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区里出现几个人…似乎分不清“肯定”或“推崇”或“崇拜”和“吹”的区别和,好像认为“肯定”和“吹”是同义词——我不太相信是智力问题,但确实想不出还有什么原因。)
任何一个不是特别了解战国历史的历史爱好者其实都有“秦吹”的倾向,原因非常简单。
第一,是教科书因素。
当然,不是教科书是“秦吹”,而是教科书的章节过于简略,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教科书对这部分通常就是三点:
商鞅变法,合纵抗秦,秦灭六国(考点在诸子百家)。
这样的章节安排很容易让人感觉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后就有完爆列国的超强国力,进而把商鞅变法想象成最完美的制度,又把秦国想象成独步天下的军国主义强国。
估计大家也都见过,网上不少人说秦国是“法制”国家,也有把秦国的制度描述成比唐宋元明清乃至现代中国都更能执行到位的超凡政体。
第二个,是央视纪录片因素。
央视那几个关于战国的纪录片确实是不走心。
经常出现这么一个套路:
秦国某个领域表现不错=列国在这个领域必须是秦国的对立面=列国在这个领域的表现必须很烂。
比较典型的就是《复活的军团》,它的逻辑是——因为秦国的青铜武器很先进,所以得出秦国的兵器一定比列国的铁质武器有优势,甚至还莫名其妙地称赞起秦国的青铜长剑,秦昭襄王唠叨楚国铁剑的记录就被这么无视了。
《楚国八百年》里也有类似比较扯的内容,比如编剧认为因为秦王用阴谋,所以就必须把楚怀王描述成一个“天真的”“礼乐制度下的君王”,至于楚怀王曾经的阴谋活动完全被无视了。
由于央视纪录片的传播范围,在历史爱好者群体里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经常看见网上有人说战国时期秦国完全是郡县制,楚国完全是分封制,两者是完全的对立,甚至有人认为秦灭六国是郡县制对分封制的胜利,这种非黑即白的对立应该就是受到了央视纪录片的影响。
第三点,也和近30年提倡改革有关。
从根本上来讲,秦国的商鞅变法确实要比列国更彻底。
我们要看到,三晋、齐、楚等国确实存在有老世族尾大不掉的情况。
而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后,外籍士人完全垄断了官僚体系的顶层。这样的结果确实可以说彻底,这个“彻底”也不能说不好,但确实有值得商榷的空间。
尤其相关历史事件也证明,这批外籍士人真不是省油的灯啊。
但由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守旧的特点,现代想表彰改个精神的时候实在难以找到典型,这样一来商鞅变法就被抓了典型,主流媒体大力宣传它的改革精神。
所以,如果不是十分了解实际历史情况的朋友,很容易把商鞅变法理想化,进而把秦国制度完美化,更高估了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实力。
———
补充第4点,通史的章节因素。
大部分通史读物都是以秦国为主视角的,且多少都在一定程度省略了列国在东方的争夺。
至于造成这点的原因,大致有两点:
一是《史记》的《田世家》、《魏世家》时间记录有严重错位,导致一些通史将错就错,另有一些通史读物——尤其以近现代通史读物——干脆省略,所以有一种秦国唱独角戏,列国一直被动挨打的感觉。
在这里我们需要重点指出,魏国当时位于天下中央,列国之间任何行动都会牵动魏国,而列国对魏国的任何行动也会进而牵动天下。在这种情况下,通史对《魏世家》引用的程度较低,会直接影响整个叙事的基调。
举例来说,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夺取魏国的河西郡、上郡——单看这一点的话,似乎秦国确实显得比较强大。而接下来,魏国组成了六国合纵,其后又被秦军击败了——这么看秦国简直无敌于天下了。
但是,如果看修正了《魏世家》的时间错位以后,我们会发现当时魏国在东方的较量上不处于下风,甚至还在稳步蚕食富庶的泗上地区。
