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我国古代很难占领蒙古高原,俄国却能轻易征服西伯利亚?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中国古代与沙俄帝国在广袤北方扩张的核心差异。要解释为何中国古代难以长久稳固地占领蒙古高原,而沙俄却相对“轻易”地征服了西伯利亚,我们需要从地理、民族、经济、政治以及军事等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古代为何“难占”蒙古高原。

蒙古高原,顾名思义,地势以高原为主,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气候干燥寒冷,草场广阔但耕地稀少。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其主要的居民是游牧民族,而非定居的农耕民族。

地理与经济基础的差异:
耕地稀缺,经济基础薄弱: 中国古代的核心经济基础是农耕,支撑着庞大的人口和稳定的税收。蒙古高原缺乏适合大规模农耕的土地,这使得中央王朝在那里建立强大的经济根基变得异常困难。即使勉强推行农耕,也难以获得稳定的产出,更别提养活驻军和发展当地经济了。
交通不便,后勤困难: 高原地形、恶劣气候以及缺乏完善的道路网络,使得中央王朝的兵马、物资运输极其困难。一次远征可能需要消耗巨大的成本,而长期的驻扎和补给更是难以维系。这与在中国腹地,依靠发达的漕运和陆路运输来维持军事存在,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气候恶劣,生活不适: 中国古代汉族士兵和官员,大多习惯了相对温和的气候,高原的严寒、大风和缺氧环境,对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是巨大的挑战,大大削弱了战斗力和适应性。

民族与政治结构的冲突:
游牧民族的强大军事力量和独立性: 蒙古高原孕育了强大的游牧民族,他们擅长骑射,军事组织能力强,并且拥有高度的独立性和凝聚力。他们不像农耕民族那样依赖土地和中央政权的保护,反而将骑兵的机动性和掠夺能力发挥到极致。
缺乏有效的统治模式: 中原王朝习惯于对农耕人口进行精细化管理和征税。然而,面对分散居住、生活方式迥异的游牧民族,这种管理模式难以奏效。试图将游牧民族纳入郡县制管理,往往会遭到剧烈反抗,或者名存实亡。
“羁縻”政策的局限性: 中国古代王朝通常采取“羁縻”政策,即册封当地首领,让他们在名义上臣服,但实际上保持自治。这种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持边疆的稳定,但难以实现深度的同化和直接统治。一旦中央王朝衰弱,或者出现强大的外部力量,这种羁縻关系很容易被打破。
“汉人怕匈奴,匈奴怕汉”的循环: 历史上的汉朝、唐朝等都曾对北方的游牧民族发动过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取得过辉煌的胜利,甚至将其逐出高原核心区域。但即便如此,也难以彻底根除其军事力量,更无法建立起长久稳固的统治。游牧民族总是能利用高原的地理优势,重新集结,伺机反扑。

战略考量与成本效益:
守边优于攻势: 对于中国古代王朝而言,更现实的战略是“守”,即修筑长城、建立军事据点,以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扰,而不是企图彻底征服并消化整个蒙古高原。征服高原的成本太高,而收益却不确定,甚至可能拖垮整个国家。
以夷制夷的策略: 在许多时候,中央王朝会利用不同游牧民族之间的矛盾,扶持一方来压制另一方,以此达到维护边疆安全的目的,而不是直接出兵占领。

接着,我们来看看沙俄为何能“轻易”征服西伯利亚。

这里说“轻易”是相对的,沙俄的征服过程也充满了艰辛和血腥。但相比中国古代对蒙古高原的征服,其难度系数要小得多。原因在于:

地理与经济基础的巨大差异:
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力巨大: 西伯利亚虽然广袤而寒冷,但它拥有极其丰富的森林(毛皮)、矿产和渔业资源。这些资源对当时的俄国来说,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是其扩张的重要驱动力。俄国人追求的是资源和财富,而不是像中原王朝那样需要一块肥沃的土地来支撑农业文明。
河流系统发达,提供交通便利: 西伯利亚拥有以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为代表的众多大河,这些河流纵横交错,在夏季(尽管短暂)为俄国的探险者和征服者提供了天然的交通动脉。他们可以乘船沿着河流深入内陆,进行探索、贸易和建立据点。这与蒙古高原缺乏大型内陆河流,沟通不便的情况截然不同。
相对平坦的地形,利于推进: 虽然西伯利亚大部分地区是苔原和森林,但相比蒙古高原,其整体海拔较低,地形相对平坦,加上河流的辅助,使得推进和物资运输比翻越高原山地要容易一些。

