年,跟齐桓公的情况很类似,齐桓是五个儿子争了四五十年。鲁国桓公之后是庆父之乱。

其原因可以分成内外两方面,一方面是诸夏封建国家的政治体制本来就是维护公路提供补给的「殖民地碉堡」,能镇压土著就行了,没有处理大规模领土和大型分基地的必要。但王室东迁以后,一方面是不少家族流散跑去了东诸侯治下,一方面是没有了王室约束,诸侯的「明君」开始兼并其他国家,得到大量资源人口领土,还有各大国开始互相将影响施加于对方内政,这些新的要素怎么处理,对于本来僵化了几百年的封国旧体制是巨大的挑战。同时,这些国家还要维持诸夏的外交,周王室还拥有一定实力,不能完全放弃礼制的要求,很多更务实的做法属于僭越,不能直接采用。(比如楚国没有封国负担,就用类似王室的制度统治大规模领地)

所以国家的扩大,资源的多中心化,在明君死后就成了国家的巨大不稳定因素,在宗法制下,以诸公子作为代理人,爆发出来。原本的霸业自然在几十年的内耗中化为泡影。

只有晋国挺了过来。晋国的特殊点是什么?是晋献公诅无蓄群公子,把非储君的公子全部遣散到外国当寓公去,而且用血誓的方式写进宪法。然后晋文公大封异姓军将。军将系统的存在,在宗法制国家里引入了共和因素,保证了中央的稳定性。而诸侯国的本质是宗法国家,异姓掌握的资源就算强大,也无法让他成为君位的宣称者——所有人都信奉「我不任人唯亲还任人唯疏不成」的时候,晋国选择「人(亲族)不如狗(异姓臣仆)可靠」,趟出了一条新路。

