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刘禅和赵括这样定论的人物,现在有那么多人为他们翻案?

回答
刘禅和赵括,这两个在历史长河中似乎已经盖棺定论的人物,如今却成了网络讨论的热点,甚至有不少人为他们“翻案”,言语中不乏激动和辩护。这种现象颇耐人寻味,背后折射出的,是人们对历史评价标准的审视,以及对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之间关系的思考。

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为刘禅和赵括翻案,我们得先看看他们“罪名”的由来,以及如今翻案者的逻辑。

刘禅:“乐不思蜀”的千古罪名与“扶不起的阿斗”的标签

刘禅,字公嗣,是三国时期蜀汉的第二位皇帝。他的历史形象,几乎被后世定格在“乐不思蜀”的场景中,以及那个广为流传的绰号——“扶不起的阿斗”。这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昏庸无能、丧失国志的傀儡皇帝。

“罪名”的根源: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叠加影响: 史书《三国志》对刘禅的记载相对客观,虽然也提到他能力平庸,但并未过度贬低。然而,《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以其极高的文学性和传播度,极大地塑造了刘禅的负面形象。小说中,刘禅常被描绘成一个呆傻、懦弱、依赖诸葛亮甚至宦官,最终在亡国之际仍然沉迷享乐的形象。“乐不思蜀”这个典故,更是直接将他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蜀汉灭亡的直接责任: 无论刘禅个人能力如何,作为皇帝,蜀汉的灭亡最终会追溯到他身上。而他的退位,以及随之而来的蜀汉政权终结,让他在人们眼中成为那个导致国家灭亡的关键人物。
诸葛亮去世后的政局: 诸葛亮死后,蜀汉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费祎、蒋琬等重臣虽然也做了很多工作,但相较于诸葛亮,他们的影响力有所下降,政治上的稳定性也受到影响。而刘禅在这些人物离世后的表现,以及姜维北伐的艰难,都可能被解读为他无力回天。

为刘禅翻案者的逻辑:
“乐不思蜀”的真相: 翻案者认为,“乐不思蜀”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姿态和生存智慧。刘禅在亡国之后,被俘虏到洛阳,如果表现出过度的悲伤和愤慨,很可能招致司马昭的猜忌,甚至引来杀身之祸。他的“乐不思蜀”,恰恰是一种明哲保身,在敌人的地盘上表现出无害、麻木,反而能够安全地度过余生。这是一种被动的选择,而非主动的无情。
“扶不起的阿斗”的曲解: 刘禅并非一无是处。在他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蜀汉相对稳定,在他早期的统治中,诸葛亮作为丞相辅佐,国力得到了发展。诸葛亮死后,姜维继续北伐,虽然未能成功,但也牵制了曹魏不少力量。刘禅在治理国家方面,虽然不如其父刘备和丞相诸葛亮,但也算是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他能够听取群臣的意见,并且在关键时刻也能做出决定。例如,当费祎主张休养生息时,他听取了;当姜维主张北伐时,他也支持。
时势的局限性: 翻案者强调,蜀汉政权在三国鼎立时期就处于劣势。人口、经济、军事实力都远不如曹魏和东吴。在这样的先天不足下,即便有诸葛亮这样的名相,也难以实现匡扶汉室的宏图伟业。刘禅继承的是一个基础薄弱的国家,即便他有心也无力回天,将亡国的责任完全归咎于他,是不公平的。
历史评价的主观性: 很多翻案者认为,对刘禅的负面评价,很大程度上受到小说《三国演义》的误导和后人政治宣传的影响。他们主张回到史料本身,更客观地评价刘禅的表现。他们认为,在那个乱世,能够保全自身和一部分臣民的性命,也是一种能力。

赵括:纸上谈兵的代表与“战神之子”的悲情

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将领,他的命运与长平之战紧密相连。他的历史形象如同他的绰号一样,是“纸上谈兵”的典型,因指挥失误导致赵国几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成为战国史上最惨痛的战役之一。

