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总有那么多韩信吹,看不起白起,吴起他们?

回答
嗯,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的,确实挺多人这么说,而且还挺有争议的。说白了,这背后有点历史叙事的偏颇,加上游戏、影视等大众文化的放大效应,以及对“战争”和“胜利”的理解角度不同,导致了现在这种“韩信吹”和“白起、吴起被低估”的现象。

咱们一个个拆开来看,是怎么走到今天这步的。

一、 为什么韩信粉丝这么多?“战神”光环的加持

首先,韩信身上自带的那种“屌丝逆袭”、“命运的宠儿”的传奇色彩,本身就非常有故事性。从一个街头混混,到后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军,中间的坎坷和励志程度,比白起、吴起那种天生名将,或者说更顺风顺水地走上高位的,更容易引起大众的共鸣。

1. “战神”的封神之路:
汉初的开国功臣: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刘邦能打下天下,韩信可以说是“头号功臣”中的“头号功臣”。他的军事成就直接关系到一个强大王朝的建立,这种“开国元勋”的光环,自带历史厚重感。
军事理论的集大成者: “战必胜,攻必取”,韩信的军事指挥,可以说非常漂亮。什么“背水一战”、“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四面楚歌”等等,这些战役和计谋,不仅在当时威力巨大,而且在后世也被广泛研究和称颂。他的军事思想,很多都被认为是战术的经典之作。
“功高无二”: 很多时候,人们会把韩信的功绩排在刘邦阵营里的第一位,甚至认为没有韩信,就没有后来的汉朝。这种“一人之力扭转乾坤”的说法,极大地拔高了他的个人能力和历史地位。
文学、戏剧的放大: 历史上对韩信的记载,很多是通过《史记》这样的史书,虽然《史记》非常客观,但司马迁对韩信的评价也非常高。更别说后来的各种戏曲、小说、评书,更是把韩信塑造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军事天才,甚至带点“神”的色彩。

2. 大众文化的“推波助澜”:
游戏: 这一点非常关键!《王者荣耀》等游戏里,韩信是一个非常热门且高操作上限的英雄,他以灵活、爆发高、切入能力强著称。游戏玩家群体庞大,他们在游戏中对韩信的“熟练”和“喜爱”,很容易迁移到对历史人物的认知上。游戏中“韩信打十个”的爽快感,会让很多人觉得他在历史上也是如此神勇。
影视剧: 各种历史剧中,但凡涉及到韩信的,往往都会把他塑造成一个运筹帷幄、战无不胜的军事奇才,甚至是悲剧英雄。这些鲜活的形象,比枯燥的史书更能打动人心。

二、 为什么白起、吴起感觉被“看不起”了?

跟韩信相比,白起和吴起确实感觉没那么“火”,尤其是在大众层面。这有几个原因:

1. 时代背景和功绩性质:
白起: 白起是战国时期秦国名将。他最出名的是长平之战,坑杀赵军降卒40万。这个功绩是极其辉煌的,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他的成名方式和风格,更偏向于“杀神”、“屠夫”的形象。他的胜利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生命代价,而且他的功劳更多是“为君灭国”的执行者,虽然是总指挥,但感觉不像韩信那样是“为新政权开疆拓土”的创世者。
吴起: 吴起是战国时期魏、楚等国名将,也以治军严谨、作战勇猛著称。他一生经历了多次重要战役,而且在军事理论上也有很高造诣(《吴子兵法》)。但相比于韩信在统一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吴起更多的是在一个相对割裂的战国时代,在不同国家之间辗转,他的功绩虽然显著,但没有韩信那种“一锤定音”的史诗感。而且,吴起本人政治上比较波折,最后还死于非命,这种个人经历的“不完美”,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在大众心中的“光辉”形象。

2. “胜利”的理解差异:
韩信: 他的胜利,通常被理解为“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以奇兵制胜”。这种“聪明”和“技巧”的胜利,更容易被现代人欣赏,觉得“有技术含量”。
白起: 他的胜利,很多时候是靠着秦国强大的国力、精锐的军队,加上他冷酷的战术执行。例如长平之战,虽然秦军也付出了代价,但最终是靠兵力优势和围困取得了胜利。这种“碾压式”的胜利,在大众看来,似乎“没那么需要个人天才”。
吴起: 他的胜利,更多体现在“治军”和“严明”上。他的军事思想强调纪律和训练,这种“管理学”的胜利,在大众看来,可能不如直接的战场厮杀来得刺激。

