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国中小学生学的数学比我们简单,美国人却还能做出超级牛的东西?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中国人对美国教育的普遍看法和疑问。的确,很多人会觉得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的深度和难度,相比于国内的同龄人,似乎要浅显一些。然而,美国在科技、创新和高端数学领域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绝非一个简单的“数学学得少”就能解释的。

一、 中美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差异点分析:

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中美中小学数学教育可能存在的差异:

课程内容的侧重点和深度:
中国: 普遍强调“厚积薄发”,从小学就开始接触大量的计算练习、解题技巧、代数方程、几何证明等,目标是打下扎实的计算和解题基础,并为竞赛和未来更高级的数学打下基础。很多题目具有挑战性和思维深度,对抽象推理能力的要求较高。
美国: 课程内容可能更侧重于概念的理解、数学的应用、以及数学思维的培养。例如,可能会花更多时间在“理解为什么”而不是“如何计算”,注重通过实际情境来引入数学概念。早期可能更强调几何直观、统计数据分析、概率应用等,而非纯粹的代数运算或复杂的证明。

教学方法和理念:
中国: 传统上以教师为中心,强调讲解、示范和大量练习。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解题的“套路”和方法。
美国: 越来越推崇以学生为中心,鼓励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教师更多扮演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甚至自己去“发明”数学概念。

评估方式:
中国: 主要依靠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的数学能力,考试内容往往是知识点和解题技巧的综合考察。
美国: 除了标准化考试,也越来越重视过程性评估,如课堂表现、项目报告、小组合作成果等,更注重对学生数学思考过程的评价。

学生选择和分层:
中国: 普遍要求所有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相同的、相对统一的数学课程。
美国: 在中学阶段,尤其是在高中,学生有更多的选课自由度和分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选择AP(Advanced Placement)课程、荣誉课程(Honors courses)甚至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如AMC、AIME、USAMO)。这些课程的难度和深度是远超普通课程的。

二、 为什么美国人(或美国教育体系下的优秀人才)能做出“超级牛的东西”?

理解了上述差异后,我们再来分析为何美国能在高科技和创新领域取得巨大成功:

1. “超级牛”的定义和人才的来源:
首先,我们要明确“超级牛”指的是什么。如果是指在基础理论研究、前沿科技、创新创业、工程设计、经济金融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那么美国确实是领先的。
而这些成就,并非仅仅依赖于中小学阶段的数学能力。它们是长期教育、科研体系、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共同作用的结果。

2. 早期教育的重点在于“数学思维”和“好奇心”:
虽然美国中小学的数学内容可能看似“简单”,但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推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最重要的——保持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通过更直观、更贴近生活的方式学习数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的正面认知,让他们觉得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而不是枯燥的数字和公式。这种内在驱动力比单纯的被动接受和死记硬背更为重要。

3. 后期教育体系的强大“加速器”和“筛选器”:
美国中小学教育的“宽松”可能是一种“撒网式”的普及,为的是让大多数人都能接触并理解数学。而真正的筛选和深度培养则在高中和大学阶段体现出来。
高中AP课程和大学预科课程 (AP Calculus, AP Statistics, AP Computer Science等) 为优秀学生提供了接触大学水平数学和科学的机会。这些课程的难度和要求远超国内普通高中。
大学教育体系是美国人才培养的关键。美国顶尖大学拥有世界一流的数学系和工程学院,吸引着全球最优秀的学生和教授。在这里,学生可以接触到最前沿的数学理论、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研究型大学的博士教育更是培养真正能够做出原创性贡献的科研人才的摇篮。他们不仅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解决复杂问题、以及进行原创性贡献。

4. 强大的科研基础设施和创新生态系统:
美国在科研投入、实验室设备、信息资源等方面拥有巨大优势。
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使得许多研究人员敢于探索未知领域。
产学研结合紧密,大学研究成果能够快速转化为商业应用,形成良性循环。
风险投资和创业环境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和市场机会。

5. 学科交叉和多元化人才培养:
美国教育体系更鼓励跨学科学习。很多顶尖的科技成果往往是数学与其他领域(如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工程学等)交叉融合的结果。
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和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培养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全面的能力。

6. 开放的移民政策和人才吸引力:
美国能够吸引全球最顶尖的数学家、科学家和工程师。很多诺贝尔奖得主和图灵奖得主并非美国本土出生,而是通过教育和工作机会来到美国。这种人才的汇聚效应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7. “简单”不等于“浅薄”:
很多时候,美国中小学数学的“简单”是对核心概念的简化表达和生动呈现,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其本质,而不是直接跳到复杂的抽象运算。例如,用积木、图表、游戏等方式来教授分数、几何等概念,目的是培养直观理解和逻辑思维,而非死记硬背公式。
有时候,“简单”也意味着更侧重于应用的数学,如数据分析、统计图表解读等,这些对于现代社会中每个公民来说都非常重要,也是未来很多职业的基础。

总结来说:

美国中小学数学教育可能在“广度”和“应用性”上更为突出,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兴趣和基本应用能力。而其在“深度”和“前沿性”上的突破,则主要依赖于高中和大学阶段高水平的专业教育、强大的科研体系、活跃的创新生态以及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的能力。

将中美两国教育简单地比作“简单”对“难”,然后推导出“为何学得简单却做得牛”,是过于片面的。更准确的理解是:

中国中小学数学教育在基础计算和解题能力培养上可能更深入,为高阶数学学习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美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更侧重于数学思维的启蒙、应用和兴趣培养,并在后期通过更具挑战性的课程和强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来筛选和培养顶尖人才。

最终做出“超级牛的东西”,是整个国家教育、科研、经济、文化等综合实力的体现,数学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小学数学教育只是整个链条的前端。将成功归结于中小学数学课程的“难易”过于简单化了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恰好不久前在某论坛看到类似的话题,小可自愿当个搬运工,听听某论坛上在美藤校执教多年的国人说说他的看法,对中美教育体系有较为深入的剖析,此人刚好专业方向是数学,在美多年,应该有更多话语权,兼听则明吧。

@Dave Geng @冷哲

本人对理科教育一直很感兴趣,在河里多次就此话题发帖。很多河友对教育以及中美体系比较 甚感兴趣 观点众多。现在我想简述一下我在美国七年求学执教的一些第一手见闻和感受。一是希望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二是给自己总结一下,为自己回国工作后和人侃教育整理一下材料。

几点说明:

1 我在21世纪初在北京某大学A学习,之后来美留学读博士(涉及学校 B C),再往后在美国执教(大学D)。我对国内本科硕士,国外本科博士等阶段的基础科学教育(包括学习和教学)都有一定体会,在我的系列中也会对中美的大学做一些对比。

2 我的专业方向属于纯数学(以及相当程度的理论物理)。我对实验类学科或工科了解很少, 故无法涉及这些方向。但我教过不少数学课(大学里学生最杂的课),这使得我能大范围接触全校各个专业学生并由此感知他们的数学水平。

3 我求学的学校各自代表了中美的最高水平,我执教的也是老牌藤校。一方面我感觉到了一流大学确有过人之处,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了一些令我大跌眼镜的现象。我感到这两方面的很多东西我似乎没有在中文媒体网站上见到较多的提及 (虽然谈论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文章很多很多)。

我是大学B的学生(研究生),但我的导师在大学C导致我常到C校去,故我对两校均有了解。

本科新生数学基础弱于中国同地位大学

B有美国数一数二的理科生源并有很多顶尖国际生源支援,但我感觉他们的平均数理水平仍不及我在中国的母校A的(规模更大的)入校生源的水平(当然A的生源在中国也是数一数二的)。我认为这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胜利。 当然B的新生水准也是不错的,少有我认为明显配不上B的。

题海/考试海/教辅/补课 体系

尽管B有很好的生源,他却毫不懈怠,反倒响鼓偏用重锤敲。B高度重视数学基础课并有自己一套方案:

除了通用的教材,还有两三套自编的教学讲义和“教辅材料”;教学讲义和“教辅材料”各有侧重,相互补充,时有更新;大量布置作业习题并对习题精心组织分类;除去正课外,要求学生必须上一周两次的小班习题课(由助教上),而由于有超强的研究生生源 这些助教(在读博士研究生)大都具备独立主讲全课程的能力(相比之下中国的大学A里甚至很多博士后都不能做到这一点);由于具有极高的师生比例 以及博士生本科生比例 B可以为每一门大课组织 庞大的教授/助教/批改作业者 体系;教授和助教均提供很多课外答疑时间;相关院系,学生宿舍,学生内部 均会组织“学习班”“解题班”等, 有的学生甚至自己出钱雇家教教自己。

此外 小班习题课上 常有各种小测验(计入最后成绩);全体的大考试 则每学期(12周)有3到4次 (相比之下中国的大学A通常16周内只大考两次)。

开始我还没太在意,后来我突然意识到B的这套体系不是很像中国高中盛行的 题海/考试海/教辅/补课 体系么?

那么这套体系运行情况如何呢?至少从出口看,效果很好:学生考试成绩不错,我教高年级课时也感觉学生的低年级课的基础打得好。学生的负担很重吗?那是很显然的。有时我都觉得没有必要搞这么多任务。但可能是学生已成年以及本身上进心强等方面的因素 我没有听说过什么被压出严重心理问题的事(也可能我孤陋寡闻了)。

B的这套本科基础课教学体系 是B在北美诸校中脱颖而出的一大法宝,这一点我在到了大学D后有极深体会。

B是让很多中国大学流口水 很多知识分子常挂嘴边的榜样,可是有多少人知道B的基础课教学体系 是这样严酷(和类似中国高中)呢? 我曾试图和来B“考察高等教育”的中国高校人员 介绍B的经验, 可他不感兴趣。 能调动起兴趣的是 各种雕像Logo和特色建筑带来的“人文气息”和 学生活动招贴,草地休闲等体现的“自由学术氛围”。。。。。。

待续

现在我讲讲B和C大学的 研究生教育情况。 我只了解数学这样的基础理论科学,工科和实验科学的情况可能不大一样,敬请注意。

研究生学术水平远超中国同地位大学

这当然是来美之前我就预计到的,但来了之后我才知道究竟强到何种程度。

雄厚的学术背景

不少研究生在刚入学时或入学后一年内 就已经掌握了不少较深的理论。两年以后,我见过的国内来作访问的一些985学校教授已经无法和我们讨论问题了 因为有太多我们懂而他们不懂的东西。

精神原子弹

一个突出的感受 就是关于人的精神面貌。 这里是我见过的人的精神力爆发性最强的地方。有一批为学术痴狂的学生 时不时处于唯恐自己学得太少太慢的精神状态。 我也是其中之一。在来到这里之前,我觉得自己长期处于一种与周边格格不入的学术化偏执状态,来了之后我觉得自己不孤独了。我甚至很担心我的某些同学会过劳死。

惊人的效率

强大的背景和只争朝夕的精神 造就了惊人的学习效率。和中国的A大学做个对比。 比如在A大学 五六个好学生 进行任务分解 折腾十二三个星期的讨论班(每周讨论一次) 可以理解清楚某一复杂前沿学术文章。 在那时候我感觉良好得很,因为若把这文章交得我手里 我一个人便能在相同时间内轻松搞定。 而到了在C大学里 一个研究生中的猛将 靠单干两三个星期就能拿下。当然我没多久也成了这样的人。 但如果不是B和C的环境 我恐怕还在沾沾自喜自己鹤立鸡群一个顶五六个 而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效率还有提高至少五倍的潜力。

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B C的不少教授自身便是学界领袖,决定着学术的发展方向。这深深影响了学校的气氛和学生的心态,仿佛自己就处于世界中心 未来也要争做主人翁一般。这固然有自大和可笑的一方面,但也意味着很多学生 面对再难啃的学习上硬骨头 都有“志在必得”“攻必克”的自信。而这种自信在中国国内的大学是非常缺乏的:我见过太多国内的聪明孩子不敢去学最难的学术文献。

也有一些平庸者

当然我要承认再好的学校都有一批水平一般的学生。不过他们中的一些在退出学界走向社会后 反而可能成为 比我们这些学究社会影响力更大的人。

人的差距是最大的

我一向不认为 中国大学和世界一流的差距 主要在于体制。首当其冲的问题是 钱比人家少太多。这个问题在近年来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也面临 需要持续大投入和一定时间积累的问题。

那么在钱的问题不那么突出以后,什么是主要矛盾呢? 我以为是人的差距。确切地说 是中国未能在本土完成 基础科学一流人才的原始积累。我希望我的见闻能使读者理解 为什么即使中国现在全盘复制美国的大学体制,中国的大学的基础科学研究生教育也是无法和B C这样的学校竞争的--- 研究生们的 学术基础 天赋 野心 勇气 甚至勤奋程度都远远拼不过。

那么是不是 中国的基础科学没希望赶上美国了呢?中短期内(比如15年内)我觉得是这样的。 但长期看则不然。不过这要等我以后的文章解释了。

待续


毕业后我在大学D任教。D是老牌名校,是美国综合性大学第二梯队的一个典型代表(B C属第一梯队)。我在D大学教过从大一到大四的来自各个院系专业的学生,有的课还是人数颇多的大课。和以前一样 我只能通过数学能力来了解学生。

本科生入学水平远弱于BC

有些人在我看来需要重修高中乃至初中的一些数学课。个别人连小学数学(如分数的四则运算)都不熟!这绝不是我个人的偏激看法。比如 学校出的关于新生数学能力的诊断性考试题 竟然要考察自然数的四则运算, 分数的四则运算,一元一次方程等(当然后面会考到高中的复数 极限 导数等)。而多数新生在这样简单的考题上竟只能拿到一半分。更可怕的是,他们中很多竟然敢于免修第一门微积分课(直接上第二门)。。。

教学困境

显然,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已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任务。一些刚从象牙塔毕业的青年教师(我是其中一员)对此没有思想准备。我试图保住一条底线:最起码我要解释教科书上写了的东西 让他们在学完后能看懂教科书。但即便这样低的目标 我也根本达不到而以惨败结束。比如我一直耿耿于怀的一件事是:我教的微积分学生 可能几乎没有人明白积分的定义。。。直到第二年 我才从更有经验的人那儿了解到:不要试图准确描述基本概念,也不要花较多时间解释主要思路动机 或多问为什么(因为这对学生来说实在太难了。。。而且会遭到学生的强烈反对)。

那么是不是说 在所谓“素质/启发性/创造性/实质性”教学完全走不通后 只有“填鸭”教育一条路 让学生会算一些题就行了呢?事实上由于没有大学B那样强的(类似于中国高中的)管控体系 我们连“填鸭”的能力也没有。

最终的结果是 通常已经有所放水的期末考试 常常是多数人无法及格。而且低年级的劣质情况 积累影响中高年级,甚至导致系里不得不把一些 有多年历史的 中高年级的课程 内容砍掉1/3以上 (但之后仍是大多数人考不及格。。。)

我刚到学校时曾与系里一位老教授攀谈,当谈及基础教育失败导致学生数学能力极差且有越来越差之势时 这位曾上过战场的老头竟然控制不住 在我面前哭起来。我在教了好几门课后 开始明白他的痛苦了。

学生有自由但反受耽误

另一件让我印象深的事是:D没有让我觉得学术上拔尖的本科学生。到了高年级 确有一些功课学得很好 也有心向学的人。我给过他们一些进一步发展的意见指导,但无一例外的发现 他们学过的东西非常非常少 对学科的理解 则基本还停留在新生和科普水准。在了解了他们在本科三四年中的学习经历后 我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有几个问题:

1 在中低年级并没有完全想清楚自己未来要干什么 因此花了不少时间去体验其他的专业以及很多“通识课”。大学自由灵活的体制也鼓励他们这么做。

2 以为自己所有的专业课都学得很好就行了。

这样做有啥问题呢? 问题在于他们被真正拔尖的孩子(其他学校的和外国的) 甩开得太多太多了:三四年前大家的起点差不多,而现在别人“轻舟已过万重山”高出他们好几个境界去了。 怎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最拔尖的学生 具有很强的 目的性 (我一定要当科学家),自我指导性(给他足够的书,他自己就能钻研出来) 和 自我激发性 (学得越好就越不满足甚至越焦虑)。

D大学的好学生没有这么强 但是如果他们从大一开始 就坚持贯彻明确的专业培养计划 他们和最顶尖学生的差距不至于这么大(起码学的专业课会多得多)。而现在 我只能指出 他们的学术基础太薄弱(很多基础专业课没学)并开出长长的课单书单。 但我知道他们没时间了:毕业期申请期快到了,一些孩子也痛苦地意识到:自己看似没有什么问题的学术之路 实际上导致自己已经输在起跑线附近(如果以成为一流学者为目标的话)。

坚持贯彻明确的专业培养计划 这其实是中国大学的办法。中国大学给学生转专业和定专业的自由 远不及美国学校。这当然导致了众所周知的 学生不得不学不喜欢的专业的问题 但也保证了 次好的学生在愿意走此专业道路时 不至于落后先进太多。 这些次好的学生(假设在中国最顶尖学校)的学术竞争力 强于大学D的上述好学生(虽然D的科研和教授实力目前肯定强于中国最顶尖学校)。

我知道中国一些大学 近年来喜欢搞所谓“宽基础”的综合性强的 “XX班”并赋予这些班的学生广泛的专业选择权。但我也了解到很多这样的尝试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后果(比如事实上削弱了学生的竞争力),在有些学校甚至导致了公开的矛盾冲突。D大学和中国的实践 提醒我们 “宽基础”“通识”培养体制存在的弱点:最顶尖学生不会因此更厉害 但次顶尖学生可能会严重落后(并在某个时候遭遇信心重挫)。

待续


上文讲到大学D的新生基础太差,导致教学质量很差。这其实对学生的伤害最大。最直接的一个表现就是

数学科学死亡行军(math-science death march)

这是纽约时报一篇长篇文章链接出处中强调的一个词。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为什么 有很多爱好科学 有志于学习理工科的孩子 到了大学学习两三年后纷纷转专业?----因为理工科实在是太难了(so darn hard), 特别是孩子们无法战胜低年级的数学科学死亡行军(math-science death march)。


But, it turns out, middle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having most of the fun, building their erector sets and dropping eggs into water to test the first law of motion. The excitement quickly fades as students brush up against the reality of what David E. Goldberg, an emeritus engineering professor, calls “the math-science death march.” Freshmen in college wade through a blizzard of calculus, physics and chemistry in lecture halls with hundreds of other students. And then many wash out.

这篇文章本身没什么大不了,最有价值的其实是后面的1000多条读者评论。其中有大量认真撰写的长评论,我强烈推荐英文好的人看一看(顺便说一下,英文主流媒体常有读者评论比正文有意思的情况)。除了一些有些离题的抨击外国人或华尔街抢饭碗外,评论中出现了两派:一派有很多学生,指责大学要负极大责任:如教授高高在上,所学内容过于晦涩,教学方式过于呆板等等;另一派有很多大学教师和老工程师(很多人上来先亮身分:我做XX/我教XX 已经多少年了。。。),这一派认为主要是学生水平太次,不如自己这一代人。我虽然比学生大不了多少, 但我属第二派(屁股决定脑袋?)。大学教学固然可以挑出毛病,但在学生的极薄弱理科基础(尤其是数学)面前都属于小问题了。

我对这件事(数学科学死亡行军) 有直接的体会, 亲见一些有梦想 上进心强 人其实也算聪明的学生 由于搞不定我讲的课(也许还有其他课) 而基本上丧失掉了追求梦想(探索科学或者做工程师)的可能。我观察过一些 常来问问题的学生 发现糟糕的中小学教育 导致他们脑子里的知识点处于一团乱麻的状态(可能比没学过还糟糕)而这种状态又进一步导致 他们有条理的梳理组织思路的能力极为欠缺。即使我问一些他们中学学过的东西 他们往往都会很快暴露出这些问题来。

把问题带到下一个阶段

也许有读者会说 我这个学究要求太高 很多学生准备做应用技术或商业金融 不需要把基础课那么好。但我强调的其实是 即使是只要求不求甚解照虎花猫地使用 不少学生也有不小困难。如果要打一个比方 我觉得可能类似于 要一个只认识1000个汉字的人读报纸。以我们输出的学生水平看,很多人要想在实际工作中 (比方说)考虑优化问题 分析处理信号 或者 分析稍复杂的统计数据 势必感到吃力而且缺乏变通能力(这点从他们做应用题就能看出)。

一些对中学教育很愤怒的大学教授 用“garbage in, garbage out”来描述这种情况:高中送给我们基础太差的学生 导致应用专业毕业的也是基础很差的学生 而这又进一步影响到工业界。我可以告诉河里一些在工业界工作的河友一个秘密:除非你的工程师来自第一梯队大学(最有名的那六七所)否则你得假设他的成绩可能水分很大 特别是数学基础课(因为数学系通常在学校里较弱势 不敢得罪人)。比如如果他的成绩为B 这其实可能意味着他实际成绩不及格。。。。

研究生教育不算拔尖

再简要说一下研究生教育。D大学的教授虽不向B C那样强势 但也基本都是功力深厚的悍将。可是D的研究生精神面貌 就远远不如 BC的研究生, 反而更像中国最顶尖学校的研究生: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的人很少,没有很多精神原子弹,(最令我窝火的毛病)很多人不敢学习自己方向上最难的学术工作。。。

我感到中国国内的最顶尖大学在研究生教育上 和D大学这样的学校比 虽然仍然落后 但已经可以望其项背了。比如如果未来几年能够保持现在的吸收海龟的势头,那么在我熟悉的学科(数学)上 十年后达到美国10-15名学校的研究生教育水平 是完全有机会的。

第二梯队基础科学教育形势不容乐观

如果连 D大学这样的学校生源都大成问题,我就不得不怀疑:除了个位数的最好学校外,美国其他的学校的 美国理工科生源质量 都有大问题。我没有专门调查其他学校情况,但我零星接触的情况同我的怀疑是吻合的。

我回想了一下我在国内的高中情况:中国的第一梯队学校和其后的学校理工科生源质量远没有这么恐怖的巨大落差。

不要再猜测学校

顺便说一下,因为我说了很多D大的毛病,所以希望河友不要猜测D大是哪所学校(其实如果仔细看帖又对北美大学熟悉的话 范围很容易缩小到两三所)以免在网上流传后引起不必要的麻烦。ABC也不要猜了(虽然可能比猜D还容易)。

待续

注意:1 我在这篇里只讲大学的基础科学研究和教育。2 我说的很多是对理论科学的观察,实验科学因为依赖于大量实验设备 分析起来可能会有所不同。不过我认为我讲的 大体上恐怕还是成立的。如其他领域的河友有不同意见 欢迎提出。

美国最顶尖大学在基础理论科学研究和教育上拥有巨大优势

简单的讲 美国拥有的第一流教授和学者 占世界的份额实在是太大了。按我的粗糙印象 这类似于美军在世界军事格局上的地位。其他的表现 比如吸引全世界最好学生从而拥有最好研究生院等 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 (虽然我提过美国大学本科生源的严重问题,但最顶尖大学的还不错 而且作为象牙塔里的东西 基础科学的研究拼的是教授和研究生生源(不限于最顶尖学校)。)

不错 随着美国经济地位的下降 它维持这一地位的能力会下降。但是这并非一个突变的过程(假定不爆发世界大战或者苏联式经济社会崩溃)。 除了美国的经济地位在中短期内大概不会暴跌式下滑外,具体到学界 有三个特殊因素是很值得注意的:1 除了中国 美国在经济上没有威胁大的赶超型的竞争者(欧洲日本经济更惨),而目前中国仍未在本土攒出哪怕一个 理科世界一流的大学;2 一个第一流学者成熟后往往有30年“一流水准保质期”,这是很难被政治经济条件改变的(当然做实验的人会面临经费问题)。 这意味着即使现在美国繁殖一流学者能力受到了严重打击 仅凭已有人才也能维持一些时日,更何况这件事还没发生;3 最顶尖的学校本身处在经济社会金字塔顶端 抗经济打击能力很强。

如果你认为中国有在15年内基础科学赶上美国的机会 不妨打开美国最强的10所大学查看相关领域的50岁以下非华人学者的名单。15年后这些人极有可能仍在美国。然后你再想想中国如何能在15年内制造出一个超出这些人的群体来。 我的看法是:即使所有华人立马回国 中国一流学生也不再赴美留学 也未必做得到。原因很简单:时间不够 来不及繁殖那么多国际一流学者。

美国获得第一流地位的“经验”对中国借鉴意义不大

那么美国是如何做到这么强的呢?我的看法是

1 美国的人口对任何其他发达工业国都具有压倒优势。从科学圈的角度看 这人口不仅指美国的三亿人 也包括加澳两国和部分英国的。

2 二战导致了人类近现代史上最大规模的科学人才转移。转移目的地是美国。其实虽然美国在19世纪末就是第一工业国 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科学中心仍在欧洲 特别是受一战重创的德国法国。然而仅用短短10多年 希特勒就重画了世界科学版图。我愿举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国际数学家大会是4年一次的全世界所有分支数学均参与的大会,具有很广的代表性(其他学科没有这么全面的大规模的全行业大集会)。 193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 20个全会报告只有两个是用英语作的(读者可以由此想想当时美英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 之后希特勒上台,二战来临, 在1936之后就14年没开会。 到再下一次(1950)时, 22个全会报告有20个是用英语作的,英语也从此有了国际学界的绝对统治地位。

3 苏联解体导致了人类近现代史上第二大规模的科学人才转移。苏联人才转移对生化可能影响小一些, 但对数理科学来说可是极为壮观:这是从20出头的天才大学生到80多岁的泰山北斗的全体系的迁移。转移的人少数被欧盟吃了,大部分被美国吞了。

4 在美国的基础科学 于二战后取得西方阵营的独大地位 以及冷战后取得全世界的独大地位后 有能力输出第一流后备人才的国家(如中印等)的一流学生蜂拥而至 更使美国如虎添翼。

其他的因素(比如很多人津津乐道的 “体制”“创新精神”“自由”等)即使是有利因素 其影响力也和上述因素不在一个量级上。

对中国而言:因素1天然具备,在经济赶上来自然就会发挥作用;因素2 3 可遇而不可求(多半是不可遇);因素4属于已经成第一科学强国后的锦上添花,对如何做到第一没什么用。

美国大学的基础科学体制宏观上是一个容易学的顺其自然的体制

虽然美国获得第一流地位的“经验”对中国借鉴意义不大,但仍可考察一下 其维持第一流地位的“经验”。比如说大家都爱谈的“体制问题”。

在我看来 美国的基础科学体制 在最宏观的层面上 其实很简单:用大把的钱 养大把的“学霸”(对大学者的昵称),学痴,顶尖学生; 然后让这些人 自己折腾 自己治理 就行了。中国有了大把的钱后也可以学 当然学了以后还有等足够的时间才能见效。

现在人们抱怨的种种中国学界问题 基本都可以用这套体制来化解。缺乏创新精神? “学霸”和顶尖学生就是创新的标杆;学术抄袭腐败?“学霸”,学痴等很少会这样 对此容忍度也很低;心思不在学术上?在中产之后还心思不在学术上的人 会被边缘化;学术上近亲繁殖,派系山头斗争?嘿嘿,“学霸”/大学者 基本都是有态度的人 因为学术上总要面临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问题。为了贯彻自己的学术判断,“学霸”分派系抢话语权是常态。那美国学界为啥没乱套呢?学霸太多 自然地就形成制衡了,派系之间的“多不管”地区也很多 为标新立异的人提供了空间。

顺便说一句:我认为真正最难学的是苏联体制,而苏联体制的效率明显高于美国体制(至少在数理科学上是这样的)。 不过 这需要另开一帖才能谈了。

是不是说 中国从美国除了最简单的烧钱“顺其自然”外 就没什么可学的了呢?不然。 美国体制的一些具体举措仍有可借鉴之处。

待续

美国体制的一些具体举措有可借鉴之处(举例)

我举例讲一个我觉得值得借鉴的东西:tenure track 体系(终身教职轨道体系)。 研究性大学选择自己认为比较有前途的 做了一段时间博士后的青年学者 将其置于此终身教职轨道上考察数年。 期间较好地保障其研究条件。数年后若发现此人确实不错则委任为终身教授 若觉得没有那么优秀则让其走人(即所谓的“不升即走”)。这是一种竞争性很强的制度,对最强者很有利(快速上升 有效地避免论资排辈),对次强者有一定风险但也可以强烈激发其动力。

对中国来说 这种制度不仅有利于增强国内学术环境里 一直偏弱的学者的斗志, 而且也是中国在有钱后同美国抢夺一流人才的需要(毕竟绝大多数海外华人科学人才是在美国)。10年前我就听说过有引进此种制度的传言 但可能因为客观条件所限(钱少?)没有施行。最近几年,几所国内最好大学开始在基础科学院系 逐步开始使用这套 高门槛高风险高回报的制度。 据我所知 这在海外一流青年学者中引起了很大关注 很多人都动心了,不少已决定回国或正在筹划回国。。。对这种“高门槛高风险高回报”而且显然对非海龟不利的制度 当然有不少不同意见(科学网前不久曾集中讨论过这话题)但看来上层下了决心要和美国正面直接竞争。

美国理科基础教育质量差而且积重难返

我前面的几篇已描述了 我认为美国理科基础教育质量差的理由 这里就不再多说了。那么有没有办法改变呢?在D大学让我大跌眼镜后 我决定做一下调查。当然很快我发现早有受不了了的大学教授作了调查并常年奔走呼号。(Berkeley的伍鸿熙就是这样的一个热心人, 他收集了大量资料和例证链接出处 教育爱好者可以去看看)

总的说来 我认为明显改善的希望很小。

1 中小学教师素质太弱 本身也是糟糕理科基础教育的受害者

比如伍鸿熙和他的同事调查了很多中小学数学老师,竟然罕有人能解释 类似于 “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以它的倒数” 这类简单事实的原因!(可惜我一时找不到有多高比例教师做不到这些事的原始数据,不过绝对是骇人听闻的高)。最后 作调查的大学教授们发现 中小学数学老师在上中小学时 他们的数学老师就未能给他们解释 这些简单事实的原因。等他们长大了,逐渐见怪不怪,也能顺利做计算, 可是他们始终没有理解为什么!他们虽然上了大学 但往往是大学里学得较吃力的学生 被微积分线性代数折磨得够呛, 而且最重要的是:大学也不会教这些东西呀。

这时我就深刻感觉到了中国这套师范学校体系的重要性。

2 教材和教学标准体系有严重质量问题

看了愤怒的大学教授和一些家长的控诉后,我才了解到原来很多流行的数学教科书 内容有严重漏洞,歧义或错误。感兴趣的河友可以去看上面链接中伍鸿熙找出来的各种奇葩例子。我只半剧透一个。一些美国学生不懂分数的乘法:为啥 2/3 * 1/5=2/15? 就是不懂!甚至还专门造了一个词(fraction phobia--分数恐惧症)来描述这种不懂的恐惧。 (中国人想不通)这事儿怎麽就能这么难呢?美国的教科书害的。。。

教科书的问题其实是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导思想的产物。那么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导思想出了啥问题?大致说来美国有两派。第一派由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学专家组成 主张初等教育要实行“启发式”“探索式”教学 多从实际从动手出发 用计算器等代替传统计算教学等;第二派由大学教师和一些家长组成 主张传统教学法 强调记忆和练习 强调严格的书本知识学习。两派争执不下 矛盾公开化 在90年代曾酿成著名的“数学战争”(链接出处)。从现在的情况看 第二派在掌握教育主导权上失败了。前述的问题是在第一派的思想下产生的。

3 教育改革阻力极大

那么美国能不能回归一些传统 或者直接向中国之类的体系学习呢?不少人就是这么主张的(当然他们中的很多不说学中国 而说学新加坡之类)。但是这类改革会受到强大的教师工会阻挠。家长总是分散的,大学教授人数少 而且 外国人多 不接地气。 他们是无力和人数众多高度组织的中小学教师争权的。 更不用说 把握相当一部分话语权的教育学专家们往往是第一派。。。。。。

4 经济困难

宏观经济困难导致美国政府捉襟见肘。各利益集团都要争夺缩水的经费蛋糕。在金融军工医疗等巨人面前 公立教育是弱势。。。

5 种族因素

非洲裔和拉美裔的理科成绩弱 在好大学的理工科里所占比例极低。而他们占人口的比例在不断上升。。。

6 教育标准在全国范围内不统一

在联邦制下 地方有很大的自主权。 我询问过我的学生,感觉不同地区的学生学的课的难度 知识点 甚至顺序都会有很多不一样, 情形十分混乱。 更麻烦的是美国人迁移性大。 我听说有很多孩子在搬家后 会出现学习的课程无法衔接的麻烦。我甚至知道有的人在中学里没学过物理(连牛顿三定律都没学过)。。。

7 反智主义的干扰

有至少两类反智主义。一类基于保守宗教思想。 这类思想对知识分子没大的影响力 但有一定群众基础, 有民粹式的政治影响力。其对某些地区出身的人 有洗脑作用。比如曾有学生告诉我 他因为对上帝的信仰和家庭教育因素 长期以来对学习物理和数学有难以克服的感情排斥性。。。

另一类则以 相对主义 多元化 极端环保主义 女性主义等面貌出现 或者表现为 一些受过良好高等教育但理科学得不好的人 质疑学习理科的必要性。这些人虽不如第一种多 但往往更难缠。我可以举一例管中窥豹。纽约时报曾刊登一文链接出处鼓吹 “数学作为必修课 会阻挠我们发现和发展年轻天才”(Making mathematics mandatory prevents us from discovering and developing young talent.)并建议 大多数人不用学中学的代数了。注意,这是中学的代数:是教你用xyz代表变量 教你了解多项式 教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代数课! 他的提议固然受到了多数读者的抨击 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有相当一些人支持他。。。

中国的这方面的情况要好一些。 第一类在轮子被镇压后没有什么引起我注意的迹象;第二类呢?嘿嘿 我觉得中国公知的脑残度是不输于美国的。好在他们的几乎全部注意力一直放在TG身上。。。

美国的理科基础教育质量差 是美国人自己也意识到了的一大问题 各种抱怨充斥媒体 但始终不见什么好办法。 我在做了一些调查后 也感到问题积重难返 解决希望渺茫。

待续


美国的基础科学研究高度依赖外国人才输入

这是大家都熟知的事实。那么依赖程度有多高呢?最好的办法是看各学科的行业学会的年度报告。我查看了美国数学会的多年报告 发现美国的数学博士中 出生在美国的 所占比例常年维持在四成多。另外在其所统计的美国顶级大学数学系高引用率学者中 外国人占六成。所以在数学界可以说至少半壁江山靠外国人。其他的学科也许会略有不同 但美国的基础科学研究高度依赖外国人才输入 应该是个准确的判断。

美国的这种情况是非常奇特而且前所未有的。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其他顶级科学强国(老欧洲三强英法德以及后来的苏联) 在巅峰期 其科学事业都是基本上完全由本族人支撑起来的。

基础科学研究高度依赖外国人才输入 是一把双刃剑。

先说其好处:1 它使美国科学在世界上所占份额 大大超出其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美国GDP约为世界的两成多 但顶级学者显然不只这一比例)。2 它使美国的潜在竞争者追赶美国的难度大增。

但它也有明显的风险:当国家相对衰落到一定程度后 可能会导致科学水平大幅度下滑 难以坚守住一个高位。

我仔细解释一下。

以数理科学为例。外国人才的最大两个来源是 前苏联人(或者稍广一点--前华约人) 和中国。苏联(和华约)靠着具有惊人培养人才效率的苏联体制 在冷战结束前夕积累了群星璀璨后浪推前浪的 全年龄段顶尖人才梯队。苏联崩溃后 人才梯队几乎全体系地离开苏联 多数去了美国。此后苏联地区的优质科学研究和教育体系基本崩溃。现如今不仅在一流学术竞争方面基本出局(Perelman等极个别人例外, 而且Perelman是脱离学术体系的异类) 前苏联地区甚至连向美国输出一流后备人才(顶尖大学博士生)的能力都已非常薄弱(我留意过好几年B的研究生来源,我想不起一例B大学从前苏联地区的大学招研究生的例子而同期B从中国招了一大批学生)。简单的说 解体后的苏联不仅金蛋被抢光 会下金蛋的母鸡也被杀死了。

苏联解体20年了。未来15年内美国从苏联获得的人才战利品将过期而且无法补充。

中国的情况则是最有意思的。自中国对外开放以来 中国理科的最顶尖学生就持续不断的流向美国。这一方面强化了美国的领先地位 另一方面导致中国长期失血 始终难以完成本土一流人才的原始积累。可以说中国近二三十年的状态对美国维持其地位来说是非常理想的:中国基础和本科教育足够强可以大规模长期为美国输入后备人才 但研究生教育和基础研究足够弱以至于无法大规模吸引顶尖人才回流。

然而中国的很多事业都有这样的特点:格外漫长, 挫折失误连连, 长期看不到希望(或者说只能将希望寄托于人多), 眼看着别人有很多“捷径”但学不到手, 最后走了一条异常艰苦一个台阶都绕不开的路,然后逐渐收获果实并能望见难以限量之光明前途 但很多人还没意识到最难的阶段已过去。。。

我感觉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大概也是这个路子:顶尖理科人才的长期外流 纯粹从国家角度看,在三十年尺度上是吃大亏的事,但从五六十年尺度看却可能是最终盈大利的。中国通过美国的体系在海外顺利完成了一流人才原始积累和建设全年龄段人才梯队。由于中国经济实力的急速提高,美国的令本国人民和精英都始料不及的地位下滑 以及中国青年有了美国可被中国“取而代之”的“皇帝轮流做之贼心”,最近几年来已经有 未来10年内还会有 成批第一流中国青年人才回流。在我看来 中国基础科学在本土完成一流人才原始积累 就如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一样 是没有什么悬念的事。各种人们抱怨的国内不利因素 只会影响早几年还是晚几年实现的问题。当然从在本土完成一流人才原始积累到基础科学赶上美国还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学术后代繁殖需要时间)。

一个中国顶尖学生 20多岁到美国学习 30多岁回国工作 这是一种新模式。六年前(08美国金融危机前)这样的模式凤毛麟角, 但最近几年呈现滚雪球之势。我周边(包括我)有越来越多这样的人 而且相互影响相互呼应。这和更早时期的顶尖人才的 20多岁到美国学习 之后在美定居的模式 大不同。 后者对中国也是很有意义的(回国讲学组织会议,保持华人在世界学术中心一席之地等)但对美国的直接贡献更大。而前者则显然对中国贡献远大于对美国的 而且做贡献的能力是在美国获得。如果说美国在一流基础科学人才这个领域从中国抽了30年血的话, 现在中国要开始反过来从美国抽血了。美国无法通过刻意压缩从中国招研究生阻止中国抽血:如果它这样做 则不仅会导致生源质量下降 而且会导致顶尖学生不得不在中国深造从而帮助中国更快的进行一流人才的繁殖。更可怕的是 中国学生在21世纪以来在美国后备科学人才中占的比例似乎越来越高 近年来更是迅速扩散到本科阶段(我亲身体验似有爆发趋势 不知是否和美国高中生的理科水平进一步下滑有关)。这意味着中国的潜在抽血能力还在增强。。。

美国能不能找到弥补“苏联空洞”和“中国抽血”的办法呢? 由于本土理科教育质量积重难返 靠本国人是极为困难的。这件事和美国高度依赖外国人才输入的现状是相互促进的。 这事情有点类似于美国要将已经丢掉的制造业从海外拉回来一样 不靠谱。更麻烦的是,在制造业方面 美国总还可以将希望寄托于新的高科技,而在基础科学方面 按照定义 已经没有更“高端”的东西了。

依靠其他外国也不太可行。印度或有在未来向美国输入更多科学人才的能力 但我很难想象他能弥补“苏联空洞”加“中国抽血”。欧洲有人才 但只要法德荷比瑞等几个老欧洲核心经济不崩溃 美国无法在现有基础上多捞到多少。 非洲 大中东(以色列除外) 拉美 东南亚等 人口众多 但理科教育体系太弱 输出后备人才到美国一流学校搞基础科学的能力很差。

从更长远角度看 如果美国的经济地位持续下滑(哪怕仅仅相对于中国) 美国的白人人才也存在外流中国的可能。我以前觉得不大可能,但我近年来已经看到了一些国内最有钱学校用高薪招到美国中档藤校正教授水平的白人。顶尖学者由于职业特点 国际主义倾向较重 而且美国和西方已有一代人以上学者是在高度推崇全球化的大学环境中成长的。。。

日本在经济出现“失去的20年后”基本保住了本土的一流科学人才(当然这也说明了日本的封闭性)。在中美经济力量对比易位后的20年内 美国的科学界只怕“欲为日本而不得”。

教育问题显现效应有较长滞后期 美国精英可能准备不足

我以前提过 一个第一流学者成熟后往往有30年“一流水准保质期”。另一方面 一个中国学生可能现在刚到美国来读书 离他回国可能还有10年 离他在国内开始有效的繁殖学术后代可能还有15年;这意味着虽然他最终属于“从美国抽血”的人但这事有10几年滞后期。

从主流媒体看 美国的精英阶层 对教育问题显现效应有较长滞后期这件事似乎没有足够警觉性 至少没有警觉到认为 就算现在集中资源死保基础科学地位都有可能动手晚了点。不错 有很多指出美国基础教育差的声音, 但对于基础科研和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舆论似乎还是普遍很乐观 认为这是中国差距甚大美国不必太忧虑的领域。对于美国高度依赖外国人才 很多人单纯觉得这是美国的优势:外国人来说明我们厉害嘛。更有甚者 各种有浓重意识形态色彩的肤浅言论还大有市场 似乎喊几句中共体制压制自由就能推出中国创新赶不上美国。。。

美国例外论

根植于上述许多问题深处的精英思想根源 是“美国例外论”。我认为 1 美国冷战后的经济地位与其人口比例高度不匹配 2 美国冷战后的基础科学地位与其经济比例不匹配(与其人口比例更是超高度不匹配)。 美国例外论者大概也同意这两点。

我们的分歧在于:我认为从长的历史尺度看 美国的上述地位的获得有很大的偶然性 而且是不可长时间持续的(即使美国没有犯大的错误),更不用说美国还犯了一些大错误;而例外论者认为美国是“例外的” 从而即使相对地位有所削弱, 也必然是居第一位的领导者,不会被中国取代。很多诚实的例外论者也承认既成或几乎既成事实(比如从中国出口超美到中国制造业超美到中国经济超美),但是他们往往在下一个里程碑处继续持“例外论”。

结语

上述历史观的差异是很重要的。对很多美国精英来说 美国的基础科学和高等教育 具有中国在值得预测的未来没有机会哪怕接近的地位 从而不仅成为他们自信的源泉 而且可能为其他领域(如制造业)提供美国“王者回归”的机会。对我来说 在基础科学和理科高等教育方面 “中国速胜论”和“中国无法超美论”都站不住脚 但中国在跨越我一生主要学术期的未来30-40年的“持久战”颇有胜算。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 我就知道我一定要回国:不仅因为我是中国人 也因为我是希望参与到新的世界科学中心形成进程中去的“国际人”。另一方面 我衷心希望美国人能平稳过渡到世界第二 并和欧洲等力量一起实现基础科学不过度集中于一国(中国)。这种长期存在的平衡和竞争力量对中国和人类的基础科学的长远发展都会是有利的,有长久历史经验积累的中国人当能体会。

全文完

原文转载自西西河changshou,原文地址:美国求学执教的见闻和感受(0)

user avatar


我是一名教数学竞赛的老师,美国教材和国内教材我都教过,我不认为美国中小学数学比中国数学简单,相反,我认为美国基础教育向美国高等教育输出了优质的成果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主要从中学数学都学什么来分析下这个问题。


我国一两百年前喜欢自称天朝,如今在数学方面,依然喜欢以天朝自居。总是有着蜜汁自信:“美国、欧洲的数学基础教育都远不如中国,那边的高中生数学水平只相当于我们的初中生。”


有人说:


①中国成绩中等的学生去考 ACT、SAT、SAT Ⅱ ,数学部分都能随便考满分。

②对于美国的数学竞赛,中国学生只需掌握课内知识,就能轻松应对。



但实际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对比下中国高中数学体系和美国高中数学教学体系。



一:中国高中数学学什么,如何与大学知识衔接的?