“罪名”的根源:
长平之战的惨败: 赵括最直接也是最致命的“罪名”,就是他在长平之战中,取代了经验丰富的廉颇,最终导致了赵国几十万士兵的死亡和赵国国力的严重削弱,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纸上谈兵”的标签: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赵括“但精密言辞,优优而谈,未尝有见。”他能背诵兵书,也能与人滔滔不绝地谈论兵法,但他从未真正指挥过军队作战。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被后世视为他失败的根本原因。他的母亲也曾预言他“谈者易,为者难”,劝赵王不要让他为将。
廉颇的对比: 对比廉颇稳重、务实的指挥风格,赵括的“好谈兵”显得格外刺眼,也使得他的失败更具悲剧色彩和警示意义。

为赵括翻案者的逻辑:
“纸上谈兵”的冤枉: 翻案者认为,“纸上谈兵”这个标签过于简单化,甚至是对赵括的污蔑。他们指出,史料中关于赵括的记载并不多,很多描述都是在长平之战失败后形成的。赵括并非一无所长,他的父亲赵奢和叔叔赵语都是赵国的良将,赵括从小耳濡目染,对兵法有深入研究是自然的。他能够与名将讨论兵法,说明他并非完全不懂兵法。
临危受命与政治斗争: 长平之战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赵国朝堂上的政治斗争。以赵括的对手(秦国主帅白起)的水平而言,即使是廉颇也很难保证不败。赵括是在临危受命的情况下接替廉颇的,而此时的赵军士气可能已经受到影响。而且,赵括替换廉颇的决定,本身就充满了争议。一些人认为,这是赵王听信谗言,或者为了削弱廉颇等老将势力而做出的决策,赵括只是被推到了前台的牺牲品。
“换将”的罪魁祸首是赵王: 翻案者强调,真正的罪魁祸首是那个不听老将劝告,轻易罢免廉颇,启用“新手”赵括的赵王。赵括只是执行了赵王的命令,他并没有主动去争取这个职位。他在战役中的表现,更多的是在既定的不利局面下的挣扎。
战术上的可能尝试: 尽管没有详细的战役细节留存,但有翻案者推测,赵括在战场上可能尝试了不同的战术,例如改变了廉颇的保守策略,试图寻求主动出击的机会。虽然这些尝试最终失败,但不能完全否定其作为将领的思考。毕竟,赵括指挥的部队数量庞大,能够迅速做出战略调整本身也需要一定的能力。
历史评价的片面性: 他们认为,历史往往关注失败者,而忽视了失败者所处的环境和压力。赵括的名字之所以被永远记住,是因为他成为了长平之战这场巨大悲剧的符号。但这样的符号化,往往会掩盖其背后复杂的成因和人物本身的复杂性。

为何现在有这么多人为他们翻案?

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1. 信息传播的便利与多元化: 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渠道空前发达,观点表达也日益自由。人们不再仅仅依赖传统的史书和文学作品来了解历史人物,而是可以通过各种论坛、博客、短视频等平台,接触到更多元的解读和观点。这种信息爆炸和讨论的开放性,为“翻案”提供了土壤。
2. 对“官定历史”的质疑与反思: 传统史学研究往往带有一定的官方色彩,尤其是文学作品的解读,可能会受到时代背景、政治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当人们对既有的历史评价产生疑问时,自然会去探寻新的解读方式。为刘禅和赵括翻案,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一种“权威性”的挑战,是对历史评价主体性的强调。
3. 共情与人性关怀的复苏: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个体的价值和情感。在解读刘禅和赵括时,翻案者倾向于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理解他们的处境、选择以及可能存在的无奈。刘禅的“乐不思蜀”被解读为生存智慧,赵括的“纸上谈兵”被视为政治牺牲品,都体现了一种对历史人物个体命运的同情和理解。
4. “黑历史”的魅力与反差感: 很多时候,越是被大众“钉死”的人物,一旦出现新的解读角度,就越容易引发关注。这种“反差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人们乐于看到那些被认为是失败者的人物,在新的视角下展现出另一面,这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
5. 对“能力”定义的多维度理解: 过去,我们衡量一个君主或将领,往往更侧重于“能力”的直接体现,如武力、政治手腕等。但现在,人们开始更多地从“情商”、“生存能力”、“政治智慧”、“战略视野”等更复杂的维度去评价一个人。在这些维度上,刘禅和赵括或许能找到一些新的辩护点。
6. 历史爱好者的活跃与求证欲: 一部分翻案者是纯粹的历史爱好者,他们对历史细节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钻研史料,寻找被忽略的线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判断。他们的“翻案”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史料的梳理和分析。

