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国古代汉服左衽和右衽,为何很多人对左衽持有不满态度?

回答
在讨论汉服的左衽与右衽问题之前,咱们得先明白,汉服的形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朝代更迭、文化交流、地域差异而不断演变的。因此,笼统地说“汉服都是右衽”或者“左衽是错的”,其实是有失偏颇的。

不过,咱们今天谈论的“左衽不满”主要指向的是一个特殊的历史语境,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联想和情感认同。这种不满,很大程度上源于 “左衽”在特定历史时期与“异族”、“非我族类”的联系。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捋一捋:

一、 右衽:华夏文明的象征与“正统”

首先,要理解为什么右衽会被视为“正统”和“常规”,咱们得先看看右衽的出现和演变。

衣裳之制:奠定基础。 早在黄帝时期,《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人始生,盖未有衣时,枝节人也。捧着东西,左右二肩,相倚而生。” 后来,随着文明发展,出现了“上衣下裳”,即上身穿衣,下身穿裙或裤。而“衣”的穿着方式,就涉及到衽(衣襟)。
“交领右衽”的确立。 随着历史发展,“交领右衽”逐渐成为汉族服装的基本形制。也就是说,衣襟在胸前交叉,左边的衣襟压在右边的衣襟上面,形成一个“y”字形,然后用带子固定。这种穿着方式被认为是自然、端庄的。
右衽的文化含义。 在古代中国,“左”和“右”在很多方面都带有不同的含义。“左”有时被视为卑贱、邪恶、不祥,而“右”则被视为尊贵、吉祥、正义。这种观念也可能影响了衣襟的顺序。更重要的,右衽在视觉上,衣襟的交叠方向,给人的感觉是自然向内的,是一种“收拢”和“归正”的感觉。
汉族认同的载体。 随着汉族的形成和发展,右衽这种穿着方式,也逐渐成为了汉族文化的一种鲜明标志。它不仅仅是一种穿衣的习惯,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汉民族的身份认同和历史记忆。

二、 左衽:北方民族与“胡化”的印记

而左衽,为什么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满呢?这主要和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北方民族的服饰特点。 很多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比如我们熟知的匈奴、鲜卑、契丹、女真等,他们的服装很多都是“交领左衽”或者开襟式设计,并且在骑马等活动中更为便利。这是一种与农耕文明不同的生活方式带来的服饰特征。
南北朝时期的“胡化”风潮。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时期叫做南北朝,尤其是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统治中原,带来了大量的文化融合,其中就包括服饰。当时,鲜卑族等北方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他们的服饰风格对汉族社会产生了影响,左衽也一度在北方地区流行。
“汉化”与“胡化”的对立。 这种服饰上的变化,在当时一些汉族士大夫看来,是“胡化”的体现,是对汉族传统文化的“僭越”和“破坏”。他们认为,穿着左衽是对祖宗礼法的背弃,是向异族文化的屈服。这种情绪在一些强调“正统”和“华夷之辨”的观念下被放大。
历史上的禁令与争议。 历史上也出现过一些禁令,禁止穿着左衽。例如,在一些朝代,曾经有规定要禁止穿左衽的服装,以维护“汉礼”。这种规定,也进一步强化了左衽的“非主流”地位。

三、 为什么会有人对左衽不满?核心是文化认同和历史记忆。

回到咱们的核心问题:为什么很多人对左衽持有不满态度?

1. 历史记忆的烙印: 很多对左衽不满的人,往往是被历史上的某些事件所触动。当他们看到左衽时,会不自觉地联想到那些与汉族文化发生冲突的北方民族统治时期,或者那些被视为“野蛮”的文化符号。这种联想,即使在现代,也可能因为对历史事件的解读而产生抵触情绪。
2. 文化纯洁性的追求: 一部分人对于“汉文化”有着一种近乎“纯粹”的追求。他们认为,汉文化应该保持其原初的、纯粹的面貌,不应该被外来文化稀释或改变。在这种观念下,左衽作为一种与非汉族文化联系紧密的服饰特征,就容易被视为一种“杂质”。
3. 身份认同的强化: 在一些汉服复兴的群体中,右衽被视为汉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他们通过穿着右衽汉服,来表达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以及对自身文化根源的追溯。在这种语境下,左衽就可能被视为一种“背离”,甚至是“异端”。
4. 误解与片面认知: 还有一部分人对左衽的不满,可能源于对历史了解不够深入,或者存在一些片面的认知。他们可能只知道“汉服是右衽的”,但并不清楚汉服形制的演变和左衽在某些时期也曾出现过。

需要强调的是:

