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楚国、吴国、越国是否属于诸夏?

回答
关于楚国、吴国、越国是否属于“诸夏”,这是一个历史学上比较复杂且存在不同学术观点的议题。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 “诸夏”的概念及其演变

首先,理解“诸夏”的内涵至关重要。“诸夏”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地理或族群概念,而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的文化和政治认同概念。

早期“夏”的起源: “夏”这个称谓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夏朝被认为是华夏文明的开端。当时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即今天的河南省北部和西部、山西南部等区域。
周代“诸夏”的形成: 周朝时期,随着周公东征和分封制的实施,华夏文明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周天子将土地分封给王室成员、功臣和古代有功德的贵族,这些人被认为是“诸夏”。他们共同遵循一套礼乐制度、宗法制度以及相对统一的语言和文化习俗。周朝人将那些不遵循这些制度、语言和习俗的部族或国家称为“蛮”、“夷”、“戎”、“狄”等,并与“诸夏”相对立。因此,早期的“诸夏”主要指代以周王室为中心,遵循周礼、使用夏言(早期汉语)的文化共同体。
春秋战国时期“诸夏”的扩展与融合: 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原本被视为“蛮夷”的族群,通过战争、迁徙、文化交流和政治融合等方式,逐渐融入到华夏文化圈内。例如,一些被周朝封为诸侯的方国,虽然在早期可能带有一定的“夷”的色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逐渐采纳了中原的文化和制度,被纳入“诸夏”的范畴。

二、 楚国、吴国、越国与“诸夏”的关系分析

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楚、吴、越三国与“诸夏”的关系:

1. 楚国

起源与早期定位: 楚国起源于南方,其族源并非纯粹的华夏族。楚人的祖先通常被认为是“荆蛮”或“熊”姓部落,其早期活动区域主要在今湖北省西部和南部以及湖南省北部一带。在周朝初年,楚国虽然被封为诸侯,但其地理位置偏南,文化习俗上与中原诸夏存在一定的差异,有时被中原王朝视为“蛮”。例如,《左传》等古籍中常有中原国家对楚国“蛮夷”身份的提及。
文化融合与认同: 然而,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文化吸引力。他们积极学习和吸收中原的先进文化,采纳了中原的政治制度、礼乐文化、文字等。同时,楚国也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如楚国特有的宗教信仰、艺术风格(如楚辞、楚式青铜器)等,并对周边族群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与军事影响力: 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崛起,成为与中原诸夏国家并驾齐驱的强大势力,甚至在一段时间内超越了许多中原国家。楚国多次参与中原的政治和军事活动,与其在中原国家中的地位逐渐被认可。在很多文献记载中,楚国作为“大国”出现,参与会盟、征伐等重大事件。
学术观点:
部分学者认为楚国最终融入了诸夏文化圈,成为诸夏的一部分。 他们强调楚国在文化上的采纳和政治上的互动,以及其最终被统一在秦帝国之下,接受了统一的文化和政治认同。
也有学者认为楚国始终保留了其地域和文化上的独特性,与纯粹意义上的“诸夏”存在区别。 他们强调楚国族源的“蛮夷”特质以及其文化上的“楚风”。

2. 吴国和越国

起源与早期定位: 吴国和越国都位于江东地区(今长江下游,包括今江苏南部、浙江、上海一带)。这两个国家的族源也并非纯粹的华夏族,而是融合了当地的土著居民和一部分来自中原的移民(可能是为了避乱而南迁的华夏族群体)。他们也曾被中原诸夏视为“东夷”或“蛮夷”。
文化发展与特色: 吴越地区在春秋时期也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他们的军事力量,尤其是水战能力,非常强大。春秋时期的吴越争霸,是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他们也学习和吸收了中原的文化,例如越王勾践曾派遣使者到中原学习礼仪和政治,并且他们的文字也受到中原汉字的影响。
与中原的关系: 吴国和越国在春秋时期虽然有过辉煌,但其政治和文化影响力更多地局限于江东地区。他们与中原国家的交往,更多地是冲突和竞争,而非像晋、齐、楚那样深入参与中原的政治格局。
学术观点:
对于吴国和越国,将其完全等同于“诸夏”可能更具争议性。 尽管他们吸收了部分中原文化,但其族源的“夷”的成分以及其相对孤立的地理位置,使得他们与中原核心的“诸夏”共同体在文化认同上存在一定的距离。
一些学者倾向于将吴越视为“夷”或“东方部族”,虽然与诸夏有交流,但并不完全属于诸夏的范畴。 他们的文化更多地是“夏夷混合”的产物,或者说是独立的文化发展体,在被中原王朝征服后才被纳入广义的华夏文化体系。

