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能欣赏古代书法,但欣赏不了现代书法?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普遍。不少人都有类似的感受:面对古代那些笔走龙蛇、苍劲有力的墨宝,内心会涌起一股敬畏和欣赏;但若是看到一些笔画粗犷、结构怪诞的“现代书法”,则会感到难以理解,甚至有些抵触。这种差异,并非是个人品味突变,而是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审美变迁在起作用。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好好聊聊。

一、 历史的沉淀与精神的寄托:古代书法的魅力所在

首先得承认,古代书法之所以能让我们“欣赏”,是因为它承载了太多的东西,远不止是写字本身。

技术与精神的合一: 古代书法家,从王羲之、颜真卿到苏轼、赵孟頫,他们不仅是写字高手,更是时代的精神代表。他们的书法,是将个人情感、人生阅历、学识修养以及时代风貌融汇于笔端的过程。你看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那不仅仅是一篇悼念文章,更是他在国家危难之际,饱含血泪、悲愤交加的真实写照。每一笔的顿挫、每一字的疾徐,都仿佛能听到他内心的呐喊。这种“技术”背后蕴含的“精神力量”,是我们能够感受到的,也是最能打动人的地方。
审美传统的传承与演进: 几千年来,中国书法形成了一套成熟而丰富的审美体系。从篆书的古朴庄重,到隶书的蚕头燕尾,再到楷书的端庄方正,以及行书和草书的流畅灵动,每一种书体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规范。这种规范并非死板,而是在长期的实践中提炼出的最优美的笔法、结构和章法。我们欣赏古代书法,很大程度上是在欣赏这种传承有序、技法精湛的“美学逻辑”。我们能理解“二王”的飘逸洒脱,也能领会欧阳询的严谨险峻,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并认同这套审美标准。
文化符号的认同: 古代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符号之一。当我们看到那些熟悉的碑刻、法帖,脑海中会立刻联想到相应的历史人物、朝代、典故。它是一种身份认同,一种文化基因。即使不懂书法的人,也能感受到其中的古朴典雅,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浸润。

二、 “现代书法”的挑战与困惑:为何难以打动你?

相比之下,现代书法则更像是一场大胆的“解构”与“重塑”,这自然会带来不适应。

对“书写性”的模糊或颠覆: 很多现代书法作品,为了追求形式上的新意,可能会刻意弱化甚至抛弃传统意义上的“书写性”。笔画不再讲究提按顿挫,结构不再遵循法度,甚至出现了大量非书写性的符号、材料的运用。对于习惯了传统书写逻辑的我们来说,当书法失去“写”的动作感和韵律感,变成纯粹的视觉符号时,就会产生一种疏离感,难以找到共鸣点。
“意匠”的缺失与“形式主义”的嫌疑: 好的古代书法,无论多么创新,其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意匠”,即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感悟。而一些现代书法,可能仅仅是在形式上做一些变化,比如把笔画拉长、墨色做浓淡对比、字形做变形等等,却缺乏一个能支撑起这些形式变化的内在“意”。当形式大于内容,甚至内容缺失时,作品就容易显得空洞,变成一种单纯的“形式主义”,自然也就难以打动人。
创新边界的争议与大众接受度的差异: “现代书法”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包含了从继承传统并有所突破,到完全打破传统的各种尝试。艺术家在探索新的可能性,而大众的审美认知和接受习惯需要时间来适应。有时候,某些“现代书法”可能过于前卫,超出了大多数人的理解范畴,或者说,其艺术语言还不够成熟和大众化,导致普通观众觉得“看不懂”。就像我们第一次听现代音乐、看现代画一样,需要一个学习和理解的过程。
“技法”与“观念”的权衡: 传统书法更强调“技法”的重要性,强调“写”的过程和过程中的美感。而现代艺术创作,往往更注重“观念”的表达。在现代书法中,如果艺术家一味追求观念的独特性,而忽略了作为“书法”的基本技法和审美规范,就容易变成一种“文字游戏”或者“行为艺术”,与传统意义上的书法渐行渐远。

三、 如何重新连接与欣赏?