左衽并非完全错误。 在汉服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左衽并非绝对的“错误”或者“丑陋”。它在某些时期和某些特定人群中,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实用性。例如,在宗教服饰、某些特定仪式服饰中,或者是在和服、韩服等受汉服影响的东亚服饰中,左衽也是一种常见的形制。
复兴汉服的多元性。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喜爱汉服。但即使在汉服爱好者群体内部,对于形制、复原等问题也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侧重。一部分人更注重历史的严谨复原,另一部分人则更侧重于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和现代审美。

总而言之,人们对左衽持有不满态度,并非仅仅是出于对服装本身形式的挑剔,而更多的是因为这段历史记忆中,左衽被与“异族文化”、“非我族类”的观念联系在了一起,触动了部分人对于民族文化认同和历史传承的敏感神经。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更深入地把握这种“不满”背后的文化逻辑和情感因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左衽确实是古代汉服常见形制,这一点有大量考古资料可以证实。

可能有人觉得隋唐之后的会有“胡化”嫌疑。但即使是东周秦汉时期,左衽的证据也有很多,有陶俑也有画像。一开始有人还怀疑是模具弄反的问题,但后来证实不是,他们确实是左衽。

2.现代汉服运动是反对、抵制左衽的。

因为汉服运动最初的目的并不是恢复原有的汉服样貌,而是通过汉服来表达民族主义诉求。

在这种情况下,左衽右衽就变成了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哪怕历史上汉服真有左衽的那也不重要,坚持右衽正统才是最重要的。

(这一点在前两年那个“屈原左衽”事件中体现得很明显。)

这并不是现代汉服党的首创。早在宋代,在胡汉对峙的政治环境下,左右衽就已经变成一个很严重的民族问题了。

3.在民族文化真正繁荣的时候,人们并不会在意胡服汉服问题,穿啥都一样。这时候产生的民族主义思想,是一种“骄傲自豪”型的民族主义。

而在产生危机感的时候,人们就会缺乏自信,开始排斥异己、强调正统。这时候产生的民族主义思想,是一种“被迫害妄想”型的民族主义。

这种现象在其他民族中也很常见。

明末清初时,回民中曾经产生过一批精通儒学的大家。那时候他们是极力提倡把儒家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结合起来的。