三、 结论:认同的动态性与历史分期

总而言之,回答楚国、吴国、越国是否属于“诸夏”,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而需要从历史分期和认同的动态性来理解:

在周朝早期, 楚、吴、越相对而言,由于其地理位置、族源和文化习俗的差异,与以周王室为中心的“诸夏”存在一定的距离,常常被视为“蛮夷”。
在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各国的文化交流、政治互动和融合,尤其是楚国,其“华夏化”程度不断提高,其政治文化影响力也日益增强,在许多层面上已经可以被视为与中原诸夏并列甚至影响更强的强大国家。 如果我们将“诸夏”理解为当时掌握先进文明和制度的文化政治共同体,那么楚国在很大程度上符合这一标准。
对于吴国和越国, 虽然也吸收了中原文化,但其“夷”的色彩和地域文化特征相对更明显,将其完全纳入“诸夏”的范畴可能需要更宽泛的界定。他们更多地是与“诸夏”有交流的周边文化体。
从更宏观的中国文化史角度看, 经过长期的融合与发展,尤其是在秦统一中国之后,华夏文化成为主流并不断包容和吸收其他文化,包括楚文化、吴越文化等。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文化最终都汇入了中华文明的大河之中,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更准确的说法是:

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通过文化采纳和政治互动,已深度参与并对“诸夏”文化圈产生重要影响,其“诸夏化”程度较高,常被视为与中原诸夏并列的强大存在。
吴国和越国虽然与“诸夏”有交流和互动,也吸收了部分中原文化,但其族源和文化特质相对独立,被视为“夷”的可能性更大,其是否完全属于“诸夏”存在学术争议。

理解这个问题关键在于认识到“诸夏”并非是一个封闭不变的身份,而是一个不断演变、包容和融合的文化与政治概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楚、吴、越三国,其情况应该各不相同。但从勾践剑上的铭文来判断是很不靠谱的,因为我们现代传世文献中的人名和国名都是经过漫长时间形成的,古人用字并没有现代的标准规范,往往同音假借,比如宋国的金文写商汤为“唐”,北燕国的金文作“匽”国,甚至在不同的传世文献中名字都无法统一。比如晋厉公的名字,左传作州蒲,史记作寿曼。


楚国的祖先来自中原,应该是较为确凿的,至于东夷说则毫无根据。首先从楚君的世系分析,《史记》、《左传》都载楚国是颛顼后裔,祝融子孙,为芈姓,和东夷的大姓偃姓、嬴姓无关。《史记》则记载了楚先君服事周天子与南下迁徙的过程。最近出土的《清华简·楚居》则更加详细的记载了楚国从中原迁徙到郢都的过程与中间的世系。当然,姓氏体系是在周代构建出来的,但是在周代以前楚君先世的实际情况如何,我们不得而知。既然在西周姓氏体系建立的时候,温、楚、郐、邾等国家都选择了颛顼作为共同的祖先,那么必然有其考虑。温、楚、邾、郐等国,都是所谓祝融八姓后裔。《史记》载楚国初封在丹阳,现代一般认为此丹阳在今天的丹江口,当时鄀国的附近,这也和《楚居》中楚人当时穷困不得不去偷隔壁鄀人的牛来祭祀的记载向对应。《楚居》载楚始居隗山,现在认为是在新郑南边,而新郑正是“祝融之墟”(《左传·昭十七年》)。

