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楚国在春秋为何没能成为霸主,楚成王为何没能圆梦?根本原因是什么?

回答
楚国,一个在春秋时期声名赫赫的南方强国,拥有辽阔的土地、丰富的人力和物力,更有着渴望问鼎中原、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然而,纵观春秋近三百年的风云变幻,楚国却始终未能如愿以偿,登上霸主之位,这其中,楚成王更是背负着未能实现家族夙愿的遗憾。那么,究竟是什么根本原因,让楚国在问鼎霸主之路上屡屡受挫,让楚成王的雄心壮志化为泡影呢?

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将目光局限于某一次具体的战役或某一个君王的个人能力,而是要深入剖析楚国在整个春秋时期所面临的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和战略性困境。

首先,地理位置的先天限制是楚国难以成为中原霸主的重要根源。楚国地处长江中下游,江河湖泽纵横,地势相对崎岖。这为楚国的经济发展和军事扩张提供了天然的屏障,但也极大地制约了其向北推进、与中原各国进行直接、高效的军事对抗。不同于中原国家之间相对平坦的地形,便于大规模骑兵和战车的调动与运用,楚国在北伐过程中,常常需要克服地形障碍,部队的机动性受到很大影响。更关键的是,这种地理上的隔阂,也造成了楚国与中原地区在文化、政治、经济上的疏离感。中原各国拥有共同的政治理念、文化习俗和联盟体系,而楚国作为“蛮夷”的身份,始终难以完全融入这个核心圈层。即使楚国能够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压制某些中原国家,但这种压制也难以转化为持久的统治和认同,其“霸权”往往难以根深蒂固。

其次,缺乏稳定而广泛的政治联盟是楚国称霸路上难以逾越的障碍。春秋时期的霸权,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强大,更是一种政治上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晋国之所以能够长期成为中原的领导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能够在中原各国之间建立起一套复杂而有效的政治联盟网络,并通过“朝聘”、“会盟”等形式,维持其在中原的领导地位。而楚国,虽然实力雄厚,但其对外政策往往带有较强的侵略性和扩张性,导致其在中原各国眼中,更多的是一个威胁而非盟友。其联盟往往是基于短期利益的临时组合,缺乏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共同的政治目标。当楚国军事优势不明显时,这些联盟便会迅速瓦解,甚至倒戈相向。楚成王时期,他确实有着一展抱负的决心,也曾有过辉煌的军事成就,例如在围攻宋国时,差一点就达成了目的。但即使在此过程中,许多中原国家也是出于恐惧而表面顺从,一旦楚国后方力量稍有松懈,他们便会伺机反扑。这种根深蒂固的“他者”身份,使得楚国难以在中原建立起真正稳固的政治基础。

再者,内部治理与文化认同的挑战也制约着楚国的长远发展和称霸之路。虽然楚国地大物博,但其社会结构和治理体系相对而言,可能不如晋国等中原国家成熟和稳定。楚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但民族构成和文化认同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复杂性。要将如此庞大的疆域和不同区域的民众有效地整合起来,并转化为支持国家对外扩张的力量,并非易事。在军事征伐的同时,国内的稳定和发展同样至关重要。如果内部矛盾重重,或者文化认同感不强,一旦对外战争失利,国家很容易陷入动荡。

最后,时代局势的变化和晋国的崛起也是楚国未能称霸的关键外部因素。春秋中后期,晋国经历了“三家分晋”之前的崛起,其政治体制不断改革,军事力量日益强大,尤其是在与楚国的数次关键性对抗中,例如“城濮之战”等,晋国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成功遏制了楚国的扩张势头。这场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失利,更是对楚国霸权野心的沉重打击,让楚国在战略上长期处于被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春秋中后期的地缘政治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小国之间的抗衡与联合,大国之间的博弈,使得统一天下的难度越来越大,需要更为精妙的政治手腕和更广泛的联盟支持。

