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学精神分析的占比不到10%,精神分析被认为是非科学,为何我国大部分心理咨询师治疗还是做精神分析呢?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心理咨询领域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确实,在中国,精神分析(或受其影响的动力学取向)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这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情况有所不同,并且精神分析的科学性也一直备受质疑。

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 美国对精神分析的看法与现实情况:

首先,你提到的“美国学精神分析的占比不到10%”可能是一个相对狭窄的定义。如果单指严格意义上的古典弗洛伊德式精神分析,这个比例可能确实不高。然而,精神分析的理念和技术已经深刻地影响了许多其他心理治疗流派,包括:

动力学心理治疗(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 这是从精神分析发展出来的,更加灵活、时间更短、目标更具体。它保留了精神分析关于潜意识、防御机制、早期经历、人际关系模式等核心概念,但在实践中更具适应性。
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 这个理论虽然不是精神分析,但其发展深受精神分析影响,并在现代心理咨询中极其重要。
客体关系理论(Object Relations Theory)和自体心理学(Self Psychology): 这些是精神分析内部的重要分支,强调早期人际关系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的一些流派: 虽然人本主义强调意识和当下,但其对“潜意识”的关注和对个体深度理解的追求,与精神分析有共通之处。

因此,即便古典精神分析的比例不高,但受精神分析思想深刻影响的动力学取向的心理治疗在美国仍然是主流或非常重要的流派之一,尤其是在学术界和一些特定的临床领域。一些统计数据显示,动力学取向的心理治疗(包括精神分析)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可能远不止10%,尤其是在接受过长期深度治疗的患者群体中。

关于“精神分析被认为是非科学”,这确实是长期以来对精神分析最主要的批评点。主要原因在于:

缺乏实证证据和可证伪性: 精神分析的许多概念(如潜意识、俄狄浦斯情结)难以通过客观实验来测量和验证,其理论难以被证伪。
治疗过程的主观性强: 依赖于来访者与咨询师的自由联想和解释,容易受到主观判断的影响。
理论体系复杂且难以量化: 很多概念抽象,难以转化为可以量化的变量进行研究。
治疗时间长、成本高: 传统的精神分析疗程非常漫长,每周多次会谈,这使得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难以进行,也限制了其在普遍医疗体系中的推广。

二、 我国大部分心理咨询师治疗“做精神分析”的原因:

尽管存在科学性争议,但在我国,精神分析及其衍生理论和技术之所以受到大量心理咨询师的青睐,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历史与引进过程的特点:
早期引入的西方主流学说: 在中国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发展的早期阶段,从西方引入的理论体系中,精神分析(及其早期发展出的动力学取向)是最为系统、深刻且对人格理解最具深度的理论之一。相比之下,行为主义、认知行为疗法(CBT)等在早期可能没有被完全系统地引入和推广。
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深度: 精神分析提供了一个关于人类心理运作的宏大叙事,解释了人格的形成、心理冲突的根源、情感的动力等,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解释力。它似乎能触及到许多看似难以解释的行为和情感模式的深层原因。
对“心理问题”的深层理解: 许多来访者的心理困扰并非简单的行为失调,而是与长期的、深刻的情感体验、人际模式、自我认知有关。精神分析及其动力学取向擅长探索这些“为什么”,提供一种深层理解的视角。

2. 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影响:
早期培训的侧重: 早期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尤其是一些引进的课程或由海外回国学者带动的培训,常常以精神分析或动力学取向为基础。这使得早期一批从业者对这些理论掌握得更深入。
学派的“传承”与“认同”: 像许多学科一样,在师徒制或学徒式的早期发展中,新的从业者往往会跟随导师的理论取向。如果导师是动力学背景,那么学生也更容易走上这条路。
学术资源的可得性: 过去一段时间,国内的精神分析相关书籍翻译、理论研讨会、培训课程相对较多且容易获得,进一步巩固了其影响力。

