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夺刘璋益州和孙权背刺关羽性质一样吗?

回答
要说刘备夺取刘璋的益州和孙权背刺关羽,这两件事在性质上确实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仔细探究起来,它们的根源、动机以及所处的背景又存在显著的差异,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

先说刘备夺取刘璋的益州。当时,刘备以“兴复汉室”为旗号,虽然名义上是去帮助刘璋抵御张鲁,但其内心深处早已觊觎富饶的益州。刘璋此人,能力平庸,性格懦弱,未能有效地治理好益州,反而内政混乱,使得当地百姓生活困苦,也让曹操有机会威胁到他的统治。刘备抓住了这个机会,以“义”为名,实际上是带着自己的政治野心和军事实力进入了益州。他利用刘璋的软弱和内部矛盾,逐步巩固了自己的势力,最终借口刘璋“不仁不义”,将其赶下台,自己占据了益州。可以说,刘备的这一行为,虽然有其政治考量和对天下大势的判断,但从道德层面来看,多少有些“借鸡生蛋”的味道,是以帮助为名,行取而代之之实。他打破了刘璋作为一州之主的合法性,将自己的命运与益州的土地和人民绑定在一起,为之后的三国鼎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来看孙权背刺关羽。这发生在关羽镇守荆州的关键时期。当时,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是联合抗曹的盟友,但双方为了荆州这块兵家必争之地,早已暗藏矛盾。关羽作为刘备集团的核心将领,勇猛过人,但性格也颇为刚傲。他独揽荆州大权,虽然对孙权集团有所防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双方联盟的微妙关系。孙权一方,一直以来都觉得荆州是被刘备“借”走的,内心深处对此耿耿于怀,且随着时间推移,他更看重的是孙吴政权的自身利益和扩张。在曹操亲自率大军南下,刘备集团在汉中与曹操胶着,前线吃紧的情况下,孙权见有机可乘,便派遣吕蒙偷袭了关羽镇守的荆州,导致关羽兵败身亡。

对比这两件事,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是在一种相对“盟友”或“托付”的关系下,一方为了自身利益,采取了损害另一方的行动,而且都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刘备夺益州,是以“援助”的名义,最终却“取代”了刘璋。孙权背刺关羽,是在“联盟”状态下,最终却“灭杀”了关羽。

然而,它们性质的差异也十分明显。

首先,根源和性质不同。 刘备夺取益州,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和军事上的“权力争夺”和“地盘扩张”。刘备是以一个有野心、有实力、有明确政治目标的集团领导者的身份,去夺取一个能力不足、管理混乱的政权的控制权。他虽然是以“义”为名,但整个过程更像是一场有预谋的政治兼并,是为了建立自己的根据地。而孙权背刺关羽,更多的是一次“联盟内的背叛”,是在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利益博弈下,为了短期内获得战略利益而采取的极端手段。孙权并不是要取代刘备,而是要解决他长期以来对荆州的觊觎,以及对关羽在荆州日益增长的权势和可能存在的威胁感到不安。

其次,动机的导向性有所不同。 刘备夺益州,是为了实现他“兴复汉室”、“一统天下”的宏伟政治目标,益州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战略基地。他需要一个稳固的后方,需要强大的经济和人力资源,而益州正好能满足这些需求。他的行动,虽然手段不光彩,但其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强大的政权。孙权背刺关羽,则更多的是一种“自保”和“攫取”的动机。在当时的环境下,他担心关羽北伐成功后,会来夺取荆州,而且关羽在荆州的威望和实力也让他忌惮。同时,吕蒙看准了关羽出兵北伐的时机,提出偷袭荆州的建议,这是一种对现有政治格局的破坏,以换取眼前的利益。

再者,破坏程度和长远影响不同。 刘备夺益州,虽然是以武力结束了刘璋的统治,但他是以一个更有效率、更有远见的统治者身份出现,一定程度上也为益州带来了相对的稳定和发展(尽管是围绕他的政治目标)。他并没有完全摧毁刘璋政权的根基,而是将其吸纳和改造。而孙权背刺关羽,则直接导致了孙刘联盟的破裂,对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它不仅让刘备集团失去了荆州这块重要的战略要地,也使得刘备集团元气大伤,为之后夷陵之战的惨败埋下了伏笔。关羽的死,对刘备而言是巨大的打击,也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