至于楚人的语言,《左传》曾载“楚言”,证明和中原的雅言是有区别的,但是我认为区别不大。《论语》载孔子授课使用雅言,说明鲁国也有方言。从《楚辞》来看,楚语只能说是华夏语言的一种。另一个旁证是《越人歌》,楚公子鄂君子晳使越,听不懂越人的歌曲,不得不找翻译成楚人的语言;如果楚语和后来的汉语有语言等级的差别,我们可能还得找人来翻译楚语版《越人歌》。

当然,楚国也有些我们至今也无法知悉其确切含义的词语,比如楚君若敖、嚣敖、庄敖(堵敖)等称号的来历,这个可能是受到江汉间百濮、百越语言的影响。


至于吴国,吴国的祖先,文献中记载是周太王季历的两个兄长泰伯和虞仲,但是近代以来多为学者所质疑,认为地理距离和文化隔阂实在太大了,因此提出了多种看法,比如泰伯所奔之吴其实是陕西的吴山或者山西的虞。但是五十年代的时候在镇江发掘出了一件青铜器,就是著名的宜侯夨簋。

宜侯夨簋铭文如下:

唯四月,辰在丁未,王省武王、成王伐商图,诞省东国图。王蒞于宜,入社,南向。王令虞侯夨曰:迁侯于宜。赐䜷鬯一卣,商瓚一〔 〕,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赐土,厥甽三百□,厥□〔百又〕□,厥宅邑卅又五,厥□百又四十。赐在宜王人十又七姓,赐奠七伯,厥盧□又五十夫,赐宜庶人六百又□六夫。宜侯夨揚王休,作虞公父丁 彝。——《殷周金文集成》

根据铭文记载,这个宜侯夨的祖先是虞公,而且宜侯改封的赏赐规格很高,很有可能就是周王的同姓,而且所封之地在东国。我们不敢说这个宜侯夨就是吴国的始祖,因为质疑还是挺多的,比如宜国可能和吴国没有任何关系。但是,起码我们可以推测,吴国的祖先有可能是泰伯。

吴国华夏化的程度比越国深,但是其国民大概还是使用古越语,就是上文中提到的《越人歌》所使用的语言。根据吴国的铭文,比如其国号为“攻敔”,其王号为“姑发”都可以看出其与中原差异性。

关于吴国、越国华夏化的程度,根据其在传世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到,起码左传里吴王都有华夏化的名字,而且中原诸侯也承认其为姬姓。还可以参考我之前的回答: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有些人的名字很奇怪,像是外文音译? - 韩执中的回答 - 知乎zhihu.com/question/3215


至于越国,只能说我了解不多。越国据说是夏禹的子孙,那么,我只能说他们这个祖先传说构建的太晚了,也太失败了。

中山国(白狄族,而不是“鲜虞族”),自认是姬姓,这个还有点可能,因为西周、春秋有很多姬姓戎狄,比如狐戎、骊戎。

匈奴,太史公说是夏桀的子孙。

北魏拓跋氏,说自己是黄帝的子孙。

越南传说中的古国文郎国,是炎帝的后裔。

后三个真是一点说服力都没有,越国的夏后氏传说明显一样。

至于华夏化,越国北上征服吴国、迁都琅琊,再到被楚国吞并,这一过程就逐渐完成了。

user avatar

诸夏是主观认同的概念,可以因人因时而异,诸夏与非诸夏之间也不是完全按血缘、语言区分的群体,更不是中国现代意义上通过民族识别区分出之后就不再变动的民族。也就是说,他们的王族如果自认为是诸夏,那就属于诸夏,非王族的人就算不认可,也可以自上而下地完成华夏化。

