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于刘备和刘璋“开第一枪”的记载为什么不一样?

回答
关于刘备和刘璋在益州“开第一枪”的记载之所以不一样,主要原因在于史书的作者、立场以及所侧重的叙述角度不同。这导致了《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等重要史料在描述这一事件时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分析:

1. 事件背景回顾:为何会发生“开第一枪”?

刘璋的局限性: 汉末,益州牧刘焉死后,其子刘璋接任。刘璋性格懦弱,缺乏决断力,难以有效治理益州。他面临内部张松、法正等人的不满,外部则有曹操虎视眈眈。
刘备的入蜀: 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势力崛起,他受张松等人邀请,率军入蜀,意图联合刘璋共同抵抗曹操。刘备入蜀初期,名义上是帮助刘璋稳定益州,讨伐汉中张鲁。
矛盾的产生: 随着刘备在益州的势力扩张和与当地士族的联系加深,他与刘璋之间的矛盾逐渐显露。刘璋察觉到刘备的野心,开始对刘备有所猜忌和防备。

2. 关键史料的记载: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陈寿著)

核心记载: 《三国志》是正史,作者陈寿力求客观。它记载了刘备在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的劝说下,决定先发制人,攻取益州。陈寿的记载相对简洁,强调了刘备行动的战略性和政治考量。
“开第一枪”的描述: 《三国志》并没有明确点出“谁开的第一枪”,而是叙述了刘备“遣关羽、张飞、赵云等循行远道,经营诸郡,而自帅步骑由西阳趣巴西。”这表明刘备是主动出击,发动了攻势。
重点: 强调的是刘备的战略决策,认为刘备的行动是应对刘璋猜忌和防备的必要之举,是为了巩固自身在益州的地位和实现“兴复汉室”的宏图。这种叙述带有一定的合理化刘备行为的倾向,但整体上还是以陈述事实为主。

《三国演义》 (罗贯中著)

核心记载: 《三国演义》是章回体小说,以历史为蓝本,但加入了大量的文学想象和虚构。它将事件描绘得更为戏剧化和生动。
“开第一枪”的描述: 《三国演义》中,刘璋先派人截断了刘备的粮道,然后又派兵埋伏在险要地段意图截杀刘备的使者。例如,在刘备刚入蜀时,刘璋就安排了黄权等人在江边设伏,但被诸葛亮识破。更关键的是,当刘备决定攻取益州时,《三国演义》描绘了刘备派人去见刘璋,刘璋不仅不听,反而要捉拿刘备的使者,并派兵围困了刘备的营寨。
小说中的细节: 《三国演义》中,常常会描绘一些具体的小冲突作为“开第一枪”的象征。例如,在描述诸葛亮献计攻取益州时,会提到刘备“兵临城下”,而城门紧闭,守将意图射杀刘备等桥段。
重点: 《三国演义》将刘璋塑造为一个昏庸无能、被奸臣蒙蔽的君主,而刘备则是仁义之师,是顺应民心和天意入主益州。这种叙述目的是为了强化刘备的正面形象,将刘璋描绘成被动挨打的一方,从而突显刘备的正义性。

3. 记载不一致的原因分析:

作者立场与创作目的:
陈寿(《三国志》): 作为史官,陈寿更注重历史的真实性和事件的逻辑性,虽然也受当时政治氛围影响(蜀汉政权的史官),但整体上以叙事为主。他关注的是国家政权的更迭和军事行动的策略。
罗贯中(《三国演义》): 作为小说家,罗贯中的目的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他受“拥刘反曹”的民间传统思想影响,极力渲染刘备的仁义和正义性,而将刘璋塑造成反派角色,为刘备的行动提供合理性。在小说中,刘璋的“恶行”越突出,刘备的“义举”就越显得顺理成章。

史料来源的差异:
《三国志》的记载主要来源于当时的官方史料、当事人的回忆录以及其他可靠的史书。陈寿在撰写时可能也参考了当时在蜀汉任职的史官的资料。
《三国演义》的创作是在《三国志》等史料的基础上,融合了民间传说、戏曲、评话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很多细节和情节是罗贯中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艺术加工创作出来的。例如,《三国演义》中一些具体对峙的场景,可能并没有在史书中得到直接的证实,而是根据当时的大背景进行了虚构。

叙述角度的侧重:
《三国志》: 更侧重于政治和军事的战略层面,将刘备攻取益州视为一次重要的战略行动。它描述的是高层决策和军事部署,而不是具体的某个士兵的射击动作。因此,它不会去纠结谁“开第一枪”的具体细节,而是强调行动的开始。
《三国演义》: 更侧重于人物的情感和戏剧冲突,它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件来推动情节发展和塑造人物性格。因此,它会通过描绘刘璋的刁难和反击,来衬托刘备的忍耐和最终的“不得不反”。在小说中,“第一枪”可能被具象化为某一方的挑衅或攻击行为,以制造冲突的起点。

