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一眼就能判断出某个汉语词汇是否有「文学感」,英语却做不到?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了语言、文化和我们感知方式的交叉点。之所以你能够一眼就判断出汉语词汇的“文学感”,而对英语词汇相对困难,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1. 汉语言的独特性:象形、表意与多义性

象形文字的视觉美学和联想: 汉字最初源于象形,许多字本身就带有鲜明的图像感和具象的意义。例如,“山”、“水”、“月”、“星”等字,即使是现代汉字,其基本形态仍能唤起我们对自然景物的联想。这种视觉上的直接联系,本身就赋予了汉字一种天然的诗意和形象感。
文学中的运用: 文学家正是利用了汉字的这种视觉和联想特性,通过字形的选择和组合来创造意境。例如,一个带有“月”旁的字,比如“明”、“朗”、“晴”,本身就自带清冷或明亮的意境,与月光、夜空等概念紧密相连,易于唤起读者的画面感和情感。
表意文字的结构与组合: 汉字是意音文字,一个字往往由形旁(表示意义范畴)和声旁(表示读音)组成。许多具有“文学感”的词汇,其组成字的形旁和声旁本身就带有某种暗示或韵味。
文学中的运用: 文学家可以精心挑选字词,利用其部首的含义进行巧妙的组合,创造出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情感。例如,“孤”字中的“子”旁,暗示着单身一人,带有孤独感;“寂”字中的“宀”和“亦”,则营造出一种静谧、无人的空间感。这些字的结构本身就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联想和情感铺垫。
高度的多义性和语境依赖性: 汉语词汇普遍存在多义性,同一个字或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有截然不同的含义。这种灵活性使得汉语在文学创作中能够表达更为细腻、含蓄的情感和意境。
文学中的运用: 文学家善于利用词汇的多义性,通过巧妙的安排,让一个词语在特定语境下呈现出超越其本义的深层含义,产生韵味悠长、引人回味的效果。这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汉语文学魅力的重要来源。例如,“愁”字,既可以指忧愁的情绪,也可以描绘一种状态,如“愁眉不展”、“愁绪万缕”,文学家可以通过对这个字的运用,勾勒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或环境的氛围。

2. 汉语的音韵美学:平仄、韵律与声调

平仄与声调的音乐性: 汉语的声调(平、上、去、入,虽然“入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消失,但在古汉语和一些方言中仍有影响)和词语的平仄搭配,构成了汉语天然的音乐性。古诗词的格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平仄的协调和押韵。
文学中的运用: 具有文学感的汉语词汇,往往在读音上就有一种节奏感和悦耳度。一些词语的组合,虽然意思朴素,但其声调的抑扬顿挫、平仄的交替,本身就赋予了它们一种古典美和仪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例如,“明月”、“清风”、“流水”等词,其读音本身就自带一种韵律。
韵脚的烘托: 汉语词汇的最后一个音节的韵母,是构成韵律和诗歌韵脚的关键。许多文学化的词汇,其读音上容易与大量其他词汇形成和谐的韵律。
文学中的运用: 文学家在选择词汇时,常常会考虑其发音是否能够形成良好的韵律,尤其是在诗歌、歌词等对音韵要求较高的文学体裁中。

3. 文化积淀与集体记忆:历史、哲学与意象的融合

历史文化的印记: 许多汉语词汇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这些词汇可能与典故、历史事件、古代哲学思想等紧密相连。
文学中的运用: 当我们使用这些词汇时,会不自觉地唤起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联想,赋予词汇更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色彩。例如,“桑梓”一词,不仅仅是家乡,更承载了对故土的深情眷恋;“丘壑”一词,不仅仅是山野,更暗含了隐居、避世的志趣。这些词汇本身就带有文化符号的属性。
集体无意识中的意象: 经过漫长的时间,一些词汇在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中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意象和情感联想。
文学中的运用: 文学创作可以触及这些集体无意识,通过唤醒读者内心的普遍情感和象征意义,从而产生共鸣。例如,“桃花”在汉语文化中常常与爱情、浪漫、短暂的美丽相关联;“梅花”则象征着坚韧、傲骨、高洁。