而在西边,张仪主持的秦国出击的时间更有意思。当魏国在东方牵制的时候,秦国绝对不给魏国添乱;当魏国没什么事的情况,秦军专挑魏国最穷的一些地方打;当魏国在吃紧的,秦军有时会直接攻击韩、赵两个魏国的对手,有事干脆派出数万远征军(很有可能是精锐的脱产军队)跨过一个现代中国省的长度协助魏军作战。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连横本身固然有利于秦国,但张仪在其中也明显有“挟魏自重”的意向,而后樗里疾挟韩自重与之如出一辙。
在之后的五国相王乃至六国合纵,表面上看是要共同对抗秦国,但从全部历史事件上看,列国的真实目的应该是:
魏国——整合三晋,利于下一步扩张;
赵国——抢先站队,避免自身成为兼并的牺牲品;
燕国、中山、韩国——被外交胁迫;
齐国、楚国——名为加入,实为干涉魏国下一步的兼并。
所以,最后的结果是列国都有出兵的记录,但打到函谷关的只有韩、赵、魏三国军队。
受到进攻不利的影响,赵、魏两国的军队撤到了成皋(虎牢关),并马上达成了共同攻击韩国的意向,而楚怀王则立即进行了干涉——可见,合纵的真实目的并不是抗击秦国,而是逼迫秦国不干涉而兼并弱国。
接下来,樗里疾无比顺利地穿过韩国全境——沿途是一大片城市群——在韩国最东部的修鱼击败三晋联军,斩首8.2万,俘虏韩世子央、韩朋。
从全部内容看,所谓的“第一次抗秦合纵”,与其说是抗秦,倒更像是魏、赵想要创造兼并韩国的有利局势。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如果片面看“秦国对魏国扩张、魏国组织合纵、纵军被秦军打败”的叙事看,其实和全面看有很大差别,也会产生一种列国实力的天平已经完全向秦国倾斜的误解——所以,当年我看通史的时候总纳闷,为什么秦国这么强还打了一个世纪才灭了那些弱渣……
还有一点,就是在于通史的章节划分。
战国时期的变革实际持续时间至少在3个世纪以上,它自春秋中后期就已经开始,到战国末期也并未结束,实际是一个漫长、残酷且血腥的过程。
但通史受制于章节限制,需要提炼一些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归纳变革,就出现了以商鞅变法概括秦国变革、邹忌变法概括齐国变革、吴起变法概括楚国变革等。
一些读者阅读了这些章节以后,会误解为战国时期的变革是在某一短暂、孤立的时间节点完成的,因此就神化某些历史事件的作用。
在这之中,商鞅变法自然会被神化的最厉害。且历史学家常引用成书于战国后期的《商君书》解释商鞅变法,很多读者还会误以为《商君书》的内容就是商鞅变法的内容,因而进一步夸大商鞅变法的变革内容而忽视整个战国中后期持续不断的变革。
尤其在使用五段论的通史读物中,很多读者甚至会误以为商鞅变法是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转变的节点。而商鞅变法又更“彻底”,自然会让一些读者以为秦国在商鞅变法后是封建社会,其他诸侯国还停留在奴隶社会。
这样一来,自然而然会出现有“秦吹”嫌疑的言论。
不叫吹,是你知识面太窄,所以不了解他的伟大之处!
我就说几个例子:
第一: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这里就不废话了,上过学的,都应该知道这个好处,现在我们还在享受着他带来的好处!
第二:天下一统,你可能不觉得秦始皇很重要!但是华夏几千年,无论谁当皇帝,唐宗,宋祖,甚至放牛娃朱元璋,连少数民族爱新觉罗氏当皇帝,明君,昏君,能力,智谋可能不及,甚至华夏分裂无数次,比如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但只要有机会,不管皇帝姓什么?他想的就是统一天下!这好像就是皇帝的使命一样!所以现在,中国还是统一强大,没有像欧洲分裂成无数个芝麻小国。包括现在,国家提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依靠中国人的团结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你想想看,今天新中国的成就,如果换成欧盟,中国需要考虑各个省的利益,还能发展成今天这样举世瞩目么?没错,新中国今天的成就,固然有那些农民工夫妻睡工地,留守儿童梦中哭着喊妈妈,才铸造的今天,但秦始皇却事先,留给了华夏大一统的格局,和强大的凝聚力!
