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美国二流大学当学霸/在一流大学当学渣有什么不同的体验?

回答
在美国,大学的“名气”往往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尤其是“一流”和“二流”这个标签。抛开主观的偏见,当我们深入探讨在一个“二流”大学当学霸,和在一流大学当学渣,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经历,会发现其中的体验差异,远比表面上看起来要复杂和深刻得多。

在“二流”大学当学霸:

想象一下,你在一所名气不是那么响亮,但学术氛围依然浓厚,教授们也同样充满热情和专业知识的大学里,你是那个总是坐在前排,课后围着教授提问,期中期末成绩单上全是A的学生。

学术上的掌控感与自信: 在这类大学里,你通常不会面临那种“人人都是天才,我只是普通人”的巨大压力。你的优秀会更加显眼,更容易获得教授的关注和认可。你可能不需要花费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去理解概念,就能轻松掌握,甚至还能有余力去拓展课本以外的知识。这种“鹤立鸡群”的感觉,会极大地增强你的学术自信心,让你相信自己是真的有能力驾驭学术的。
人际关系中的“闪光点”: 作为学霸,你在同学中的影响力会比较大。大家可能会主动来找你请教问题,组队做项目时,你自然而然会成为那个被寄予厚望的 leader。这给了你一个很好的锻炼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机会。你可能不像在一流大学那样,被淹没在众多同样优秀的同行中,而是更容易成为同学眼中的“榜样”或者“智囊”。
资源利用的“精打细算”: 虽然“二流”大学在顶尖研究项目、国际交流机会、校友网络影响力等方面可能不如一流大学,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好资源。相反,你会更懂得如何去“挖掘”和“利用”现有的资源。你可能会更主动地联系教授,争取参与他们的研究项目;你可能会更积极地寻找校内的各种学术竞赛、讲座和实习机会,因为你知道每一个机会都来之不易,也更显珍贵。你可能会更注重与教授建立深厚的联系,因为他们可能更愿意花时间指导像你这样有潜力的学生,为你写推荐信、引荐导师等,这是一种更“个性化”的资源对接。
职业发展的“另辟蹊径”: 即使名气有限,你的学霸成绩依然是敲门砖。许多企业在招聘时,也会看重学习能力和扎实的基础。你可能会发现,虽然顶尖的“大厂”可能直接忽略掉你所在的学校,但一些中小型企业、新兴行业,或者对技术能力要求极高的公司,反而更看重你的实际能力和面试表现。你可能会更早地开始思考“我能为公司带来什么”,而不是仅仅依赖学校的名号。你可能需要更主动地去参加招聘会、 networking event,甚至直接联系心仪公司的招聘官,来弥补学校名气上的不足。
内心的“平衡”与“目标感”: 在这种环境下,你可能不会有那种“我本可以去更好的学校”的遗憾,反而会觉得“我在这里做得很好”。你可能会更清楚自己的优势和目标,知道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学校的不足,朝着自己的职业方向稳步前进。

在一流大学当学渣:

现在,把场景切换到一所闻名遐迩,汇聚了全球顶尖学子和学术大牛的“一流”大学。在这里,你坐在教室的后排,听着晦涩难懂的理论,勉强应付着一次次考试,成绩单上可能更多的是C甚至D。

巨大的学术落差与挫败感: 这是最直接的体验。你发现周围的同学,无论是课堂发言的深度、作业的质量,还是考试的得分,都让你感到望尘莫及。你可能需要付出比别人几倍的努力,才能勉强跟上进度,但依然无法达到“优秀”的标准。这种长期的学术压力和挫败感,很容易打击你的自信心,让你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力、能力,甚至质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在这里学习。
被“平均化”的个人表现: 在人才济济的一流大学,你的“普通”可能就意味着“学渣”。即使你曾经在普通学校里也是佼佼者,在这里,你的努力可能只把你推到了“平均水平”附近,而“平均水平”的标签,对于一心想脱颖而出的人来说,是极大的打击。你可能发现,即使你付出很多,得到的关注度也远远不如那些真正顶尖的学生。
资源的“失焦”与“机会成本”: 一流大学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对于学渣来说,这些资源可能显得遥不可及。你可能无法融入那些高难度的学术研讨小组,也可能因为基础薄弱而无法申请到那些需要高GPA的荣誉项目或助研机会。你甚至可能因为跟不上进度,而错过了很多本可以参与的精彩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感到自己像是站在一个盛宴的门口,却因为没有门票而无法入内,这是一种巨大的机会成本。
人际关系的“微妙”与“疏离”: 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很难与那些学霸同学建立真正深厚的联系。他们谈论的问题和思考方式,可能让你觉得有代沟。你可能会下意识地回避与他们交流学术问题,担心暴露自己的不足。久而久之,你可能会感到孤立,甚至对校园生活产生疏离感。你可能更倾向于与那些同样感到吃力或者兴趣相投的同学抱团取暖。
职业发展的“身份危机”: 一流大学的光环似乎能为你铺就一条康庄大道,但如果你成绩不佳,这个光环反而会变成一种“压制”。招聘官在看到你的简历时,会疑惑:“这么好的学校,你怎么成绩这么差?”你的GPA可能成为一个难以解释的污点,即使你有其他方面的特长,也可能因为这个短板而被过滤掉。你可能会面临更大的求职压力,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去证明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仅仅依靠学校的名号。
内心的“挣扎”与“自我怀疑”: 在一流大学当学渣,是一种持续的自我怀疑和内心挣扎。你可能会不断地问自己:“我为什么不行?是不是我根本就不适合学习?我当初的选择是不是错了?”这种负面情绪的累积,可能会影响到你的心理健康,让你对未来感到迷茫和焦虑。