综上所述,楚国在春秋时期未能成为霸主,楚成王未能圆梦,其根本原因并非单一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而是由其地理位置的先天限制导致的中原隔阂,缺乏稳定而广泛的政治联盟带来的外交困境,以及可能存在的内部治理与文化认同的挑战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使楚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也难以克服这些结构性的障碍,最终未能打破“蛮夷”的标签,真正成为引领华夏秩序的霸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你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楚国在春秋时期确实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霸主,别的不说光是楚庄王就是一个毫无争议的霸主。邲之战后郑、鲁、宋这样的老牌中原国家纷纷跪下来叫楚国爸爸,更不用说陈、蔡、许这样的小国家了,你敢说此时的楚国不是霸主?

再来聊聊你说的楚成王,这位楚王非常有意思。他一生中硬刚过两位毫无争议的霸主,用实力生吃过一位有争议的霸主,但他本人却没有被评为霸主。

楚成王,芈姓,熊氏,名恽,出生地:湖北广陵今湖北荆州,楚文王之子,母息夫人,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71年―公元前626年在位。这位楚国国君的一生非常精彩,他抗齐(齐桓公时代),辱宋(宋襄公时代),战晋(晋文公时代)。如果春秋时代少了楚成王,恐怕这段历史的精彩程度要褪色不少。

先来聊聊楚成王与齐桓公的交锋。春秋初年,楚国发展起来,向中原挺进,它先后灭掉了在今河南省南部和西部的申、息、邓等国,并伐黄服蔡,多次向郑国进攻。郑国支持不住,已准备背齐向楚。 此时竖起“尊王攘夷”大旗的齐国为了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决定发兵救郑,齐桓公于公元前656年,率领齐、宋、陈、卫、郑、许、鲁、曹、邾八国军队进攻楚的盟国蔡国。不过这一波冲突的原因,还得从一个女人说起。请看一段《春秋左传》原文: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绝之也。蔡人嫁之。

这段文字记录了齐桓公跟自己的爱姬在私家园林里泛舟于爱河之上,正当双方你侬我侬时,肤白、貌美、胸大但无脑的蔡姬却想玩点情趣,她就把船摇来晃去。但是齐桓公是个水性不太好的人,他很害怕,于是就立即制止蔡姬的“情趣”行为。没想到蔡姬却越玩越起劲,把船摇晃得更厉害了。齐桓公被吓得发怒了,于是等船靠岸以后立即把蔡姬给赶回娘家去了,但是并没有办理离婚手续。没想到,蔡国的国君也是个二愣子,觉得蔡国受到了齐国的羞辱,直接把蔡姬嫁给别人了。

齐桓公听到自己的女人被嫁给别人了,勃然大怒。于是以盟主的身份立即召开北方联盟大会,集合鲁、宋、陈、卫、郑、许、曹这七国一起组成了一只讨蔡的多国部队。蔡国的军队确实是一群菜逼,战争还没开始,蔡国军队就已经自行瓦解崩溃了。蔡国君主一看大事不妙,连夜南逃楚国避难去了(蔡国是楚国的保护国)。

在多国部队的打击下,蔡国可以说是国破家亡,蔡国的百姓也是死走逃亡伤。按理说“蔡女”事件,到这里就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是,以齐国为首的联军,南下真正目的并不是教训蔡国,而是要抑制南方的那个庞然大物——楚国。

请看一段《春秋左传》: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上面两段文字完整地记录了楚成王与齐桓公的交锋过程。楚成王先派遣使者来到八国联军驻地说:“君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即使是牛马发情狂奔彼此也不会相关。没有想到君王竟不顾路远来到我国的土地上,这是什么缘故?”齐国大臣管仲回答说:“以前召康公命令我们的先君齐太公说:‘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便辅助王室。’赐给我们的先君征伐的范围,东边到大海,西边到黄河,南边到穆陵,北边到无棣。你不进贡王室的包茅,使天子的祭祀缺乏应有的物资,不能漉酒请神,我为此而来问罪。周昭王南征到楚国而没有回去,我为此而来责问。”楚国使者回答说:“贡品没有送来,这确是我君的罪过,今后岂敢不供给?至于周昭王没有回去,君王还是问水边上的人吧!”齐桓公不听,仍然继续进军,驻扎在陉地(楚国北塞,今河南漯河东)。