我们首先来说中国高中生每天玩命的学、冲刺高考,到底学了哪些方面的技能?概括来说,是函数、几何等几大板块,每个板块各一道大题和一些小题,板块之间相对独立。


中国高中课本侧重于高中知识往“深”和“复杂变化,与大学知识结合不多。结果是:很多中国的学生高中数学不错,但到大学就听不懂、跟不上了。不信你看看全国多少大学每到考高数时,中国学生处于不理解,硬背公式的状态,继而有人去作弊,或者挂科一大片。


二:美国高中数学学什么,如何与大学知识衔接的?


美国高中及国际学校高中数学主要路线是:高一学习 Pre-calculus ,这部分内容和中国的函数部分类似,快速进入和大学衔接的 Calculus 的学习。


虽然有些板块的知识确实不如中国学生学的那么深、刷那么多题,但把有限的时间分配在更”远“的知识上,大家对于一些大学的数学知识,在高中已经有了直观的了解。这对于很多学生在大学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三:我们为什么觉得美国数学比较简单?


①拿我们重点考的板块和他们不重点考的板块比较


比如解析几何和立体几何,中国高中的解析几何会研究比较复杂的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问题,而在美国数学课内的解析几何中,对这些东西只作简单介绍。有人就以此来断定美国数学简单,但这么比较这是不公平的。毕竟,中国学生也不一定能做出 AP 微积分中的题呀。


②美国是精英教育,对于普通大众的题本来就简单


说实话,无论以哪个角度来看,SAT / ACT 试卷数学部分比高考数学都是要简单的。根本原因是,SAT I 的目标考生就是美国普通水平的考生,在美国这样一个崇尚精英教育的国家,会把给大众的题出的特别简单,给精英的题出的特别难。


但美国高校录取可不止看 SAT / ACT 啊,还有SAT II, AP 和更难的 AMC / AIME 才会让一个学生 stand out。


而中国有一个统一的高考,最顶尖的学生和最普通的学生都参加这个考试,所以在中学教育层面上,中国没有 SAT 数学这样的简单考试。


如果还以为美国数学教的太简单、以为美国数学不如中国数学,那你就错了。你以为美国就没有数学尖子生吗?


我的一位朋友王之鑫,现在耶鲁读应用物理的博士,引用他的原话:


平时我们觉得谁反应快、智商高的时候看到的通常只是假象,更有可能的原因是别人早期基础好——当我们还在刷《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时候,有童鞋就已经学完了一遍微积分;当我们当年还在学用计算器的时候,有些小朋友就已经开始学编程。

这种早期基础的差异会在长期的积累中逐步放大,最终形成人与人之间巨大的能力差距。

中国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超前学习意识是很弱的,如果中学阶段能掌握微积分、C语言,在清华就算是基础很“顶尖”的大神了。可在美国名校,基础碾压可能是另一个级别的。


他在实验室里听到的闲聊都是这样的:

“我家在宾夕法尼亚州西北部,那是一个教育很落后的地方,我第一遍正式学微积分都是高二了。”(相当于中国高一)
“外人总觉得我们高中出了八个诺贝尔奖,一定很牛的样子。其实它就是一个公立高中,很大但质量并不好,比私立学校差很多。”
“我五岁的时候我爸就给我讲核反应堆的运行原理……他一直说我动手能力差,现在的实验条件比他读博士那会儿好太多了。”(这位小哥的动手能力已经非常爆表了)


以上只是闲聊,更多的碾压体现在学习和工作中。


毫不夸张的说,很多中国留学生,尤其学习理工科的,都因为没有这种超前学习意识,基础不够好,影响了学习进度。置身于基础优秀的美国大学生中,很多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语言水平又相当于当地的初中生,想要主动交流效率就更低。

可以说,由于没有超前学习意识,造成的基础薄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式的负面效应。


而在美国的基础教育体系中,普通的美国学生不会因为数学太难失去信心,高智商的精英美国学生又早早开始打好数学的基础,各类学生因材施教,最终培养出大批人才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美国目前不重视理科基础教育?


几篇高赞答案中提到,目前美国基础理科教育很差,中小学在培养垃圾等言论。我反对这个观点,我认为现在美国甚至要比 1957 年更重视理科基础教育。


这就必须要谈谈 STEM 教育的出现。(下面的科普信息参照了我的朋友小萨老师的研究)


1957 年 10 月 4 日,正值美苏冷战。在拜科努尔航天中心,苏联科学家和工程师将一颗名为「史普尼克一号 (Sputnik 1) 」的人造卫星,送入地球上空的近地轨道。举国沸腾!



史普尼克一号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苏联的创举刺痛美国——自诩世界最强的美国,居然在航天科技上被苏联人碾压。怎能忍?于是,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下令,加速发展航天事业,尽早反超苏联。


想发展航空事业,美国自然需要大量科学 (Science) 、科技 (Technology) 、工程 (Engineering) 、数学 (Mathematics) 人才。伴随着政府的慷慨拨款和大力宣传,越来越多美国年轻人在国家使命的感召下,走入这四大领域的学习、研究、工作。

而这,正是前几年很火的一个概念「STEM 教育」的起源—— STEM 是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这四个单词首字母的合成词。虽然在 1957 年前,美国人也热衷学习这四大领域,但热度从来没有如此高涨;1957 年美国的理工科学习氛围,有点类似我们国家二十年前的一个热潮——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潮起潮落,时间来到 2000 年,在 STEM 相关产业上,美国再次遭遇失去世界霸主的危险。美国许多学者的报告显示,国家正面临严重的 STEM 教育缺失。五年后,又一份报告表明,美国在 STEM 教育的发展上,已落后许多国家。说句题外话,这份报告的作者,也是有记载的
「STEM 教育」这个词组的发明人。这个词组的确朗朗上口,好念又好记。也对,既然是个运动,是个倡议,那就得有个响亮好记的名字,如果起个名字,叫 KDHG 教育之类的,不仅听着就一点也不教育,运动也很难流行开来。


这份报告得到政府的很大重视。感受到危机的政治家们,迅速成立专项小组 (Caucus) ,开始起草提案,推动 STEM 教育的发展。美国政府两次下决心推动 STEM 教育,都是源于危机感。看来,危机感的确是自我改变的强大动力。


在 STEM 教育成为热搜后没多久,美国学术界又开始讨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2011 年,时任罗德岛设计学院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 校长的前田·约翰教授 (John Maeda) 发起一场名为 STEM to STEAM 的运动,以推动 STEAM 教育的发展。相比 STEM ,STEAM 教育加入 Arts ,也就是艺术和设计这两大元素。


这场运动号召人们既学习工程和科学,又努力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以人为本的思维能力——审美和以人为本这两大能力,在大众眼中,一直是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专利。但约翰教授认为不应该这样。他相信,在未来的世界里,人们将遭遇许多复杂的问题,而要想找到解决方案,需要人们具备跨学科思考的能力和全面的技能库,这其中就包括艺术和设计教育善于培养的想象力、创造力、同理心等。


总的来说,STEAM 教育体系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出越来越多像达芬奇一样,能写、能画、能设计、能科研、能创造的多面手。可能有些读者对达芬奇的认知,仅限于他的画家身份。但实际上,达芬奇创作过的画并不多,大概只有 15 幅左右。对于这 15 幅,非艺术圈的人能马上叫出名字的,通常就只有《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顶多再加幅《安吉里之战》。达芬奇的自我定位,以及后世对他的定位,都是一个通才。由于达芬奇和其他类似的通才在文艺复兴时期大批出现,后世就把通才也称为文艺复兴人 (Renaissance Man) 。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顶尖大学中,不仅是第 3 点中提到的被基础碾压,更多是被他们强大的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等各方面技能碾压。追根究底,其实是因为美国持续地在推行 STEAM 教育。Science 排在第一位,我们能说美国不重视理工科?


这股 STEAM 教育的风已经刮遍全球,当然包含我国,但我们要追赶的又何止五年十年?



2018.5.2 更新:

@LucienF @supersarah 二位大佬,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我觉得是这样:积分那道题并不难,事实上,基本的换元积分在咱们中国大一课程中也是基础题。可是中国大部分高中生真的不会啊,至少我自己高三的时候,做高考后两道压轴题都很熟练的情况下,对于积分的了解只是:"猜一个函数,求导之后变成现有的函数,猜出的函数就是积分"。于是只会做简单幂函数的积分。

以至于到了大学,学积分还挺吃力的,我大学是建筑系,数学课少,我又对大学数学感兴趣,想自己多学一些,自学时真实地感受到了即使高考数学 150,面对微积分还是挺难理解的。

因为高中导数大题“套导数公式”那一步做完之后,就不再用微积分知识了,后面的解法主要靠初等知识的叠加(比如不等式和分类讨论)。可能真的是咱们高中教育,更偏向于往“综合、变化”这种"深"的地方考,而非往“进阶、应用”这种"远"的地方引导。

至于另外一些评论,其实我文章中并没有说中国数学教学模式不好,用高中的知识点出一些难题,对于培养研究数学的思维有好处,对于高考试卷的区分度也有好处。只是,大部分人需要的数学只是在“应用数学”的层面(包括在物理、化学上的应用),对于这些人,数学只是工具,高中具体知识没必要学那么“深”,用些时间学学高中到大学的过渡内容,可能对这些人更实用,有助于他们在大学的发展。

user avatar

靠移民啊。

冷战期间美国有部电影叫the right stuff,描述的是美苏科技竞赛。

参议员Lynden Johnson(后来肯尼迪的副总统)问一个科学家,

“我们靠的也是德国人,苏联靠的也是德国人,我们是不是危险了。”

结果那个科学家回答:您放心,

Our Germans are better than their Germans.

当时我就笑的不行了。

视频片段:

youtube.com/watch?

我的看法:

1. 美国现在的初等教育根本无力产生足够的数学家。

2. 美国遇到过两次千载难逢的机遇:二战和苏联解体。

欧洲和苏联的伟大的科学家大量来到美国。

这样的机遇如果不出现,美国根本不可能碾压其他发达国家,取得现在的学术地位。

3. 美国开明的文化和优渥的物质基础保证了移民科学家能最大程度的发光发热。

并且两次机遇留下的红利持续激励着世界各国优秀的研究者来到美国。

4. 美国也有过高强度的数学初等教育。

一个教授告诉我,美国个别地区甚至试验过从小学开始公理化数学教育。

但随着高素质移民增多,逐渐造成了路径依赖,本土中小学越来越放纵。

5. 不要鄙视中国的数学初等教育,不信10年后我们再看。

我个人认为初等教育就应该强调数学基本功。

不然你以为英国为啥要来华取经?

6. 如果美国人不认为自己的基础教育有问题,

现在就不会强调教育改革,也不会大力鼓励STEM移民了。

7. AP什么的,你确定比竞赛培养更有用?


统计1936-2014年间,所有美国籍或在美国工作的的菲尔兹奖得主。

看看他们初等教育是在哪。(手动统计,难免错漏)

Fields Medal
Lars Ahlors, 芬兰
Jesse Douglas, 本土
Atle Selberg, 挪威
John Milnor,本土
Paul Cohen,本土
John Thompson, 本土
Sergei Novikov,苏联
Enrico Bombieri,意大利
David Mumford, 本土
Pierre Deligne, 比利时
Charles Fefferman, 本土
Daniel Quillen,本土
Grigory Margulis, 苏联
Alain Connes,法国
William Thurston,本土
丘成桐,中国香港
Simon Donalson, 英国
Gerd Falting, 德国
Micheal Freedman,本土
Vladimir Drinfield,苏联
Vaughan Jones, 新西兰
Edward Witten,本土
Efim Zelmanov, 苏联
Richard Borcherds, 英国
Maxim Kontsevich,俄罗斯
Curtis McMullen,本土
Vladimir Voevodsky,俄罗斯
Andrei Okounkov, 俄罗斯
陶哲轩,澳大利亚
Elon Lindenstrauss,以色列
吴宝珠,越南
Manjul Bhargava,印度
Maryam Mirzakhani,伊朗

22/33不在美国接受初等教育。

而且趋势越来越不乐观,最近20年(94- )只有1/11的得奖者出自美国的初等教育。

另外推荐答案

为什么美国学生学的数学比我们简单却还能做出很牛逼的东西? - 丁浩的回答

据mitbbs网友研究, A校:清华,B校:麻省理工,C校:哈佛,D校:宾大

user avatar

私以为

@倪大为

同学引用的答案说的是最正确的。特此赞同一下:

"美国给予不热爱数学的学生最基础的数学教育,而给予热爱数学的天才最高水平的数学教育。"

长久以来,中国人的迷思就是,为何「美国人数学这么差,还能出这么多牛逼科学家?」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被答烂了,我综合楼上几位已经提到的「美国学生的数学一点都不简单」,结合自身的经历,系统地给大家科普一下!

首先,先说「美国继续不热爱数学的学生最基础的数学教育」。

美国的每个地区,对于,比如,高中毕业的学生,应该有何种的数学修养,大多是有硬性规定的。比如麻省(Massachusetts ),每年对特定几个年级的学生有统考,这个统考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数学,数学不过关的,高中是不允许你毕业的。所以基本上每间正规高中,也都对数学水平有最基本的要求才准毕业。据我所知,这个标准大概在会运算简单的三角函数就可以了。 这个水平,以咱们大天朝的标准来看,确实不算高,而且很多人还都是勉强混过去的。(高中课很松。。。)

这种低要求的直接结果就是,美帝99%的学生(99%这个数字并不夸张,可能更高)的数学都停留在生活勉强可以自理的水平上。


好了,到了说「给热爱数学的天才最高水平的数学教育」的部分了。

以高中为例,对于一些数学比较好的不安分分子,为了安抚他们,不给社会添麻烦,学校(不是每间学校都有这个条件)会提供 Advanced Placement 课程,也就是宅男们喜闻乐见的 AP课程。以数学为例,高中最高级的 AP课程,叫做 BC微积分,2005年我上高中的时候,课本是下面这个:

我们的任务则是把这本书,cover to cover,学得通通透透。值得注意的是,只要你前面的课程成绩都好,你几年级修这个课是没有限制的,我上学时班上最年轻的同学是一位俄裔美国人,他修此门课程时才上十年级(相当于我们高一),他最后这门课的成绩是 A+ ,在我们学校,意味着每次考试的成绩,都在95分以上,实在是学校公害。(这位大哥后来去了 UPenn 学 Material Science,这里就不详细说了。。)



这本书的内容,大家都可以查到,人家高一就学这个,你们各位自诩为学霸的,颤抖了吗?基本上到学Vector Calculus 之前,学完了这本书,你做微积分已经应已如四则运算般自如。

我作为一名合格的宅男,还选修了 AP物理,我们的课本是这个:


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查查这本书的深度如何。

教材不是统一的,AP的任课老师可根据自己喜好选择教材。另外老师会推荐一些课外读物,供不安分的宅男们消耗能量。

AP课修了一整年以后,就可以报考全国的AP Exam了。 AP Exam 统考的难度,个人觉得数学比较简单,物理则很难。。。(物理中,力学和电磁学分开考),当然也可能因为我抽象思维能力太差了。。。即便这样,小弟我全考了个5分也是没有压力的。(满分5分)

说到这就差不多了,中心思想和开始提到的一样,可能论数学物理的平均水平,美国学生确实远远不如中国学生,但是谈到「给天才的教育」时,中国的教育制度,则还停留在解放前。而到了大学,这个差距就越拉越大,到了研究生阶段,没有鄙视国内读研读博的盆友们的意思,但与美国的「高高等」教育相比,真的无法相提并论。国内的院校,资金条件,师资条件和科研硬件条件,都比发达国家相差太远了。

所以说「美国学生学的数学比我们简单」这就是个伪命题,不存在这样的事情。



屁艾斯:

这样的制度,从侧面看,很大一个好处就是,年轻人可以把多余的时间和精力,专注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上。很多比较聪明的宅男,高中最后一年基本没有什么数理课程了(全提前学完了),学学哲学,历史,艺术,玩玩乐团,体育,对成长都有帮助。前面那位俄裔学霸,还是该地区的长跑冠军,真是令人厌恶。

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学霸们可以和学霸们在一起玩一起上课一起耍,不要小看这些宅男们,学霸们聚在一起的能量们是很大的,你没发现,在你们现在打工的地方,老板们年轻时都是学霸吗?

user avatar

从首个IMO季军谈起(连载中,极品好文,第三段到第六段完美回答了这个问题,太长了你赞一个然后跳着看吧)

http://blog.renren.com/blog/229607718/970519550

作者 : 付云皓 [他写的,不是我],02,03两年IMO金牌,满分,中国国家队中的战斗机,中学数学竞赛史上最强战力之一



刚刚过去的IMO,中国史无前例地获得了第三名,也是自1997年来近20年首次跌出前二。感谢微信等社交软件,相信现在这个新闻已经以火箭的速度传播了。

作为一个与数学竞赛及IMO打了多年交道的人,我一直有写点什么东西的冲动,但一直由于懒癌拖拖拖。赶上此时此事,我觉得不能再拖了,写一点感受吧。

首先插个链接:

http://www.imo-official.org

,这是IMO官方网站,上面记录了历届IMO的数据,只要你会点英语都能看下来。以下所有有关IMO的官方数据均出自此处,如有数据错误,请指出。

Part1 曾经的霸主

中国的奥数强不强?是不是梦之队?

五年前你问我,我会很干脆地回答就是梦之队,但现在你问我,我会说,强,但不是梦之队。

圈内普遍认为,中国在IMO上大放异彩大约就是2000-2010这十年(实际是十一年)。20世纪90年代吧,虽然也是强队,但有一次并列第一,两次第二,一次第六,还有一次未参赛(当然,未参赛不能怪中国队,细节涉及黑历史,略),银牌铜牌还是不少的。

在官网上看2000-2010中国的数据,11次参赛66人次,61金5银,9次第一2次第二,绝对亮瞎眼。61金5银什么概念?就是说如果你不是中国队里最弱的两个之一,那么你肯定是金牌,即便是最弱的两个之一,也有大约四分之三的概率拿金牌。

But你以为这就是全部了?大错特错。

2004年,某队承认自己前一年“played something unfair”(明白人都懂不再解释)。

2007年,中国在集训队淘汰了两个大BOSS,加之当年题目奇葩(可以搜那年的数据,真心坑),以及主办方越南的双标(甚至对中国队采取了笔误扣分),中国落后俄罗斯3分屈居亚军。

把这些数据修正一下,再看看中国队在2000-2010的数据,用神队形容也不为过。

不仅如此,官方公布的中国队9次第一中,除2000年赢第二名3分,还有3年赢8-9分之外,其余5年均赢接近20分或20分以上,最夸张的2006年竟然赢第二名40分!也就是说除了柳大师之外随便找一个人交白卷,中国还是第一!

这不是虐杀十条街么…………

那么下面一个问题,2000-2010的中国队到底领先其他队伍多少距离?

一个数据不说明问题,一组数据光看也不说明问题,分析完再说。

每一年情况不同,各队选人就不一样,题也不一样,临场发挥还是不一样,尤其在这种各比各的最后汇总成绩的比赛中,随机性真的很高。但是看看中国队的数据就能发现中国称霸的秘诀:强,而且稳定。

由于各年题目难度不同,我们以金牌分数线*6来作为标准分数,看看每个国家和标准分数的差距(考虑到2007年这种神年份的难度被金牌分数线误判,个人将2007年的金牌线修正到26分参与计算)。

平均实力最强的中、俄、美相关数据如下:

中国队每年总分均超出标准分至少25分,超出部分的平均值约为34,标准差大约为7。

俄罗斯除2003年外均超出标准分,超出部分平均值为14,标准差大约为12。

美国在标准分上下波动,超出部分平均值为3.5,标准差大约为10。

如此可以看出,中国队超出的成绩平均值不但远高于俄罗斯和美国,标准差也小。以正态分布模型来计算,中国输给俄罗斯的概率也就是百分之六、七,输给美国的概率不超过百分之三,至于其它国家?那都是小概率事件。

中国队为何如此所向披靡?且听下回分解。(TBC)


Part2 取胜的关键

中国队有如此稳定的成绩,秘诀是什么?

中国队没有常青树类型的人物,像Halls of Fame里的Raid Barton, Christian Reiher, Iurie Boreico, Lisa Sauermann, Alex Song这样挥挥手N块金牌,荣誉一大堆的选手,中国一个都没有。事实上,还没有任何一名选手代表中国队参赛3次(但有人进过3次国家队)。

道理也挺简单的,中国在2000年之前就有了系统的选拔,而且2010年之前冬令营只有100多人,也就是说你必须在联赛中进入全省最前的几名才能进冬令营,更别说集训队只有30人左右,随便一处失误都有可能葬送了你。一个初中生要想冲进国家队,简直是难如登天。2010年之后的问题,后面再讲。

那么,中国队要怎样才能拿第一?

这个问题,我问过奥数界的泰山北斗裘宗沪老师,时间是2002年我入选国家队之后。

(顺带一提,2002年的IMO中国国家队,不管是我们自己还是老师们,都觉得是一支烂队。裘老师当时给我们下的目标是3金2银1铜,总分前三。)

裘老师当时回答了三点:

1:1,2,4,5四个题不丢分或少丢分;

2:3,6题对选手的胃口;

3:第五,第六名比其它国家的第五,第六名强。

第一条对应稳定,第二条对应运气,第三条则对应短板原则。

在比赛场上,我们完美贯彻了这三点。当年的俄罗斯是一支强队,加上2,5不难,我们在1,2,4,5虽然基本没丢分,但并不处于优势。但是,运气站在了我们这一边,比赛中出现了第3题这样的要通过代数辅助的数论题(这正是我们的强项),我们在这一题中拿到了全场最高的24分,与此同时,我们的五六名(各30分)强于俄罗斯的五六名(各29分),终于使我们有惊无险地拿下了总分第一。

纵观这11年的数据,基本都符合第一点,第二点么需要仔细翻题目,不过很多数论与代数结合的3,6,我们都做的不差。关于第三点则有很多经典的例子,例如2004年四个满分没有一个是中国的,但中国队的最低分34仍处于并列第28名,总分第一(顺带一提,总分第二的美国队同样没有满分,最低分31仍然不低,第三名俄罗斯虽然有两个满分,但有两个人分数太低,无力回天)。与此相似的还有2009年,日本异军突起,在史上第二难的蚱蜢题里拿到了不可思议的19分(此题参赛565人只有25人得分,所有人加在一起还没得到100分!!),但一个23分使他们最终还是败在了前五题铁板一块的中国队手下。可以看到,2009年若将中国的韦教主换成一个35分,中国还是会赢,但若将日本队最后的23分换成一个金牌分数,中国队就危险了(这里稍微透露一下,在稳居第一,且没有处于金银牌分界线的选手的前提下,队伍一般在协调时不会死皮赖脸地争分,所以事实上中国赢日本不止9分)。这也是短板原则所在——毕竟一个满分也就比35分多7分,而一个低分可能拖累远不止7分。

道理都懂,为啥其它国家不能效仿呢?

第一条其实处于前列的国家都在效仿,美国和俄罗斯在1245题发挥也不错。第二条纯属运气,无法操控。我认为,数次帮助中国队夺冠,其他队伍难以效仿的,是第三条。

美国队前任领队冯祖鸣老师自小在中国长大,与中国队交流也较多。有几次问过他当年美国国家队的学生水平如何,他经常会说:“今年只有4个学生能稳做4道题,很悬”什么的。

“稳做4道题”即基本能完成1245的水平,也是我们所谓“高手”的水平。稳做4道题实际意味着学生成绩的期望至少是5道题,如果六个学生都是这个水平,那么总成绩期望将至少是210分以上。在2000-2010年中的大部分年份,中国队所有队员均能保持这个水平。

相对来说,其它国家的队员就难以达到这样的水平了,总会有那么几个差的。即便是2007年惜败俄罗斯的时候,中国的最后两名分数也高于俄罗斯最后两名的分数。

这件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无可奈何的。尽管训练和选拔机制比中国完善的早,但是毕竟基数有差距,从一两千万高中生里选拔6个高手总比两三百万高中生里选拔6个高手容易吧。

中国数竞人就这样维持着自己的优势。但是,在2010年之后(或者说事实上是从2010年左右开始),IMO这个比赛从题目本身到对手到中国队自己,都产生了一些变化。

(网上应该有很多谈论中国自身问题的,于是我们把这一部分向后放一放。)

IMO的游戏规则从很早以前就没怎么变过,那为什么题目本身会有变化呢?且听下回分解。(TBC)


Part3 规则的变化

说到题目的变化,首先就得说说IMO的题目是怎么选出来的了。

IMO的题目来自于全世界,比赛当年3-4月,各个国家或地区被允许以领队的名义向主办国家(或地区)发送题目,一般来说每个国家最多发6道题,都是严格保密的新题,且自认为优质的题目。这些题目一般有100多道,称为Longlist。主办国家(或地区)在收到题目并整理后,组建一支选题委员会(Problem Selection Committee),选题委员会的工作是在这些题目中选出真正优质且全新的题目并加以分类,一般来说初等代数、组合数学、平面几何、初等数论四个领域各6-9道题,总计约30道题左右,并将每个领域的题目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序。被选出来的这大约30道题,称为预选题(Shortlist)。在IMO考试前几天,各国的领队及观察员A提前集中,拿到这些题目并进行品评,然后投票选出6道题作为考试题,同时要求每天的3道题分属不同领域,且每个领域至少有1道题。在投票过程中,每个队伍(领队+观察员A)有一票。

从Longlist到Shortlist的过程虽然也挺有意思的,但是与主题无关,这里略去。主要来看从Shortlist到比赛题的过程。

在这个规则下,强队所需要关心的不太多,像中国重点关心也就两点。

第一,25是不是难度恰好,能够让自己的学生基本全拿分,别人的学生拿不全,从而拉开差距;

第二:36是不是能碰上一个代数题或者是用代数较多的数论/组合题。

对于2000-2010年的很多年份,甚至这些都不需要,所以中国队基本不太Care,最多控制一下题目难度顺序别错了。

但是对于一些小国家那可就不一样了。

如果你是一个小国家的领队,那你该怎么办?

其实这个问题从更早就开始了,小国家怎么训练和选拔学生?

什么?你不知道?那回过头看看现在那些“偏弱”的,要冲联赛一等奖的学生怎么准备二试吧。

没错,就是狂刷平面几何,最多带点简单数论和三元对称不等式什么的。

国外的天不一定比国内的蓝,很多高手觉得无聊的中国快餐式奥数选手培训流程,被很多小国家一直在模仿,且从未被超越。

那么,当你领着6个基本只会做几何(而且还做不了太难的几何题)的选手进入IMO的时候,你想要考试出什么题?

首先,你得选几个你的学生能拿分的题。

于是乎……

我们要几何!我们要最简单的几何!我们要G1和G2!(即Shortlist中最容易的两个几何,G即为Geometry的简称,后面的A,C,N同理)

于是,很多年份中的G1和G2全被抽中,G2会被放到2,5之一,而它的难度往往连联赛几何题难度还不如!

但是没办法啊, 更DT的是小国家一出来就是二三十个,你强国也就一票,只能保留意见。

当然作为小国领队,弄到两个容易的几何还不够,因为你知道强队终究会靠2和5中的另一个,以及36与你的学生拉开差距。

怎么办?怎么办?

于是乎……

KAO!老子豁出去了!

14不是还有一个位置吗?我们投最简单的!A1!N1!咱们六个学生好歹也是练过的,总能蒙一两个出来吧。

36题我们投最难的!我们要A8!C8!N8!你们不是牛13吗!难死你们!

25还剩一个?没辙了。算了,我们泱泱小国,送你们了,让你们赢去。

…………

…………呵呵

当然,组委会不会任由这些人乱来,领队一般也不会做得太过分,不过最终结果经常是有两个简单的几何,另有一个超容易的题,然后有一个超难的题。

2000-2010年的大部分年份都有这个特点,除2005年的36都很容易之外,其余年份都有一个或两个题很难(神年份2007年的36都超级难,但我认为6是领队们误判题目难度所致,因为6看解答并不困难,与此相关的内容后面有详述。)

这个困境总得解决啊,不然IMO成套路了玩个毛啊。

于是,我们的Problem Selection Committee在2011年玩了把大的。

相信当小国的领队们拿到2011年的Shortlist时,他们的脸上一定是一副“囧”的表情。

看看G1,让你证明两圆相交,我们学生没训练过啊,逗我玩?

看看G2,让你证明几何恒等式,我们学生没训练过啊,逗我玩?

看看G3,一个四边形…………卧槽这是G3吗,怎么那么复杂,我图都画不出来,逗我玩?

看看G4,……,卧槽居然到G4了!

怎么办?怎么办?

看来没有一个几何能让自己学生拿到分了。

KAO!老子豁出去了!我们投G8!

还可以投一个几何,但是貌似选前几个哪一个都会吃大亏……哎哎哎,组合题里居然有一个组合几何!还是C3!太好了!我们投C3!

结果……C3和G8,惨不忍睹。

(另有一说法,C3的题目叙述有风车,与主办方荷兰很配,于是Problem Selection Committee设了这个局,使得C3能够入选,另外当年投票环节也出了一些小问题。)

组委会发现这样也不行啊,只换来一场闹剧,于是在2012年调整一年之后,开始出现了一个新的潜规则:1245四道题里必须每个领域一道题。2013年到2016年的四年均遵循了这样的规则。

在2013-2016四年中,除2015年外,其余三年的25都属于正常难度(2015的第5题偏难了,可能是因为泰国搞了大飞机,在第一天考试结束时把原来第二天的题目误当成第一天的题目发给了考场外的副领队们,结果又重新投了一遍题目的缘故)。容易看出,新规则下更考验学生四个领域的平衡性,有一个领域有短板就很容易拿不到四个题。

而另外两个难题呢?很不幸,它们仍然被掌控着。平面几何和组合更容易有那种很难,但同时很漂亮,解答还能看的难题,所以2013-2016的36无一例外是几何+组合(个人认为今年第3题实际上应该算几何或者组合,数论的东西用的很少,都是平凡的)的搭配。

IMO的规则在慢慢变化,但光靠这点还不足以让中国以往拥有的巨大优势土崩瓦解。那么,美国队迎头赶上,连续两次获得团体第一还有什么原因呢?这就得说说美国队的训练和选拔方式了。且听下回分解。(TBC)


Part4 真实的美国

“美国人数学很差。”

这是99%中国人的感觉。

真实情况呢?

美国的基础教育中,数学的强度确实远弱于中国,但是美国的基础教育可是下午两三点就放学了,课后的辅导班层出不穷,顶尖的孩子学习数学的强度和深度绝对不弱于中国同层次的孩子。

“美国队拿IMO冠军全靠中国小孩,美国队6个人全是中国人或者华裔。”

这纯属无良的,想拉风的媒体的报导,如果你连这都信,那我写的东西就不用再看了。

真实情况呢?

自己去搜搜美国队小孩的名字,一般来说2-3个中国人或华裔就封顶了。

最近也爆出中国小孩“转会”到美国的风波,但是我们冷静下来想想,能“转会”的,要么应当是原来在中国考不进国家队的孩子,要么是由于政策或制度原因才去的其它国家吧。

2009年在德国,我们的学生和加拿大队的关系很好,加拿大队的Danny Shi和Robin Cheng等人便是在小学或初中时从中国转学到加拿大读书的孩子,他们也坦然地说自己在中国考不进国家队。最后中国队最低分35分,Danny考了34分,Robin考了29分(金牌分数线32分)。如果靠这些孩子能打败中国队,那不是更说明我们的训练和选拔机制不如人家么?

关于后一点,如果是从小呆在美国长大的,那教育与中国无关,如果半路出去的,去搜搜小山智丽吧(中国真的出现这个情况,只能说明我们的体制还有待完善之处)。

回到正题。先来看看美国队是怎么选拔和训练的吧。

美国中学生想参加IMO,第一步要参加的比赛叫AMC,AMC分8,10,12三个年级,同时考试,试题有25道,限时75分钟,每道题都是5选1的选择题,答对得6分,答错得0分,不答得1.5分(这是鼓励不要乱蒙答案)。

AMC的难度很低,即便是最难的AMC12,前5题都是中国小学口算难度,6-10题基本上中国高考选择都不会出,前17-18道题对于稍有中学竞赛经历的学生都不算题目,真正有点棘手的问题也都出现在22题以后。

AMC12里得到120分以上,或名列所有参赛选手的前5%,AMC10里得到135分以上,或名列所有参赛选手的前1%,即可参加下一阶段的比赛,称作AIME。对于学过竞赛的学生来讲,这都不叫事。(此处数据是往年的,可能有些不准确)

AIME是一个时间为3小时的比赛,15道填空题,每道题的答案必然是000-999之间的数字,为此题目的问法有时会很怪(自己去看几道就明白了)。AIME的难度开始增加,大约相当于中国联赛一试填空和解答之间的难度,并且计算量更甚,最后一两题将在此基础上更困难。将AMC和AIME的成绩综合起来,名列前茅的选手可以参加下一阶段的比赛,称作USAMO(即对应中国的冬令营)。一般来说,AIME做对10-11个题,加上AMC的底分足够让你进入USAMO。不过在中国随便找一个省(不是最强的那种),可能只有几十人能达到这个标准。

AMC和AIME的形式看似不太好,但是它却有一个无可比拟的优点,那就是阅卷容易。由于全部题目都是选择填空,而且填空是可以填答题卡的,所以阅卷成本和错误率都几乎为零。这样,可以保证一个真正优秀的数学竞赛生能够稳进USAMO。

USAMO参赛人数众多,一说有三四百人,跟现在的中国冬令营规模相同。USAMO只考6个题,选拔几十人成为美国的集训队。到此为止好像和中国的制度没啥不同。

说到集训队,亮点终于来了!USAMO是四月考,集训队再推后根本没有时间组队或办签证,但是老美早安排好了,他们的集训队是为下一年的国家队准备的!!

老美的集训队选出8-10个“候补队员”,他们将与当年的国家队一同训练,当年IMO结束后,这些人将与国家队里还想继续做的人一起成为下一届的重点培养对象。从当年IMO结束到大概第二年USAMO结束这段时间,他们将进行大量集训,并四处参加比赛或自己来模拟测试,最后由领队综合各次的成绩选出6个最优秀的队员组成美国国家队并持续训练到下一届IMO开始。

这样的制度有两个优点,第一,真正优秀的学生只要在USAMO发挥好(或者说别发挥差)就可以了,后面都是大量集训,完全能考出真实成绩,也能看出一个学生的优点和缺点;第二,选拔之后的训练,强度也远超其它国家。相比老美的一年左右的训练时间,中国队不到四个月的训练时间显得相形见绌。(当然这套东西是不能搬到中国的,后面细讲)若说缺点也有一个,就是要求你高二必须考出来,高三去考USAMO是进不了国家队的(另一说是如果超级优秀可以考虑)。

IMO说到底还是个比赛,取得好成绩的方法从本质上来讲和大多数体育比赛并没有什么不同。这里转一段别人的文章。我第一次看到这段话是在微信的“Lens杂志”上看到的,深以为然。

“心理学家Ericsson的研究发现: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既不是天赋,也不是经验,而是‘刻意练习’的程度。刻意练习是指为了提高绩效而被刻意设计出来的练习,它要求一个人离开自己的熟练和舒适区域,不断地依据方法去练习或提高。比如足球爱好者只不过是享受踢球的过程,普通的足球运动员只不过是例行惯事地训练和参加比赛,而顶尖的足球运动员却不断地发现现有能力的不足,并且不断以自己不舒服的方式挑战并练习高难度的动作。”

换句话说,如果你的水平去IMO能平均做4个题,而你还盯着IMO1245难度的题做,那就是在舒适区,提高不会显著,你要做的应当是挑战36难度的题目。如果你的几何好,组合差,那么继续做几何题不会给你太大的帮助,你应该尝试着做你原来很怕的组合题。如果你已经是IMO保5题争6题的水平,你应该做的是继续挑战更难的题目。

老美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因为他们在2010年前后引进了一个新的玩意儿——ELMO。

ELMO是美国当年的国家队队员(Sophomores)出题来虐待新进来的候补队员(Freshmen)的一个练习,它还有Shortlist。在我看来ELMO是一个“反人类”的东西,它的Shortlist远难于IMO的Shortlist,如果一个中国学生能够做出ELMO Shortlist里60%以上的题目,那么他绝对可以在中国的数学竞赛里横着走。

ELMO和它的Shortlist就是地地道道的刻意练习了,正如中国举重队上台举120公斤练习举140公斤一样,到了国家代表队这个层面,思考超出你目前水平的题目会对你的水平大有帮助。与此同时,将要出征IMO的Sophomores还有一次命题的练习机会,对解题亦有不小的帮助。

前面说过,美国顶端优生的数量比不过中国,但是美国的选拔制度却将这些人基本都筛了进来,而魔鬼般的训练体系则使他们比原来更厉害。即便是4个“高手”和2个低一层次的“准高手”,经过长时间刻意练习后,也有和中国6个“高手”一战的实力,更不用说运气好的时候能凑齐6个“高手”的情况了。而这,也是美国能连续两届拿到IMO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一个重要原因。

美国的训练和选拔机制有些“反人类”,但它仍然长期存在并且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这又是为什么呢?且听下回分解。(TBC)


Part5 环境的优势

本节涉及大量主观观点,不喜请屏蔽。

上一节最后提到了“刻意练习”,我们在进入正题之前纠正两个相关的不当想法。

想法1:在数学竞赛上“刻意练习”就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就是“黄赌毒”,应该严厉打击。

上一节也说了,像IMO这种世界级的比赛,刻意练习是必须的。马上就是里约奥运会了,想想有多少参加奥运会想拿牌的选手没刻意练习过?恐怕一个也没有。若是练跑步打球游泳的人刻意练习是应该的,练数学竞赛的人刻意练习就是黄赌毒,那不就成了双标?