最后,道德评价的侧重点不同。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刘备夺益州,虽然有“挟持”之嫌,但他也确实在益州推行了一些有利的政策,一定程度上也算是“顺应民心”(至少是他自己宣称的)。而孙权背刺关羽,则更多的是被看作是一种“背信弃义”、“兔死狗烹”的卑劣行为,因为它直接背离了盟友的信任,是一种赤裸裸的背叛。

总而言之,这两件事都有着利益驱动和对原有秩序的打破,但它们在政治野心、战略考量、动机的复杂性以及对整体格局的冲击程度上,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一个更像是政治扩张和权力整合,另一个则更像是一场联盟内的背叛和战略利益的算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质上没啥区别,道义上的事情是说不清楚的。抛开情感因素,血淋淋的真相就是:“大争之世,能者据之。”

土地和人口是当时的主要争夺资源,那个时代本身就是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刘备靠自己的实力拿下了益州,凭什么不可以?孙权靠自己的智慧拿下了刘备控制下的荆州部分,又有何不可?大家出来混,不就是图点土地和人口吗?那个时代都是靠本事吃饭,得到的地盘完全合理,守不住的人丢掉也完全没毛病。

我一直搞不懂某些脑残粉的逻辑,他们老是认为某块地盘就必须是某个势力的。这样的人真不适合读三国。

user avatar

不一樣。劉備的背叛更惡劣。

首先,性質不同。劉備背叛的是有誠意合作的真正盟友,是全國僅有的兩家漢室勢力之一。孫權背叛的是幾年前已經撕破臉的名義上的盟友,而且是其他家族。

孫權背盟之前,兩家已經出現過敵對狀態。孫權派呂蒙進攻,長沙桂陽投降,零陵太守郝普面對呂蒙“明日攻城”的最後通牒也選擇了投降。之後劉備、關羽率軍前來對峙,大戰一觸即發。兩家停戰只是因為北方吉利攻取漢中,即將入蜀,劉備無奈才議和。

而劉璋則是一直給錢給糧,增援劉備軍,還給出了部分軍隊的指揮權給劉備。從未敵對。

至於所謂劉璋可能背盟的擔憂,確實有,但是僅僅因為猜忌盟友“可能背叛”就自己先背叛,這無疑是巨大的信用喪失。劉備此事和司馬懿一樣,是一次性利用了一生積累的信用。

(當然,背盟後有一點劉備做得比孫權好:未加害劉璋及其家人。這點可以說是對自己背盟缺德的彌補,自知理虧。孫權斬殺關羽,是不明智的。關羽的士兵早已投降,把一個手下無兵的老將軍送回成都,其威脅並不大)

另外,從結果來看,孫權是成功的,劉備背盟的戰略雖擴大了自己勢力,同時卻丟掉了提前平定西北的機會。

孫權背盟,對漢國三戰三勝,建立了漢吳曹三國之中存活時間最長的政權。

劉備背盟進攻劉璋,雖然確實得到了蜀地區,但卻喪失了機會。破壞了劉家復興大業。

同一時期,吉利平定了西北加漢中,又遷移走大批人民,使漢中的人力資源大幅度下降。十幾年後,諸葛亮還要出兵去爭涼州。最終劉備的漢國只能被後人誤以為是蜀國。

其實當時劉備已經和劉璋互推為大司馬+司隸校尉和鎮西大將軍+益州牧。可見二人已經達成了一項條約:劉璋援助錢糧兵力,劉備率軍奪取中原做皇帝,劉璋謀求的地位是西部諸侯(蜀王)。劉璋援助劉備,雖然會有所保留,但免去了最後兩家漢室內戰的損耗,劉備完全可以提前攻取人口更多的漢中,收納被吉利打敗的馬超,提前以更強兵力進行諸葛亮的北伐,同時吉利對西北的掌控也比十年後要弱。

奪取西北,是完全可以同吉利直接較量的。別忘了,馬超等軍閥曾經僅靠涼州起兵,攻佔(或圍困)長安,和吉利正面對抗。劉備如果是用漢中、涼州加上劉璋部分支援,戰鬥力會更強。