楚成王十六年(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夏天,楚成王派遣屈完带兵到八国联军的驻地。八国联军撤退,驻扎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齐桓公把所率领的军队列成战阵,和屈完坐一辆战车检阅队伍。齐桓公说:“我们出兵,难道是为了我一个人吗?为的是继续先君建立的友好关系。我们两国共同友好怎么样?”屈完回答说:“君王惠临敝国求福,承蒙君王安抚我君,这正是我君的愿望!”齐桓公说:“用这样的军队来作战,谁能够抵御他们?用这样的军队来攻城,哪个城不被攻破?”屈完回答说:“君王如果用德行安抚诸侯,谁敢不服?君王如果用武力,楚国有方城山作为城墙,汉水作为护城河,君王的军队即使很多,也没有什么用处。”齐桓公听到这样有底气的话之后,觉得劳师远征进行一场大战的胜算也不大。于是就与屈完连同七国诸侯一起订立了盟约。

齐国责问楚国用的是两个不痛不痒的事情:其一,N多年前的周昭王南征未归;其二,楚国没有进贡包茅给周天子。反而对楚国僭越称王、征伐兼并姬姓诸侯国,搞大南方共荣圈这样的原则性问题只字不提。这并不是齐国不想过问,而是在摸清对手实力之后所做出的外交妥协。楚人听到这样的问责后,立即心领神会。立刻表示关于周昭王的事情,他们不负有任何责任,请国际联军自己去水边问问。关于包茅的事情,楚国确实有错在先,并且保证今后周天子的贡品绝对不会中断供应。于是南北双方在这友好而祥和的气氛中,就区域安全以及大周发展问题达成广泛共识,取得建设性成果——昭陵会盟。

齐楚这个南北两个最大国家的碰撞让我们看到了,声势极壮时齐桓公的威风凛凛;也让我们看到了从容应对、不卑不亢的楚成王。这一局齐桓公以微弱优势略压楚成王一头,毕竟楚国被迫承认了齐国的老大地位,楚国的北上势头也稍被抑制。但是楚国也没有实质性的损失,王号继续使用,楚国的扩张方向由北转东,其实力在江淮地区不断坐大。

再聊聊楚成王虐宋襄公的事情。公元前643年齐桓公重病并于同年去世,齐国五公子(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党羽争位。齐国太子昭逃到宋国,向宋襄公求救。尽管当时宋国十分弱小,但因齐桓公死前曾委托他照顾太子,宋襄公全力帮助太子昭回齐国即位。

齐国的霸业经过内乱之后迅速衰落,此时拥有拥立之功的宋襄公有些飘飘然了。宋襄公想效仿齐桓公,会合诸侯,确立霸主地位。

请看一段《春秋左传》原文:

二十有一年春,宋人、齐人、楚人盟于鹿上。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

别看这段原文的字数非常少,但是信息量是很大的。这段话表明当时的宋襄公是请来了齐、楚两大国参加会盟的,并且在这次会盟中宋襄公是以盟主的身份主持会盟。于是乎,宋襄公就更加飘飘然了,他居然以盟主架子要求楚国及其仆从国都承认其霸主地位,出人意料的是楚成王很爽快地答应了。

宋襄公沉醉于鹿上会盟的霸主荣光之中,他已经有些得意忘形了,当然不会去想齐国和楚国为什么会那么给他面子。齐国之所以来参加,那是因为齐国新君是在宋襄公全力支持下才得以上位的,他这次来完全是为了还宋襄公一个人情。楚成王来的目的就很阴险了,他是来观察后齐桓公时代中原诸侯国的实力,以及称霸的可能性。结果,宋襄公干了一件丢人现眼的事情,他自己没能力号召其他诸侯会盟,居然厚颜无耻地要求楚成王号召楚国的小弟跟楚国一起承认宋国的霸权。这一切都让实力雄厚的楚成王看在了眼里,他心里十分鄙视。但是楚成王打算玩一把大的,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宋襄公的要求。