啊对,你说竞技体育有表演性质,体育运动员是兼职演员,所以得刻意练习。那我给你找个没表演性质的,或者外行无法欣赏的东西——围棋。照这个道理,那个李世石,别刻意练习了,浪费生命;那个柯洁,别刻意练习了,浪费生命;那个阿法狗,别…………算了你生命无限,随便练随便练…………

抛开这些不谈,回到数学本身,别忘了想学好数学,多做难题也是必须的,不然吉米多维奇是干啥的?连数学本身都需要一定的刻意练习,就别说数学竞赛了。

想法2:既然“刻意练习”能出成绩,我不管是什么水平,就“刻意练习”好了。

练习要和能力匹配。在竞技游戏中,你的能力(或者称之为等级)越高,刻意练习的绝对收益可能不变甚至更小,但是相对收益更大。

苏炳添一百米原来跑10秒2,练习N年跑9秒99,从亚洲级跑进世界级。

你一百米原来跑15秒,练习N年跑14秒,从街道级跑进……还是街道级。

明白了吗?

只有顶级的选手,才配得上大量的刻意练习来提高能力。以高联为例,一个省上万人参加高联,只有五六十个省一,如果你自问数学水平排不到省里前一两百,请把更多的时间花在高考或者其他事情上,把竞赛当作一种爱好,把高联当成一次自我检测或者一次娱乐。

这里第一次强调,如果学竞赛只是为了拿奖,那么感觉不适合或达不到拿奖的水平请立即退出。我不希望再看到家长哭着问:“为什么我家孩子学竞赛学了那么多年,连个奖都考不到?”高中竞赛不是小学生过家家,它是残酷的淘汰赛,有的孩子连快餐式培训流程都接受不了,还想要拿奖,最终就是费钱费时间,还只学到了一些皮毛(以后也用不着的东西)。

回到正题。美国小孩为什么认可“反人类”的重复训练?我认为原因有三点,其一是有兴趣,其二是有保障,其三则是荣誉感。


美国的选拔制度,使得真正的天才选手不需花费太多时间在AMC和 AIME的备考上,可以直接跳到备考USAMO,这样前期基本不需要刷题。前期做得适度,后期就更容易坚持兴趣。而且老美的尖子生也少,真正的天才不需太多训练就能考出来,而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再去刻意练习,会使学生最终的等级更高。在此也奉劝数学竞赛的天才和小天才们,到达顶峰之前少刷点题,多开发思维,多保持兴趣。

当然,哪个国家都不缺乏有兴趣的孩子,那么第二点就是老美独有别人基本学不来的:保障。

哪个国家高中还学竞赛的孩子都会想,我花了那么多时间做这个,甚至到后期就是反复训练,万一失败了,谁来保障我的权益?我去哪读大学?

老美做这个当然容易了,老美那么多名校,USAMO就三四百人,大不了都收了去。换成其它任何一个国家,恐怕都做不到吧。

另外老美还有一个隐藏的优势,就是老美从USAMO开始(或者说从集训队开始)可以认为基本没有考试以外的奖惩。也就是说,进了这个小圈子,大家基本都是名校随便挑,考好考差都没所谓。这样,既可避免学生过于功利化地学习,让不是真心想在IMO上有所建树的孩子自动退出,还可以尽量避免不公平竞争(如作弊等)影响最终选拔的公正。

真正有兴趣的孩子,会在这个机制下,如同还没出名的竞技体育运动员一样,心无旁骛地主动刻意练习的。

关于荣誉感,先放上我与一位朋友在2014世界杯时探讨出的一个结论。

“在竞技比赛或者任何事情上,一个人或一群人能做出傲人的成绩(排除天分),要么就是他们需要用成绩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要么就是他们有着极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例如,同样是踢足球,南美的运动员就是前者,欧洲的运动员就是后者。两者都不占的,必定踢不好。

不得不承认,老美从国家文化上就特别注重荣誉感和使命感。日本的IMO队员可以在头上围“必胜”字样的头巾,韩国的领队可以为了一分用尽方法,朝鲜人甚至可以不遵守规则,但他们比起老美来,可都差多了。老美的潜移默化的洗脑,是比前面那些都更加恐怖的存在,这一点想必很多人比我更加有体会,这里就不说了。

老美的选拔制度,高等教育条件和国家文化使得它的“反人类”体制可以继续下去。在整体的选拔与训练上,美国人已经领先了一大步。与此同时,中国的情况如何呢?且听下回分解。(TBC)

Part6 拥挤的游戏

上一节讲到了美国现在数学竞赛上顶尖的小孩所处的状态,看起来说了不少老美的好话。我这里声明一下,我绝不是美分。

其实我在前面有不少伏笔了,相信跟我同时代或略早于我的数竞党都应该能猜到了,包括我在说ELMO的时候也用了“引入”这个词。

事实上,上一节讲到的美国小孩拥有的所有状态,兴趣,保障(高端无奖惩)和荣誉感,那都和我读高中时(或前后)中国小孩拥有的状态几乎一致!

2000年前后,还有很多参加冬令营的同学在参赛前甚至不知道进了冬令营能保送,冬令营金银牌可以直接进清北(现在的同学别羡慕,那时候金银牌加一起也就六七十人)。

我们考完冬令营之后,郑志明塞给高分的学生一人一张纸,说这张纸就是北大录取通知书,那时候还是有一些人不信他的话。

那个时候学竞赛,真的靠的都是兴趣。

我上高中的时候有个很旧的文曲星,上面存了2001,2002,2003年部分国家集训队同学的名字及去向。那个时候大约三分之二的人去北大读数学,大约四分之一的人去清华读计算机或者基科班,剩下的人还有读物理的,出国的凤毛麟角。大家都是清北,高端无奖惩,全凭自愿。

关于荣誉感,那个时候多多少少都是有一些的,可能因为我们读高中的时候更单纯一点吧。包括拿了金牌回来还是能显摆显摆的。顺带提一下,我的两块牌分别是安妮和德仁颁发的,安妮看起来不太容易升级了,我现在就等明仁退位了……

包括到达一定高度后的刻意练习,中国早就有了。那个时候的国家队队员需要每人提供20道难题(当然不一定都是原创),然后互相考(所以我前面才用了“引入”)。2001年的时候我旁听国家队集训,被6个队员加上一堆教练虐了20多天之后水平一下子有了质的飞跃。这个20道难题有多难呢?我拿了一个我自己提供的比较难的组合题去考2009年的国家队,只有一个人做出来,还不是最强的那个。

当然,2003年到现在也13年了,朝代更替,变化诸多。不过呢,除了大的政策之外,剩余的都是慢慢变化的。我个人认为,影响最大的一个变化,或者说根本的原因就是,参与的人变多了。

我们读高中的时候,真没多少人好好做竞赛。我记得那时北京市在高联结束后会组织冬令营培训,我高一的时候正式队员6个,旁听生算上我不超过10个,就一个小班,在人大附中每周末上一次课。都谁给我们上课呢?有周沛耕,陶晓永这样的老师,有邹瑾,韩嘉睿,袁新意等IMO金牌,后来肖梁毕业之后他也来讲过。这种课没多少来听的,只能说明竞赛这东西根本没多少人玩。

其它省份也差不多,好好学竞赛冲冬令营的人最多几十个,其他人大都打酱油。

那个时候有很多人高联只考一试不考二试的,因为考二试要多交十几块,当然这十几块只是顺便省下来的。

那个时候冲冬令营的人都是二试冬令营一起准备,基本不刷一试题的。

2001年10月我参加高联的时候还考砸了,一试一个短轴算了半天填了个短半轴,二试一个组合题没完全写清楚。即便这样,我比北京的分数线还高几十分。很多同时代的同学都有类似的感受(2000年高联除外,题目过于简单)。

一个省只有几十个人好好玩的年代,这么玩当然可以。但是一个省上千个人玩命准备的时候,这么玩就不行了。其实人家水平比你差远了,但是人家高联一试能刷到接近满分,二试做一几何,直接200(那个时候一试150分,二试3个50分题),你要是还按老办法玩,没准就直接OUT了。

这么多人挤进来,大都是为了好政策。高联一等奖能拥有保送资格,万一冲进冬令营蒙个两三道题没准能进清北,诱惑太大了。

于是,年轻的天才们一年比一年付出更大,一届比一届刷题更狠,只为了在几千个非天才的围追堵截下冲到前几名。

惨不忍睹。

真的惨不忍睹。

不能怪任何刷题的非天才和他们的家长,制度如此。

中国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实在是太匮乏了。

如果中国能有20所清北,200所双一流(或985),可能事情会好办很多。可是中国没有。

2009年,我第一次参加冬令营阅卷,当我看到一份30多分的卷子(冬令营6个题,每题21分,总分126分,当届需102分才能进集训队)的主人,联赛是260多分的时候,我先是诧异,然后是无奈,最后则是深深的叹息:可能就是因为这个人,一个高手被挡在了冬令营的大门前。

对于高联-冬令营-集训队这一条线来说,选拔国家队是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如果高联就把全国的高手削掉一半,那后面还怎么玩?

所以,高联被迫改制度,经过2009年的调整之后,最终改成了现在的120+180。

即便是这样还不够,伴随着教育部的政策,数学会和奥委会又大幅度增加了冬令营各省的参赛名额。

即便是这样……还不够。

负责任地讲,同样在不玩命刷题的前提下,一个高手现在想进冬令营,难度要远大于13年前。即使现在是400人冬令营,那时候是100人。

水涨船高。

有办法解决吗?

现在来看,真没有什么能快速见效的好办法。

不幸中的万幸是,高手毕竟是高手,高手也刷题,谁都挡不住。一阵玩命死刷题之后,大部分高手也能冲进冬令营。但是这样的高手,由于过早地接触重复训练,对后面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影响。

参赛人数的增加,直接大幅度增大了真正高手一飞冲天的难度。不仅如此,它还通过其它方式间接增大了这个难度和不确定性。究竟参赛人数的增加会产生哪些连锁反应呢?且听下回分解。(TBC)


Part7 疲倦的裁判

参赛人数增加,第一个影响的就是阅卷的困难。

2015年9月,我有幸参加广东省高联的阅卷和复查。

阅卷的时候,14个大学老师,7个题目(一试3个大题,二试4个题),差不多一千份卷子。

初改要一天完成,毕竟大家都是老师,都有教学任务,谁也没太多闲工夫。

初改不计复核,一个人也要面对五六百张卷子。

一天改五六百张卷子的一道题很难吗?

很难。

竞赛不是高考,联赛的解答有的你读懂就要五分钟。

竞赛不是高考,不按标准答案做的人多了去了。像二试第一题这种题目,据不完全统计,有十几种不同的解法。

竞赛不是高考,你必须判断出学生的解答是基本对还是基本错,是有小瑕疵还是有大漏洞。

还有更坑的呢。

我改几何的时候看到一张卷子写由托勒密定理blablabla,由角元塞瓦定理blablabla,由笛沙格定理blablabla,证毕。我当时真有一种想把这个骗分的家伙拉出来的冲动,最后还是放弃了。孩子是无辜的,没准就是被无良老师教的。

我那天算是试出来了。

我一个白天的极限是改八百道题,复核不算,而且中饭和晚饭都是味同嚼蜡。

第二天我还要上课,我晚上躺在床上,进祖坟的心都有了。

我不禁怀念我读书的时候,那时候要是去改卷,可比现在轻松多了。

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因为改卷完了还有复查!复查!

复查的卷子少了一大半,但是复查的题量变成了全部!而且复查的题里大部分都是写了东西的!

坑哥啊!

我觉得吧,如果只是为了钱,有人拿百元大钞砸我我都不干这个活。

也许是因为我自身的经历吧,我每次拿起红笔的时候心里都是很严肃的。学生实力不够或者没发挥好,OUT了就OUT了,但是学生做对了判错了,这是无论如何不可以的。

高联如此,冬令营更甚。现在400人的冬令营,想想就头疼。

首先,冬令营的题变难了,解答也变长了,尤其是时间变成4个半小时,够写四五篇作文了,想编点什么东西很容易。经常会出现读十分钟还没读懂答案的情况。

其次,冬令营的每一分都很重要。高联的30分和50分没区别都是三等奖,100分和120分没区别都是二等奖,只要重点照顾一下省一左右或者以上的卷子,就不会出问题。冬令营可不行,各大学校都看这个成绩招人呢。去年要是一个48,一个45,前一个可能就是清北,后一个可能就是孤魂野鬼啊。所以冬令营这种比赛,卷子要复查多少遍,没改过卷子的绝对想象不到。

还有,正因为冬令营分数敏感,复核的时候经常要充分讨论,更别说一个题的对错能折腾一两个小时的事儿了……

这里还是要向参加或将要参加高联、冬令营等比赛的同学和家长们说一句:我们知道你们急,但是我们更急;我们知道你们想要公平,但是我们比你们更想比赛公平。

话说回来,十年前改卷儿的,最少待遇是专家级的,现在改卷儿的,真就是搬砖的家伙。

有人不禁要问了,这么多卷子,为什么不多找些人啊。

我觉得道理很简单。

第一,真没太多适合的人。能看懂竞赛卷子,愿意做这件事,还没有直接利益相关的人太少了。

第二,同一个题不能有太多人改,不然很容易出现你改的严,我改的松的情况。理想状态是3-4个人一组,而且互相复核,共同讨论。

第三,人多了,各种产生的负担就更大了。

现在来改卷的大都是纯奉献,但真的不确定大家还能坚持多久。

改卷的也是人。

参赛选手多了之后,阅卷的困难是可以预计的。但是,阅卷的困难又进一步地刺激了某些改变。到底是什么改变呢?且听下回分解。(TBC)

Part8 混乱的训练

本节再次涉及大量主观观点,不喜请屏蔽。另外请勿对号入座。

在讲阅卷困难导致的改变之前,我们先从参加人数增多讲起。

参加竞赛的人数增多,另一个直接的影响就是培训教师的缺乏。

一个省几十个人正经搞竞赛,最多一两个班就行了,老师是永远不缺的。尤其像北京这种地儿,IMO金牌想来讲课都得排队,更别说国集水平的同学了。

但是现在不一样啦,一个省几千人搞高联,怎么也要弄出三五十个班来,而且大家劲头都很足,算下来最少要近百个老师才能带的过来。

一个省能有一百个教高联能教的明白的老师吗?

很负责任的说,凡是叫“省”的,都没有。

小学的竞赛,读完高中成绩优良的理科生基本都能讲,真没多少东西。唯一的区别是有的老师讲的真是好,而大多数人只是能讲而已。

初中的竞赛,大学读数学系,接触过竞赛的好好练两年基本都能讲,真没多少东西。唯一的区别同样是有的老师讲的真是棒,而大多数人仅仅是能讲而已。

高中的竞赛,那可就不一样了。

小学的竞赛可能以初中的知识和思想为背景,初中的竞赛可能以高中的知识和思想为背景,这些都好掌握,掌握了这些的老师,至少在讲授时层次会高于学生,或者通俗一点讲,最少可以装装13。

高联或者高联往上可就不好玩了。平面几何和对称不等式什么的,还能用时间堆,做上五六年最少耍起把式来能挺像样的。但是代数呢,没有分析和方程的功底,以及数感和放缩的技巧很难讲透;数论也差不多,把进位制、同余、完系和阶弄完之后,后面要么是在分析整数的结构,需要懂一些环和域的东西,要么是和组合结合的问题,运气不好冒出来一个小孩拿本解析数论来问你你可就呵呵哒了;组合更是要命,归纳反证极端原理仅仅是初级工具,既有极富初等思想的不妨设、对称、算两次,也有用对应或同构转化问题,还有母函数、线性代数等等高等的知识和技巧,更不用说组合可以和代数、几何、数论中任一领域结合,简直是无边无际。


顺带一提,个人认为代数里真正经典的是多项式,学过复变的都明白。可是多项式这玩意能代数能数论能组合,各种天坑,能讲明白的太少,学生会的也少,最后还反过来导致不敢随便考……

大部分老师,苦练数年,能讲明白一个领域已经十分了不起了。况且现在的状况,大家都是快餐,没有多少老师再愿意去像以前那样花很长时间只为弄明白一块内容,那样还不如去讲初中小学,学生更多,更赚钱。


一个省就零零星星几个能讲明白的老师,更悲催的是没准这老师还是清高型不愿意讲课,或者学术型天天三点一线,一般的学生和家长甚至连面都见不到。

那这几千个学生找谁去辅导?

当然是不靠谱老师了。

但是不靠谱老师怎么镇住学生?

当然有办法了。

个人觉得办法基本就那么几个:讲套路,讲难题,背答案,教骗分。

下面一个一个介绍。

讲套路,事实上是只讲套路,把竞赛难题按照讲高考容易题的方法讲。其实我不反对讲一些套路,一个完全没接触过高中竞赛的孩子也是需要学套路的,但是把套路当唯一思路就不好了。数学怎么说也是锻炼思维的,这样不是在教孩子而是在毁孩子。当然了,如果家长和学生觉得靠这么学能上个好大学,毁毁孩子也无所谓,那我无话可说。特别还有一些老的竞赛难题,在新的竞赛书上有了系统理论之后就成了套路题,学生发现自己能做很难的竞赛题,那感觉就像武林外传里的李大嘴学了降龙十巴掌之后一样。

顺带说一下,个人觉得2015年的冬令营在新颖性上做得很好,六个题没一个能套路。不等式一调整就坑了,组合题不能归纳,平几题基本解法动不了,上解几又困难重重,数论题又考了多项式。冬令营的成绩一下子让我们看到了现在的学生做新题时的孱弱。考完之后猜国集分数线,主试委员会的猜测都集中在72到84分之间,结果……不客气地说,如果这套题拿去考2003年前后的冬令营,国集的分数线估计会到81分左右(那时约25-30个国集),也就是说现在的高端战斗力做新题的能力也没比以前有提升。

讲难题,顾名思义就是类似给非顶尖的初中生讲冬令营,给非顶尖的高中生讲普特南这样的做法。数学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违反自然规律的事可是要不得,偶尔讲一个题让孩子了解高度是可以的,但老是这样做就不好了。但是这样家长和学生可以膜拜啊,他们又找回了学习小学竞赛和初中竞赛时的感觉啊,就是这个feel,倍儿爽!但是这样做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学生根本动不了笔,从而会养成只听课不思考的坏习惯,以后就是见了题都眼熟但是都不会做的节奏。我自己就会说,这个孩子被教“废”了。

背答案,这里注意是背答案而不是看答案。看答案是一个优秀的竞赛老师必须具备的技能,毕竟你不可能像学生一样每个题都做。看答案并非只是看答案,而是要根据答案来辅助理解问题,有时能举一反三得出其它解法,即便没有其它解法也不要紧,最少能总结出解答的哪些步骤是关键,再深一点可以总结背后有什么东西,在什么动机下能想到,是不是自然的,如果学生自己做的时候遇到困难,应当怎样给予提示才能收效最佳,等等。背答案那就性质不一样了,脑子里一背,黑板上一抄,然后解释每一步为什么对,这样好像跟直接发答案没什么区别。

教骗分,上船之后必做的事。题不会做怎么办?乱写一阵,所有你知道不知道名字的定理都写上去,总有阅卷老师看不懂的,看不懂他就不敢给你判错。尤其是证明题,没准就蒙到了。证明的题,尤其是几何,条件推一堆,结论推一堆,中间差一步,写上个显然。可是孩子啊,数学是严谨的,不是靠蒙的,这可比学套路什么的严重多了。学数学之前,先要学会做人啊!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写上去无可厚非,但是你要是知道自己是胡说八道还写,那就是人品问题了。上一节也提到了,现在的竞赛阅卷压力很大,若是放到之前,阅卷老师完全有时间陪你玩,可是现在不行。因此,很多人就钻这个空子,就赌阅卷老师不敢判错,而这又反过来加重了阅卷者的工作量。冬令营级别的阅卷人尚能保证识破这样的忽悠,但联赛级别确实偶有漏网之鱼。记得某年冬令营,某省所谓最强学生,做了6个题有4个伪证,大抵就是这个原因罢。

竞赛参赛的人数增多导致了一些不靠谱老师的产生,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还有什么更令人头疼的事情呢?且听下回分解。(TBC)


Part9 脆弱的学生【我的批注:10年在CMO发生了大新闻】

先讲点上一节没讲完的东西。

上一节讲到有很多不靠谱的高中竞赛老师,先说一下他们为什么不去好好教小学初中呢?个人认为还是高中竞赛老师的特殊地位。毕竟小学和初中的竞赛老师确实很多,除非教得非常好,否则没有太高的地位。另一方面,大多数家长和孩子还是拿小学竞赛当小升初的敲门砖,拿初中竞赛当进好高中的敲门砖,同时他们也意识到,大多数市里县里的好的初中高中还是可以靠钱或者关系搞定,但是搞定优秀的大学是非常困难的。另外,省会级城市的第一名学校和第五名学校的教学差距,未必比得上优秀大学里哪怕是头批985和二批985的差距。经过9年(甚至超过9年)的竞赛长跑之后,大家也都把高中的竞赛当作终点。

回到正题。

高中竞赛的参赛人数大幅度增加,不能赖政策,也不能赖不靠谱老师,初中高中的招生也仅仅是影响小学初中的竞赛。最终的问题,还是出在学生和家长身上。

近些年的高中生,大多是在95-00年出生的。这些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一直被捧上天的人绝不占少数。尤其是如果还能学习号称是尖子生才能学的奥数,那简直就是飞机中的战斗机了!

所以,这些孩子全都成了布袋和尚——说不得。

可是事实上呢?

奥数只适合5%的孩子学习(注意只是学习!),可是光参与的孩子恐怕就要超过20%。现在前20%的孩子能上啥大学?二本可都不一定(还有部分学生读不到高考的,所以20%到了那个时候可就是25%甚至30%了)。

天分不够,水平上不去,玻璃心倒是养出来了。

小学的时候呢,多学一点,能听懂也行,当个兴趣爱好。可是慢慢长大了,再花大量时间学竞赛,啥都听不懂,可就没有必要啦。

再说了,竞赛这个东西本来就是逐步淘汰的,学不懂就不要再花时间坚持,十年二十年前的家长都懂,为毛现在的家长就都不懂呢?

这种坚持,说好听的叫做破釜沉舟,说不好听的那就是无谓的坚持。

小学到初中是要淘汰一拨人的,初中到高中也是要淘汰一拨人的。我考华杯赛的时候华杯赛决赛的金牌,也有几个高联省一都没拿,这都很正常嘛(没准人家去搞其它竞赛了)。现在更是如此,小学竞赛全是填鸭,考好根本不代表什么,可能只是刷题多。到了高中,你以为你还能只靠刷题?

当然了,这个东西和学校以及校外的培训机构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关系。学校嘛,总是希望更多的学生参与这些东西,最少述职报告上可以写写嘛;培训机构就更不用说了,多一个学生多一份钱。但是关键,还是在学生和家长身上。

即便是培训机构,只要是正规的,都时常会有考试和分班,跟不上的就学一些简单的呗,这不是很正常吗?竞赛这玩意再怎么说,每年也是要淘汰一部分人的,如果机构招生进来是10个班,讲了三年竞赛还是那10个班,一个人都没变,也没有人员交换,可以肯定这是个骗钱的机构。

可是这倒好,这种考试和分班制度,却被家长投诉说是歧视,不人道……

初中竞赛,考试分个班,60人分两个班,结果50名左右的都要去快班……

高中竞赛,到高二要停课集训,结果高一的联赛考40多分,高二模考从没上过100分的孩子都要去停课……

这种事见多了,见怪不怪。

你去劝学生,学生不听。你去劝家长,家长说:“凭什么我家孩子就比别人家孩子差!”

哭笑不得。

很多家长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家孩子学得挺好的,就是没考好。”

应试是有可能有高分低能的,但是绝不可能有低分高能的,竞赛就更不可能了。判错了我信,没考好我不信。

这些孩子还听不得批评,当然老师也懒得批评。想想也是,在学校里的时候老师肯定管不住,谁愿意冒那么大险管教你家孩子啊?万一被你打了咋办?打死了咋办?到机构里人家机构就是讲课收钱的,家长和学生就是消费的大爷,更不会惹你不高兴。

这里插一点别的东西。

就业难因为什么?

因为毕业生高估自己。就这一点没别的。

一本学校出来想一月两三万,想没想过每年毕业接近一百万的一本生,大学扩招的十几年就是近两千万人,可是全中国有多少人能到哪怕是一月一万?这个数字远比你想象的要低。

一般的大学里,你在学校是学霸,是风云人物,出了校门啥都不是。但要命的是,你还觉得你是个人物。

清北即便有一些舆论的影响,还是清北。只有在顶尖的大学里,你才能认识到和真正的神犇之间的差距。校内校外一比,才能精确的定位自己。有的事就不是你能做成的,或者做成的概率不超过彩票中头奖的概率,人要认清现实。(当然,如果你认清现实之后还有这个理想,那肯定要无条件支持)

回到正题。学竞赛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高估的人太多了。

最后的结果大概就是这样的。

四千个水平远不够省一的孩子和两百个水平有希望冲省一的孩子(这里包括十个很牛的孩子)一起玩命训练,一起考高联。该省省一有60个名额。

对那四千个孩子,由于题目变化,神发挥和阅卷误差等原因,冲到省一的概率就是1%,最后有40个省一。

剩下200个孩子瓜分剩下20个省一。

结果呢,那3960个孩子自然是撞了南墙回头,你以为那40个能幸免?金秋营,自招分分钟把他们刷下来。不仅如此,他们还耽误了宝贵的时间。本来裸考能上985的,最后可能连211都悬。

但是剩下那200个就DT了。尤其是最好的十个孩子,完全是大坑。没准冒出来个谁谁谁就抢了一个省队的位置。

那4000个孩子坚持搞竞赛,得益的是谁?

只有学校和竞赛老师,不解释。

我还是不说那句4个词10个字母的话了。

非顶尖水平的学生,其实并不适合在高中还继续花费大量时间学习竞赛,但是由于孩子的脆弱及家长的保护心理,他们还是选择了继续。那么,对于真正的顶尖学生,情况又是什么样呢?且听下回分解。(TBC)


Part10 倍增的压力

非顶尖的学生的继续,使得顶尖学生的晋升压力变大。但与此同时,还有更大的压力等着他们。

第一个原因当然是保送制度,以前的话就算是没进省队的省一也能不用高考了,去哪儿另说最少好听啊。另外高二弄个省一之后就可以完全弃综合了,高三考不进去也认了,不会没学上。当然,我也见过两科竞赛省一,发现保送没好学校去,放弃保送再回去高考考到清北的,这种犇这里不讨论。

第二个原因,则来源于学校和背后的培训机构。近年来重点高中为了吸引尖子,打打旗号是必须的,一个集训队都能给学校加不少的分,更别说物以稀为贵的国家队了。据我所知很多学校都打出了明码标价,什么成绩能拿多少钱(话说我咋没赶上这好时候……)。不过别以为这是有比没有好。考高联的时候的高中生最多也就十七八,有个“赏罚分明”很容易让他们情绪更加不稳定,容易想多。另外,指导老师也会在后面不断叮嘱不断打气,但这明明就是让学生更加紧张的做法嘛。培训机构就更别说了,对于尖子那是好吃好喝供着,但是谁也不是傻子,你要没考好看人家还理你不。

当然,前两条说到底也没多大影响,而且尤其是冲进国集之后就基本等同于没影响了。真正能影响顶尖高手在国集和IMO发挥的压力,在哪儿呢?

舆论。

当然是舆论。

去年8月,2015年的IMO国家队包括领队副领队和队员上了鲁豫的节目,相信关注数学竞赛的筒子们都已经看过了。不知道大家看完之后什么感觉。

我当时看完之后,只有一种淡淡的哀伤。

上节目这种事,本来就是容易说多错多。如果只是简单背几句台词还好,现场(录播还好一点,直播更惨)如果说错一句话,那可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上节目这种事,本来应该只找成年人的,找熊总和秋生哥做个采访就完了。两位领队都是老江湖了,年岁大,经历的又多,肯定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但是去年的“中国奥数输给美国”在网上疯传,队员们还能淡定的坐着吗?

全天下都在看着他们,已经没有人能站起来保护他们了,他们必须自己站起来保护他们自己!

可是他们毕竟还是一群孩子啊。

还是一群追逐自己梦想的少年啊。

他们做错了什么?不就是没考第一吗?这和中国运动员没拿到预期的名次就得出来解释一下有什么区别?!

不,或许比这更严重。运动员多少是国家体育总局花钱培养的,是拿纳税人的钱砸出来的,优秀的运动员甚至还能大把大把地赚代言费。可是数学竞赛呢?我可以很明确的说,最多只有国家队队员出国比赛的机票和食宿是报销的(食宿还是主办方提供),其它从培训到参加国内各种比赛的开销,那可都是家长自掏腰包啊!奖金倒不是没有,但哪能和体育竞赛比?

有的人该说了,你这影响力也不如体育竞赛啊。可是正因为如此,不是更不应该责难他们吗?

现在的国家队队员,应对IMO这样的比赛时确实有一些弱点(这一点我会在后面详述),但是考差了可不能怪他们。

我觉得,一个国家队队员,哪怕他IMO考得再差,只要他一没有在之前的选拔考试中作弊,二没有在IMO考场上消极怠工,三没有公开发表不当言论,他本人就不应该承受任何的指责和非议。大家都是人,人家不管有没有弱点,只是训练,考试,训练,考试,最后领队告诉你你进国家队了,再训练,考试……人家什么也没做错。如果说没选出最强的人,那么就是我们的选拔体系还有待完善;如果说选出了最强的人,但是状态没调整好,或者弱点没有补上,那么就是我们的国家队训练体制还可以进步。不管怎么说,这可不能怪IMO选手吧。

IMO选手自然承受着很大压力,不过非IMO选手也差不多。近几年大家都有这个习惯,说谁谁谁应该能进国家队,结果人家冬令营考砸了,集训队考砸了,就说这人咋这么弱。

这叫什么?这就叫妄议。

其实很正常啊,即便是顶尖的高手,也有可能进不了国家队。冬令营还好,集训队到最后都是毫厘之争。一个高手没进国家队,可能只是因为吃坏了肚子,可能只是因为题目不对胃口,可能只是因为评分标准恰好对他不利,也可能只是因为一个阅卷失误。是考试就有随机性,为何偏偏要忽视它?退一万步说,就算人家是真的弱,那也是人家自己的事,关你啥事?难道你还能开个赌局赌谁进国家队不成?别忘了人家就算再弱也比你强!

说到这,应该很明白了吧。

数竞选手承受了太多的舆论关注,舆论将关注转化成了压力。

但另一方面,他们并没有从中得到任何的利益。

每个人都可以如同喷明星和运动员一样喷他们,可是他们却没有得到如同明星和运动员一样的利益。

说到底,还是政府不重视,有钱人不重视,只有一帮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重视,最后造成了数竞这种“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尴尬状态。

想要政府和有钱人重视是不太现实的,更何况数竞本来就需要降降温。

所以解决的唯一途径就是,无关人士速速退散。

顶尖的高手,尤其是IMO选手确实不应该为他们的失利承担任何责任,毕竟这只是个游戏。但是,他们也确实在应对竞赛时有一些弱点。那么究竟是什么弱点呢?且听下回分解。(TBC)


Part11 高手的弱点

相比以前的国家队员,近年的队员们确实在应对竞赛时有一些弱点。前面已经提过的诸如高估自己,做新题能力差等等就不再说了,影响也不是特别大。

我在这里主要想谈一下我所看到的两个足以影响最终成绩的弱点。

在谈弱点之前,先以个人角度分析2015年与2016年IMO中国队的输赢之处,如有主观臆断请指出。

先来看2015年。平心而论,第一天的题对中国是有些不利,中国队也没有发挥到最好,但是造成这个情况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几何。第一题组合几何与第二题数论,从数据上中国队没吃亏,甚至还有点小便宜,但是至少有2位同学因为花费大量时间做这两个题而失去了做第三题几何的宝贵时间,但因为几何题的数据太可怕了,一下子亏了接近20分,所以一下子认为几何是输掉的重点也很正常。但是实际上几何题应该也就是亏12分(接近2个人)的节奏,因为每天有3道题,还是要综合考虑。即便第一天考成这样,有第二天的第六题这样一个大礼包,中国队也未尝没有翻盘的可能。中国学生的数感是很好的,前面也说过,需要用代数估计和放缩的题目(即便是数论或组合),中国队都会很占便宜。尽管第六题是组合题,但是需要用代数去估计,中国队就考得很好,全场也就十几个基本做出的,中国占了四个,第六题总分全场第一。与此同时,可以看到第五题函数方程是中国的弱项,这个题30人全对中国竟然只占两个,而且剩余四人的分数都很低。中国队最终还是输在了第五题上。倒不是说第五题应该更多的人做出来,毕竟没做完的四位同学中有两位第六题是满分,估计花费了一些时间,但是明显应该能多写一点,争取更多的分数。比较中国和美国第五题的小分就可以看出来,最后的最后还是输在小分上(第一天的题做不出来就是做不出来,无话可说)。

厉兵秣马,来年再战,中国队加强了对几何的训练,选拔也更偏重几何。考试题一出来,没有纯几何作3,6,可能有些筒子就会觉得IMO在针对中国人,其实不然。首先,TST考什么和能选出哪个领域偏强的选手没有完全必然的联系,大家并没有太多互相针对的,中国的TST题目毕竟还是中国人自己放到公共网站上的,这样说未免阴谋论了;其次,今年IMO还有第五题这样帮助中国队的好题,这样的一个代数正是中国队的强项;第三,IMO本来就是让人猜不出,完全定死了规矩那就没意思了;第四,其实第三题是几何题而不是数论题,中国队没有把握好而已。


来看一下具体情况,中国队不仅在第五题上是满分,并且由于花费时间少,顺带着第六题也做的很好,即便是三个满分的韩国队在这两题上也被中国队赚了不少。关于美国队,那真是运气太好,可以看到美国第二天三个满分都是中国小孩,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即便如此,第二天中国队还是赢美国队4分。第一天的第二题应该是中国此次没拿到好名次的关键,有两位同学没做出,相比几乎全对的美韩,这个失误足以葬送领先优势。但是也要通盘考虑,据说有一位同学是在第一题上花了过多时间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做第二题。看看第一题和第二题,当然不是某些人所臆想的初中题难度(再次强调,答案只是告诉你这个题怎么样可以做出来,不代表难度,需要仔细读答案才能发现里面的困难之处),但也没有很难。第一题想到复数绝对可以一小时以内做出来,这笔买卖很划得来;第二题只要把6乘6的棋盘为什么没办法排分析清楚很容易猜到证明的方式,它放在冬令营和集训队也只能算一个一般甚至偏容易的题目。

所以个人认为,2015年第三题是大坑了中国队,第六题又是大帮了中国队;2016年第二题是小坑了中国队,第五题又是小帮了中国队。两年的题目看下来,对中国队都是公平的。另外虽然韩国今年的三个满分有点猛,但是美国两年的发挥算不上极佳,最多只能算是略微偏好。事实上中国队发挥也都是一般,即便发挥的不尽如人意,也说明中国队像前些年那样巨大的领先优势是肯定没有了。

下面来说说我眼中中国队的弱点。

第一个弱点,就是四个领域不均衡。

当然,每个选手都有强项和弱项,但是当一个领域弱到会大幅度影响拿全1245的概率的时候,即基本上做不下来这个领域25难度的题目的时候,事情就不好办了。

早在第二节中就提过,基本拿全1245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第五、第六名。如果国家队中相对较差的几个人不能保证拿四个题,对整体的分数影响会很大。去年和今年的1245,中国队做得都差强人意,而且最终都是输在25上,本来用来赚分的25现在却输分了,不得不引起重视。

第二个弱点,就是不会应对不利的形势。

其实这个情况我在2009年就发现了,有不止一个冬令营满分在集训队第三次考试上栽跟头,几乎一分未得,后面状态越来越差,都无缘国家队。在之后的几年里,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考试中有“一脚深一脚浅”的问题。有的同学大赛考得好,却在集训队里出现大失误,尴尬到靠评分标准才幸运地没出局;有的同学参加两次大赛,一次考得很好一次却十分差强人意;有的同学集训队题难的时候考满分,题容易的时候却几乎零分。

相比十年之前,现在的选手这种“逆境求生”的本事基本都荒废了。一旦遇到第一个题不顺手,很容易出现重大失误。考场即是战场,做不出3个题也要争取做2个,做不到2个也要争取做1个半,这样的信念和决心,还有应对的能力,正在慢慢从选手身上消失。从统计数据上无法看出全部,也许有的同学一直都很顺,但也拥有这样的问题。

选手们有这样的弱点,原因是什么?且听下回分解。(TBC)

Part12 不同的目标

现在的选手和以前的选手比,确实有一些弱点,产生这些弱点的第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赛制,尤其是集训队的赛制。

我们考集训队的时候,是8次小考2次大考,大考分数乘以四。所以在小考阶段,完全不需要发挥得太好(我高三的时候小考好像也就是正式队员的第三或第四),但是不能落下太多。小考有的时候题很难,甚至有时会有一两个讲解答都要讲一小时左右的题,所以要求抗压能力特别强,大家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题容易的时候三个全做不是本事,题难的时候做一个半或两个可就厉害了。而且,小考时大家都在边考边调整状态,以便大考的时候能够爆发,毕竟大考是乘以四的。2002年就有一位队友,在小考考得十分不理想的情况下,大考比大部分人多做了一道题,成功翻到了前六(名字就不说了,在场的都知道)。考试次数多,才更要求心理素质好,能够逆境求生。

集训队的10次考试,完全可以考出一个选手的所有优点和缺点。像我在2002年时就是几何的技巧部分做得稀烂(换句话说就是基本只会硬算),于是被要求练习几何题,到上IMO考场上的时候几何已经不那么烂了。

现在的集训队可不行,只有6次考试,而且大考的比重严重不足,前面很容易拉开差距(在24道题里差出4道题,可比在12道题里差出2道题难多了,后者可能就是一次失误的差距)导致后面无法翻盘。并且,只有18道题,各人的优缺点也没有特别明显地体现出来。

另外,联赛进冬令营和冬令营进集训队的扩军也是一个问题。扩军确实能保证基本保证最好的选手能进到集训队了,但是60人的集训队必然有大量60名左右水平,甚至是100名左右水平的选手,加上考试次数少,确实更容易出现大反转的情况。毕竟贝叶斯公式摆在那里,没选出最强的6个人,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集训队的赛制缩减,和主办方不堪重负有一定关系,和命题者的缺少也有一定关系,但我认为最大的原因还是教练组并不像十年前或二十年前那样极度渴求一个团体第一了。如同很多中国体育的优势项目一样,从无到有的时候很激动,第二次第三次蝉联的时候很有荣誉感,可是拿多了第一也没意思,总是成为别人眼中的目标也是心好累的(再说IMO拿了第一教练组也木有奖金)。中国的数学竞赛已经度过了艰难的开荒年代,已经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相比之下,教练组更愿意看到手下的学生们在未来有好的发展,也不愿意再多多折腾这些已经训练了N年的学生,可能在要求刻意练习的时候手也松了一些吧。

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学生自身的目标和定位。

教练组不愿意加强训练强度,有的高手也不想要。第一是现在的高手们也更注重未来的发展,提前自修大学课程的不在少数。另外,现在高手普遍都是很早就进入刻意练习阶段(甚至有很多初中就停课做竞赛的),练了几年估计到最后也练烦了,大家进了集训队进了国家队之后玩上N久也是常态,前几年甚至还出现了一届国家队里一多半到大学不想学数学专业的情况。

其实现在的高手条件要比以前好,机会也比以前多,他们也能更加综合地去考虑和做出选择,他们应该是更加幸运的。能够在注重当下的同时也放眼未来,这是一件好事。

中国的高中数学竞赛变成这样,我不敢妄言是前进了还是后退了。但是数学竞赛本来就是培养和选拔对数学有天赋及兴趣的学生,并给他们尽量光明的未来。从这一点来讲,尽管现在联赛级别大家的压力都很大,但是从顶端来看做得还不错,至少不考虑舆论的话还是在进步的。

IMO只是一个游戏,不要把它太当真。梦碎梦圆,这都不是终点,区区游戏,何分第一第三。

当然,目前我们的高中竞赛还是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的。

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避免高手因为要冲出来而过早做太多的重复性训练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后继无力或者进入大学之后不喜欢数学,或者因为学习数学竞赛而过早丢失学习其它学科的机会和时间等等)。

第二个问题,则是如何缓解舆论给予高手们的压力。

第三个问题,就是如何在最后的选拔中选出真正执着于参加比赛,水平也高的学生去参加比赛,并保持不错的成绩。

这三个大坑一般的问题很难给出很好的解决方案,我也只能做到抛砖引玉,且听下回分解。(TBC)


Part13 急需的科普

我想到的第一个解决方案就是科普。

原因很简单,很多人不知道奥数是什么。

中国十几亿人,真正知道奥数是什么的,恐怕只能以百万计,甚至可能还到不了百万。

因为不了解,所以攻击,因为不了解,所以诋毁。

人之常情。

我举一个例子。2013年我看到一个段子,说一个不识字的土豪解鸡兔同笼问题,先让鸡抬起一只脚,兔抬起两只脚(这时候脚的数量减半),然后再让每只动物抬起一只脚(这时脚的数量减少了等同于头的数量的值),这个时候鸡已经一屁股坐地上,兔子是单脚独立,很容易算出兔子的数量,然后再解出鸡的数量。段子的最后说,这让数学老师和奥数老师情何以堪啊。

看了这个段子,感觉怎么样?奥数老师是不是特S13?这可是连不识字土豪都会的做法。

真相是什么呢?