第三:华夏的版图,也就是中国现在的版图。历朝历代,版图有大有小。唐朝远至西域,但是后续帝王,没几个守住的,为什么?因为,那些土地,占据了,只是赔钱货,你只能往里搭东西,不能收入足够的收入。用现在话说,就是投资远远大于收益,是赔本的买卖。所以,迟早会丢。但总有些版图,是绝对不能丢的,那就是秦始皇打下的版图,为什么?因为那些几千年来,华夏子孙赖以生存的土地,那是粮食的产地啊!
没错,秦始皇把粮食产地,肥沃的土地,基本都纳入了华夏的版图!到现在,这些土地,养活了世界百分之20的人口!
第四:很多制度,打个比方,户籍制度,这个制度现在中国还在用。当然是因为他有独特的方便之处。
那是几千年前的人,为华夏留下的东西。
当然肯定有不足之处,但你看事情,得看到事物闪光的一面。
所以,不是吹,是你的知识不够,没到达理解的层次!
第一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发作。因为秦吹都是一群和明吹清吹一样被洗脑而不自知,如果秦朝可以吹成那样,清朝完全更可以吹到天上去了。大秦好厉害,大秦原生文明奠基人,大秦标准化生产,大秦搞比欧洲先进几百年的法制。这些都是秦吹神论。大秦帝国这个小说和窃明各自的地位是差不多的。
据说大秦为了统一,砍掉了185万个脑袋,然后大秦逆天地在统一后还几十万人几十万地拉去打仗,几十万人几十万地拉人去修宫殿陵墓,无法设想大秦的农业生产会到什么逆天的悲惨境界,大秦不是值得鼓吹的典型。两代就完蛋了。我且问你,跟着陈胜的那群人都吃饱了撑的?寻刺激?玩真人cs?一个王朝如果混到让中国百姓都群起攻之,就没什么值得可惜的。
亡其国不亡其史,这是古代的一种骑士精神,蒙元灭宋,没烧宋实录,清代明没烧明实录,人类如果都跟大秦那么干,烧的彻底咱们还谈历史作甚。都烧没了。六国和前代流传下来的历史典章图籍被他大秦帝国消灭的消灭,他自己保在秘府里的又差一点,因为他的统治全被烧掉,就这种水平,我们感谢他做甚?感谢他破坏的还不够彻底是吗?是不是等他大秦帝国把中国所有的书都烧光了?才甘心?天天搞那套不准读书,愚民弱民,把人类的水平拉低,拉低到猪都不如的境界,这就是纯粹的反动。
其次,一种吹嘘什么百代都行秦政治,其实,完全是被历史吓唬住了,这是因为秦朝灭亡后,萧何只找到了一批秦朝的文献,其他文献全没了,只有秦制的文献不实行秦制你告诉我实行什么?叔孙通制礼作乐也是如此,其实就是秦礼,因为其他礼文献怎么消失的都不知道。商鞅都觉得大秦落后。
还有就是所谓“捅一”哲学的影响,实际上,这不过是个既成事实,其实当时的人根本不是这么想的,例如秦朝要捅一韩国,韩国上党的百姓宁死不当秦国鬼子的奴隶,宁可投靠赵国。你说大秦捅一这种是历史潮流,感情上党老百姓都反潮流啊?再说楚国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国人眼里就是一群恐怖分子臭流氓一样的秦国鬼子灭了他们的国家,绑架这种恐怖分子做法,周人没干过、六国没人干过即使有人干也不得偷偷摸摸。六国继承了史官传统,还要点脸的,赵盾弑君都不好意思让人写进去求史官爷爷能不能改改。只有秦人敢不要脸当街绑架了楚怀王,还公然地宣称,侮辱人宗庙社稷这种无下限的做法,也就大秦敢干。实际上,当时的天下本就是一个习俗文化差距很大的一个国际社会,秦的捅一中原世界是到了汉帝国形成之后很久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才变成了统一,才开始赞颂,其实,这种赞颂就是一种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如果赞颂大秦你就必须赞颂大清。