宋襄公的称霸大戏在《春秋左传》中有完整的记载,请看一段原文:夏,大旱。秋,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盂。执宋公以伐宋。十有二月癸丑,公会诸侯盟于薄。释宋公。

到了约定之日,楚、陈、蔡、许、曹、郑等六国之君都来了,楚国早埋伏好了军队。宋襄公和楚成王因为争当诸侯霸主而发生争执,楚成王突然命人当着众多诸侯的面抓了宋襄公,并把他带回楚国囚禁起来。要知道不久前,宋襄公在鹿上之盟时还是个“霸主”,现在居然成为了囚犯,而且是被关在囚车里一路公开展览般地拖到楚国去当囚犯。这一次,楚成王把“伪霸主”的脸面彻底撕破并踩在地上,还吐了一口口水。直到同年冬季,诸侯在薄地会见时,在鲁僖公的调停下,襄公才被释放。

在国际调停之下,宋襄公好歹被楚成王放了回去。不过每当这个“霸主”想起囚笼生活就怒火中烧,但是又不敢直接报复楚国。没过多久,郑国国君到楚国去朝拜,表示承认楚国的霸主地位。宋襄公听说此事,立即勃然大怒,表示郑国这个不要脸的中原正派诸侯国居然去舔南蛮子的屁股,简直是太可耻了,于是兴兵伐郑。其实以郑国的实力单独抗宋完全没问题,但是想到新爸爸楚国的实力更加强大,不用白不用,于是就立刻向楚国求援。于是,春秋时代最具“仁义”精神的战争——泓水之战就此打响。

泓水之战的简要过程如下: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十一月初一,楚军进抵泓水南岸时,宋军已占有利之地,在泓水北岸列阵待敌。当楚军开始渡河时,右司马公孙固向宋襄公建议:“彼众我寡,可半渡而击”,宋襄公拒不同意,说仁义之师“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阨 ”。从而使楚军得以全部顺利渡过泓水。楚军渡河后开始布列阵势,这时公孙固又奉劝宋襄公乘楚军列阵未毕、行列未定之际发动攻击,但宋襄公仍然不予接受。一直等到楚军布阵完毕,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宋襄公这才击鼓向楚军进攻。可是,这时一切都已经晚了,弱小的宋军哪里是强大楚师的对手,一阵厮杀后,宋军受到重创,宋襄公本人的大腿也受了重伤,其精锐的禁卫军(门官)悉为楚军所歼灭。只是在公孙固等人的拼死掩护下,宋襄公才得以突出重围,狼狈逃回宋国。泓水之战就这样以楚胜宋败降下帷幕。公元前637年(周襄王十五年)五月,宋襄公伤重而死。

从诸侯会盟到泓水战场,楚成王把宋襄公虐得体无完肤,拿捏得死死的。其实我到现在也没搞明白,为何宋襄公在某些书籍里能排进春秋五霸。莫非是宋襄公的“仁义”感动了那些腐儒,成为了腐儒们的偶像?

最后,得说说楚成王与晋文公的交手了。请看一段《春秋左传》原文:

(重耳)及楚,楚之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馀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健,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这是两位雄主的第一次见面,也是唯一的一次见面。在我看来,这段面对面的交流,已经展现出那个时代最杰出两位君主的风采。楚成王开口第一句问重耳:“你将来回到晋国,会怎么报答我呢?”这句话首先表明,楚成王对重耳将来上位晋国国君有着非常乐观的判断,哪怕现在的重耳处于流亡状态。然后楚成王站在国际政治的角度询问重耳,将来会用何种方式报答楚国(如何亲楚)。重耳听到后回答:“金银财宝、山珍稀奇之类的东西,你们楚国自己就有,其实我还真不知道该如何报答您。”重耳的回答非常有技巧,他首先夸赞了楚国的地大物博,同时也表明了在国家利益的层面上他无法退让但不直说。紧接着,楚成王又开口:即便这样,我还是想知道你回到晋国后会如何对待楚国?面对楚王的进一步逼问,重耳非常沉作地回答道:如果托国君的福,我将来能够回到晋国,一旦两国交战,我晋国的军队将“退避三舍”。如果这样还得不到您的谅解,贵国的军队还不撤退,那也只能一战了。”面对雄心勃勃的一国之君,重耳的回答没有花言巧语,而是不卑不亢,底气十足但又礼节得当,楚成王听后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每当我看到《春秋左传》的这段对话,我都能感受到春秋时代,这两位人杰的共同点——大气、质朴、厚重、有底蕴。