几个国中最清楚的是楚, 楚王族毫无疑问讲汉语、用汉字,出土楚简中提到的王室祭祀的祖先基本可与传世文献对应,在战国时期他们把祖先追溯到颛顼,应是认同诸夏或华夏的。

吴、越的情况复杂一些,传世文献中吴来自姬姓周人、越来自姒姓夏人的说法出现较晚,也没有出土文献的支持。按曹锦炎的看法,吴王姓氏可能为“姑發”,越王姓氏可能为“者旨”。吴越已知的出土文字材料主要是兵器题铭,相对较少,内容也很短,但至少知道其上层贵族能使用汉语和汉字。当然汉语和汉字在当时肯定存在区域性差别,东周文字就至少可分为秦、齐、燕、三晋两周、楚、吴越六系,方言问题更复杂,遵从古注的话,有一些人名、国名的前缀可能用于记音,所以看起来有些奇怪。也有学者认为,有些无法释读的铭文,以及特殊的人名包括王名形式,是用汉字记录越语(详后)。越语一般认为属于侗台语,与汉语不同,而且没有文字。越人主观认同上的华夏化的明显证据是,秦末反秦最激烈的、亡秦必楚的楚人其实都出自故越地,而非其核心区江陵附近,说明原来的越在其地入楚之后,人群的认同也发生了转变(当时当地并没有大规模人群替代的证据)。

有的答案说“从器物上看,都和中原一样一样的,你能从吴越楚身上看到三星堆那种奇怪的风格吗?”其实多半是答主自己没见过他们各自有特色或本地化的东西

衢州庙山尖土墩墓的墓室和随葬品,推断该墓为西周早期越地贵族墓。这种土墩+浅坑+人字形的木结构墓室,同时期的中原有吗?埋葬习俗差别大到这种程度,如果坚持按客位标准划分族群的话,区分为不同的族毫无问题。

又比如楚墓中的“镇墓兽”,我觉得古人和今人初见都会觉得风格奇怪:

这种文化异质性是逐渐消失的,如果以长安-洛阳一线京畿之地的物质文化为标准,楚,吴,越,巴,蜀诸地区在周汉时代差不多都经历了相似的边陲内陆化的过程。

吴国因为地域距中原更近,或许接受周的文化影响更早、更多,但其土墩墓明显还是与越更接近,与中原关系远。问题只是目前还不太确定吴早中期的政治中心和最高等级遗存。论证吴不属于华夏的,比如这篇论文:m.thepaper.cn/newsDetai ,该文作者还主张吴王夷式名与吴国国号来自当地土著语言

user avatar

从春秋越语看吴、越两国百姓的民族归属

春秋时代吴国人和越国人的民族归属问题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很多人争论的焦点在于无法判断他们是否属于汉人(华夏人)。笔者本文从讨论这两国人使用何种语言,为判断他们的族属提供一些线索。

根据正史的记载,春秋时代吴国王室和普通百姓并非一个民族,而越国王室和百姓是同一民族。史记-《吴太伯世家》中记载:“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於是太佰、仲雍二人乃饹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饹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饹”有逃亡之义)

吴国王室的祖宗太伯是周王室成员,而吴国百姓是“荆蛮”。

《越王句践世家》记载:“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於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

看起来越国王室和百姓都是夏人后代。

有意思的是,战国另一部可以认为比较靠谱的著作记载吴国百姓“荆蛮”和越国百姓夏人后代,属于同文同种的相同民族。

我们看《吕氏春秋》中《贵直论-知化》一篇。

“吴王夫差将伐齐,子胥曰:‘不可。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民不得使。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於我亦然。夫吴越之势不两立。越之於吴也,譬若心腹之疾也,虽无作,其伤深而在内也。夫齐之於吴也,疥癣之病也,不苦其已也,且其无伤也。今释越而伐齐,譬之犹惧虎而刺猏,虽胜之,其後患未央。’”

看起来战国很多人认为,吴、越是一族两国

那么史记和《吕氏春秋》究竟谁是对的呢?笔者倾向于认为后者是对的。首先根据史记的记载,吴国百姓是“荆蛮”,看起来和楚国人一个民族,这不符合事实。其次,商周两朝都没有实力派兵远赴江南征服越地,夏朝(如果存在的话)也不太可能,越人是夏人的说法可信度极低。然而,直到三国,从丹阳到福建北部都广泛分布着“山越”,汉族人认为苏南、浙北的土著很相似,至少相差不大,和汉人有不同。

结合历史研究成果,我们假设吴、越两国的普通民众都是百越的一种,他们说的语言都是某一类原始吴越语Proto-Ng Yueq,简称PNY。之所以说一类,是因为他们可能同时使用几种相近的百越语言,但是可以大致通话。

接下来看几段典型的PNY。

首先是在汉代刘向《说苑》中发现的《越人歌》。

滥兮抃草滥,

予昌枑泽、予昌州,

州鍖州焉乎、秦胥胥,

缦予乎昭澶秦逾,

渗惿随河湖。

是不是看起来像外星语言一样?