3. 咨询师个人体验与认同:
个体化和深度工作的吸引力: 精神分析特别强调个体经验的独特性和深度探索。对于一些更倾向于个体化工作、注重咨询关系本身作为疗愈媒介的咨询师来说,精神分析提供了理想的框架。
咨询师自身的成长: 许多咨询师在学习精神分析的过程中,也经历了自我探索和成长的过程,这使得他们对该理论的认同感更强,并愿意将其应用于实践。
对“技术性”的反思: 有些咨询师可能认为,CBT等方法虽然有效,但有时会显得过于“技术化”或“表层化”,而精神分析则能触及更本质的问题。

4. 来访者的需求与期望:
对“根源性”解决的渴望: 很多带着心理困扰前来咨询的来访者,不仅仅希望解决眼前的症状,更希望理解问题的根源,甚至改变长期的、反复出现的人际模式或情感困扰。精神分析恰好能满足这种对“深层”和“根本性”改变的期望。
对“谈话治疗”的习惯认知: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很多人对心理咨询的认知仍然是“聊聊、谈谈”,而精神分析正是以“谈话”为主要媒介,这与大众的直观理解有一定的契合度。
对“高深”的某种心理认同: 尽管精神分析备受争议,但其复杂性和理论深度有时也会让一些来访者产生一种“专业”或“高深”的印象。

5. 缺乏更广泛和成熟的其他取向的推广:
CBT的挑战: 尽管CBT在美国等国家非常普及,但在中国,其早期的推广可能存在一些文化适应性的问题,以及培训的普及度问题。
其他理论体系的普及度: 像人本主义、家庭治疗、EMDR等其他疗法,在我国的普及和培训可能相对滞后,或者还未形成像精神分析那样广泛的“社群”和“认同”。

三、 关于精神分析科学性争议与我国现状的思考:

科学的定义与演变: 科学的定义本身也在不断演变。虽然古典精神分析在方法论上存在缺陷,但其提出的许多概念(如潜意识、移情、反移情、防御机制、童年经历对人格的影响)已经被后来的研究(如依恋理论、神经科学、依恋研究)在不同程度上所支持或验证,或者成为了后续理论发展的基础。现代动力学心理治疗也在不断地进行实证研究,以提高其有效性。
“有效性”与“科学性”的关系: 一个理论是否“科学”,与其“有效性”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即使精神分析在理论层面存在争议,但许多接受动力学治疗的来访者确实从中获得了改善。有效性可以通过案例研究、治疗师报告、以及逐渐发展的实证研究来体现。
中国情境下的“本土化”: 中国的心理咨询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在引进和吸收西方理论时,会受到历史条件、文化背景、教育体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深刻的心理学体系,在满足国人对心理深度探索的需求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心理咨询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以及更多实证研究和培训体系的引入,未来可能会看到更多元化的治疗取向在中国得到普及和发展。例如,CBT及其各种延伸(如ACT、DBT)的推广势头正猛,家庭治疗、人本主义等也逐渐被更多人认识和学习。

总结来说,我国大部分心理咨询师(或受其影响的)治疗采用精神分析或动力学取向,并非因为精神分析“科学”的证据更充分,而是基于以下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

1. 历史原因: 早期引入的体系具有深度和完整性。
2. 教育与培训: 早期培训的侧重形成了初始的知识基础和从业者认同。
3. 理论的吸引力: 能够提供对深层心理困扰的解释和理解框架。
4. 来访者需求: 满足了对根源性解决的期望。
5. 相对成熟的社群和资源: 在国内形成了相对稳固的理论传播和实践社群。

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对精神分析科学性的讨论是持续的,而心理咨询的领域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更科学、更实证的治疗方法正逐渐被更多人所接受和实践。我国心理咨询师的取向也正在趋向多元化和整合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按照知乎的老规矩,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导向的咨询师们,看到这篇回答,请保持冷静,这里我只展示数据,都是客观事实。

关于“美国学精神分析的占比不到10%”这一句结论,我真的上网找了很久,但是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虽然说这个比例符合我的个人经历,但是没有统计数据,那就存在主观偏见的可能。