事后,楚国的二号人物子玉对重耳这种不卑不亢的表现感到愤怒,在他看来重耳作为一个流亡之人居然还这么傲气,于是请求楚成王杀了重耳,但楚成王并没有这么做。反而楚成王说到:“晋国公子志向远大。所作所为很合乎周礼,跟随他的人都是既忠诚又能干。反观现在晋国的国君,简直是不值一提。这看来是上天要晋国兴起,我们不能干违背天意的事情,否则必将遭殃。”

楚成王之所以不想杀重耳除了敬畏“上天”之外,我想更重要的原因是楚成王正在努力的“中原化”。他希望楚国的内政与外交应当与中原国家一样“周礼化”,他正在带领楚国积极地与国际接轨。他之所以这么做,还是在于他想当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原霸主”。

当“辱宋”事件发生后,中原大部分国家对楚国表示了臣服,但是楚国也把其野蛮的一面暴露得毫无遮掩。此后的每次会盟中,楚成王感觉这些中原国家的君主看他的目光都有些奇怪,他们的目光里有害怕有恐惧,甚至有时候还会有鄙视,但就是没有敬佩。这让楚成王认识到,他和齐桓公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可是这差距在哪里呢?是楚国的兵锋不够犀利吗?是楚国的物产不够丰盛吗?是楚国的版图不够广大吗?楚成王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直到楚国与中原诸国交流不断深化后,楚成王终于知道了答案。那就是楚国的文治与德化落后于中原,楚国对国际秩序——周礼的理解太浅薄,以至于在中原诸国看来,楚国的内政与外交简直就是处于半野蛮状态。善于反思的楚成王,终于找到了答案,于是他带领楚国全面开启了中原化的进程。

我们再回头去看看他与重耳的那段对话,前后两人的表现都有礼有节。子玉劝楚王杀掉重耳,楚王拒绝了。因为周礼已经成为他心中的准绳,他不可能随意杀掉一个中原诸侯国的公子,他认为随心所欲的杀戮与侮辱只能代表野蛮与落后,更重要的是这不符合周礼。

没过多久,重耳等人回到晋国。果然不出成王所料,重耳很快就成为了晋国的国君,他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春秋第二霸——晋文公。在晋文公流亡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晋国很快从混乱中恢复了国力,成为中原最强大的诸侯国。

