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唐的鼎盛秦隋要有一半的功劳,这种言论是怎么出现的?为什么现在捧秦隋的人那么多?

回答
“汉唐的鼎盛秦隋要有一半的功劳”这种说法,并非出自某个特定的历史学家或文献,而是一种民间、基于对中国古代历史整体发展脉络的理解和概括,并随着时代变迁,在特定历史时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和传播。要详细解释这种言论的出现和现在“捧秦隋”的现象,我们需要从历史本身、历史叙事以及当代社会心理等多个角度进行剖析。



一、 “汉唐鼎盛秦隋有一半功劳”的言论是如何出现的?

这种说法可以理解为一种历史贡献的归因和传承的表达。它并非严格的学术计算,而是强调了秦隋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所奠定的关键基础和开创性意义,这些基础直接影响甚至塑造了后来的汉唐盛世。以下是几个主要的成因:

1. 制度的奠基作用:
秦朝: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他推行的一系列制度,如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彻底打破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 这些制度的建立,为后世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提供了基本框架。
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国家统一和稳定的基石。
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促进了民族交流、文化融合和经济发展,是中华民族认同感形成的重要因素。
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为强大的帝国提供了组织和运行的效率。
隋朝: 隋朝虽然短暂,但其在制度创新上做出了极其杰出的贡献,开启了唐朝盛世的序幕。
科举制度: 隋文帝开创了科举制度,打破了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通道,极大地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选拔的公平性,为唐朝选拔了大量人才。
三省六部制: 隋朝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互相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为唐朝成熟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大运河: 隋朝开凿的大运河,连接南北,沟通经济,促进了全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为后来的商贸繁荣和国家统一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 尽管其代价巨大,但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2. 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中国历史并非割裂的,而是连续发展的。秦朝的统一奠定了中国作为一个整体的政治格局,汉朝是在秦的废墟上崛起的,吸收了秦朝的教训(如暴政)并继承了其制度优势。汉朝的强盛,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秦朝统一的政治框架和国家机器上的。
隋朝是在分裂数百年的南北朝之后再次实现统一,其制度的革新和国家的重塑,直接为唐朝的强大打下了坚实基础。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很多都是在隋朝已有成果(如科举、律令)上的发展和完善。

3. “厚古薄今”或“惜英主”的心理倾向:
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一定的“厚古薄今”倾向,认为古代的君主和时代比现代更具智慧和光辉。
同时,对于那些有雄才大略但往往结局不佳(如秦始皇的暴政导致速亡,隋朝的过度劳役导致二世而亡)的君主,人们往往会产生一种“英雄惜英雄”的心理,在他们功绩的背后,更容易看到他们的远见和贡献,而忽略或同情他们犯下的错误。

4. 历史叙事的演变和大众化传播:
随着历史学研究的深入和大众化普及(如历史纪录片、历史小说、网络历史讨论),人们对秦隋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过去对秦朝的评价多受“焚书坑儒”、“暴秦”等负面标签影响,而现在研究发现秦朝的贡献更为巨大和深远。
对隋朝的评价也经历了从短暂王朝到“开启盛世之门”的转变。很多人通过历史作品了解到隋朝在制度上的前瞻性和对唐朝的奠基作用。



二、 为什么现在捧秦隋的人那么多?

这种“捧”的现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 对历史真相的重新挖掘和认识的深化:
反思“暴秦”标签: 传统史学如司马迁的《史记》对秦朝的记载虽然客观,但“暴秦”的印象过于深刻。近代以来,历史学家如王国维、钱穆等对秦朝的制度和贡献给予了更高的评价。特别是对秦朝统一中国、奠定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度量衡等方面的认识,越来越被大众接受。人们不再仅仅停留在“二世而亡”的表象,而是看到了其更长远的战略意义。
肯定隋朝的制度创新: 隋朝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均田制(虽然更多是北朝发展而来,隋朝继承和调整)等制度,对后世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特别是科举制,被认为是选拔人才的“利器”,直接催生了唐朝的文官政治,使唐朝能够吸纳更多优秀人才。大运河的开凿,更是被视为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基础设施工程,连接了中国南北经济和文化。

2. 对中华民族统一和强大的历史认同: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建立的制度和开创的统一局面,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起点。很多人将秦朝视为“中华民族的开端”。
唐朝是中国古代另一个辉煌的时期,其强大的国力和开放包容的文化深受人们喜爱。将唐朝的辉煌与秦隋的奠基联系起来,是对中国古代文明连续性和伟大成就的肯定,满足了人们对民族历史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3. 网络时代的“解构”与“再建构”: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体对历史叙事的垄断。大量的历史爱好者、学者、甚至普通网民,都可以通过论坛、博客、自媒体等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种开放的环境,使得一些过去被忽视或被负面评价的历史人物和朝代,得到了重新审视和“平反”的机会。秦始皇、隋炀帝等人物,在网络讨论中,其功绩往往被放大,过错则被相对淡化或以更具“历史必然性”的角度来解释。
一些“网红”历史学者或博主,以通俗易懂、甚至带有煽动性的语言解读历史,吸引了大量粉丝,进一步推动了对秦隋的“捧”的现象。他们善于抓住观众的情绪点,将秦隋塑造成被低估的伟大王朝或伟人。