民族与政治结构的差异:
原住民分散,缺乏统一抵抗: 西伯利亚的原住民,如西伯利亚原住民部落、乌拉尔语系民族等,大多是分散居住的狩猎和渔猎部落,其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组织程度较低,缺乏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统一的政治领导。他们难以形成像蒙古高原游牧民族那样的集团化抵抗。
“皮毛税”制度,激励扩张: 俄国的征服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取“毛皮税”。哥萨克探险家和商人们作为俄国扩张的先锋,他们通过武力胁迫或诱骗当地部落缴纳毛皮,以此作为向沙皇进贡的税收。这种以“毛皮”为核心的经济驱动,使得扩张行为有了明确的经济回报,并且可以依赖私营公司的力量来推动。
军事技术的代差: 当沙皇俄国的哥萨克们带着火器进入西伯利亚时,当地原住民的军事技术(主要是弓箭和冷兵器)与之相比存在巨大代差,难以有效抵抗。
建立前哨站和堡垒: 俄国征服西伯利亚的主要方式是建立一系列的“奥斯特罗格”(Ostrog),即木制堡垒或前哨站,以此作为控制区域的中心和军事基地。这些堡垒可以辐射周围区域,逐步巩固控制。这种方式比直接派驻大量军队进行“占领”更灵活,成本也相对较低。

国家体制与战略:
中央集权下的驱动: 俄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沙皇拥有绝对的权力,可以调动全国的力量进行对外扩张。当沙皇或贵族看到西伯利亚的利益时,就能够有效地组织起探险和军事行动。
对海洋出口的渴望: 俄国虽然没有直接面对海洋出口,但其对陆路交通的依赖,使得其极度渴望打通对外贸易通道。征服西伯利亚,虽然不是直接通往西方,但它提供了与东方贸易的可能性,并且其丰富的资源出口,也为国家积累了财富。
“东进”的战略必然性: 相对于西边的欧洲各国,俄国在军事和政治上处于相对弱势。因此,向东方扩张相对容易,且能够获得相对稳定的收益,成为了其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一下,为什么中国古代难以占领蒙古高原,而沙俄却相对“轻易”征服了西伯利亚:

蒙古高原: 地理环境不适合农耕,难以建立经济基础;民族强大,抵抗激烈;中原王朝的统治模式不适应游牧社会;战略上以守为主,成本效益不高。
西伯利亚: 资源丰富,经济吸引力强;河流系统提供交通便利;原住民分散且军事力量薄弱;俄国能以相对低的成本(毛皮税、前哨站)进行扩张,且有国家力量的强力支持。

可以说,中国古代对蒙古高原的经营,更多的是一种“边疆管理”和“战略平衡”,而非现代意义上的“国土占领和同化”。而沙俄对西伯利亚的征服,虽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其模式更接近于对新资源的掠夺和新土地的吞并,且更符合其当时的国家发展逻辑。这两种历史进程,是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民族构成以及国家战略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不能简单地用“容易”或“困难”来一概而论,但其背后的逻辑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问题挺常见的,但也确实有比较明显的问题——因为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实在谈不上有什么可比性,这种类比可以说比所有原住民都叫印第安还粗暴,至于很多人容易畅想的“征服游牧”就更谈不上了,西伯利亚确实有一般印象中那种游牧民,只是实在有点少。蒙古草原还是和南俄、哈萨克等类比相对妥当。

至于“远在天边”“距离”“自然条件”,港真啊,单纯的路程和气温数字往往并不能决定一切,我觉得可以做个俄版镜像问题:为什么俄国征服西伯利亚如此轻松,却到现在都不能完全实控车臣?

车臣的人口,仅相当于中国一个大县级市(例如常熟),面积,也仅相当于中国一个较大的地级市辖区(如杭州),而且位于欧洲。无论讲到莫斯科的距离,讲面积,讲极端天气,车臣在西伯利亚面前都如同一个笑话,那为什么叶尔马克东征近三个世纪后车臣才被征服,为什么车臣1940起事能坚持抵抗苏军到50年代,为什么真·鼻屎大小的车臣却能让偌大的俄国被迫停火,最保守的估计也有近四千俄军战死其中(第一次),格罗兹尼成为血腥巷战的代名词,而比整个中国还大的西伯利亚几百年来却几乎没有像样的原住民反抗呢?