成功了就可以形成劉備秦國(稱王或公,如果秦不妥,可以改成天水、漢中、安定)、劉璋蜀國、孫權吳國,三家合擊曹吉利的局面。有了秦國,荊州可以撤出,讓孫權在江陵和曹仁對峙。

如果孫權此時背盟,他只能進攻劉璋而且要考慮襄陽曹仁威脅,劉備救援時也可以防守後反擊荊州。

奪取中原後,劉家的實力就相當於滅漢後的西晉。此時先攻吳國還是北上滅曹家,都可以選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刘备夺取刘璋的益州和孙权背刺关羽,这两件事在性质上确实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仔细探究起来,它们的根源、动机以及所处的背景又存在显著的差异,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先说刘备夺取刘璋的益州。当时,刘备以“兴复汉室”为旗号,虽然名义上是去帮助刘璋抵御张鲁,但其内心深处早已觊觎富饶的益州。刘璋此人,能力平庸,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的价值。如果刘备真的能“恪守道义,不攻益州,诚心帮助刘璋”,历史的车轮会不会因此转动到另一条轨道?这就像是历史的“如果”,让我们不妨顺着这个思路,好好梳理一番。首先,我们要明白刘备当时的情况。他当时是名义上的汉室宗亲,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但实际上却颠沛流离,势力弱小,寄人篱.............
  • 回答
    刘璋不邀刘备入川,刘备真想啃下益州这块肥肉,可就得另辟蹊径,而且难度系数直线飙升。毕竟益州那地势,易守难攻,而且刘璋就算再不济,坐拥地利人和,也并非任人宰割的软柿子。咱们来掰扯掰扯,如果刘备当时脑子没犯迷糊,没去走那步“引狼入室”的棋,他会有哪些“另类”的招数呢?第一招:曲线救国,釜底抽薪刘备一直打.............
  • 回答
    谈到三国时期的刘姓群雄,刘虞、刘表、刘焉、刘备、刘璋、刘岱、刘繇、刘晔这八位,虽然都出自汉室宗亲,但他们在能力、治政、军事、个人品格等各方面,却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风貌。要给他们一个清晰的能力排序,绝非易事,因为评价标准的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不过,如果我们将他们放在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从“治国安邦”.............
  • 回答
    关于刘备和刘璋在益州“开第一枪”的记载之所以不一样,主要原因在于史书的作者、立场以及所侧重的叙述角度不同。这导致了《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等重要史料在描述这一事件时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分析:1. 事件背景回顾:为何会发生“开第一枪”? 刘璋的局限性: 汉.............
  • 回答
    要反驳“刘备打刘璋手段龌龊、假仁假义”的说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并尽量避免机器翻译的痕迹,用更生动、更具说服力的方式来解读历史事件: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前提:历史的评价往往是复杂且多维度的,尤其是在那个风云变幻、群雄逐鹿的时代。将人物简化为“龌龊”或“假仁假义”,往往是对历史的过度简化.............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简单来说,刘备打刘璋是“恩将仇报”,而孙权打刘备则更多是“利益冲突”和“时机不合”。两者的性质,从道义和政治角度来看,确实是不同的。咱们先捋捋刘备和刘璋这档子事。刘备与刘璋:一本糊涂账背后的“恩”与“怨”你想想看,刘备当时是什么处境?兵少粮缺,到处碰壁,简直就是个落魄的.............
  • 回答
    作为一名蜀汉和昭烈皇帝的忠实拥趸,刘备对待刘璋这件事,确实是我们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也是许多同道中人心中纠结的地方。提起“不义”,这两个字的分量很重,尤其是在讲究仁义的刘备身上,更让人难以接受。但要深入去理解,咱们就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从那个时代背景、刘备当时的处境,以及他内心的考量,一点点捋清楚。.............
  • 回答
    “主公入蜀,本是顺应天时,迎合民心,奈何刘璋冥顽不灵,竟与主公作对。如今主公与刘璋苦战于益州城,而我等溯江而上,目标正是永安、夔州、川口一带,务必一举攻克,断刘璋后路,使其孤立无援。”诸葛亮望着滚滚东逝的江水,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他身旁的张飞和赵云,更是按捺不住心中的战意。这趟江上之行,可不是简单.............
  • 回答