4. 对“盛世”的向往与对比:
人们往往会将秦隋的“开创性”与汉唐的“辉煌”联系起来,认为没有秦隋的开创,就没有汉唐的辉煌。这种“铺路石”的定位,使得秦隋成为盛世的“前奏曲”。
在一些人看来,秦隋虽然短暂或有瑕疵,但其目标和成果是开创性的,而汉唐则是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巩固。这种对比,使得秦隋的“开创”显得尤为宝贵。

5. 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英雄史观”:
部分历史叙事倾向于从“英雄人物”的角度来解读历史,强调君主个人的意志和能力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在这种视角下,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隋炀帝的制度改革,被视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关键动力。



总结来说, “汉唐的鼎盛秦隋要有一半的功劳”这句话,是一种对历史发展脉络的概括性赞誉和制度贡献的强调。现在“捧秦隋”的人多,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和大众认知的提升,人们对秦隋历史地位的认识发生了转变,更加肯定其开创性的制度和对后世的影响。另一方面,网络时代的传播方式,以及人们对民族历史的自豪感和对“英雄”的追捧心理,也共同促成了这种现象的出现。这种言论和现象,反映了人们对中国悠久历史的复杂情感和不断演变的理解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接盘是件技术活,要是接秦朝盘的是晋朝,接隋朝盘的是宋朝,这个问题就变成晋宋的拉胯秦隋要有一半的责任了。

