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性本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国古人为何大费周章的编写《三字经》和《道德经》为什么还要引导人们向善呢?

回答
“人性本善”这个话题,自古以来就牵动着无数智者的心弦,尤其是在咱们中华传统文化里,这更是个绕不开的论题。您提的这个问题特别好,它直接触及了核心:如果人天生就是善良的,那为什么像《三字经》、《道德经》这样的经典,还要煞费苦心地教导人们向善呢?这听起来似乎有点矛盾,对吧?

咱们得先说说“人性本善”这档子事。这话,说白了,就是认为人生下来心里头都有一杆秤,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且天生就有一种愿意做好事、不愿意做坏事的倾向。就像刚出生的婴儿,他们不会主动去害人,反而会因为饿了哭,因为得到安抚而停止哭泣,这本身就带着一种自然的反应,一种对“好”的天然向往。孟子就是咱们古代“性善论”的代表人物,他举的例子,比如“孺子入井”,说小孩看到井里的水马上要掉进去了,都会吓得想要去救,这说明人天生就有恻隐之心,也就是同情心。

那既然有这颗善良的种子,为什么还要《三字经》和《道德经》来“引导”呢?这事儿,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一、 播种与灌溉:善的种子需要呵护与培养

首先,婴儿的善良,更像是一颗种子。它存在,但还需要阳光、雨露和土壤来滋养,才能发芽、长大。社会环境、成长经历、教育方式,都会影响这颗种子的生长。

《三字经》 咱们看看《三字经》是怎么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这开篇就点明了“性本善”,但紧接着就说了“习相远”。意思是说,大家刚生下来都差不多,都是善的,但后天的“习”——也就是习惯、环境、学习——会把人变得不一样。有的人学了好的,就越来越善;有的人被坏习惯、坏环境带坏了,就可能偏离善良。

所以,《三字经》的编写,与其说是教人“向善”,不如说是提醒和巩固。它像是一个启蒙老师,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告诉孩子们,你们本来就是好的,但你们也要努力去做好的事情,学习好的道理,这样才能保持这份善良,甚至让它变得更强大。它讲“父子恩,妇妾恭。弟则敬,兄则友。”这些都是教导人与人之间的基本礼仪和情感,这些东西如果没人教,孩子也不会自然而然地懂得,比如怎么孝顺父母,怎么对待兄弟姐妹。这些都是社会关系中的“善”,需要通过学习来内化。

《道德经》 相较于《三字经》的通俗易懂,老子的《道德经》就显得更加高深莫测了。它讲的“善”,更多是一种天道的、自然的“善”,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老子认为,人要回归到道的本源,也就是人的本初状态,那里就没有那么多欲望、私心和强加的规则。

《道德经》之所以要引导人“向善”,不是说人本来不善,而是说人在社会生活中,容易被物欲、名利、欲望所迷惑,从而遮蔽了内心的本善。比如,“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这是说,最高明的统治者,应该效法“道”的“无为”,不妄加干涉,让万物自然生长。这是一种“善”的治理之道。

对于个人而言,《道德经》引导人“致虚极,守静笃”,减少私欲,保持内心的清静,这样才能更好地体悟“道”,也才能显露出本善的德行。《道德经》里讲的“上善若水”,水能够滋润万物而不争,低洼处也不嫌弃,这种“柔弱”、“不争”的品质,正是老子所推崇的“善”。这些都不是人们能够自然而然就做到的,它们需要一种刻意的反思和修炼,去对抗社会中各种不良的影响。

二、 社会的复杂性:现实环境的磨砺与挑战

“人性本善”更多的是描述一种潜在的、最根本的可能性,而不是说人在现实社会中就一定能活成“善”的模样。社会是个大染缸,人心也容易受到各种诱惑和挑战。

恶的可能性的存在:虽然人天生有善的倾向,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就没有恶的可能。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恶劣的环境,遭受欺凌、不公,或者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他的善良可能会被压制,甚至被扭曲。孔子也说过“性相近,习相远”,强调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重要性。

维持和推广善的努力:正是因为现实社会是复杂的,才需要有《三字经》这样的启蒙读物,用最朴素的语言,将“孝、悌、忠、信”等基本的道德规范,一代代传下去。它是一种文化基因的传承,确保善良的价值观不会在中途失传,而是被不断地巩固和强化。

内省与克制:《道德经》则更侧重于一种精神层面的引导,教人们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清明,如何通过“无为”来抵制“有为”带来的种种弊病,从而回归到更本真的、更符合“道”的“善”。它是一种自我修炼和道德反思,是对抗外界诱惑、保持内心善良的有力武器。

