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璋给了刘备钱粮巨亿,兵丁四千,刘备打刘璋叫背刺,刘备明明什么都没给孙权,为什么孙权打刘备也叫背刺?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简单来说,刘备打刘璋是“恩将仇报”,而孙权打刘备则更多是“利益冲突”和“时机不合”。两者的性质,从道义和政治角度来看,确实是不同的。

咱们先捋捋刘备和刘璋这档子事。

刘备与刘璋:一本糊涂账背后的“恩”与“怨”

你想想看,刘备当时是什么处境?兵少粮缺,到处碰壁,简直就是个落魄的江湖大佬。这时候,谁愿意伸出援手,让他喘口气?是益州牧刘璋。

刘璋这人,能力上确实不咋样,胆子也小,但论起待客之道,给刘备的待遇那是相当不错了。他不仅慷慨地给了刘备大量的钱财和粮草(“钱粮巨亿”),还调拨了四千兵马给他,让他能有一个立足之地,甚至希望刘备能帮他对付张松、张任这些不安分的部下。这就像是刘璋把一个江湖上急需帮助的“兄弟”给拉了进来,还给了他不少“启动资金”。

按理说,刘备受了这么大的恩惠,就应该真心实意地帮助刘璋稳定益州,而不是起了坏心思。但刘备是什么人?他志存高远,一直想有一块自己的地盘,而益州在他看来,就是一块肥肉。于是,在刘璋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刘备反而利用了这个机会,发动了对刘璋的战争,最终将刘璋赶下了台,自己坐上了益州牧的宝座。

这种行为,在当时以及后世看来,都属于“忘恩负义”和“背信弃义”。刘备接受了刘璋的信任和帮助,转头就夺取了人家的地盘,这在道义上是站不住脚的,所以大家称之为“背刺”,说他“白眼狼”,一点都不为过。这就像你帮了朋友一个大忙,朋友却趁机偷了你的东西一样,谁碰上了都觉得恶心。

孙权与刘备:利益的博弈,谁背刺谁?

再说孙权和刘备。这两位,虽然是盟友,但骨子里都是政治家,都是想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一开始,孙刘联盟是为了共同对抗曹操。曹操南下,威胁到江东,孙权需要刘备这个盟友。刘备当时实力弱小,也需要孙权的援助才能在荆州站稳脚跟。所以,这是一种“战略需要”下的合作,是基于共同的敌人而形成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变了。曹操南下被击退后,孙刘之间的共同敌人消失了,各自的扩张野心就暴露出来了。

关键点来了: 荆州。

荆州这块地盘,对于孙权和刘备来说,都太重要了。

对孙权而言:荆州是连接江东和中原的重要战略要地,如果能完全控制荆州,孙权就能从长江中游向北扩张,甚至威胁中原地区。而刘备虽然一开始从孙权那里借了荆州,但渐渐地却有了据为己有的意思。赤壁之战后,刘备通过关羽等人的努力,实际控制了荆州的大部分。这让孙权非常不满。
对刘备而言:荆州是他“隆中对”中三分天下,夺取天下的一步关键棋。没有荆州,刘备的北伐就缺少了重要的出兵地和补给线。

所以,问题就出在荆州的归属问题上。孙权认为刘备占了荆州,并且在自己势力范围的门口步步紧逼,这是对他的威胁。而刘备呢,也觉得荆州是他辛苦打下来的,是自己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不愿意轻易放弃。

那么,孙权打刘备为什么也叫“背刺”呢?

这里要区分一下“背刺”的含义和“背叛”。

刘备打刘璋是“背刺”,是因为刘备是刘璋引入门,接受了刘璋的恩惠和信任,然后反过来夺取了他的地盘。这是典型的“恩将仇报”,道德上的极大污点。
孙权打刘备,更准确地说是“联盟破裂”和“利益冲突下的攻击”。

你想啊,刘备和孙权之间,并没有像刘备和刘璋之间那样明确的“施恩受恩”关系。他们是平等的盟友,虽然最初有合作,但这种合作的基础是“共同对抗曹操”,一旦这个基础动摇,各自的利益冲突就容易浮现。

为什么会发生冲突?

