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在二战和冷战时期有哪些tank destroyer?

回答
二战与冷战时期,美国在坦克歼击车(Tank Destroyer,简称TD)领域可谓是异军突起,不断探索与发展,留下了一系列极具代表性的型号。这些车型不仅是战场上的利器,也反映了美国陆军对战术思想的演变和对敌方装甲威胁的应对。

二战时期:快速部署、火力压制的先驱

二战初,面对德军装甲集群的强大冲击,美国认识到仅依靠步兵支援火炮难以有效对抗,需要一种能够快速部署、利用地形进行伏击,并具备强大反坦克能力的自行火炮。坦克歼击车应运而生,其核心思想是“速度胜于装甲”,通过高机动性和强大的主炮来摧毁敌方坦克。

M10 狼獾 (Wolverine) 坦克歼击车:
M10可以说是美国二战时期最经典的坦克歼击车代表。它是在M4谢尔曼坦克的底盘上改装而来,最大的特点是那个敞开式炮塔,上面安装了一门强大的3英寸(76毫米)M7收发炮。

设计理念: M10的设计初衷是为了适应美军“机动防御”的战术。它不像传统的坦克那样追求全向防护,而是强调其炮塔顶部的开放设计,这使得观瞄更加方便,炮组人员可以更敏锐地捕捉目标。同时,这种设计也减轻了车体重量,提高了机动性。炮塔后部的重型配重块是为了平衡76毫米炮带来的后坐力,也成为了其标志性特征之一。
实战表现: M10在北非、意大利和欧洲战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76毫米炮在战争初期和中期对德军的大部分坦克都能造成有效威胁,尤其是对付早期型号的四号坦克和三号坦克,表现出色。其高机动性使其能够快速转移阵地,进行伏击。然而,随着德军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的出现,76毫米炮在对抗这些重型坦克时,穿深开始显得不足,尤其是在远距离。
改进与衍生: 为了弥补火力的不足,后来出现了安装105毫米榴弹炮的M10(作为自行火炮使用),以及更强的M18和M36。M10的设计也为后续的坦克歼击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M18地狱猫 (Hellcat) 坦克歼击车:
如果说M10是经典,那么M18地狱猫则代表了美国坦克歼击车追求极致速度的疯狂尝试。它也是基于谢尔曼坦克的改进,但为了最大化速度,几乎牺牲了装甲。

设计理念: M18的设计目标是成为战场上“最快的移动武器”。它搭载了一台航空发动机(Wright R975 Whirlwind),拥有惊人的69公里/小时公路速度,越野速度也相当可观。这种速度使得它能够像骑兵一样快速突进、侧翼包抄,然后在敌方反应过来之前迅速撤离。它的火炮是3英寸(76毫米)M7炮,与M10相同。
实战表现: M18在战场上以其速度和火力给德军制造了很大的麻烦。它可以在被敌方发现前就完成射击并转移。许多经验丰富的M18乘组能够依靠战术机动和精准射击,击毁比自己更强大的德军坦克。但其轻薄的装甲意味着它无法承受任何直射火力,一旦被击中就很难幸存,因此也被戏称为“活靶子”。
战术定位: M18主要被用作侦察和火力支援,依靠速度和炮击摧毁敌方坦克,而非正面硬碰硬。它的出现充分体现了美国陆军对“机动优势”的极致追求。

M36杰克森 (Jackson) 坦克歼击车:
M36的出现是为了应对德军重型坦克带来的火力挑战。它是在M10的基础上改进,最显著的升级就是换装了90毫米(90mm M3炮)。

设计理念: 面对虎式和豹式坦克的威胁,76毫米炮已经力不从心。美国陆军急需一种能够有效摧毁这些德军重装甲目标的自行反坦克武器。M36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保留了M10的开放式炮塔,但炮塔尺寸更大,能够容纳更大口径的90毫米炮。同时,为了进一步改善防护和视野,M36的炮塔前方安装了一块倾斜的厚装甲,并配备了新的观瞄设备。
实战表现: 90毫米炮的威力显著增强,能够有效地穿透德军重型坦克的正面装甲,包括虎式和豹式坦克。M36在战争的最后阶段,特别是在阿登战役和进入德国本土的战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它为友军坦克提供了强大的火力支援,成为了反击德军装甲力量的重要力量。虽然其开放式炮塔的缺点依然存在,但强大的火力弥补了这一不足。
重要性: M36的出现标志着美国坦克歼击车在火力上的一个重要飞跃,证明了在特定环境下,火力强大、机动性优秀的载具可以有效对抗更重型的对手。