但是我的确找到了一些数据,和10%的比例相差并不大。

我找到的这篇报告是来自于美国心理学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以下简称为APA),报告的全名是:2008 APA SURVEY OF PSYCHOLOGY HEALTH SERVICE PROVIDERS[1]

翻译为:2008年美国心理学协会心理健康服务提供者调查

封面是这样的:

这份报告的确比较旧了,我也找到了APA2015年再次进行的调查[2],但是2015年的报告里没有统计不同心理治疗取向的数据,所以我们只能看2008年的报告了。

关键点在该报告的table 15和table 16,里面分别列举了心理学家采取不同心理治疗取向的比例:

请注意:这里代表的是”Primary Theoretical Orientation“,也就是说被调查的心理学家只能选择一种心理治疗作为自己的”首选的心理治疗取向“。

注释:

  • 以上可以看到,采取认知行为疗法也就是CBT的心理学家最多,占到38.9%(请看Cognitive/Behavioural那一栏)
  • 而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的心理学家并不多,占到15.6%(请看Psychdynamic/Psychoanalytic)
  • 如果我们把“认知取向”(Cognitive)、“行为取向“(Behavioural)、”认知行为取向“(Cognitive/Behavioural)都加起来,那么会占到46.9%,也就是差不多一半

心理学家可以根据学位分成三个类别,分别是临床心理学博士(PhD)、职业心理学博士(PsyD)、教育学博士(EdD),其中采取不同心理治疗取向的比例见下图:

可以看到和以上的图表结果基本是一致的,PhD中采取认知行为疗法的比例甚至更高。

所以我们的确可以得出结论:在美国,绝大多数的心理学家都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取向,而采取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的心理学家只占到15%左右。

而且这还是2008年的数据,我相信在2021年采取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的心理学家只会更少。


但是国内是否就是“精神分析独统天下“呢?其实也不是。

我们有数据证明,即使在国内,越来越多的精神健康从业人员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正在变成”少数派“,正在走向没落 [3]

我们来看一份中南大学发表的研究文章,题目是National survey of therapeutic orientation and associated factors of counsellors and psychotherapists in China,也就是“全国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治疗取向及相关因素调查”。作者们在全国采访了一共1232名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他们来自于三个不同的工作系统:医院体系、教育体系、社会从业,这些被访问的咨询师和治疗师来自于不同层级的城市,其中绝大多数(60%)来自于一线城市。

其中最有趣的数据是以下两个图表:

第一份图表代表的是“最常用的心理治疗取向”,请注意同一个心理咨询师/治疗师可以选择多种心理治疗取向:

注释:

  • 以上表格中可以看见,最常用到的心理治疗其实是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占到了59.25%;其次是行为疗法(Behavioural Therapy),占到了38.1%
  • 而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Psychoanalytic/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只排第三,占到了29.4%

接下来这张表格更有说明性,被访问的心理咨询师/治疗师只能选择一种心理治疗作为自己的”首选的心理治疗取向“(Primary Psychotherapeutic Orientation)。

注释:

  • 以上表格中可以看见,采取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行为疗法(Behavioural Therapy)、认知行为疗法(CBT)的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一共占到58.6%
  • 而采取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的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只占到15.7%

更有趣的是,采取认知疗法的咨询师/治疗师中,大多数是年纪比较轻的新生代;而采取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的咨询师/治疗师,一般是年纪比较大的,这和他们当年的时代环境有关(当时国内只存在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的培训)。请见下图:

还有一个有趣的结果,但是并没有在图表中反映出来,那就是:

从医学院里毕业出来的心理咨询师/治疗师更多选择“认知行为疗法CBT“作为他们的首选心理治疗取向。这或许也可以代表着,我国在精神健康领域的教育/培训方向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这里问题来了:为什么网络上(比如说知乎和各种公众号)会看到这么多的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的心理咨询师呢?

