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唐的鼎盛秦隋要有一半的功劳,这种言论是怎么出现的?为什么现在捧秦隋的人那么多?

回答
“汉唐的鼎盛秦隋要有一半的功劳”这种说法,并非出自某个特定的历史学家或文献,而是一种民间、基于对中国古代历史整体发展脉络的理解和概括,并随着时代变迁,在特定历史时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和传播。要详细解释这种言论的出现和现在“捧秦隋”的现象,我们需要从历史本身、历史叙事以及当代社会心理等多个角度进行剖析。



一、 “汉唐鼎盛秦隋有一半功劳”的言论是如何出现的?

这种说法可以理解为一种历史贡献的归因和传承的表达。它并非严格的学术计算,而是强调了秦隋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所奠定的关键基础和开创性意义,这些基础直接影响甚至塑造了后来的汉唐盛世。以下是几个主要的成因:

1. 制度的奠基作用:
秦朝: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他推行的一系列制度,如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彻底打破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 这些制度的建立,为后世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提供了基本框架。
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国家统一和稳定的基石。
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促进了民族交流、文化融合和经济发展,是中华民族认同感形成的重要因素。
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为强大的帝国提供了组织和运行的效率。
隋朝: 隋朝虽然短暂,但其在制度创新上做出了极其杰出的贡献,开启了唐朝盛世的序幕。
科举制度: 隋文帝开创了科举制度,打破了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通道,极大地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选拔的公平性,为唐朝选拔了大量人才。
三省六部制: 隋朝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互相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为唐朝成熟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大运河: 隋朝开凿的大运河,连接南北,沟通经济,促进了全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为后来的商贸繁荣和国家统一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 尽管其代价巨大,但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2. 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中国历史并非割裂的,而是连续发展的。秦朝的统一奠定了中国作为一个整体的政治格局,汉朝是在秦的废墟上崛起的,吸收了秦朝的教训(如暴政)并继承了其制度优势。汉朝的强盛,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秦朝统一的政治框架和国家机器上的。
隋朝是在分裂数百年的南北朝之后再次实现统一,其制度的革新和国家的重塑,直接为唐朝的强大打下了坚实基础。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很多都是在隋朝已有成果(如科举、律令)上的发展和完善。

3. “厚古薄今”或“惜英主”的心理倾向:
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一定的“厚古薄今”倾向,认为古代的君主和时代比现代更具智慧和光辉。
同时,对于那些有雄才大略但往往结局不佳(如秦始皇的暴政导致速亡,隋朝的过度劳役导致二世而亡)的君主,人们往往会产生一种“英雄惜英雄”的心理,在他们功绩的背后,更容易看到他们的远见和贡献,而忽略或同情他们犯下的错误。

4. 历史叙事的演变和大众化传播:
随着历史学研究的深入和大众化普及(如历史纪录片、历史小说、网络历史讨论),人们对秦隋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过去对秦朝的评价多受“焚书坑儒”、“暴秦”等负面标签影响,而现在研究发现秦朝的贡献更为巨大和深远。
对隋朝的评价也经历了从短暂王朝到“开启盛世之门”的转变。很多人通过历史作品了解到隋朝在制度上的前瞻性和对唐朝的奠基作用。



二、 为什么现在捧秦隋的人那么多?

这种“捧”的现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 对历史真相的重新挖掘和认识的深化:
反思“暴秦”标签: 传统史学如司马迁的《史记》对秦朝的记载虽然客观,但“暴秦”的印象过于深刻。近代以来,历史学家如王国维、钱穆等对秦朝的制度和贡献给予了更高的评价。特别是对秦朝统一中国、奠定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度量衡等方面的认识,越来越被大众接受。人们不再仅仅停留在“二世而亡”的表象,而是看到了其更长远的战略意义。
肯定隋朝的制度创新: 隋朝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均田制(虽然更多是北朝发展而来,隋朝继承和调整)等制度,对后世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特别是科举制,被认为是选拔人才的“利器”,直接催生了唐朝的文官政治,使唐朝能够吸纳更多优秀人才。大运河的开凿,更是被视为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基础设施工程,连接了中国南北经济和文化。

2. 对中华民族统一和强大的历史认同: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建立的制度和开创的统一局面,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起点。很多人将秦朝视为“中华民族的开端”。
唐朝是中国古代另一个辉煌的时期,其强大的国力和开放包容的文化深受人们喜爱。将唐朝的辉煌与秦隋的奠基联系起来,是对中国古代文明连续性和伟大成就的肯定,满足了人们对民族历史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3. 网络时代的“解构”与“再建构”: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体对历史叙事的垄断。大量的历史爱好者、学者、甚至普通网民,都可以通过论坛、博客、自媒体等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种开放的环境,使得一些过去被忽视或被负面评价的历史人物和朝代,得到了重新审视和“平反”的机会。秦始皇、隋炀帝等人物,在网络讨论中,其功绩往往被放大,过错则被相对淡化或以更具“历史必然性”的角度来解释。
一些“网红”历史学者或博主,以通俗易懂、甚至带有煽动性的语言解读历史,吸引了大量粉丝,进一步推动了对秦隋的“捧”的现象。他们善于抓住观众的情绪点,将秦隋塑造成被低估的伟大王朝或伟人。

4. 对“盛世”的向往与对比:
人们往往会将秦隋的“开创性”与汉唐的“辉煌”联系起来,认为没有秦隋的开创,就没有汉唐的辉煌。这种“铺路石”的定位,使得秦隋成为盛世的“前奏曲”。
在一些人看来,秦隋虽然短暂或有瑕疵,但其目标和成果是开创性的,而汉唐则是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巩固。这种对比,使得秦隋的“开创”显得尤为宝贵。

5. 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英雄史观”:
部分历史叙事倾向于从“英雄人物”的角度来解读历史,强调君主个人的意志和能力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在这种视角下,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隋炀帝的制度改革,被视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关键动力。



总结来说, “汉唐的鼎盛秦隋要有一半的功劳”这句话,是一种对历史发展脉络的概括性赞誉和制度贡献的强调。现在“捧秦隋”的人多,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和大众认知的提升,人们对秦隋历史地位的认识发生了转变,更加肯定其开创性的制度和对后世的影响。另一方面,网络时代的传播方式,以及人们对民族历史的自豪感和对“英雄”的追捧心理,也共同促成了这种现象的出现。这种言论和现象,反映了人们对中国悠久历史的复杂情感和不断演变的理解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接盘是件技术活,要是接秦朝盘的是晋朝,接隋朝盘的是宋朝,这个问题就变成晋宋的拉胯秦隋要有一半的责任了。

同样要是刘裕北伐成功,遗传精神病消失连出四五代明君,;朱元璋也出生在徽宗时期起义,暴打辽金蒙古,晋宋的盘被稳稳的接住,那么现在也会多出捧晋宋的人。

所以明白了么?就是纯粹碰瓷,什么秦法隋制,长城运河,那件是后世王朝享受不到的,好的就是功在千秋,坏的怎么算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