1. 荆州归属争议:这是最核心的矛盾。孙权认为刘备侵占了他的地盘(虽然名义上是借的,但孙权认为刘备有吞并的意图),而且刘备在荆州扩充实力,关羽的野心也让孙权感到威胁。关羽在攻打襄樊时,擅自劫掠了孙权囤积在湘关的物资,这可以说是直接的导火索,孙权认为这是关羽在挑衅和冒犯。
2. 战略利益的冲突:刘备想要北伐,这对孙权来说未必是好事。一旦刘备成功北伐,实力大增,对孙权的江东也是一种潜在威胁。孙权更希望看到的是曹操和刘备两败俱伤,或者保持一种均势,而不是刘备一家独大。
3. 时机和机会主义:当孙权看到刘备倾巢而出北伐,主力部队都调离了荆州,留下关羽镇守时,他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一举收回荆州,并剪除刘备的一个重要臂膀。从政治和军事的角度看,这是个“好机会”。

所以,孙权打刘备为什么大家会觉得也是“背刺”?

这更多是站在“联盟”的角度来看的。孙刘联盟,虽然是利益驱动,但在对抗曹操的那个时期,也形成了一种“共同战线”。孙权突然攻击刘备,打破了这个共同战线,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是“背弃了盟约”,尤其是在关羽对孙权造成一定侵犯之后,孙权的出兵,被一些人解读为对刘备方面的“反击”和“报复”,因为刘备方面没有约束好关羽的行为。

但究其根本,这和刘备夺取刘璋的益州不同。刘备夺益州,是纯粹的“白眼狼”行为,是在对方极度信任和施恩的情况下进行的背叛。而孙权攻击刘备,则是一场政治和军事的博弈,是两个战略目标和利益诉求发生激烈冲突的结果。孙权认为自己在荆州问题上受到了冒犯和威胁,而刘备方面在联盟内部管理上也存在疏漏。

简单来说,刘备对刘璋是“背刺”的典范,因为他吃了人家的,砸了人家的锅。孙权对刘备的行动,更像是一场残酷的政治游戏中的“背叛盟友”或者“出其不意的攻击”,虽然同样损人利己,但背后更多的是国家利益和战略考量,而不是纯粹的忘恩负义。

所以,虽然都被叫做“背刺”,但性质和原因,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一个是道义上的彻底沦丧,一个是利益驱动下的残酷政治操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拉倒吧。以为把四川张志军杀人灭门案套上性转李国庆抢公章案的皮,人就看不出来了。

孙权是碧眼紫髯,而孙权的妹子嫁给了国男刘备。如果刘备没给彩礼,孙家只怕早就写小作文到处说多难多难,就好比西村小姐给美国亚男王力宏写作文一样,把刘备写的一无是处,什么怀孕工具人,什么凤凰男,什么出身低没能耐,窝囊没用。只怕早就漫天是了。

结果,后来国男刘备去益州,扩张事业有几年没着家,干的事对同宗兄弟是不地道。但国男刘备对孙夫人还是不错的,一没婚内强奸,二来独立住房,别筑夫人城,三来怕老婆,内惧于孙夫人。

结果,后来孙夫人自己就走了,一回娘家就不回来了。当然了,然后,大舅哥就要分割财产。财产纠纷吗?国男刘备不乐意。于是后来大舅哥孙权就带着彪形大汉吕蒙陆逊夺了房子,抢了公章,还把看家的总经理关羽给砍了。对了,内应是国男刘备的另一个舅子哥。