说这些就是想表示,不要真因为地图上西伯利亚那巨大无比的面积(中国人的话还有宣传出来的历史情结加成)就错把湖面倒影当成夜空繁星,觉得这是最大最主要的成绩了,这样会忽略无数含金量更高的征服。

好,问题本身我之前已经写过,不再多说。

至于俄国各个方向的扩张与统治,可以阅读一下Forging a Unitary State Russias Management of the Eurasian Space, 1650-1850,以下只稍做补充:

西伯利亚大河南北流向极容易被误以为是对俄国的不利因素,然而事实上却成为了重大利好,便捷的水网与毛皮贸易的利润一同成为了俄国快速鲸吞的决定性因素。这一点来说,莫斯科对于征服西伯利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其他政权可以说是望尘莫及的。

更直观的水道图:

远东的水网:

归根结底,作为东西方桥梁的伏尔加-卡马地区至关重要,在1552征服喀山后,征服东方就已经有了坚实基础,而三十年后的叶尔马克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在中部和东部,南方与清帝国建立了边界;而在西部,从雅依克直到阿尔泰,如我以前说过,则是一片模糊的边界,需要不断修建要塞线来巩固占领区,缓慢向南推进。最终,这条界线几乎与可耕作边界重合。

为了处理南方令人忧虑的准噶尔-哈萨克问题,1730年代修建了旧伊希姆防线,40年代又建立了额尔齐斯防线。准噶尔覆灭后沙俄大为鼓舞,急速南下扩张建立了崭新的托博尔-伊希姆防线和科利万-库兹涅茨克防线,额-托-科三线统称“西伯利亚防线”。不应忘记:征服西伯利亚不是什么“对游牧的奇迹征服”,事实上,俄国人在草原的边界处修建堡垒,构筑工事,停下他们南扩的脚步达上百年之久。

环境带来的限制无处不在。准噶尔一直试图实现的北方边界线是鄂木河Om,因为再往北的Vasiugan Swamp瓦休甘沼泽实在不好放羊了。而俄国人则一直盘算着对巴拉巴草原与库隆达草原的鞑靼人收牙萨克,到阿尔泰山开矿,还把分布着黑钙土的米努辛斯克等草原改造成了粮仓...

谈回人的问题,西伯利亚土著,人口极少,没有火器,一盘散沙,社会形态极度落后,也没有强力宗教。事实上,西伯利亚的特殊形态让西欧殖民理论难以直接套用。很短的时间内,土著人口就完全被俄国人淹没了:早在1719-24的统计中,俄人在西伯利亚人口占比就已经高达67%,与之相对的是,尽管帝国早已冲入鄂霍次克,但理论上早已吞并的乌拉尔-伏尔加却还保留着浓厚的异质性,这里有满坑满谷的鞑靼,楚瓦什,巴什基尔,卡尔梅克...

多提一下,不建议对西伯利亚的土著人口抱什么幻想——绝大部分地区俄人都占绝对人口优势。例如在外东北,黑龙江以北有阿穆尔州,州府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全州约94%是俄人,至于最大的原住民鄂温克人,人口别说比不上乌克兰人,比不上鞑靼人,比不上白俄人,连阿塞拜疆人、亚美尼亚人、韩人都统统比不上.....

而车臣95%以上是车臣人(仅在大流放时期少于俄人)

这又涉及到了开始的问题:征服难度并不与征服面积成正比。不要看西伯利亚如何巨大,实际上,沙俄的整个东方开拓(从伏尔加到鄂霍次克),绝大部分兵力尤其是正规军都猬集在欧亚交界里海周边,而不是其东方的西伯利亚。我经常强调不应只看到征服西伯利亚却忽略征服南方荒野,同样的,即使只关注东方战线,一味强调乌拉尔以东也会忽略太多问题。