我觉得可能是因为:门槛低、来钱快、好忽悠。


总结:

  • 根据APA2008年的数据,绝大多数心理学家采取认知行为疗法,只有大概15%的心理学家采取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
  • 根据国内2013年的数据,绝大多数心理咨询师/治疗师采取认知行为疗法,也只有大概15%的首选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
  • 在国内,年轻的一代,以及在医学院接受培训的,他们更倾向于首选认知行为疗法。

参考

  1. ^2008 APA SURVEY OF PSYCHOLOGY HEALTH SERVICE PROVIDERS https://www.apa.org/workforce/publications/08-hsp/report.pdf
  2. ^2015 APA Survey of Psychology Health Service Providers https://www.apa.org/workforce/publications/15-health-service-providers
  3. ^National survey of therapeutic orientation and associated factors of counselors and psychotherapists in China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628713/
user avatar

3个主要原因。

1,精神分析法和其衍生的精神动力学很容易学,很容易自洽,很难证伪。

2,精神分析法治疗周期长,按照时长收费,从单个患者那里能收更多钱。

3,精神分析法的培训和督导人可以长期割所谓咨询师的韭菜。

仅供参考。

user avatar

精神/心理健康依旧是个非常年轻的领域和学科,很短的时间内风云巨变是难免的。而在中国对精神/心理健康的探索才蹒跚起步,精神分析是巨人的肩膀,我们踩着慢慢向前走也可以理解

国内具体情况不太了解,着实是没有能力去分析,美国相对来说熟悉一些,斗胆写一下自己的理解


精神分析在美国不流行的的原因很复杂,简单分为下面七点:

  1. 精神分析为现代精神/心理治疗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很多理念其实已经根植在每个流派中了,对情绪,行为模式,自我意识的重视; 认识到人格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儿童早期事件的影响; 防御机制之于人的保护作用。这些耳熟能详的咨询师的基本理论都源自精神分析

2. 任何不前进的理论都是注定要被淘汰的,精神分析注重咨询师的个人咨询能力而不是循证,百年来发展相对比较缓慢,难收集证据,难进行临床试验,甚至说在培训过程中也不一定提倡,长此以往,在极度重视循证科学的美国,精神分析很难做到经久不衰

3. 精神分析基础上诞生的依附理论得到了大力的推广 John Bowlby本人的受训背景就是精神医学和精神分析。他非常重视循证科学,所以在他依附理论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和很好的发展,但是这个理论依旧被认定为缺乏对气质,生物学,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等因素的探索,为什么生物学因素很重要?因为在美国医药公司,精神科医生是精神/心理健康食物链的顶端,翻开DSM系列看看就知道了编纂人员大部分都是MD,那么就不得不说我们的第4点

4. 精神科药物的发明和发展改变了精神/心理健康的治疗手段以及政策,50年代开始大量投入使用的Thorazine彻底的改变了美国,1963年肯尼迪总统在位签的最后一个法案the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Act把病人们从精神病院里解放了出来,329百万美金的初始费用构建了一个很美好画像,解放的人们可以在社区里健康生活并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一员。去机构化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没有持续的经济投入,却也带来了一定的不可持续和不稳定性。1965年开始的medicaid开始承担精神健康的社区医疗费用,但是年年缩减的经费让精神健康服务举步维艰(18年我实习的社区精神健康机构就欠了四百万的债,根本请不起更多的医护人员)那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见效快的药物和短期聚焦问题的心理治疗手法就变成了热点。(推荐两本书(《American Psychosis》《Mad in America》)

5. 八十年代是精神药物学的发展节点也是心理干预发展的重大节点,第二代药物的出现 atypical antipsychotics 和SSRIs创造了新的历史。1987年横空出世的prozac刚好碰上了将认知和行为治疗融合起来的CBT,他们结合的结果是革命性的。(这里不得不提一本书《listening to prozac》这本书的畅销创造了历史,1993年prozac的销售量直接上升了15% )药物的成功甚至改变了精神科医生们的培训,生物学逐渐变成了解决精神疾病的答案,心理咨询逐渐被医学院给遗忘。而CBT的崛起更是把见效慢,训练时间长,缺乏循证支持的精神分析给甩的远远的。