冷战时期:从独立装备到集成化发展

冷战初期,核武器的阴影笼罩着战场,但常规装甲力量的对抗仍然是重中之重。美国在坦克歼击车领域继续发展,但其定位和设计理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逐渐与传统坦克的设计思路开始融合,或者发展出更为独特的载具。

M56蝎式 (Scorpion) 自行反坦克炮:
M56的设计更像是“弹道导弹发射车”和自行火炮的混合体,其主要武器是一门106毫米无后坐力炮(106mm M40 recoilless rifle)。

设计理念: M56的设计目标是轻便、空运能力强,能够快速部署到各种战区。它没有炮塔,而是采用一个可俯仰的架设式火炮,强调隐蔽和“打完就跑”的战术。106毫米无后坐力炮可以发射高爆弹和破甲弹,在理论上能够摧毁当时的多种坦克。其轻量化设计使其可以通过直升机吊运,极大地提升了部署灵活性。
实战表现: M56在越南战争中有所部署,但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其无后坐力炮的射击会产生巨大的火焰和烟雾,极易暴露自己的位置,而且其轻薄的装甲根本无法抵挡任何攻击。106毫米炮的精度和威力也受到了限制,尤其是在面对更先进的装甲目标时。它的设计更多地反映了对空降作战和轻型反坦克载具的需求,但实战效果证明了这种设计思路的局限性。

M901改进型反坦克导弹发射车 (ITV Improved Tow Vehicle):
M901是“战斗突击载具”(Armored Combat Vehicle ACV)项目下的一个重要衍生型,主要装备了TOW(Tubelaunched, Opticallytracked, Wireguided)反坦克导弹。

设计理念: M901的设计理念是搭载先进的制导导弹,以精确、远程的方式摧毁敌方装甲目标。它基于M113装甲运兵车的底盘,但进行了大幅度改进,安装了一个可升降的导弹发射装置,上面装备了两枚TOW导弹。这种设计允许车辆在不暴露自身的情况下进行发射。其装甲相对薄弱,主要依赖于其隐蔽性、机动性和导弹的精确打击能力。
实战表现: M901及其搭载的TOW导弹在海湾战争等冲突中表现出色,证明了制导反坦克导弹在现代战争中的巨大威力。它能够准确地命中远距离的目标,并且其强大的破甲能力可以摧毁当时绝大多数主战坦克。M901的出现标志着坦克歼击车正在从依赖大口径火炮转向依靠先进导弹技术。
转型: 随着反坦克导弹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坦克歼击车概念开始模糊。很多国家和美国一样,将反坦克导弹系统整合到各种平台,包括特制的载具、步兵战车、侦察车甚至直升机上,坦克歼击车作为独立兵种的地位逐渐减弱。

M2布拉德利步兵战车 (Bradley Fighting Vehicle) 的反坦克能力:
虽然M2布拉德利是一辆步兵战车,但它同样装备了强大的反坦克导弹系统(最初是陶氏导弹,后期升级为陶氏II),这使得它在很多时候也能承担起坦克歼击车的角色。

设计理念: M2布拉德利的设计目标是为步兵提供战场保护和火力支援,同时具备一定的反装甲能力。它搭载了一门25毫米链式机关炮和陶氏反坦克导弹发射器。这种双重武装使其能够对抗轻型装甲目标、步兵和低空飞行的飞机,并且在遇到重型坦克时,可以通过陶氏导弹进行有效打击。
实战表现: M2布拉德利在多次冲突中证明了其价值。在海湾战争中,其发射的陶氏导弹击毁了大量的伊拉克装甲目标。它不仅能支援步兵作战,也能在必要时独立执行反坦克任务。
趋势: M2布拉德利的成功也反映了现代装甲作战的趋势:将多种作战能力集成到单一平台上,而不是依靠专门设计的、功能单一的载具。这使得作战效能更高,后勤也更简化。