这是一个越人向楚国公子子晰表达情感的歌,子晰在船上表示听不懂,立马召来了翻译,翻译成了楚国贵族使用的书面雅言。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到这我们马上可以知道,PNY这玩意肯定不是汉语,不然能差这么多?幸好近年以来汉语上古音研究有了很多成果,我们可以知道这首歌本来的发音(采用郑张尚芳的成果)。

滥h’graams兮h’ee抃brons草tshuuq滥h’graams,

予la昌thjang枑gaah泽draag、予la昌thjang州klju,

州tju鍖khaamq州tju焉jen乎h’aa、秦dzin胥sa胥sa,

缦moons予la乎h’aa昭tjau澶daan秦dzin逾lo,

渗srwms惿djeq随ljoi河gaai湖gaa。

(为便于输入和显示,对音标稍作改写,h’表示/ɦ/,词头和词尾的喉塞音/ʔ/用q表示,元音/ɯ/用w表示。)

中国民族学家认为古越人的语言是侗台语的,郑张用傣语支的泰语试着转译这首歌(以下均引自郑张的论文集)。

根据泰语,我们可以翻译这首诗歌:

“夜啊!欢乐会遇的夜晚!

我多么害羞,我又划船。

慢悠悠的划船渡过,满怀欢喜。

污秽的我啊,尊贵的王子殿下竞蒙相识了。

藏在心底的,是我始终不渝的思念。”

是不是和楚国人的翻译高度吻合?说明中国民族学家的说法是靠谱的。

除了《越人歌》以外,我们还找到了《越绝书》中的勾践《维甲令》(该令全文是以PNY+汉文译文的形式记载的,以下方括号内为PNY)。

维甲,修内矛[赤鸡稽繇],

方舟航[买仪尘],治须虑,

亟怒纷纷,[士击高文],

习之于夷,

宿之于莱,

致之于单。

这回有些麻烦,只有不完整的汉语翻译,我们只知道大意是勾践伐吴之前的战争动员令。只能先转换成上古音,根据上古音比对泰语翻译。具体过程不多说了,看结果。

赤鸡稽繇:修整好枪矛刀剑,对应“修内矛”,“内”通“纳”。

买仪尘:要想抬起头来航行,对应“方舟航”。

士击高文:勇士门坚定的迈步向前。

我们首先把两句PNY翻译结果和汉文原文对照,发现符合,再和其它汉文原文拼起来,整段令确实像是战前动员令。

除了大段的PNY材料以外,还可以从至今留存的吴越地名找到一些线索。

姑苏(上古音kaa sngaa)

史记《河渠书》记载,姑苏得名是因为“姑胥之地”,“姑胥”可以认为就是“姑苏”,上文说过“胥”是称心、满意之义,而“姑kaa”是百越常见的发语词。“姑苏”即是称心之地的意思。

余杭(上古音la gaang)

“余”也是百越常见的发语词,而“杭”gaang对应泰语的搁浅gaangx。看来余杭就是舟船登录上岸之地的意思。

同时我们考查吴、越两国的很多国君,尤其是早期的国君,他们的称呼都不像汉人。

夫差(上古音ba shral)