6. 当下的美国精神/心理健康领域专业培训百花齐放,而老一辈受过精神分析培训的从业人员也逐渐老去。 药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卫生等专业的领域内都有大批的研究产出。物质成瘾,儿童发展,校园心理健康,女性视角,社群视角,性少数视角,种族视角,心理创伤视角,婚姻家庭治疗等等等热点话题数不胜数。LMHC, LMFT, LCSW, psychologist and psychiatrist 占据了市场,CBT, TF-CBT, MB-CBT, DBT, EMDR, IFS, CADC & CAADC, somatic trauma therapy art therapy等等等训练都比成为精神分析师就业市场广,(再不济没什么训练说自己是life coach也行)

7. 最后,保险公司在其中的推波助澜。这部分就不赘述了,几十年来,为了控制价格,保险公司逐步实施成本控制措施。 这些措施要求医护人员向保险公司报告他们的行为,并越来越多要求医护人员在决策的时候寻求保险公司的许可。那么见效慢,疗程长,频率高,缺少循证支持,无法结构化量化,缺少说客联盟,高校以及政客背书的精神分析自然不会流行起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心理咨询领域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确实,在中国,精神分析(或受其影响的动力学取向)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这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情况有所不同,并且精神分析的科学性也一直备受质疑。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一、 美国对精神分析.............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后美国对日本文化和民族性深远影响的复杂讨论,很多人会形容这种影响为“精神阉割”,尤其是在探讨日本战败后的国家认同和文化变迁时。这是一种极具争议性的说法,但它背后确实承载着对日本在战后经历的某种失落感和无力感的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精神阉割”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不是.............
  • 回答
    《阿甘正传》是一部充满象征意义的电影,阿甘和珍妮代表了美国历史中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的精神和思潮。下面我将详细阐述。 阿甘所代表的美国精神:淳朴、坚韧、乐观、包容与机遇阿甘,一个智商不高但心地善良、行动力极强的男人,他身上集中体现了美国精神中最核心、也最打动人心的一些特质: 淳朴(Simplici.............
  • 回答
    要评价林肯总统,并且将他与华盛顿总统进行比较,探讨他们在美国精神中的地位,这是一项既引人入胜又极具挑战性的任务。这两位总统都处在美国历史的关键转折点,他们的行动和思想塑造了美国的未来,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今天对美国精神的理解。如何评价林肯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一位出身卑微、自我教育的政治家,以其坚韧不.............
  • 回答
    在美国,“尚武精神”(militarism)这个词,就像很多复杂的概念一样,很难一概而论,也很难用简单的“有”或“没有”来回答。它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美国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等方方面面,而且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看到的是不同的侧面。要理解美国是否有尚武精神,我们得从几个角度去掰扯掰扯。一、历史的烙.............
  • 回答
    “支持美国就是精神分裂吗?”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议题,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二元对立,更像是一个放大镜,照出了我们看待世界、理解国家以及处理自身认知时,常常存在的纠结与矛盾。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先解构一下“支持美国”这个概念,以及“精神分裂”的由来。首先,我们谈谈“支持美国”。这个“.............
  • 回答
    美国人对皮卡的热爱以及将其视为“美国精神”象征的现象,是一个融合了历史、文化、经济、地理和社会价值观的复杂而迷人的故事。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历史渊源与实用主义的天然契合美国皮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甚至更早。最初的卡车更多是为了商业用途,但很快就被农民、牧场主和体力劳动者视为不可.............
  • 回答
    关于“网络上为什么这么多‘精神美国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观察,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给你掰扯一下,尽量让你听起来就像是在跟朋友聊天一样。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个词本身带点调侃甚至贬低的意味。“精神美国人”通常指的是那些对美国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表现出强烈认同.............
  • 回答