我1992年在华罗庚数学学校学奥数的时候,老师就是这么教的。

另外拜托仔细想想,不识字土豪真会这个?

对了,这个段子就是来黑奥数的。

但是可惜的是,我看了这个段子三四次,仅有一次有一个人的回复说鸡兔同笼就是这么学的。

另外,跑男第二季第二集包贝尔也用了同样的方法,弹幕里也无任何人提到此事。

这个方法的道理是什么呢?不难看出,这就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做法,只不过不用设未知数。

奥数是很有道理的,永远是低段工具解高段问题。

当然,如果你的奥数老师讲鸡兔同笼上来就列方程组,请让你的家长抽他两嘴巴子,然后申请退钱,因为这是一个不讲思维只念答案的庸师。

其实我觉得奥数真的缺很多科普的书,我们的出版社应该多重印一些好的科普书。我读小学初中的时候手头有好几本科普的小品文,多到我自己都从书里建立好了一套初等数学的体系。但是现在学竞赛的学生,哪还有什么科普书啊。

不仅是奥数需要科普,数学本身也需要科普。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所谓“小学奥数五星题”,如下。

这个题怎么做呢?其实不要纠结于只用小学内容,你完全可以先算出面积再说。

不难看出,中间的阴影部分和右下角的阴影部分都是好算的,难点在于右上那一块。

建个坐标系好了,左下角是原点,联立直线和圆的方程不难算出对角线和右边圆的靠右上的交点坐标为(18,9)。然后连圆心,算扇形面积,发现面积里有个反三角函数。

这个时候基本就可以肯定了,这个题肯定不是小学题,小学题再怎么样,答案里绝对不会有反三角函数!

这个题原题啥样?看出来也很容易,其实就是多了左下角一块小的黑色,这样用对称就得到阴影面积等于矩形面积减去两个圆面积之后剩余部分的一半。

结果呢?这个有技巧的好题被刻意地改动,完了之后又成了黑奥数的东西。

其实,只要掌握了高中知识,很容易识破这样的伎俩。

其它的很多问题也是类似的,其实掌握好高中数学知识和高等数学知识的人,绝对不会上当。相反,很多初中小学的奥数教师,如果高等数学没学好或者没学过,是很容易被一骗一个准的。

所以,我这里还是建议所有奥数教师都先学好高等数学再来教奥数,也避免总是问一些秀智商下限的问题。

除了知识,一些理论也是必须要科普的。

初等数学中有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

这个事中国有多少人知道?

可能百分之五都不到。

换一个具体一点的吧。五次或者五次以上的方程是没有通解的。

这个事估计知道的多一点,但应该也不会超过百分之十。

所以咯,奥数黑完全可以随手抛出若干五次六次方程,说奥数就考这个。

不科普,永远不能洗白,你解释了一个还有另一个。

还有,不定方程也是。别忘了费马大定理就是初等不定方程,孪生素数猜想也可以算进去。一个不定方程不能解太正常了。例如,n允许含有素因子2,3,5,n+1允许含有素因子7,11,13,求n。这是个骗人的题,即便能做也是狂讨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但是一个在中小学没有接触过奥数的数学系本科生比一个大学没学过数学的初中小学奥数教师更容易发现事情的真相。

不止圈外要科普,圈内也要科普。有关难题的问题就是一例。

应该有很多人认为出难题就很厉害,也有很多奥数教师以难倒别人为自豪,然后吹嘘。

但是实际上,出难题不是难事。

我自己出过6个超级难题,个个堪比ELMO Shortlist压轴题,如果哪个高中生能做上其中的一半,绝对是国家队水平之上。而且,每个题我绝对可以在30分钟内解释清楚。

可是我基本不公开拿出来,也从不拿来炫耀,因为没有必要。只有当国家队级别的选手做所有题都秒杀,然后又向我要新题的时候,我才会拿出来一个两个让他们去自虐去。

顺带一说,2009年选拔的时候我拿出来过一个,被其他几个老师否了,因为他们判断那个题只能考考韦教主,其他人肯定全跪,没有任何选拔意义。老师们的原话是,我们又不是选一个人,我们是选六个人。

题不是出难了才有意义,而是难度恰到好处才有意义。从训练的角度来看,是让学生能够得着,开发思维才有意义;从选拔的角度看,要能区分学生,选出好学生来才有意义。

另一个例子是2015年的女子赛第四题,这个题其实是一个广泛问题的简单情况,详述这个问题背景的文章发表在中等数学2016年第一期。个人觉得原题放到国家队选拔,都不会有什么人做出来。即便是那篇文章,能看懂的估计也寥寥无几。

只有给大众科普了什么是数学,什么是奥数,才不会有那么多的奥数黑存活的空间,奥数选手的压力才会减轻一些。另一方面,弄清奥数是什么之后,会有很多水平不足的学生和家长退出,间接地给真正的高手更多的位置。

科普是必须的,然而还有什么好方法呢?且听下回分解。(TBC)

-持续更新-,推荐一个书单收藏:

复旦大学图书馆

初三和高一学生可以刷这套书:

数学奥林匹克小丛书高中卷

安利一下中科大少年班和创新班[有天赋的小学生和中学生不要错过];MIT网课:

麻省理工学院公开课:单变量微积分

麻省理工学院公开课:多变量微积分

麻省理工公开课:线性代数

特大安利一下男神的本科笔记:

Evan Chen • Course Notes

他是我最崇拜的人之一

user avatar

因为美国有钱,有武器,谁做出了超级牛的东西,拿钱买就行了。你不卖?上航母,重新说一遍,你卖还是不卖?

例子有:辉瑞疫苗(德国),deepmind(英国),阿尔斯通(法国)、东芝(日本)、三星(韩国)、ASML(荷兰),台积电

这些东西都不是美国的,但美国都对他们有绝对的控制权。超级牛的东西,谁做出来,不都是一样的么?不都是美国的吗?

user avatar

这两天看了一句话,说美国的教育讲究的是输在起点,赢在终点,而中国的教育是赢在起点,输在终点。

美国是世界上对基础教育投入最多的国家,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美国人是傻子,傻子是无法建立一个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的(对不起我又跪舔美爹了),美国的基础教育是建立在大量对儿童心理和生理的研究之上的,而中国所谓成功的基础教育,是违背儿童发展规律的。

第一,对于儿童来说,运动比学习知识更重要。近年来国际学术界提出了儿童发展“感觉处理”的概念,也就是说,孩子只有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身体,才能更好的感受世界,获得并且良好的整理的感觉输入,这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孩子如何能够更好的控制自己的身体呢?说白了,就是运动,孩子能跑,能跳,能翻跟斗,会荡秋千,爬高,会拍皮球,踢足球,就是孩子了解,并且运用自己身体的重要方式,有一些特殊儿童,比如自闭症的孩子,还应该专门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这叫“感统培训”。而且特别要注意,这种培训是有窗口期的。

我在日本出差的时候,去过一个体育馆,看到很多家长把一些八九岁的孩子送来训练,训练什么呢?就是走一段平衡木,然后翻一个跟头。我当时非常不理解这是在练啥,专业练体操又好像太简单了。后来自己有了孩子,看了一些书,才知道翻跟头,走平衡木这些训练,能够很好的刺激孩子的前庭,对孩子集中注意力有好处。而且,这种对身体的训练对孩子的一辈子都有好处。我们的同龄孩子在学什么呢?在学奥数,非常痛苦的学几年,学完了这辈子 恐怕都用不上(初高中学习的初等代数完全是另外一个体系),孩子还小,为什么我们就那么着急出发呢?为什么不能让孩子把身体锻炼好,四肢协调,能够集中注意力之后,再去学习呢?

所以说,我们孩子所谓的数学成绩好,完全是以剥夺孩子运动和户外活动的时间换来的,让孩子掌握了很多无用的知识,却错过了发展身体和大脑的窗口期,非常不值得。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期,花时间运动,把大脑和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再开始高强度的学习,难道不好吗?

第二,我们完全不顾孩子的发展特点。中国人总有一种说法,说小孩子学东西容易,这是大错特错的。小孩子学东西很难,哪怕是成年人眼中最简单的事情。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就是孩子发展是有阶段性的。这个阶段不可能做下一阶段的事情。但反过来,高阶段的孩子做初级别孩子的事情,就觉得很简单。比如,你让6岁的孩子做二十以内的加减法都很困难,无论你怎么练,孩子可能会有点进步,但始终会觉得困难,而且你无论怎么练,怎么教,孩子也不可能掌握两位数的加法或者简单的乘法(神童不在考虑范围内)。但是,你让三年级的孩子做这些,可能就很简单。

再举一个例子,我自己读书时就发现,其实班上小学的时候最差的学生,只要升到初中,也会做小学阶段的拼音,算数和阅读。但这些学生在读小学的时候,学的非常痛苦,老师天天逼,父母天天骂。我当时就觉得,其实这些打骂完全是不必要的,孩子长大了之后,这些东西其实都能掌握。

但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就特别着急,一定要孩子必须立刻,马上,完美的掌握现阶段的知识。比如小学一二年级,甚至三四年级的学生始终有一个教学任务,就是不停的做口算。大篇大篇的做。但实际上有必要么?孩子现在做这些题觉得困难,甚至做错事正常的,这是他发展年龄决定了的,再怎么练,提高不会很多,其实你让孩子大一点再去做这些题,自然就好了。其实这种枯燥的,重复的训练对儿童能力的提升非常小,你做的再熟练,能熟练过计算器么?但机会成本非常高,因为他过多占用了孩子的时间,让孩子失去了了解信息,探索世界,发展兴趣爱好的可能。


第三,始终有淘汰思想。我们的教育始终有一种选拔机制,认为不合格的孩子就是要淘汰掉,而孩子为了避免被淘汰,必须要花大量的时间在考试上面。而考试为了选拔,就可以用非常简单的知识,出非常难的题。其实这些刁难人的难题做不出来,并没有什么,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就是失去了追求知识的资格。世界上老师做不出来的难题多了去,也没见老师主动辞职的。但老师却主观(当然,也是被这个体制逼的)的认为,做不出来这些题,就没有资格升高中,升大学,这就逼着孩子做难题。我高中三年最大的感悟就是,我们不是在学知识,其实是在和出题老师搞斗争,光懂得知识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搞清楚出题人的套路。这样 给孩子造成一个非常不好的后果。第一,不会提出问题。整个学生年代就在不停的解决老师出的题,压根没有办法自己提出问题。第二,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表面上看我们做题时在解决问题,其实不是的,我们是在出题老师的规定和引导下解决问题。第三,认为知识是无用的,只能用来做题,不会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第四,对于有些发展较慢的孩子,很早就被淘汰出局了。



第四,文科教育极其失败。整个教育阶段,中国学生的阅读量是严重不足的,如果只读那么薄薄的基本语文书,基本上等同于文盲。更重要的是,历史和政治教育的缺失(我们现在那叫灌输,不叫教育),让孩子基本上失去了对世界的框架性认识。他们基本上不了解,我们社会为什么要这样运行,是什么导致了我们这种运行方式,以及这种运行方式是否合理。



这些弊端都导致,我们的孩子学到后面,就后劲不足。大部分大学生,从中学进入大学之后,整个人就散架了,完全失去了追求知识的动力。而事实上,二十岁开始,人才真正进入了学习的黄金时期,因为个人在生理上,心理上都发展成熟了,学习起来效率特别高,心理状态特别好。但可惜,大部分中国学生在这一阶段放弃了。所以说我们的教育是一种输在终点的教育。

user avatar

对一个事物的兴趣决定了你探索的深度!

我在美国教的数学很简单,但是内容很广泛,三年级就已经涉及3D图形了。 当然,美国学生不好教,还有点儿笨,有点儿懒,有点儿。。。所以要求老师不只提供一种方法,还要提供多种方式,游戏啊游戏啊还有游戏啊!这样他们就不会厌倦。

而且,他们学会了探索!!!就是这个神奇的玩意儿,我们国内的孩子几乎木有啊!你若不是要参加奥数或是科技比赛,整那玩意儿干啥?

美国人的探索就如同各种折腾,自己折腾的高兴,根本不理会周围人的看法,越crazy越个性,周围的人呢,Great Job! Excellent! 家长也喜欢参与。我学生的很多project都是家长帮着给主意。。。全民爱折腾!

从儿童教育方面,美国是给足了孩子发挥的空间。

user avatar

你去买一本美国的数学教材,你会发现数学是那么好玩的东西,他们真的想教懂我数学,从数学的诞生开始讲,讲人们如何发现数学规律,如何用和我一样朴素的思路去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又是在什么契机下发现了一些惊人的bug,从而把数学带向新的篇章,我们在做的题目是为什么,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前因后果是什么,有什么用,可以导向什么。

你从小在国内读书,有没有问过“学数学有什么用”或者有没有听别人问过?

美国会在孩子小的时候教他们数学有什么用,会带着孩子去走前人走过的路,去模仿,去造轮子,去复刻一次次重大发现,带他们走完数学的历史。

等到了高等数学阶段,一切都是准备好的。他们知道手中的工具意味着什么,知道如何用数学语言去创作。

而我们呢?背乘法表,背公式,背定义,甚至公式定义的教学结构都存在严重的问题,比如初高中断档,更严重的是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的断档,数学在学校里不再是一件自己拥有意义的事情,而是智商的度量尺,即使是成功证明了自己智商的人,也大多在最后的创造力环节被淘汰。


有些人,不用把节奏带到什么公知啊,快乐教育啊,教育分层上,淘宝拼多多京东哪家拦着你买书了?但凡在一个领域做了很久的人都会发现,死记硬背能让你快速赶上视野范围内现有的成就,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让你提出自己的问题,做出自己的发现,也就是所谓的创新。没有创新,谈何成就,万年老二也有做到头的时候,有一天别人都不行了,没得抄了,或者联合起来不让你抄了,抄什么去,现在为什么内卷,为什么不能突破,为什么连每年区区几百万本科生都消化不了,还搁这自嗨呢?


你跟他讲追本溯源,学得完整通透,他通篇只能看到快乐二字,且以此大做文章。他根本不能想象学习原本就是件快乐的事,一心只想他吃过了苦必不能叫别人好受,他学不会的东西必不是方法有错。他渴望摸到捷径,却放不下他廉价的自尊心,当别人告诉他捷径,他又红起了脖子忘记初衷只想着争个高低。

更不用说他嘲笑的美国公立“放养教育”对标的底层“穷人”家长们其实开着凯美瑞和索纳塔,校园窗明几净硬件齐全支持孩子的各种兴趣。而我们的底层穷人尚在等待社会捐款去盖一间只求遮风避雨的校舍,他们能请得起的老师甚至讲不好一口普通话。他不会做这样的横向对比,他只会拿北上广、长三角、一二三线的公立小学去对比,因为他只见过这些。

他心里没有家国,也弄不好自己的事情。知识全在互联网上,没有对任何人隐瞒。他因为懒得搜索不想去找资源,因为不知学习的用处而只想应付痛苦的考试,因为听过捕风捉影而觉得懂得了举一反三。


看到这么多人把“数学好”概括为心算快、考得高,我想这个问题都不言自明了。

user avatar

因为你只看到了快乐教育

很多在我们看来是常识性的东西,你去美国公立学校出来的大学生问一下,他们根本不知道

这是快乐教育带来的后果,很多人的常识基本等于没有,他有的只是他知道的一亩三分地的知识

但是同样的,美国的精英教育不比中国的轻松,而且美国拥有强大的国力收割全世界的精英,你不会以为让精英来仅仅只是有钱就行了吧?

配套的设施,拥有同样素养的人群,也许在国内你已经是巅峰了,可能到了美国你就是个中人之资

我们这么多年鸡娃是因为我们需要大量的人才,也不管你是不是人才,他妈的全鸡了再说,能鸡出几个天才最好

现在生活好了,以为这样的生活仅仅是靠双手努力劳动就能来的?要靠脑子的,国际政治,物理化学等等,都是需要脑子的,歼20上天要脑子,航母下水也要脑子,光靠努力是不够的

user avatar

很简单,因为小时候数学差的那帮人和发明很多牛逼东西的那帮人是两拨人。你在美国你会看到100以内加减乘除算得连滚带爬的人,但我眼睁睁的看到我们大学的旁边有一所私立高中,高中有一条规定,只要有三个学生提出对某门课的兴趣,学校就去请来老师给他们就他们感兴趣的方向开课,而眼睁睁的看着我们学校物理系的教授被请去给当时高中的某几个高中生上量子物理和高等数学的课。

平时跟我们踢球的是大学里化学系的几个博士生,我问那几个原来中科大的孩子为什么读化学系,回答只是容易申请好拿奖学金,但是一同踢球的化学系的美国同学回答我说,因为家里是开药厂的,他从小对这个东西就感兴趣。你说他们两帮人谁更有可能以后造出比较牛的化学产品呢?

如果我们把满分看作100分的话,美国有大部分的人60分都达不到,但是有少部分的人分布在95~100分,而我们中国是通过苦练的方法,使大部分人都到了75分。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总是拿我们的75分和大部分60分不到的美国人比,我们会觉得他们数学很差,但真正我们拿不出那么多95分以上的人和他们的尖端水平去比拼。大部分时候我们觉得我们数学好不是因为我们聪明,单纯因为我们练的多,且不许用计算器。

走向社会,在美国待久了,你就会发现美国是一个少数精英集体精英,这部分精英把很多东西都发明好了,把制度规则都弄好了,大部分人比较笨,但是这些笨的人会不假思索的去用精英发明的东西,去执行精英制定的规则和制度。这当中且不说还有美国网络的其他国家移民在帮忙添砖加瓦。

这跟我们国家完全是反的,我们国家的那些精英,有的时候不够那么精英,但是底下的老百姓有的时候又过于聪明,从而导致精英做出来的东西制定的制度没有那么先进完善,反而被底下过于聪明的老百姓找到并利用了很多漏洞。

很明显他们社会的状态容易发明一些比较牛的东西,举个例子来说计算机很强大,人人都想用,但是在windows发明之前要用DOS命令行来操作计算机,但是有些美国人实在太笨了,不可能学会DOS语言,所以就有像比尔盖茨这样的聪明人,发明了windows这样的东西。

而这个事情要是在中国就绝不可能发明windows,只可能各大公司把熟练掌握DOS甚至考个证书作为招聘条件之一,经过一段时间的勤学苦练,把年轻人个个逼成了dos高手。既没有极其聪明的人会去发明更高级的工具,而普通人也足够聪明,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凑合着使用一个不舒服但能凑合的东西。


补充回答…………………………………………

老实说,我真没想到这个题也有这么多抬杠的。

抬杠的点集中在说什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的国情不行,不能像美国这么搞。谁说我们的教育制度不行。我们的精英明明比美国多……

在此统一回复一下,首先我也盼望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但眼下美国更能网罗全球英才,更多的掌握先进东西,这也是事实,承认这个差距,我并不觉得丢人。

第二,题目提出了一个问题,我解答这个问题。我说明的是两国的差异,我没有做高下判断,更没有说过中国要学人家美国人做那一套,请不要自己加戏。带这种判断立场的思维的人,麻烦你们提高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我全文说过中国要学美国那样做吗?

那些说什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人,我当然明白你们想说什么,但这不是本题要问的,就不再展开了,如果你们有兴趣可以另开一提,邀请我来回答。那些回复肤浅没答到点子上,不完全对,的人,我很乐于和你们讨论,有什么观点我洗耳恭听,如果你就回复这几个字的话,恕我只能拉黑你,不欢迎没有观点的单纯抱怨指责。

user avatar

下面很多说美国人数学教材特别好的,然而就我的观察,能学好的也没几个。

我觉得的是我们的思路有问题,老觉得做一件事前,得把背后的原理机制都先搞清楚了,然后再上手干活。但我感觉老外就是先干了再说,不懂的后面就在实践中慢慢学了。

你看我们的高数教材就是这样,老是想把严谨的定义教给大家,但其实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没必要。理工科更多的是把微积分当工具,你去纠结epislon-delta那一套干啥hhh

你再看美国人的微积分教材,我觉得这才是不求甚解。很多人说中文教材是背公式,我觉得老美的微积分才是背公式。很多学生都不知道那些结果怎么算出来的,会用就行了。有现成的公式可以查,有mathematica可以用,何必自己哼哧哼哧算积分。你把这些时间花在写代码上面不更好么?

user avatar

在美国就是学数学的,对此深有体会……

本科数学物理双专业,研究生物理。美国人数学是真差,平均水平说是烂泥怕不是赞扬他们了----那大学里美国人都抱着什么目的学数学呢?大概以下几类人:

(1)应付必修课,为了毕业不得不上

(2)认为自己需要一定的数学技能,比如读经济的

(3)为了好找工作,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4)真心热爱数学,励志成为数学家

我们学校的数学课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必修课“微积分1”或“统计数学”,这是必须上的,不论专业

第二阶段:Minor,副修,上完五节指定课即可拿到。毕业证上会写着拿到了“数学Minor”副修。

第三阶段:Major,正经数学系学位。要达到一系列奇怪要求及一定的课程量(要保证高阶课的占比)才能拿到,对于不喜欢数学的美国人来说,难度非常高

=========================

第一阶段:可谓鱼龙混杂,1-4类型的人全都混在一起。此阶段,我做为一个中国人,傲视群雄都说的算轻了。拿我室友举例,看看班里的平均水准:

写作业碰到类似(a+b)2的式子,中国学生当然瞬间就能说出“=a2+2ab+b2”。我直接写下来,室友很费解,说你怎么这么快,肯定不对。于是自己分解成“(a+b)X(a+b)”后吭哧了2分钟,最后得出结论,妈的你算得还真是对的。这还好,毕竟美国人不背公式,然而:

我室友严肃的看着式子,说好像可以因式分解哎,于是又吭哧吭哧3分钟,我眼睁睁的看着他把式子又分解回了“(a+b)X(a+b)”,然后自言自语,哦哦,又分解回去了哎……当时我可能是三脸懵逼。关键是,我室友在班里绝对算中上等水平的,你能想象班里都是啥水平了么?

再举一例,有节课要讲矩阵,为了铺垫老师先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是的就是那个咱们小学就掌握的技能。为了照顾到班里的所有同学,解方程组竟然讲了半个多月,才拿出第一个2X2矩阵,你敢信么?

第一阶段我的状态:上课不如睡觉,睡觉不如不上。曾当众解开了一个复杂的求导,被尊为“天才”,同学主动替我打饭,甚至有人趁我上课睡觉在我本上写“你解题的样子特别帅----你的秘密崇拜者”。妈的这么多年过去我都不知道到底是谁T_T你倒是现个身啊

这个阶段中国人经常会聚在一起然后“群嘲”美国人,嘲笑他们数学真的是差到小学水平,各种段子满天乱飞

=======================

第二阶段:类型1退去,2-4共同学习。最讨厌数学的人应付完必修课后已经火速撤离。

这个阶段,怎么说呢,大概是终于正式的进入了国内高中和大学早期水平吧。学一些基本的线性代数,空间几何,向量,数学证明。足以让一些人头疼,开始搞不懂作业,听不懂课,因恐慌而四处抱大腿。在这个阶段中国学生仍能轻松制霸,不过偶尔头疼一下而已。

然而让很多美国人无奈的是,中国人大部分都抱团,搞小团体,拒绝和美国人交流,导致美国人想抱大腿抱不上,万般无奈(捂脸)。我一个政治系同学称其为“强者抱团,弱者游走”的残酷社会现象。我室友倒是抱紧了我的大腿(是的这个玩意儿撑到了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我的状态:仍能轻松应对,在班里依然是制霸一般的存在,仍是老师心里的万能解题人。但是因为难度增高,班里的美国数学尖子开始浮现。

=======================

第三阶段:类型4在上比武,类型3在下叫好。

这个阶段,才是开始真刀真枪上阵的时候,大二下或大三上。类型2也走的差不多了,毕竟你要跟学金融的说你们得学实数分析/群论环论/微分几何,他们可能会跳起来打你。拿个Minor就识趣的走人了。

第三阶段是“登天式”的难度增加,没有过度。可谓突然变天。一节课人数骤减为20。浑水摸鱼的同志们在困难模式下纷纷溺水,因此美国数学天才们就全显现了出来。

可怕的是,你会发现这些尖子生,虽然计算能力比你弱,见识比你少,但他们对数学本身以及背后逻辑的理解非常强悍。在他们脑子里,各路数学理论可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互相牵连,不再是碎片化的学习理论。

中国学生前两个阶段仗着国内的数学教育一直在制霸,到这个阶段会纷纷败下阵来,不再敢轻易吐槽美国人。我也一样,比如复数分析,微分几何,明显感到脑子不够用。所以这阶段基本就是前20%在台上争锋,后80%在下面看戏并且祈祷自己能过。

高阶课人更少,一节课8个人,上课多是讨论和互相出招,8个里得有5个高手级别的,那真是短兵相接,有时看得我心惊胆战的,不得不服。至于剩下的3个基本只能是边看天书边保持微笑:)

凭努力和一些运气(主要还是口碑),我勉强在第三阶段保住了制霸的地位。但是能明显感到,我不是真心学数学,我只是解题。有几个最尖子的美国人,真能把这么多古怪的理论连成整个体系,这些人也许能成为数学家,我是肯定不行。

至于我室友,那个不要脸的已经知难而退,拿了个Minor就开开心心的去学中文了。天天腆着脸跟别人说,我可是有数学背景的人,我心想你拿了个Minor拽啥啊你,要点儿脸行不

第三阶段我的状态:作业开始费时,偶尔还要熬个夜。虽然仍是很多人的大腿,但已显出颓势

===========================

好在第三阶段及时结束,毕业了……我在大部分人心里仍然保持着霸主的威严,向研究生进发……

===========================

第四阶段:读研,重新认知自我T_T

虽然研究生学的是物理的一个分支,但是跟学数学是一样的,我发现:

研究院里的美国人好多都是大神啊!!!!而且是真大神,随便挑出一个那都是我要跪拜的,轻则在作业上碾压我们,中则能在对物理的理解上甩我们八条马路,重则那简直就是未来的诺奖候选人啊。再也不敢吐槽这帮人了

一个年级的一半人,我得用崇拜的眼光去看他们(当然其中也有国人)。到这个阶段,国内教育的优势就已经消失殆尽,从小培养的高超计算能力基本没用了,反倒是自己对物理体系的理解开始捉襟见肘。到这个阶段绝大部分国人会沦为“要抱大腿”的状态,包括我T_T

所以美国教育体系就是一个“大筛子”,经过多次的筛选,坚持不了的早就被筛下去了,最后能留下来的基本都是“类型4”,同时是最尖子的学生。他们可以享受美国最高精尖的数学教育。同时为他们内心所向,一定能物尽其用,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些资源----进而真的在数学领域有所建树,也就回答了题主的“为什么大众数学烂到原地自爆,但很多NB的东西还是人家做出来的”(此理适用于所有理科)

国内不太一样,平均水平确实比美国高了十万八千里。但是最终去读博,享受最高教育资源的人实际上还是“类型2-4”混在一起,读博的理由五花八门:

读完硕士不知道干什么,惯性读博

不想离开象牙塔,不如读博

单纯为了好找工作,混证读博

家长是博士,强迫读博

……

(美国自然也有这些人,但是比例小)

国内真正因志向学数学的人,那是少之又少,当然这里面有很多社会因素在里面。所以各有利弊。国内教育的利处就是平均水平高,老百姓不至于连找钱都费劲,弊端就是真正想学数学的人少,而且还不能分到最大化的资源,所以真正的大数学家就少。

user avatar

上面很多中美教育系统的讨论已经很好了,我就想说一句啊,今天的美国中小学生数学比中国简单,不等于1960-1970年的美国中小学数学比中国简单,甚至我可以肯定地说,那时候美国中小学数学比中国难多了。 (中国那时候在上山下乡和文革,而美国因为冷战高潮正在拼命搞阿波罗登月计划1961年。。。)

科研这东西有正经的滞后性,今天美国做出超级牛X东西的,不是接受今天中小学教育的人,而是1960年出生那批,看着父母叔叔阿姨登月(阿波罗计划1961-1972),由二战历练出的精英领导,并被冷战逼的拼命选拔最牛X理工科人才,然后送给二战那批来美国的(逃来的,请来的,俘虏来的)逆天科学家用不差钱(真不差钱,在美国和教授关系好的可以问问当年他们读本科生,研究生的钱能过什么生活,那里像今天,一群民工)方式打造的人们。

这里多说一句不差钱是什么程度哈,我老婆博士导师是很有名的一个环境工程教授,因为做的东西非常权威,于是每年州政府要给N百万funding 保证他的研究成果能上庭解决纠纷用。 可是他们实验室一共就6个人。。。根本花不完(做数学模型的),于是他一个人撑起了半个系研究生的钱,其他老师没钱又需要学生,那好,每个月去替我们实验室去户外指定地点采样一次(一般是荒山野岭,一去一天,三九三伏下冰雹也都得去不过只有每月一天),你学费我包了。。。 怕大家采样回来做实验累到,专门雇了个为大家刷试管和清理试验仪器的。。。你只管采样和实验就好。

然后他给他实验室的博后开了9万美元/年的年薪(博士生工资学校定标准,博后工资是老板定的),羡慕死那群刚入职的AP。。。就这样,那个博后还提出了要求:我想什么时候来就来,想什么时候走就走。 导师就同意了。 然后这哥们一年休5个月去飘流。。。但是活一点不丢。 最后顺利成了教授,接管了整个实验室(导师要退休)。

至于我家领导,我媳妇每天下午四点不到就有实验室的同事提醒,该回家给老公做饭了。。。 不说她每天早晨10点才到实验室(睡懒觉),但是这样不等于说学业要求不严格。由于我老婆是小转方向(硕士光催化偏化学,博士数学建模),导师硬让她上了足足3年课补足理论基础。 (根本不要求出活出文章,平时就在实验室里打下手),而且都是要求最难的课,学的她死去活来的,然后最后帮忙联系跨行业的博士共同研究题目。 她要做实验,需要25美元一个的sensor, 于是找导师求购买两个,导师隔天告诉她,订好了,怕额外耗损,于是直接订了一打。。。我老婆直接跪了。。。此外,他一生学生(博士)数只有那么几十个,因为他从带博士开始,一次只带一个人,等这个人毕业了,才换下一个。 我老婆经常说,真正工作了才知道导师的要求是多么有道理。 这是典型的1960-70年代风格的教授,和现在比如何?

而美国公立学校中小学数学全面放弃治疗外加研究生民工化,恰恰在冷战结束以后。。。可以说,现在美国这批中小学生放到1960-70年接受那时候的美国基础教育,估计都得哭死(一些我接触过的教授也持有这种看法), 要知道,中国今天的系统化大纲化教育是从苏联学的,而苏联当年是从英国学的。 美国很长时间内(包括现在的很多私立学校)也使用的这种计划式教育。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私立学校Deerfield Academcy 的教学计划和作业量) 而今天的英美公立学校在做毛线? 培养垃圾么?

至于现在接受教育的这批人是不是还能同样造牛X的东西? 我们2057年再看看吧。。。

------------------回复一些回答的分割线------------------

Q: 美国自己可以靠吸纳世界人才来维持自己的强势。

A:先不说现在民主党是把难民看的比人才重(留学生平均硕士2年+博士6年+OPT2年+H1b6年+绿卡N年+入籍程序1年= 17年才能有国籍,难民来了不久就可以绿卡,然后2年公民)共和党不少人根本是反移民(难民不要,人才也不要,相比之下,川普看着还正常点)。就是吸纳人才也等于是输血,而且在整个社会不重视理工科的情况下,吸纳的人才也无法培养好的中层工程师和底层技术工人(在美国做公立大学理工科TA的可以尽情吐槽,私立大学的那些人根本不会去做这些位置) ,相当于失去了造血能力。 这对一个国家是很可怕的。

况且一些位置根本不能给外国人才。

正如Red同学提到: 实际上(美国)现在不仅需要(本土人才),而且在一些专业上缺口很大。有的是像Navair, Darpa这样只招本土PhD的地方。我身边最极端的一个例子,没正经发过文章+有撤稿记录+导师拒发RA/TA的美国女生照样拿Nasa的Fellowship读PhD。

这是因为涉及可能泄密的情况下,谁都担不起责任,美国已经不是那个欧洲科学家拿来就能用的美国了。 不用说军工 我们所有联邦政府部门工作人员 哪怕是扫地的都得是公民 绿卡都不要 这是基础 往上走归化公民都不要 必须出生国籍。 这样也不够,关键技术领导岗位基本要美国出生的美国人。 军工更是各种排查,包括很多政府项目承包商都得明写,本项目涉及政府机密,只招公民(绿卡都不要)并需要过不同等级的背景审查(有三代内亲属在国外基本过不了)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我另一篇回答: zhihu.com/question/6202

我再重复一遍我认为的科技领先要素 --个人认为,保持武器的领先地位需要:

1。 有足够牛B的领头人(中国现在缺的就是这个,军工科技这行一个牛领头的关键性有多重要搞过都知道)

2。 有足够大的中层工程师队伍,进行项目进行中的质保,检测,回馈,改装尝试等

3。 有足够质量的,庞大的技工队伍,即使现代开始大规模机器人生产,你也得有能造机器人的人。

4。 有足够多元的科研团队进行不定向的储备。

5。 有足够的资金保证1-4的一切。

而美国现在投入科研的钱相较于消费水平已经很低了。 能吸引国际人才无非是靠惯性延续(事实上,欧洲教授除了东欧已经很少移民来美国了),而且吸引的国际人才实际的结果是废了这些人才,使之不能为其他国家所用--由于不能涉密,这些人才很多是去做些无关紧要但是能过中产的生活的工作罢了。反正这个水平的人做啥都容易年薪10万吧,如果接触不到核心科技,跟不上节奏,过几年就废了。

所以再过20-30年,随着中印等国发展,和学者减少,美国科技优势可能会出现垮塌式的衰落--主要是后继无人。

顺便说一句,这是2017年的美国IMO(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构成:

Ankan Bhattacharya (印度) Zachary Chroman (俄裔)Andrew Gu (华人)Vincent Huang (华人)James Lin (华人) 和 Junyao Peng(华人)构成,六个人队伍四个华人一个印度一个白人。。。

2019年美国IMO国家队构成: 

Vincent Huang(17-19年三朝元老),Luke Robitaille (法裔), Colin Tang (华人) ,Edward Wan (华人),Brandon Wang (华人), Daniel Zhu (华人).

这是美国队还是中国二队啊。。。

user avatar

我当年在土澳备考流体力学。。。。。学渣的我复习到半夜三点。。。。。出国以前我的认知就是这些白人快乐教育长大的,肯定就是水货,现实是半夜两三点了图书馆还满满当当复习的人,还有堆在大厅垃圾箱夸张的咖啡纸杯。

我实在受不了了就要走,正在收拾包,一个金发妹子走过来微笑着看着我,我当时有点迷惑。。。。因为我非常有自知之明,然后金发妹子指着我的练习册,说,这道题她会。。。然后她坐下来一阵秀操作。。。

人家好像完全没看出来我已经熬不动了,说她还会一种解法。。。。。

我只好微笑着看她秀操作秀到了半夜四点。。。。。

后来听说妹子phd去了斯坦福。。。

国内我也见过不少学霸。。。但大多数都是那种;"我也不会唉。。。。。我也没好好复习“这种。。。虽然最后考试成绩出来,你恨不得掐死你这种。

但是土澳遇到的学霸,是”我给你秀一下操作,让你见识见识我多吊“。

这种人,人家是真心爱自己的专业,那就不一样了,就像有的学霸,学完数学分析,考完试再不会碰一下,有些人,集齐了吉米多维奇的全套数学习题集,还嫌题库太小,前者也许在大一考试能考赢后者,但是后来的差距就越来越大。

反正给我感觉,虽然西方教育容易出水货,但是,给牛逼的人蹦跶的天空会更高,你可以夜夜party,当然你爱学习,图书馆二十四小时都是开的,计算机机房也是二十四小时开的,好多教室定点都会有tutor答疑解惑的,你也可以发邮件骚扰教授。

有一个认知鸿沟就是,国内所谓的数学好,指的是十八世纪以前或者十七世纪以前的数学知识掌握的好,但是其实近二三百年的科学数学发展才叫日新月异,前者好比马车,后者已经是高铁,就像小学算术学再好,在中学看来,只是无聊的炫技。而且我们还不鼓励炫技,炫技炫完了,还要补充一句:唉?好奇怪我就是胡写的咋还写对了?”老师还会善意提醒;别太飘,还需要好好继续练习。你那个解字快写到密封线上了,要扣分的"

同样的,外国的学霸炫技炫完了,老师会说,哦哦哦,你好牛逼!想不想学点超纲的?

于是中二的学霸确实比我们发展的好。人家的中二病渐渐转化成了持之以恒的热情,炫技的得瑟转化成了自信。乐于分享。

我们。。。好像对中二的学霸一直是不待见的,你是学霸可以,但你别越界。

所以。。。。。。

好多人问我跟那个妹子的后续,嗯。。。。太不了解我了,当然就是她当她的学霸,我当我的学渣了。

user avatar

中国的教育模式,延续了普鲁士和苏联的教育传统,是不折不扣的「平民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国民教育水平,以最快的速度生产出一批批零件,从而投入到社会大机器生产中。

在这样的指导理念下,学生通过填鸭式的教育迅速掌握各种知识,不少人甚至因此实现了阶层越升。

但是同样的,也正是因为应试教育制度僵化的特点,长期忽略了对人格和兴趣的培养,导致很多天才的学术潜力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即便孩子们的成绩再出色,他们最多也只能从考试中获得成就感,而难以体会到求知的满足感。这是应试教育的弊端。

有人会问,为什么中国的基础教育这么好,但是科研干不过美国呢?

很简单,因为基础教育扎实,和科研取得重大成就,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一定是正相关的。

科研成就的高低,是一个国家智力精英数量和质量的集中体现。众所周知,尽管做科研的相对难度并不高,但是要想出成绩,甚至说取得影响全世界的重大突破,这么高难度的任务,只有那些万里挑一的智力精英们才能够胜任。

说白了,那些在科学史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天才们,个个都是星宿下凡,基因突变的怪物: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并不是因为他们后天多么努力,更不是因为他们小时候受到了多么良好的教育,这些因素很重要,但都不是主要原因——尖端领域内,1%的灵感比99%的汗水重要得多的多。

归根结底,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并不是因为他们有扎实的基础教育,而是因为教育给予了他们学习的机会,从而帮助他们发挥了自己的天赋,没有这样的启蒙,天才们是不可能出头的。

这就好比中国14亿人,绝对有很多足球天赋不输梅西的人存在,但是这些人很可能从来都没有踢球的机会——中国梅西可能在工地搬砖,也可能在KTV当服务员,因此即便他们再怎么天赋异禀,那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这恰恰是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价值所在:基础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天才,而是通过普及知识,让更多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由近及远,循序渐进,如此才有可能发现更多的千里马。所谓良好的教育环境,也必然是朝着「发现并培养」天才,而不是「压制并埋没」天才这样的方向前进。

诚然,在发挥人才潜力的方面,素质教育要远胜于应试教育。然而虽然很多人都称赞美国的素质教育好,殊不知美国的「素质教育」,其实是一种以金钱为门槛,资源分配不公,带有较强阶级属性的教育模式。

比如,美国的穷人读不起私立学校,所以他们的孩子很难考上好大学,即便有个别的漏网之鱼,也很可能因为昂贵的学费,不得不背负上学生贷款的沉重包袱。

富人则没有这种烦恼:他们从小请家教,学习各种高大上的马术、击剑、高尔夫、大提琴,在推荐信制度的亲切关照下,他们的孩子考一个好大学,那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

说白了,美国的教育是层次分明的——那些有钱的或者读书特别出色的人,享受最好的资源,比如:实验室随便用,奖学金随便拿;但是面对家里没钱或者读书一般的人,对不起,我们只负责扫盲,其他真的帮不了你。

事实上,美国的教育系统导致精英学生和普通学生在高中毕业后分流巨大,所以大部分人的出路一般都是社区大学或者本州的公立大学,只有极少部分,大约5%左右的学生,可以考进Top30名校。

另外,大多数美国高中都提供AP课程(衔接课程)——这主要取决于你高中选修的速度。如果速度快,那么理论上在十年级(中国高一),你就可以上大学的数理化课。

这对于上课吃不饱的智力精英们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利好。值得指出,由于选课制度的存在,学生们都选修不一样的课程,因此每个人的能力和差距都非常大。

有一个独特的规律是:一个大学的水平越高,那么高智力精英的学生数也就越多

比如,当年我在新泽西州立读书的时候,门门课都是A+,考试随便做,一般都可以甩开全班平均分30分以上;结果一到密歇根,学业强度和压力陡增,班里随便一个美国人,都是当年高中排名前3%的尖子生,竞争的激烈程度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可想而知,Umich尚且如此,那么MIT哈佛这样的顶尖院校呢?