泰语中,braʔ表示尊称,加在帝王、神佛名前;吴国君主一系列的“夫镡”、“夫差”、“夫㮣”中的“夫”,应该都是表示尊称。

还有“周章”、“周繇”、“寿梦”,第一个音节对应泰语caux,义为君王、王子、主人。

到此可以比较肯定的说,古吴越人说的PNY就是一种侗台语。而这种PNY和当时的汉语差距比较大。侗台语本身是否属于汉藏语系目前还不好说,中国学者一般把它称为侗台语族,和汉、藏缅、苗瑶一起归为汉藏语系;而国际上认为,侗台语可以单独成为一个语系。根据一些基因科学上的研究,我们知道侗台和汉都是4000多年前从同一个祖先族群(位于中国西北部)分裂出来的。春秋晚期距今2000多年,通过上文已经知道,当时的上古汉语和PNY差距比较大。从语言上来说,吴越百姓和汉语人群不是一个族群,双方很难通话,就像今天的汉族人和壮族人、泰国人,但关系相对其它族群而言,不算太远。

余论

(一)如何理解侗台语和古代汉语的亲缘度。

也就是说,古代汉语人群和PNY人群有多接近?

如果不算侗台,汉藏语系一共分为汉语、藏缅、苗瑶三个语族。汉藏学界一般把侗台也列为汉藏语系下的一个语族。

国际上也有把侗台分到南岛语系的做法,或者有人也提出侗台可以独立成为一个语系。

侗台的归类在中国学者中也是有分歧的。陈保亚认为和汉藏不是一个语系,出现高度相似是接触的缘故;曾晓渝认为侗台语就属于汉藏语系;还有折中的认识,吴安其认为商周时侗台语和汉语就是方言关系(或者很近的兄弟语言),到了战国、秦汉变成了不同语言,春秋正好处在一个说不清的阶段。

无论如何,考虑到古代汉语和侗台语之间的差异比现在小很多,当时的中原汉语人群和古越语人群至少也是兄弟关系。

(二)除了大段的PNY材料以外,还可以从至今留存的吴越地名找到一些线索,这些线索,能够加强我们的结论。

姑苏(上古音kaa sngaa)

史记《河渠书》记载,姑苏得名是因为“姑胥之地”,“姑胥”可以认为就是“姑苏”,上文说过“胥”是称心、满意之义,而“姑kaa”是百越常见的发语词。“姑苏”即是称心之地的意思。

余杭(上古音la gaang)

“余”也是百越常见的发语词,而“杭”gaang对应泰语的搁浅gaangx。看来余杭就是舟船登录上岸之地的意思。

同时我们考查吴、越两国的很多国君,尤其是早期的国君,他们的称呼都不像汉人。

夫差(上古音ba shral)

泰语中,braq表示尊称,加在帝王、神佛名前;吴国君主一系列的“夫镡”、“夫差”、“夫㮣”中的“夫”,应该都是表示尊称。

还有“周章”、“周繇”、“寿梦”,第一个音节对应泰语caux,义为君王、王子、主人。

(三)顺带提一下,吴国的国号就不像是汉语名称。

因为吴国自称不是“吴”,而是“攻吴”。查询上古音可以知道,“攻吴”的读音是kuung ngwaa。

kuung ngwaa这种音是没办法连读清楚的,连读起来就是kuungwaa,认为是kuu-ngwaa一点问题也没有。也就是说,“攻”和上文提到的姑苏的“姑”kaa一样,是个古代吴越语的发语词。“攻吴”就是江南吴国越族土著对自己建立的政权的称呼,“吴”不过是中原人的叫法。

再顺带提一下,周部落贵族泰伯奔吴的故事也是很可疑的。周人封建建国不太会起一个土著政权名称。很多历史学者认为泰伯奔的是渭河流域的“矢国”(金文写作“夨”),派兵从渭河流域护送两个周公子跑到江南还要征服当地大量的土著建立诸侯国,以当时的物质条件和交通能力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有学者认为,泰伯(至少其后代)确实到长江中下游建立了地方政权,就是出土文物提示的江苏的“宜国”。具体如何,我不是学历史和考古的,不作赘述。

