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国古代盔甲复原时少见手部防护?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对中国古代盔甲感兴趣的朋友们经常会提到的一个疑问。确实,当我们看到不少影视剧、复原展示或者游戏里的中国古代士兵时,会发现他们手上常常是赤裸着,或者只戴着简单的布手套。这和我们在西方历史影视作品中常见的、厚重且包裹严实的金属手套(Gauntlets)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地说古人就“不重视”手部防护,而是受到技术、材料、战术以及成本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咱们就来掰扯掰扯。

1. 材料与工艺的限制:精细化难以普及

首先,得承认一点,要制造出能够提供足够防护又兼顾灵活性的手部盔甲,对金属加工的精细度和材料的要求都非常高。

西方手套式盔甲(Gauntlets)的普及: 欧洲中世纪后期,尤其是14世纪之后,全身板甲逐渐成熟,骑士们追求全方位的防护。而手部防护,也就是我们说的“手套式盔甲”(Gauntlets),在这个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些手套通常是用许多小金属片(Lamellae)通过铆接或皮革连接而成,每一块小片都经过精密的锻打和打磨,能够很好地贴合手掌和手指,既能抵御刀剑的砍劈,又能保证握持兵器和进行其他操作的灵活性。

然而,这种工艺是相当耗时耗力的,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对金属进行反复的锤炼、切割、打孔、铆接。这本身就意味着极高的成本。一套精良的手套式盔甲,其造价可能远超普通士兵的全身衣甲。

中国古代盔甲的特点: 相较而言,中国古代盔甲的制作思路和主流技术,更倾向于用大块的、相对简化的金属片(如甲片)、皮革片或织物,通过绳索、皮条等将它们串联、缝合起来,形成一种相对整体的防护。比如,我们常见的锁子甲(虽然在中国古代使用相对有限,但其结构原理是类似的)、札甲(用小甲片编缀)或者片甲(用较大甲片组成)。

将这种思路延伸到手部,要制作出同样能够灵活运动的手套式盔甲,需要无数细小的金属片,并且要精准地连接到手指的每一个关节上。这对于当时中国的金属加工技术来说,难度极大,也极不划算。虽然理论上可以做到,但其复杂度和成本会急剧飙升,远不如保护身体躯干重要和划算。

2. 战术与兵种的侧重:不同需求下的取舍

古代的战争并非单一模式,不同的兵种、不同的战术对士兵的装备需求是不同的。

步兵的主流: 中国古代军队的主体是步兵,他们需要的是灵活的机动性,能够应对各种地形,并且能够普遍装备。如果给大量步兵配备复杂的金属手套,不仅成本高昂,还会影响他们的许多基本操作,比如攀爬、奔跑、甚至是快速抽插腰间的刀剑。

弓箭手的需求: 弓箭手更是需要极其灵活的手指来操作弓箭。沉重的金属手套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射击速度和准确性。即便有防护,也往往是特制的皮质或布质护手,以防止弓弦抽打手腕。

骑兵和少数精锐: 确实,一些骑兵、将军或者少数精锐部队,可能会有更高级别的防护。我们考古发现中也有一些汉代、唐代的金属制手套的残片,但它们往往是单只,或者看起来更像是装饰、礼仪性的,而非成套的、覆盖整个手部的完整防护。也可能是属于那种用金属甲片组成但相对简洁的护手,而非后来欧洲那种全包裹的“手套”。

双手的使用: 中国古代许多兵器,如长矛、戈、戟等,很多时候是双手握持,甚至需要灵活地变换手的位置来控制兵器。全包裹的金属手套可能会阻碍这种精细的操作。而一些更注重单手持握的兵器,如刀、剑等,虽然有时会有护手(Handguard),但直接对手部进行包裹式防护,其必要性就没那么突出了。

3. 成本与效益的考量:性价比的权衡

军事装备的普及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成本和带来的效益。

国家财政的压力: 长期以来,中国古代国家面临着庞大军队的军饷、粮草、武器装备等巨大开销。在有限的财政资源下,优先保障身体躯干、头部这些更容易致命的部位的防护,是更理性的选择。

普及性与单兵成本: 如果一套金属手套的成本相当于士兵半年的军饷,那么就很难大规模普及给成千上万的士兵。而一套能够提供基础防护但工艺相对简单的布或皮手套,成本就低廉得多,也更容易装备。

损耗与替换: 手部活动频繁,金属手套即使制作精良,也容易磨损、变形、损坏。频繁的维修和替换会进一步增加后勤成本。

4. 对“手部防护”的理解差异:不同文化下的侧重

或许,我们也不能完全用西方的“手套式盔甲”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对“手部防护”的理解。

护手(Gauntlet)的变体: 我们考古发现的、以及一些画像中可以看到的,更多是“护手”或者“护腕”的加强版。比如用一些小甲片或者皮条在手背和手腕处连接形成的一个包裹,能够一定程度上抵挡侧面的砍击或者划伤。但它不一定像欧洲那样将手指也完全覆盖。