想必这些学校的高智力精英,只会更多。


干货内容:

user avatar

原因很简单啊,

因为中国数学最牛的那帮人,可能有一半最终都去了美帝。

再加上印度以及其他无数发展中国家,最牛那帮人,至少8成去了美帝。

日韩欧这些看起来的发达国家,最牛的人里,也至少有三分之一去了美帝。

(不要以为西欧福利好就能留住人才,一个大学教授扣完税的工资,和一个生了9个娃的非法移民到手的补贴差不了多少,换你你也跑美帝)

比如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最近几届美国获奖者是:

玛利亚姆·米尔扎哈尼 Maryam Mirzakhani美国(伊朗裔)

曼纽尔·巴尔加瓦 Manjul Bhargava美国(印度裔)

安德烈·奥昆科夫 Андрей Окуньков美国(俄罗斯裔)

82年还有个美籍华裔丘成桐 获奖。

再加上美国的私立教育,的确很牛逼,真正的为了培养精英而定制,里面的学生压力也很大。


然而,美国公立基础教育(注意我说的是公立基础,别扯什么公立大学),就是稀巴烂,洗都别洗了,美帝自己都拍了很多片子来黑自己的教育体系,参考【等待超人】。

user avatar

教育及社会管理理念,中美两国完全不同,中国是把所有人推上平均水平,美国是因才而定,不是那块料就不强迫。

所以,我们有非常好的普通劳动力,美国有很好的领军人物,两国贸易战前的分工,就是教育分野的结果。

现在美国社会动乱,很大程度上跟教育也有关,很多底层人士,实际上早已无法满足现代化制造业的要求,某些族群早就废了,这个教育理念着实值得反思。

至于天才,我觉得天才与教育关系不大,给予足够的条件,天才总能出头,而烂学生真的要花很大力气。

user avatar

美国靠的是清北这样的外来人口,他自己的高级人才已经不够用了。美国可是有三亿人,人口基数非常大,做成这样其实非常失败了。美国沿用的还是二战时候,吸引人才的路数。但是他的基础教育,比二战时候差很多。

美国这样的快乐教育,已经有发展隐患了。举例说明,稍微消耗脑力的码农,美国人才短缺,大量中国和印度的人在那里。编程是有门槛的,中国北大青鸟培训三个月,很多人能上手干活。开在美国,培训三个月这些快乐教育的人真能上手吗?当然不排除美国的顶级天才将来直接ai编程,淘汰掉码农 。

中国过去三十年,其实顶尖的清北天才们,大部分都没留住。中国的发展靠的是普通985/211,普通的二本,大专这样的人才。照样追赶了上来。随着掌握核心技术,相信顶尖人才会回流。

user avatar

要通过存量看本质。

就好比思聪可以攒一台超牛的服务器,全世界排第四。


不在于他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学得比你好,而在于:

有钱,

有时间。

user avatar

因为

1.工业化早

2.有钱

我知道很多答案喜欢说美国的精英好厉害,培养他们都是大牛……

是,但是这些精英需要消耗多少资源呢?一个私立高中一个学期的学费八万美元。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些被重金培养出来的大牛们,究竟对科研的贡献如何呢?

就看自然指数吧,在所谓中国大量人才流逝到欧美人均GDP不足美国1/6,科研底子比美国要薄弱得多,而且学术山头大都是美国人的情况下中国的自然指数已经达到了美国的2/3。

那么问题来了,美国的教育效率真的那么高吗?

举个例子,你用了二十年拥有了马云儿子1/3的财富,请问是你的教育成功还是马云儿子的教育比你更成功?

很多人以为科研就像百米赛跑,一声枪响谁快谁厉害。其实科研是接力跑,一棒落后,后面要一棒一棒地追。

尤其是现代科学,别的不说单纯就是把科研用的仪器用好用精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要说自己搭系统了。

举个例子,我当年搞科研的时候就是想复制美国一个课题组的实验,结果横竖就是得不到同样的结果。后来师兄去加州大学实地研究,发现我们两个课题组不是差一点。就说我们用的镜头吧,从德国买要一个月才能到货。而他们楼下就是德国蔡司的分店,直接去挑个镜头,试着哪个好就拿来用,挑好了给钱。这只是其中一例。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差距跟教育有多大关系?说白了,起步早,合作旧,经费多建立起来的互信,这是一天两天能建立起来的吗?

所以我们做个假设,如果美国教育体制,科研能力真的比中国强,在硬件上又有那么大优势,那么对不起,中国根本就不会有任何追赶的可能性,因为人家原本就比你领先,而且还跑得更快!

但是如今中国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科技上追赶美国,这是为什么呢?这不正是说明中国的教育路子是对头的吗?

而且,假如我们排除掉美国吸引国际顶尖科学家的这个因素,单纯就看美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这些年来的科研共享,结果会更加难看。

许多人都有一种美好的幻想,觉得有一种教育方式,它轻松愉快,孩子们不用被迫去反复做基础练习,然后早早就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专注刻苦,舒舒服服地改变世界。

真实的情况是,不管你天分多高,五岁不练钢琴,这辈子别想成钢琴大师;六岁不压腿,这辈子别想成为舞蹈大师;七岁不练画,这辈子别想当画家……同理不从小开始在数学上反复练习,过了某个年纪就完全丧失了搞科研的能力。高强度的基础训练才能最大限度的培养具备科研能力的人才。

中国没有金融霸权,不能海外殖民,也没法从世界各地高薪聘用人才,唯一的方法就是拼人,就是培养更多的科研人才,工程师,一点一点的产业升级。

时至今日,日本,英国,甚至美国都在反思降低中小学生学业难度的负面影响。

以下是2018年,PISA评估结果。有创纪录的79个国家参加,测评的学生样本人数为60万。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由37个国家组成,当中大多数是像美国、日本和欧盟成员国等发达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虽然成绩最好,但是参加测试的只有北京,上海,浙江和江苏四个地区。不过哪怕就这四个地区也有1.8亿人,人口超过日本,比世界第八大人口大国还要多两千万人。

中国也正是凭借着教育,一点一点地在进行追赶。

我当然不是说中国教育体制就完美,我只是想说,美国式的公共教育减负,私有教育残酷绝对不是利国利民的道路,中国如果这么玩儿,最多两代也会每况愈下。

创造力必须要结合扎实的基础才能变成伟大的成就。没有扎实的基础,所谓的创造力不过是混沌无序的盲动。鼓吹创造力,天性,天赋而对扎实基础避而不谈,这是在误导大众。

其实没有天赋尚有扎实基础至少还能安身立命,找份工作糊口。如果连扎实基础都没有,只有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这就是又熊又不老实。自己觉得自己很厉害,但其实什么都不懂。

看看美国现在那些反智的言论,今天已经影响到了国家的宏观政策,这就是前车之鉴。

最后,还是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回答问题吧。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拼劲全力却仅仅这北京买了套房,那么你是会接着让自己的孩子继续奋斗,还是让他去学王思聪天天玩儿网红把你那套房产也败光?

兴何以兴,亡何以亡,可不能本末倒置!

user avatar

你要问数学,那我就用数学来解释。大部分人拿着两个复杂数据集进行对比时,都只能抓住其中一个标量进行对比,无法对分布或向量进行对比。例如说,对比中美两国学生的数学能力,那就只能抓住两个均值进行对比,而无视背后众多学生个体产生的数值分布,也不考虑数学能力到底是个标量还是个高纬度向量。

就算我们把数学能力看作标量,这个问题所问的现象也很容易解释得通:美国学生的数学能力是一个低均值高峰值的分布,那些最厉害的发明创作都是由高峰值那一小部分人贡献的。至于低均值,我来讲一个美国统计学界冷笑话:有一个统计学家,在一条平均深度只有 30 厘米的小溪里溺水身亡了。(呵呵……真的很冷,也不知道是谁创作的笑话。)

user avatar



转的

感受一下硅谷初中里的讲座和小朋友做的作业

user avatar

高赞答案搬运得不完整,而且答主还被封号了,我再搬运一个完整的(答主自己加的卖萌图就算了)。

客观来说,中国在IMO的历史成绩是全球最好的(见下文的IMO官网)。第一次参赛的1985年,第32名;1986年,第4名;1987年,第8名;此后历年中,只有1996年是第6名,1998年未参赛,2016年第3名,其他年份(共27年)从未跌出过前2名。作者写此文是因为2016年罕见地跌到第3名,到2017年就又回到第2名了。不过,不得不注意到,2010年以来,第2名及第3名的出现频率已经达到了一半的年份,而在2000-2009年的10年中,只有2年是第2名。中国的IMO实力仍然强大,但有所下降。

这种水平甚至略强于当年的苏联。近年来美国的实力有所增强,多次获得冠亚军。俄罗斯的实力则明显下滑,跌出了前三名的范围。韩国是2017年的冠军,近几年来突飞猛进,基本已经进入了前三强。越南2017年得了季军。

====================================

从首个IMO季军谈起(极品好文,第三段到第六段完美回答了这个问题)

http://blog.renren.com/blog/229607718/970519550

作者 : 付云皓,02,03两年IMO金牌,满分,中国国家队中的战斗机,中学数学竞赛史上最强战力之一

刚刚过去的IMO(本文写于2016年7月16日),中国史无前例地获得了第三名,也是自1997年来近20年首次跌出前二。感谢微信等社交软件,相信现在这个新闻已经以火箭的速度传播了。

作为一个与数学竞赛及IMO打了多年交道的人,我一直有写点什么东西的冲动,但一直由于懒癌拖拖拖。赶上此时此事,我觉得不能再拖了,写一点感受吧。

首先插个链接:imo-official.org,这是IMO官方网站,上面记录了历届IMO的数据,只要你会点英语都能看下来。以下所有有关IMO的官方数据均出自此处,如有数据错误,请指出。

====================================

Part 1 曾经的霸主

中国的奥数强不强?是不是梦之队?

五年前你问我,我会很干脆地回答就是梦之队,但现在你问我,我会说,强,但不是梦之队。

圈内普遍认为,中国在IMO上大放异彩大约就是2000-2010这十年(实际是十一年)。20世纪90年代吧,虽然也是强队,但有一次并列第一,两次第二,一次第六,还有一次未参赛(当然,未参赛不能怪中国队,细节涉及黑历史,略),银牌铜牌还是不少的。

在官网上看2000-2010中国的数据,11次参赛66人次,61金5银,9次第一2次第二,绝对亮瞎眼。61金5银什么概念?就是说如果你不是中国队里最弱的两个之一,那么你肯定是金牌,即便是最弱的两个之一,也有大约四分之三的概率拿金牌。

But你以为这就是全部了?大错特错。

2004年,某队承认自己前一年“played something unfair”(明白人都懂不再解释)。

2007年,中国在集训队淘汰了两个大BOSS,加之当年题目奇葩(可以搜那年的数据,真心坑),以及主办方越南的双标(甚至对中国队采取了笔误扣分),中国落后俄罗斯3分屈居亚军。

把这些数据修正一下,再看看中国队在2000-2010的数据,用神队形容也不为过。

不仅如此,官方公布的中国队9次第一中,除2000年赢第二名3分,还有3年赢8-9分之外,其余5年均赢接近20分或20分以上,最夸张的2006年竟然赢第二名40分!也就是说除了柳大师之外随便找一个人交白卷,中国还是第一!

这不是虐杀十条街么…………

那么下面一个问题,2000-2010的中国队到底领先其他队伍多少距离?

一个数据不说明问题,一组数据光看也不说明问题,分析完再说。

每一年情况不同,各队选人就不一样,题也不一样,临场发挥还是不一样,尤其在这种各比各的最后汇总成绩的比赛中,随机性真的很高。但是看看中国队的数据就能发现中国称霸的秘诀:强,而且稳定。

由于各年题目难度不同,我们以金牌分数线*6来作为标准分数,看看每个国家和标准分数的差距(考虑到2007年这种神年份的难度被金牌分数线误判,个人将2007年的金牌线修正到26分参与计算)。

平均实力最强的中、俄、美相关数据如下:

中国队每年总分均超出标准分至少25分,超出部分的平均值约为34,标准差大约为7。

俄罗斯除2003年外均超出标准分,超出部分平均值为14,标准差大约为12。

美国在标准分上下波动,超出部分平均值为3.5,标准差大约为10。

如此可以看出,中国队超出的成绩平均值不但远高于俄罗斯和美国,标准差也小。以正态分布模型来计算,中国输给俄罗斯的概率也就是百分之六、七,输给美国的概率不超过百分之三,至于其它国家?那都是小概率事件。

中国队为何如此所向披靡?且听下回分解。(TBC)

====================================

Part 2 取胜的关键

中国队有如此稳定的成绩,秘诀是什么?

中国队没有常青树类型的人物,像Halls of Fame里的Raid Barton, Christian Reiher, Iurie Boreico, Lisa Sauermann, Alex Song这样挥挥手N块金牌,荣誉一大堆的选手,中国一个都没有。事实上,还没有任何一名选手代表中国队参赛3次(但有人进过3次国家队)。

道理也挺简单的,中国在2000年之前就有了系统的选拔,而且2010年之前冬令营只有100多人,也就是说你必须在联赛中进入全省最前的几名才能进冬令营,更别说集训队只有30人左右,随便一处失误都有可能葬送了你。一个初中生要想冲进国家队,简直是难如登天。2010年之后的问题,后面再讲。

那么,中国队要怎样才能拿第一?

这个问题,我问过奥数界的泰山北斗裘宗沪老师,时间是2002年我入选国家队之后。

(顺带一提,2002年的IMO中国国家队,不管是我们自己还是老师们,都觉得是一支烂队。裘老师当时给我们下的目标是3金2银1铜,总分前三。)

裘老师当时回答了三点:

1:1,2,4,5四个题不丢分或少丢分;

2:3,6题对选手的胃口;

3:第五,第六名比其它国家的第五,第六名强。

第一条对应稳定,第二条对应运气,第三条则对应短板原则。

在比赛场上,我们完美贯彻了这三点。当年的俄罗斯是一支强队,加上2,5不难,我们在1,2,4,5虽然基本没丢分,但并不处于优势。但是,运气站在了我们这一边,比赛中出现了第3题这样的要通过代数辅助的数论题(这正是我们的强项),我们在这一题中拿到了全场最高的24分,与此同时,我们的五六名(各30分)强于俄罗斯的五六名(各29分),终于使我们有惊无险地拿下了总分第一。

纵观这11年的数据,基本都符合第一点,第二点么需要仔细翻题目,不过很多数论与代数结合的3,6,我们都做的不差。关于第三点则有很多经典的例子,例如2004年四个满分没有一个是中国的,但中国队的最低分34仍处于并列第28名,总分第一(顺带一提,总分第二的美国队同样没有满分,最低分31仍然不低,第三名俄罗斯虽然有两个满分,但有两个人分数太低,无力回天)。与此相似的还有2009年,日本异军突起,在史上第二难的蚱蜢题里拿到了不可思议的19分(此题参赛565人只有25人得分,所有人加在一起还没得到100分!!),但一个23分使他们最终还是败在了前五题铁板一块的中国队手下。可以看到,2009年若将中国的韦教主换成一个35分,中国还是会赢,但若将日本队最后的23分换成一个金牌分数,中国队就危险了(这里稍微透露一下,在稳居第一,且没有处于金银牌分界线的选手的前提下,队伍一般在协调时不会死皮赖脸地争分,所以事实上中国赢日本不止9分)。这也是短板原则所在——毕竟一个满分也就比35分多7分,而一个低分可能拖累远不止7分。

道理都懂,为啥其它国家不能效仿呢?

第一条其实处于前列的国家都在效仿,美国和俄罗斯在1245题发挥也不错。第二条纯属运气,无法操控。我认为,数次帮助中国队夺冠,其他队伍难以效仿的,是第三条。

美国队前任领队冯祖鸣老师自小在中国长大,与中国队交流也较多。有几次问过他当年美国国家队的学生水平如何,他经常会说:“今年只有4个学生能稳做4道题,很悬”什么的。

“稳做4道题”即基本能完成1245的水平,也是我们所谓“高手”的水平。稳做4道题实际意味着学生成绩的期望至少是5道题,如果六个学生都是这个水平,那么总成绩期望将至少是210分以上。在2000-2010年中的大部分年份,中国队所有队员均能保持这个水平。

相对来说,其它国家的队员就难以达到这样的水平了,总会有那么几个差的。即便是2007年惜败俄罗斯的时候,中国的最后两名分数也高于俄罗斯最后两名的分数。

这件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无可奈何的。尽管训练和选拔机制比中国完善的早,但是毕竟基数有差距,从一两千万高中生里选拔6个高手总比两三百万高中生里选拔6个高手容易吧。

中国数竞人就这样维持着自己的优势。但是,在2010年之后(或者说事实上是从2010年左右开始),IMO这个比赛从题目本身到对手到中国队自己,都产生了一些变化。

(网上应该有很多谈论中国自身问题的,于是我们把这一部分向后放一放。)

IMO的游戏规则从很早以前就没怎么变过,那为什么题目本身会有变化呢?且听下回分解。(TBC)

====================================

Part 3 规则的变化

说到题目的变化,首先就得说说IMO的题目是怎么选出来的了。

IMO的题目来自于全世界,比赛当年3-4月,各个国家或地区被允许以领队的名义向主办国家(或地区)发送题目,一般来说每个国家最多发6道题,都是严格保密的新题,且自认为优质的题目。这些题目一般有100多道,称为Longlist。主办国家(或地区)在收到题目并整理后,组建一支选题委员会(Problem Selection Committee),选题委员会的工作是在这些题目中选出真正优质且全新的题目并加以分类,一般来说初等代数、组合数学、平面几何、初等数论四个领域各6-9道题,总计约30道题左右,并将每个领域的题目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序。被选出来的这大约30道题,称为预选题(Shortlist)。在IMO考试前几天,各国的领队及观察员A提前集中,拿到这些题目并进行品评,然后投票选出6道题作为考试题,同时要求每天的3道题分属不同领域,且每个领域至少有1道题。在投票过程中,每个队伍(领队+观察员A)有一票。

从Longlist到Shortlist的过程虽然也挺有意思的,但是与主题无关,这里略去。主要来看从Shortlist到比赛题的过程。

在这个规则下,强队所需要关心的不太多,像中国重点关心也就两点。

第一,25是不是难度恰好,能够让自己的学生基本全拿分,别人的学生拿不全,从而拉开差距;

第二:36是不是能碰上一个代数题或者是用代数较多的数论/组合题。

对于2000-2010年的很多年份,甚至这些都不需要,所以中国队基本不太Care,最多控制一下题目难度顺序别错了。

但是对于一些小国家那可就不一样了。

如果你是一个小国家的领队,那你该怎么办?

其实这个问题从更早就开始了,小国家怎么训练和选拔学生?

什么?你不知道?那回过头看看现在那些“偏弱”的,要冲联赛一等奖的学生怎么准备二试吧。

没错,就是狂刷平面几何,最多带点简单数论和三元对称不等式什么的。

国外的天不一定比国内的蓝,很多高手觉得无聊的中国快餐式奥数选手培训流程,被很多小国家一直在模仿,且从未被超越。

那么,当你领着6个基本只会做几何(而且还做不了太难的几何题)的选手进入IMO的时候,你想要考试出什么题?

首先,你得选几个你的学生能拿分的题。

于是乎……

我们要几何!我们要最简单的几何!我们要G1和G2!(即Shortlist中最容易的两个几何,G即为Geometry的简称,后面的A,C,N同理)

于是,很多年份中的G1和G2全被抽中,G2会被放到2,5之一,而它的难度往往连联赛几何题难度还不如!但是没办法啊, 更DT的是小国家一出来就是二三十个,你强国也就一票,只能保留意见。

当然作为小国领队,弄到两个容易的几何还不够,因为你知道强队终究会靠2和5中的另一个,以及36与你的学生拉开差距。

怎么办?怎么办?

于是乎……

KAO!老子豁出去了!

14不是还有一个位置吗?我们投最简单的!A1!N1!咱们六个学生好歹也是练过的,总能蒙一两个出来吧。36题我们投最难的!我们要A8!C8!N8!你们不是牛13吗!难死你们!

25还剩一个?没辙了。算了,我们泱泱小国,送你们了,让你们赢去。

…………

…………呵呵

当然,组委会不会任由这些人乱来,领队一般也不会做得太过分,不过最终结果经常是有两个简单的几何,另有一个超容易的题,然后有一个超难的题。

2000-2010年的大部分年份都有这个特点,除2005年的36都很容易之外,其余年份都有一个或两个题很难(神年份2007年的36都超级难,但我认为6是领队们误判题目难度所致,因为6看解答并不困难,与此相关的内容后面有详述。)

这个困境总得解决啊,不然IMO成套路了玩个毛啊。


于是,我们的Problem Selection Committee在2011年玩了把大的。

相信当小国的领队们拿到2011年的Shortlist时,他们的脸上一定是一副“囧”的表情。

看看G1,让你证明两圆相交,我们学生没训练过啊,逗我玩?
看看G2,让你证明几何恒等式,我们学生没训练过啊,逗我玩?
看看G3,一个四边形…………卧槽这是G3吗,怎么那么复杂,我图都画不出来,逗我玩?
看看G4,……,卧槽居然到G4了!
怎么办?怎么办?
看来没有一个几何能让自己学生拿到分了。
KAO!老子豁出去了!我们投G8!
还可以投一个几何,但是貌似选前几个哪一个都会吃大亏……哎哎哎,组合题里居然有一个组合几何!还是C3!太好了!我们投C3!
结果……C3和G8,惨不忍睹。


(另有一说法,C3的题目叙述有风车,与主办方荷兰很配,于是Problem Selection Committee设了这个局,使得C3能够入选,另外当年投票环节也出了一些小问题。)

组委会发现这样也不行啊,只换来一场闹剧,于是在2012年调整一年之后,开始出现了一个新的潜规则:1245四道题里必须每个领域一道题。2013年到2016年的四年均遵循了这样的规则。

在2013-2016四年中,除2015年外,其余三年的25都属于正常难度(2015的第5题偏难了,可能是因为泰国搞了大飞机,在第一天考试结束时把原来第二天的题目误当成第一天的题目发给了考场外的副领队们,结果又重新投了一遍题目的缘故)。容易看出,新规则下更考验学生四个领域的平衡性,有一个领域有短板就很容易拿不到四个题。

而另外两个难题呢?很不幸,它们仍然被掌控着。平面几何和组合更容易有那种很难,但同时很漂亮,解答还能看的难题,所以2013-2016的36无一例外是几何+组合(个人认为今年第3题实际上应该算几何或者组合,数论的东西用的很少,都是平凡的)的搭配。

IMO的规则在慢慢变化,但光靠这点还不足以让中国以往拥有的巨大优势土崩瓦解。那么,美国队迎头赶上,连续两次获得团体第一还有什么原因呢?这就得说说美国队的训练和选拔方式了。且听下回分解。(TBC)

====================================

Part 4 真实的美国

“美国人数学很差。”

这是99%中国人的感觉。

真实情况呢?

美国的基础教育中,数学的强度确实远弱于中国,但是美国的基础教育可是下午两三点就放学了,课后的辅导班层出不穷,顶尖的孩子学习数学的强度和深度绝对不弱于中国同层次的孩子。

“美国队拿IMO冠军全靠中国小孩,美国队6个人全是中国人或者华裔。”

这纯属无良的,想拉风的媒体的报导,如果你连这都信,那我写的东西就不用再看了。

真实情况呢?

自己去搜搜美国队小孩的名字,一般来说2-3个中国人或华裔就封顶了。

最近也爆出中国小孩“转会”到美国的风波,但是我们冷静下来想想,能“转会”的,要么应当是原来在中国考不进国家队的孩子,要么是由于政策或制度原因才去的其它国家吧。

2009年在德国,我们的学生和加拿大队的关系很好,加拿大队的Danny Shi和Robin Cheng等人便是在小学或初中时从中国转学到加拿大读书的孩子,他们也坦然地说自己在中国考不进国家队。最后中国队最低分35分,Danny考了34分,Robin考了29分(金牌分数线32分)。

如果靠这些孩子能打败中国队,那不是更说明我们的训练和选拔机制不如人家么?

关于后一点,如果是从小呆在美国长大的,那教育与中国无关,如果半路出去的,去搜搜小山智丽吧(中国真的出现这个情况,只能说明我们的体制还有待完善之处)。

回到正题。先来看看美国队是怎么选拔和训练的吧。

美国中学生想参加IMO,第一步要参加的比赛叫AMC,AMC分8,10,12三个年级,同时考试,试题有25道,限时75分钟,每道题都是5选1的选择题,答对得6分,答错得0分,不答得1.5分(这是鼓励不要乱蒙答案)。

AMC的难度很低,即便是最难的AMC12,前5题都是中国小学口算难度,6-10题基本上中国高考选择都不会出,前17-18道题对于稍有中学竞赛经历的学生都不算题目,真正有点棘手的问题也都出现在22题以后。

AMC12里得到120分以上,或名列所有参赛选手的前5%,AMC10里得到135分以上,或名列所有参赛选手的前1%,即可参加下一阶段的比赛,称作AIME。对于学过竞赛的学生来讲,这都不叫事。(此处数据是往年的,可能有些不准确)

AIME是一个时间为3小时的比赛,15道填空题,每道题的答案必然是000-999之间的数字,为此题目的问法有时会很怪(自己去看几道就明白了)。AIME的难度开始增加,大约相当于中国联赛一试填空和解答之间的难度,并且计算量更甚,最后一两题将在此基础上更困难。将AMC和AIME的成绩综合起来,名列前茅的选手可以参加下一阶段的比赛,称作USAMO(即对应中国的冬令营)。一般来说,AIME做对10-11个题,加上AMC的底分足够让你进入USAMO。不过在中国随便找一个省(不是最强的那种),可能只有几十人能达到这个标准。

AMC和AIME的形式看似不太好,但是它却有一个无可比拟的优点,那就是阅卷容易。由于全部题目都是选择填空,而且填空是可以填答题卡的,所以阅卷成本和错误率都几乎为零。这样,可以保证一个真正优秀的数学竞赛生能够稳进USAMO。

USAMO参赛人数众多,一说有三四百人,跟现在的中国冬令营规模相同。USAMO只考6个题,选拔几十人成为美国的集训队。到此为止好像和中国的制度没啥不同。

说到集训队,亮点终于来了!USAMO是四月考,集训队再推后根本没有时间组队或办签证,但是老美早安排好了,他们的集训队是为下一年的国家队准备的!!

老美的集训队选出8-10个“候补队员”,他们将与当年的国家队一同训练,当年IMO结束后,这些人将与国家队里还想继续做的人一起成为下一届的重点培养对象。从当年IMO结束到大概第二年USAMO结束这段时间,他们将进行大量集训,并四处参加比赛或自己来模拟测试,最后由领队综合各次的成绩选出6个最优秀的队员组成美国国家队并持续训练到下一届IMO开始。

这样的制度有两个优点,第一,真正优秀的学生只要在USAMO发挥好(或者说别发挥差)就可以了,后面都是大量集训,完全能考出真实成绩,也能看出一个学生的优点和缺点;第二,选拔之后的训练,强度也远超其它国家。相比老美的一年左右的训练时间,中国队不到四个月的训练时间显得相形见绌。(当然这套东西是不能搬到中国的,后面细讲)若说缺点也有一个,就是要求你高二必须考出来,高三去考USAMO是进不了国家队的(另一说是如果超级优秀可以考虑)。

IMO说到底还是个比赛,取得好成绩的方法从本质上来讲和大多数体育比赛并没有什么不同。这里转一段别人的文章。我第一次看到这段话是在微信的“Lens杂志”上看到的,深以为然。

“心理学家Ericsson的研究发现: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既不是天赋,也不是经验,而是‘刻意练习’的程度。刻意练习是指为了提高绩效而被刻意设计出来的练习,它要求一个人离开自己的熟练和舒适区域,不断地依据方法去练习或提高。比如足球爱好者只不过是享受踢球的过程,普通的足球运动员只不过是例行惯事地训练和参加比赛,而顶尖的足球运动员却不断地发现现有能力的不足,并且不断以自己不舒服的方式挑战并练习高难度的动作。

换句话说,如果你的水平去IMO能平均做4个题,而你还盯着IMO1245难度的题做,那就是在舒适区,提高不会显著,你要做的应当是挑战36难度的题目。如果你的几何好,组合差,那么继续做几何题不会给你太大的帮助,你应该尝试着做你原来很怕的组合题。如果你已经是IMO保5题争6题的水平,你应该做的是继续挑战更难的题目。

老美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因为他们在2010年前后引进了一个新的玩意儿——ELMO。

ELMO是美国当年的国家队队员(Sophomores)出题来虐待新进来的候补队员(Freshmen)的一个练习,它还有Shortlist。在我看来ELMO是一个“反人类”的东西,它的Shortlist远难于IMO的Shortlist,如果一个中国学生能够做出ELMO Shortlist里60%以上的题目,那么他绝对可以在中国的数学竞赛里横着走。ELMO和它的Shortlist就是地地道道的刻意练习了,正如中国举重队上台举120公斤练习举140公斤一样,到了国家代表队这个层面,思考超出你目前水平的题目会对你的水平大有帮助。与此同时,将要出征IMO的Sophomores还有一次命题的练习机会,对解题亦有不小的帮助。

前面说过,美国顶端优生的数量比不过中国,但是美国的选拔制度却将这些人基本都筛了进来,而魔鬼般的训练体系则使他们比原来更厉害。即便是4个“高手”和2个低一层次的“准高手”,经过长时间刻意练习后,也有和中国6个“高手”一战的实力,更不用说运气好的时候能凑齐6个“高手”的情况了。而这,也是美国能连续两届拿到IMO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一个重要原因。

美国的训练和选拔机制有些“反人类”,但它仍然长期存在并且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这又是为什么呢?且听下回分解。(TBC)

====================================

Part 5 环境的优势

本节涉及大量主观观点,不喜请屏蔽。

上一节最后提到了“刻意练习”,我们在进入正题之前纠正两个相关的不当想法。

想法1:在数学竞赛上“刻意练习”就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就是“黄赌毒”,应该严厉打击。

上一节也说了,像IMO这种世界级的比赛,刻意练习是必须的。马上就是里约奥运会了,想想有多少参加奥运会想拿牌的选手没刻意练习过?恐怕一个也没有。若是练跑步打球游泳的人刻意练习是应该的,练数学竞赛的人刻意练习就是黄赌毒,那不就成了双标?

啊对,你说竞技体育有表演性质,体育运动员是兼职演员,所以得刻意练习。那我给你找个没表演性质的,或者外行无法欣赏的东西——围棋。照这个道理,那个李世石,别刻意练习了,浪费生命;那个柯洁,别刻意练习了,浪费生命;那个阿法狗,别…………算了你生命无限,随便练随便练…………

抛开这些不谈,回到数学本身,别忘了想学好数学,多做难题也是必须的,不然吉米多维奇是干啥的?连数学本身都需要一定的刻意练习,就别说数学竞赛了

想法2:既然“刻意练习”能出成绩,我不管是什么水平,就“刻意练习”好了。

练习要和能力匹配在竞技游戏中,你的能力(或者称之为等级)越高,刻意练习的绝对收益可能不变甚至更小,但是相对收益更大。

苏炳添一百米原来跑10秒2,练习N年跑9秒99,从亚洲级跑进世界级。

你一百米原来跑15秒,练习N年跑14秒,从街道级跑进……还是街道级。

明白了吗?

只有顶级的选手,才配得上大量的刻意练习来提高能力。以高联为例,一个省上万人参加高联,只有五六十个省一,如果你自问数学水平排不到省里前一两百,请把更多的时间花在高考或者其他事情上,把竞赛当作一种爱好,把高联当成一次自我检测或者一次娱乐。

这里第一次强调,如果学竞赛只是为了拿奖,那么感觉不适合或达不到拿奖的水平请立即退出。我不希望再看到家长哭着问:“为什么我家孩子学竞赛学了那么多年,连个奖都考不到?”高中竞赛不是小学生过家家,它是残酷的淘汰赛,有的孩子连快餐式培训流程都接受不了,还想要拿奖,最终就是费钱费时间,还只学到了一些皮毛(以后也用不着的东西)。

回到正题。美国小孩为什么认可“反人类”的重复训练?我认为原因有三点,其一是有兴趣,其二是有保障,其三则是荣誉感。

美国的选拔制度,使得真正的天才选手不需花费太多时间在AMC和 AIME的备考上,可以直接跳到备考USAMO,这样前期基本不需要刷题。前期做得适度,后期就更容易坚持兴趣。而且老美的尖子生也少,真正的天才不需太多训练就能考出来,而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再去刻意练习,会使学生最终的等级更高。在此也奉劝数学竞赛的天才和小天才们,到达顶峰之前少刷点题,多开发思维,多保持兴趣。

当然,哪个国家都不缺乏有兴趣的孩子,那么第二点就是老美独有别人基本学不来的:保障。

哪个国家高中还学竞赛的孩子都会想,我花了那么多时间做这个,甚至到后期就是反复训练,万一失败了,谁来保障我的权益?我去哪读大学?

老美做这个当然容易了,老美那么多名校,USAMO就三四百人,大不了都收了去。换成其它任何一个国家,恐怕都做不到吧。

另外老美还有一个隐藏的优势,就是老美从USAMO开始(或者说从集训队开始)可以认为基本没有考试以外的奖惩。也就是说,进了这个小圈子,大家基本都是名校随便挑,考好考差都没所谓。这样,既可避免学生过于功利化地学习,让不是真心想在IMO上有所建树的孩子自动退出,还可以尽量避免不公平竞争(如作弊等)影响最终选拔的公正。

真正有兴趣的孩子,会在这个机制下,如同还没出名的竞技体育运动员一样,心无旁骛地主动刻意练习的。

关于荣誉感,先放上我与一位朋友在2014世界杯时探讨出的一个结论。

在竞技比赛或者任何事情上,一个人或一群人能做出傲人的成绩(排除天分),要么就是他们需要用成绩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要么就是他们有着极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例如,同样是踢足球,南美的运动员就是前者,欧洲的运动员就是后者。两者都不占的,必定踢不好。

不得不承认,老美从国家文化上就特别注重荣誉感和使命感。日本的IMO队员可以在头上围“必胜”字样的头巾,韩国的领队可以为了一分用尽方法,朝鲜人甚至可以不遵守规则,但他们比起老美来,可都差多了。老美的潜移默化的洗脑,是比前面那些都更加恐怖的存在,这一点想必很多人比我更加有体会,这里就不说了。

老美的选拔制度,高等教育条件和国家文化使得它的“反人类”体制可以继续下去。在整体的选拔与训练上,美国人已经领先了一大步。与此同时,中国的情况如何呢?且听下回分解。(TBC)

====================================

Part 6 拥挤的游戏

上一节讲到了美国现在数学竞赛上顶尖的小孩所处的状态,看起来说了不少老美的好话。我这里声明一下,我绝不是美分。

其实我在前面有不少伏笔了,相信跟我同时代或略早于我的数竞党都应该能猜到了,包括我在说ELMO的时候也用了“引入”这个词。

事实上,上一节讲到的美国小孩拥有的所有状态,兴趣,保障(高端无奖惩)和荣誉感,那都和我读高中时(或前后)中国小孩拥有的状态几乎一致!

2000年前后,还有很多参加冬令营的同学在参赛前甚至不知道进了冬令营能保送,冬令营金银牌可以直接进清北(现在的同学别羡慕,那时候金银牌加一起也就六七十人)。

我们考完冬令营之后,郑志明塞给高分的学生一人一张纸,说这张纸就是北大录取通知书,那时候还是有一些人不信他的话。

那个时候学竞赛,真的靠的都是兴趣。

我上高中的时候有个很旧的文曲星,上面存了2001,2002,2003年部分国家集训队同学的名字及去向。那个时候大约三分之二的人去北大读数学,大约四分之一的人去清华读计算机或者基科班,剩下的人还有读物理的,出国的凤毛麟角。大家都是清北,高端无奖惩,全凭自愿。

关于荣誉感,那个时候多多少少都是有一些的,可能因为我们读高中的时候更单纯一点吧。包括拿了金牌回来还是能显摆显摆的。顺带提一下,我的两块牌分别是安妮和德仁颁发的,安妮看起来不太容易升级了,我现在就等明仁退位了……

包括到达一定高度后的刻意练习,中国早就有了。那个时候的国家队队员需要每人提供20道难题(当然不一定都是原创),然后互相考(所以我前面才用了“引入”)。2001年的时候我旁听国家队集训,被6个队员加上一堆教练虐了20多天之后水平一下子有了质的飞跃。这个20道难题有多难呢?我拿了一个我自己提供的比较难的组合题去考2009年的国家队,只有一个人做出来,还不是最强的那个。

当然,2003年到现在也13年了,朝代更替,变化诸多。不过呢,除了大的政策之外,剩余的都是慢慢变化的。我个人认为,影响最大的一个变化,或者说根本的原因就是,参与的人变多了。

我们读高中的时候,真没多少人好好做竞赛。我记得那时北京市在高联结束后会组织冬令营培训,我高一的时候正式队员6个,旁听生算上我不超过10个,就一个小班,在人大附中每周末上一次课。都谁给我们上课呢?有周沛耕,陶晓永这样的老师,有邹瑾,韩嘉睿,袁新意等IMO金牌,后来肖梁毕业之后他也来讲过。这种课没多少来听的,只能说明竞赛这东西根本没多少人玩。

其它省份也差不多,好好学竞赛冲冬令营的人最多几十个,其他人大都打酱油。

那个时候有很多人高联只考一试不考二试的,因为考二试要多交十几块,当然这十几块只是顺便省下来的。

那个时候冲冬令营的人都是二试冬令营一起准备,基本不刷一试题的。

2001年10月我参加高联的时候还考砸了,一试一个短轴算了半天填了个短半轴,二试一个组合题没完全写清楚。即便这样,我比北京的分数线还高几十分。很多同时代的同学都有类似的感受(2000年高联除外,题目过于简单)。

一个省只有几十个人好好玩的年代,这么玩当然可以。但是一个省上千个人玩命准备的时候,这么玩就不行了。其实人家水平比你差远了,但是人家高联一试能刷到接近满分,二试做一几何,直接200(那个时候一试150分,二试3个50分题),你要是还按老办法玩,没准就直接OUT了。

这么多人挤进来,大都是为了好政策。高联一等奖能拥有保送资格,万一冲进冬令营蒙个两三道题没准能进清北,诱惑太大了。

于是,年轻的天才们一年比一年付出更大,一届比一届刷题更狠,只为了在几千个非天才的围追堵截下冲到前几名。

惨不忍睹。

真的惨不忍睹。

不能怪任何刷题的非天才和他们的家长,制度如此。

中国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实在是太匮乏了。

如果中国能有20所清北,200所双一流(或985),可能事情会好办很多。可是中国没有。

2009年,我第一次参加冬令营阅卷,当我看到一份30多分的卷子(冬令营6个题,每题21分,总分126分,当届需102分才能进集训队)的主人,联赛是260多分的时候,我先是诧异,然后是无奈,最后则是深深的叹息:可能就是因为这个人,一个高手被挡在了冬令营的大门前。

对于高联-冬令营-集训队这一条线来说,选拔国家队是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如果高联就把全国的高手削掉一半,那后面还怎么玩?

所以,高联被迫改制度,经过2009年的调整之后,最终改成了现在的120+180。

即便是这样还不够,伴随着教育部的政策,数学会和奥委会又大幅度增加了冬令营各省的参赛名额。

即便是这样……还不够。

负责任地讲,同样在不玩命刷题的前提下,一个高手现在想进冬令营,难度要远大于13年前。即使现在是400人冬令营,那时候是100人。

水涨船高。

有办法解决吗?

现在来看,真没有什么能快速见效的好办法。

不幸中的万幸是,高手毕竟是高手,高手也刷题,谁都挡不住。一阵玩命死刷题之后,大部分高手也能冲进冬令营。但是这样的高手,由于过早地接触重复训练,对后面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影响。

参赛人数的增加,直接大幅度增大了真正高手一飞冲天的难度。不仅如此,它还通过其它方式间接增大了这个难度和不确定性。究竟参赛人数的增加会产生哪些连锁反应呢?且听下回分解。(TBC)

====================================

Part 7 疲倦的裁判

参赛人数增加,第一个影响的就是阅卷的困难。

2015年9月,我有幸参加广东省高联的阅卷和复查。

阅卷的时候,14个大学老师,7个题目(一试3个大题,二试4个题),差不多一千份卷子。

初改要一天完成,毕竟大家都是老师,都有教学任务,谁也没太多闲工夫。

初改不计复核,一个人也要面对五六百张卷子。

一天改五六百张卷子的一道题很难吗?

很难。

竞赛不是高考,联赛的解答有的你读懂就要五分钟。

竞赛不是高考,不按标准答案做的人多了去了。像二试第一题这种题目,据不完全统计,有十几种不同的解法。

竞赛不是高考,你必须判断出学生的解答是基本对还是基本错,是有小瑕疵还是有大漏洞。

还有更坑的呢。

我改几何的时候看到一张卷子写由托勒密定理blablabla,由角元塞瓦定理blablabla,由笛沙格定理blablabla,证毕。我当时真有一种想把这个骗分的家伙拉出来的冲动,最后还是放弃了。孩子是无辜的,没准就是被无良老师教的。

我那天算是试出来了。

我一个白天的极限是改八百道题,复核不算,而且中饭和晚饭都是味同嚼蜡。

第二天我还要上课,我晚上躺在床上,进祖坟的心都有了。

我不禁怀念我读书的时候,那时候要是去改卷,可比现在轻松多了。

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因为改卷完了还有复查!复查!