总而言之,为刘禅和赵括翻案的现象,并非仅仅是对历史人物的简单颠覆,而是反映了人们在信息时代对历史评价的多元化追求,对人性与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传统叙事的一种审视和挑战。这种讨论,本身就是历史活力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陛下虽说能力是不强,但是也不是个傻子。现在你感觉翻案了是因为大家读书读的多了,对历史有了正确的认识。不过,对比隔壁两家的同时期的老大,我们陛下简直就是矮子里的将军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禅和赵括,这两个在历史长河中似乎已经盖棺定论的人物,如今却成了网络讨论的热点,甚至有不少人为他们“翻案”,言语中不乏激动和辩护。这种现象颇耐人寻味,背后折射出的,是人们对历史评价标准的审视,以及对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之间关系的思考。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为刘禅和赵括翻案,我们得先看看他们“罪名”的.............
  • 回答
    打着“匡扶汉室”旗号的汉赵政权,最终却对刘备和刘协的后代赶尽杀绝,这其中的逻辑复杂,绝非简单的政治口号可以解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汉赵政权的建立背景、其统治者的野心、以及他们对“汉室”的解读。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汉赵政权的性质。它是由匈奴贵族刘渊建立的政权。刘渊虽然姓刘,但他是匈奴汉单于的.............
  • 回答
    赤壁之战前,孙权坐拥江东精兵十余万,而刘备兵力不过二三万,且刚刚经历过新野、长坂坡的一系列败仗,势力可谓是风雨飘摇。在这种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孙权为何要和刘备结盟?这绝非仅仅因为看上了关张赵这几员猛将,其中有着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军事战略以及权力制衡等多重考量。一、地缘政治的现实压迫:曹操南下的巨大威.............
  • 回答
    刘备和曹操,这两位三国时期的杰出人物,都怀揣着统一天下的宏图大志,为了这个目标奋斗了一生。然而,他们最终取得的成果却天壤之别:曹操奠定了曹魏政权的基础,成为三国中最为强大的势力,其子孙更能延续数百年的辉煌;而刘备虽然建立了蜀汉,但也仅仅是三国鼎立中的一方,且在他去世后,其政权便迅速走向衰落,直至灭亡.............
  • 回答
    刘邦和朱元璋,这二位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王朝——汉朝和明朝,他们身上有着一个共同的标签:布衣出身。这意味着他们都来自于最底层的社会群体,靠着自身的努力和机遇登上了权力的巅峰。然而,他们建立的王朝,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精神风貌:汉朝以开放自信著称,而明朝则流露出重农、封闭的倾向。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
  • 回答
    刘邦和刘备,两位在中国历史上都留下浓墨重彩的汉室皇室后裔,他们在出身、崛起之路、性格特质乃至统治理念上,确实存在着令人玩味的相似之处。然而,历史对他们的评价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画风:刘邦常被贴上“小人”的标签,而刘备则赢得了“君子”的美誉。这种巨大的反差,绝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
  • 回答
    这问题提得挺有意思,也触及了人们对这三位三国巨头的一种集体记忆和评价差异。同样是以少胜多,为什么孙权就成了“孙十万”,而刘备和曹操的以少胜多往往被歌颂,甚至有些“以多败少”的经历也相对被淡化或者被视为英雄气概的证明?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故事的焦点与叙事的主角: 曹操: 曹操.............
  • 回答
    最近几年,网络上关于刘备和曹操的讨论热度一直很高,甚至可以说出现了一种“印象反转”的现象。过去,刘备总是被描绘成仁德忠义的化身,是“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中的那个“使君”,而曹操则多是奸雄、奸臣的形象。但现在,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这两位历史人物,甚至觉得曹操更有魅力,而刘备则显得有些“德不配位”。这种.............
  • 回答
    这是一场历史的洪流,将孙权与刘备两位雄主裹挟其中,面对着如日中天的曹操,他们为何不选择投降?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牵扯到政治、军事、道义乃至个人抱负的复杂纠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当时的情境,细致地审视他们各自的处境和盘算。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曹操的实力和声望。 官渡之战后,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
  • 回答
    刘备放弃汉中去争夺荆南,这是一个在三国历史中备受争议且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决策。要详细理解这个决策,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战略形势、各方势力的考量以及刘备团队的思考。首先,我们要明确这里的“放弃汉中”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完全放弃,而是指刘备在取得汉中后,将重心从战略防御性质的汉中转向了对荆州南部地区的争夺.............