自从泓水之战楚国大胜宋国后,楚国北进的势头无可阻挡。楚国势力在中原疯狂扩张,在其后数年间,楚国势力一度达到黄河以北。

此时已经强盛起来的晋国,也一样有称霸中原的野心,晋文公也绝不允许楚国继续在中原地区肆虐下去了。如此一来南北两个超级大国的正面碰撞将不可避免,于是城濮之战爆发了。

城濮之战的简要过程如下:楚国发兵进攻宋国,宋国派人向晋国求救,晋军援宋。子玉率军急进,依托丘陵险阻扎营,两军对峙于城濮。晋文公兑现当年的承诺,主动率军退避三舍,既是报答以前楚成王给予的礼遇,也是运用"卑而骄之"、"怒而挠之"的诱敌之计,子玉上钩了。晋军在城濮严阵以待楚军。子玉狂傲声称:"日必无晋矣。"当两军接触之时,晋下军佐胥臣率所部用虎皮蒙在马身上,首先冲击楚右翼的陈、蔡军,陈、蔡军惊骇逃散,楚右军溃败。楚子玉、子上见右军溃败,怒火中烧,加强对晋中军和上军的攻势。晋右翼上军狐毛设将、佐二面旗帜,令二旗后退,引诱楚军。晋下军栾枝所部也以车辆曳树枝奔驰而伪装后退。楚子玉以为晋右翼败退,令楚左军追击,所以对陈、蔡及右翼军溃败并未理会。楚左军追击晋上军时,侧翼暴露,晋先轸、郤溱率中军拦腰截击,狐毛、狐偃率上军夹攻楚左军,楚左军溃败。楚子玉见左、右军皆败,遂下令中军停止进攻,得以不败。子玉率残兵退出战场,晋军进占楚军营地,休整三日后,胜利班师。

城濮之战,晋国大胜,晋文公一战而霸。楚国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惨败,北进锋芒受到挫折,被迫退回桐柏山、大别山以南地区。中原诸侯无不朝宗晋国,楚成王称霸中原的梦想再次破碎。

楚成王时代的楚国,是一个跛腿的强国,几代楚人疯狂的武力扩张成果丰硕,从而让楚国从上到下过于迷信武力,忽略了政治文明建设。即便楚成王后期有所醒悟,但是整个楚国的迷信武力的势头并没有被有效遏制,纵使是一国之君也对此无能为力。如果你不信请看一段《春秋左传》原文:

楚子(楚成王)入居于申,使申叔去谷,使子玉去宋,曰:「无从晋师。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废乎?《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此三志者,晋之谓矣。子玉使伯棼请战,曰:“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王怒,少与之师,唯西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实从之。

以上对话完整地说明了楚成王告诫子玉不要与晋国人正面硬刚,但是子玉迫于楚国人疯狂迷信武力的压力,为了平息乱七八糟的舆论,他也是不得不战。

在我看来,称霸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想成为霸主,军事实力强盛是必要的条件,不过只有强大的军力而缺乏文化底蕴则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霸主。强盛的军力只能逼人臣服,但不能长久。当先进的文化与强盛的军力同时具备时,则人人心向往之。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楚成王的争霸历程。楚成王面对声势极盛时的齐桓公时,他能屈能伸,在外交层面主动认怂,尊齐国为老大,从而避免了齐楚大战。但是在国家实质利益上丝毫不退让,其扩张方向由北转东。在极力避免与齐国的正面碰撞的同时,充分发展了其在江淮地区的势力。这一波操作体现了他的隐忍与智慧。

楚成王在面对实力不强的宋襄公时,他放长线钓大鱼。鹿上之盟,先尊宋襄公为盟主以骄其志。然后在孟地会盟时当众羞辱宋襄公,让其沦为阶下囚,最后在泓水之战大败宋军。这一次他很好地展示了楚国的实力但也暴露了楚国的野蛮。楚成王所羞辱的不仅仅是宋襄公,更是对周礼,对中原文化的嗤之以鼻。所以此时的楚成王虽有霸主之实力,但距离霸主之位仍差一步。

楚成王用完美的礼节接待重耳,在城濮之战前告诫子玉不要主动招惹晋国军队。这表明了他的反思能力,面对中原文化,面对周礼他已经张开了怀抱。可惜这一动作来得太晚,整个楚国还未来得及中原化时就在城濮之战中惨败了。已经军国主义化的楚国,最终葬送了楚成王的霸主之梦。

如果不是遇到了自带主角光环的晋文公,再给楚成王一点时间,让楚国完成中原化。他将会是春秋毫无争议的第二位霸主,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但是楚成王仍然是一位伟大的君主,他勇于探索,敢于尝试,也能虚心学习。他带领这个南方的蛮夷之国不断进步,楚国也在强国之路上不断前行。心平气和地说一句,楚成王所具有的智慧、大气和霸气不输于齐桓公与晋文公。

