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很多人指责刘禅投降,而少有人指责刘璋投降的呢?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历史评价、观众心理以及信息传播的深层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刘禅“罪名”比刘璋大那么多。

首先,得明确一点,这两位的“投降”性质和背景是大不相同的。

刘璋的投降:并非全然是被逼无奈,更多是“不战而溃”的失策

咱们先说刘璋。他当年是怎么丢掉益州的?简单来说,就是被刘备“请君入瓮”了。刘璋本来是益州牧,说白了就是一把手。当时,北方曹操势力强盛,南方的孙权也虎视眈眈,益州地广人稀,兵少民弱,刘璋自己也能力平庸,所以他就想到一个策略:请一个有能力的“外援”来帮忙抵御外敌,这个人选就是刘备。

刘备当时在荆州,虽然也刚起家不久,但军事才能和凝聚力那是公认的。刘璋就觉得,刘备来了,帮我守住益州,大家一起对抗曹操,多好。结果呢?刘备来了,一看益州这块肥肉,好吃的,就起了别的心思。他先是借口“平定益州内部的混乱”(当时益州内部也有张松、法正等对刘璋不满的士族),然后一步步蚕食,最后直接跟刘璋摊牌,兵临城下。

这时候的刘璋,他有没有奋起反抗的机会?有,但非常有限。他的军队战斗力不行,而且人心涣散,内部士族有很多站在刘备那边。而且,说实话,刘璋自己本身也不是一个特别有魄力或者能鼓舞士气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投降,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全益州百姓的性命,避免一场生灵涂炭的内战。

大家为什么不太指责刘璋?

1. “不战而溃”的无奈: 很多人觉得,刘璋是被刘备“算计”了,是被“请”来的“救兵”变成了“掠夺者”。他自身实力不济,也无法集结起有效的抵抗力量。这种情况下,投降更像是一种无奈之下的选择,是为了“止损”,而不是“卖国”。
2. “识时务者为俊杰”的解读: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也有它的道理。刘璋虽然丢了地盘,但他避免了更大规模的破坏,从某种程度上说,也算是保全了地方的稳定。
3. 刘备的“正统性”: 刘备虽然是以“借兵”的名义进益州,但最终夺取益州,他是以“匡扶汉室”的名义进行的。他的军队纪律性相对较强,对百姓也相对仁慈。相比之下,刘璋的统治本身就有些不稳固,所以很多人虽然对刘备夺权有看法,但对于刘璋的结局,更多的是归咎于他自身的无能和“引狼入室”。
4. 历史叙事的侧重点: 很多史书和演义小说,对刘璋的描绘更多的是一个“好人但能力不行”的形象,或者是一个被刘备“逼上绝路”的悲情人物。他投降的细节,更多被解读为一种“顺水推舟”或者“接受现实”,而不是主动的、可耻的“屈膝”。

刘禅的投降:是“三国终结者”,承载了太多人的期望

再来看刘禅。他为什么挨骂就多呢?原因就一个字:“亡国”。

蜀汉,是刘备一手打下的基业,是“汉贼不两立”的政治口号的实践者,是三国鼎立的“主角”之一。刘备的军事才能、政治手腕、以及他所代表的“汉室复兴”的理想,吸引了无数英雄豪杰。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庞统、黄忠、魏延……这些名字,每一个都闪耀着光芒。他们为蜀汉的建立付出了血汗,甚至生命。

刘禅作为刘备的儿子,是这个政权的继承者。他的身上,寄托了多少人的希望?寄托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寄托了多少蜀汉臣民对“汉室正统”的信念。

大家为什么指责刘禅?

1. “乐不思蜀”的刻板印象: 这是最致命的一点。刘禅投降后,到了洛阳,司马昭设宴款待,问他是否想念蜀国,他回答“此间乐,不思蜀”。这句话,虽然有可能是司马昭的试探,刘禅的“装傻”,但这句话的影响太恶劣了。它被解读为刘禅对蜀汉江山、对忠臣义士的背叛,是对自己父兄基业的完全漠视。这成了他“昏君”、“无能”的最直接证据。
2. “亡国之君”的罪名: 无论客观原因有多复杂,刘禅最终是蜀汉的“亡国之君”。在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下,亡国之君本身就背负着巨大的道德压力。他没有能力守住父兄打下的江山,就意味着他辜负了所有为蜀汉牺牲的人。
3. 与诸葛亮的对比: 诸葛亮“受遗孤托付”,兢兢业业,忠心耿耿,鞠躬尽瘁。而刘禅在诸葛亮死后,虽然也努力经营,但最终还是被灭国。这种对比,更凸显了刘禅的“无能”和“不配”。很多观众在读《三国演义》时,对诸葛亮的情感投入远大于对刘禅,所以对刘禅的失败,自然也就更加苛责。
4. 蜀汉“正统性”的光环: 蜀汉虽然在实力上常常不如曹魏和东吴,但它一直标榜自己是“汉室正统”。这种“正统性”本身就带有很强的道德和意识形态色彩。当这个“正统”的政权最终灭亡于“篡权者”司马氏之手时,作为“正统”最后一位继承人的刘禅,他的投降,就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不正确”的意味。
5. 演义的渲染: 《三国演义》作为大众了解三国历史的主要渠道,在人物塑造上往往有夸张和倾向性。小说里,刘禅的形象相对模糊,后期更多的是衬托了诸葛亮和姜维的悲情。他的投降,更多被描绘成一种无可奈何但又不够英雄气概的事件,不像刘璋那样有“被欺骗”的复杂性。