一些常见问题

(一)语言不一定反映民族归属,满族人几乎都说汉语,不能说他们都是汉族,也不能说历史上就没有满语。

确实如此,所以本文中说的都是“汉语族群”、“侗台语族群”,我并没有说过“侗台语族群”一定是侗台民族。我们的结论只能区分到语言,遗传和历史的问题回答不了。

(二)事先认定古越语属于侗台,然后用侗台系的泰语去套古越语诗,是不是有循环论证的嫌疑?万一古越语和侗台语是兄弟语言,也可以有类似的破译。

单纯使用泰语去译解,有循环论证嫌疑。但是在研究过程中,是用很多语言去尝试译解,譬如古汉语、古藏语、缅彝语、侗台、南岛、南亚等等,经过实践,证明泰语是很靠近的。

当然,一开始选择的范围就是历史上认为存在可能性的,我们不可能去认为欧洲巴斯克语是古越语。有没有将来出现一种比侗台语更接近古越语的语言?当然有可能,目前结论就是侗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楚国、吴国、越国是否属于“诸夏”,这是一个历史学上比较复杂且存在不同学术观点的议题。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诸夏”的概念及其演变首先,理解“诸夏”的内涵至关重要。“诸夏”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地理或族群概念,而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的文化和政治认同概念。 早期“夏.............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历史、行政区划以及文化传承的一些关键点。为什么山东是“鲁”,山西是“晋”,而其他一些省份的名字,我们听起来更像是古代诸侯国的名字,却不是它们各自的简称呢?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省份简称的由来,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历史上的古国、古地名或重要的地.............
  • 回答
    伍子胥这个人,提起他,脑子里立刻就会浮现出“忠烈”、“复仇”、“悲壮”这些词。他的一生,简直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而他带领吴国军队痛击楚国,更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场经典战役的典范。要说伍子胥怎么能做到这一点,那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勇猛”就能概括的。这背后,是深仇大恨的驱动,更.............
  • 回答
    楚国君主之所以会支持吴起变法,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楚国自身发展的需要。首先,要理解楚国君主支持吴起,就不能不提当时楚国的国情。楚国虽然在春秋时期已经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但到了战国初期,它面临着来自北方强国的严峻挑战,尤其是魏国。魏国凭借李悝的变法,国力蒸蒸日上,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与此同.............
  • 回答
    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虽然都是发生在战国时期、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但最终的结局却天差地别:商鞅变法虽令其本人身死,但其推行的政策却在秦国扎下了根基,成为秦国崛起的基石;而吴起在楚国变法,虽然初期颇有成效,却因其惨死而导致改革迅速夭折。要探究这其中的缘由,需要从政治背景、改革内容、执行方式以及个人命运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古代政治史和称号演变的一些重要方面。孙十万(孙权)和刘邦,虽然都经历过“先称王再称帝”的过程,但称王时的背景、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却有很大的不同,这导致了人们对他们称王时称号的认知和强调程度也不同。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原因:一、 孙权称王(吴王)的背景与意义:1. 曹操的.............
  • 回答
    楚国,在我脑海里,从来不是一个被简单概括的朝代。春秋战国那段风起云涌的岁月,无数诸侯争霸,但楚国,总带着一种与众不同的色彩,一种浑厚、磅礴,又带着几分神秘的江湖气。要说最深的印象,那还得是它的“不羁与野望”。想想看,当时的周天子虽然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但真正说了算的,还得看那些诸侯。而楚国,起初只是南.............
  • 回答
    楚国如果统一六国,中国是否会提前进入联邦制,这是一个极具想象空间的历史假设。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明确“楚国那种联邦制”究竟是指什么,以及楚国若统一六国,其内部统治模式和对其他国家的处理方式会是怎样的。首先,理解“楚国那种联邦制”:当提到“楚国那种联邦制”,很多人会联想到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周天子.............
  • 回答
    楚国的崛起,与其说是周天子“作死”,不如说是在周王室衰微的大背景下,楚人凭借自身优势,顺应时势,“水到渠成”般一步步强大起来。当然,周天子权力的旁落,确实为楚国这样的“蛮夷”诸侯提供了机会。要说楚国的崛起,就得从它的发家之地,以及它与中原诸夏文明的差异说起。一、 楚国的前世今生:一个充满野性的南方王.............