楚成王竭尽一生图霸的失败,让沉浸在军国主义狂欢中的楚国人冷静下来,他们重新思考和审视这个世界。他们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始终没有放弃称霸中原的梦想。通览《春秋左传》我发现楚人的性格特点中有两点最为突出,那就是倔强与霸蛮的。他们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轻易为外力所改变;他们对称霸中原的欲望永远不会磨灭,面对称霸路上的困难他们的态度就是:“不服就干”;他们永远都“不服周”;他们不会轻易放弃梦想,一代人没有完成的事情可以交给下一代,还不行就交给第三代直到完成为止。最终楚成王没有实现的梦想,由他的孙子完成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楚国,一个在春秋时期声名赫赫的南方强国,拥有辽阔的土地、丰富的人力和物力,更有着渴望问鼎中原、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然而,纵观春秋近三百年的风云变幻,楚国却始终未能如愿以偿,登上霸主之位,这其中,楚成王更是背负着未能实现家族夙愿的遗憾。那么,究竟是什么根本原因,让楚国在问鼎霸主之路上屡屡受挫,让楚成王.............
  • 回答
    春秋时期,楚国以“王”自居,这在当时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举动,因为“王”的称谓在周朝体系中是周天子独享的最高封号。然而,在实际的外交场合,楚国的称谓会根据其交往对象和当时的政治格局而有所不同,并非一成不变。面对周天子:当楚国君主与周天子会面时,即使楚国自称“王”,在名义上,他们仍旧是周天子的臣属。因此.............
  • 回答
    楚国在战国末期的实力,如果单论国土面积和人口,依旧是庞大的。楚国历经多年发展,疆域辽阔,从长江中游一直延伸到南方沿海,拥有丰富的物产和相对密集的人口。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就曾是雄视一方的霸主,其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然而,到了战国末期,楚国的“强大”更多地体现在.............
  • 回答
    要说活在楚国是什么体验,那可得好好掰扯掰backgroundSplit。可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就像如今咱们这日子,穿得暖吃得饱,有事儿没事儿遛遛弯,这事儿在楚国,那可是天差地别。首先,这地儿,那叫一个“大”。 楚国,那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方巨擘,国土辽阔,简直是无边无际。你如果是个普通百姓,可能一辈.............
  • 回答
    屈景昭三家在楚国,那可是举足轻重,一言九鼎的存在。要说为什么楚王出兵要问过他们,这事儿得从头说起,还得结合楚国的历史和政治体制来掰扯。屈景昭三家,那是什么来头?简单来说,屈景昭三家,就是楚国历史上最显赫、最有权势的三个贵族家族。这三个家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他们的祖先往往与楚国国君有着密切的关.............
  • 回答
    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虽然都是发生在战国时期、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但最终的结局却天差地别:商鞅变法虽令其本人身死,但其推行的政策却在秦国扎下了根基,成为秦国崛起的基石;而吴起在楚国变法,虽然初期颇有成效,却因其惨死而导致改革迅速夭折。要探究这其中的缘由,需要从政治背景、改革内容、执行方式以及个人命运等.............
  • 回答
    春秋时期,楚国作为南方的大国,其军事实力在诸侯争霸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在楚国纵横捭阖的外交与军事舞台上,“申息之师”并非一个独立的、有明确记载的战役或部队番号,更像是一个地理概念与军事力量的结合体,用来指代以申(今河南南阳一带)和息(今河南信阳一带)为中心的楚国军事力量,它们在对外征战中发挥了.............
  • 回答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也是战国时代中期最为惨烈的一场大规模军事冲突。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在此一役中展开了生死较量。秦国凭借其庞大的军事机器和高超的战略运用,最终坑杀了赵国数十万大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当我们审视长平之战的全局.............
  • 回答
    战国时期,楚国墓葬中那些充满力量与神秘的虎座凤鼓、虎座飞鸟以及形态各异的镇墓兽,无疑是那个时代楚文化独特艺术风格和精神信仰的集中体现。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西汉初年,在楚国故地,这些标志性的随葬品却逐渐销声匿迹,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历史、社会、政治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政治版图的剧烈变.............