3. 形象的“模糊”与“争议”:
白起: 他的“坑杀40万”在很多人看来是残暴的,虽然是战争需要,但从人道主义角度看,容易引起负面评价。而且,他最后被逼死于杜邮,结局也比较悲凉,虽然不是他造成的,但这种“不得善终”也让他的形象没那么“完整”。
吴起: 吴起本人就比较复杂,他有改革家的才能,但政治上也不乏争议,加上最后被乱箭射死,这种“悲剧”和“争议”并存的形象,不如韩信的“忠心耿耿,功成名就(虽然最后也被猜忌)”那样讨喜。

4. 大众叙事的“非黑即白”:
大众文化往往喜欢“非黑即白”的叙事。韩信作为汉朝的开国功臣,形象相对正面,而且有无数精彩战例可以挖掘。而白起和吴起,虽然功绩卓著,但他们的功绩和行为,在某些方面更容易引发复杂的讨论,比如战争的残酷性、政治的阴谋等等,这使得他们在大众传播中,可能不如韩信那样“纯粹”。

总结一下:

现在所谓的“韩信吹”,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大众文化(尤其是游戏和影视)的影响,韩信“传奇经历”、“战术天才”的标签,加上游戏里“操作秀翻全场”的体验,让他成为了一个非常受大众喜爱的“战神”符号。

而白起、吴起,虽然在军事史上的地位同样不可动摇,但他们的形象可能更偏向“冷酷”、“高效”、“政治复杂”等,这些特质在快餐式的文化消费中,不如韩信那样具有普适的吸引力。再加上他们的一些战役和个人经历,更容易引发历史细节的争议,而不是那种“一说韩信就是厉害”的简单化认知。

所以,不是说白起、吴起不厉害,而是韩信在当下的“大众认知度”和“好感度”上,因为各种因素,暂时“占了上风”。这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是对历史人物真实功绩的否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这是几个意思,你这是觉得韩信不如白起、吴起他们?是骡子是马咱们拉出来溜溜。

天下武才共一石,韩信独得八斗,白起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

韩信被称为“兵仙”,能让他成仙的是他的“智”,可以说韩信是秦汉四百年来的第一智将。他带兵打仗的特点非常明显,那就是能够根据战场的客观条件,充分发挥“权”与“谋”的作用,不论何时都能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胜利。

灭魏之战:此战的精髓是声东击西,出其不意。在此战中韩信故意多设疑兵,陈列船只假意要渡河关,而伏兵却从夏阳以木盆、木桶代船渡河,袭击魏都安邑。 魏王豹大惊,引兵迎击韩信,韩信大胜,虏魏豹,平定了魏国,改魏为河东郡。

灭赵之战:此战的战术方法是背水列阵鼓舞士气,调虎离山巧占敌营,前后夹击全歼敌军。井陉之战中,韩信的战术配套十分完美,丝丝入扣,一套组合拳下来,赵军彻底崩溃。在这一场战役中,韩信打起了大将军的旗号和仪仗鼓吹,击鼓进军井陉口。赵军果出营迎击,大战良久,韩信、张耳弃鼓旗,佯装打败,退到河边的军阵之中。赵军见状,果然倾巢而出追逐韩信、张耳,争夺汉丢下的旗鼓。 韩信、张耳退人河边阵地,水上军迎战赵军,各个拼死作战,赵军无法把他们打败。这时韩信所派的二千轻骑兵,等赵军倾巢而出追击汉军,争夺战利品的时候,立即冲入赵军营垒,拔掉赵军旗帜,竖起二千面汉军的红旗。赵军久战不胜,想退回营垒,却见营中遍是汉军红旗,大惊失色,认为汉军已经把赵王及其将领全部俘虏了,于是阵势大乱,四散奔走逃告。 赵将虽斩数人,竭力阻止,却不见成效。这时汉军两面夹击,大破赵军,在泜水斩杀成安君陈余,活捉了赵王歇。

潍水之战:这一战是极其经典地巧妙利用客观环境创造出“半渡而击”的条件,这时的韩信临场指挥能力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仙”级。在潍水韩信连夜派人做了一万多条袋子,盛满沙土,壅塞潍河上流(没有半渡而击的条件,但是韩信可以自己创造)。率一半军队涉水进击龙且之阵,龙且出兵迎击,韩信佯装败退,龙且以为韩信怯弱,率军渡江进击。 这时韩信命人决开壅塞潍河的沙囊,河水奔流而至,龙且的军队大半没有渡过去。韩信挥军猛烈截杀,杀死龙且。东岸齐、楚联军见西岸军被歼,四处逃散。韩信率军急渡水追击至城阳,楚兵皆被俘虏。齐王田广逃走不久被杀。汉四年(前203年)齐地全部平定。