4. 汉语的简洁与含蓄:留白与想象的空间

“意境”的创造: 汉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往往倾向于简洁、含蓄,善于通过“留白”的方式,将情感和意蕴留给读者去想象和填充。
文学中的运用: 一个“文学感”强的汉语词汇,往往不是直接描述,而是通过暗示、烘托来传达某种感受或意境。例如,“寂寥”这个词,本身并不复杂,但它能唤起一种空旷、寂静、孤寂的氛围,让读者自行体会其中的情绪。这种含蓄的表达,反而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文学作品更具深度和魅力。

为什么英语相对较难做到“一眼判断”?

与汉语的上述特点相比,英语词汇的构成和文化底蕴使其在“一眼判断文学感”方面有所不同:

拼音文字的特性: 英语是拼音文字,字母组合发音,其词语的构成更多是语音的组合,相对较少依赖于文字本身的视觉形象和象形含义。虽然英语词汇也有音韵美,但与汉字独特的视觉性和表意性带来的直接联想不同。
文学中的运用: 英语文学的“文学感”更多地体现在其词汇选择的精确性、比喻的巧妙性、句法的变化性以及语气的营造上。读者需要通过对词语的意义、用法以及在语境中的表现进行更深入的理解,才能感受到其文学魅力,而非仅仅通过词汇的字面形态或音韵就能直观判断。
词源的多样性与拼合性: 英语词汇量庞大,很多词汇是拉丁语、希腊语、日耳曼语等多种语言的混合体,词根、词缀组合复杂。这使得英语词汇的“文学感”往往需要通过其词源的联想来解读,例如一些源自拉丁语的词汇可能带有正式、高雅的语感。然而,这通常需要一定的语言学知识才能触及,并非“一眼”就能感知。
文化积淀的体现方式不同: 英语的文学感更多地体现在其文化、历史、哲学思想的直接阐释和运用上,而不是像汉语那样,通过一些词汇本身就内含了丰富的文化符号和意象。英语文学可能通过引用典故、创造新词或使用特定语域的词汇来体现文学性,这些都需要读者具备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的分析性与结构性: 英语在表达上相对更偏向于分析性和结构性,倾向于将概念分解后清晰地表达出来。而汉语则更倾向于整体性和意境的营造。

总结来说,你之所以能“一眼”判断汉语词汇的文学感,是因为:

1. 汉字本身的视觉美感和表意联想直接提供了丰富的意境和画面感。
2. 汉语的音韵美学让一些词汇本身就富有音乐性。
3. 汉语词汇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集体意象,触及了民族的集体记忆。
4. 汉语的简洁含蓄表达方式留给了读者更多想象和体会的空间。

而英语文学的文学感更多地需要通过对词汇意义的深入理解、语境的分析、比喻和修辞手法的鉴赏,以及对相关文化背景的认知来获得,这种感知过程更为分析性和间接性,不容易做到“一眼”判断。

当然,这并不是说英语不具文学感,而是说汉语词汇的“文学感”具有一种更直观、更内化的、与文字形态和文化符号高度结合的特质,使得我们能够凭借长期的语言使用和文化熏陶,形成一种“直觉”或“感觉”。而这种感觉,在英语等其他语言中,可能需要更系统的学习和更深入的体悟才能达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谓“文学感”,实际上就是陌生感。

熟悉的、口语的词汇过于直白,所以缺乏意蕴。

用上书面的、间接的、冷僻的词汇,诗意就出来了。

一个要过脑子,一个不过脑子。

过了脑子的当然印象会更鲜明。

文学就是把日常生活过一过脑子

霜之哀伤,听起来很酷。

火之高兴,听起来很生草。

因为哀伤是书面语,高兴是口语,你要是不连起来看,单看“火之高兴”还没这么生草,连起来一对照就生草了。

口语天然就没有“文学感”,口语太熟悉了。比如我上面那句为什么要用“生草”不用“搞笑”,如果用“搞笑”上面那句话就显得很搞笑了,像个网络冲浪时代的陈年老段子。

其实把“火之高兴”改成更书面的“火之愉悦”,听起来又有点意思了。

要是改成“炎之欢欣”,那起码是个绿装。

改成“焱之欣忭”,妥妥的大魔法。

改成“焚之夷悦”,可以当boss的大招了。

意思都一样,用词越陌生听起来越文艺。

“秋刀鱼的滋味,猫跟你都想了解”,中国人听了觉得很有诗意,日本人听了很喷饭。

因为日本人天天吃秋刀鱼,他们听到这一句的感觉,就跟你听到“胖头鱼的滋味,猫跟你都想了解”一样。

“哥俩好”听起来不文学,“肝胆相照”听起来很文学;