但到了当代,一些阿訇竟然开始提倡回民不学汉语学阿拉伯语。这些人不可能不知道回族文化是由汉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两条腿支撑起来的,但他们还是决定先砍一条腿再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讨论汉服的左衽与右衽问题之前,咱们得先明白,汉服的形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朝代更迭、文化交流、地域差异而不断演变的。因此,笼统地说“汉服都是右衽”或者“左衽是错的”,其实是有失偏颇的。不过,咱们今天谈论的“左衽不满”主要指向的是一个特殊的历史语境,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联想和情感认同。这种不满,很大.............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不过,关于“汉服是否代表民族文化”以及“古代只有贵族穿汉服”的说法,是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回应和反驳的。别担心,咱们好好聊聊,把这个说清楚,让那些认为汉服只是贵族专属的人哑口无言。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汉服”本身就是一个广义的称谓。很多人一提到汉服,脑子里就立刻蹦出那些飘逸.............
  • 回答
    在探讨中国古代是否存在“出色的皇帝里很大比例不是修读儒家经典出身”这一问题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修读儒家经典出身”的定义,以及“出色皇帝”的标准,并结合历史事实进行分析。首先,明确“修读儒家经典出身”的含义:在中国古代,尤其是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对于皇室.............
  • 回答
    我国古代的外交辞令,其风格可谓是千姿百态,博大精深,绝非简单的几句话就能概括。它融合了政治智慧、文化底蕴、历史经验,以及人情世故,形成了一套独具东方特色的外交艺术。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润物细无声”的艺术,又夹杂着“雷霆万钧”的魄力。一、 柔中带刚,以礼为先的基调首先,古代中国的外交辞令最显著.............
  • 回答
    关于“曾曾祖父”、“曾曾祖母”、“曾曾孙男”、“曾曾孙女”这些称谓,咱们得好好掰扯一下。直接说结论: 在我们现在使用的、流传下来的古代汉语体系中,并没有直接对应“曾曾祖父”、“曾曾祖母”、“曾曾孙男”、“曾曾孙女”这样一套固定、明确的称谓。 也就是说,你找不到一本古代典籍,写着“吾曾曾祖父曰……”或.............
  • 回答
    中国古代的歌,那可真是一个宏大而又迷人的世界。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河流,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阶层中,演化出千姿百态的模样。要说清楚它,得从好几个角度去拆解,才能拼凑出它大致的轮廓。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的“歌”概念非常广。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哼唱,而是包含着诗、乐、舞的综合艺.............
  • 回答
    咱们中国古代,那可真是藏龙卧虎,涌现出不少脑洞开得奇大,想法天马行空的人物。要说脑洞,那可不是指那会儿就有“脑洞”这个词,而是他们那种不拘一格、敢于挑战常规的思维方式。今天就咱俩聊几个,保证让你听着就觉得有趣,而且他们的点子,搁现在看也够让人拍案叫绝的。1. 墨子:炸药的先驱,战争机器的设计师一提起.............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一批专门从事翻译工作的官员,他们扮演着沟通不同文化、促进交流的重要角色。虽然不像现代军队那样有明确的“翻译士官”编制,但这些肩负翻译重任的官员,其作用和地位,远非普通士官可比,他们更像是国家层面的语言沟通专家和文化桥梁。提到郑和下西洋,我们不能不提到那些随船的官.............
  • 回答
    说起我国古代与阿拉伯国家的战争,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能简单地说“有”或者“没有”。要讲详细,得先弄清楚几个概念。首先,得明确“我国古代”指的是哪个时期。秦汉、隋唐、宋元明清,这几千年里,“我国”疆域和势力范围变化很大,“阿拉伯国家”这个概念更是现代的。古代,我们接触到的是一个个独立的阿拉伯部落.............
  • 回答
    我国古代社会,确实如你所言,等级观念的阴影如影随形,即便在明清时期,一些思想的火花虽然闪耀,却未能彻底点燃焚毁那盘根错节的旧制度。要说“一直未破除”,这个“一直”需要细细品味。等级制度并非铁板一块,它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社会层面,其表现形式和坚固程度都有所差异。但从宏观上看,从周朝的宗法制,到秦汉的.............
  • 回答
    我国古代监察官职的演变,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涉及政治制度、权力结构、社会变迁等多方面因素。并非所有监察官职都“最后演变成了”地方官职,但确实有相当一部分监察职能的重心,在历史长河中发生了转移,部分监察官的职责逐渐融入到地方行政体系中,甚至其官职本身也演化成了地方性官职。要详细阐述这一现象.............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官篡位的情况虽然不像武将那样普遍,但并非绝无仅有。不过,要明确一点,当我们将“文官”定义为以读书、行政、管理为主要职责,而非以军事指挥为核心的官员时,他们直接发动兵变、夺取皇位的情况极为罕见。更多时候,所谓的“文官篡位”更准确地说,是通过政治手腕、权谋手段,逐步架空皇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对中国古代盔甲感兴趣的朋友们经常会提到的一个疑问。确实,当我们看到不少影视剧、复原展示或者游戏里的中国古代士兵时,会发现他们手上常常是赤裸着,或者只戴着简单的布手套。这和我们在西方历史影视作品中常见的、厚重且包裹严实的金属手套(Gauntlets)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背后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中国古代与沙俄帝国在广袤北方扩张的核心差异。要解释为何中国古代难以长久稳固地占领蒙古高原,而沙俄却相对“轻易”地征服了西伯利亚,我们需要从地理、民族、经济、政治以及军事等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古代为何“难占”蒙古高原。蒙古高原,顾名思义,地势以高原为主.............
  • 回答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无疑是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它们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更以其跨越时空的智慧,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那么,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界和公众认知中,这四大发明是如何被评价的呢?造纸术:开启文明传播的崭新篇章在西.............
  • 回答
    如果想用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审美来建造一座现代礼堂,那它一定不是简单地复刻飞檐斗拱,而是将古韵与现代功能巧妙融为一体,散发出一种穿越时空的沉静而恢弘的气质。首先,选址会是重中之重。一座能承载重大活动的礼堂,绝不会随意建在喧嚣的市中心。它更可能坐落在一处相对开阔、背依山水或绿树成荫的宁静之地。或许是城市郊.............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现在的土耳其是不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突厥建立起来的国家”这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但背后牵扯的歷史脈絡非常深遠且複雜,需要好好梳理一番。首先,我们要明确一點,今天的土耳其共和國,其國家主體民族——土耳其人,確實是起源於我國古代北方一個強盛的游牧民族——突厥。不過,這中間經歷了漫長.............
  • 回答
    欧洲历史进程中,确实没有形成类似于中国古代“重农抑商”这样一套系统性的政策和思想体系。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剖析:1. 早期欧洲的社会结构与经济基础差异 罗马帝国的影响与瓦解: 罗马帝国时期,虽然农.............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一个让许多人感到惋惜的现象。为什么西方古典音乐的乐谱如此完好地流传下来,而我国古代的音乐,包括乐谱和乐器,却面临着大量失传的困境?这背后涉及到一个复杂的多重因素交织,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大的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一、 文化传承的载体与方式的差异: 西方:印.............
  • 回答
    衡量一个时代是否算得上“盛世”,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察,并与古代的“盛世”进行对比。就目前我国的繁华程度而言,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很多方面远超古代的任何一个“盛世”时期,但在某些特定维度上,与古代的“盛世”相比,可能存在不同的侧重点和解读。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经济与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