我国往往会着重强调沙俄对远东的野心,但应当指出的是,俄国在远东既没多少人力,在暂时受挫之后也没太多想法,实际上,尤其在彼得一世后,俄国东方计划主要还是着力于伏尔加-里海地区,要镇抚巴什基里亚、哈萨克小帐、下伏尔加,并试图更进一步来到波斯、高加索、河中,对准噶尔的兴趣都要靠后很多,逞论更远的地方了。无能之人跑到万里之外的雅库茨克靠看萨满跳大神混吃等死,真正的有识之士在乌拉尔便可指天划地,畅想帝国百年国运。

user avatar

因为时代变了,而对游牧民族有压倒性优势是任何一个还没烂透的18世纪封建王朝应有的正常水平。

清朝是如何征服蒙古的,可以用一段话来概述。

喀尔喀台吉既请往观,可允其奏。又有厄鲁特固鲁木锡台吉、噶尔丹博硕克图汗来使塔西兰和卓等亦请往观,上亦命随往。至是,上由午门出宣武门。八旗都统各帅所部将士擐甲,佩弓矢,建旗纛,自湾子里夹道分列至拱极城。前锋官军自芦沟桥夹道分列至王家岭山麓,其东则有排枪官军,其西则红衣大炮,皆此地陈列。上乃登王家岭,升御座。军中吹螺角者三,发巨炮三。既而排枪并发,前后相继,声络绎不绝者久之,且无不中的。又命将士发红衣巨炮,于是八旗所列红衣将军及诸火器一时尽发。凡二次。声震天地,巨炮所击树侯、栏墙,莫不声应而倒。是时,阿海台吉及众蒙古等皆惊惧失色。甚有匍匐仆地,战栗不止者。
-《清圣祖实录》卷123,康熙二十四年十一月甲戌


至于俄国在不如大明时却轻易征服了西伯利亚什么的,这个观点实在说不上准确。

俄国人在17世纪初才挺进叶尼塞河流域,二十年代才开始出现于勒拿河,之后在征服内外贝加尔地区上又花费了数十年的时光,但这时候以北京为都的大明王朝坟头草都已经三丈高了。而诸如勘察加半岛之类更远的地区,甚至是打了三十多年仗才在18世纪彻底征服的,这时候大明王朝的残余势力—明郑政权都已经灭亡数十年了。

俄国人在西西伯利亚的南部诸城比如塔拉、库兹涅茨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托木斯克的长官们,长期不得不接受周边的部落同时向沙皇和准噶尔众台吉们两头效忠两头纳税的行为,而准噶尔军队更是时不时大摇大摆的穿行于“沙皇陛下的神圣领土”。西伯利亚汗国最后的库楚姆汗也并非被哥萨克擒杀,而是逃到了南方的巴拉巴草原之中坚持流动作战,而帝国南方的要塞也就坐落于托博尔草原到巴拉巴草原之间。虽然强大的游牧部落一般活动在更远的南方草原,但是向当地的巴拉巴鞑靼人、吉尔吉斯人、楚利姆鞑靼人、阿尔泰人、图瓦人等征实物税也足以激怒以这些部落宗主自居的南方台吉们,最典型的就是准噶尔了。

俄国人在鄂毕河与叶尼塞河的扩张受到准噶尔人阻挠,即使到了18世纪前期也是非常常见的事。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以南,得到准噶尔人支持的吉尔吉斯人常有暴动,直到阿巴坎、米努辛斯克等建成后才渐渐平稳;1709年库兹涅茨克被准军包围,次年比卡顿斯克堡垒遭攻破焚烧。最糟糕的事故出现在1716年:准噶尔第一名将大策楞敦多布带领准军万人围困由3000哥萨克防守的尚未完工的木城亚梅舍沃要塞一年,最终由哥萨克弹尽粮绝突围而获胜,俄方战死133人,被俘419人。1737年的老伊希姆要塞线就是为了抵御哈萨克中帐与准噶尔人而修建(图中的29)