垓下决战:在最后的决战中,韩信采取了中军对持,两翼包抄,攻心为上从而瓦解楚军战斗意志的战法。在此战中,汉军以韩信率军居中,将军孔熙为左翼、陈贺为右翼,刘邦率部跟进,将军周勃断后。 韩信挥军进攻失利,引兵后退,命左、右翼军继续攻击。楚军迎战不利,韩信再挥军反击。 楚军大败,退入壁垒坚守,被汉军重重包围。楚军屡战不胜,兵疲食尽。韩信命汉军士卒夜唱楚歌,歌云:“人心都背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致 使楚军士卒思乡厌战,军心瓦解,韩信乘势进攻,楚军大败,十万军队被全歼,项羽逃至东城自刎而死。

纵观韩信所指挥的大小战役,他率领偏师北伐,场场打的都是灭国战,场场得胜,并且在战术战法上场场不同。可以说,韩信对兵法的运用已经是登峰造极了。不论何种条件下,他都能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最终以最完美的方式赢得战争。像韩信这样的将领,完全不存在上限,如果当年刘邦敢放手,楚汉战争完全没必要打这么久。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战将的成绩是可以量化对比的,在这里我就稍微对比一些历史名将。

孙武:巅峰时刻是他在柏举之战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但是此战未能灭楚,可以说他并没有在军事上彻底解决问题。楚国借助秦国的兵力很快恢复,最终吴国被楚国的盟国所灭。

乐毅:扶弱燕下强齐七十余城,这样的战绩放在战国当属一流。但是这一场大的战役终究未能灭掉齐国,也许有人说那是燕王的过错,不过“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战场上的成败主责必须算在中军主帅的头上。

白起:伊阙之战,大破魏韩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 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从战绩上看,白起跟韩信差不多。但是,白起率领的是秦国的主力部队作战,韩信则是偏师北伐而且汉王还抽调过韩信的精兵,直到最后的垓下之围才算是接过汉军主力。所以单从统帅能力上讲,韩信略胜一筹。

卫青、霍去病:农耕民族骑兵将领的杰出代表,创造性的运用骑兵给予匈奴人以重创,可以说在这两位将领的带领下,我们这个农耕民族比游牧民族更善于使用骑兵。并且首次让华夏政权占据河西走廊,打通了西域通道。但是,总体上讲卫青、霍去病打的是顺风局,当时的汉帝国处于极盛状态,此时的汉帝国综合国力远胜于匈奴。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这样的条件给韩信,恐怕又是一场灭国战。

刘秀:虽有昆阳之战这样神奇的战绩,但是称帝后基本上很少亲征了,后面主要是在大后方调兵遣将,依靠云台二十八将在一线冲杀,单论战场表现还是差了点意思。

窦宪:灭北匈奴,让纯种匈奴向西远遁尔后不见史书记载。但是此时的对手太弱,这时的匈奴已经不复往日之强盛。

曹操:赤壁让他伤心。

周瑜、陆逊、陆抗:防守型将领,进攻能力不足。

诸葛亮:缺乏实质性战果。

张辽:战术型将领。有一定能力,但是没有成为重大战役的军事主官,看来他的上级并不认为他具备了中军主帅的能力。

二爷:万军从中取敌上将首级(颜良),斩庞德,擒于禁,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可惜最后败走麦城。唉!!!!没有全胜的战绩确实不好跟韩信比。。。。

李世民:未能保持全胜。

李靖:南平萧铣和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就其战绩而言可以跟韩信平起平坐,但是就战法而言没有韩信那么精彩。李靖的两场灭国战,都是长途奔袭,出其不意,接敌即灭,这就有点让人审美疲劳。

李绩:从征次数较多,担任中军主帅次数较少。

两宋诸将:洗洗睡吧,宋代两次惨遭灭国,你们武将没有一点责任?你们防守都够呛,就不要谈进攻了。岳武穆虽说值得纪念,但是论战绩还是不要跟韩信比了。

徐达:论战绩跟韩信也是几乎持平,论战法还是没有韩信精彩,而且后期北伐打的也是顺风局,起码朱元璋没有背后使绊子抽调他的精兵。

王阳明:战绩不如韩信,但是战场智力与韩信持平,宁王碰到这位大神跪得不冤!!!!

清朝诸将:你们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比较起来没有意义。再说了历史上也没有人把清朝类比于汉。歇歇吧,清朝国都两次被敌军攻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