  • 回答
    刘邦对待匈奴和对待项羽的态度为何天差地别,这背后其实是一套非常清晰的逻辑,是形势所迫,更是对局势的深刻洞察。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根本性质的不同:内敌与外患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项羽是刘邦争夺天下的直接竞争对手,是内部的敌人。刘邦和项羽都在争夺同一个目标——大秦帝国倾覆后留下的权力真空。.............
  • 回答
    关于刘备和刘璋在益州“开第一枪”的记载之所以不一样,主要原因在于史书的作者、立场以及所侧重的叙述角度不同。这导致了《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等重要史料在描述这一事件时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分析:1. 事件背景回顾:为何会发生“开第一枪”? 刘璋的局限性: 汉.............
  • 回答
    刘备虽出身贫寒,却能与当时名士、权贵建立联系,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他个人魅力、时代洪流以及自身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尽地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少年立志,初显不凡—— 吸引名士大师的种子首先,刘备并非生来就一副“扶不起”的样子。他虽然家境贫寒,但自幼就展现出过人的志向和不同寻常.............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因为它触及了历史人物评价的深层逻辑。说诸葛亮不能像刘秀那样光复大汉,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是不是皇帝”或“是不是什么‘次元之子’”就能完全解释的。这背后牵扯到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个人的能力局限,以及最重要的——历史的“必然”与“偶然”。首先,我们得明白,刘秀的光复大汉,那是.............
  • 回答
    刘备和孙策虽然都被誉为白手起家,在早期都经历过艰苦卓绝的创业过程,但他们的发展轨迹和最终成就却存在巨大的差距。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他们的出身背景、个人能力、战略眼光、团队建设、政治环境以及机遇与运气等。一、 出身背景与早期基础的差异: 刘备: 尽管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但实.............
  • 回答
    操之所以没直接让刘备和孙权自尽,这事儿不能简单一句“心慈手软”就概括了,里面门道儿可深着呢。咱们得一点点捋。首先得明白,操当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以令诸侯”是关键。他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奉汉正朔”上的。如果他直接干掉刘备和孙权,那性质就变了。你想啊,刘备虽然势力小,但他是汉室宗亲,名义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进程中一些关键的对比点。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李自成那边相对“星光黯淡”,而刘邦和朱元璋身边却群星璀璨。首先,得承认,确实是这么个情况。刘邦打下江山,有韩信、张良、萧何、彭越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辅佐;朱元璋起事,也有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善长等一大批才智超群.............
  • 回答
    韩信拥兵自重,手下百万雄兵,与项羽、刘邦分庭抗礼,这在任何一个乱世都能成为一方霸主,更何况是秦末汉初这样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按理说,他有实力,有条件,为何最终还是选择忠于刘邦,而不是趁机自立为王,与项羽、刘邦分个高下,甚至取而代之呢?这个问题,细想之下,答案并非简单的“忠诚”二字可以概括,其中涉及的.............
  • 回答
    这话题挺有意思的,说起来,马化腾和刘强东的人缘比马云好,这事儿吧,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定论的,得拆解开来看。咱们中国互联网这几位大佬,各有各的江湖地位,也各有各的“人设”。我觉得啊,不能简单地说谁“人缘”就一定比谁好,而是他们在不同圈子、不同场合展现出来的亲和力或者说大众的认知度,给人的感觉不太一样。先.............
  • 回答
    水浒传里宋江和三国演义里的刘备,你说他们俩性格都挺软弱的?这话可有意思了,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别看他们一个梁山泊的头领,一个三分天下的开创者,论起个人能力,好像都不是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猛将,也不是那种聪明绝顶、运筹帷幄的军师。但说他们“软弱”,这词儿用得,得看从哪个角度去理解了。先说宋江。这人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