再说分封制度。事实上,秦国一直搞分封那套,直到李斯掌权之后,加速了灭亡六国的事业。为此不得不更加集权。很多人根本忽视了一点,商鞅自己也是分封的受益者。说他是废分封的先驱简直是天下笑话。而且,在汉朝初年,这种分封的思想也依然是一种社会常识,到了汉建立很久之后,才有一种新的常识建立。事实上爵禄茅土,是当时人投效君王所被社会认可的一种报酬。连秦孝公也说,能强秦的,给你分封土地。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所以,秦孝公自己都感到震惊。感情成了反分封先驱,真是好笑。毛遂是赵国一个布衣,连赵国一个布衣都觉得大秦行为很恶心:
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
有一种胡说说秦朝灭亡不过是六国贵族搞破坏,感情毛遂是六国贵族?鲁仲连是六国贵族?古人相信有鬼神。祖宗宗庙里有鬼神。迷信得很,古人有一种概念叫兴灭继絶。也就是说,你可以夺取人家政权,但是不能到人家祖宗神灵宗庙里嘚瑟,去破坏人家的宗庙,这是极为严重的侮辱。神人共愤。你说楚人能不生气,气坏了,周灭商。对商人的祖宗也是毕恭毕敬。在周人的大本营镐京洛邑也有商人的祖宗神庙享受祭祀,这就是亳社。《春秋·哀公四年》:“六月辛丑, 亳社 灾。”《谷梁传·哀公四年》:“ 亳社者, 亳 之社也。 亳 ,亡国也。亡国之社以为庙屏戒也。”阳虎又盟公及三桓于周社,盟国人于亳社,诅于五父之衢。大秦辱王之先人就是挖坟掘墓烧祖宗神庙的事情,这是一种纯粹毫无底线的行为。所以大秦是神人共愤。
再说血债。你算算秦国欠赵国多少血债,长平活埋四十万,之后邯郸围攻,杀死饿死的多少万?秦灭魏。大梁水淹,魏国多少人和秦国有血海深仇?还有一种洗白秦朝的就是说秦朝纯粹坏在秦二世手上,实际上,就秦二世元年九月关东就乱了,短短一年时间就让大秦光速崩溃,秦二世办不到,隋炀帝、陈后主这种奇葩也办不到,因为秦朝在二世登基前就已经是癌症晚期。大秦不仅是皇室招人恨,是皇室,官员,百姓,士兵,都招六国人痛恨,项羽在新安坑杀二十万秦兵是有群众基础的,在当时的人眼里,算是好不容易待着了个机会报复这群秦国鬼子。这叫哪门子的同族感情?当时的天下本就是一个习俗文化差距很大的一个国际社会,倒退回几百年前周人就是用分封来整合的。在西周体系下,各诸侯国之间的文化,宗教,历法都是根本不同的。只是表面上效忠周人而已,到了汉建立后很久,才逐渐将中原这个世界融合为一个国家,古人眼里的天下、宇宙,世界,都是一回事,只是在你今天看来是一个国家内部的统一。当时孟子眼里的天下定于一的问题,就是世界如何稳定的问题,严格来说,孟子说的天下定于一就是人类全球全世界如何稳定的问题。就是现代人用现代的视角,以民族国家代替当时。在孟子的认识的人类世界里,百分之十属于黑屏。百分之九十的世界就是中原诸侯国。这才是认识这个问题的出发点。
上个世纪,嬴政在电影《荆轲刺秦王》还是一个失心疯,傻货的形象,很快被张艺谋洗白成高富帅,这些都是四次元,谁信谁输。说白了,很多秦吹都出发点只有一个:你今天达成了一家人就以为祖宗是一家人,因此,秦国这种杀人无数秀下限无数的就可以吹。问题是这群人一边吹秦国,一边反大清,清朝也是杀人如麻搞捅一很成功。我不理解这种大汉族主义者的脑回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肯定秦国,无非就是秦国成功开创了一锅夹生饭捅一,且失败的很,二世灭亡,且重新分崩离析。所以,肯定秦国只是且从这个角度出发的一种当代叙事而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