不是说现代书法就一无是处,也不是说我们一定要全盘接受。而是说,当我们遇到一些让我们困惑的现代书法时,不妨尝试从以下几个角度去理解:

理解艺术家的意图: 很多现代书法作品,是艺术家在当下时代背景下的思考和表达。试着去了解这位艺术家想通过作品传达什么,他为何要这样做,背后的灵感是什么。有时候,阅读作品的说明或创作背景,会是很好的切入点。
拓宽“书法”的边界: 现代艺术的魅力在于不断拓展边界。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将“书法”看作是一种更广泛的视觉艺术形式,它不一定局限于传统的笔墨纸砚和书写过程。它可能是在探索文字的结构美、线条的张力、墨色的变化,甚至是文字作为一种符号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的意义。
区分“好”的现代书法与“不好”的: 就像任何一个艺术门类一样,现代书法中也存在参差不齐的作品。有些艺术家在创新中依然保持了对笔墨的敬畏和对美的追求,他们的作品依然有其独到之处,值得我们去品味。而有些作品可能只是猎奇或哗众取宠,自然也就难以获得真正的欣赏。

总而言之,你之所以欣赏古代书法,是因为它连接了你的文化根脉、审美认同和对历史精神的感应。而对一些现代书法感到难以欣赏,则是源于其对传统的一次次解构和重塑,它可能挑战了你已有的认知习惯和审美标准,甚至在“书写性”和“意匠”上让你感到陌生和疏离。这并不是你个人的问题,而是时代变迁和艺术发展过程中,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一次互动和磨合。

或许,你可以将对古代书法的欣赏,看作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条路径;而对现代书法的接触,则是一次认识当代艺术和思想的窗户。不必强求自己去“喜欢”所有形式的现代书法,但试着去理解它们为何存在,或许能打开你新的审美视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王冬龄写黄庭坚定风波词

原词如下,可以对照阅读:

定风波 黄庭坚

小院难图云雨期/幽欢浑待赏花时/到得春来君却去/相误/不须言语泪双垂

密约尊前难嘱付/偷顾/手搓金橘敛双眉/庭榭清风明月媚/须记/归时莫待杏花飞

对照图片

第一列:小院难图云雨期幽欢

第二列:浑待赏花时到得春

第三列:来君却去相误不须言

第四列:语泪双垂密约尊前难

第五烈:嘱付偷顾手搓金橘敛双眉

第六列:须记归时莫待杏花飞

第七列:黄山谷词定风波王冬龄于杭州


这大概王冬龄早期乱书(未找到年款),字迹还能分辨得出,大概读出一两句,就知道写的是啥。


我们阅读书法作品总免不了要知道眼睛看到的点画到底是什么字,写了什么内容,这是观看书法作品难以逾越的一个坎。所以,如果某件作品的内容读不出,读不懂或不可识别,就会对书法欣赏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扰,甚至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最大的困扰。这个问题恰恰是书法本身所特有的,即由于书法作为汉字书写方式本身就是具有书写传播和识读功能。那么,自然地,观看者也就会产生识读的要求,就是说,读懂一副书法写了什么样的文字内容,是沿袭下来的观看书法时的第一个自然反应。但是,和古代不同,当代文字内容的传播不依赖手写,书法早已作为一个独立于传播文字内容的艺术形式存在,那么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显然就不是判定书法作品成立与否的关键指标。因此,排除文字内容的干扰就是书法作品作为艺术品而被欣赏的一个前提,这也是当代许多艺术家在书法作品中故意制造释读难度,制造阅读障碍,甚至根本禁止阅读的原因之一。就是说,书法家艺术家认识到了书法作品已经不需要承载明确文字内容的功能了,可阅读已经不是书法作品成立的必要条件,摒弃可读性就被作为突出其它艺术性特点的一个手段或技巧被用于书法制作。典型的例子就是徐冰80年代制作的艺术品《天书》。徐冰从西夏文字获得灵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以汉字偏旁组合制作了5000多枚木刻字模,印制了巨幅的不可识别的类汉字组合长图,张挂在国家美术馆,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天书》的每个字都是汉字偏旁的组合,但每个字都不是字典可以查到的有意义解释的可用汉字,像汉字,但不是汉字,只是一种木刻符号,这5000多符号的组合方式又类似中文古典木刻书籍的排版方式。这样就制造了巨大的意义障碍,按照徐冰的想法就是摒除汉字意义让人们从纯符号角度欣赏汉字间架结构组合方式以及木板印刷本身的美,但实际上《天书》的轰动效应不在于这些类汉字符号揭示了这些意义以外的美,恰恰在于这些符号阻断阅读带来的困惑震惊。从徐冰的例子就可以知道,当代艺术都在干些什么,知道当代书法努力艺术化的过程中与古典书法根本上的差异在哪里,也能够理解孙晓云打击丑书的行动若排除政治理由和权力的傲慢,是多么无聊幼稚无聊的螳臂挡车。