“腻歪”听起来不文学,“缱绻”听起来很文学;

“快递到付”听起来不文学,“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听起来很文学。

讲得更深一点,这种陌生感是怎么来的?

从文学的角度讲,“哥俩好”只是陈述一个直白的事实,而“肝胆相照”用了修辞,是间接表述,好到内脏都亮出来给你看,比好更好。

夫妻俩的腻歪不新鲜,“缱绻”是萦绕盘结、纠缠不断、十指相扣、不离不散,是走了心的腻歪。

其实就是哥俩好,就是腻歪,不过,过了脑子,把日常生活形容出了陌生感,让人听着新鲜。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明显了。

之所以你觉得英语听不出“文学感”,是因为所有英语单词对你来说都很陌生。





=====防杠补更=====

陌生化是文学领域运用很广泛很基础性的技巧,很早时古人就有意运用,不过中西在古代各有表述,中国叫用词“奇诡”“奇峰突起”,古代西方叫“惊奇”,到了近现代才提出关于陌生化的具体理论。评论区也有兄台讲了“defamiliarization”,各位可以百度百科这个词,不懂就学,就搜,不要张口就在我评论区杠。

不只是词汇陌生化,搭配陌生也是陌生化的范畴,也有同样效果。

比如“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还有评论区一位老哥举例“砌成此恨无重数”,还有方文山的“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这也属于陌生化,不一定非要用词“高大上”。

现代诗当中很多陌生化处理,把熟悉的口语利用各种搭配陌生化,显得具有张力,这是现代诗的一种追求。比如:“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话说我挺讨厌知乎的,我写的稍微专业一点,就没有赞,也不会有人看到,我写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诶,杠精就来了,各种跟你杠,真烦。杠精们向我看齐,我只说一句:不要用你们的业余爱好挑战我吃饭的手艺。


写手进阶之路:

zhihu.com/answer/169185

user avatar

那很可能是对英语文学一无所知。

”很好“,大家都知道”very good",但是只有有一定英语文学修为的人才会脱口而出“tremendous!"

英语的文学类型丰富,不同类型往往有独具特色的词汇。
比如古英语的头韵文学,就大量使用kenning:

Old English kennings are all of the simple type, possessing just two elements, e.g. for "sea": seġl-rād "sail-road" (Beowulf 1429 b), swan-rād "swan-road" (Beowulf 200 a), bæð-weġ "bath-way" (Andreas 513 a), hron-rād "whale-road" (Beowulf 10), hwæl-weġ "whale-way" (The Seafarer 63 a). Most Old English examples take the form of compound words in which the first element is uninflected: "heofon-candel" "sky-candle" = "the sun" (Exodus 115 b). Kennings consisting of a genitive phrase occur too, but rarely:heofones ġim "heaven's gem" = "the sun" (The Phoenix 183).

”海“(sea)的同义词:
seġl-rād"sail-road" (Beowulf1429 b)
swan-rād"swan-road" (Beowulf 200 a)
bæð-weġ"bath-way" (Andreas 513 a),
hron-rād"whale-road" (Beowulf 10),
hwæl-weġ"whale-way" (The Seafarer63 a)

”太阳“(sun)的同义词:
"heofon-candel" "sky-candle"
heofones ġim"heaven's gem"

这个传统虽然在诺曼征服后被打断,不过到了现代又有人努力去恢复。如果你阅读J. R. R. Tolkien的《魔戒》和《霍比特人》就能看到。

而中世纪的吟游诗(ballad)又有了自身的特色词汇,一看就文学感很浓厚:

英语:welkin(天空),德语:Wolke(云彩)
英语:lift/loft(天空),德语:Luft(空气)
英语:list(需要,愿望),德语:Lust(需要,愿望)
英语:quethe(说,讲,仅用过去时三单:quoth),哥特語:qiþan(說)
英语:kirk(教堂),德语:Kirche(教堂)
英语:hearken/harken/hark(聆听),德语:horchen(聆听)
英语:quicken(复活),德语:erquicken(更新、复活)
英语:worth(发生,成为),德语:werden(成为)
英语:blin(停止),古高地德语:blinnan(停止)
英语:ken(知道,认识,看见),德语:kennen(认识,了解)
英语:wis(明白,知道),德语:wissen(知道)
英语:iwis/ywis(确实,确定),德语:gewiss(确实)
英语:forlorn(被遗弃的,忧伤的),德语:verloren(失去的)
英语:mere(海,湖),德语:Meer(海)
英语:rede(提建议),德语:raten(提建议)
英语:swart/swarthy(黑色的),德语:schwarz(黑色的)
英语:stark(僵硬,强壮,稳固,猛烈),德语:stark(强壮)
英语:trow(信任,相信),德语:trauen(信任,相信)
英语:wroth(愤怒),荷兰语:wreed(残酷)
英语:wild/weald/wold(森林),德语:Wald(森林)
英语:wild(猎物),德语:Wild(猎物)

还有一些吟游诗常用的词汇:
damsel -- ”girl“
lad -- ”boy“
ere -- "before"
erst -- "first" "first of all"
thou -- "you sg. nom."
thee -- "you sg. acc. & dat."
thy, thine -- "your"
thine -- "yours"
ay -- "yes"
nay -- "no"
woe -- "sadness"
foe -- "enemy" e.g. friend or foe?
unto -- "to"
betide -- "to happen to" "to unfall"
brag -- "to boast"
blithe -- "happy"
etc. etc.

补充:
汉语和英语的文学传统不同,汉语的“文学感”词汇异常丰富:因为汉语从先秦时期开始就有收集整理编纂民歌的传统。一部《诗经》已经让古典汉语文学领先于大多数民族:可能只有古印度、希伯来等寥寥几个同等量级的伙伴。因此这样长的传统给中文带来了大量文学的词汇。而英语在客观上起步晚(指的是形成书面文学的时间),加上语言和文化实际上经历过重大的断层(诺曼征服和基督教代替日耳曼原始信仰),所以古英语的积累不太为人所知。造成人们一想到英语的古典文学,大多是莎士比亚,最多是到Chaucer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其实这都是Early Modern English了。可以类比:一个只知道四大名著的中文学习者,可能也会因为不了解中国的文学历史和传统,可能也难看出中文词汇的“文学感”。

@Zpuzzle 的这段话也非常贴合这个问题,因此我把它摘抄如下:

正因为如此,对于外国文学,我从来的建议都是能读原文读原文。如果外语水平不高读不了原文,那就在读的时候明确告诉自己作者的真实水平比这个要高。别因为自己觉得“就这”而轻易否定别人。正如我之前看到很多《红楼梦》粉四处鼓吹《红楼梦》全世界最好的时候问他们“那你们看过《战争与和平》吗”?他们说看过,比《红楼梦》差多了。然后我问,你们看的是中文版还是俄文版?你对拿破仑战争了解吗?你对俄罗斯的历史了解吗?
这些人就不说话了。
如果一个人认为想要读懂《红楼梦》这样的作品,需要以对中国文化的深厚了解为前提,那么你凭什么就认为读懂《战争与和平》,只需要看一本小说就行了呢?
作者:Zpuzzle
链接:zhihu.com/question/442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ser avatar

因为你英语不够好。

user avatar

Tranquility of Phallodynia,这个of是不是有点“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意思?