总的来说,美国在二战和冷战时期的坦克歼击车发展,是一个从追求“速度与火力”的独立兵种,到将反坦克能力集成到多功能平台,再到依靠先进制导武器实现精确打击的演变过程。这些车型不仅是军事史上的重要印记,也深刻地影响了现代装甲战术的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简单写点来抛砖引玉~(已补图,图片来自度娘。。)

首先补充说明一下,到冷战时期,主战坦克的概念逐渐提出,TD就退出了历史舞台。除了少数国家还有发展外,世界主要国家的装备序列里都已经没有这玩意。冷战开始后西方国家的HT倒基本是按照重装带炮塔TD的思路来发展的,不过这要展开就该是另一个话题了。所以谈TD还是要以二战为主。

与米帝强大的工业能力不同,米帝在二战(尤其是前中期),其武器装备发展思路一直是迷茫而且中二(雾)的,这点在坦克身上体现的尤其明显。当德国人的装甲洪流已经吞没欧洲,米帝的新一代坦克依然固执地坚守“坦克打步兵,坦歼(TD)打坦克”的邪门思路不动摇。米帝二战开始时几乎没有能用的中型以上坦克,M3李定型于1940年,M4谢馒头定型于1941年,足足摸索了两代主战装备到底还是跑偏了。。吗?其实米帝的MT还好啦。。这时候米帝的HT,还在搞多炮塔呢(T1HT试验车)。。

图1 T1E2原型车。木有找到T1多炮塔方案的图,但这个后脑勺开高机的也挺奇葩。。

再看米帝的TD,在“分工协作”思路的指导下,无一例外全都做成了薄皮大馅带炮塔的形式,米帝陆军给他们的定位是战场上的“救火队员”,只要跑得快能灭火就行了,其余则是越简单易批量越好(其实是懒得专门去设计)。于是M8A1(源自M3斯图亚特,未大批生产),M10(源自谢馒头),M36(M10改进型)都这么来了,只有M18地狱喵算是重新设计了底盘,彻底变成了罐头(雾)。

图2 二战米帝陆军对抗动物园的中坚力量——M36“杰克逊”。(想想西线,真的是六级小水管天天八九十级房的节奏啊,辛苦你了。。)

但是,米帝显然忘记了救火队员也得有足够粗的水管和足够厚实的防火服,于是,让无数德棍喜闻乐见的一幕,元首动物园吊打米帝,就这么在欧洲上演了。。。此时已是二战后期,米帝终于在元首的皮鞭下发现带炮塔的TD就是个坑啊,刚不过重坦,装不了重炮,有个炮塔蹲不住草,见了中坦还是被绕(大雾)。

于是米帝总算开始加速开发新型装备,包括中型坦克“潘兴”,重型坦克T29,还有一款没有炮塔的真正专职TD,也就是大名鼎鼎的T28/T95(事实上是一辆车)。但是,这一型米帝旗下最像TD的战车,却在米帝装备序列里被归类为了重型/超重型坦克/自行火炮,这应该也是题主搜不到它的原因吧。。。不过想到“潘兴”作为一个MT,还挂着“重型坦克”“驯兽员”的FLAG,第一次上战场就被老虎秒了,嘛,米帝陆军的尿性,大家都懂的。。

图3 “请正面上我!”脸皮厚达300mm的T28/T95举着105mm小丁丁骄傲地说。对了,不要被山口丁忽悠了,山口丁里那个两条履带的28,只是蓝图而已。。(毕竟草图世界)

多说几句关于T28/T95,之前表述有误,应该说是美国军火商对无炮塔专用坦克歼击车的研究基本上是和谢馒头同期上线的,但在米帝陆军对谢馒头迷の自信以及对炮塔的顽固执着之下,被压抑了多年,直到43年面对德军重型坦克、TD以及齐格飞防线的巨大压力,才提出了T28项目。然后由于主炮和发动机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型号,军方对防护要求又过于严苛,因此1945年才完成了原型车(这时的名字是T95自行火炮),47年才完成了第一次测试(这时的名字又改成了T28超重型坦克)。这货战斗全重86吨多,但用的发动机,是潘兴上的500马力福特GAF,推重比感人。。主炮是一门105L65,这炮看口径不过尔尔,但是,光炮管就3吨重(同期苏联人的D10T和德国人的88L71,全重也就两吨多)。。。