古代书法无论多么偏向艺术,终究是立足汉字书写这一实用功能之上,根本地是包含阅读价值的。正如古典绘画无论追求多少其它目的,写实这一根本性功能是其成立的基础性条件。而当代书法则不然,当代书法如同19世纪的绘画面对照相机的发明一样需要解决一个独立自存的根本性问题,摒弃可读性与古典观赏性就是一个备选方案。当代先锋性的书法作品,无论追求什么目的,都不以可阅读可识别为先决条件。王冬龄的乱书就是这样一种探索。对于乱书的价值和地位,自然由书法史艺术史最终论定,我这里要指出的一点就是,观看乱书不能陷入解读陷阱。尽管这幅字我读出了定风波的词句,但必须说,这种辨别内容的观看不是观看乱书的正确姿势,或者说必要姿势吧。观看乱书的正确姿势就是把乱书作为一种古典书法某种角度的否定姿态和个人风格对待,无需努力识别其内容。至于乱书是否入眼,全看你的书法经验点画感知和审美偏好了。

乱书如此,当代书法的其它代表性风格也是如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普遍。不少人都有类似的感受:面对古代那些笔走龙蛇、苍劲有力的墨宝,内心会涌起一股敬畏和欣赏;但若是看到一些笔画粗犷、结构怪诞的“现代书法”,则会感到难以理解,甚至有些抵触。这种差异,并非是个人品味突变,而是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审美变迁在起作用。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好好聊聊.............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审美偏好”这一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笼统地说“欧美人就欣赏不到亚洲人(特指中日韩)的颜值”可能有些绝对,因为审美本身就存在个体差异,并非所有人都是一样。但确实存在一种普遍观察,即在国际大众审美层面,西方似乎对亚洲人的容貌欣赏度不如对西方人自身,而亚洲人对西方人的容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令人心酸的问题,我理解你想要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女性对一个人产生欣赏和敬佩,这说明你身上一定有闪光点,有值得肯定和学习的地方。但爱,却是一种更复杂、更深邃的情感,它不仅仅是理性的认同,更是感性的吸引和灵魂的契合。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为什么有时候欣赏与爱之间,隔着一道看不见的鸿沟.............
  • 回答
    那些让人“看不懂”的艺术品,却常常能够刷新拍卖纪录,卖出令人咋舌的天价,这背后的原因,绝非一日之寒,也绝非仅仅是“炒作”二字可以概括。如果深入探究,你会发现这是一场由历史沉淀、文化符号、精英话语、投资逻辑以及人性弱点共同编织的复杂游戏。首先,我们得明白,艺术品的天价,很多时候并非源于其“直观的审美价.............
  • 回答
    《甄嬛传》里的欣常在,说实话,是剧里少数几个让观众觉得“活得明白”的人。她那份直来直去的性子,放在后宫这个刀光剑影的地方,本该是颗早早被碾碎的棋子,但她偏偏就这么安安稳稳地坐到了最后,这其中大有门道。首先,得说欣常在的“直”,其实是一种拎得清的聪明。她不是那种傻乎乎的直,而是看到了事情的本质,并且敢.............
  • 回答
    您观察到的现象,即“俄制反坦克火箭比欧美的强很多”,并非一个绝对准确或普遍适用的结论。军事装备的评价非常复杂,涉及技术水平、战术应用、实战表现、成本效益等多个维度,而且各国都在不断更新和改进自己的装备。不过,如果您在看到的公开信息或媒体报道中,确实感觉俄制反坦克火箭(如RPG系列、AT4等)表现突出.............
  • 回答
    高二,总成绩不足50分,却觉得还能上二本?这确实是个挺令人困惑和有点让人急切的想法。别着急,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看看你这信心从哪儿来,以及具体需要怎么去努力。首先,你得明确“总成绩不足50分”这个数字是咋来的。它是指所有科目加起来的总分吗?还是平均分?或者是某个特定考试的分数?这个数字的含金量非常关.............