英语也可以很文学的。

user avatar

俺认为是汉语辞藻的 )x( 格在人脑中的某种光环效应(halo effect)。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

晕轮效应(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光晕效应”、“月晕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首先根据初步印象,然后再从这个印象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特质。也就是,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即是常常以既定印象概全。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例如尖角效应)。

晕轮效应的形成原因,与人类意识特征之一 —— 整体性有关。

人在感知客观事物时,并不是对知觉对象的个别属性或部分孤立地进行感知的,而总是倾向于把具有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的对象感知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因为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和部分是有机地联系成一个复合刺激物的。譬如,闭着眼睛,只闻到苹果的气味,或只摸到苹果的形状,头脑中就形成了有关苹果的完整印象,因为经验“脑补”了苹果的其他特征,如颜色(绿中透红)、滋味(甜的)、触摸感(光滑的),等等。由于意识整体性作用(“脑补”),知觉客观事物就能迅速而明了,而用不着逐一地感知每个个别属性。

内隐人格理论

对人知觉时的晕轮效应,还在于内隐人格理论的作用。人的有些品质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比如,热情的人往往对人比较亲切友好,富于幽默感,肯帮助别人,容易相处;而“冷漠”的人较为孤独、古板,不愿求人,比较难相处。这样,对某人只要有了“热情”或“冷漠”的一个核心特征,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补足其他有关联的特征。另外,就人的性格结构而言,各种性格特征在每个具体的人身上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例如,具有勇敢正直,不畏强暴性格特征的人,往往还表现在处世待人上襟怀坦白,敢作敢为,在外表上端庄大方,恳切自然。而一个具有自私自利,欺软怕硬性格特征的人,则会在其他方面表现出虚伪阴险,心口不一,或阿諛奉承,或骄横跋扈。这些特征也会在举止表情上反映出来。于是,人们既可从外表知觉内心,又可从内在性格特征泛化到对外表的评价上。这样就产生了晕轮效应。

为什么我一眼就能识别出某个汉语词汇有某种「文学感」,英语却做不到?

有可能在您的受教育过程中某个您崇拜的人群的集合(集合的个体数目可以是任意自然数)经常使用某个汉语词汇, 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反复地声情并茂地渲染和/或解释这个词汇。经过反复的刺激以后, 您的大脑就把这个词汇和各种伟光正的性质或者属性建立了关联。

相比之下, 英语环境中缺乏这样的反复的重复地刺激。


       有一种情况,强化与行为间的关系是非理性的,斯金纳把它称为“迷信”(superstition), 或者“非相倚强化”。斯金纳在实验中,把给予小白鼠投食的方式从按压杠杆引发,更改为每隔15秒固定投食一次。 小白鼠在投食间隔的偶然动作就会发展成“迷信”。例如小白鼠正在作揖,它就会在此后不断作揖以求得食物; 如果小白鼠正在嗅通气孔,它则会不断嗅通气孔以求得食物。人类也十分多见。 譬如天旱引发的祈雨祭祀,运动员对某种动作(如亲吻戒指)、某种服饰与获胜之间的看法 以及由此而遵循的行为等,都属于迷信。迷信只有在多次无效的情形下,才会逐渐产生操作性消退。 但是,只要有偶然性存在,迷信就不能彻底根除。     


为什么我一眼就能识别出某个汉语词汇有某种「文学感」,英语却做不到?


俺举个例子,

在耳机音响发烧友这个群体里面,有机玻璃一腚要说成是 “亚克力”, 这无形中就有一种 「文学感」。如果您一语捅破 “亚克力”是 “有机玻璃”, 那就把耳机音响发烧友营造的气氛完全破坏了。英语的 Acrylic 确实做不到 「文学感」。有点脑子的人, 一上来就用 GOOGLE 搜索 Acrylic , 马上就会看到有机玻璃的翻译。就穿帮了。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英語:Poly(methyl methacrylate),簡稱 PMMA) ,又称做壓克力、亚克力(Acrylic)或有机玻璃、Lucite(商品名稱),在香港多稱做阿加力膠, 具有高透明度,低价格,易于机械加工等优点,是平常经常使用的玻璃替代材料。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单体为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壓克力單體)。     


同样, 某些音响发烧电容, 麦拉电容一腚要强调是 “麦拉”保留「文学感」, 不能说是涤纶电容。涤纶才多少钱一斤啊。 “麦拉”可以跟伊斯兰圣地 “麦加” 扯上练习。 尽管伊斯兰不搞佛教的“开光”,但是您不能阻止耳机音响发烧友这个群体在脑子里帮 “麦拉电容”开光, 强行建立“麦拉电容”跟伊斯兰圣地 “麦加” 的联想。