这个制度基本运转良好。所以襄公灵公无为,但是赵盾维持了晋国的威势。早期卿族内部的倾轧,对国家的影响比公子争位要小得多了。

有了晋国这个稳定的霸主,其他诸夏国家开始享用其输出的秩序,各中等国家的势力范围基本厘清,不再出现大规模兼并消化不良;然后,有了霸主干涉的风险,野心家也不敢肆无忌惮作乱,诸夏世界进入霸政的稳定后,诸侯各国这两代国君的儿子站在了风口上,成为所谓公子阶层,领取采邑体制化地分担富余资源和风险,传之子孙。他们的后代便是春秋中后期各国卿族的主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史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齐桓公之后的齐国,确实是风光不再,未能延续春秋霸主的辉煌,而晋、楚两国却轮番登场,占据了主导地位。要说齐国和晋楚两国到底差在哪,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齐桓公之后的齐国,为何“无缘”霸业?首先,我们要明白,齐桓公的霸业并.............
  • 回答
    战国时代,齐国确实是个耀眼的军事强国,但若细究其领土扩张,你会发现除却破燕吞宋这两笔大账,其后的扩张似乎陷入了瓶颈。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无战役”,而是复杂的战略选择、地缘政治以及国力制约的综合体现。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齐国并非“再无任何领土扩张的战役”。在战国七雄的漫长历史中,各国之间的攻伐、兼并是.............
  • 回答
    汉初八大异姓诸侯王为何无一封地在齐地?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汉初分封制度的复杂考量以及历史人物的权衡。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捋一捋。首先,得明白汉初分封异姓王是个什么情况。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这江山是和大伙儿一块打下来的,他得给那些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功臣们一个交代。当初项羽.............
  • 回答
    要理解韩信在刘邦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攻打齐国的原因,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他当时脑子里怎么想的,还有当时的整个大局是什么样的。这事儿可不是一拍脑袋就做出来的,背后藏着不少门道。首先,咱们得回到那个关键的节点: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那是生死攸关的时刻。刘邦那时候那是憋屈极了,被项羽按着打,打得那是叫一个惨。.............
  • 回答
    “黄”的危害究竟有多大,为什么能和“毒”、“赌”并列,甚至在某些语境下被认为有着不亚于它们的破坏力?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细细地品味其中的门道。首先,咱们得明白,这里的“黄”,指的是色情、低俗、淫秽的内容和相关的产业。这玩意儿,乍一看好像是满足一些人的生理或心理需求,无伤大雅,甚.............
  • 回答
    齐国和鲁国的关系,就像一对互相掣肘的邻居,既有小摩擦,又有大合作,但就是谁也奈何不了谁,更别说“消灭”了。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历史、政治、军事和文化原因,绝非一两句话能说清。咱们这就一点点掰开了讲。首先,得从鲁国的“背景”说起。鲁国不是一般的小国,它是周朝分封制度下,周公旦的封国。而周公旦是谁?他是周.............
  • 回答
    话说当年,五国联军气势汹汹地围攻齐国,这场战争对齐国来说,可真是伤筋动骨,一蹶不振。首先,这场战争的规模和烈度就不同寻常。这不是小打小闹,而是韩国、赵国、魏国、燕国、宋国,五国一同发力,目标直指齐国的都城。齐国虽然也曾强盛,但面对如此庞大的联盟,即便是有所抵抗,也难以全身而退。战争带来的直接损失是巨.............
  • 回答
    齐国未能统一天下,是一个历史学上的经典议题,其中涉及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地理以及国君个人的决策等多种复杂因素。虽然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数一数二的强国,但最终统一天下的任务落在了秦国身上。要详细讲述为什么不是齐国,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 齐国崛起的背景与优势:在分析齐国为何未能统.............
  • 回答
    齐国为什么没有灭亡鲁国?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却牵扯着春秋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诸侯国的实力对比以及鲁国自身特殊的地位。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的“灭亡”在诸侯国之间意味着什么。在周朝分封制的框架下,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虽然频繁,但“灭亡”一个国家并不.............
  • 回答
    姜子牙,这位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辅佐文王、武王推翻商朝,建立了辉煌的周王朝,并被封于齐,开创了齐国的基业。然而,历史的河流总是充满了波折,周王朝最终走向没落,而齐国却经历了几百年的兴衰,最终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一方霸主。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的必然性,也夹杂着人为的因素。一、周王朝的辉.............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政治、经济和哲学等多个层面,非常有趣且复杂。齐国和秦国的例子,以及苏联和美国的例子,看似矛盾,实则揭示了国家兴衰和政治体制演变中一些深刻的规律与例外。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分别分析这两组对比:第一组:自由的齐国败给专制的秦国首先需要明确,这里的“自由”和“专制”是相对于当时的时代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历史的理解误区。简单来说,长城确实与秦国有着深厚的渊源,但嘉峪关在历史上是明朝修建的,与齐国没有任何关系。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关于“长城”这个概念的演变:首先要明确的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长城”并非是一个朝代独有的工程。长城的修筑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跨越了多个朝代.............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历史问题,因为它触及了不同治国理念、政治策略和军事实力之间的复杂互动。齐国和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崛起和衰落,以及最终秦国灭齐,并非简单的学术支持程度的对比就能解释的。事实上,齐国试图通过教育和文化来“称霸”,而秦国则以法家思想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基础,二者走的是截然不同的道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核心且引人深思的矛盾:齐国以学术繁荣为号召,试图通过思想感召和文化吸引来巩固和扩张国力,然而最终的天下归一,却是以务实、严酷法家思想为骨干的秦国所完成。这其中的逻辑并非简单的“学术无用论”,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历史必然。首先,我们得明白齐国设立稷下学宫的初衷和目标。齐.............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解读中的一个重要角度:为什么我们对楚国公族“势力过强导致变法阻力过大”的认知,比对齐国守旧势力强大的认知更为普遍和深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变法的主体与变法的性质:楚国变法的“痛苦”与齐国变法的“平稳” 楚国变法: 楚国历史上最著名的.............
  • 回答
    齐国能够凭借剩下的三座城收复原有领土,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经典且鼓舞人心的战例,虽然在不同的史书中可能细节略有出入,但其核心的战略思路是相似的。这个故事通常与田单和他的火牛阵联系在一起,发生在战国晚期,齐国面临燕国的强大攻势。要详细阐述齐国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一、 .............
  • 回答
    战国初期,魏文侯之所以“少伐齐、楚,而数西攻秦”,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周密的地缘政治考量、军事战略部署以及对国家长远发展的深刻洞察。用通俗的话讲,就是魏国当时“打东边的邻居费劲,打南边的邻居耗费大,而打西边的秦国,更容易占便宜,也更能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咱们一点点拆开来说。首先,得看看魏国当时所处的.............
  • 回答
    齐国稷下学宫的繁荣,确实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的开放、包容和自由学术氛围,吸引了诸子百家在此汇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秦国最终统一六国,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单凭学术氛围的强弱就能解释。稷下学宫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各种思想得以碰撞、交流,甚至激辩。在这里,.............
  • 回答
    要说秦国和魏国赵国打仗时齐国在干嘛,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用“打酱油”来形容齐国,虽然有点不准确,但也抓住了几个关键点:齐国确实不像以前那么强势,而且在秦、魏、赵三国激战正酣的时候,它往往扮演着一个更保守、更观望的角色。但如果说它一点儿没作为,那也是冤枉了齐国。咱们得把时间线拉长一点看,才能明.............
  • 回答
    济南:鲁地风云变幻中的政治脊梁要探究济南何时成为山东的政治中心,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从春秋战国的烽烟,一路看到现代的繁华。这个问题的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日期,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其中充满了地理、经济、军事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迁。 济南:时代的潮水涌来的落脚点济南,这座被古人称为“沃野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