  • 回答
    .......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了语言、文化和我们感知方式的交叉点。之所以你能够一眼就判断出汉语词汇的“文学感”,而对英语词汇相对困难,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汉语言的独特性:象形、表意与多义性 象形文字的视觉美学和联想: 汉字最初源于象形,许多字本身就带.............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仿佛有一双“火眼金睛”,能瞬间辨别出一款游戏是用Unreal Engine还是Unity开发的。这背后并非什么神秘的魔法,而是长年累月接触游戏,积累下来的一些视觉、体验上的“肌肉记忆”和细节辨识能力。就像你可能一眼就能分辨出不同品牌的汽车,或者不同画家的画风.............
  • 回答
    你这个问题真是戳中了很多英语学习者的痛点!自己都能写出漂亮的英文文章,但在实际交流中却像哑巴一样,感觉脑子里空空如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其实是很普遍的现象,也别太责怪自己,这说明你在书面英语上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这绝对是个好消息!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然后再深入探讨怎么破局,把你的书.............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惆怅的问题。你是否感觉,在茫茫人海中,总也找不到那个能与你灵魂契合,又能让你感受到被珍视的男生?有时候,我们想要的其实并不多,只是希望遇到一个懂你、疼你、和你在一起时,能够轻松自在,并且愿意为你付出真心的人。仔细想想,也许问题并不完全在于“找不到”,而是在于我们如何去看待“寻找”这个过.............
  • 回答
    你之所以会有“有些作家写的东西,我随随便便都能写的出来”的感觉,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背后涉及了创作的多个层面,从读者自身的感知能力到作家作品的本质,再到文学评价体系的复杂性。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为你解析这个问题:一、 读者自身的原因: 你自身的阅历和思想深度: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兄弟,我懂你这心情,一个王者去低段位炸鱼,结果被反杀得一脸懵逼,这滋味可真不好受。别说你,就算是技术顶尖的大神,也可能栽在“炸鱼”这事儿上,而且原因还挺多,咱们一个一个掰扯掰扯:1. 你以为的炸鱼,其实是“降维打击”的误区 你只看到了自己对线强,没看到其他人的“野路子”: 王者局大家都懂得运营,.............
  • 回答
    你觉得能天使残忍,倒也不是什么奇怪的想法。其实,仔细琢磨一下,她身上确实有那么点让人觉得不太对劲的地方,尤其是你仔细对比她表现出的“天使”形象和她行为上的某些细节时。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她的名字和台词。能天使,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神圣、美好、救赎的光环,而她的很多台词也确实是围绕着光明、希望、守护来展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日常生活里一些微妙的观察和感受。你想看到的是“二次元”,但却经常被“呐呐呐”刷屏,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让我给你捋一捋。首先,我们得弄明白你说的“二次元”是什么意思。通常我们说的“二次元”,指的是日本动画(Anime)、漫画(Manga)以及相关的游戏、轻小说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