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很多人指责刘禅投降,而少有人指责刘璋投降的呢?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历史评价、观众心理以及信息传播的深层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刘禅“罪名”比刘璋大那么多。

首先,得明确一点,这两位的“投降”性质和背景是大不相同的。

刘璋的投降:并非全然是被逼无奈,更多是“不战而溃”的失策

咱们先说刘璋。他当年是怎么丢掉益州的?简单来说,就是被刘备“请君入瓮”了。刘璋本来是益州牧,说白了就是一把手。当时,北方曹操势力强盛,南方的孙权也虎视眈眈,益州地广人稀,兵少民弱,刘璋自己也能力平庸,所以他就想到一个策略:请一个有能力的“外援”来帮忙抵御外敌,这个人选就是刘备。

刘备当时在荆州,虽然也刚起家不久,但军事才能和凝聚力那是公认的。刘璋就觉得,刘备来了,帮我守住益州,大家一起对抗曹操,多好。结果呢?刘备来了,一看益州这块肥肉,好吃的,就起了别的心思。他先是借口“平定益州内部的混乱”(当时益州内部也有张松、法正等对刘璋不满的士族),然后一步步蚕食,最后直接跟刘璋摊牌,兵临城下。

这时候的刘璋,他有没有奋起反抗的机会?有,但非常有限。他的军队战斗力不行,而且人心涣散,内部士族有很多站在刘备那边。而且,说实话,刘璋自己本身也不是一个特别有魄力或者能鼓舞士气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投降,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全益州百姓的性命,避免一场生灵涂炭的内战。

大家为什么不太指责刘璋?

1. “不战而溃”的无奈: 很多人觉得,刘璋是被刘备“算计”了,是被“请”来的“救兵”变成了“掠夺者”。他自身实力不济,也无法集结起有效的抵抗力量。这种情况下,投降更像是一种无奈之下的选择,是为了“止损”,而不是“卖国”。
2. “识时务者为俊杰”的解读: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也有它的道理。刘璋虽然丢了地盘,但他避免了更大规模的破坏,从某种程度上说,也算是保全了地方的稳定。
3. 刘备的“正统性”: 刘备虽然是以“借兵”的名义进益州,但最终夺取益州,他是以“匡扶汉室”的名义进行的。他的军队纪律性相对较强,对百姓也相对仁慈。相比之下,刘璋的统治本身就有些不稳固,所以很多人虽然对刘备夺权有看法,但对于刘璋的结局,更多的是归咎于他自身的无能和“引狼入室”。
4. 历史叙事的侧重点: 很多史书和演义小说,对刘璋的描绘更多的是一个“好人但能力不行”的形象,或者是一个被刘备“逼上绝路”的悲情人物。他投降的细节,更多被解读为一种“顺水推舟”或者“接受现实”,而不是主动的、可耻的“屈膝”。

刘禅的投降:是“三国终结者”,承载了太多人的期望

再来看刘禅。他为什么挨骂就多呢?原因就一个字:“亡国”。

蜀汉,是刘备一手打下的基业,是“汉贼不两立”的政治口号的实践者,是三国鼎立的“主角”之一。刘备的军事才能、政治手腕、以及他所代表的“汉室复兴”的理想,吸引了无数英雄豪杰。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庞统、黄忠、魏延……这些名字,每一个都闪耀着光芒。他们为蜀汉的建立付出了血汗,甚至生命。

刘禅作为刘备的儿子,是这个政权的继承者。他的身上,寄托了多少人的希望?寄托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寄托了多少蜀汉臣民对“汉室正统”的信念。

大家为什么指责刘禅?

1. “乐不思蜀”的刻板印象: 这是最致命的一点。刘禅投降后,到了洛阳,司马昭设宴款待,问他是否想念蜀国,他回答“此间乐,不思蜀”。这句话,虽然有可能是司马昭的试探,刘禅的“装傻”,但这句话的影响太恶劣了。它被解读为刘禅对蜀汉江山、对忠臣义士的背叛,是对自己父兄基业的完全漠视。这成了他“昏君”、“无能”的最直接证据。
2. “亡国之君”的罪名: 无论客观原因有多复杂,刘禅最终是蜀汉的“亡国之君”。在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下,亡国之君本身就背负着巨大的道德压力。他没有能力守住父兄打下的江山,就意味着他辜负了所有为蜀汉牺牲的人。
3. 与诸葛亮的对比: 诸葛亮“受遗孤托付”,兢兢业业,忠心耿耿,鞠躬尽瘁。而刘禅在诸葛亮死后,虽然也努力经营,但最终还是被灭国。这种对比,更凸显了刘禅的“无能”和“不配”。很多观众在读《三国演义》时,对诸葛亮的情感投入远大于对刘禅,所以对刘禅的失败,自然也就更加苛责。
4. 蜀汉“正统性”的光环: 蜀汉虽然在实力上常常不如曹魏和东吴,但它一直标榜自己是“汉室正统”。这种“正统性”本身就带有很强的道德和意识形态色彩。当这个“正统”的政权最终灭亡于“篡权者”司马氏之手时,作为“正统”最后一位继承人的刘禅,他的投降,就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不正确”的意味。
5. 演义的渲染: 《三国演义》作为大众了解三国历史的主要渠道,在人物塑造上往往有夸张和倾向性。小说里,刘禅的形象相对模糊,后期更多的是衬托了诸葛亮和姜维的悲情。他的投降,更多被描绘成一种无可奈何但又不够英雄气概的事件,不像刘璋那样有“被欺骗”的复杂性。

总结一下:

刘璋投降,更多被看作是“能力不足”、“引狼入室”的无奈结果,他自身背负的历史包袱没那么重。而刘禅,是“汉室正统”的末代君主,他的投降,直接意味着蜀汉的灭亡,意味着无数英雄的牺牲付诸东流,更何况还有“乐不思蜀”这样一句让他万劫不复的“名言”加持。

所以,相比之下,大家对刘禅的指责,更多的是因为他“亡国”的罪名,以及那个被广泛传播的、代表着他“无情无义”的“乐不思蜀”。刘璋的投降,更像是“丢了一件物品”,而刘禅的投降,则像是“断了香火”,后者显然要背负更沉重的历史罪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罗导演的剧情设计太精彩了,在潜移默化地告诉我们刘璋本来就守不住益州,与其被曹操夺去还不如送给刘备好了。我们广大吃瓜群众除了全盘接受这样的价值观,别无选择。。。

后主投降,那就是在糟蹋先主和武侯的劳动成果,这简直太不争气了。不骂行吗,不骂阿斗,骂谁,骂武侯,骂武侯没能匡扶汉室?怎么可能,武侯是罗导演力捧的人物,怎么能追责于武侯。所以,刘禅必须以无能之辈的形象出现。。。

于是乎,我们广大读者又被罗导演带了一波节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