总结一下:

刘璋投降,更多被看作是“能力不足”、“引狼入室”的无奈结果,他自身背负的历史包袱没那么重。而刘禅,是“汉室正统”的末代君主,他的投降,直接意味着蜀汉的灭亡,意味着无数英雄的牺牲付诸东流,更何况还有“乐不思蜀”这样一句让他万劫不复的“名言”加持。

所以,相比之下,大家对刘禅的指责,更多的是因为他“亡国”的罪名,以及那个被广泛传播的、代表着他“无情无义”的“乐不思蜀”。刘璋的投降,更像是“丢了一件物品”,而刘禅的投降,则像是“断了香火”,后者显然要背负更沉重的历史罪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罗导演的剧情设计太精彩了,在潜移默化地告诉我们刘璋本来就守不住益州,与其被曹操夺去还不如送给刘备好了。我们广大吃瓜群众除了全盘接受这样的价值观,别无选择。。。

后主投降,那就是在糟蹋先主和武侯的劳动成果,这简直太不争气了。不骂行吗,不骂阿斗,骂谁,骂武侯,骂武侯没能匡扶汉室?怎么可能,武侯是罗导演力捧的人物,怎么能追责于武侯。所以,刘禅必须以无能之辈的形象出现。。。

于是乎,我们广大读者又被罗导演带了一波节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历史评价、观众心理以及信息传播的深层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刘禅“罪名”比刘璋大那么多。首先,得明确一点,这两位的“投降”性质和背景是大不相同的。刘璋的投降:并非全然是被逼无奈,更多是“不战而溃”的失策咱们先说刘璋。他当年是怎么丢掉益州的?简单来说,就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会遇到的一个困惑。当我们走进商店,看到一件喜欢的衣服、一本想读的书,或者需要维修某个电器,掏钱购买的时候,心里往往没有太多犹豫。商品摆在那里,看得见摸得着,它能直接满足我们某种物质需求,带来了即时可见的效用。衣服能让我们穿得漂亮,书能带来阅读的乐趣,而维修好的电器则能.............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触及到了淮海战役指挥体系和信息传递中的一个重要细节。首先,需要澄清一点:淮海战役的最高指挥机关是“总前委”(也称总前委委员会),成员由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组成。其中,刘伯承担任总前委书记,陈毅和邓小平担任副书记。“华野”指的是华东野战军,是由粟裕担任司令员兼政.............
  • 回答
    有些人对“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这个梗感到厌烦,甚至讨厌,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而且这种情绪的产生也挺有意思的,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咱们慢慢聊。首先,得从这个梗的起源说起。一开始它可能就是一个挺温馨的、跟秋天相关的分享和仪式感。秋天来了,天气转凉,喝一杯热乎乎的奶茶,确实能带来一种舒适和满足。这种“仪式.............
  • 回答
    关于衡水中学学生被认为是“读书机器”的说法,确实流传甚广,并且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 衡水中学教育模式的核心特征:高度集中的应试教育衡水中学之所以被贴上“读书机器”的标签,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极其严苛、高效且高度集中的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模式贯穿学生生活.............
  • 回答
    吃狗肉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存在支持和反对的声音。那些支持吃狗肉的人,他们的理由往往根植于历史、文化、经济以及对动物不同角色的认知。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到这些不同的层面去理解。首先,从历史和传统的角度来看,狗肉消费在一些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韩国、越南等地,有着悠久.............
  • 回答
    很多人一提起金融行业,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往往是那些站在聚光灯下、意气风发的投行分析师、基金经理们,他们光鲜亮丽,手中掌握着亿万资金的流向,似乎代表着财富与权力的顶峰。然而,在这背后,还有一个庞大而至关重要的群体——后台部门。令人好奇的是,为何鲜有人愿意投身其中,甚至一提及后台就显得有些避讳?这背后绝非.............
  • 回答
    曾几何时,“公务员”这个词在我脑海里,和一层厚重的,灰扑扑的滤镜一样,总是跟“死板”、“没前途”、“按部就班”这些词挂钩。那时候,我们这些年轻人,就像是被打了鸡血一样,满心都是创业的激情,追逐风口,梦想着一夜暴富,或者成为某个领域的顶尖人才,名利双收。成为公务员?那似乎是另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是.............
  • 回答
    要说清楚为什么很多人把外蒙古看作是俄罗斯的“缓冲区”,这事儿得从历史、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这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讲。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的,里头牵扯的因素不少,得慢慢捋。首先,我们得把目光放到地理位置上。外蒙古,也就是今天的蒙古国,它南北夹在中俄两个大块头之间。北边紧挨着俄罗斯,南边是中国。你想啊.............
  • 回答