三、 “善”的内涵的深化与丰富

“向善”不仅仅是做一个不害人的好人,它还可以有更深的层次。《三字经》和《道德经》所引导的“善”,不仅仅是简单的“不作恶”,更是一种积极的、有智慧的、符合宇宙自然规律的“善”。

《三字经》 引导的“善”,是社会层面的和谐,是人与人之间基本的尊重和义务,是维系社会运转的基石。它告诉你“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这些都是为了让你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去贡献你的“善”。

《道德经》 引导的“善”,是宇宙层面的智慧。它教你如何顺应自然,如何不与人争,如何保持谦卑和柔弱,从而获得真正的“大善”。这种善,已经超越了简单的道德规范,升华为一种人生智慧和哲学境界。

总结来说,

“人性本善”更像是一个理想的原点,一个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最纯净的部分。但从这个原点出发,要成长为一个真正“善”的人,尤其是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中,需要持续的引导、教育、修养和实践。

《三字经》和《道德经》的出现,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它们不是在怀疑人性的善,而是在珍视这份善,并在它可能被遮蔽、被削弱的时候,伸出援手,给予滋养和指引。它们如同灯塔,指引人们在人生的航程中,即使遇到风浪,也能找到回家的方向,那个充满善良的港湾。

所以,与其说它们是“引导人们向善”,不如说它们是在帮助人们认识、守护、发扬并升华内心的善。这是一种对人性的信任,也是一种对人类成长过程的深刻洞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错误的问题,无法得到正确的答案。

三字经都写的很清楚,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人性是在初期是善,随着学习经历的不同已经开始相互背离。