    2024年2月13日,美国35位精神病专家联名发表公开信,就时任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精神健康状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封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暴露出围绕政治人物的心理健康问题所存在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要评价这件事情,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去审视。首先,从信件本身来看,这35位专家并非是基于直.............
  • 回答
    美国学设计的学生,用“刻苦”两个字来形容,可能还是有点保守了。我认识的不少在读或毕业于美国设计院校的朋友,他们的经历让我觉得,那绝对是一场脑力和体力的双重马拉松。你想知道他们有多“拼”,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是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美国的很多设计项目,尤其是在顶尖的学院里,并不仅仅是让你画画图或.............
  • 回答
    “中国人喜欢研究历史,美国人喜欢研究未来,中国应该多向美国学”——这种说法,乍听之下似乎很有道理,也触及了不少我们熟悉的社会印象。但如果深入剖析,就会发现它过于简化,甚至有些片面,不能完全涵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复杂性。让我们一项项来看,它到底有没有道理,又有哪些地方值得商榷。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说.............
  • 回答
    在美国名校里,那些被称为“学霸”的学生,他们的努力方式绝非简单的“苦读”二字可以概括。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系统化的、并且富有策略性的投入,甚至可以说,他们的学习态度本身就构成了一门学问。首先,“学霸”并非天生,而是“塑造”出来的。 很多走进名校的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已经展现出极强的学习能力和自律性。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中国人对美国教育的普遍看法和疑问。的确,很多人会觉得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的深度和难度,相比于国内的同龄人,似乎要浅显一些。然而,美国在科技、创新和高端数学领域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绝非一个简单的“数学学得少”就能解释的。一、 中美中小学数.............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纳闷的地方。表面上看,美国学生学的数学好像确实没我们那么“深”,那么强调纯粹的理论推导和计算难度,但人家在科技创新和应用领域却能频频爆发出惊人的能量。这背后的原因,绝不是简单的“数学简单”就能概括的,而是有一整套复杂的教育理念、文化环境和创新生态在起作用。咱们不妨一.............
  • 回答
    GPA低,但想圆梦美名校金融?别灰心,这条路也许可行!看到“GPA低”三个字,很多准备申请美国名校金融专业的同学心里就咯噔一下。没错,GPA确实是硬指标,是衡量学术能力最直观的窗口。但如果你的本科GPA确实不尽如人意,这是否就意味着通往美国顶尖金融学府的大门就此关闭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尽管GPA很重.............
  • 回答
    在美国的校园文化里,确实存在一种有趣的现象:那些在学业上极为出色、被普遍认为是“学霸”的学生,他们的恋爱关系有时并不像那些“普通”学生那样受到广泛的关注或赞美。甚至有时候,会有一种微妙的“不受欢迎”感,或者说,他们的恋爱经历似乎总会被蒙上一层“附加解读”。这种现象的根源可能比较复杂,可以从几个层面来.............
  • 回答
    美国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超级大国,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但也并非完美无缺。向其他国家学习,不仅能弥补自身不足,更能促进其在全球舞台上的持续进步和合作。以下是一些美国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的方面,并尽量详细地阐述: 一、 医疗保健体系的普惠性与效率:可以学习的国家: 加拿大、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法.............
  • 回答
    在美国,大学的“名气”往往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尤其是“一流”和“二流”这个标签。抛开主观的偏见,当我们深入探讨在一个“二流”大学当学霸,和在一流大学当学渣,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经历,会发现其中的体验差异,远比表面上看起来要复杂和深刻得多。在“二流”大学当学霸:想象一下,你在一所名气不是那么响亮,但学术.............
  • 回答
    在俄克拉荷马州的斯巴达(Spartan)航校学飞行,我的体验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扎实,接地气,但也很磨人。 别指望有什么光鲜亮丽的“好莱坞式”飞行学院生活,这里更像是一个辛勤耕耘的农场,你需要卷起袖子,一步一个脚印地把飞行技术抠出来。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斯巴达的“老派”风格。这所学校历史悠久,很多教学.............
  • 回答
    我是怎么一步步踏进这个“坑”的,以及我现在的恐惧老实说,现在打字的手还在微微颤抖。提笔写下这些字的时候,我脑子里闪过的不是我本科毕业典礼上那张勉强挤出笑容的照片,也不是拿到那封录取通知书时那种如释重负却又忐忑不安的心情,而是无数个深夜里,我对着堆积如山的文献和晦涩难懂的公式,那种几乎要将我吞噬的无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