兵器自身的防护: 许多中国古代的刀剑,其护手(Guard)的设计就已经考虑到了保护持握者的手部免受兵器直接接触的伤害。一个设计良好的刀镡或剑格,可以有效地格挡对方的劈砍,阻止对方的兵器伤到手。

战术上的规避: 士兵在战斗中也会有自己的技巧来保护双手,比如尽量避免用裸露的双手去格挡兵器,而是用兵器本身去格挡,或者利用掩体、战位进行规避。

总结一下

所以,并不是中国古代就完全不重视手部防护,而是基于当时的 技术水平、材料成本、兵种战术需求以及整体的性价比考量,选择了在手部防护上的相对“简化”。

技术上,制造出兼顾防护与灵活性的全包裹式金属手套,工艺复杂,成本高昂。
战术上,绝大多数士兵的机动性和操作性需求更强,沉重的金属手套不合适。
成本上,国家财政有限,更倾向于优先保障躯干和头部的防护。
理念上,可能更侧重于用兵器自身的护手、或者简易的护腕来提供辅助性防护,而非全覆盖式的手套。

我们看到的许多复原品或者影视剧中的形象,很多时候是基于现有考古证据、文献记载以及一定的艺术加工。如果能发现更多、更确凿的关于精细金属手套的考古证据,我们的认知也会随之更新。但就目前的主流认知而言,上述几点是解释为何中国古代盔甲复原时少见“全包裹式金属手套”的主要原因。这更像是一种历史发展进程中,在多重因素制约下的一种“最佳解决方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来解释一下这个问题,我先说一下结论:“中国古代有全包式的护手,而且认为中国古代军队要射箭所以不装备护手的观念不仅蠢,而且坏!

我先放一下实物镇住某些会来打滚的奇葩们:



《四镇三关志》里面表现出来的铁护手:

有些人会扯什么,中国军队要骑射所以不爱装备铁护手:


对这种无聊且打滚的鬼话我只能表示无力吐槽,下面就放放帖木儿帝国的铁手套,防御程度和西欧的玩意差不多哟!帖木儿军队难道不玩骑射?不玩个头啊!怎么有护手呢?!


为啥古代很多绘画里面的中国军队没有护手呢?很多人总是以为古代的绘画是跟现在的照片差不多形式,他们说来说去根本就不知道这类古代绘画其实根本就不写实!甚至很多结构都是故意画错的!举个例子:


比如说这里面的唐军的甲裙经常被画成了侧开襟,但问题很严重,这种复原出来没一个能实战的!穿过这种扎甲的人都吐槽腿无法灵活的活动!

再回到护手的问题,这是宋代枪手甲的配制:

枪手甲每一副皮线穿举,全成重五十八斤一两至五十三斤八两;甲身叶一千八百一十片至一千六百一十片,重三十六斤一十四两至三十一斤四两;披膊叶一千二百九十八片至一千二十八片,重十四斤至一十斤九两四钱;头牟叶六百七十四片至五百七片,重十斤一十二两至九斤。