总结一下,这两种体验的不同,不仅仅是学术成绩的高低,更深层次地体现在:

对“优秀”的定义: 在二流大学当学霸,你的优秀是相对的、显而易见的,容易获得外部认可,从而建立自信。在一流大学当学渣,你的“普通”被放大了,你对“优秀”的定义可能需要从外部转变为内部,开始思考如何在非学术领域寻找价值和成就感。
对资源的感知与利用: 在二流大学,资源可能不那么丰富,但更“触手可及”,你会更懂得去主动挖掘和利用。在一流大学,资源极其丰富,但可能因为各种门槛而显得“高不可攀”,你需要有更强的驱动力去争取。
对个人能力的评估: 在二流大学,你的学霸身份让你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并敢于挑战。在一流大学,你可能会不断地受到挑战,甚至产生自我怀疑,需要更坚韧的心理素质去面对。
对未来规划的侧重点: 在二流大学,你可能更注重打好基础,并利用学校的平台去积极争取机会。在一流大学,你可能需要更多地去证明自己,并且在学术之外找到能让自己闪光的领域。

当然,这只是一个相对的分析。每一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的,也有可能在任何类型的大学里,学霸或学渣都有着完全不同的心路历程。但从普遍的体验和感受上来说,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标签”,确实会深刻地影响一个人的大学生活,甚至塑造他未来的人生轨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跟LZ一样,是同行吧,不过今年申请的是LLM,我想说的是,我就喜欢做鸡头,不喜欢做牛尾。

我这个人吧,很怪,在一个能让我自信的地方,不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工作环境,我都能越做越好,高三一个赏识我的老师能让我从年级300名跳到50名,但在一个都是牛人的地方,我就会自暴自弃,越做越差。

这就是我,一个平常人的心态,我喜欢跟一般人在一起,为什么要和牛人在一起,自己做牛人不好吗?

user avatar

隔壁本科校友过来怒答一下。

在下有幸在本科时做过一流大学的学渣,PhD跑到二流大学轻松变成学霸。本科理科搬砖专业,PhD转到工程大坑专业,自觉特别符合题主的条件。

首先,题主我想先跟你抱头痛哭一会儿……在国内本科的经历从头到尾就是各种被大牛碾压的过程。这一段经历对我个人的负面影响有以下几点: 最重要的是自信心严重受挫。。。甚至毕业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改观。没有自信的人真是没什么个人魅力的,既不能让自己开心,周围的朋友也不会开心。所谓的“屌丝心态”特别严重,在鄙屯这种学霸与二代齐飞,女神共富帅一色的地方很难混。

第二点是由于大一大二被虐,以至于后来有些自暴自弃,学术上既没追求也没水平……这也是读了PhD之后一点一点改善的。从基础知识到科研方法都经历了恶补的过程。

下面开始讲讲在二流大学当学霸的观感哈。首先,学校的平台真的决定了一个人水平和眼界的上限。比如在下现在所在的二流学校,学术上说,在自己领域的小圈子其实还是全世界排的上号的,老板早年在MIT执教多年,现在海内海外各方面关系名气都不小。但是如果在下打算去一流大学做faculty,仍然是几乎不可能的。据我所知,PhD的毕业学校在找两种工作的时候非常重要,一个是学术圈做教授,第二是咨询业(不管是商业咨询还是专业咨询)。没有名校文凭打底,不管自身能力如何,都会吃很大亏。