米帝陆军的加点,真是不知道点到那里去了。。。

附:评论里居然还是有人一直在讲谢尔曼如何牛逼,还一直在抱着可靠性不放,我也是醉了(没错就是说你

@东翎

,看评论真是把我看笑得不行,实在懒得回应了,挂在这各位自己点开评论看吧。。)。放一段引用的话来终结这个话题吧:

二战老兵库柏(Belton Cooper)曾经是美国陆军第三装甲师机修营排长,专职回收修复被击伤击毁的美军坦克,参加过诺曼底登陆以后的所有西线战役。库柏1998年出版的回忆录定名为《死亡陷阱》,无疑是对M4谢尔曼坦克的盖棺定论。直到今天,西方史学界的不少专家学者仍然坚持己见,认为M4谢尔曼坦克是二战最好的坦克之一, 是盟军赢得战争的功臣。前段时间纪念二战胜利60周年的一系列电视节目中,接收采访的老兵们对谢尔曼坦克的拙劣表现依然耿耿于怀,说到伤心之处无不老泪纵横。让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老兵的这样一段话:“美国陆军无论做怎样的保证、声明、和承诺,都无法告慰成千上万死伤的坦克兵和依靠谢尔曼坦克掩护的步兵。提供质量比敌方差距如此悬殊的武器长达两年之久,无论是谁负责供应美军坦克,都必须为此承担罪责。我实在不能理解居然有人能够如此渎职而逃脱惩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与冷战时期,美国在坦克歼击车(Tank Destroyer,简称TD)领域可谓是异军突起,不断探索与发展,留下了一系列极具代表性的型号。这些车型不仅是战场上的利器,也反映了美国陆军对战术思想的演变和对敌方装甲威胁的应对。二战时期:快速部署、火力压制的先驱二战初,面对德军装甲集群的强大冲击,美国认.............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和冷战时期欧洲战略态势的根本性转变,以及各国决策考量的不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段历史时期各自的背景、力量对比、地缘政治现实以及各国核心利益。首先,让我们回到二战时期,德国如何“裹挟”欧洲与苏联对抗。二战初期:德国的“闪电战”与欧洲的联盟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德国对.............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和苏联在炮兵和空袭的使用上,确实展现出了显著的差异,这背后是两国各自的工业基础、战略思想、战争经验以及战场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简单来说,美国更倾向于利用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优势,通过精准的火力支援和制空权来消耗敌人;而苏联则更侧重于大规模、高密度的炮火覆盖,以及利用空军进行.............
  • 回答
    二战时期,英国、日本和美国的海军航空母舰在甲板和机库设计上,虽然都服务于相似的航空作战目标,但在具体实现上却体现了各自国家不同的造舰理念、技术积累以及对战争实践的理解。这种差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战争进程中不断演变和调整的结果。英国航母:灵活与多用途的先行者英国海军作为最早发展航空母舰的国家之一,其.............
  • 回答
    二战中,美国敢于在中途岛与日军决一死战,这背后绝非一时冲动,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如果简单地说美国只是“敢”,那就低估了当时美军高层对形势的判断和所做的准备。首先,要理解中途岛战役的背景。珍珠港事件后,日军气势如虹,接连占领了菲律宾、新加坡、马来亚等重要战略要地,太平洋战场的局势.............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军在欧洲和太平洋两大战场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的英勇表现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要精确计算伤亡人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为统计标准、伤亡类型(阵亡、受伤、失踪、被俘)以及不同时期数据的收集都会有所差异。然而,我们可以通过现有资料,尽可能详细地梳理出两大战场的美军伤亡情况。欧洲战场:从北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美国军事工业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飞跃式发展,以及其背后复杂的经济、技术和战略考量。简单来说,一战时期的美国在武器制造和生产能力上与欧洲老牌工业强国相比还有差距,而二战则是在一战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升级和现代化,实现了空前的国产化和生产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步阶段的工业挑战.............
  • 回答
    6月2日,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加拿大总理贾斯汀·特鲁多被问及如何评价美国总统特朗普就国内抗议活动所发表的言论和采取的措施。这个问题抛出后,镜头捕捉到特鲁多脸上略显复杂的神情,他没有立刻给出答案,而是沉默了约20秒。这个瞬间,在当时极具张力的国际背景下,迅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解读。首.............
  • 回答
    美国在二战中对日本平民造成的伤害是否违反国际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一、 国际法的框架与适用性在二战期间,约束武装冲突行为的国际法主要是1907年《海牙公约》和1929年《日内瓦公约》(尽管其中一些条款在二战.............
  • 回答