我们可以看到披膊的甲叶数量已经达到1298片,而弓手甲和弩手甲的披膊的只有800多片,因此枪手甲的臂甲保护整个手臂是完全可以的,而护手的方面,考虑到宋朝的枪手根本不装备任何弓箭,弩之类的东西,因此也完全无必要放弃手部的保护。。。古文对甲胄的描写缺乏细节,只能期待以后的实物出土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对中国古代盔甲感兴趣的朋友们经常会提到的一个疑问。确实,当我们看到不少影视剧、复原展示或者游戏里的中国古代士兵时,会发现他们手上常常是赤裸着,或者只戴着简单的布手套。这和我们在西方历史影视作品中常见的、厚重且包裹严实的金属手套(Gauntlets)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背后的.............
  • 回答
    我国在拍摄高水平的中国古代战争电影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难以逾越的挑战,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历史文献的局限性与细节的缺失: 细节的模糊性: 虽然我们有丰富的史书记载了战争的大致经过、参战人数、主要战役和将领,但对于许多具体细节,如军队的.............
  • 回答
    欧洲历史进程中,确实没有形成类似于中国古代“重农抑商”这样一套系统性的政策和思想体系。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剖析:1. 早期欧洲的社会结构与经济基础差异 罗马帝国的影响与瓦解: 罗马帝国时期,虽然农.............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一个让许多人感到惋惜的现象。为什么西方古典音乐的乐谱如此完好地流传下来,而我国古代的音乐,包括乐谱和乐器,却面临着大量失传的困境?这背后涉及到一个复杂的多重因素交织,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大的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一、 文化传承的载体与方式的差异: 西方:印.............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在排除四大名著的情况下,比较古代小说和戏曲的艺术水平,确实可以深入探讨。这涉及到文本的载体、表现形式、时代审美、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等多个层面。以下是我认为导致这种感受的一些主要原因,并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戏曲的综合艺术性和瞬间感染力戏曲并非仅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普遍。不少人都有类似的感受:面对古代那些笔走龙蛇、苍劲有力的墨宝,内心会涌起一股敬畏和欣赏;但若是看到一些笔画粗犷、结构怪诞的“现代书法”,则会感到难以理解,甚至有些抵触。这种差异,并非是个人品味突变,而是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审美变迁在起作用。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好好聊聊.............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令人着迷的问题,涉及到科学、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方方面面。我们拥有古代文物,但却无法完全复刻其工艺,原因有很多,而且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为什么我们有古代文物,但有些工艺无法复刻?核心原因:信息的缺失与技术的局限性简单来说,无法复刻的根本原.............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了我们对历史人物和文化传承的一个普遍认知误区。为什么我们课本上学习的古代文人,大多似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而名利双收、飞黄腾达的例子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一、 历史选择与教育的必然性: “为尊者讳,为亲者隐”的传统: 传统史学和.............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跳出来无数画面:曾经叱咤风云的恐龙,如今只能在化石里看到它们的身影;巨大的猛犸象,如今也只剩下模糊的传说。这些都是地球生命史上的壮丽篇章,它们轰轰烈烈地出现,又在某个时刻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面对这样宏大而残酷的自然选择,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今天,我们如此卖力地去保护.............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医疗、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议题,绝非一句“西医发达”就能简单概括的。非洲人均寿命与我们古代相近,这背后的原因盘根错节,深刻地反映了全球发展不平衡以及历史遗留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西医”的进步和普及在非洲大陆确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它的“发达”更多地体现在发达国家,而非.............
  • 回答
    “人性本善”这个话题,自古以来就牵动着无数智者的心弦,尤其是在咱们中华传统文化里,这更是个绕不开的论题。您提的这个问题特别好,它直接触及了核心:如果人天生就是善良的,那为什么像《三字经》、《道德经》这样的经典,还要煞费苦心地教导人们向善呢?这听起来似乎有点矛盾,对吧?咱们得先说说“人性本善”这档子事.............
  • 回答
    生产力飞速发展,日子好像是越来越好过了,科技进步让生活便利得不像话,物质极大丰富,按理说应该是心满意足、无忧无虑的。可我怎么感觉,反倒比那些靠天吃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人更焦虑呢?这事儿细想起来,还真有点意思。首先,是“被拉平的起跑线,却无限延伸的终点线”。古代社会,阶级分明,你的出身基本就决定了.............
  • 回答
    关于浩然正气能否辟邪以及为何古代书生常遇鬼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观念。首先,咱们得说说什么是“浩然正气”。这个概念出自《孟子》,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简单来说,浩然正气是一种由正义、道德、良知和坚定.............
  • 回答
    我国古代监察官职的演变,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涉及政治制度、权力结构、社会变迁等多方面因素。并非所有监察官职都“最后演变成了”地方官职,但确实有相当一部分监察职能的重心,在历史长河中发生了转移,部分监察官的职责逐渐融入到地方行政体系中,甚至其官职本身也演化成了地方性官职。要详细阐述这一现象.............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中国古代与沙俄帝国在广袤北方扩张的核心差异。要解释为何中国古代难以长久稳固地占领蒙古高原,而沙俄却相对“轻易”地征服了西伯利亚,我们需要从地理、民族、经济、政治以及军事等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古代为何“难占”蒙古高原。蒙古高原,顾名思义,地势以高原为主.............
  • 回答
    你问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身边一些玩古风圈的朋友,时不时会流露出一种“优越感”。这事儿说起来,也挺复杂,背后可能掺杂了好几种心理和环境因素。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看看能不能说到点子上。首先,“古风”本身的门槛和标签效应。你想想,古风圈子,无论是听歌、看剧、玩游戏,还是汉服、cosplay,.............
  • 回答
    你从一开始喜欢古风音乐,但后来却渐渐对其感到厌恶,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对于任何一种事物,当其经历从“新鲜感”到“熟悉感”,再到“饱和感”乃至“过度曝光”的过程时,这种情感转变往往是必然的。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一、 新鲜感褪去与期待落空: 初见的惊喜与猎奇心理:.............
  • 回答
    我国古代的外交辞令,其风格可谓是千姿百态,博大精深,绝非简单的几句话就能概括。它融合了政治智慧、文化底蕴、历史经验,以及人情世故,形成了一套独具东方特色的外交艺术。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润物细无声”的艺术,又夹杂着“雷霆万钧”的魄力。一、 柔中带刚,以礼为先的基调首先,古代中国的外交辞令最显著.............
  • 回答
    在讨论汉服的左衽与右衽问题之前,咱们得先明白,汉服的形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朝代更迭、文化交流、地域差异而不断演变的。因此,笼统地说“汉服都是右衽”或者“左衽是错的”,其实是有失偏颇的。不过,咱们今天谈论的“左衽不满”主要指向的是一个特殊的历史语境,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联想和情感认同。这种不满,很大.............
  • 回答
    如果想用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审美来建造一座现代礼堂,那它一定不是简单地复刻飞檐斗拱,而是将古韵与现代功能巧妙融为一体,散发出一种穿越时空的沉静而恢弘的气质。首先,选址会是重中之重。一座能承载重大活动的礼堂,绝不会随意建在喧嚣的市中心。它更可能坐落在一处相对开阔、背依山水或绿树成荫的宁静之地。或许是城市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