  • 回答
    楚国,一个在春秋时期声名赫赫的南方强国,拥有辽阔的土地、丰富的人力和物力,更有着渴望问鼎中原、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然而,纵观春秋近三百年的风云变幻,楚国却始终未能如愿以偿,登上霸主之位,这其中,楚成王更是背负着未能实现家族夙愿的遗憾。那么,究竟是什么根本原因,让楚国在问鼎霸主之路上屡屡受挫,让楚成王.............
  • 回答
    楚国在战国末期的实力,如果单论国土面积和人口,依旧是庞大的。楚国历经多年发展,疆域辽阔,从长江中游一直延伸到南方沿海,拥有丰富的物产和相对密集的人口。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就曾是雄视一方的霸主,其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然而,到了战国末期,楚国的“强大”更多地体现在.............
  • 回答
    陈胜,这位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的籍贯问题确实存在不少争议,也因此出现了多个说法。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史料记载、历史研究以及地方考证等几个方面来细致地梳理一下。首先,我们最直接的史料来源是《史记·陈涉世家》。司马迁在记录陈胜的身世时写道:“陈涉者,阳城人也。” 这句话是大家最常引用的依.............
  • 回答
    要说清楚楚国和秦国为何没有出现像春秋时期其他一些国家那样“卿大夫专权”的现象,咱们得从这俩国家自身的特点、体制以及发展脉络来掰扯。这可不是一句话能概括的,得一层层剥开看。首先,咱们得理解啥叫“卿大夫专权”。简单来说,就是在一个国家里,原本属于国君(比如王、侯)的权力,被那些掌握军政大权的卿大夫们瓜分.............
  • 回答
    楚国在首都和陪都(郢都和若敖城)被攻陷后,能够继续存活五十余年,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历史现象。这其中涉及了多方面的原因,包括楚国自身的韧性、战国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以及攻占方战略上的局限性。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楚国自身的韧性与战略调整1. 广阔的疆域和丰富的人力物力: 楚国地处南方,疆域.............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这背后其实是中国古代王权演变和诸侯称谓的一个有趣缩影。简单来说,其他六国国君称“公”是因为他们处于周朝分封体系之下,而楚国国君称“王”则是因为他们很早就打破了这个体系,僭越了周天子的权力,并以此来巩固和宣示自己的地位。咱们慢慢捋一捋:一、周朝分封制下的诸侯称谓:“公”周朝建立.............
  • 回答
    战国时期,楚国与赵国都是雄霸一方的大国,但要说谁更强盛,这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而且其强盛程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所变化。总体而言,在战国中期到晚期的大部分时间里,楚国的综合实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要强于赵国,但赵国在某些方面也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崛起势头,尤其是在军事上。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 回答
    楚国贵族势力的确非常强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甚至可以被认为是“势大到尾大不掉”的。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权力的早期集中与贵族阶层的形成 早期封国与宗法制度: 楚国在周朝初期建立时,是一个由周王室分封的方国。与中原诸侯国一样,楚国也遵循宗法制度。国王的兄弟、子侄、宗.............
  • 回答
    说到楚国,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画面,大概是那片辽阔而神秘的土地,它似乎总是笼罩在一层迷蒙的色彩之中,既有南方特有的温婉湿润,又有北方战场的雄浑壮阔。我想到的,首先是楚国那股子不安分的劲儿,一股子不服管、不走寻常路的闯劲儿。别家诸侯还在老老实实地循规蹈矩,楚国人就已经开始跳出那个小圈圈,向外扩张,他们不.............
  • 回答
    春秋时期,楚国作为南方的大国,其军事实力在诸侯争霸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在楚国纵横捭阖的外交与军事舞台上,“申息之师”并非一个独立的、有明确记载的战役或部队番号,更像是一个地理概念与军事力量的结合体,用来指代以申(今河南南阳一带)和息(今河南信阳一带)为中心的楚国军事力量,它们在对外征战中发挥了.............
  • 回答
    要说活在楚国是什么体验,那可得好好掰扯掰backgroundSplit。可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就像如今咱们这日子,穿得暖吃得饱,有事儿没事儿遛遛弯,这事儿在楚国,那可是天差地别。首先,这地儿,那叫一个“大”。 楚国,那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方巨擘,国土辽阔,简直是无边无际。你如果是个普通百姓,可能一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