复查的卷子少了一大半,但是复查的题量变成了全部!而且复查的题里大部分都是写了东西的!

坑哥啊!

我觉得吧,如果只是为了钱,有人拿百元大钞砸我我都不干这个活。

也许是因为我自身的经历吧,我每次拿起红笔的时候心里都是很严肃的。学生实力不够或者没发挥好,OUT了就OUT了,但是学生做对了判错了,这是无论如何不可以的。

高联如此,冬令营更甚。现在400人的冬令营,想想就头疼。

首先,冬令营的题变难了,解答也变长了,尤其是时间变成4个半小时,够写四五篇作文了,想编点什么东西很容易。经常会出现读十分钟还没读懂答案的情况。

其次,冬令营的每一分都很重要。高联的30分和50分没区别都是三等奖,100分和120分没区别都是二等奖,只要重点照顾一下省一左右或者以上的卷子,就不会出问题。冬令营可不行,各大学校都看这个成绩招人呢。去年要是一个48,一个45,前一个可能就是清北,后一个可能就是孤魂野鬼啊。所以冬令营这种比赛,卷子要复查多少遍,没改过卷子的绝对想象不到。

还有,正因为冬令营分数敏感,复核的时候经常要充分讨论,更别说一个题的对错能折腾一两个小时的事儿了……

这里还是要向参加或将要参加高联、冬令营等比赛的同学和家长们说一句:我们知道你们急,但是我们更急;我们知道你们想要公平,但是我们比你们更想比赛公平。

话说回来,十年前改卷儿的,最少待遇是专家级的,现在改卷儿的,真就是搬砖的家伙。

有人不禁要问了,这么多卷子,为什么不多找些人啊。

我觉得道理很简单。

第一,真没太多适合的人。能看懂竞赛卷子,愿意做这件事,还没有直接利益相关的人太少了。

第二,同一个题不能有太多人改,不然很容易出现你改的严,我改的松的情况。理想状态是3-4个人一组,而且互相复核,共同讨论。

第三,人多了,各种产生的负担就更大了。

现在来改卷的大都是纯奉献,但真的不确定大家还能坚持多久。

改卷的也是人。

参赛选手多了之后,阅卷的困难是可以预计的。但是,阅卷的困难又进一步地刺激了某些改变。到底是什么改变呢?且听下回分解。(TBC)

====================================

Part 8 混乱的训练

本节再次涉及大量主观观点,不喜请屏蔽。另外请勿对号入座。

在讲阅卷困难导致的改变之前,我们先从参加人数增多讲起。

参加竞赛的人数增多,另一个直接的影响就是培训教师的缺乏。

一个省几十个人正经搞竞赛,最多一两个班就行了,老师是永远不缺的。尤其像北京这种地儿,IMO金牌想来讲课都得排队,更别说国集水平的同学了。

但是现在不一样啦,一个省几千人搞高联,怎么也要弄出三五十个班来,而且大家劲头都很足,算下来最少要近百个老师才能带的过来。

一个省能有一百个教高联能教的明白的老师吗?

很负责任的说,凡是叫“省”的,都没有。

小学的竞赛,读完高中成绩优良的理科生基本都能讲,真没多少东西。唯一的区别是有的老师讲的真是好,而大多数人只是能讲而已。

初中的竞赛,大学读数学系,接触过竞赛的好好练两年基本都能讲,真没多少东西。唯一的区别同样是有的老师讲的真是棒,而大多数人仅仅是能讲而已。

高中的竞赛,那可就不一样了。

小学的竞赛可能以初中的知识和思想为背景,初中的竞赛可能以高中的知识和思想为背景,这些都好掌握,掌握了这些的老师,至少在讲授时层次会高于学生,或者通俗一点讲,最少可以装装13。

高联或者高联往上可就不好玩了。平面几何和对称不等式什么的,还能用时间堆,做上五六年最少耍起把式来能挺像样的。但是代数呢,没有分析和方程的功底,以及数感和放缩的技巧很难讲透;数论也差不多,把进位制、同余、完系和阶弄完之后,后面要么是在分析整数的结构,需要懂一些环和域的东西,要么是和组合结合的问题,运气不好冒出来一个小孩拿本解析数论来问你你可就呵呵哒了;组合更是要命,归纳反证极端原理仅仅是初级工具,既有极富初等思想的不妨设、对称、算两次,也有用对应或同构转化问题,还有母函数、线性代数等等高等的知识和技巧,更不用说组合可以和代数、几何、数论中任一领域结合,简直是无边无际。

顺带一提,个人认为代数里真正经典的是多项式,学过复变的都明白。可是多项式这玩意能代数能数论能组合,各种天坑,能讲明白的太少,学生会的也少,最后还反过来导致不敢随便考……

大部分老师,苦练数年,能讲明白一个领域已经十分了不起了。况且现在的状况,大家都是快餐,没有多少老师再愿意去像以前那样花很长时间只为弄明白一块内容,那样还不如去讲初中小学,学生更多,更赚钱。

一个省就零零星星几个能讲明白的老师,更悲催的是没准这老师还是清高型不愿意讲课,或者学术型天天三点一线,一般的学生和家长甚至连面都见不到

那这几千个学生找谁去辅导?

当然是不靠谱老师了。

但是不靠谱老师怎么镇住学生?

当然有办法了。

个人觉得办法基本就那么几个:讲套路,讲难题,背答案,教骗分。

下面一个一个介绍。

讲套路,事实上是只讲套路,把竞赛难题按照讲高考容易题的方法讲。其实我不反对讲一些套路,一个完全没接触过高中竞赛的孩子也是需要学套路的,但是把套路当唯一思路就不好了。数学怎么说也是锻炼思维的,这样不是在教孩子而是在毁孩子。当然了,如果家长和学生觉得靠这么学能上个好大学,毁毁孩子也无所谓,那我无话可说。特别还有一些老的竞赛难题,在新的竞赛书上有了系统理论之后就成了套路题,学生发现自己能做很难的竞赛题,那感觉就像武林外传里的李大嘴学了降龙十巴掌之后一样。

顺带说一下,个人觉得2015年的冬令营在新颖性上做得很好,六个题没一个能套路。不等式一调整就坑了,组合题不能归纳,平几题基本解法动不了,上解几又困难重重,数论题又考了多项式。冬令营的成绩一下子让我们看到了现在的学生做新题时的孱弱。考完之后猜国集分数线,主试委员会的猜测都集中在72到84分之间,结果……不客气地说,如果这套题拿去考2003年前后的冬令营,国集的分数线估计会到81分左右(那时约25-30个国集),也就是说现在的高端战斗力做新题的能力也没比以前有提升。

讲难题,顾名思义就是类似给非顶尖的初中生讲冬令营,给非顶尖的高中生讲普特南这样的做法。数学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违反自然规律的事可是要不得,偶尔讲一个题让孩子了解高度是可以的,但老是这样做就不好了。但是这样家长和学生可以膜拜啊,他们又找回了学习小学竞赛和初中竞赛时的感觉啊,就是这个feel,倍儿爽!但是这样做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学生根本动不了笔,从而会养成只听课不思考的坏习惯,以后就是见了题都眼熟但是都不会做的节奏。我自己就会说,这个孩子被教“废”了。

背答案,这里注意是背答案而不是看答案。看答案是一个优秀的竞赛老师必须具备的技能,毕竟你不可能像学生一样每个题都做。看答案并非只是看答案,而是要根据答案来辅助理解问题,有时能举一反三得出其它解法,即便没有其它解法也不要紧,最少能总结出解答的哪些步骤是关键,再深一点可以总结背后有什么东西,在什么动机下能想到,是不是自然的,如果学生自己做的时候遇到困难,应当怎样给予提示才能收效最佳,等等。背答案那就性质不一样了,脑子里一背,黑板上一抄,然后解释每一步为什么对,这样好像跟直接发答案没什么区别。

教骗分,上船之后必做的事。题不会做怎么办?乱写一阵,所有你知道不知道名字的定理都写上去,总有阅卷老师看不懂的,看不懂他就不敢给你判错。尤其是证明题,没准就蒙到了。证明的题,尤其是几何,条件推一堆,结论推一堆,中间差一步,写上个显然。可是孩子啊,数学是严谨的,不是靠蒙的,这可比学套路什么的严重多了。学数学之前,先要学会做人啊!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写上去无可厚非,但是你要是知道自己是胡说八道还写,那就是人品问题了。上一节也提到了,现在的竞赛阅卷压力很大,若是放到之前,阅卷老师完全有时间陪你玩,可是现在不行。因此,很多人就钻这个空子,就赌阅卷老师不敢判错,而这又反过来加重了阅卷者的工作量。冬令营级别的阅卷人尚能保证识破这样的忽悠,但联赛级别确实偶有漏网之鱼。记得某年冬令营,某省所谓最强学生,做了6个题有4个伪证,大抵就是这个原因罢。

竞赛参赛的人数增多导致了一些不靠谱老师的产生,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还有什么更令人头疼的事情呢?且听下回分解。(TBC)

====================================

Part 9 脆弱的学生

先讲点上一节没讲完的东西。

上一节讲到有很多不靠谱的高中竞赛老师,先说一下他们为什么不去好好教小学初中呢?个人认为还是高中竞赛老师的特殊地位。毕竟小学和初中的竞赛老师确实很多,除非教得非常好,否则没有太高的地位。另一方面,大多数家长和孩子还是拿小学竞赛当小升初的敲门砖,拿初中竞赛当进好高中的敲门砖,同时他们也意识到,大多数市里县里的好的初中高中还是可以靠钱或者关系搞定,但是搞定优秀的大学是非常困难的。另外,省会级城市的第一名学校和第五名学校的教学差距,未必比得上优秀大学里哪怕是头批985和二批985的差距。经过9年(甚至超过9年)的竞赛长跑之后,大家也都把高中的竞赛当作终点。

回到正题。

高中竞赛的参赛人数大幅度增加,不能赖政策,也不能赖不靠谱老师,初中高中的招生也仅仅是影响小学初中的竞赛。最终的问题,还是出在学生和家长身上。

近些年的高中生,大多是在95-00年出生的。这些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一直被捧上天的人绝不占少数。尤其是如果还能学习号称是尖子生才能学的奥数,那简直就是飞机中的战斗机了!

所以,这些孩子全都成了布袋和尚——说不得。

可是事实上呢?

奥数只适合5%的孩子学习(注意只是学习!),可是光参与的孩子恐怕就要超过20%。现在前20%的孩子能上啥大学?二本可都不一定(还有部分学生读不到高考的,所以20%到了那个时候可就是25%甚至30%了)。

天分不够,水平上不去,玻璃心倒是养出来了。

小学的时候呢,多学一点,能听懂也行,当个兴趣爱好。可是慢慢长大了,再花大量时间学竞赛,啥都听不懂,可就没有必要啦。

再说了,竞赛这个东西本来就是逐步淘汰的,学不懂就不要再花时间坚持,十年二十年前的家长都懂,为毛现在的家长就都不懂呢?

这种坚持,说好听的叫做破釜沉舟,说不好听的那就是无谓的坚持。

小学到初中是要淘汰一拨人的,初中到高中也是要淘汰一拨人的。我考华杯赛的时候华杯赛决赛的金牌,也有几个高联省一都没拿,这都很正常嘛(没准人家去搞其它竞赛了)。现在更是如此,小学竞赛全是填鸭,考好根本不代表什么,可能只是刷题多。到了高中,你以为你还能只靠刷题?

当然了,这个东西和学校以及校外的培训机构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关系。学校嘛,总是希望更多的学生参与这些东西,最少述职报告上可以写写嘛;培训机构就更不用说了,多一个学生多一份钱。但是关键,还是在学生和家长身上。

即便是培训机构,只要是正规的,都时常会有考试和分班,跟不上的就学一些简单的呗,这不是很正常吗?竞赛这玩意再怎么说,每年也是要淘汰一部分人的,如果机构招生进来是10个班,讲了三年竞赛还是那10个班,一个人都没变,也没有人员交换,可以肯定这是个骗钱的机构。

可是这倒好,这种考试和分班制度,却被家长投诉说是歧视,不人道……

初中竞赛,考试分个班,60人分两个班,结果50名左右的都要去快班……

高中竞赛,到高二要停课集训,结果高一的联赛考40多分,高二模考从没上过100分的孩子都要去停课……

这种事见多了,见怪不怪。

你去劝学生,学生不听。你去劝家长,家长说:“凭什么我家孩子就比别人家孩子差!”

哭笑不得。

很多家长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家孩子学得挺好的,就是没考好。”

应试是有可能有高分低能的,但是绝不可能有低分高能的,竞赛就更不可能了。判错了我信,没考好我不信。

这些孩子还听不得批评,当然老师也懒得批评。想想也是,在学校里的时候老师肯定管不住,谁愿意冒那么大险管教你家孩子啊?万一被你打了咋办?打死了咋办?到机构里人家机构就是讲课收钱的,家长和学生就是消费的大爷,更不会惹你不高兴。

这里插一点别的东西。

就业难因为什么?

因为毕业生高估自己。就这一点没别的。

一本学校出来想一月两三万,想没想过每年毕业接近一百万的一本生,大学扩招的十几年就是近两千万人,可是全中国有多少人能到哪怕是一月一万?这个数字远比你想象的要低。

一般的大学里,你在学校是学霸,是风云人物,出了校门啥都不是。但要命的是,你还觉得你是个人物。

清北即便有一些舆论的影响,还是清北。只有在顶尖的大学里,你才能认识到和真正的神犇之间的差距。校内校外一比,才能精确的定位自己。有的事就不是你能做成的,或者做成的概率不超过彩票中头奖的概率,人要认清现实。(当然,如果你认清现实之后还有这个理想,那肯定要无条件支持)

回到正题。学竞赛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高估的人太多了。

最后的结果大概就是这样的。

四千个水平远不够省一的孩子和两百个水平有希望冲省一的孩子(这里包括十个很牛的孩子)一起玩命训练,一起考高联。该省省一有60个名额。

对那四千个孩子,由于题目变化,神发挥和阅卷误差等原因,冲到省一的概率就是1%,最后有40个省一。

剩下200个孩子瓜分剩下20个省一。

结果呢,那3960个孩子自然是撞了南墙回头,你以为那40个能幸免?金秋营,自招分分钟把他们刷下来。不仅如此,他们还耽误了宝贵的时间。本来裸考能上985的,最后可能连211都悬。

但是剩下那200个就DT了。尤其是最好的十个孩子,完全是大坑。没准冒出来个谁谁谁就抢了一个省队的位置。

那4000个孩子坚持搞竞赛,得益的是谁?

只有学校和竞赛老师,不解释。

我还是不说那句4个词10个字母的话了。

非顶尖水平的学生,其实并不适合在高中还继续花费大量时间学习竞赛,但是由于孩子的脆弱及家长的保护心理,他们还是选择了继续。那么,对于真正的顶尖学生,情况又是什么样呢?且听下回分解。(TBC)

====================================

Part 10 倍增的压力

非顶尖的学生的继续,使得顶尖学生的晋升压力变大。但与此同时,还有更大的压力等着他们。

第一个原因当然是保送制度,以前的话就算是没进省队的省一也能不用高考了,去哪儿另说最少好听啊。另外高二弄个省一之后就可以完全弃综合了,高三考不进去也认了,不会没学上。当然,我也见过两科竞赛省一,发现保送没好学校去,放弃保送再回去高考考到清北的,这种犇这里不讨论。

第二个原因,则来源于学校和背后的培训机构。近年来重点高中为了吸引尖子,打打旗号是必须的,一个集训队都能给学校加不少的分,更别说物以稀为贵的国家队了。据我所知很多学校都打出了明码标价,什么成绩能拿多少钱(话说我咋没赶上这好时候……)。不过别以为这是有比没有好。考高联的时候的高中生最多也就十七八,有个“赏罚分明”很容易让他们情绪更加不稳定,容易想多。另外,指导老师也会在后面不断叮嘱不断打气,但这明明就是让学生更加紧张的做法嘛。培训机构就更别说了,对于尖子那是好吃好喝供着,但是谁也不是傻子,你要没考好看人家还理你不。

当然,前两条说到底也没多大影响,而且尤其是冲进国集之后就基本等同于没影响了。真正能影响顶尖高手在国集和IMO发挥的压力,在哪儿呢?

舆论。

当然是舆论。

去年8月,2015年的IMO国家队包括领队副领队和队员上了鲁豫的节目,相信关注数学竞赛的筒子们都已经看过了。不知道大家看完之后什么感觉。

我当时看完之后,只有一种淡淡的哀伤。

上节目这种事,本来就是容易说多错多。如果只是简单背几句台词还好,现场(录播还好一点,直播更惨)如果说错一句话,那可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上节目这种事,本来应该只找成年人的,找熊总和秋生哥做个采访就完了。两位领队都是老江湖了,年岁大,经历的又多,肯定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但是去年的“中国奥数输给美国”在网上疯传,队员们还能淡定的坐着吗?

全天下都在看着他们,已经没有人能站起来保护他们了,他们必须自己站起来保护他们自己!

可是他们毕竟还是一群孩子啊。

还是一群追逐自己梦想的少年啊。

他们做错了什么?不就是没考第一吗?这和中国运动员没拿到预期的名次就得出来解释一下有什么区别?!

不,或许比这更严重。运动员多少是国家体育总局花钱培养的,是拿纳税人的钱砸出来的,优秀的运动员甚至还能大把大把地赚代言费。可是数学竞赛呢?我可以很明确的说,最多只有国家队队员出国比赛的机票和食宿是报销的(食宿还是主办方提供),其它从培训到参加国内各种比赛的开销,那可都是家长自掏腰包啊!奖金倒不是没有,但哪能和体育竞赛比?

有的人该说了,你这影响力也不如体育竞赛啊。可是正因为如此,不是更不应该责难他们吗?

现在的国家队队员,应对IMO这样的比赛时确实有一些弱点(这一点我会在后面详述),但是考差了可不能怪他们。

我觉得,一个国家队队员,哪怕他IMO考得再差,只要他一没有在之前的选拔考试中作弊,二没有在IMO考场上消极怠工,三没有公开发表不当言论,他本人就不应该承受任何的指责和非议。大家都是人,人家不管有没有弱点,只是训练,考试,训练,考试,最后领队告诉你你进国家队了,再训练,考试……人家什么也没做错。如果说没选出最强的人,那么就是我们的选拔体系还有待完善;如果说选出了最强的人,但是状态没调整好,或者弱点没有补上,那么就是我们的国家队训练体制还可以进步。不管怎么说,这可不能怪IMO选手吧。

IMO选手自然承受着很大压力,不过非IMO选手也差不多。近几年大家都有这个习惯,说谁谁谁应该能进国家队,结果人家冬令营考砸了,集训队考砸了,就说这人咋这么弱。

这叫什么?这就叫妄议。

其实很正常啊,即便是顶尖的高手,也有可能进不了国家队。冬令营还好,集训队到最后都是毫厘之争。一个高手没进国家队,可能只是因为吃坏了肚子,可能只是因为题目不对胃口,可能只是因为评分标准恰好对他不利,也可能只是因为一个阅卷失误。是考试就有随机性,为何偏偏要忽视它?退一万步说,就算人家是真的弱,那也是人家自己的事,关你啥事?难道你还能开个赌局赌谁进国家队不成?别忘了人家就算再弱也比你强!

说到这,应该很明白了吧。

数竞选手承受了太多的舆论关注,舆论将关注转化成了压力。

但另一方面,他们并没有从中得到任何的利益。

每个人都可以如同喷明星和运动员一样喷他们,可是他们却没有得到如同明星和运动员一样的利益。

说到底,还是政府不重视,有钱人不重视,只有一帮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重视,最后造成了数竞这种“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尴尬状态。

想要政府和有钱人重视是不太现实的,更何况数竞本来就需要降降温。

所以解决的唯一途径就是,无关人士速速退散。

顶尖的高手,尤其是IMO选手确实不应该为他们的失利承担任何责任,毕竟这只是个游戏。但是,他们也确实在应对竞赛时有一些弱点。那么究竟是什么弱点呢?且听下回分解。(TBC)

====================================

Part 11 高手的弱点

相比以前的国家队员,近年的队员们确实在应对竞赛时有一些弱点。前面已经提过的诸如高估自己,做新题能力差等等就不再说了,影响也不是特别大。

我在这里主要想谈一下我所看到的两个足以影响最终成绩的弱点。

在谈弱点之前,先以个人角度分析2015年与2016年IMO中国队的输赢之处,如有主观臆断请指出。

先来看2015年。平心而论,第一天的题对中国是有些不利,中国队也没有发挥到最好,但是造成这个情况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几何。第一题组合几何与第二题数论,从数据上中国队没吃亏,甚至还有点小便宜,但是至少有2位同学因为花费大量时间做这两个题而失去了做第三题几何的宝贵时间,但因为几何题的数据太可怕了,一下子亏了接近20分,所以一下子认为几何是输掉的重点也很正常。但是实际上几何题应该也就是亏12分(接近2个人)的节奏,因为每天有3道题,还是要综合考虑。即便第一天考成这样,有第二天的第六题这样一个大礼包,中国队也未尝没有翻盘的可能。中国学生的数感是很好的,前面也说过,需要用代数估计和放缩的题目(即便是数论或组合),中国队都会很占便宜。尽管第六题是组合题,但是需要用代数去估计,中国队就考得很好,全场也就十几个基本做出的,中国占了四个,第六题总分全场第一。与此同时,可以看到第五题函数方程是中国的弱项,这个题30人全对中国竟然只占两个,而且剩余四人的分数都很低。中国队最终还是输在了第五题上。倒不是说第五题应该更多的人做出来,毕竟没做完的四位同学中有两位第六题是满分,估计花费了一些时间,但是明显应该能多写一点,争取更多的分数。比较中国和美国第五题的小分就可以看出来,最后的最后还是输在小分上(第一天的题做不出来就是做不出来,无话可说)。

厉兵秣马,来年再战,中国队加强了对几何的训练,选拔也更偏重几何。考试题一出来,没有纯几何作3,6,可能有些筒子就会觉得IMO在针对中国人,其实不然。首先,TST考什么和能选出哪个领域偏强的选手没有完全必然的联系,大家并没有太多互相针对的,中国的TST题目毕竟还是中国人自己放到公共网站上的,这样说未免阴谋论了;其次,今年IMO还有第五题这样帮助中国队的好题,这样的一个代数正是中国队的强项;第三,IMO本来就是让人猜不出,完全定死了规矩那就没意思了;第四,其实第三题是几何题而不是数论题,中国队没有把握好而已。

来看一下具体情况,中国队不仅在第五题上是满分,并且由于花费时间少,顺带着第六题也做的很好,即便是三个满分的韩国队在这两题上也被中国队赚了不少。关于美国队,那真是运气太好,可以看到美国第二天三个满分都是中国小孩,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即便如此,第二天中国队还是赢美国队4分。第一天的第二题应该是中国此次没拿到好名次的关键,有两位同学没做出,相比几乎全对的美韩,这个失误足以葬送领先优势。但是也要通盘考虑,据说有一位同学是在第一题上花了过多时间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做第二题。看看第一题和第二题,当然不是某些人所臆想的初中题难度(再次强调,答案只是告诉你这个题怎么样可以做出来,不代表难度,需要仔细读答案才能发现里面的困难之处),但也没有很难。第一题想到复数绝对可以一小时以内做出来,这笔买卖很划得来;第二题只要把6乘6的棋盘为什么没办法排分析清楚很容易猜到证明的方式,它放在冬令营和集训队也只能算一个一般甚至偏容易的题目。

所以个人认为,2015年第三题是大坑了中国队,第六题又是大帮了中国队;2016年第二题是小坑了中国队,第五题又是小帮了中国队。两年的题目看下来,对中国队都是公平的。另外虽然韩国今年的三个满分有点猛,但是美国两年的发挥算不上极佳,最多只能算是略微偏好。事实上中国队发挥也都是一般,即便发挥的不尽如人意,也说明中国队像前些年那样巨大的领先优势是肯定没有了。

下面来说说我眼中中国队的弱点。

第一个弱点,就是四个领域不均衡。

当然,每个选手都有强项和弱项,但是当一个领域弱到会大幅度影响拿全1245的概率的时候,即基本上做不下来这个领域25难度的题目的时候,事情就不好办了。

早在第二节中就提过,基本拿全1245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第五、第六名。如果国家队中相对较差的几个人不能保证拿四个题,对整体的分数影响会很大。去年和今年的1245,中国队做得都差强人意,而且最终都是输在25上,本来用来赚分的25现在却输分了,不得不引起重视。

第二个弱点,就是不会应对不利的形势。

其实这个情况我在2009年就发现了,有不止一个冬令营满分在集训队第三次考试上栽跟头,几乎一分未得,后面状态越来越差,都无缘国家队。在之后的几年里,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考试中有“一脚深一脚浅”的问题。有的同学大赛考得好,却在集训队里出现大失误,尴尬到靠评分标准才幸运地没出局;有的同学参加两次大赛,一次考得很好一次却十分差强人意;有的同学集训队题难的时候考满分,题容易的时候却几乎零分。

相比十年之前,现在的选手这种“逆境求生”的本事基本都荒废了。一旦遇到第一个题不顺手,很容易出现重大失误。考场即是战场,做不出3个题也要争取做2个,做不到2个也要争取做1个半,这样的信念和决心,还有应对的能力,正在慢慢从选手身上消失。从统计数据上无法看出全部,也许有的同学一直都很顺,但也拥有这样的问题。

选手们有这样的弱点,原因是什么?且听下回分解。(TBC)

====================================

Part 12 不同的目标

现在的选手和以前的选手比,确实有一些弱点,产生这些弱点的第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赛制,尤其是集训队的赛制。

我们考集训队的时候,是8次小考2次大考,大考分数乘以四。所以在小考阶段,完全不需要发挥得太好(我高三的时候小考好像也就是正式队员的第三或第四),但是不能落下太多。小考有的时候题很难,甚至有时会有一两个讲解答都要讲一小时左右的题,所以要求抗压能力特别强,大家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题容易的时候三个全做不是本事,题难的时候做一个半或两个可就厉害了。而且,小考时大家都在边考边调整状态,以便大考的时候能够爆发,毕竟大考是乘以四的。2002年就有一位队友,在小考考得十分不理想的情况下,大考比大部分人多做了一道题,成功翻到了前六(名字就不说了,在场的都知道)。考试次数多,才更要求心理素质好,能够逆境求生。

集训队的10次考试,完全可以考出一个选手的所有优点和缺点。像我在2002年时就是几何的技巧部分做得稀烂(换句话说就是基本只会硬算),于是被要求练习几何题,到上IMO考场上的时候几何已经不那么烂了。

现在的集训队可不行,只有6次考试,而且大考的比重严重不足,前面很容易拉开差距(在24道题里差出4道题,可比在12道题里差出2道题难多了,后者可能就是一次失误的差距)导致后面无法翻盘。并且,只有18道题,各人的优缺点也没有特别明显地体现出来。

另外,联赛进冬令营和冬令营进集训队的扩军也是一个问题。扩军确实能保证基本保证最好的选手能进到集训队了,但是60人的集训队必然有大量60名左右水平,甚至是100名左右水平的选手,加上考试次数少,确实更容易出现大反转的情况。毕竟贝叶斯公式摆在那里,没选出最强的6个人,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集训队的赛制缩减,和主办方不堪重负有一定关系,和命题者的缺少也有一定关系,但我认为最大的原因还是教练组并不像十年前或二十年前那样极度渴求一个团体第一了。如同很多中国体育的优势项目一样,从无到有的时候很激动,第二次第三次蝉联的时候很有荣誉感,可是拿多了第一也没意思,总是成为别人眼中的目标也是心好累的(再说IMO拿了第一教练组也木有奖金)。中国的数学竞赛已经度过了艰难的开荒年代,已经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相比之下,教练组更愿意看到手下的学生们在未来有好的发展,也不愿意再多多折腾这些已经训练了N年的学生,可能在要求刻意练习的时候手也松了一些吧。

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学生自身的目标和定位。

教练组不愿意加强训练强度,有的高手也不想要。第一是现在的高手们也更注重未来的发展,提前自修大学课程的不在少数。另外,现在高手普遍都是很早就进入刻意练习阶段(甚至有很多初中就停课做竞赛的),练了几年估计到最后也练烦了,大家进了集训队进了国家队之后玩上N久也是常态,前几年甚至还出现了一届国家队里一多半到大学不想学数学专业的情况。

其实现在的高手条件要比以前好,机会也比以前多,他们也能更加综合地去考虑和做出选择,他们应该是更加幸运的。能够在注重当下的同时也放眼未来,这是一件好事。

中国的高中数学竞赛变成这样,我不敢妄言是前进了还是后退了。但是数学竞赛本来就是培养和选拔对数学有天赋及兴趣的学生,并给他们尽量光明的未来。从这一点来讲,尽管现在联赛级别大家的压力都很大,但是从顶端来看做得还不错,至少不考虑舆论的话还是在进步的。

IMO只是一个游戏,不要把它太当真。梦碎梦圆,这都不是终点,区区游戏,何分第一第三。

当然,目前我们的高中竞赛还是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的。

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避免高手因为要冲出来而过早做太多的重复性训练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后继无力或者进入大学之后不喜欢数学,或者因为学习数学竞赛而过早丢失学习其它学科的机会和时间等等)。

第二个问题,则是如何缓解舆论给予高手们的压力。

第三个问题,就是如何在最后的选拔中选出真正执着于参加比赛,水平也高的学生去参加比赛,并保持不错的成绩。

这三个大坑一般的问题很难给出很好的解决方案,我也只能做到抛砖引玉,且听下回分解。(TBC)

====================================

Part 13 急需的科普

我想到的第一个解决方案就是科普。

原因很简单,很多人不知道奥数是什么。

中国十几亿人,真正知道奥数是什么的,恐怕只能以百万计,甚至可能还到不了百万。

因为不了解,所以攻击,因为不了解,所以诋毁。

人之常情。

我举一个例子。2013年我看到一个段子,说一个不识字的土豪解鸡兔同笼问题,先让鸡抬起一只脚,兔抬起两只脚(这时候脚的数量减半),然后再让每只动物抬起一只脚(这时脚的数量减少了等同于头的数量的值),这个时候鸡已经一屁股坐地上,兔子是单脚独立,很容易算出兔子的数量,然后再解出鸡的数量。段子的最后说,这让数学老师和奥数老师情何以堪啊。

看了这个段子,感觉怎么样?奥数老师是不是特S13?这可是连不识字土豪都会的做法。

真相是什么呢?

我1992年在华罗庚数学学校学奥数的时候,老师就是这么教的。

另外拜托仔细想想,不识字土豪真会这个?

对了,这个段子就是来黑奥数的。

但是可惜的是,我看了这个段子三四次,仅有一次有一个人的回复说鸡兔同笼就是这么学的。

另外,跑男第二季第二集包贝尔也用了同样的方法,弹幕里也无任何人提到此事。

这个方法的道理是什么呢?不难看出,这就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做法,只不过不用设未知数。

奥数是很有道理的,永远是低段工具解高段问题。

当然,如果你的奥数老师讲鸡兔同笼上来就列方程组,请让你的家长抽他两嘴巴子,然后申请退钱,因为这是一个不讲思维只念答案的庸师。

其实我觉得奥数真的缺很多科普的书,我们的出版社应该多重印一些好的科普书。我读小学初中的时候手头有好几本科普的小品文,多到我自己都从书里建立好了一套初等数学的体系。但是现在学竞赛的学生,哪还有什么科普书啊。

不仅是奥数需要科普,数学本身也需要科普。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所谓“小学奥数五星题”,如下。

这个题怎么做呢?其实不要纠结于只用小学内容,你完全可以先算出面积再说。

不难看出,中间的阴影部分和右下角的阴影部分都是好算的,难点在于右上那一块。

建个坐标系好了,左下角是原点,联立直线和圆的方程不难算出对角线和右边圆的靠右上的交点坐标为(18,9)。然后连圆心,算扇形面积,发现面积里有个反三角函数。

这个时候基本就可以肯定了,这个题肯定不是小学题,小学题再怎么样,答案里绝对不会有反三角函数!

这个题原题啥样?看出来也很容易,其实就是多了左下角一块小的黑色,这样用对称就得到阴影面积等于矩形面积减去两个圆面积之后剩余部分的一半。

结果呢?这个有技巧的好题被刻意地改动,完了之后又成了黑奥数的东西。

其实,只要掌握了高中知识,很容易识破这样的伎俩。

其它的很多问题也是类似的,其实掌握好高中数学知识和高等数学知识的人,绝对不会上当。相反,很多初中小学的奥数教师,如果高等数学没学好或者没学过,是很容易被一骗一个准的。

所以,我这里还是建议所有奥数教师都先学好高等数学再来教奥数,也避免总是问一些秀智商下限的问题。

除了知识,一些理论也是必须要科普的。

初等数学中有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

这个事中国有多少人知道?

可能百分之五都不到。

换一个具体一点的吧。五次或者五次以上的方程是没有通解的。

这个事估计知道的多一点,但应该也不会超过百分之十。

所以咯,奥数黑完全可以随手抛出若干五次六次方程,说奥数就考这个。

不科普,永远不能洗白,你解释了一个还有另一个。

还有,不定方程也是。别忘了费马大定理就是初等不定方程,孪生素数猜想也可以算进去。一个不定方程不能解太正常了。例如,n允许含有素因子2,3,5,n+1允许含有素因子7,11,13,求n。这是个骗人的题,即便能做也是狂讨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但是一个在中小学没有接触过奥数的数学系本科生比一个大学没学过数学的初中小学奥数教师更容易发现事情的真相。

不止圈外要科普,圈内也要科普。有关难题的问题就是一例。

应该有很多人认为出难题就很厉害,也有很多奥数教师以难倒别人为自豪,然后吹嘘。

但是实际上,出难题不是难事。

我自己出过6个超级难题,个个堪比ELMO Shortlist压轴题,如果哪个高中生能做上其中的一半,绝对是国家队水平之上。而且,每个题我绝对可以在30分钟内解释清楚。

可是我基本不公开拿出来,也从不拿来炫耀,因为没有必要。只有当国家队级别的选手做所有题都秒杀,然后又向我要新题的时候,我才会拿出来一个两个让他们去自虐去。

顺带一说,2009年选拔的时候我拿出来过一个,被其他几个老师否了,因为他们判断那个题只能考考韦教主,其他人肯定全跪,没有任何选拔意义。老师们的原话是,我们又不是选一个人,我们是选六个人。

题不是出难了才有意义,而是难度恰到好处才有意义。从训练的角度来看,是让学生能够得着,开发思维才有意义;从选拔的角度看,要能区分学生,选出好学生来才有意义。

另一个例子是2015年的女子赛第四题,这个题其实是一个广泛问题的简单情况,详述这个问题背景的文章发表在中等数学2016年第一期。个人觉得原题放到国家队选拔,都不会有什么人做出来。即便是那篇文章,能看懂的估计也寥寥无几。

只有给大众科普了什么是数学,什么是奥数,才不会有那么多的奥数黑存活的空间,奥数选手的压力才会减轻一些。另一方面,弄清奥数是什么之后,会有很多水平不足的学生和家长退出,间接地给真正的高手更多的位置。

科普是必须的,然而还有什么好方法呢?且听下回分解。(TBC)

====================================

Part 14 体育的启示

这一段是我在去年8月就构思过的东西了。

其实纵观中国各大体育项目,谁的成绩好,谁的成绩不好,很容易得出一些东西的。

回到第五节的观点。

“在竞技比赛或者任何事情上,一个人或一群人能做出傲人的成绩(排除天分),要么就是他们需要用成绩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要么就是他们有着极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看看奥运会,其实中国队能露脸的队员基本都有同时兼备这两点。早前的中国队员拿了金牌都是哭,后来有人说哭太假,逐渐也有很多人不哭了。其实说哭太假的人真的该拉出来游个街什么的,人家运动员辛辛苦苦几年十几年,就把在奥运会上奏起国歌当梦想,梦想成真了还不让人哭?

中国的很多项目的队伍,队员被给予的经济条件都不好,但队伍的荣誉感却是满点,这样的队伍很容易出成绩。

去年8月的世锦赛,苏炳添成为首个站上世锦赛男子100米决赛跑道的中国人,并在数天后与队友莫有雪,谢震业和张培萌合作,第三个冲过男子4*100米决赛终点,然后由于美国队犯规而幸运的把铜牌升级成了银牌。这件事和前后发生的一些议论还是让我感受良多。

首先是运动员的知名度。说实话比赛之前我只知道苏炳添和张培萌,毕竟还是10秒俱乐部的人,谢震业好像听过一次,莫有雪赛前听都没听过。当然这也和我不是体育迷有关。

然后是经济条件。几个人在成为名将之前从体育圈拿到的都差不多,我后面看了一个跟踪报道,莫有雪出名前在省体训队一个月就挣两千多,世少赛冠军也没什么大笔奖金。

其实我觉得这样也挺好的,给好的训练条件,但不要赢了比赛就拿钱砸。这样运动员到了很高水平之后才会和金钱打上交道。一辈子不让打交道是不对的,太欺负人了,但是还没到世界级或者准世界级水平就开始接触大量金钱,那很可能水平就停到那了。

有些项目,省级市级的选手就能挣很多钱,这不仅成为了阻碍选手进一步训练的阻力,也使很多只想挣钱的人进入到这个圈子,这种项目是铁定出不了成绩的。

另外一个事儿,就是四个人拿了银牌之后我看到的评论。

评论里面北京人和广东人可就吵起来了,一个说苏炳添最牛13张培萌是渣,一个说张培萌超越N个队伍拿到亚军前面都是拖后腿的,最后上升为地域黑。作为一个长期在广东的北京人,我感觉这些人真是吃饱了撑的,人家苏炳添和张培萌好好的把棒接了,你们在这打起来了。个人认为苏炳添么为人低调踏实,喜欢的人更多一些,张培萌稍微高调一些,但也没说错话,大家都是功臣。但是这种喷子总是存在的,且存在于每个项目。

还有一个事儿也是从体育圈这么多年看出来的。

中国民众特别非常极其重视竞技的成绩和名次。

这个很明显,拿了金牌特别高兴,丢了到手的金牌大家骂的跟卖国似的。

我想过两年,或者没准今年,就有人会指着谁谁谁说你考砸了害中国IMO队没拿到团体第一什么的。

所以我觉得,从体育上的启示,我们至少可以做三点。

第一,就是不要上来就给学生太好的回报。不过这个感觉挺难的,小学初中的竞赛还是那么火热,机构和学校都是拿钱招好学生……至少高中这块应该好一些,比如初三高一拿省一的孩子完全可以等等再签约嘛,或者签个省队一本什么的,一下子签了一本人家玩儿去了。

第二,还是要增强学生的荣誉感。爱国教育什么的不要嫌弄的太早。这样学生至少进国家队后还有一个努力的方向。我们说IMO是一个游戏,还是置身事外说的,学生要是真出工不出力那就惨了。

第三,也是我感觉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减少关注者的数量。

越多人关注,越多人骂,学生就会越不淡定,这是自然的。另外,关注的人太多,就会自然而然地衍生出资本市场,这对我们维持这个游戏的天然性和公平性是十分不利的。

其实我很希望,我们最后的国家队,甚至是冬令营集训队,只有数学竞赛的参与者们和希望数学竞赛良性发展的人们关注,高手有他们的荣誉,但不需要太多其他的人来肆意评论。

当然,除此之外,在参与者的受众上我们也需要有一些变化,且听下回分解。(TBC)

====================================

Part 15 更广的受众

数学竞赛在产业化之后,难免遇到一个很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受众。

竞赛培训是要花钱的,又要花时间的,大多数人花钱花时间只是为了让孩子上一个好大学。

什么人会这样做呢?