怎么,四川张志军杀人案,老婆签了谅解协议,让岳父从轻处理。以为把岳父换成大舅哥,也让孙夫人签个谅解协议书,以为就没事了。真当大家瞎啊。

一千多年的事,法院也判不了。但连说都不让说了。国男就活该这么倒霉吗。

你再看冒牌洋人,碧眼紫髯的孙仲谋,休老婆,娶侄女,玩萝莉,骂死夫人。过的多潇洒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简单来说,刘备打刘璋是“恩将仇报”,而孙权打刘备则更多是“利益冲突”和“时机不合”。两者的性质,从道义和政治角度来看,确实是不同的。咱们先捋捋刘备和刘璋这档子事。刘备与刘璋:一本糊涂账背后的“恩”与“怨”你想想看,刘备当时是什么处境?兵少粮缺,到处碰壁,简直就是个落魄的.............
  • 回答
    关于刘备入川的动机,历史记载确有不同解读,也难怪会有人对此产生疑问。尤其提到《魏书》和《吴书》为刘备“翻案”,这一点本身就需要我们仔细辨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背景:刘备早期确实是寄人篱下,一路颠沛流离。在曹操占据北方,孙权割据江东的情况下,益州(今四川)是当时一块相对独立且富饶的土地,对任何想要三.............
  • 回答
    刘璋,这位蜀地的继承者,在三国风云激荡的大时代里,似乎是个注定要被命运推向倾覆的角色。说他到底做错了什么?这恐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一言蔽之的答案。但他身边的人,那些曾经辅佐他、倚重他的人,为何最终纷纷离他而去,甚至联手将他推下权力宝座?这背后,是他的性格缺陷,是时代的洪流,更是人心微妙的变化。要.............
  • 回答
    说刘璋昏庸无能,取西川对刘备来说是否小菜一碟,这话说得未免有些轻巧了。虽然刘璋在治理蜀地时确实显得力不从心,决策失误频频,但“小菜一碟”这个形容,终究是低估了这场战役的复杂性和刘备所要面对的挑战。刘璋的昏庸,更多体现在他的优柔寡断和对人才的任用失察。他能坐稳西川一把手的位子,靠的是他父亲刘焉的基业,.............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问!如果刘璋不是一个“暗弱之主”,而是能与刘备、孙权、曹操比肩的雄才大略之辈,那么三国鼎立的格局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可能提前形成“刘璋、孙权、曹操”三分的局面。下面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前提设定:刘璋拥有与曹操、刘备、孙权相当的才能和野心我们假设这位“非暗弱”的刘璋,具.............
  • 回答
    刘璋不邀刘备入川,刘备真想啃下益州这块肥肉,可就得另辟蹊径,而且难度系数直线飙升。毕竟益州那地势,易守难攻,而且刘璋就算再不济,坐拥地利人和,也并非任人宰割的软柿子。咱们来掰扯掰扯,如果刘备当时脑子没犯迷糊,没去走那步“引狼入室”的棋,他会有哪些“另类”的招数呢?第一招:曲线救国,釜底抽薪刘备一直打.............
  • 回答
    谈到三国时期的刘姓群雄,刘虞、刘表、刘焉、刘备、刘璋、刘岱、刘繇、刘晔这八位,虽然都出自汉室宗亲,但他们在能力、治政、军事、个人品格等各方面,却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风貌。要给他们一个清晰的能力排序,绝非易事,因为评价标准的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不过,如果我们将他们放在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从“治国安邦”.............
  • 回答
    “主公入蜀,本是顺应天时,迎合民心,奈何刘璋冥顽不灵,竟与主公作对。如今主公与刘璋苦战于益州城,而我等溯江而上,目标正是永安、夔州、川口一带,务必一举攻克,断刘璋后路,使其孤立无援。”诸葛亮望着滚滚东逝的江水,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他身旁的张飞和赵云,更是按捺不住心中的战意。这趟江上之行,可不是简单.............
  • 回答
    关于“刘备攻取西川是黑点”的说法,确实存在,而且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观点,即使刘璋确实是先翻脸的一方。核心争议点:虽然刘璋先翻脸是事实,但批评刘备攻取西川的人并非否认这一点,而是认为刘备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了以下几个“黑点”或令人质疑的行为,这些行为与他一贯标榜的仁德、义气形象产.............
  • 回答
    益州之所以富饶,但刘璋却弱小,以及过去没人图谋,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益州为何富饶?益州,特别是汉末时期的益州,确实是一个极其富饶的地区。其富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易守难攻的地形: 益州被崇山峻岭环绕,如秦岭、武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假设。要判断东吴是否应该为刘璋“背刺”刘备负责,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东吴当时的战略目标、与刘备的关系、以及对刘璋的影响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背刺”的含义。 在这里,“背刺”可以理解为刘璋的行为违背了与刘备之间形成的某种联盟或默契,并且这种行为对刘备造.............