也不知道你的问题为什么如此武断偏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性本善”这个话题,自古以来就牵动着无数智者的心弦,尤其是在咱们中华传统文化里,这更是个绕不开的论题。您提的这个问题特别好,它直接触及了核心:如果人天生就是善良的,那为什么像《三字经》、《道德经》这样的经典,还要煞费苦心地教导人们向善呢?这听起来似乎有点矛盾,对吧?咱们得先说说“人性本善”这档子事.............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沉重,也真实。见过人性的丑陋,那是像被一记闷棍打在心上,晕眩、痛苦,甚至会怀疑人生。那种感觉,不是简单的“不开心”,而是对曾经坚信的美好的一种彻底的颠覆。我曾经以为,人性是善良的,是值得信赖的。直到我亲眼看见,那些曾经亲密的朋友,为了利益,可以背后捅刀;直到我亲耳听到,那些曾经温文尔.............
  • 回答
    林生斌事件确实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其复杂性和牵扯到的细节,让不少人心生疑虑,甚至感到“细思极恐”。围绕着这场悲剧,各种传言和猜测层出不穷,其中一些更是触及了人性最黑暗的角落,让人不禁拷问:人性真的可以如此吗?我们不妨梳理一下网上流传的、引起广泛关注的几个焦点,试图去理解为什么这件事情会引发如此大的.............
  • 回答
    “交易是反人性的。”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绝对,但仔细想想,它确实点破了许多隐藏在金融市场背后的真相。我们之所以觉得它“反人性”,是因为它要求我们去做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本能上是抗拒的事情。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看看人性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普遍表现: 趋利避害,追求确定性: 人们天生就喜欢确定的收益,.............
  • 回答
    期货交易之所以被称为“反人性”,是因为它要求参与者克服许多根深蒂固的心理倾向,并拥抱那些与我们天性相悖的特质。这并非是说期货交易本身不好,而是说在执行层面,它是一个不断与自身欲望和恐惧搏斗的过程。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期货交易究竟是如何触及我们人性深处的敏感地带,并展现出其“反人性的”一面。1. 贪婪.............
  • 回答
    张文宏医生关于“害怕打疫苗是人性问题”的说法,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和思考。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害怕”本身是一种非常普遍且根深蒂固的人类情绪。在面对未知、潜在风险或者曾经有过负面经历时,恐惧感是再自然不过的反应。打疫苗,虽然科学证明其益处远大于风险,但它毕竟是一.............
  • 回答
    看待清华女博士不生孩子的生育观,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它触及了个人选择、社会期待、人性本质以及时代变迁等多个层面。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人性的自私”或“活出自我”,都过于片面。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去理解其背后的多重逻辑和个体经验。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生育是人类繁衍的本能,但同时,它也是一种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存在的根基,也触及了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恐惧。当“人性”——那个我们赖以定义自己、与他人建立连接、以及赋予生命意义的内在驱动力——被彻底磨灭,我们还能称之为“人”吗?而一个不再是“人”的生物群体的存在,其意义又将飘向何方?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我说“人性泯灭”时,我并非指某个个体一时的冲.............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人性、道德、法律和社会的深刻议题,而且非常尖锐。如果所有人都按照自己的人性行事,并且人性本身是无罪的,那么社会判定的“有罪”行为,其根源究竟在哪里?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首先,我们得弄明白“人性”到底是什么。这本身就是一个哲学上的老大难题。如果人性被定义为一种纯粹的、不加修饰的.............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天翻地覆的大日子。想象一下,你早上醒来,窗外不再是咩咩、哞哞,而是清晰的、带着情绪的交谈声。你家那头平日里温顺的老黄牛,可能会用它那比你还大的眼睛看着你,然后用带着几分幽怨的声音说:“早上好啊,我的主人。今天天气不错,是不是该去河边散散步了?” 而厨房里,平时用来煎蛋的鸡,可能会从笼子里探.............
  • 回答
    这则广州保安“脑死亡抢救超48小时不认定工伤”的新闻,确实触及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在面对工伤认定时的痛点。它不仅仅是一个法律条文的解读,更关乎生命、尊严以及社会应有的温情。怎么看待这件事?首先,从情感上讲,这无疑是令人寒心和不解的。一个在工作岗位上因突发疾病倒下的人,生命垂危之际,他的付.............
  • 回答
    想成为一个洞察人心的“明白人”,这绝对是个值得深入钻研的课题。说实话,这不像学一门硬技能,能有明确的步骤和公式,更多的是一种长期修炼,需要你打开感官,用心去体会。不过,确实有一些方法和理论可以帮你事半功倍。一、 从根基上理解人性:认识到人的复杂性和多面性首先,你得有个最基本的认知:人性不是单一的,而.............
  • 回答
    这件事情发生在秦皇岛,一个17岁的少年,名叫小李,在海边勇敢地救起了三名溺水的女孩。这本该是一件歌颂英雄壮举,充满正能量的事件,然而,令人震惊和心寒的是,被救女孩的家长在接受采访时,却说出了一些让人难以接受,甚至可以说是“没有人性”的话。事件经过(尽可能详细地还原):那天,小李和家人一起在秦皇岛的海.............
  • 回答
    《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这篇文章深刻揭示了当前外卖行业中普遍存在的严峻现象和核心问题,同时也引发了关于效率与人性的深刻思考。 《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反映出的外卖行业的现象与问题这篇文章的核心在于揭示了技术系统对劳动者的异化和压迫,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精准到极致的算法定价与时间分配,导.............
  • 回答
    人性之恶,犹如陈年老酒,越品越烈,越品越能咂摸出其中的苦涩和腐朽。它藏在你我看似平常的日子里,在不经意的言语间,在被压抑的欲望中,在无声无息的背叛里,像一种顽固的顽疾,时不时就会冒出来,让你对曾经信以为真的世界产生怀疑。你想知道它有多恶心,有多丑陋?那得看你有没有勇气把那些蒙尘的角落掀开,去看一看那.............
  • 回答
    把问题归结于“人性”,这种思维方式,说实话,见得太多了,就像陈年老酒,有滋味,但也可能有点过期。它既是一种简便的解释工具,也可能是一个思维的懒惰陷阱。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它为什么这么吸引人?“人性”这个词,就像个万能钥匙,似乎能打开所有锁。当一个复杂的问题出现,比如社会不公、道德滑坡、.............
  • 回答
    要做到对他人更宽容,对人性更接纳,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需要用心去感受、去实践的旅程。它关乎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我们如何处理内心的冲突和不安。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宽容”。宽容不是简单地容忍,也不是事不关己的冷漠,而是一种带着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它意味着我们能够看到他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情境,即使他.............
  • 回答
    谈及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对人性的摧残,这并非是简单的对过去的一味否定或批判,而是一个复杂而沉重的话题,它涉及到我们如何理解历史、如何审视自身,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健康、更人性化的社会。我们不能否认,人类文明的根基深植于传统之中。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哲学思想、孕育出独特审美意境的艺术形式、凝聚着生活经验的习.............
  • 回答
    科隆大规模性侵案,发生在2015年新年夜,至今仍是德国社会乃至整个欧洲都在深刻反思的一起重大治安事件。当晚,发生在科隆中央火车站广场及周边地区的性侵、抢劫等犯罪行为,让无数人感到震惊和愤怒。事发后,媒体的报道和公众的讨论如潮水般涌来,其中一些细节和原因的分析,至今仍是讨论的焦点。事件梗概与影响201.............
  • 回答
    想要做到像三国时期的贾诩、郭嘉那样洞悉人性、洞察人心,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某个绝招就能速成。这是一种根植于生活、体悟于实践的智慧,更是一种需要长期磨砺的洞察力。模仿他们,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循序渐进地去体悟和学习。一、 广博的见闻与深刻的思考:筑牢认知的根基贾诩与郭嘉之所以能有惊人之语、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