中产阶级。

太穷的人付不起学费,而顶端的人或者有自信做好子女的教育,或者可以把孩子扔出国,或者说不太care孩子上什么牌子的大学。

但是,只以中产阶级为主力的事情,必然存在不少问题。

这里引用水木上ID:NightElf的一段话:

“穷人家的孩子上不了,在道义上就站不住。

官商子弟上不了,在很多方面就得不到支持。”

这段话虽然是说另一个东西的,但是我觉得对数学竞赛也是一样。

数学竞赛接受批驳的另一个原因,自然是衍生的相关产业——培训,只能带动中产的消费,这是非常不好的一件事。

如同上面所说,我们不能只让中产在这个圈子里玩,需要让两头的人都参与进来。

当然,穷人那一边是我早就想过的,另一边是看了上面的话才有感悟。

数学竞赛要想重获好名声,必须重新接纳穷人家的孩子,为他们想想办法。(我说的是能出一定成绩的穷人家孩子,超神那种早就被盯上了各种喂养,不需要考虑)

毕竟,现在高考改革之后,更加注重能力化,穷人家的孩子并不是不能出头,但是更难出头了。如果这个时候能够让穷人家的孩子在竞赛上获得公平,那竞赛的名声自然会好起来。

前面已经说过,很多没到很高水平的孩子重复训练,但获得好大学门票的几率微乎其微,同时又阻碍了他人。去除这一部分人当然是很重要的。但是,更多的孩子是穷人家来的,他们可能连上大课的学费就交不起。更何况现在的制度下,各个培训机构的竞赛课一个赛一个的贵,让人哭笑不得。

当然,贵也是有道理的,道理还是家长们的“不选对的只选贵的。”

放着一天三四百的好老师的大课不上,去上一天一千多的庸师的大课,逼着人家良心价涨成黑心价。

一对一也是。曾听说有个家长,朋友的朋友是国家教练组的大师,人家看朋友面子给他就要点辛苦费,结果发现没有隔壁骗人机构的一对一贵,果断学了一天就走了。

再这么下去,穷人家的孩子恐怕连一些基本的想法都难以学到了。

更可怜的是,穷人家的孩子还很难指望学校。我读书那会儿,学校请老师讲课我们不掏钱,但是考试得奖了也不拿钱,其实挺好的。搁现在,估计没法这么玩儿了。

所以我觉得我们需要一些公益的讲座,和一些针对贫困竞赛生的特殊计划。

很多明星都做过慈善,人家一捐一座教学楼,几百万起步。

我们可没那么多钱。

但是我们可以做公益讲座啊。人家是捐教育资源,我们自己就是教育资源,捐自己就行了。

我很希望未来我们的优秀竞赛教师能够多做一些这样的事情。

但是要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自己先解决生活问题;

第二,讲公益务必更加尽心;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必须在大环境合适的时候再做。(大环境会在后面讲到)

关于针对贫困竞赛生的特殊计划,交给学校好了,相信学校会做的很好的。

数学竞赛要想获得各个方面的支持,就必须让“上流社会”也参与其中。

顺带说一句,其实中国1990年能办起IMO也与这个原因有关,细节略过。

数学竞赛适合5%的孩子学习,官商子弟中适合学习数学竞赛的比例可能要比这个更多。虽然有些人并不是特别执着于参加竞赛或者帮助升学,但是别忘了数学竞赛还有开发智力的功效,这一点做好了依然能起到很大的影响力。

但是能够纯粹开发智力和培养兴趣的教师难找。不客气地说,现在中国市面上的数学竞赛教师,称职的比例已经很低了,而能脱离应试只开发思维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如果官商子弟碰不上这样的教师,那学了半天觉得没什么用,回头说奥数不好,那也属正常。

所以事实上我们也需要一些这样的教师,真正为纯思维服务的教师

由上面可见,数学竞赛缺少一些愿意做公益的老师,和一些愿意纯开发智力的老师。但可惜的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这两类老师既是稀缺资源,又不愿意做这些事情。只有大环境好一些,才能引得部分人愿意去这样做。

大环境什么样子才叫好?且听下回分解。(TBC)

====================================

Part 16 更清的环境

现在的大环境并不是很好,竞赛的培训队伍良莠不齐。

刚刚考完了一个不是奥委会主办的高中竞赛。考试一结束,套用赵忠祥老师的说话模板就是:

“竞赛结束了,网络上又到了培训机构和民间教师抢学生的时节。”

所谓“抢学生”,不是抢着让学生去报名,而是向大家公布哪个获奖学生是自己的学生。

其实这种东西最开始都是学校自己公布自己有几个学生获奖,一般是放到自己家网页上。后来有了培训机构之后,大家为了抢生源争相报道这也无可厚非,但是随着培训业竞争的激烈,大家对于学生的底线越来越模糊的时候,事情就不好玩儿了。

最开始吧,大家都是说长期跟着的叫学生,后来呢变成上过一期课就叫学生(能坚持这个原则的已经不错了),再到后来发展成听过一次课,或者跟老师聊过天,甚至不小心做过老师出的一道题的,都叫学生,这个就过分了。

哎呀,按这个说法,就凭区区在下,怎么说也是带过队的,出过不少题的,那不是带出了三四十国家队员,两三百集训队员?就算只按正经讲课算,我好歹还是在集训队国家队讲过课的,算下来手下也教过十几个国家队员,一百多集训队员。

天啊,真的吗?太神奇了!

另外我觉得呢,宣传学生本身没错,但是能不能在考试之前就告诉大家哪些参赛选手是你带出来的?事实上,宣传自己的人大都是事后诸葛亮。按这种模糊的定义,一次冬令营我“教”上一百多学生,怎么着也得有十几个进国集的,完全可以很轻松的宣传(这里呢说一下,如果机构真的只招到了特别牛的学生,结果比如20个学生考冬令营10个学生进集训队,那还是可以认为是机构的本事,最少还有10个集训队水平的人愿意去呢)。更要命的是,考试之后只说出了成绩的,没说没出成绩的,这在误导大众的同时还会让没出成绩的学生觉得自己被抛弃了,对他们又是一次打击。

各个机构和老师大力宣传还会给公众另一个误解。由于好学生总是会被更多家“抢”,所以粗看起来好学生似乎是去了很多机构学习。事实上呢?可能只是宣传的原因,即便有真正聪明的孩子和家长是去了很多家的,那也更可能是先遇到不靠谱的机构和老师,最多学一期就退出(有可能还学不到一期),直到遇到靠谱的老师,稳定一个或几个地方为止。看起来学了很多地方,但和你去乱学还是不可比拟。

这么多宣传的,事实是什么呢?

真正厉害的机构,只需要实实在在记下有哪些学生在自己这里学了几期课;真正厉害的老师,甚至不需要自己给自己打广告。真正厉害的机构,招生都是限制人数甚至限制报名水平;真正厉害的老师,平时哪会有时间干这干那。

当然啦,宣传么也得有人信,至于谁会信呢我就不说了,大家看了这么多都该知道了。

至于谁是好老师,谁是好机构啊?你问高中生,人家跟你有竞争关系,或者迫于一些压力可能不会说实话,你不会不问高中生?

教师队伍良莠不齐,未来当然是要想办法。对于那些水平不够的老师,该怎么办呢?

水平不够的老师分成两种,一种是还想继续加强自己的,一种是不想继续加强自己只想骗钱的。

对于第一种,其实都还好,我们需要做一些竞赛教练的培训(这点已经做得挺好的了,还有命题研讨会什么的,大家多交流是好事),让他们也融入这个高起点的圈子,继续修习。同时,已经合格的教师也能继续提高,彼此互勉。

对于第二种啊,没什么好说的,只有寄希望于消费者的自然选择能把他们淘汰掉。如果真淘汰不掉那可没办法,即便到最后劣币驱逐良币那也只能赖消费者了。

只有市面上的教师大都是靠谱教师的时候,才能分出一部分人完成上一节所说的工作,数竞从培训上才会更加规范,环境才会更清澈,才会向着更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的方向发展。

培训是一方面,当然也有让比赛的进程更加完善的理想。且听下回分解。(TBC)

====================================

Part 17 更明的进程

高中的数学竞赛兼有普及,选拔中高端和选拔顶端的功效,为此进程上也可以考虑更加透明一些。

其实完全凭兴趣搞的时候,大家很少纠结成绩,像我高一的时候联赛差一名没进冬令营,也觉得很正常嘛,也不会说要去追求查卷什么的,另外冬令营大家分高分低都是认的(当然现在涉及到保送不保送,降分不降分,也难免),集训队也差不多。现在么利益那么大,学生不急家长急,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所以现在还是需要有更高的公信度。而透明,则是公信度的一大保证。

说到进程透明,我首先要说的就是考试规则。其实在这个网络时代,我原以为考试规则这个事大家都非常清楚,但是还是有一些不清楚规则的考生。像不知道联赛二试每个题多少分,或者一试考多少分钟这都能发生。冬令营开始的一些规则就有更多人不知道了,例如有且仅有前30分钟可以对题目本身提问,主试委员会会给予解答,以及如何查分与申诉的问题。我觉得这些问题都挺好解决的,一个是在网站上公布,另一个在冬令营等比赛的秩序册(参赛须知)上面可以专门用一页来列考试规则,这样也给那些不常上网的同学一个提醒。

下面就是阅卷规则,其实这也是被很多学生与家长所诟病的事情。因为试卷肯定是无法完全公开的,所以很多学生会说自己被黑了什么的。但是我这里要说的是,联赛我不能保证,冬令营这里大家都是想要给学生一个公平,从最开始的改一遍查一遍,然后除了非常清楚的零分和满分之外所有卷子需要再找一个人复查一遍,之后再查,有少数很难判定的卷子都是看上六七遍的。去年冬令营出现了集体惨剧,很多人的预期分数和实际分数能差出两道甚至三道题,也会有很多人质疑,但是前面也说过,冬令营阅卷是严格的,很多混分的都会得不到分。我这里有个想法,如果某位同学真的觉得自己比窦娥还冤,那么他完全可以实名把自己的解答重写一份放到网上,接受大家的检验,而不是空口无凭地说自己被黑了。集训队么有几年没参加只是零零星星供题,不再多说。

联赛确实问题也很大,当然我前面也说了,试卷太多而阅卷人员和时间不足是一个大问题。我个人有一个不成熟的提议,联赛的预赛只考大量的选择填空,然后如同AMC一样有底线分和比例(前几天得知AMC马上就没有底线分只有比例了)。以AIME10-11分水平对应的水平来选人,应该能卡到更少的决赛人数(但是这个说不准,如果真这么搞会不会又有一波准备预赛的培训班),并且没有阅卷负担。决赛还是大题小题结合也好,或者只考大题也好,都应该能减轻一些阅卷压力。

然后就是选拔的机制,其实我们不应该太神化国家队队员(哎呀这个话好像我说还好,换个人说会不会被认为是酸葡萄心理?),毕竟有些人喜欢在这上面多付出,有些人则喜欢干些别的,例如提前系统学习大学课程。前几天和一位同学聊到某一年的成绩,再次说到书写标准和会打逆风球的事情。事实上书写标准和会打逆风球,在水平接近的时候是能够大幅度增加进入国家队的概率的,并且去考IMO的话成绩的期望值也会高一些,但是这两个东西在科研里确实没什么用。所以说,即便是最好的赛制和选题,也只能保证选出的是最适合参赛的六个人,而不是最强的或者说数学上最好的六个人。到了集训队之后,学生们完全可以分成“我强,我稳,我就是玩命要考进国家队”和“我强,但我不稳,我就是想随便考考,进就进不进也没关系”以及“我就是打酱油的,我想先学大学课程”三派。进了国家队的,就得有牺牲精神,从集训队结束到出国比赛就别闲着了,继续刻意训练去;没进国家队的,接受现实,早四个月学习大学课程也挺好。当然,只有老师,家长和学生对国家队不再看得那么高了,这个理想才能真正实现。

最后说说本人对于选拔国家队的细节的一个点子。集训队的成绩是不公布的,可能一些随机的问题例如阅卷偏差会导致某些高手进不了国家队,这种问题还是偶尔会发生的。真的想改变这个情况,最少让学生自己服气,比较好的思路是让学生自己来为自己协调分数。现在美国最后的准国家队里的练习,便是学生自己来给老师解释,这也是模拟IMO的协调。某位学长说过,他非常希望我们能够有朝一日也是这样。但是对于60个人的集训队,这无疑是一个无法承受的负担,粗略估计最少需要20个以上的教练才能完成,即便有这么多教练,彼此缺乏交流和判罚尺度不统一将再次产生不公平。我的点子是,集训队前面的考试可以选出10-12个人成为“准国家队”并公布名次,其余人打道回府,这10-12个人继续换个地方调整状态和考试,后面的考试便可以让学生为自己协调。这样,不仅从考试次数上有了保障(直接增加考试次数会让主办方不堪重负),而且也更加公开公平公正(协调的时候必然互相能看到成绩,但是之前考过的卷子不能查看和改动了,算总分),同时减少了教练的付出(10-12个学生有6个教练负责协调绰绰有余),还能真正选出希望国家争得荣誉的学生(不然随便考考进了国家队的人可没有后悔药吃,这么做他后面可以弃权也不丢脸),并且减少了关注度(60个人里挑6个显然比10-12个人里挑6个更惹人关注,并且可以换个没有网络的地方啥的),唯一增加的负担就是题目的数量。

啰啰嗦嗦说了三万多字,其实只是想让大家更加了解我们的数学竞赛,更加理性地选择是否参加,如何参加。数学竞赛的本意是选拔和培养对数学有天赋有兴趣的学生,并给他们创造更佳的环境。我想,等到我们的国家队仅仅是一个与金钱无关,与未来关系也不大的荣誉,但同时IMO成绩还能稳居世界前列,甚至回到霸主的地位的时候,等到我们的国家队队员,集训队成员,冬令营营员们能够在未来在数学和其它自然科学上大放异彩的时候,我们才会觉得这些年的辛苦没有白费。

正文到这里就结束了。另外有一些前面没有讲完或者没有合适位置插入的科普,会做成两篇番外篇,接着正文写出。这些争取在6号之前结束,不耽误大家看里约大冒险。(Fin)

====================================

番外篇1 尴尬的难题

从今年IMO的题目统计数据来看,第三题只有15个人基本做对(至少5分),因此第三题是一道难题,果真如此吗?

其实不然。

仔细分析一下题目,真的除了吓人之外难度并不是很大,并不属于那种死难死难的题。

这个题几何方面,托勒密定理,海伦公式和S=abc/4R知道两个基本就能下来;数论方面则只要知道化成素数幂和“一颗老鼠屎坏一锅汤”的结论(即若干个数中恰有一个数所含素因子p的幂次最低,则这些数的和所含素因子p的幂次等于这个最低的幂次)肯定能做。

看看几年前的题要到什么难度才能得出这样的数据吧:04年的第三题组合,大坑题,至少没有那么显然;08年的第六题几何,一个呵呵哒的题,画图画半天;12年的第三题组合,骗人游戏,慢慢折腾吧;13年的第六题组合数论,即便猜出要用归纳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当然,同时也要重视前面题目的阻击性,可是看起来今年前两题并没有那么狠。

再看看15个基本做对的人有10个集中在前三强的国家,其实能猜到大概为什么了。

没错,稍微弱一点的队伍,学生做第三第六题的欲望和动机在慢慢变小。

前面我也说过IMO投题的过程,大家都喜欢选难题做36,长此以往,那些并不是很强(5-20名)的队伍就会想办法应对,应对的办法也很简单,只做1245,确认无误再稍微做做36。

别小看1245,近年来,全部人只做好1245在所有年份都可以拿到前十,部分年份可以拿到前五甚至前三。对于队员个体?多少29,28的金牌线,金牌根本毫无压力。

有的领队吐槽:“我们的学生已经不想做36了。”

所以,今年的3不是个难题,仅仅是大多数人不想做而已。

所以,在IMO上的36需要适当降降难度,多让大家参与。

IMO如此,国内也如此。

女子西部每天3个题可以拿到奖励,冬令营每天2个题可以进集训队,集训队每天2个题到大考爆发就能进国家队。

长此以往,大家都不会去做难题了。包括训练的时候,应该做3个题的时间只用来做前2个,全在舒适区,一点刻意训练都没有。

所以我们也需要一届分数线是105分左右的女子西部或者冬令营,让大家重新重视难题。

同学们在训练的时候也经常会遇到这个情况,做完容易题,时间到了,于是难题就不做了。其实这样很不好,好的方式是考试结束之后花时间继续想难题(或者吃个饭睡个觉之后继续),而不是白白浪费一道难题的训练机会。

毕竟,到达一定水平之后,做难题才是提升你能力的最快途径。

====================================

番外篇2 骗人的答案

题目答案是什么?

题目答案不是思路,题目答案不是解释,题目答案只是“我告诉你这么做能做对这道题”。

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说,背答案是庸师的表现。

有的老师和同学喜欢用答案的长短来判断题目的难度,这在大部分场合都是有效的,但也有很多反例。我这里举两个例子,先来看下面这道题。



这道题的解答特别长,看起来似乎是一道难题。但实际上呢?解答后面的所有部分都是在证①,由于出现了大量讨论,显得解答很长,但是讨论的技术含量远低于前面下结论的部分。

再来看一道题。



这道题的解答非常言简意赅,只有区区几行字,似乎是一道容易题。但是实际练习中,不会做这道题的同学远远多于不会做上一道题的。

其实来仔细分析一下就明白了。第一道题在尝试的时候很容易发现“偶奇奇偶奇奇”是一个永远无法移动到全0的状态,于是立即得到所有不小于4的偶数都不可以,然后只需要在操作中躲开这个状态(当然还有全偶数的状态,无法控制),剩下的就是一步一步递归就行了,反正最大数是只会减少不会增加的,怎么弄都行。

相反地,第二道题,归纳并不是一个很显然的点子,因为多一个数的时候事情会变得特别复杂。或许能想到最大的数比所有其它数之和都大的时候可以归纳,但是其余情况会很乱。另外k的选取也特别有讲究,直接一步到位。在实际练习中,很多学生都尝试使用其它做法,然后说理很难说清楚,总有重复和遗漏。只有在最大的数比所有其它数之和小的时候继续考虑次大的数,才会慢慢向这个归纳靠拢。可以看到,这个问题的解答是思考过程的凝练,直接使用极端原理构造k,省去了一次递推,后面也基本没有废话,才使得解答如此短。

这就是答案的骗人之处。

因此,我们看解答的时候,要先理解它的做法,然后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数学竞赛题目的难度不在于解答长短,这里简而言之,是在于点子难以想到或者难以实现(并不完全准确,还有很多其它因素)。

比如,上面两个问题我们都问过为什么了之后,就会发现第二道题里面的归纳是不自然的,然后顺下去发现第二道题要难于第一道题。

对于学生来说,即便看答案,也要在充分思考后再看答案。答案的哪一步你没有想到,你就可以问问自己是为什么没想到,是因为知识不够牢固,工具不够如臂使指,还是因为题目本身就很难想到这一步。

对于老师来说,要求就更高了,老师可是没时间做题的。老师必须在看答案的过程中发现答案中的不自然之处,然后试图解释这种不自然之处的动机,并引导学生做题时向这种不自然之处去努力。

很多题目,答案的入手点很难想到,这种题目的解答基本只有前几句话是精髓。例如2007年IMO第6题,看解答只要看第一句话(顺带一提,那年不知道有意无意,4,5题分别是几何和数论,没有组合,于是6还有组合的可能性,而且6的二维的情况是一个小学题目,估计会更加坚定考生用组合做的信念)。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2009年国家队选拔考试第6题,那个题怎么取模都没用,必须扔掉较小的数,考虑较大的数,才能得出矛盾。

也有些题目的结论难猜,例如2010年IMO第5题,看答案是一个初中级别的题目,但是那个题问的却是“是否”!相信如果题目改成证明存在,做出此题的人起码要多出一两倍。2016年IMO第2题也与此类似。与此相似,有的时候答案会直接猜到一些极值,但实际上是要做很多尝试才能得到那个值,然后进行论证。

看了答案之后,需要提炼答案的精髓,而不是全篇照抄。所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很多时候答案的精髓不在于美轮美奂的变形,不在于高级的定理,而仅仅在于一次“不妨设”,一次“考虑……”或者一次“假设……”,上面第二个例题就是一个例子,后面的连续不等式只是末流的炫技而已,前面的归纳才是精髓。

看答案可以,但要多问问题;看答案没错,但要提炼精髓收为己用;看答案正常,但要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真心希望我们未来的数学竞赛书籍的题目都有长长的分析,而不是干巴巴的答案。

当然,对于每个同学和每位老师来说,从答案中不应该仅仅明白这道题怎么做,而是应该看得更远。

user avatar

丘成桐2012中国青年报访谈

中国最好的学生与美国最好的学生相比,在学科准备上有一段差距

记者:这些年您一直在做大学生数学竞赛,能否介绍下具体情况?

丘成桐:我们这几年搞了一个“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第一年考的时候,很多学生水平不行,第二年改进了很多。我们不考刁难的题目,基本上是美国博士资格考试的水平。让我吓一跳的是,有些名校一个学生都没考上。因为这些名校吃老本,考试一下就露出底了。

我们有50多位教授参加组织和出题,组织这场竞赛完全是义务劳动,竞赛到目前为止办了两年,虽然得到政府认可,却没有要求政府拨一分钱,全部都是我们自己找的经费。我觉得竞赛的效果很好,因为很多高校知道要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了,一考试就知道学生水平比不上人家嘛。


记者: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国学生的数学水平是最好的,怎么会比不上人家?

丘成桐:在哈佛大学,某一年有9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参加我们数学专业的博士资格考试,满分160分,有7个学生考分在130至140分之间,唯独两个中国学生只考了80多分。这还是中国最好的学生。

中国学生在数学上的准备比不上人家。清华有个学生跟着我,刚来的时候,觉得博士生资格考试很困难,经过努力,现在成绩不错了。这表示其实中国学生的基本功并没有那么好。举例来说,中国高中不怎么教微积分,为什么不教?因为高考考得少或者不考。然而,微积分是文艺复兴和科技革命以来最伟大的创造,牛顿靠微积分成就了牛顿力学,大部分科学上的成就也都需用到微积分。

经常能听到某些媒体说,美国很多人连加减乘除都不会。美国的高中生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的加减乘除没学好,但总不能专找美国最差的学生和中国学生比较,干吗不找他们优秀的学生来进行比较?

所以,之前有报道说中国学生出去留学数学是最牛的,这是片面的。中国最好的学生与美国最好的学生相比,在学科准备上有一段差距。


记者:基础培养特别重要。

丘成桐:我在国内见到不少应用数学家有这样的毛病:基本功夫不够坚实,却大谈交叉学科的重要性。这样做反而把本来应当发展的基础学科也耽误了,正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本世纪的知识突飞猛进,跨学科的知识更是如此。事实上,大部分创新的科学都是在不同学科的融合中擦出火花产生的。

很多人都同意这个看法,但却忘记了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有能力融合不同学科的学者,其能力和知识水平都要跟这些不同学科的专家相当,即使在某方面的知识跟不上,他也要能理解问题的困难所在,能找合适的专家求教。而能满足这些条件的科学家实在不多。

中国有不少学者只注重科学的应用,而不愿意在基础科学上下功夫,这是非常肤浅的。事实上,从工业革命以来科技的每次突破无不源自基础科学的发展。对基础科学认识不够深入,只满足于应用而沾沾自喜,终究是尾随人后、依样画葫芦罢了。年轻人做学问,务必要踏实,将基础学科学好。


中国现在的教育就像从大锅里盛出一点饭,比较平均地分给所有人

记者:如何评价今天中国的学术水平?

丘成桐:大范围来说,科学上第一流的成果不多。第一流就是其他人做不到的,基本思想从头到尾都是我们做的。最近我去看国防科技大学做的“千万亿次高效能计算机系统”,看了西昌卫星中心的火箭发射,都做得非常杰出,但无论是计算机还是火箭,基本思想都是外国人的贡献,我们还缺少全面性的创新工程。

美国很多第一流的创新成果是别人没有做过的,他们从头开始做,如半导体和生物科技里面的很多科研成果。与之相比,中国要差得远。结晶牛胰岛素是一项很伟大的事业,但这已经是50年前的事了,这几十年,中国还没有像结晶牛胰岛素这样的工程。


记者:怎么看待近年来一流成果的稀缺?

丘成桐:教育没有做到位,尤其是从广泛学生里培养出一部分好学生的力度不够。

大范围来讲,虽然我们现在的教育在“量”上是不错,每年差不多有1000万高中毕业生,高考也比较公平。但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要从这里面培养出一小群适合做领导的、做创新性工作的人来。

要做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就非要培养出一批出色的年轻学者。有些科学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就是几个人、几十个人做出来的,比如半导体,但它影响的可不只几个人、几十个人,而是大多数人,乃至全世界,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在中国的大学生或者高中生里面,如果有千分之一甚至是万分之一的人能够这样,或者说,只要有1000个杰出学生去从事这些事业,就能对整个中国的创新带来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中国现在的教育就像从大锅里盛出一点饭,比较平均地分给所有人。我觉得,应该有体系地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年轻人,让他们投入到伟大的科技事业中去。


记者:如何培养这样的年轻人,您的建议是什么?

丘成桐: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很多大牌教授要做研究,不愿意教书,这造成学生遇不到好的教授。哈佛大学数学系的教授全部被要求教大本科,无一例外。最近几年国内教育部门也开始要求大教授教本科,但是还不够。


国内的好文章数量太少了

记者:前段时间,有研究机构发布我国国际论文的数量指标,数据显示我们在全球上升的速度很快,但引用率不高。有观点认为,我们论文把量做足了,质量就会慢慢上去?

丘成桐:这个论点显然是不科学的。现在看来,中国的博士全世界最多,哈佛大学去年毕业300个博士,对比这300个博士的论文水准,也许中国很多高校的博士论文加起来都不见得比这300个博士的论文好。

创造一定要靠“质”而不是靠“量”。也许好的杂志会登你的文章,但不代表你的文章就是杂志中最好的。真正的好文章会影响很久的,文章好不好,要等过了十年八年才会显现出来。不要看发表时的状况,要看五年十年后的引用率,且排除自己引用的部分。这样来看,国内的好文章数量太少了。所以我们只顾着把量做足很难有质的提高。

我觉得,只有求真求美,一心一意追求大自然的真理,摒弃形式主义的东西,才可能在做学问上有所提高。


记者:怎么理解求真求美?

丘成桐:我认识一个院士带了个博士后,文章没发表前,发现逻辑错了,这个院士说没事,因为没有人敢说他错了,他不在乎。我看到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事情,有些媒体宣传的大教授,明明知道某个问题错了,但就是不愿意纠正,真正变成学霸了。


真正想做学问的人,不要只想着做院士、当领导

记者:您描绘了一个很好的景致,但是就像站在湖边,远看时这湖景挺美的,可是一走到近处,才发现这湖水浑浊不堪,大煞风景,怎么面对这种状况?

丘成桐:学风一定要改正。现在中国学术界有造假的风气,真假不分的话学问怎么做啊?学问在真知面前,在所有力量面前都是不变的。伽利略在教皇面前说:“就算你惩罚我地球还是在转动的,地球还是在围绕太阳转动的,你无论怎么惩罚我,还是有那么一个真理存在的。”可惜现在一些学者不能讲真话不敢讲真话,名人、权威或领导讲了一句话,反而成了“真理”。

真正想做学问的人,不要只想着做院士、当领导,为了学问而做学问,终究会成功。我常跟年轻的朋友们强调,学问做好了,肯定有出头的时候。遗憾的是很多年轻人不愿努力几年以后才得到赏识,他们只愿意看到眼前的利益。


记者:您有什么建议?

丘成桐:其实只要领导不要急功近利,真正想做一些好的研究,就会有一群人会为做学问而做学问的。

现在做学问的人都是为了某种目的,比如说为了自己的名利,甚至为了学校和国家的声誉,这样做学问不大可能做得特别好。年青人做学问,还是需要有一些是出于对大自然的好奇。

爱因斯坦做相对论的工作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他的研究对枪炮和火车都没好处。量子力学做出来的时候,在当时什么用都没有,只是个哲学的观点。到后来我们才认识到它们都是最重要的工作。

因好奇而沉浸到一个地步才能做好学问,中国应当创造条件让一批人为做学问而做学问,应该鼓励这种人。


记者:您在很多演讲中,都说把中国科技发展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但很多人认为今天中国的年轻人很浮躁,您怎么看?

丘成桐:学生浮躁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环境不好,社会舆论也没有引导好。无论是学校的教师,还是政府官员,甚至包括媒体,都营造了一种不好的风气。在学风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一些聪明能干的大学生只想着赚钱,不想继续在学问上下功夫。有能力的学生大多数都奔着学金融去了,没有人想留下来做一些基础工作。

国家这么大,如果年轻学生都只想着捞一笔是绝对不行的,还是需要有好好做学问的学生。

美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美国年轻人挣钱归挣钱,但总还有一批年轻人愿意全心全力去做学术,不去想挣钱的事。年轻人学问做好了,总会有出头的时候,做好了学问也不是不能名利双收,只是看青年朋友们耐不耐得住这种寂寞,有没有挑战的精神。

总的来说,我有信心看到大批年轻人带领我们国家科技取得大进步,但国家需要保护他们,让他们发挥他们的长处。


未来10年是中国科技发展的最好时机

记者:这些年您一直在中美之间走动,您感受到中国科技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

丘成桐:中国科技这几年起飞了,是不是真的能飞起来是另外一个问题。近两三年形势大好,也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中国科技能不能够脱胎换骨,就看这五到十年,因为这期间海外经济遇到大困难,欧美都遇到困难,真正有学问的学者把中国看得很重要。

中国的教育科技环境也有所改善,现在的年轻人愿意花时间读书了,以前觉得只要出国就好,现在也知道在中国也可以做学问了,这是很重要的改变。

但现在中国基本都请华裔的学者,华裔学者跟全世界最好的学者比不见得是最好的。我们有能力请非华裔学者到中国来,我们清华的数学中心成立了才两年,有很多一流的非华裔学者全职来参加了。这些都不是普通的学者,一个密歇根大学的讲座教授全职来中国;堪培拉大学的教授计划每年来九个月,除了教书外,也带研究生;一个荷兰的院士也准备来。还有一大批很好的年轻学者都要来参与。

所以,未来10年是中国科技发展的最好时机,中国一定要把握这千载难逢的机会,错过了,下一次再遇到这样的机会,还不知道要等多少年。

当年,陈省身先生和华罗庚先生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可以做出世界一流的工作,都是他们年青时候完成的。我相信在政府正确的领导下,我们有能力培养一批年青的学者,做出世界一流的工作。

注:丘成桐, 美国哈佛大学数学与物理系教授, 菲尔兹奖、沃尔夫数学奖得主, 曾证明世界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

user avatar

不在美帝,本人以澳村的例子来答一下。

澳大利亚国家信息通讯技术委员会(NICTA - N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ustralia)每年会组织一个叫做Young ICT Explorer Competition的比赛。在这个比赛里,小朋友们拿出自己做的project来比拼,然后争夺各个年级组的第一。

然后本人有幸当了今年活动的志愿者。


喏,这些就是我大澳村(输送到美帝)的未来码农。

这些小朋友厉害到什么程度呢?

一个两年级的小朋友,我不知道用了什么方法,做了一台简易钢琴,只有你人按上去才能出声音,狗啊猫啊棍子啊什么的按上去都没反应。

(抱歉这个照片我忘记拍了)

但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个五年级的小朋友。

她们用C#实现了对人类心脏的模拟。


这是我当时拍的照片。在最左边那台电脑的左边,是一摞书。什么书呢?

关于人类心脏的医学书籍,以及一本厚厚的离散数学。其中的图算法部分,两个小朋友甚至还做了笔记。之前她们想要模拟血液流动,特意去学了离散的图算法,因为听说计算机里面很多图像都要用到离散的知识。她们跟学校说要看离散,学校里数学系毕业的某老师就把一本崭新的书给她们了。虽然最后发现没什么卵用。

作为上学期离散期末图算法没做出来的人,我那时候觉得这么多年书都白读了。

这是两个小朋友的github。有谁有兴趣可以去看看。一想起自己空空如也的github…(~_~;)


这俩厉害的小朋友最后拿了五年级组的冠军(。・ω・。)(领奖的时候一个孩子身体不舒服所以没来)。

结束的时候,小朋友在大礼堂里听演讲。

就在这时候我问旁边一个也是中国来的小伙伴志愿者:你说咱们小学时候在干嘛?

"上补习班"他说,"还有魔兽争霸3。"

可怕的是,我们的国人至今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教育不足。

"为什么我们的素学比美帝蓝辣么多, 他们的科学还比我们发达?素血不似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体现吗?哼!伐开心!╯﹏╰"

在小弟五年级的时候,班里数学厉害的孩子都在刷英语和奥数题,没人研究过离散图算法和心脏结构。

并不是说学习奥数就是错,应该教全国小学生离散,让他们长大个个能设计算法——我的意思是,如果一个国家的教育不能给一个孩子提供他想要的成长通道,那么无疑是可悲的。

我相信中国有一天也能实现像外国这样的教育——固然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进一流大学,也能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给孩子学习他想要学的东西。但是估计,我这一代是看不到了。

user avatar

来看一门真实的美国高中数学课(不是必修课)。课程的课件、源码、工具、参考资料全公开。请自行体会美国中学数学针对兴趣学生的课程到底有多简单或多难。

课程名称

最优化或数学规划(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课程背景

这门课程最早是由库比蒂诺高中(Cupertino High School)的数学老师Julia Roberts(大明星茱莉娅·罗伯茨?Julia编程语言?似乎无关)和斯坦福大学航空航天教授Mykel Kochenderfer在2014年联合设计的。

课程目标

  • 增加学生与应用数学领域前沿问题的接触机会,包括最优化(Optimization)方法以及相关的编程技能;
  • 增加对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感兴趣的学生数量与类型;
  • 为学生未来的STEM学习打下更好的基础。

直观感受

详细展开课程大纲前,看几张课件截图,大家直观感受一下这门课的难度:

课程结构

课程一共有五个单元。前三个单元只要求学生代数基础扎实,且拥有安装了Julia编程语言的电脑。最后两个单元需要Calculus AB水平的微积分知识。整个课程的教学时长估计在23周左右。

(按:有关Calculus AB水平,一位中学时就是美国学霸的朋友说,“Calculus AB是屌丝Calculus,我们学霸当年都瞧不起的,正经的都学AP Calculus BC”)

课程大纲

(按:翻译仓促,外加一些专业术语在中文世界不统一,以下部分错漏难免)

第一单元:导论

  • 1.1 最优化:关于课程的概述
  • 1.2 矢量:定义和应用
  • 1.3 迭代和递归1:定义和例子,包括斐波那契数列程序
  • 1.4 迭代和递归2:割线法(Secant method)
  • 1.5 迭代和递归3:寻找包含最大值/最小值的三点区间
  • 1.6 Julia编程语言初步:如何获取,基本运算
  • 1.7 Julia的 If-Else 结构,测试条件
  • 1.8 循环结构:Julia的for循环和while循环
  • 1.9 数组:定义,命令和运算
  • 1.10 割线法:学生编写割线法求解方程的程序

第二单元:无界(Unbounded)情况下的最优化,无微积分基础

  • 2.1 导论:定义,局部最优值和全局最优值
  • 2.2 三点区间:学生编写寻找三点区间的程序
  • 2.3 局部最小值,暴力搜索法(Brute Force):学生编写暴力搜索法寻找局部最小值的程序
  • 2.4 局部最小值,黄金分割搜索法(Golden Section intervals):学生编写黄金分割搜索法寻找局部最小值的程序
  • 2.5 局部最小值,斜率法:学生编写斜率法寻找局部最小值的程序
  • 2.6 最大化和最小化:学生把寻找最小值的程序修改为寻找最大值的程序。
  • 2.7 全局最小值,测试点法:通过在一个区间上的测试点寻找全局最小值
  • 2.8 全局最大值,锯齿法(Shubert-Piyavskii方法):函数曲线的斜率,寻找全局最大值的锯齿法
  • 2.9 三维空间的最优化问题概论:两个自变量的函数,三维作图
  • 2.10 三维曲面的最小值,暴力搜索法:两个自变量时的基本最小化技术
  • 2.11 Hooke-Jeeves模式搜索法
  • 2.12 循环坐标(Cyclic Coordinates):截面,循环坐标搜索法(按:请参考坐标下降法Coordinate Descent)
  • 2.13 扩展:最大化,四维空间中的三自变量问题
  • 2.14 随机方法1:定义,收敛,蒙特卡洛方法
  • 2.15 随机方法2:模拟退火算法,遗传算法

第三单元:线性规划

  • 3.1 约束最优化(Constrained Optimization)概论:约束(Constraints),可行域(Feasible Region),角点(Corner Points)及图示
  • 3.2 矩阵运算:基本运算,矩阵的逆
  • 3.3 高思消元法(Gaussian Elimination,Row Reduction):Julia中的数组命令,使用高思消元法
  • 3.4 线性规划导论:单纯形法(Simplex Method)
  • 3.5 单纯形法:转轴操作(Pivoting)
  • 3.6 单纯形法:选择顶点(Pivot)
  • 3.7 两个完整问题:柠檬汁问题和农场问题
  • 3.8 通过构建对偶(Duality)来解决最小化问题:构建对偶矩阵
  • 3.9 非标准约束下的最优化问题

第四单元:无界情况下的最优化,有微积分基础

  • 4.1 基于微积分的最优化:概论,数值微分(Numerical Derivatives)
  • 4.2 辛普森积分法(Simpson's Rule)
  • 4.3 牛顿法(Newton's Method)求根
  • 4.4 Julia编程语言的包,锯齿法
  • 4.5 基于微积分的函数作图(Curve Sketching):函数作图中的一阶和二阶导数
  • 4.6 用函数的凹凸性(Concavity)验证最大值/最小值
  • 4.7 梯度(Gradients):两个或多个自变量时的微积分,梯度的概念,寻找梯度
  • 4.8 梯度的应用:梯度的计算,梯度的含义
  • 4.9 两个或多个自变量时的二阶导数:黑塞矩阵(Hessian matrix)
  • 4.10 黑塞矩阵的应用:行列式,特征值,凹凸性
  • 4.11 基于梯度的最优化1:最陡下降法(Steepest Descent),使用Julia的微积分包
  • 4.12 基于梯度的最优化2:共轭梯度法(Conjugate Gradient)
  • 4.13 扩展:最大化,全局最大值/最小值,四维或更高维度

第五单元:约束最优化,有微积分基础

  • 5.1 导论:背景,为两自变量问题构建和绘制可行域
  • 5.2 非线性约束最小化:基础,下降方向与可行方向锥(Cone)
  • 5.3 非线性约束最小化,阶段1:使用最陡下降法
  • 5.4 非线性约束最小化,阶段2:矢量归一化(Normalization)和角部区域(Corner Regions)
  • 5.5 非线性约束最小化的完整过程
  • 5.6 惩罚函数法(Penalty Functions):利用平方损失函数(Quadratic Loss Functions)求解最优化问题
  • 5.7 内点惩罚函数法(Interior Penalty Functions):利用内惩罚函数(Barrier Functions)求解最优化问题
  • 5.8 帕雷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帕累托集(Pareto front),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s)
  • 5.9 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arkov Decision Process,MDPs):马尔可夫性质(Markov Property),马尔可夫决策过程,部分可观察马尔可夫决策过程(Partially Observable Markov Decision Process,POMDPs)

课程链接

课程全部详细资料都在下面的链接里: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虽然其他答主已经从宏观上解答了,但我还是想从微观方面说一下“清华”和“麻省理工”的差别。


以下我转发的事在Quora上《MIT学生谈清华和MIT的差别》的一篇文章。


我不了解斯坦福(因为只是短暂访问过几次那里),不过我对MIT和清华都比较熟悉。MIT是我的母校,而我的朋友有很多都来自清华。说实话,我觉得很难比较这两个学校的优劣。


在校园文化方面,这两个学校有很多本质的差别。而属于清华的很多特点大多并不源于这个学校本身。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来自清华的创业公司寥寥无几,而来自MIT的创业公司又那么多?综合考虑所有因素,我认为其中最大的因素是自由。


清华每天晚上要熄灯。网络连接也被严格的限制着。每栋宿舍楼的入口处都有警卫。在清华,总体上的校园文化是学习最重要。在Larry Zhang这个回答中可以看到亚洲人持有一个普遍的观点,即:“MIT学生的成功有赖于他们的勤奋学习”。这个观点和事实相差万里。


没错,MIT的学生学习是很勤奋。但是这并不意味这它能培养出优秀的计算机工程师。我们中间的很多人并不是为了学习而来到这里。这些人来到MIT是想要过来hack我们所能看到的一切东西。在我的本科宿舍里,我们有焊接设备,有木材切割设备,电子仪器,备用的混凝土和木材堆放在走廊。我们很容易就能进入到器材室或者机械五金店,拿到我们所需要的所有设备。而这一切都是为了非学术的私人用途。我们有个叫Reuse的邮件列表,你可以在学校里面到处跑去收集各种别的实验室不需要的奇怪设备,包括挂载机柜的服务器和老旧的杜瓦瓶。我们也有一个没有任何端口限制的开放网络,免费的静态ip地址,全双工的千兆网络接通到每间宿舍。MIT鼓励我们使用这些资源来最大程度的满足我们对未来的想象力。在虚拟化技术普及之前,我自己的宿舍里面放了15台机器。我对门宿舍的哥们弄到了一个工业级激光器自己做了一个激光切割设备。另外一个哥们在忙着搞一个山寨的RF芯片识别设备试图找到地铁和学校的读卡器安全漏洞。还有人在宿舍自己弄了一个二层阁楼,还有人花了200美元把一个相机发射到了太空中只是为了证明这并非不可能,还有人做了个3D显示器,有人在折腾虚拟现实头盔,有人没事自己改linux 内核……


这些东西都是什么时候做的?半夜。此刻的清华断掉了他们学生的电。我已经很难想象能有比强行断掉这个国家最聪明的一批学生的电力供应更能阻碍这个国家技术前进的方法了。没有电,你怎么做自己的项目?怎么在项目早期运行自己的服务器?而在MIT,我们的公司脱胎于学生宿舍,卧室即是数据中心和实验室。


我们为此牺牲了学习的时间吗?当然。我们中的很多人来MIT本来就不是为了学习,我们来是为了做东西。


我们为此打破了很多规章制度吗?向来如此!但幸运的是MIT从来不会监督我们,没人到处盯梢,没有监视摄像头,没人告诉我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除非我们真的做了些对人身安全造成危险的事情。这样我们才能把整个校园(不仅仅是宿舍)变成一个高科技恶作剧的试验场,正是这些让我学到了从Python到RF设计的所有知识。而在清华,他们甚至不让我在里面照相。在每栋大楼的入口出都有一个静默严肃的保安看守。真希望清华的学生们在那里也能愉快的hack。


这些MIT的校友们现在何处?一部分成了主流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公司的CEO,一部分正准备从硅谷公司辞职实现自己的下一个伟大创意。计算机工程技能首要并且本质上来自于实践经验,而不是课堂。这正是我们在那么多阴暗的夜晚里面学到的事情。


请不要误解我的话,清华的学生极其聪明,聪明,还是聪明。他们对于创造未来的渴望并不输于我们。我去过那里很多次,我的很多朋友都毕业于清华。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学生,而在于学校和学校的氛围,传统的亚洲学术评估制度,以及其他一切阻碍了他们放弃学业投身实现梦想和未来的事物。

以下是原文:quora.com/Who-produces-

user avatar

也许可以从这篇报道中看出端倪:

丘成桐,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国际知名数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任。



以目前的本科教育模式,国内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中国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在下降。哈佛毕业生的论文水平比国内有些院士的文章都好,如果不重视学风建设,中国科技至少后退20年。

“如果不重视基础教育,以目前的本科教育模式,国内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8月6日,数学大师丘成桐在北京接受记者专访时,开门见山道出了他的隐忧。

作为目前华人数学界的领袖人物,丘成桐先生不仅在学术上造诣深厚,而且十分关注国内数学人才的培养。他所在的哈佛大学近年来频繁接触国内大学及大学生,对于两国高等院校的差距,丘先生当然最有发言权。然而,通过和国内学校的直接接触,丘成桐却抛出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结论:“这些年,中国大学的基础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在下降。”

“有人说中国的基础教育不比美国差。但是在实践中我发现,国内大学的教育水平并非人们想象得那么高,美国的大学教育比中国好得多。研究生教育美国比中国好得更多。”

他举例说明:哈佛大学理学院每年大约招收20名念理科的中国留学生。“这些都是中国最好的学生,多数来自北大这些名校。”但是从学习成绩来看,在和其他国籍学生的比较中,“很难看出这些国内来的学生毕业成绩比来自其他国籍的学生成绩好得多。”

3年前,丘成桐招收了两个来自北大的留学生。可是这两个学生来到哈佛以后,一个学生连续三次没有通过考试,学校建议这名学生重新再念本科,还是不行,最后只好离开。另一个学生“考得也不好”,经过努力以后大有改进。

“我每年都会收到很多国内学生的推荐信。后来发现有很多是假的,是学生自己写了推荐信,然后请教授签个名,许多教授很不负责。”而且,他接触到的很多中国学生十分骄傲,不愿意用功,令他很失望。丘成桐说,10多年前,来哈佛念书的中国学生至少考试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近年来这种情况也发生了变化。“从前中国来的学生至少考试成绩在班级里占到前1/3位置,但是这些年顶多排在后1/3。当然也有好的,但是整体而言,平均水平下降了。一些甚至在国内是奥数比赛第一,但刚进来成绩也不好,经过重新训练才有好转。”

这位经验丰富的数学大师认为:这些现象都表明,是本科出了问题,学生本科没有念好。“做学问的修养等基本问题都没有得到应有的训练,而且还不用功。归根结底是本科教育不扎实。”

丘成桐尖锐地指出:他发现国内高校一些“怪现象”:一些所谓的“名教授”不花时间参与本科教学。他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例介绍,哈佛的教授数量比国内大学要少很多,数学系也就是十七八个正式教授。但是数学系每年都要开会一到两次,研究讨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进度,教授会花很多功夫去培养本科生。比如数学系的本科生,一年级就会根据学生情况划分不同水平,选择最好的学生去重点培养,当本科生毕业的时候,一般就会有2到3个毕业生的学术论文可以登载在第一流的杂志上。“论文水平比北京大学的教授还好。”丘成桐说。

国内名校的教授又是怎么和本科生打交道的呢?