    人们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是多维度、多角度的,而对朱元璋(洪武帝)和刘邦(汉高祖)的态度差异,也恰恰体现了这种复杂性。说很多人“喜洪武厌恶刘邦”,其实有些绝对,历史人物的魅力和争议点各有不同,观众的喜好也会因个人价值观、关注点不同而产生巨大差异。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普遍存在的认知和解读出发,来分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历史地理、军事战略以及人们视角的不同。北宋东京(今开封)“地势平坦无险可守”的说法之所以广为流传,而辽国南京(今北京)面向北宋一侧的地理特点却鲜为人提及,背后有多重原因。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为什么人们会认为北宋东京“地势平坦无险可守”。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开封地处华.............
  • 回答
    “毛左”和“五毛”这两个词,在当下的网络语境中,确实经常被提起,也常常被混淆。这种混淆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现实的交织,更包含了人们对不同政治光谱群体认知上的偏差。要深入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混淆,得把它们各自的“前世今生”以及它们在当下社会语境中的“角色”扒一扒。首先,咱们得先把“毛.............
  • 回答
    关于“中国女性地位世界前几”以及“中国是女权社会”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不同场合都有被提及的观点,而且背后往往蕴含着一些观察和解读。但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厘清这些说法的来源,以及它们在现实中是如何被理解和应用的。首先,我们得明白,“女权社会”是一个非常强烈的标签,通常指的是一个社会制度、.............
  • 回答
    很多人觉得慕容复练武不能光复大燕,这背后原因复杂,绝不仅仅是武功高低的问题,而是关乎他的个人特质、所处时代背景、以及他身上背负的沉重使命。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慕容复的个人特质:优点与致命弱点并存首先,我们不能否认慕容复确实是个武学奇才。他从小接受吐蕃国师的精心教导,武功.............
  • 回答
    兰蔻之所以能赢得众多消费者的青睐,并非偶然,这背后是品牌深耕多年的战略布局、对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洞察,以及产品力、品牌力与体验感的全方位构建。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剖析这个现象。一、 深厚的品牌积淀与品牌故事的吸引力兰蔻并非一夜之间崛起的新星,它拥有着近一个世纪的辉煌历史。1935年,创始人Ar.............
  • 回答
    “充电宝”这个词之所以比“移动电源”更深入人心,成为大多数人随口就能说出的称呼,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更直观、更生活化的联想,以及它背后所蕴含的便利性和解决问题的实用性。想想看,我们为什么需要这个东西?不就是因为手机、平板这些电子设备没电了,需要“充电”嘛。而它本身又是可以“带出门”的,所以“充电宝”这.............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当下中国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非常值得深思的现象:一种在评价中国当下与过去时,常常出现的“割裂感”与“矛盾感”。 很多人在谈论当下时,会批评科技的不足、社会的腐败,但一旦话锋一转,谈及前三十年(通常指改革开放前的时期),又会坚信如今的成就是巨大的、翻天覆地的。为什么会出现这.............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具有普遍性,很多人也对此感到困惑。表面上看,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似乎应该以人口过剩为核心问题,但现实情况是,中国很多人更担心的是人口“结构性问题”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挑战,而非单纯的“数量过多”。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一、 人口增长放缓与老龄化加速:.............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健康、习惯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复杂交织,我们来一层层地剥开它。熬夜,何时成了“定时炸弹”?首先澄清一点,虽然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轮班工作”(Shift work)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Group 2A)的因素,而熬夜正是轮班工作导致生物钟紊乱的.............
  • 回答
    在讨论汉服的左衽与右衽问题之前,咱们得先明白,汉服的形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朝代更迭、文化交流、地域差异而不断演变的。因此,笼统地说“汉服都是右衽”或者“左衽是错的”,其实是有失偏颇的。不过,咱们今天谈论的“左衽不满”主要指向的是一个特殊的历史语境,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联想和情感认同。这种不满,很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