同样, 在文学作品和广告里面一腚要用 “荷尔蒙”保留「文学感」,而不是它的同义词“激素”(Hormone), 也不要用英语 Hormone, 因为有点脑子的人, 一上来就用 GOOGLE 搜索 Hormone , 马上就会看到激素的翻译。就穿帮了。


同样, 在文学作品和广告里面一腚要用台湾的 “酵素”保留「文学感」,而不是它的大陆同义词“酶”, 也不要用英语 Enzyme, 因为一用 GOOGLE 搜索 Enzyme, 马上就会看到“酶”的翻译, 而“酶”的发音和 “发霉”的“霉”同音。光环就消失了。本来可以卖几百块钱的化妆品或者营养品, 一下字变成医院药店里面几块钱人民币的东西, 没法玩了。


同样, 在文学作品和广告里面一腚要用 “脑白金”保留「文学感」,而也不要用英语 Melatonin, 因为一用 GOOGLE 搜索 Melatonin, 马上就会看到“褪黑素”的翻译, 而“褪黑素”怎么能同“脑白金”相提并论呢。一用英语,光环就消失了。本来可以卖几百块钱的营养品, 一下字变成医院药店里面几块钱人民币的东西, 没法玩了。


同样, 一腚要用 “孟子”而不是 “Mencius”,因为 一用 GOOGLE 搜索 Mencius, 马上就会看到“普天之下只有一个太阳,居于民众之上的也只有一个帝王”==“天无二日,民无二王”的笑话。

同样, 一腚要用 “士多啤梨”而不是 “Strawberry”,因为 一用 GOOGLE 搜索 Strawberry, 马上就会看到“草莓”。

同样, 一腚要用 “凤梨”而不是 “Pineapple”,因为 一用 GOOGLE 搜索 Pineapple, 马上就会看到“菠萝”。

同样, 一腚要用 “蛇果”而不是 “RED DELICIOUS”,因为 一用 GOOGLE 搜索 RED DELICIOUS, 马上就会看到“苹果”, 还会看到这是因为港澳的文盲不懂念 DELICIOUS 的多音节, 故此用 “CIOUS (蛇)”来借代 RED DELICIOUS 的(发音)的事实。 )X( 格就掉一地了。


。。。。。。

老乡问俺:“你知道有个电动车用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吗? ”


俺想起最近的新闻, 说:“是不是法拉弟?”


老乡有点点头, 问:“你有没有想过他们为啥不用牛顿呢?

你不是说牛顿是推力的单位吗?”


这下轮到俺耻笑老乡了:


"法拉弟听起来就象是法拉利的弟弟, 倍有范。 牛顿和摩托骡拉都透着一股土气。 你还好意思说自己是装逼能手, 还拿什么岗位津贴。 切~~~"


。。。。。。


【未完待续】


user avatar

我觉得一个英语词是否有文学感很容易的。

随便举几个例子:

收到袭击。我经常在美剧中听到的是attack。但是我就是听到有人用assassinate。

陷入困境。我经常在美剧中听到的是in trouble。但是我就是听到有人用predicament。

陷入瓶颈。我经常在美剧中听到的是bottleneck。但是我就是听到有人用plateaued。

发明东西。我经常在文章中读到的是invent。但是我就是听到钢铁侠用coin。

挺容易的。

user avatar

有些人靠天赋。我在书架上找了几段英文原版资料给一个小朋友背。他妈说他是个英文学渣。当然,我叫他先查字典弄懂。突然,他拿者一篇美国殖民者早期生活的文章说:“啊呀,写得太美了。”然后,后面几个学期,英文成绩就上去了。这个就是靠天赋顿悟。

有些人靠用功。比如我,是通过范家材的《英语修辞赏析》和《英语修辞》(英美文学简介之类的书没用)。啃了很长时间,终于体会出,英语中,的确,也有文学。这就叫下死功夫,渐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