更详细的可以参考 @洛林 大佬的这个回答。

user avatar

因为西伯利亚也是羁縻啊……

当地就那么几个土著部落,只要他们纳贡就算数。你何时听说过这里有什么国家?当初被沙俄灭掉的西伯利亚汗国位置也是西南面与草原临近的那一小片。来探险的是哥萨克,正经人(无论贵族还是农奴)谁来这。现在的远东也有大把人往莫斯科跑的。

user avatar

———俄罗斯征服西伯利亚有利可图啊———

据统计,1589年,俄国国库收入的大约3.5%是通过掠夺西伯利亚地区的貂皮获得的。到了1605年 ,这一比例增加到11%。到1644年,貂皮收入还能达到国库收入的10%,也就是说仅依靠貂皮一项收入,俄国政府就可以轻松养十几万军队。假如这件事被同时期的明朝皇帝崇祯知道,估计得顿足捶胸,因为仅辽饷一项就让明朝国库空虚,百姓苦不堪言,甚至导致李自成参加了起义军。假如当时崇祯能够想办法搞到西伯利亚的貂皮,再把这些貂皮卖给国内的有钱人,估计辽饷问题就解决了

除了貂皮,还有熊皮、狼皮、狐狸皮等,这些产品不仅被卖到欧洲,还成为了当地的硬通货。在西伯利亚当地,六张狐狸皮可以买一个通古斯姑娘,这让初到西伯利亚的冒险者们欣喜不已。

—————而从军备上来说———————

俄国完成对西伯利亚的征服,主要原因是西伯利亚地区还处于社会发展的较低阶段,当地老百姓根本无法与武装到牙齿的俄国人作战

西欧人为了征服美洲,将被征服者变成奴隶或进行种族屠杀。俄国为了征服西伯利亚,也伴随着血腥。西伯利亚地区原住民虽少,但和俄国征服者相比,数量还是很多的,加上他们大多勇猛善战,按说征服他们并非易事。不过,俄罗斯虽然比西欧落后,但和当地的原始部落比,还是强上不少,尤其是武器方面,更是降维打击:原住民的武器大多是鹿角、兽骨和燧石。而俄罗斯人拥有的火枪和大炮,在那些原住民看来,这简直就是“天神的雷霆”比如火枪发射时,往往喷出的浓烟,许多明明没有被打中的原住民战士见状,纷纷溃逃,不敢再战

(除了火器,船只、雪橇和堡垒也俄国人征服西伯利亚的过程中立了大功)

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寒冷,冻土带遍布,冬季只能依靠雪橇才能将大批物资运往目的地;西伯利亚地区境内还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等水量丰富的大河,十分适合发展水运。俄国人在西伯利亚使用的,主要是平底木船和兽皮船,这两种船不但船体轻,易搬运,坚固耐用,防水性强。更妙的是,主要在船上设置炮位和枪口,就能作为移动的堡垒与土著人人作战

值得一提的是,在河流中航行的通常是哥萨克人。因为他们不但有着出色的骑术,还因为生活在东欧大草原各大河流旁边,有丰富的河流航行经验。

在一些交通要道,俄国人还会修筑堡垒。这是他们占领西伯利亚地的另一个方法。

征服者们每占领一地,就会挖掘土石修筑城墙,建立好简易的堡垒,然后在内部建立居住场所和仓库。对缺少火炮原住民来说,这些堡垒几乎是无法攻克的。凭借这些堡垒,俄国人只用了少数人就能征服一大片土地

为了让当地人“心甘情愿”地交纳实物税,官员们通常不会直接出面收税,而是将需要交纳税额通知给当地威望的头人,让他们代为征收。如此一来,就笼络住了当地上层人士。

实物税全都上缴后,俄国官员们还会给他们开款待酒宴、赠送礼物等。对一些顺从的部族,俄国政府还象征性免税,有的甚至发放薪水。

此外,俄国政府还特意从改信东正教的原住民中选出部分人加入军队,将他们迁往远离家乡的地方服役,这种可谓一举两得:既补充了兵力,还削弱了当地人的力量

接着,俄国政府又用减税等手段吸引毛皮猎人和工商业者到新获取的土地上殖民,将官员、军队、战俘和流放犯也迁移到西伯利亚,巩稳固新占领地。

到1710年,俄国政府对西伯利亚进行人口统计,发现这里生活着312872名俄国人,占居民总数的70%,俄国人成了主体民族!这意味着,西伯利亚已经被俄国控制

—————相对而言的中国,啧啧———————

古代的中国人在西伯利亚生存都成问题。众所周知,吉林的宁古塔已经够冷了,但是宁古塔的寒冷程度远不及西伯利亚。而古代,又没有什么御寒的衣物。更何况在明朝中后期,棉花才真正普及。那么试问在明朝以前,没有棉衣棉裤,仅靠几件单薄的衣物,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天?要说御寒的衣物当属兽皮做成的衣服了。可是这种衣服岂是平常百姓能穿的起的?那个时候人们连基本的营养都供应不起,哪有多余的钱来置办衣物?