丘成桐介绍:大概在1998年,国内有一个学生申请到哈佛大学念书,申请表上写明自己学问很高,推荐信说他是北京大学最好的学生,丘先生当时看到申请表,想既然学生这么好,来北京时就亲自和他面对面谈。结果在和北京大学20多个资深的教授座谈时,这20多个教数学的教授没有一个知道这名学生。“我还以为自己搞错了。后来有一名助理教授证实,的确有这个学生。”

“看得出来,最好的学生,20多个教授居然都没有见过。表示所谓大教授从来不参与本科生教学。”后来那个学生因为念书思路视野十分狭窄,只是考试成绩好,丘先生并没有接收他。

丘成桐认为,教授不带本科生,并非因为国内师资力量紧张。他介绍,在美国的大学,比如数学系的教授20名左右,而北大数学院的教授则大概在100多个,是美国的4到5倍,哈佛学生6400多人,北大有学生1万多人。如果按照比例,国内应该有条件让教授带本科生,提高教学质量。

为什么那些“名教授”没有时间塌实做学问?

丘成桐先生一语道破:“现在名校教授花时间不是在学术上。有些人首先到海外弄好处,捞金钱加荣誉,让外国人来评价自己,一年有3个月到5个月在国外‘走穴’。不管这个教授有没有能力,评博士点,自然基金会,甚至评某某大学这些活动都有他们的身影,至少1/3的时间用在学术交易和拉票。算起来,2/3是非学术生活。当然不愿意做学问了。”

另一个让丘成桐先生感到困惑的现象是:现在国内有的教授,一个人居然带30个研究生。

“这样怎么保证教学质量?即便在哈佛这样的世界名校,一个教授一般带五六个学生已经很多了。国内这种做法是典型的讲量不讲质。质量粗糙,怎么可能搞好研究?

“老师自己的水平都不够,居然带30多个学生?真是糟糕!许多学生认为不用念书就可以做博士,博士论文抄抄写写,怎么可以?这样下去很危险。”

前不久在和人大附中学生交流之后,丘成桐还迫切感到中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目前国内很多城市中学一班有80个学生,这么多学生老师怎么能教好?不可想象。”他说,美国稍微好点的学校一个班一般不过是20多个学生。

丘成桐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是:“大概4年前,有一个北大博士毕业写信给我,认为自己博士论文很好,希望到哈佛做教授,前后来了3次信,后来知道这人是国内某院士的学生,但我发现他的博士论文是至少70年前大家就熟悉的结果。他的论文水平也就相当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生的水平。连香港中文大学学士的水平都不够,更不要讲哈佛了。但是对这个学生北大吹得很厉害,说他21岁就拿了博士,是个天才。但是我发现他的论文水平很低,所以坚持没有收他。”让丘成桐意想不到的是,“现在听说北大已经提升这个学生做了教授。这种事让真正做学问的人真的很失望。”

丘成桐认为,不重视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直接后果是,形成恶性循环,使整体水平慢慢压下来。“教育是长远的事情,基本的东西没有掌握,就根本没有前途。”说起这些,他十分着急。

为此,丘成桐在浙江大学成立了数学英才班,就是希望用先进的数学教学方法,比如采用了美国大学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来培养中国学生扎实的基础能力。“选用美国的方法教并不是崇洋媚外。数学教学是没有国界的,我一定用最好的方法教中国学生。”

在近年来和国内学术机构打交道的过程中,更让丘成桐忧心忡忡的是:国内学术风气已经到了必须整治不可的时候。

“学风很糟糕,我呼吁一下,如果不重视这个问题,中国科技的发展至少退后20年,如果这些基础教育不重视,问题越积越多,以后会更难。”丘成桐认为,导致教育重量不重质的原因,就是有些高校和主管部门喜欢用“文革”、“亩产万斤”的形式作为工作成绩向上汇报,却完全不考虑教育的真正使命。

为了说明整个问题的严重,丘成桐专门讲述了两个他亲身经历的例子。

“在数学界有一个很重要的数学猜想,100多年没有一个数学家不想解开它,非常重要。一个朋友在我的建议下做了很重要的第一步。1995年,我感觉时机成熟,可以再沿着已有的方向,做出有史以来第一流的成果,于是拿到中国办了一个讨论班。这个讨论班是开放式的,吸引了很多青年学者。但是后来有些参加的教授自己不想做了,因为他们考虑假如做这个事情,写文章时间就少了,而每一年写论文,创造多少文章才是他们关心的,做这种费力的事情他们觉得划不来。尽管当时有很多年轻的博士后很想念这个东西,这些教授还是不准学生继续做这个研究,怕论文数量不够。最后甚至硬性干预。自己没有学问也没有冲劲,还不允许年轻人做。最后这个本来很有希望的征服猜想的计划不了了之。”

于是,丘成桐又找到广东中山大学数学院朱院长继续做这个研究。朱做出了很好的成绩。“结果又惹恼了当时反对做这个事情的一些人,对朱很不满意。 2002年在陈省身先生和我倡议召开的世界数学大会上,大会给中国数学机构一些45分钟的演讲名额,结果他们自己定的名单全部是北京的,还有一个是上海的。其实就像奥林匹克100米比赛,朱的成绩当时是有目共睹的,但就是不容许其他地方有好处。”

还有一件事更让丘成桐耿耿于怀。

“我的一个学生,现在做了院士,刚毕业的时候不错,以后一塌糊涂,错了不愿意改,出错的文章现在还挂在网上,表示他的成绩。

“这个人现在既是国内引进人才,又是院士,基金会什么都管,平时许多人都怕他,他的固定职位在国外,却作为引进人才,一年至少给他100万薪水,还不包括经费。但是他在好几个地方任教,有的年轻人学问比他好,但是薪水不到他的1/20,在海外名校,比如哈佛如果在9个月的授课时间里教授兼职是违法的,必须全职,但是这个人却兼了很多职。这个人做学生时还是不错,现在学问只是二流,他在国外拿的奖都是在我的帮助和指导下取得的,国内高校引进人才,给他大笔资金,可他全世界走,来一个月到三个月不等,行踪不定。

“而且严重的是,把我十几年前的文章,基本上改头换面,又据为己有,这种学风无疑误导很多学生,因为看到不用花太多时间就可以做院士。我批评他,这个人还说我荒唐可笑。真是不道德。”

丘成桐介绍,当年他花了很多功夫培养这个学生,“连我的儿子也没有下这么大功夫。太太都说我过分。”毕业那几年,哈佛一位名教授告诉丘成桐,这个学生抄袭他的论文,出于保护年轻学生的目的,丘成桐并没有深究。结果愈演愈烈。

丘先生说,这个人不光彩的记录还有很多,比如有年轻学者的文章,他看到不错,就要求把自己的名字放在真正作者的前面,如果不从,在国内就恐吓说,以后不给你研究经费,在国外则恐吓说写很差的介绍信,让作者找不到工作,导致很多搞学问的人很怕他。

“听说国内很多人怕他。学风坏到了这个地步,作为这个人的老师,我再不讲话,其他学者就不敢做事了。我有义务来澄清。”

还是这个人,在国际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出了错,当时恰好有国内两个访问学者到丘成桐那里去,丘先生让他们解决这个错误,两个礼拜时间,进展很好,但是当丘先生说这是那个人的文章出现的问题时,“两个访问学者吓了一跳,再也不敢做了,害怕那个人打击他。你看,现在的学风有多糟糕!”

我们应该学习陈省身先生的学风

学风方面,身为数学大师陈省身的高徒,至今丘成桐仍然对恩师的学风赞不绝口,认为那才是做学问者应该遵循的方向。

“陈先生做学问也出过错,海外几个学者提出来错误,也没有办法,错了就承认。”

丘成桐介绍说,上世纪30年代,陈省身等人大学毕业到海外求学,学成后毅然全部回国,没有在海外留下,但是拿来了世界最先进的学问,当时国内许多大学互相交流,学风好得不得了。

尽管当时条件很艰苦,陈省身的数学讲义都是手写和油印,就在那种条件下,陈省身几乎看完了大部头的数学巨著。最终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包括华罗庚先生等人,共同训练出中国第一批数学高等人才。

就是在这些数学开拓者的努力下,当时在1946、1947年期间,中国第一批数学家出来了,即便是现在看也是世界第一流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华罗庚先生回国以后,陆启铿、谷超豪、王元、杨乐、张广厚、陈景润、潘承洞,这些人才相继脱颖而出。丘成桐认为,在“文革”以前,基本上中国数学已经接近世界一流。但是后来大跃进、反右,直至“文革”等历次政治运动,把这些全部破坏了。

丘先生对恩师至今念念不忘。尤其是前辈大师那种学贯中西的气质,现今已经很难看到。而丘成桐本人就具有深厚的古文功底,身边常常带一本《史记》,早年写就的一篇古文曾被人们至今记得。其中,“无奈华夏虽众长城未修,天地虽宽,瑕疵难容,终究德不如欧美,力不逮乎日苏。根之腐亦,枝叶不荣,叶之枯亦,根基何养?”更是振聋发聩。

丘成桐认为,现在中国改革开放,生活水平提高了,应该有理由在学术上作出更大的成绩。

英国数学家约翰·拉慈称丘成桐是“华人数学界的领袖”。在陈省身等一代大师离世之后,重任已经落在丘成桐这代人的身上。

“领袖的工作就是确定方向。我生平立志只做好两件事情。第一,作出一等的数学研究,千古留名;第二,为中国数学教育服务,帮助中国成为数学强国。”丘成桐先生说。

“迫切的问题,是提高质量。学风要彻底改掉。”他认为,目前和国际优秀大学比较,国内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需要迎头赶上。丘成桐饶有意味地说,“首先,中国学生素质完全可以比得上哈佛的学生。假如有好的导师和好的风气,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但是他着重强调了“假如”两个字。

user avatar

编个故事……


我是游戏迷。当年玩魔兽世界,打英雄本,带我公会几个新人玩英雄本。

当时英雄本难度挺高的;但相比于RAID本,那就不算什么了。

公会嘛,目标自然是raid推boss去。所以能全部带成raid骨干最好。

然而不同玩家水平、目标不同。有的就是喜欢看风景、爬山,有的想抓拉风的宠物,有的能一天24小时蹲AH(拍卖行)低买高卖倒腾物资……愿意挑战超高难度的RAID的硬核玩家是很少的。


那么,如何尽可能的把他们更多人带进RAID呢?


当然,想要进RAID,他们需要掌握:

1、配装知识

2、boss技能作用原理及各职业对策

3、输出循环

4、装备属性收益计算方法

5、装备收益递减公式

6、一次掷筛二次掷筛的区别与联系,以及由此给坦克装备选择带来的变数

7、技能间的互动机制(本职业)

8、不同职业技能间的交叉互动

9、技能数值设计及收益递减排序

10、怪物仇恨机制和嘲讽作用原理

11、回蓝/能量恢复和输出/治疗的关系

12、不同boss不同阶段不同位置应对策略


那么,怎么讲呢?


策略1:我写一本书,把以上内容全列出来,爱看不看!

策略2:来,乖,你现在上幼儿园,别看你的微积分了!我们今天算10以内加减法,来,先把这份卷纸做20遍!

策略3:公式太难背?没关系。来,跟我念顺口溜……什么?公式有什么作用?你先背!10年后参加工作了就知道了……

策略4:不行!不能贪玩!电脑都收掉,不把公式背完不准摸电脑!

策略5:来,这里有五百万道题。统统给我刷完!就不信你们学不会。


你猜这样能不能教出来“硬核玩家”。


你猜我是怎么教的?


来。跟着我,开打。

打完,xxx,知道你为什么会死吗?不明白?怪物有仇恨概念,仇恨大概和伤害量成正比。所以坦克起手引怪是没有多少仇恨的,你直接一个大火球呼过去,你不死谁死!

记住了,看坦克给怪物上破甲,破甲是一种伤害和仇恨换算比例极高的技能。上了三层破甲,随便你怎么打。

对,嫌麻烦的话,记住“三破开打”就好了。别抢输出。

还有,治疗也一样,要么开战前你给坦克加满,要么等坦克上完三次破甲你再给他治疗。坦克还没接触小怪呢,你先丢个hot,怪物不找你找谁?

你们记住这点就够了。差不多到raid都够用。当然,想玩极限输出、赚DPS奖金或者治疗补贴的话,我可以给你讲的更深一些。这里面好玩的就多了,我先给你说说远程OT和近战OT的区别吧……


讲完了?没有。这里面东西多着呢。比如raid灭团后,为什么总有人能赖着不死?

这个先不讲,耽误时间。你看xx都急了。我们继续刷副本,有兴趣可以到nga看帖,也可以刷完本私信问我。现在我们先玩。


看出问题在哪了吗?

这几个玩家,他们的目标不同、兴趣点也各不相同。


其中,A不喜欢理论,但挺享受征服副本的过程。所以我不事先给他讲原理,等他犯错了才点出来。

而B呢,好奇心特重,理解力超强,好奇宝宝一样,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而且你直接给他讲公式他都听得懂,知道往哪用。但和他讲多了,A就有意见了:“要睡着了……还打不打啊?”


另外两个,C和D呢,和这两个又不一样。他俩没兴趣玩,就是个拖油瓶,过来混个装备打个酱油。你给他们讲,他们听不懂也不想听。挂了?挂了就挂了。反正你强你能单挑,我们就是来混装备来了……


混装备也行。我给讲ninja规则,讲为什么不是自己能用的装备都可以需求——混装备本身并不惹人反感;连混装备的规则都不知道,将来连我们公会都会被人指着脊梁骨骂的!


什么?公会要这些混子干嘛?

什么叫混子。这叫生活玩家。看看公会仓库满满当当的顶级药水、金币……

没这些人,这东西从哪来?


好了,最后,公会会长问了:都带的怎么样了?

怎么回答呢?

C和D小学毕业了。有了基本的装备,也知道基本的混装备礼节,不会丢我们的人了。之后随他们吧。当然,愿意继续跟着我刷本也行,他们还有很多东西差的远。

B现在就可以吸收进团,强X给他点装备,当主力培养吧。没错,可以出师了。就差到RAID灭几次团了。

A还不太行。现在的副本压力还不够大,他的很多问题自己还意识不到,现在进RAID就是个“灭团发动机”,我带他再专门打几天那个最阴间的英雄本,让他死出新花样、新高度。等死出来了,在RAID里再带带就会了。


你看,C和D那样的,你硬拔苗助长也拔不起来。又费精力又费神,还平白惹人家恨你——这货,嘴怎么这么碎!


而且,你硬拔C和D时,A和B就流失了。这两位可是难得一见的硬核玩家啊!

结果你硬按着他俩,陪着C和D一遍遍的死记硬背“选怪物做标记时必须用左键、左键、左键!别用右键点,一点你的箭就射出去了,会灭团!灭团!灭团!”

这样背一天两天,他们能耐住性子;可这样背半年……


如果你能硬摁住A和B,那么你会把他们教成C和D一样、连英雄副本挑大梁都做不到的低端玩家。

更可能的是,人家捏着鼻子坚持三天,之后就该果断退会、到别的公会碰运气去了。


那么,如果你来评价我的教学,会如何评价呢?


1、考核太简单了!不ninja就能过?这种垃圾老师带团,怎么可能带出来人才……什么?他给公会带出来的高端玩家最多?公会最强的新人一大半都他带出来的?不可能,这世界错了……

2、不是……这上课都上的什么啊?给第一次玩魔兽刚满级的人讲二次掷筛?不是,这东西一流大公会有几个人知道?给新人讲,不是浪费时间吗?


不过,恐怕也有人已经看出我的“心法”核心了。

什么心法?

1、考核最低标准依照C和D设置,以“不丢人”为目标

2、教学以A和B为中心,以RAID为目标

3、不因为C和D去限制A和B,更不为了C和D达标而让A和B陪着受罪——恰恰相反,为了培养A和B,宁可让C和D听点天书。反正他们自己会忽略的。

4、着重培养自学能力,“课堂”上不讲解过深,点出问题核心,给出解决线索,让他们自己去查阅权威资料——课堂是答疑解惑、培养兴趣的所在;生动活泼、激起兴趣最重要,绝不能搞成死气沉沉的“劝退营”。


这就是我的取舍。


所以,你看我考核标准低、课堂“乱讲一起”、“超纲内容”满天飞……但ABCD他们都喜欢。


反之,你大手一挥,“以五人英雄本挑大梁为基本标准”“按过线率计算KPI”——那惨了。

首先,A和B我就被迫要忽略了。反正他们怎么都能过线,没必要培养他们。

而C和D就要成为重点培养对象了。把他俩拉起来,我过线率100%;拉不起来,50%。我当然得拉啊。

为了拉C和D,我不得不给他们灌输,耳提面命;以达标线为纲,考察他们“哪里没学会”——然后针对性训练,题海淹过去!


不光C和D要受罪,A和B也不得不跟着受罪、跟着背诵“XX副本的二号boss有X个技能,应对方案分别是……”

你看,本来,A和B自己弄明白机制,他们自己就知道该怎么打,完全没必要教的。现在为了强行把C和D带起来,A和B不得不跟着死记硬背、在自己完全用不到的题海里硬泡!


甚至于,凭A和B的机灵劲儿,他们完全可以在打这些难度并不特别高的英雄本boss时随机应变、根据队伍配置调整战术的;但现在,他们不得不像C和D一样,把我为菜鸡玩家设计的垃圾战术硬生生背下来!

因为,如果不让他们背,C和D会有意见的:为什么我们就必须“书海无涯苦作舟”,而A和B可以想怎么玩怎么玩?不是,你给他们教的那个窍门好简单啊我干嘛要学复杂的……哦,那个窍门需要特定职业啊?我再练一个行不行?

所以,没办法。我们必须毁掉A和B,换来C和D的达标。

最终,我们成功的毁掉了A和B,换来的却是……把C和D带过了他们并不在乎的“达标线”。


甚至于,因为C和D脑筋死、没有战斗天赋,他们仅仅是能够在特定队伍配置下、生搬硬套的通过考核而已。

真放出去了,别说英雄本挑大梁,普通本他们都不行。

不光不行,还满脑子条条框框——本来我随便带带,足够他们普通本挑大梁随便打了;现在这么一背,完蛋,普通本他们都能带灭团。

带灭了还振振有词:外面那些玩家都特么傻!boss机制不懂战术安排不想听,打一次灭一次还嫌我讨厌!


而A和B呢?

他们满是沮丧。因为他们实在背不下那些枯燥的战术——不是,老大,这英雄本我起码有7种方案打过去,干嘛一定要背那唯一的一种?而且我自己组织语言说出来还不行,还一定要学你的措辞!

不是,你为什么不关心我会做什么、只关心我还没背下那几句废话!


你看,思路一换,大家都轻松了。

对C和D,你再带新人我跟着混团就好了,英雄本紫装也不错了,再混两拨人就能毕业。挺好。

对A和B呢,再没人提着耳朵逼他们背、考察他们“哪里还没背会”的“缺陷”了——不不不,现在他们每天都有成就感:

——老大,我总算把二次掷筛原理搞懂了!

——老大,我明白仇恨机制了!

——老大,这个递减机制我还有点不明白……哦哦哦,太棒了,我终于懂了!

——哎呀这个游戏也就这样嘛。基本都玩明白了……什么?商业?嗯嗯,有时间看看……


很多所谓的“短板”并不是“短板”;何况,“短板”未必重要:毕竟,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你何必一定要逼着杨振宁学会演电影呢。

user avatar

我不在美国,我在加拿大,据说加拿大数学学的比美国还简单。

我以前也觉得简单,你问小孩,学什么了啊,三四年级了,跟我说,掰手指头。

疫情期间上网课,我天天旁听。

简单,简单个大头鬼。

我家老二,周岁才三岁多,一堆小孩最大的不到五岁,上学前班,数学怎么教呢?从1到20一周教一个数。比如15,怎么写怎么读,多少加多少十五,十五减多少是多少,三排五就是十五。也就是说关于15的加减乘都学了!!

然后呢,讲就是讲到这个难度,真的很难了。

但是它讲了之后呢,不要求会,爱会不会。这么多小孩,几个会了,会了多少,老师完全不管啊!

考试考啥呢,考1到10,认识就行,都不要求会写。我最不理解就是这个,讲到20考到10是几个意思?问老师为啥?她说是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做对一些题,这样孩子比较有自信。

我家老大课程也差不多。一年级开始加减乘除,平方三次方概念都开始引入,列竖式也讲,进位退位也讲,爱会不会,就讲一下。要知道,加拿大六岁上一年级,真的已经很难了。

讲完也不做题。比如10,他讲一堆东西,课后练习是什么呢,是小朋友们画十个棒棒糖!?!或者涂十个颜色,刚才讲的是列竖式进退位啊,就是讲一下……真是学会的都是脑子好的。

就酱,有哪个小孩确实是天才那他就理解了,如果他家里有个好爹或者好妈,那推着也学会了,如果都没有,把他就不会,反正也不考也不练习,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不会。

而且跟不上也没关系,老师有的是办法夸人,只要是不闹就行,而且规定小孩不能因为成绩差留级,就是一年不上,跟爹妈旅游去了,都不用留级。

另外如果小孩学的特别好,有专门的talent班,还是差不多的讲法,会的自然就都会了。

我看了他们的讲法,才彻底明白为啥有的小孩数学特别好,六七岁能跟人讨论开方平方,而那些学习不好的,又都连近视都不近视,身体特好吃嘛嘛香,自信心足足的,就是一点科学常识都不知道。

user avatar

亲眼见一对土博士夫妻,用“外国都是愉快教育”的理念,把自己儿子培养进了:垃圾中学。美国高考,数学分两个级别。还有大学先修课。四年制高中学校里,基本把大学一年级的通用数学给解决了。-------- 上海高考,也是被你们喊简单【喊着喊着,自己都信了】结果一拿上海户口,看着自己孩子渺茫的前途,哭天抢地,如丧考妣。

user avatar

因为人家学的是现代数学,我们学的是古典数学。

计算机图形学其实一点都不难。我们国家的教材比计算机图形学难多了,只是和计算机图形学不兼容而已。

和我小时候(80后)相比,现在的小学教材已经开始讲坐标系了,虽然火候还不太够。

但是现在初中教材和高中教材一下子又把数学拉回了尺规作图的年代。

所有的中学几何,是完全可以用坐标系,向量这些现代概念彻底重新解释一遍的,而且现代概念可以直接转换为计算机程序,直接转换为生产力。

我有幸早年就体会到,数学书里证明和计算题里常用的一般式,和真正能画出图形的参数方程,完全就是用大脑的两个不同的区域在思考。从初中的直线方程,一元二次方程,高中的圆锥曲线,都是如此。

我高中就发现了,向量,复数,参数方程,这些教材中几乎一笔带过,高考几乎从来不考的内容,实际上才是能真正能经常应用到计算机程序里的内容。

我大学时发现,矩阵,四元数其实根本就不应该放到大学再学,这些工具简单实用,而且和最新的CPU指令集兼容。

我们初高中时浪费了很多精力在无用的几何证明题上。它给你引入了一个特定的体系,一个逻辑自洽的系统,一个空中花园,它企图让你在这个花园里做头脑体操,来锻炼逻辑思维。然而,这整个系统只是一个老掉牙的系统,你学会的这些体操知识只是屠龙之技。

我们80后在学习鸡兔同笼解方程的时候,美国的同龄人(至少是一部分有条件的同龄人)在学习BASIC,学习LOGO海龟画图,let x=320, let y=240,同样是小学难度的知识,我们在学骑马射箭,他们在学习火药大炮。

现在,2022年,我们小学生还是在学习鸡兔同笼解方程,人家在学Python了。Python这个语言,把向量、元组、集合之类的现代数学和计算机理念体现在基本语法里了,a=v2(320,240), b=a+(100,100),就好像我们在学骑马射箭,他们已经在学习飞机火箭了。


应该说,我们这边不是学不到Basic,不是学不到Python,但是制度不鼓励,而且会惩罚有这些奇思妙想的人。


至于说学习几何证明是用来锻炼逻辑思维,似乎没人否认编程也是同样可以锻炼逻辑思维,而且编程要更加实用一些。


能在初高中普及现代数学当然是最好的,或者退一步,让内卷的中高考不要拖现代数学的后腿也可以。


认为中小学数学的作用是选拔而不是实用的人,就不要参与讨论了。经院哲学,八股取士,要么没落,要么变革。我们希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认为学习现代数学可以适应现代的生产力工具,满足现代的生产力需求,你不认可这些,自有认可这些的人会去做。

user avatar

因为都是华裔在做。

user avatar

因为数学比我们简单的学校称为公立学校。

公立学校是给美国的穷人上学的。

这批人完成学业之后,将来是要做售货员。做汽车修理工,做洗车工之类体力劳动的。所以他们不需要学那么多知识。

而美国的有钱人精英阶层,实行的是精英教育。他们的教材和公立学校的完全不一样,师资力量更是天差地别,更加别提其他的设备和环境了。

而里面的学生,学习的时候,也非常的辛苦,甚至比我们的衡水中学学习的还要辛苦。

你看见他美国那些超牛的东西,就是这一群人发明和生产的。

user avatar

我一直觉得,这个问题是个伪问题。

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甚至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等学科的成就,跟中小学甚至大学本科教育到底有毛线关系呢?

美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成就,难道不是因为科研人员的待遇更优越、社会地位更合理,国家对科研的投入更大带来的吗?跟中小学教育到底有毛线关系?

user avatar

1,美国的教育是严重分化且资本导向的,你有钱就有好的教育,你没钱就没有,跟我国的整体基础教育的根本原则就并不一样。

2,教育的好坏难易是很难简单的量化衡量的,就数学而言,良好的计算解题能力跟数学思维的培养也是两个纬度上的概念。中国的基础教育总体来说是个智商筛选器,跟优秀的教育还是有一点差别的。

3,教育本质上是个高度消耗资源的东西,中国过去的资源不足,所以给出的教育不能算十分优秀,现在资源更充沛了,但是教育的成果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慢慢显现出来。

4,美国即使大部分基础教育都是一坨翔,因为资本强悍和国家整体的开放政策(所谓的美国梦),还是可以吸引到全世界人才。就拿数学来说事,以前俄罗斯,东欧,亚洲很多的数学人才一转身就变成了美国人。人都是现实的,你看国内多少CS的人心心念念的就是去美国找份工作,去了之后再回来的概率是很低的,然后就变成熬出身份变身美国人了。

user avatar

人力资源贵在各就其位,明白吗?

不是我们所说的什么样的人就干什么样事儿,而是说你愿意努力就继续读,读得越高接触的东西就是越尖端。

反之,你不愿意读,在中小学阶段修够学分毕业就行了,素质教育为主,不强求你学得多深,但求理解并能实际应用。 同时,他们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平衡,所以即便你数学学得不够好,但只要你愿意干活,人们就愿意给你付一份让你过得体面的工资。而不必人人都把数学公式记牢,人人都必须像驴一样从小就蒙眼转圈。

而在另一种模式下,比如缅甸之类的国家里,教育的实质目的是为了筛选出最努力的那些人。怎么样才能筛选出这些最努力的人呢?那就得出题考,难的题筛选不出来,就增难度继续筛选。但光努力是不够的,因为架不住别人比你更努力。所以,严格来说这都不算筛选系统,更应该是一种残酷的末位淘汰制。

当然,筛选的目的还不仅是看你是否努力,还得看你是否听话,所以除了常规的文理课外,还是加很多思想文化课,以保证被筛选上去的人,符合总体意志。

这不是现代缅甸人才想出来的高招,事实上在一千多年前这套制度就确立下来了。你看当年那些读书人,为什么被骂球经不懂?因为他光顾着读书考试了,书上讲的是什么,他甚至都不会关心。

你以为把书本上的题解会了就懂了数学了吗?沈南鹏曾是奥数冠军,他以为他很喜欢研究数学,但到美国读博士才发现,原来真正搞研究的人居然这么苦,所以就转行搞金融了。搞数学也好,搞科研也好,不在你懂多少,而在你能投入多少精力和勇气去未知的领域头铁试错。

回到题目,为什么美国中小学生的数学这么简单,美国人却还能做出这么多超级牛的东西?因为他们搞尖端科学的人,统一在大学培养,而不是在中小学。

user avatar

小孩上学之前,我也以为中国的教育重基础,基础扎实也不是坏事。

产生这种印象,主要是因为自己当年上学的时候还没有那么多应试教育。

小孩上学以后,我发现现在小学的数学教育就是在成体系地摧毁中国人的数学能力。

真不夸张。

这还是在上海,某个口碑还不错的学校。

在知乎看到的一个人说得很好,现在的学生就是那种,能用公式把魔方的六个面都转出同一个颜色,但却不知道如何只转出一个面同一个颜色的那种。

你们以为中国的数学教育很差吗?我告诉你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时候,会一代比一代差。

应试教育很糟糕,非常糟糕。

怎么说呢。

好的理科学习,主要是数学物理,要启发人思考,结果其实没有这么重要,思考的过程,研究的方法远远比一个“Yes”或者 “No”的结果有意思。

好的数学教育,应该尽可能启发小朋友去思考,并享受这个过程。

所以,小学阶段的东西,不能太难,必须是小朋友能想出来的东西。

现在的小学数学(不是课本上要求的,是老师出的)已经出现了太多超纲的东西,这些东西已经超出了小朋友自己“能想出来”的范畴。

但是,老师和家长又要一个结果(分数)。

怎么办,只能去套题型,把所有的题,看成一个“套路”,看到题目,学生先回忆这是个什么“套路”,老师有没有讲过什么解题步骤,能不能套公式。

真正天才我不知道啊。

一般聪明的小孩,钻到这个套子里,数学,基本上来说,就完了。也许他能凭借聪明或者努力,拿个高分,考个大学,也就这样了。

真正的数学是什么,他早就不知道了。

他知道的是,这是个什么题型,老师或者书上讲过什么东西,能不能套,套出来万事大吉,套不出来,就懵逼了。

我以前啊,应试教育的天罗地网还没有这么严密,我算是个漏网之鱼,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现在的小孩,从小就在套套套,套你麻痹。

我儿子跟我说。数学很无聊,从小就学数学的孩子很可怜。

我只能用自己的方法,把老师给他灌输进去的狗屎掏出来,再灌输点有意思的东西,感觉很艰难,努力吧。

没生小孩,如果你不能保证小孩不受到应试教育的荼毒,不生最好,利人利己。


回到正题,小学课本,简单点好,简单点好。

普通孩子,不会受到羞辱。

聪明孩子,不会被无聊的机械训练束缚思维。

有些人胡扯什么教育公平,你应试教育出来,就不搬砖了吗?

反正迟早都是搬砖的命,小学开心点不好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中国人对美国教育的普遍看法和疑问。的确,很多人会觉得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的深度和难度,相比于国内的同龄人,似乎要浅显一些。然而,美国在科技、创新和高端数学领域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绝非一个简单的“数学学得少”就能解释的。一、 中美中小学数.............
  • 回答
    在美国中学,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反智主义倾向,但这并非一个单一、简单的问题,其背后有着复杂交织的社会、文化和教育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深入探究其根源。何谓反智主义倾向?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反智主义倾向”。它并非指学生普遍排斥学习,而是指在某些群体或文化语境中,对智力、学术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咱们好好聊聊。要是把二战时期的美军,跟现在的一些中小国家军队比一比,那可真是“时空穿越”了。首先,得明确一点,拿二战时期的军队跟现在的军队比,就像拿一辆福特T型车跟一辆特斯拉比一样,科技代差实在太大了。二战美军的“硬实力”: 人数和装备数量: 二战时期,美国投入的兵力非常庞大,.............
  • 回答
    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干预从2001年持续到2021年,期间未能彻底消灭塔利班,反而使其声势壮大,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复杂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塔利班的游击战能力与组织韧性1. 游击战的适应性 塔利班自1996年成立后,长期以游击战和恐怖袭击为生存手段,具备极强的隐匿性.............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文化输出、历史人物的吸引力、电影制作的商业考量以及两国观众的接受度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1. 文化吸引力与国际化潜力: 花木兰的普适性: 花木兰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勇气、孝顺、女性力量、保家卫国、打破性别界限的经典故事。这些主题具有跨越文化和时代.............
  • 回答
    美国没有将菲律宾像夏威夷一样吞并成为其领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经济、军事以及菲律宾人民自身的意愿等多种因素。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美菲关系的关键时期和背后的动因。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吞并”的概念在夏威夷和菲律宾身上的差异。 夏威夷的“吞并”(Annexation): 夏威夷在.............
  • 回答
    您的问题是“为什么美国海军飞机会使用旭日旗作为涂鸦?”这是一个基于误解的提问,因为美国海军飞机并不使用旭日旗作为涂鸦。事实上,旭日旗(Rising Sun Flag),特别是日章旗的变种,在历史上与日本军国主义和侵略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此,在现代,旭日旗在许多亚洲国家,特别.............
  • 回答
    美国兼并加州(Alta California)而未将南部的下加利福尼亚州(Baja California)一同兼并,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国际关系等多方面因素。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1. 军事目标的局限性与地理因素 有限的军事目标: 在美墨战争(MexicanAm.............
  • 回答
    美国夏天的太阳之所以感觉比国内(通常指中国)“更晒”,这背后涉及多个因素,它们共同作用,导致了我们在不同地区感受到的阳光强度和影响有所差异。以下将从科学原理和实际体验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科学原理上的关键因素1. 地理纬度与太阳高度角: 中国: 中国幅员辽阔,跨越的纬度范围较大,从.............
  • 回答
    美国不积极大力修建高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地理以及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等多个层面。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经济因素 高昂的建设成本与不确定的投资回报: 巨额的初期投资: 高铁建设需要巨额的前期资金投入,包括土地征用、隧道、桥梁、车站、供电系统、信号系统以及高速列.............
  • 回答
    美国1787年宪法之所以能沿用至今,并成为世界上最古老、最稳定的成文宪法之一,是一个复杂但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其精心设计的结构、对核心原则的坚持、以及历经考验的适应性。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一、 奠定坚实的原则基础:1787年宪法并非凭空出现,.............
  • 回答
    美国之所以少有因未设户籍制度而造成的社会混乱,原因复杂且多层面,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历史演变与社会契约的早期构建: 缺乏中央集权的基础: 美国建国初期,就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各州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中央政府的权力受到严格限制,并不具备像许多欧洲国家那样建立和维持全国性户籍制度的强大能力和.............
  • 回答
    美国手机话费确实普遍比其他一些发达国家要高,这背后有多方面复杂的原因,我可以尽量详细地为您解释:1. 激烈的市场竞争与不完全的垄断(看似竞争,实则寡头垄断): 曾经的垄断与遗留问题: 在早期,美国电信市场由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一家独大,这种垄断历史使得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成本相对较高.............
  • 回答
    美国政府要求孔子学院的中国教师限期离境并拒提供续签,这一政策的出台并非单一事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美国的视角出发,审视其关切和采取行动的逻辑。一、 美国政府的关切点:国家安全、意识形态渗透与知识产权保护美国政府对孔子学院的疑虑和不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这些.............
  • 回答
    在美国人的口语中,“like”这个词的使用确实非常普遍,而且有时会让人觉得有些难以理解,甚至被认为是一种不必要的口头禅。但深入探讨其背后原因,我们会发现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而是承载了多种功能和文化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为什么美国人喜欢在说话时加“like”:1. 作引语或插入语.............
  • 回答
    关于“美国的电影票这么便宜”的说法,其实需要辩证地看待。在很多情况下,美国电影票的价格并非普遍意义上的“便宜”,而是相对而言,或者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显得更具吸引力。 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1. 收入水平和购买力是关键: 核心原因: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美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和整体经.............
  • 回答
    美国电影中对中国人的刻画复杂且多元,并非所有影片都存在“黑化”的倾向,但确实存在一些模式化的负面刻画,引发了许多观众的讨论和批评。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历史与地缘政治的影响: 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对抗: 在冷战时期,美国与中国是主要的意识形态对手。这种对抗渗.............
  • 回答
    将中国视为“敌对国家”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并非所有国家,包括美国,都明确将中国定义为“敌对国家”。更准确的说法是,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某些政策、行为和意图抱有深刻的担忧,并将其视为战略竞争对手,甚至在某些方面存在对抗性关系。这种关系是多层面的,由历史、地缘政治、经济利益、意识形态以.............
  • 回答
    美国确诊病例突破150万仍然未被击穿,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美国医疗系统的韧性、应对策略、资源分配以及一些关键的社会经济因素。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1. 医疗系统的规模和能力: 庞大的床位和ICU容量: 美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医疗体系之一,其医院床位和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总量相对.............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为什么美国新冠病毒大爆发后,不再提特效药瑞德西韦了”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事实上,瑞德西韦(Remdesivir,商品名:Veklury)并没有在美国的新冠疫情中“消失”,它仍然是FDA批准的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药物之一,尤其是在早期阶段。但是,您观察到的“不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