“开第一枪”的定义模糊性:
在政治和军事斗争中,“开第一枪”并非总是指一次具体的枪击事件。它可以是第一次公开的军事行动、第一次违反协议的举动、第一次公开宣布敌对立场等等。
《三国志》可能将刘备派遣军队分头行动,实际控制益州各郡视为“开第一枪”的开始,即刘备主动打破了原有的平衡。
《三国演义》则可能将刘璋的某个具体行动(如派兵阻拦、抓捕使者)视为“开第一枪”,或者将刘备的最终军事行动视为对刘璋挑衅的回应,从而将“开第一枪”的责任推给刘璋。

总结:

刘备和刘璋“开第一枪”的记载之所以不一样,根本原因在于《三国志》作为史书追求客观叙事,而《三国演义》作为文学作品追求戏剧性和人物塑造。

《三国志》侧重于刘备主动出击的战略决策,不纠结具体的“第一枪”细节,认为这是为了应对刘璋的猜忌和防备的必要行动。
《三国演义》则通过文学手法,将刘璋描绘成一个先发制人的不义之君,通过虚构的细节来强化刘备的“正义性”,将责任推向刘璋,使得刘备的攻取益州行为更具合理性和戏剧性。

可以说,《三国志》提供了事件的框架和基础信息,而《三国演义》则在这个框架上进行了丰富的艺术加工,使其更符合大众的审美和道德期待。因此,在理解这段历史时,区分史书和小说是至关重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件事并不存在谁开第一枪的问题。