    刘备背刺刘璋和吕蒙背刺关羽,这两件事在三国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都涉及“背刺”,都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细究起来,其中的缘由、性质以及给人的观感,却有着显著的差异。而将它们与司马代魏相提并论,并冠以“报应”之名,则需要更深入的分析。 刘备背刺刘璋:权谋与道义的博弈刘备对刘璋的.............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如果单从“仁德”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来看,刘璋确实比刘备更贴合一些,而且说他“更像”仁德之主,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让我慢慢跟你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白“仁德”这两个字在古代是什么意思。简单说,就是仁爱、宽厚、有德行,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得到普遍的拥戴。这是一个理想化的君主形象。刘璋的“仁.............
  • 回答
    要判断刘备“背刺”刘璋和孙权“背刺”刘备,谁更“无耻”,这实在是个极具争议且颇为棘手的问题。历史的评价往往是复杂的,而且“无耻”二字又带有强烈的道德判断色彩,容易因立场和解读角度的不同而产生巨大差异。不过,我们可以试着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从事实出发,细致地梳理一番,看看谁的行为更令人侧目。首先,我们.............
  • 回答
    关于刘备入川的动机,历史记载确有不同解读,也难怪会有人对此产生疑问。尤其提到《魏书》和《吴书》为刘备“翻案”,这一点本身就需要我们仔细辨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背景:刘备早期确实是寄人篱下,一路颠沛流离。在曹操占据北方,孙权割据江东的情况下,益州(今四川)是当时一块相对独立且富饶的土地,对任何想要三.............
  • 回答
    说刘璋昏庸无能,取西川对刘备来说是否小菜一碟,这话说得未免有些轻巧了。虽然刘璋在治理蜀地时确实显得力不从心,决策失误频频,但“小菜一碟”这个形容,终究是低估了这场战役的复杂性和刘备所要面对的挑战。刘璋的昏庸,更多体现在他的优柔寡断和对人才的任用失察。他能坐稳西川一把手的位子,靠的是他父亲刘焉的基业,.............
  • 回答
    关于“刘备攻取西川是黑点”的说法,确实存在,而且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观点,即使刘璋确实是先翻脸的一方。核心争议点:虽然刘璋先翻脸是事实,但批评刘备攻取西川的人并非否认这一点,而是认为刘备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了以下几个“黑点”或令人质疑的行为,这些行为与他一贯标榜的仁德、义气形象产.............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问!如果刘璋不是一个“暗弱之主”,而是能与刘备、孙权、曹操比肩的雄才大略之辈,那么三国鼎立的格局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可能提前形成“刘璋、孙权、曹操”三分的局面。下面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前提设定:刘璋拥有与曹操、刘备、孙权相当的才能和野心我们假设这位“非暗弱”的刘璋,具.............
  • 回答
    说起曹操和刘璋资助刘备,结果却被刘备“背刺”的事儿,这其中的纠葛还挺复杂的。要说谁更伤心,这得好好掰扯掰扯。先说说曹操。当年刘备寄居在曹操这儿,那是真给足了面子。曹操当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力大得很,但对刘备这个“汉室宗亲”,那可真是给了不少好处。别的不说,就说那“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一出,把刘备直接.............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潮澎湃的设想!如果当年刘备真的能如你所说,帮刘璋平了张鲁,再顺势联合马腾、韩遂,组成一支庞大的联军挥师北上,直指中原,那历史的走向恐怕会完全不同。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出“乱世群雄逐鹿,汉室中兴有望”的大戏,有没有可能上演。设想的开端:刘备入川,并非为吞并首先,我们要给刘备一个“大义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性问题!如果刘备能够采取这样的策略,并且得到庞统、赵云、黄忠等大将的全力支持,北伐取得比历史上更大的战果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关键的挑战。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1. 策略分析:为何刘备派庞统、赵云、黄忠等入蜀帮助刘璋灭张鲁会有积极影响? 巩固益州根基,消除后顾.............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假设。要判断东吴是否应该为刘璋“背刺”刘备负责,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东吴当时的战略目标、与刘备的关系、以及对刘璋的影响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背刺”的含义。 在这里,“背刺”可以理解为刘璋的行为违背了与刘备之间形成的某种联盟或默契,并且这种行为对刘备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