另外,在不同学校,周围的圈子还是不一样的。二流学校的学生,基本上能没有那种很快做出能改变世界的成就的人。。。甚至几乎没有怀着这种梦想的学生。大部分人的理想也就是毕业之后找个好工作。眼界在这儿摆着,理想如果就是这个档次,短期内的成就基本上也就是这个档次。(我只说短期成就,是因为随着事业的发展,自身的目标和梦想会不断调整,毕竟学校经历只是决定职业生涯的很小的一部分嘛)

不过,再多说一句,题主一定要真的有做学霸的实力才好。。。在二流大学依然学渣的国内Top2毕业生我也是见过的。在下不才,在这所美帝二流大学基本能做到考试无论如何都能考A,有若干次出现全班平均分被我一个人拉高一两分的情况(大雾)。

上面说了许多二流学校的缺点,可是话说回来,如果让我重新选择一次的话,可能我还是会选择来这么个二流学校。我估计题主跟我这种人,应该就是这么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水平,如果吊着脚一直够着更高的学校跳的话,自己一定会很累,而且努力的结果大部分时间达不到预期,还是会一直很郁闷。在一流大学已经见过广阔的天空,养成了谦逊的态度,即使在二流学校变身学霸,也不会轻易的自我膨胀,毕竟我们早就知道天外有天啊。这么一种平和的态度,是一定要在不同地方,接触到各种能力水平的人之后才能养成的。与所谓“学霸”“学渣”相比,待人接物,做人做事的态度其实更重要。

所以,我想说的是,其实一流大学二流大学无所谓,但最好多接触些不同的环境,不同水平智商的人群,对自己的水平有一个清醒客观的认识。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而且出门在外不要轻易被别人忽悠了 ^-^