刘备去夺取益州,计划败露,哪怕人家刘璋先揍过来,也一样是刘备理亏。

纠结谁开第一枪,本质上还是想给刘备找辙,有为取益州行为洗地的潜意识。

刘备是乱世割据的一方霸主,帝王天子,他道德水平远超同时代的曹操、孙权,并不等于因此他就是道德圣人。

不释然这点,便会在没意义的问题上反复纠结。

璋敕诸关守不内刘主。

想说刘璋有进一步的动作,直接拿常志的记载即可。

倘若刘备在益州等着刘璋开第一枪,那么死的大概率就是刘备。刘备集团的刀早就架在刘璋脖子上,你不能说人家反击或你刀还没切入肉,就叫你没开第一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刘备和刘璋在益州“开第一枪”的记载之所以不一样,主要原因在于史书的作者、立场以及所侧重的叙述角度不同。这导致了《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等重要史料在描述这一事件时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分析:1. 事件背景回顾:为何会发生“开第一枪”? 刘璋的局限性: 汉.............
  • 回答
    刘备背刺刘璋和吕蒙背刺关羽,这两件事在三国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都涉及“背刺”,都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细究起来,其中的缘由、性质以及给人的观感,却有着显著的差异。而将它们与司马代魏相提并论,并冠以“报应”之名,则需要更深入的分析。 刘备背刺刘璋:权谋与道义的博弈刘备对刘璋的.............
  • 回答
    要说刘备夺取刘璋的益州和孙权背刺关羽,这两件事在性质上确实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仔细探究起来,它们的根源、动机以及所处的背景又存在显著的差异,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先说刘备夺取刘璋的益州。当时,刘备以“兴复汉室”为旗号,虽然名义上是去帮助刘璋抵御张鲁,但其内心深处早已觊觎富饶的益州。刘璋此人,能力平庸,性.............
  • 回答
    提到关羽、刘备和张飞三人,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桃园结义”的画面。这确实是《三国演义》中最脍炙人口的情节之一,但如果我们剥开小说的浪漫外衣,回归史实,会发现他们三人之间“称兄道弟”的渊源,其实有着更为复杂和实际的根基。初识与相投:乱世中的萍水相逢首先要明确一点,历史上的“桃园结义”很可能并不像小.............
  • 回答
    黄磊和刘宪华(Henry)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画,既有艺术家间的惺惺相惜,也有师徒间的温情脉脉,更有因综艺节目而产生的、略带戏剧性的“父子”情谊。要细细品味,得从他们相识的起点,到共同经历的时光,再到如今各自的发展,一步步来解读。相识的火花:《向往的生活》的起点让他们真正进入大众视野并建立.............
  • 回答
    桃园三结义,那份情义,说来轻巧,却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一生最坚实的基石。然而,世事沧桑,造化弄人,他们至死都未能再踏足那片承载着誓言的土地,这心中,又怎会没有一丝遗憾和感伤?细细想来,这份遗憾,或许并非是那种“人生总有不完美”的轻飘飘的慨叹,而是一种沉甸甸的、纠缠着责任、命运与旧日情怀的复杂滋味。.............
  • 回答
    关于2018年刘鑫(现名刘暖曦)在微博上自曝与江歌的同性恋关系,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波澜,并且直到现在,在提及江歌案时,这一部分内容仍然是讨论的焦点之一。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整个江歌案的背景之下,并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和解读。事件的背景:江歌案首先,要回顾一下江歌案。2016年,中国.............
  • 回答
    关于电视剧《红雪》中的“刘路”这个梗为何会和虚拟主播东雪莲扯上关系,这背后其实是一段挺有意思的互联网文化传播和粉丝创造的链条。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电视剧《红雪》本身。这部剧是一部比较老的老剧了,可能很多年轻观众不太熟悉。它讲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地下党斗争的故事。剧中有一个角.............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刘备战略撤退时关于“进攻刘琮”的建议,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集团的实力以及刘琮的处境等多重因素下进行审视。这个建议并非一个孤立的、空中楼阁般的想法,而是与当时整个局势紧密相连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进攻刘琮”这个建议提出的具体时间点。通常认为,这个建议是在刘备从新野撤退,辗.............
  • 回答
    三国迷们关于刘封没救关羽导致被刘备杀的说法,确实是流传甚广的一个话题。这其中最核心的争议点在于:假设刘封当时真的带兵去救关羽了,成功的几率有多大?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这可不是一句“他去了就能救”或者“他去了也救不了”就能概括的。先来看看当时是个什么情况:1. 刘封当时的.............
  • 回答
    孙夫人当初试图带走刘禅的行为,无疑是孙刘联盟中一个非常敏感且具有潜在破坏性的事件。从长远来看,这件事确实给孙刘之间的关系带来了负面影响,但刘备集团对孙氏的戒心之所以没有进一步恶化,乃至在之后还能维持一定程度的合作,原因非常复杂,涉及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双方的战略需求、以及对孙夫人个人行为的解读等多个层.............
  • 回答
    要论蜀汉军事能力谁是第二人,这个问题颇有嚼头,尤其是在“战神”关羽的光环之下,我们得仔细捋一捋。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关羽,毕竟“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威震华夏”这些响亮的标签,早已深入人心。关羽无疑是蜀汉的灵魂人物,他的勇武、智谋、统帅才能都堪称一流,更是刘备阵营中无可替代的军魂。然而,.............
  • 回答
    刘备和关羽是否是大汉忠臣,以及汉献帝“百姓献玉玺”事件的真实性质,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历史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一、 刘备和关羽的“忠诚”:一个多层面的解读要评价刘备和关羽的“忠诚”,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他们的行为和动机都随着历史的进程而演变,并且存在着不同的解读角度。1.............
  • 回答
    关于“关羽是被刘备和诸葛亮害死”的说法,这是一种在网络上流传的、具有争议性的解读。这种说法并非主流历史学界或正史的观点,而是基于对《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某些情节以及对人物动机的揣测而产生的。为了详细解释这种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这种说法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这种说法的主要论点是: .............
  • 回答
    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人称道、也最为复杂动人的君臣关系之一。他们的结合,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联合,更是精神上的契合,共同谱写了一曲乱世中的传奇。要详细讲述他们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和方面来剖析: 一、 初遇:三顾茅庐的传奇与诸葛亮的远见 背景: 刘备当时虽然出身皇室,.............
  • 回答
    刘备获得关羽和张飞,与其说是纯粹的偶然,不如说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由多种因素交织催生出的一种“必然的偶然”。如果仅仅将其视为一次偶然的街头邂逅,那未免过于单薄,也低估了历史进程的复杂性。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东汉末年,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中央集权早已荡然无存。朝廷腐朽,宦官外戚专权,.............
  • 回答
    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以及诸葛亮本人之所以能被中国人称颂千年,推崇备至,这绝非仅仅是“成功”与“失败”两个简单的标签所能概括的。它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忠诚、智慧、仁德以及人生价值的理解,更是一段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动人故事。一、 肝胆相照,情比金坚:超越君臣的知遇之恩与承诺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之所以能被.............
  • 回答
    关于刘备集团在汉中大胜曹操后,若关羽不攻打曹操,而是与刘备一同全力进攻孙权,能否改写历史的这个问题,咱们不妨展开了细说。这其中涉及的因素可不少,军事策略、政治格局、人物性格,甚至一点点运气,都可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激起不同的涟漪。首先,咱们得明确当时的大背景。汉中之战刘备是赢了,曹操撤兵北上,暂时无力顾.............
  • 回答
    设想一下,倘若吕布,这位勇冠三军却又反复无常的战神,能够放下他那桀骜不驯的性子,真心实意地效忠于徐州的刘备,那局面又会如何?我们不妨试着描绘一幅别样的三国画卷。刘备,这位仁德之君,虽然胸怀大志,却总是因为兵少将寡,屡屡受制于人。他虽然有关羽、张飞这样的万人敌,但毕竟人手有限,想要在乱世中立足,尤其是.............
  • 回答
    赤壁之战前,孙权坐拥江东精兵十余万,而刘备兵力不过二三万,且刚刚经历过新野、长坂坡的一系列败仗,势力可谓是风雨飘摇。在这种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孙权为何要和刘备结盟?这绝非仅仅因为看上了关张赵这几员猛将,其中有着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军事战略以及权力制衡等多重考量。一、地缘政治的现实压迫:曹操南下的巨大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