  • 回答
    关于刘备和刘璋在益州“开第一枪”的记载之所以不一样,主要原因在于史书的作者、立场以及所侧重的叙述角度不同。这导致了《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等重要史料在描述这一事件时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分析:1. 事件背景回顾:为何会发生“开第一枪”? 刘璋的局限性: 汉.............
  • 回答
    要说刘备夺取刘璋的益州和孙权背刺关羽,这两件事在性质上确实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仔细探究起来,它们的根源、动机以及所处的背景又存在显著的差异,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先说刘备夺取刘璋的益州。当时,刘备以“兴复汉室”为旗号,虽然名义上是去帮助刘璋抵御张鲁,但其内心深处早已觊觎富饶的益州。刘璋此人,能力平庸,性.............
  • 回答
    刘备背刺刘璋和吕蒙背刺关羽,这两件事在三国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都涉及“背刺”,都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细究起来,其中的缘由、性质以及给人的观感,却有着显著的差异。而将它们与司马代魏相提并论,并冠以“报应”之名,则需要更深入的分析。 刘备背刺刘璋:权谋与道义的博弈刘备对刘璋的.............
  • 回答
    要反驳“刘备打刘璋手段龌龊、假仁假义”的说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并尽量避免机器翻译的痕迹,用更生动、更具说服力的方式来解读历史事件: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前提:历史的评价往往是复杂且多维度的,尤其是在那个风云变幻、群雄逐鹿的时代。将人物简化为“龌龊”或“假仁假义”,往往是对历史的过度简化.............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如果单从“仁德”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来看,刘璋确实比刘备更贴合一些,而且说他“更像”仁德之主,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让我慢慢跟你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白“仁德”这两个字在古代是什么意思。简单说,就是仁爱、宽厚、有德行,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得到普遍的拥戴。这是一个理想化的君主形象。刘璋的“仁.............
  • 回答
    要判断刘备“背刺”刘璋和孙权“背刺”刘备,谁更“无耻”,这实在是个极具争议且颇为棘手的问题。历史的评价往往是复杂的,而且“无耻”二字又带有强烈的道德判断色彩,容易因立场和解读角度的不同而产生巨大差异。不过,我们可以试着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从事实出发,细致地梳理一番,看看谁的行为更令人侧目。首先,我们.............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潮澎湃的设想!如果当年刘备真的能如你所说,帮刘璋平了张鲁,再顺势联合马腾、韩遂,组成一支庞大的联军挥师北上,直指中原,那历史的走向恐怕会完全不同。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出“乱世群雄逐鹿,汉室中兴有望”的大戏,有没有可能上演。设想的开端:刘备入川,并非为吞并首先,我们要给刘备一个“大义名.............
  • 回答
    庸碌之主,寄人篱下的益州牧——刘璋的悲歌提起三国时期,人们往往会想到曹操的雄才大略,刘备的仁德爱民,孙权的少年英姿。而在这波澜壮阔的群雄逐鹿中,有一个名字常常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那就是刘璋。作为占据益州这一天府之国的诸侯,他的命运本应是书写一番宏图伟业,却最终走向了被他人轻易取代的悲剧结局。评价刘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历史评价、观众心理以及信息传播的深层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刘禅“罪名”比刘璋大那么多。首先,得明确一点,这两位的“投降”性质和背景是大不相同的。刘璋的投降:并非全然是被逼无奈,更多是“不战而溃”的失策咱们先说刘璋。他当年是怎么丢掉益州的?简单来说,就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