没有足够的食物供应,人的身体素质又能好到哪里?没有强健的体魄,又怎么能适应那样极其寒冷的气候?再有就是,古代的中国,既没有占领内外蒙古,又没有占领整个东北

清朝为什么就不能完成呢?其实还是实力不足。十万八旗军主力要驻守多个地方。地方之多,兵力有限。再加上乾隆又扩大了疆域。本来八旗军就难以把守这么多地方,现在无疑是雪上加霜罢了。八旗军成了固定的驻守军,而其他军又难以委以重任。所以想要继续东进,就难上加难了。到了19世纪以后,国力是逐渐衰落,更别说占领西伯利亚了。对于古代的中国,处于农耕社会。农民对耕地产生更大的兴趣,对于不能耕种的地区没有很大的占领欲望

无非就是想要消灭敌人,来维护自己的农耕地区,但是俄罗斯就不一样了

他想要占领西伯利亚是想发展皮毛贸易。我们都知道西伯利亚是极其严寒之地,农作物想要在那里生根、发芽、结果,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没有耕种价值的土地,即使付出代价占领了,也只能是默默的守着它,却什么也做不了。还要分派兵力去驻守。对于汉族人来说,得不偿失啊!另外气候那么寒冷,就连当地的人们都想要逃离,谁又会傻傻的主动去呢?是啊,气候温和,而物产又丰富,土地肥沃的地方谁不想去?气候寒冷,又没有什么食物的地方谁不想逃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中国古代与沙俄帝国在广袤北方扩张的核心差异。要解释为何中国古代难以长久稳固地占领蒙古高原,而沙俄却相对“轻易”地征服了西伯利亚,我们需要从地理、民族、经济、政治以及军事等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古代为何“难占”蒙古高原。蒙古高原,顾名思义,地势以高原为主.............
  • 回答
    我国古代监察官职的演变,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涉及政治制度、权力结构、社会变迁等多方面因素。并非所有监察官职都“最后演变成了”地方官职,但确实有相当一部分监察职能的重心,在历史长河中发生了转移,部分监察官的职责逐渐融入到地方行政体系中,甚至其官职本身也演化成了地方性官职。要详细阐述这一现象.............
  • 回答
    在讨论汉服的左衽与右衽问题之前,咱们得先明白,汉服的形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朝代更迭、文化交流、地域差异而不断演变的。因此,笼统地说“汉服都是右衽”或者“左衽是错的”,其实是有失偏颇的。不过,咱们今天谈论的“左衽不满”主要指向的是一个特殊的历史语境,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联想和情感认同。这种不满,很大.............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当我们审视历史上那些曾经辉煌一时,却又饱受争议的扩张性运动时,十字军及其后裔确实显得有些“特立独行”。其他许多文化中的“祖宗阔过”叙事,往往伴随着一种近乎神圣的自豪感,强调祖先的勇武、功绩以及对异族“教化”或征服的“正当性”。然而,十字军的后裔,特别是随着近代欧洲思.............
  • 回答
    古代王朝更迭,新政權的確立,往往伴隨著一連串複雜的因素。單純用「聲稱天下」和「唯我獨尊」來概括,我覺得有點過於簡略,但若從一個核心的、貫穿始終的邏輯來看,這兩點確實觸及了王朝正統性的關鍵。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聲稱天下」:這是對外展示合法性的基石。任何想要建立新王朝的勢力,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讓天下人都.............
  • 回答
    “人性本善”这个话题,自古以来就牵动着无数智者的心弦,尤其是在咱们中华传统文化里,这更是个绕不开的论题。您提的这个问题特别好,它直接触及了核心:如果人天生就是善良的,那为什么像《三字经》、《道德经》这样的经典,还要煞费苦心地教导人们向善呢?这听起来似乎有点矛盾,对吧?咱们得先说说“人性本善”这档子事.............
  • 回答
    恭喜你当上古琴社社长!这可是个好机会,可以和大家一起探索古琴这门古老的艺术。第一次活动讲了基础知识,第二次活动就该往更实操、更有趣的方向走了。别担心你是小白,咱们一步一步来,让第一次活动精彩又成功!第二次活动,我建议我们以“初窥琴韵:指法与基础乐句的练习”为主题。这个主题既能承接第一次的理论基础,又.............
  • 回答
    关于中国女性民科(民间科学家)较少这一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并非简单的个体偏好,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交织而成,涉及社会文化、教育体系、家庭观念、职业发展以及大众认知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及的是 历史与传统观念的遗留。长久以来,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影响,女性在.............
  • 回答
    问得好!咱们国家在和平时期不设立元帅和大将军衔,这背后其实有不少考量,并非偶然。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得说说这“元帅”和“大将军”这两个头衔的分量。在很多国家,尤其是在军事上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元帅通常是授予在战争时期立下赫赫战功、指挥过大规模军事行动并取得辉煌胜利的最高级别将领。.............