    在战争的阴影下,即使是昔日的敌人之间,也偶尔会闪现出人性的光辉。虽然二战中美日之间的冲突波澜壮阔,充满了激烈的战斗和深重的仇恨,但鲜为人知的是,在一些不起眼的角落,美国也曾对日本人民做出过一些温暖而值得铭记的举动。战后初期,关于美军在占领日本期间,对当地儿童的关怀,是其中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细节。 试.............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漫长岁月中,美国确实不像如今拥有一个庞大、独立且高度集权的对外情报机构。这并非源于美国不重视情报,而是其政治体制、历史传统、对国家安全的理解以及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美国的运作方式。首先,美国的建国理念与政治体制是关键。.............
  • 回答
    在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尽管国际局势日益紧张,国内却充斥着复杂的思潮和多样的政策选择。这并非一个单一同质化的备战过程,而是一系列相互交织、充满博弈的决策集合,其核心围绕着一个根本性问题:美国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世界角色?孤立主义的强大阴影与现实的拉扯毋庸置疑,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经历之后,一股.............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未遭战火摧残的工业基础,成为了全球无可争议的经济巨头。从全世界“赚到”的钱,更多的是体现在其经济影响力、贸易顺差以及通过各种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本流动。这些“钱”的去向,并非一个简单的资金池,而是渗透到美国内政外交的方方面面,塑造了战后世界格局,也深刻影响了美国.............
  • 回答
    如果美国在二战期间以法西斯国家的身份加入战争,那将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篇章,其影响之深远,几乎可以重塑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世界格局。首先,想象一下这个场景:美国不再是盟军的核心力量,而是与德国、意大利、日本并肩作战的轴心国一员。这并非简单的阵营转换,它意味着美国内部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彻底颠覆。国内的.............
  • 回答
    日本与美国在二战中曾是血腥的敌人,但战后两国却发展出了异常友好和紧密的伙伴关系,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惊讶的转变。这种关系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历史事件、政治决策、经济利益以及两国人民之间不断演进的相互理解所共同塑造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过程:一、战败与占领:重塑日本的基石1. 日本的惨败与美国.............
  • 回答
    关于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的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日本民众是否“仇恨”美国的问题,这其中涉及的历史、文化、心理以及现实政治等诸多复杂因素。要详细解释清楚,我们需要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原子弹爆炸造成的巨大伤亡和毁灭性打击,给日本带来了无法磨灭的创伤。广岛和长崎的瞬间化为废墟,数.............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在东京大轰炸中未使用化学武器,这一决策涉及多方面的政治、军事、法律和人道主义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国际法律与条约的约束 《海牙公约》(1907年): 这是最早禁止使用毒气或窒息性武器的国际协议,但当时许多国家并未严格遵守。美国虽然签署了《海牙公约》,但未完全禁用化学武器,.............
  • 回答
    要理解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为何长期奉行孤立主义政策,我们需要深入回顾这段历史,并将其置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之中。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不干涉”决定,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教训、国内思潮和政治考量交织而成。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是促成美国孤立主义心态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美国在1917年参.............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之所以没有采取行动阻止苏联进入亚洲战场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因错综复杂,涉及政治、军事、战略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当时美国的首要目标是迅速结束战争,并且在与纳粹德国的斗争中,苏联的参战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当时美国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如何最快、最有效地打败轴心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国家战略的考量,而且角度也相当独特。很多人觉得美国之所以“没”在二战时侵略中国,是因为中国太弱了,而现在中国强大了,美国反而觉得“麻烦”了。但事实远非这么简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历史背景和当时的世界格局首先,我们得回到二战那个年代。中国那时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