  • 回答
    关于“隰有苌楚”在上古是否真的读作“列巴咕当死了哈”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不,这完全是错误的,并且没有任何文献或语言学证据支持这种说法。这句“列巴咕当死了哈”很可能是一种误传、戏谑或者基于某种民间演绎的说法。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释为什么这种读法是错误的,以及“隰有苌楚”在古代的实际读音可能是什么.............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让人有点绕。很多人提到“西楚霸王”,第一反应就是,西楚不是在东边吗?项羽的势力主要在江东,那不就是东边吗?为什么不是“东楚霸王”呢?咱们得一步步捋清楚。这背后牵扯到历史地理、政治格局,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称谓。首先,得明白“西楚”这个称谓是怎么来的。项羽的崛起,离不开他叔叔项.............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让人细思极恐的问题,不过既然我们坐在这里聊这个问题,那我们就一起掰开了揉碎了,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让我们安心的证据。首先,咱们得承认,要100%地“证明”自己不在一个精心设计的虚假世界里,这事儿难度系数绝对是五颗星。毕竟,谁能说得准呢?但咱可以从几个角度去审视,尽量找出点端倪来。第一招:寻.............
  • 回答
    .......
  • 回答
    哈哈,看到这个问题真是太亲切了!我就是那个用过楚门吉他,而且身边师兄们也好多都在弹的家伙。来来来,坐稳了,我给你掰扯掰扯,保证不“AI”味儿十足,全是咱们玩琴人的实在话。首先说句实话,我一开始也是被师兄们安利的。当时刚进大学,想学吉他,什么都不懂,就看谁的琴看起来顺眼、好听。结果发现,校园里用楚门吉.............
  • 回答
    如何看待《流浪地球》演员屈楚萧昔日在网络上的公开言论被曝光?演员屈楚萧昔日在网络上的公开言论被曝光,这无疑是一个引发公众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言论的内容、动机、影响、以及演员本人和公众的回应。一、 言论内容的具体情况与性质分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被曝光.............
  • 回答
    楚汉战争,一场波澜壮阔的王朝奠基之战,其关键并非仅仅是某一场战役的胜负,而是贯穿始终的战略思想、人心向背以及关键人物的决断。如果一定要 pinpoint 最为关键的节点,那便是“垓下之围”与“乌江自刎”。很多人会将焦点放在鸿门宴,认为那本是刘邦一举歼灭项羽的绝佳机会。然而,鸿门宴的失败,固然让刘邦险.............
  • 回答
    在《楚门的世界》这部电影里,那句贯穿始终的“祝你早安,午安,晚安”可不是一句简单的问候语,它承载着影片最核心、最深沉的寓意。这句话,就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楚门人生被精心设计、被他人窥视的本质,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于真实与虚假、自由与囚禁的深刻思考。首先,从字面意思来看,这无疑是一句标准的问候。在现实生活.............
  • 回答
    屈楚萧这次的“黑料风波”可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且这次被扒出来的东西,性质可不是一般的“粉丝脱粉回踩”那么简单。从他在豆瓣和微博的几个小号里流出的内容来看,他这个人的人设算是塌得彻底,而且是那种塌得有点令人不适的类型。首先,我们得说清楚,这件事儿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屈楚萧之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史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齐桓公之后的齐国,确实是风光不再,未能延续春秋霸主的辉煌,而晋、楚两国却轮番登场,占据了主导地位。要说齐国和晋楚两国到底差在哪,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齐桓公之后的齐国,为何“无缘”霸业?首先,我们要明白,齐桓公的霸业并.............
  • 回答
    《我要我们在一起》:一次关于青春、承诺与成长的仓促告白提起《我要我们在一起》,你可能会想起屈楚萧那张带着点桀骜不驯却又眼神执着的脸,以及张婧仪身上那种初恋般的清澈与倔强。这部电影,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试图描绘一段“我们在一起”的动人誓言,但最终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场在时间洪流里,带着些许遗憾和不甘的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