  • 回答
    咱们国家的铁路车钩,为啥没像某些国家的铁路那样,普遍采用那种圆圆的、厚厚的“饼状”缓冲器呢?这事儿可不是随便决定的,背后有挺多门道,跟咱们铁路发展的历史、技术选型、经济性,还有对安全和舒适性的考量都有关系。我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透彻点。首先,得明白“饼状缓冲器”是啥玩意儿。你说的这种,通常指的是那.............
  • 回答
    关于我国警务人员装备“单薄”的说法,这背后可能涉及多方面的考量和实际情况,并非简单的一两句话就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警务装备的设计和配置并非一成不变,它与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治安状况、警务需求以及科技进步等因素紧密相连。一个国家的警务装备水.............
  • 回答
    .......
  • 回答
    中国冷链物流:现状、挑战与未来展望中国冷链物流,一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却又常被忽视的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从新鲜的果蔬到急需的药品,从日常的牛奶到珍贵的疫苗,冷链物流扮演着守护产品质量、保障民生安全的关键角色。然而,当我们审视中国当前的冷链率,会发现其发展水平与我国庞大经济体和消费市场的体量.............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中医粉说中医擅长治疗慢性病,那么为何我国糖尿病足截肢率是美国的70倍?”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并尝试还原一个更贴近实际情况的分析,而非简单的AI式回答。首先,我们需要承认并理解“中医擅长治疗慢性病”这句话背后复杂的含义。中医在改善生活方式、调理身体机能、缓解症状、提高.............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心理咨询领域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确实,在中国,精神分析(或受其影响的动力学取向)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这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情况有所不同,并且精神分析的科学性也一直备受质疑。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一、 美国对精神分析.............
  • 回答
    伦镍风暴:历史重演,中国企业为何屡成国际资本“收割”对象?近期,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镍价飙升,3月8日单日涨幅高达100%,创下“世纪行情”。如此戏剧性的价格波动,不禁让人联想起2005年株冶事件和2003年中航油事件。这两起发生在不同领域、不同时期的事件,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中国企业在国际资.............
  • 回答
    谈到机械领域在我国内地与通讯、IT、金融等行业的对比,确实能感受到一种发展节奏上的差异。这背后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历史根基与起步时间点的不一样首先,咱们得承认,通讯、IT、金融这些领域,在国内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相对来说起步得更晚,但爆发力.............
  • 回答
    在我国迈入矢量发动机时代之前,美俄两国在这项尖端航空技术上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偶然。要想详细解读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技术起源、研发投入、战争驱动、人才积累以及国家战略等多个维度来审视。一、技术起源的先发优势:矢量发动机的核心是改变喷气发动机的推力方向,以实现更强的机.............
  • 回答
    关于我国现有领土的讨论,为何常常以清朝作为参照,而非元朝,这背后涉及了复杂的历史、政治以及民族认同的演变。简单来说,清朝的疆域奠定了现代中国领土的基本框架,而元朝的疆域虽然辽阔,但其性质、构成以及最终的继承关系与现代中国存在显著差异,使得清朝成为更直接和现实的参照系。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1.............
  • 回答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按理说应该孕育出无数精彩绝伦的文化创作。然而,放眼当下,我们看到的似乎是国产游戏、影视剧、动漫在“老IP”和“架空世界”之间反复横跳,让许多热爱中国文化的观众感到一丝遗憾。这背后究竟是为什么?是资源枯竭,还是创新乏力?我们不妨来深入剖析一下。一、 “老IP”的诱惑:流量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