同样要是刘裕北伐成功,遗传精神病消失连出四五代明君,;朱元璋也出生在徽宗时期起义,暴打辽金蒙古,晋宋的盘被稳稳的接住,那么现在也会多出捧晋宋的人。

所以明白了么?就是纯粹碰瓷,什么秦法隋制,长城运河,那件是后世王朝享受不到的,好的就是功在千秋,坏的怎么算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唐的鼎盛秦隋要有一半的功劳”这种说法,并非出自某个特定的历史学家或文献,而是一种民间、基于对中国古代历史整体发展脉络的理解和概括,并随着时代变迁,在特定历史时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和传播。要详细解释这种言论的出现和现在“捧秦隋”的现象,我们需要从历史本身、历史叙事以及当代社会心理等多个角度进行剖析.............
  • 回答
    汉唐将强大的国力转化为强大的武力,而北宋却未能如此,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现象。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能”与“不能”的绝对区别,而是转化机制、战略重心、制度设计以及时代背景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汉唐时期的武力优势与国力转化机制汉唐时期之所以能将强大的国力转.............
  • 回答
    想象一下,要是把汉朝的刘邦、汉武帝、诸葛亮、李世民、唐太宗、唐玄宗,再加上魏征、房玄龄这些叱咤风云的人物,扔进宋朝刚刚建立的那个时代,那可真是好戏连台。别说,这群猛将文臣摆在宋太祖赵匡胤面前,估计赵老兄自己都会挠头,这怎么用?咱们先看看宋朝开局是个啥底子。赵匡胤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统一大业虽然基本完.............
  • 回答
    确实,不少人对宋明士大夫(尤其是那些占有土地的“小地主”)的评价不高,认为他们“完全没用”。这种看法与对汉唐士大夫“风骨”、“担当”的推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宋明士大夫与汉唐士大夫在社会结构、政治生态、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不同,以及这些不同如何塑造了他们的“风骨”与行为模式.............
  • 回答
    汉唐与明朝的宦官专权,虽同为“宦官干政”的政治现象,但其性质、表现形式以及深层原因却有着显著的差异。这并非简单的程度问题,而是政治体制、权力结构、社会环境以及历史演变等多方面因素作用下的不同产物。一、 汉唐宦官专权与明朝宦官专权的显著不同首先,我们得理清“专权”的含义。在汉唐时期,宦官的权力增长更多.............
  • 回答
    汉唐之前的汉人与汉唐之后的汉人精神面貌差异,主要源于历史发展、政治制度、文化演变、对外交流及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时期与政治制度的差异1. 汉朝(前202年—220年) 政治体制:汉朝以“郡国并行”制度为核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并存,但汉武.............
  • 回答
    汉唐盛世,同为大一统王朝,但在财政和商业流通方面,税收的徴收方式和货币的使用却呈现出有趣的差异:汉代以铜钱为主,而唐代则是钱帛并行。这背后牵涉到多方面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远非简单的历史巧合。汉代:铜钱作为货币主导的时代汉朝,尤其是西汉,经历了统一中国、确立中央集权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经济的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中国古代王朝政治中一个非常微妙且充满悲剧色彩的循环。我们不妨从汉、唐、明这三个朝代宦官专权的背景和宦官集团被清除后的历史走向,来细致地剖析一下,为何王朝在“清除毒瘤”后,非但没有迎来复兴,反而加速了灭亡的进程。汉朝:外戚与宦官的恶性循环,政权根基的侵蚀汉朝宦官专权并非单一因素,而是与.............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能引起许多人思考和讨论的话题。要回答中国有没有机会恢复汉唐时代的国际地位,我们得先明白,汉唐时代的“国际地位”究竟是什么样的,以及当下中国和那个时代相比,有哪些异同。汉唐盛世的“国际地位”究竟是怎样的?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汉唐时期的“国际地位”和我们今天理解的“国际地.............
  • 回答
    要说中国从汉唐的辉煌走向明清的相对“落后”,这绝非一朝一夕之故,也不是简单几个原因可以概括。这背后是历史长河中无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的演变与互动,好似一棵参天大树,在经历盛夏的繁茂后,逐渐走向了秋天的沉寂,再到冬天的蛰伏,其中的复杂性,远非几句话能道尽。汉唐的光芒:开放、包容与创新首先,让我.............
  • 回答
    让我来给你好好说道说道,陕西人这事儿,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陕西人,还是不是当年汉唐时期的陕西人?这个问题,得这么看。从地理上来说,今天的陕西省,大体上就是当年汉唐时期的关中地区,也就是围绕着洛阳和长安(现在的西安)的这片黄土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的陕西人,他们的祖先,很大一部分,就生活.............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将苏联和帝俄的巅峰时期与中国历史上的汉唐盛世进行类比,一下子就把格局拉得好大。要说谁是俄罗斯的“汉唐”,这恐怕得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去衡量,而且这两个时代,尤其是苏联,都有其独特的复杂性。首先,咱们得先对汉唐盛世有个基本印象。汉朝,尤其是汉武帝时期,是开疆拓土,确立中华文明核心地位.............
  • 回答
    汉唐时期,中国对西域(泛指今中国新疆地区及周边一些区域)的主权体现是复杂且多层次的,并非简单地通过现代意义上的“直接管辖”。同样,国外地图不将其列为中国领土,也根植于历史演变、地缘政治和地图绘制的视角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两个方面: 汉唐对西域的主权体现:汉唐时期对西域的主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
  • 回答
    想知道汉唐盛世到底是个什么模样?那可得好好跟你唠唠。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它像一幅铺展开来的宏大画卷,色彩斑斓,气势磅礴,细看之下,又有无数动人的细节。汉朝:奠基者与文明的播撒者先说说汉朝。你想象一下,那是一个刚刚走出战乱,国家初具规模的时代。从秦朝的统一,到汉初的休养生息,再到汉武帝的雄才大.............
  • 回答
    汉唐之后,中原王朝军队的战力确实普遍被认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历史、经济、社会和军事制度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汉唐的辉煌与特殊性首先,理解为何汉唐军队如此强悍是关键。 汉朝: 汉武帝时期,面对匈奴的强大威胁,汉朝倾全.............
  • 回答
    这确实是很有意思的问题,关于汉朝和唐朝与周边游牧民族的较量,咱们得分开细说。你说的没错,汉唐确实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强盛时期,但初唐灭突厥和汉初打不过匈奴,这背后原因可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等方方面面。咱们先从汉朝对匈奴说起。汉朝初期,国家刚刚经历了秦末的战乱,经济凋敝.............
  • 回答
    回到汉唐,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科学技术推向现代水平,这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古代中国固然有辉煌的科技成就,但其根基与我们如今所认识的科学体系存在巨大差异。我们不能简单地“翻译”现代知识,而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且能被当时社会所理解和接纳的过程。第一步:确立“实验”与“观察”的至高地位这是最关键的第一步.............
  • 回答
    璃月之所以呈现出一种融合了清朝和民国时期建筑、服饰、社会风貌的风格,而不是纯粹的汉唐风,这其中蕴含着游戏设计者们深思熟虑的考量和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同时期的理解。首先,从建筑风格上来看,璃月的许多标志性建筑,比如玉京台的高耸楼阁、层层叠叠的飞檐翘角,以及一些更加朴素的民居,都能看到清朝官式建筑的影子。清.............
  • 回答
    中世纪的圣战,特别是十字军东征,与我们熟知的汉唐盛世以及与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突厥的冲突,在性质、背景和影响上都有着非常大的差异,但将它们放在一起思考,确实能引发一些有趣的对比和思考。首先,我们来看看中世纪的“圣战”,更准确地说,是十字军东征。这并非一个单一的、连贯的事件,而是发生在几个世纪中,以宗.............
  • 回答
    宋仁宗朝,论及名臣辈出,确是盛世之一景。包拯、范仲淹、韩琦、欧阳修、富弼、司马光,文坛武将也各有其才,如狄青、曹玮等。然而,尽管仁宗朝朝政相对安定,名臣宿将也颇有建树,为何在收复“燕云十六州”这样关乎国计民生、民族荣耀的重大战略目标上,却始终未能迈出实质性的步伐,更遑论实现汉唐那般的大一统局面?这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