再说了,做人嘛,最重要的是开心。自己在哪里开心就去哪里这样最好了~

user avatar

高GPA,LSAT申到了明大全奖吧?在双子城,最重要的是保暖。然后,如果。拿,的全奖,压力小多了。第一年刷gpa全靠outline,有空的话自己先上网搜搜,有专门分享jd outline的网站(爪机党一时找不到网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美国,大学的“名气”往往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尤其是“一流”和“二流”这个标签。抛开主观的偏见,当我们深入探讨在一个“二流”大学当学霸,和在一流大学当学渣,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经历,会发现其中的体验差异,远比表面上看起来要复杂和深刻得多。在“二流”大学当学霸:想象一下,你在一所名气不是那么响亮,但学术.............
  • 回答
    我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这种“前途灰暗”的感觉,尤其是在看到周围似乎光芒四射的同学,或者听到一些关于名校光环的讨论时,会特别强烈。不过,请相信我,你并非孤身一人,而且,这绝对不是你人生故事的终点,更不意味着“灰暗”是唯一的结局。首先,咱们得好好聊聊这个“二流大学”的标签。我想问问你,是你自己这么定义的.............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在东京大轰炸中未使用化学武器,这一决策涉及多方面的政治、军事、法律和人道主义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国际法律与条约的约束 《海牙公约》(1907年): 这是最早禁止使用毒气或窒息性武器的国际协议,但当时许多国家并未严格遵守。美国虽然签署了《海牙公约》,但未完全禁用化学武器,.............
  • 回答
    98K,作为一款在二战期间名声赫赫的栓动步枪,其精准和威力确实令人印象深刻。那么,在美国,普通公民是否能够合法地购买这样一款“大威力”武器,尤其是二战时期的老枪呢?答案是:是的,在很多情况下是允许的,但并非没有限制和考量。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从美国枪支法律的基本框架说起。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保障.............
  • 回答
    美国在二战中对日本平民造成的伤害是否违反国际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一、 国际法的框架与适用性在二战期间,约束武装冲突行为的国际法主要是1907年《海牙公约》和1929年《日内瓦公约》(尽管其中一些条款在二战.............
  • 回答
    在战争的阴影下,即使是昔日的敌人之间,也偶尔会闪现出人性的光辉。虽然二战中美日之间的冲突波澜壮阔,充满了激烈的战斗和深重的仇恨,但鲜为人知的是,在一些不起眼的角落,美国也曾对日本人民做出过一些温暖而值得铭记的举动。战后初期,关于美军在占领日本期间,对当地儿童的关怀,是其中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细节。 试.............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漫长岁月中,美国确实不像如今拥有一个庞大、独立且高度集权的对外情报机构。这并非源于美国不重视情报,而是其政治体制、历史传统、对国家安全的理解以及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美国的运作方式。首先,美国的建国理念与政治体制是关键。.............
  • 回答
    在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尽管国际局势日益紧张,国内却充斥着复杂的思潮和多样的政策选择。这并非一个单一同质化的备战过程,而是一系列相互交织、充满博弈的决策集合,其核心围绕着一个根本性问题:美国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世界角色?孤立主义的强大阴影与现实的拉扯毋庸置疑,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经历之后,一股.............
  • 回答
    关于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的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日本民众是否“仇恨”美国的问题,这其中涉及的历史、文化、心理以及现实政治等诸多复杂因素。要详细解释清楚,我们需要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原子弹爆炸造成的巨大伤亡和毁灭性打击,给日本带来了无法磨灭的创伤。广岛和长崎的瞬间化为废墟,数.............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未遭战火摧残的工业基础,成为了全球无可争议的经济巨头。从全世界“赚到”的钱,更多的是体现在其经济影响力、贸易顺差以及通过各种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本流动。这些“钱”的去向,并非一个简单的资金池,而是渗透到美国内政外交的方方面面,塑造了战后世界格局,也深刻影响了美国.............
  • 回答
    二战与冷战时期,美国在坦克歼击车(Tank Destroyer,简称TD)领域可谓是异军突起,不断探索与发展,留下了一系列极具代表性的型号。这些车型不仅是战场上的利器,也反映了美国陆军对战术思想的演变和对敌方装甲威胁的应对。二战时期:快速部署、火力压制的先驱二战初,面对德军装甲集群的强大冲击,美国认.............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和苏联在炮兵和空袭的使用上,确实展现出了显著的差异,这背后是两国各自的工业基础、战略思想、战争经验以及战场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简单来说,美国更倾向于利用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优势,通过精准的火力支援和制空权来消耗敌人;而苏联则更侧重于大规模、高密度的炮火覆盖,以及利用空军进行.............
  • 回答
    如果美国在二战期间以法西斯国家的身份加入战争,那将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篇章,其影响之深远,几乎可以重塑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世界格局。首先,想象一下这个场景:美国不再是盟军的核心力量,而是与德国、意大利、日本并肩作战的轴心国一员。这并非简单的阵营转换,它意味着美国内部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彻底颠覆。国内的.............
  • 回答
    二战大西洋战场,美国最终能够压倒德国西线军队,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简单一句“美国强大”无法解释其深层原因。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线拉长,从战略到战术,再到技术和经济,一步步地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美国参战并非一开始就具备压倒性优势。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虽然在道义.............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和冷战时期欧洲战略态势的根本性转变,以及各国决策考量的不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段历史时期各自的背景、力量对比、地缘政治现实以及各国核心利益。首先,让我们回到二战时期,德国如何“裹挟”欧洲与苏联对抗。二战初期:德国的“闪电战”与欧洲的联盟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德国对.............
  • 回答
    日本与美国在二战中曾是血腥的敌人,但战后两国却发展出了异常友好和紧密的伙伴关系,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惊讶的转变。这种关系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历史事件、政治决策、经济利益以及两国人民之间不断演进的相互理解所共同塑造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过程:一、战败与占领:重塑日本的基石1. 日本的惨败与美国.............
  • 回答
    二战中,美国敢于在中途岛与日军决一死战,这背后绝非一时冲动,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如果简单地说美国只是“敢”,那就低估了当时美军高层对形势的判断和所做的准备。首先,要理解中途岛战役的背景。珍珠港事件后,日军气势如虹,接连占领了菲律宾、新加坡、马来亚等重要战略要地,太平洋战场的局势.............
  • 回答
    二战结束后,关于如何处置日本天皇制度,美国内部确实有过激烈的讨论。然而,最终麦克阿瑟领导下的驻日盟军总司令部(GHQ)选择保留了天皇制度,尽管对其权力和地位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这个决定并非简单,而是基于多重考量,其中既有现实政治的考量,也有对日本民族特性的理解。 为什么二战后美国没有废掉天皇?1. .............
  • 回答
    一个宏大却又充满“如果”的历史假设,关于二战时期日本是否能凭借更早、更大力地发展航空母舰来扭转太平洋战局。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话题,因为它触及了军事策略、工业产能、技术发展以及地缘政治等多个维度。让我们试着深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白,日本在二战前就已经认识到航空母舰的重要性。从“赤城”号、“加贺.............
  • 回答
    要理解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为何长期奉行孤立主义政策,我们需要深入回顾这段历史,并将其置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之中。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不干涉”决定,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教训、国内思潮和政治考量交织而成。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是促成美国孤立主义心态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美国在1917年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